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誤判血糖值險昏迷 你不可不知的血糖機操作錯誤要點

誤判血糖值險昏迷 你不可不知的血糖機操作錯誤要點#糖尿病

(撰文/Megan Chen)(圖片/優活健康網提供)(專業諮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糖尿病衛教室吳月珠衛教師)您真的知道怎麼正確使用血糖機嗎?不少報導指出,許多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糖機操作錯誤,差點釀成大禍,本篇特別整理出糖尿病友使用血糖機時,經常發生的錯誤操作,提醒病友們應正確使用血糖機,以免一時疏忽而釀成遺憾。 日前平面報導指出,一名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張小姐,每日都會固定時間量血糖,某次發現測出偏高的血糖值,打了胰島素差點昏迷,才發現是血糖機沒有調整編碼而造成血糖值誤判。根據多份美國實驗結果顯示,由於大多時間的血糖監測來自於居家自我測試,最大的操作錯誤來自於採血及使用試紙的過程,其次為手動血糖機調碼,此因素造成高達9-16%的不正確血糖測量機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糖尿病衛教室吳月珠衛教師表示,以她個人在多年做病人衛教的經驗看來,病人使用錯誤性以試紙受潮及過期最為常見,吳月珠衛教師同時整理說明病人常見的血糖機操作錯誤行為,以及建議正確的使用方式如下: 照過來 照過來 血糖值錯誤常見原因(1) 採血及試紙順序搞錯:很多病患採血時會先放試紙,正確做法應是先採血後,才放試紙,否則可能會導致血糖機斷電後滴入血液樣本,因而出現血糖值錯誤訊息。如果血糖機斷電,請將試紙先取出並重新插入,重啟電源後再進行滴血。(2) 血糖機在更換試紙批號時沒有進行調碼:一般血糖機在更換試紙批號時需要用校正棒(片)進行調碼,以確認試紙上的批號與機器上顯示的編碼一致,如果編碼不一致可能導致血糖值誤差。(3) 血糖機沒有定期質控校正:血糖機應要定期做質控液校正,但因目前每家血糖機校正期限都不一,通常為半年至一年校正一次,建議患者購買時,應詢問廠商何時須校正,又該如何校正,以維持機器的準確性。(4) 試紙受潮:試紙受潮是血糖值誤差最常見原因,提醒民眾要確認購買的血糖機廠牌是否有要求試紙開封後在期限內必須用完,有些血糖機公司的試紙會要求3個月內用完,建議可選擇防潮性較佳的品牌試紙或者是單片包裝試紙可用較久,否則試紙受潮時,會