#糖尿病

研究:天天3千步 慢性病率降3成

研究:天天3千步 慢性病率降3成#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台南新樓醫院社區健康中心溫筱婕衛教師表示,最新美國研究指出,每天走路超過3500步,能降低5%罹患糖尿病的機率,若健走量增加,還能降低30%的罹病風險,因此只要每日健走3500步,就能有效預防慢性疾病發生。為提倡健走好處並促進健康,新樓醫院今(30)日舉辦「虎山走出健康 享瘦幸福活動」,希望透過活動鼓勵社區民眾和醫院員工養成健走、運動的好習慣。一共400多人共襄盛舉,在副院長吳東璧的帶領下,大家一起完成全程4.5公里的樹林區健走路程,不只身體筋骨都活絡起來,連壓力也一併消除。吳東璧副院長表示,健走運動是最適合大人、小孩的運動方式,因為健走無需特別技巧或器材輔助,只要一條簡單的毛巾擦汗就夠。藉著一起和家人、朋友或鄰居運動的過程,還能增加情感交流的互動機會,而且適當運動還能促進腦內啡分泌,讓心情輕鬆愉快。健走簡單又健康 提升心肺功能還能減少慢性病 健走是一項容易執行又良好的有氧運動,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並藉由腿部的運動壓縮血液流動,同時強化微血管組織。除此之外,還能促使體內調節血糖的胰島素敏感性提高,有助降低血糖濃度,減少罹患糖尿病風險。

多運動 對糖尿病患有五大好處

多運動 對糖尿病患有五大好處#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年來,國人吃的豐盛、缺乏運動、體重增加,使得糖尿病患有日漸增加的趨勢。而糖尿病近幾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五位,所以糖尿病的預防與控制是不容忽視的。多數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及罹病都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研究顯示,規則運動與強健體能可使一般人的心血管疾病減少,同時也可減少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發生。隨著壽命延長,老年人的糖尿病發生率增加,發生糖尿病併發症的人數也增加,因此運動的角色顯得更加重要。運動對糖尿病好處很多,包括:1)改善心肺功能,增進體能2)促進體重減輕,維持理想體重3)有助於血糖的控制4)降低冠狀動脈及心臟病之危險因子5)加強病患的自信心及減少心理壓力。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表示,糖尿病目前雖然還是一種不能根治的疾病,但只要依循醫護人員的指導,適當的維持運動及控制飲食,血糖便可以控制在理想範圍,病情得以控制且正常工作及擁有愉快的生活,並預防及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樂閱讀/做好5件事 與糖尿病和平共處

樂閱讀/做好5件事 與糖尿病和平共處#糖尿病

1)定時量血糖/想控制血糖正常,首要之務就是要監測血糖,做血糖日記。每天餐前、睡前定時量血糖,才能知道到底吃了什麼會讓血糖飆升,對已經在打胰島素的人來說,也才知道該怎麼調整胰島素的劑量,讓血糖維持穩定。2)控制飲食/飲食是控制血糖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原則,尤其要注意醣類食物的攝取,建議跟營養師討論每天的醣類食物攝取份量,同時掌握「三少一多」原則:少糖、少油、少鹽、多纖維。3)規律運動/運動可以促進胰島素發揮功效,增進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血糖濃度,達到降血糖作用;此外,運動也能控制體重、降低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增加肌肉與血管的彈性,進而降血壓。國外對於運動降血糖的研究不少,比較知名的是美國「糖尿病預防計畫」,將3234 位高血糖受試者分成三組,第一組僅給食物衛教,第二組接受營養師衛教、攝取低脂飲食並在健身教練指導下運動,第三組則給藥物(雙胍類,Metformin)改善血糖。研究持續3 年之後發現,平均每年第一組有11.5%的人變成糖尿病,第二組的效果最好,僅5.5%的人變成糖尿病,第三組則有7.5%。顯然,維持良好生活型態,規律運動、飲食控制的效果絕不輸給單純使用降血糖藥物。哪些運動較適合呢?美國臨床內分泌學會指出,每週健走4 次,每次40 分鐘,可降低身體對胰島素的抗性,有效控制血糖。除了健走,游泳、騎腳踏車、有氧運動,都很適合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4)聽醫生的建議好好治療/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呼籲,「當飯前血糖≧ 100 mg/dL,一定要就醫,不能只單靠飲食控制,」早發現早就醫,治療效果較佳。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糖,或者不想配合醫囑用藥或打胰島素,一直拖,結果錯過早期治療。目前研究已經證實,及早使用胰島素積極控制血糖,能維持胰臟β細胞的功能,增加人體自行分泌胰島素的機會。甚至有研究指出,及早積極治療後,約有四到五成的病患在停用胰島素之後,即便不使用任何藥物經過一年追蹤,仍可穩定控制血糖。很多人擔心一旦打胰島素就得一輩子注射了,其實不然,要看患病時間多久、當初是不是急性問題而開始注射、是否早期發現早期積極治療,還是很有機會可以停止,改成口服降血糖藥物控制即可。5)定期追蹤檢查/根據糖尿病學會照護計畫指引:• 糖化血色素至少每半年檢查一次。• 血脂肪至少每年檢查一次,包括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 尿液微量白蛋白至少每年檢查一次。• 足部檢查至少每年一次。• 眼底檢查或眼底彩色攝影至少每兩年做一次。(本文作者/張曉卉)(摘自/牽爸媽的手,自在到老的待辦事項/天下雜誌出版)

糖尿病患腳部易潰爛 血小板成治癒關鍵

糖尿病患腳部易潰爛 血小板成治癒關鍵#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在我國糖尿病患者突破兩百萬人,且新增人數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若病患血糖又時常控制不好,則容易產生許多併發症,而四肢的神經微血管病變,就是最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之一,導致腳部保護的不佳,常因小傷口造成經年累月不易恢復的慢性潰瘍傷口。若患者本身腎功能又不好,更會造成傷口長年難以癒合。中年男腳爛 分離血小板治癒而台中就有一位51歲鍾先生,因兩腳底皆有嚴重潰傷,由於傷口照顧不佳,造成傷口呈現糜爛潰瘍,且分泌物不斷,傷口四週及鞋上都被分泌物所沾黏。因傷口已沿用舊時的治療方式治療時間已超過一年,一直沒有改善,才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求助,轉診至整形外科進行治療。整形外科醫師張家寧在了解患者病史及與患者討論過後,決定採用病患自行的周邊血液提煉富血小板之血清來治療,患者接受治療一次後,傷口面積就小於原來面積的70%,患者在接受兩次治療後痊癒。張家寧解釋,目前醫學在對於即時治癒糖尿病患者的慢性潰瘍有一定的瓶頸,而這種新治療方式是在病人身上抽取周邊靜脈血,當場分離血小板,可以在注射時增加傷口旁組織的生長激素,進而喚來全身或附近的幹細胞來修復組織(回家效應Homing),才能夠讓傷口變小、逐漸乾燥而且縮到痊癒。但張家寧強調,在接受治療時,仍須注意傷口是否乾淨,所以施行新療法前,需先施行清創手術,之後的1~2週,再開始此療法,兩週為一輪迴治療,來解決傷口癒合問題。 

白內障、糖尿病 讓成年人近視激增

白內障、糖尿病 讓成年人近視激增#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上網的時間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以前學生族群用電腦的機會大,但現在不同以往,愛用3C用品對眼睛確實會造成負擔,顛覆傳統成年後近視度數趨於穩定的印象。長時間、近距離的用眼,會讓眼軸增長、近視加深,正常眼軸長約23-24mm,每增加1mm,近視度數會增加300度。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眼科廖士傑醫師表示,成年人近視增加的常見原因有:1)高度近視族群台灣約有9成的近視族群,而高度近視者約佔其中2成,係指眼軸長大於26mm,或近視度數大於600度者,且遺傳機率大(有高度近視的父母、生下高度近視的小孩機率較大)。而這個族群會在成年後,隨著用眼次數的增加、度數逐步上升,且白內障、青光眼及視網膜疾病的發生會較一般人來的早。2)白內障也會使成年人近視度數快速增加,更值得留意的是,白內障患者會「單眼」度數忽然急遽上升,而單眼快速增加度數的情況,常讓患者感到驚慌,因為會出現嚴重視差、不適應、戴眼鏡暈眩的狀況。3)糖尿病因為過高血糖會影響眼睛水晶體的折射係數,造成視力改變,大部分為近視加深,多為暫時性,可因血糖控制而回復,因此建議此族群先控制血糖、再調整度數。此外,有些患者因長時間血糖控制不佳,使得水晶體折射係數改變外、也會讓水晶體變混濁,進而罹患白內障、青光眼、視網模病變的機會提高,建議定期測量視力、眼壓及眼底檢查來提早預防。4)其他罕見原因,如圓錐角膜圓錐角膜是指角膜中央變薄、向前突出,呈圓錐形為特徵,大部分是先天性發育異常,少部分為外傷或手術(角膜經外力被打薄、或手術刮太薄)引起。罹患此症,早期近視度數會不斷增加;中期則會發生進行性角膜變薄,導致高度不規則散光;晚期可能會角膜水腫、角膜瘢痕,最後恐需角膜移植才能治癒。

及早控「糖」 避免長期洗腎

及早控「糖」 避免長期洗腎#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腎臟是由許多的小血管連接著腎絲球來做過濾的功能,但當腎絲球開始有病變,無法清理有害物質時,便會造成血中尿素氮、肌酸酐的上升,是腎功能明顯變壞的指標。一般腎病的要腎功能約減退至25%以下,才會有明顯症狀,但此時腎功能已經是持續惡化無法恢復,如果沒有早期發現、及早控制好血糖,可能會導致腎臟功能衰退,並面臨長期洗腎的困境。基隆市衛生局表示,糖尿病是引起腎臟病的主要原因,尤其腎臟的惡化往往沒有症狀,呼籲糖尿病患除了控制血糖,並應每年進行尿液以及眼睛檢查,飲食要少吃、油鹽、糖以及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基隆市中正區衛生所提醒,洗腎病人5成有糖尿病腎病變及高血壓問題,糖尿病人每年至少接受1次的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並留意自己是否有「泡泡尿」的蛋白尿症狀,早期發現診斷可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與治療,以延緩併發症發生。

腰圍超標家庭 父母、子女糖尿病風險增

腰圍超標家庭 父母、子女糖尿病風險增#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調查發現,男生腰圍超過90公分,與女生腰圍超標80公分的40-49歲族群中,不但超過三成本身有糖尿病問題,每5人之中就有1人父母親患糖尿病,子女也有腰圍超標狀況。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醫師提醒,若沒有健康的生活型態以及正確的糖尿病知識,每太飽家庭成員下一步就是糖尿病的候選人,呼籲瀕臨糖尿病的腰圍超標族群,盡快測量血糖,以定量餐食、規律運動控制腰圍。「每太飽」是糖尿病候選人當個人腰圍過胖,子女的腰圍也大都超標,這種飲食與生活習慣都有問題的「每太飽」家庭(每太飽,意即腰圍已經明顯超標,身體受到三高或代謝症候群威脅的族群),其糖尿病風險會籠罩在全家人身上,不單單是個人。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統計數據顯示,台灣有182萬人瀕臨糖尿病,而他們的生活當中,竟有三成習慣大小餐、吃飯時間不固定,且五個家庭中就有一家最愛吃到飽。建議血糖數值檢測曾經偏高的民眾,或每太飽家庭成員這類高危險族群最好一年檢測血糖1~2次。高纖、含鎂蔬食 降低糖尿病風險在飲食控制方面,潘教授研究發現,鎂可增加人體內胰島素的敏感性,當鎂攝取量足夠,可降低六成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富含鎂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全榖、豆類、核果及低脂牛奶,民眾可多攝取。此外,膳食纖維也有助於於血糖穩定,當膳食纖維攝取量足夠,便可降低近五成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主要為五穀根莖類,如米、地瓜、馬鈴薯或南瓜等。

25%糖尿病患足部潰瘍 防失足三妙方

25%糖尿病患足部潰瘍 防失足三妙方#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糖尿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的第5位,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張賢助醫師表示,糖尿病若沒有控制好,將加速全身不可逆的大、小血管及神經等病變,產生中風、心臟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足部壞死進而截肢等併發症。根據研究,糖尿病病人一生當中,約有25%的機會發生足部潰瘍,甚至導致截肢。糖尿病病人每年至少應接受一次足部檢查,以及神經學檢查。糖尿病病人是否控制好血糖,是足部併發症發生的關鍵。護「足」三妙方: 一、糖尿病病人每年至少接受一次足部檢查:檢查時要脫掉鞋襪,由專業人員進行皮膚完整性檢查、足部脈搏檢查、單股尼龍繩測試、半定量音叉試驗等,以瞭解肢體末端循環與傷害情形。二、落實「顧足」小撇步:1.每天洗腳,尤其注意腳趾頭的清潔,並檢查雙足有無傷口。2.保持皮膚柔軟與光滑。3.注意修剪腳趾甲。4.選擇適當鞋襪,避免赤腳走路。5. 保持雙腳血液流通,避免過熱過冷。6.多做足部運動。7.如發現皮膚呈現紅腫熱痛,傷口癒合太慢、變黑、化膿,或有嵌入性指甲、雞眼、香港腳、灰指甲等現象,應立即尋求醫師檢查及治療。三、血糖、血壓、血脂控制好:糖尿病若沒有控制好,將加速大、小血管及神經病變的進行,因此,血糖的控制很重要,呼籲病友糖化血色素要控制在7%以下;也要注意血壓與血脂的控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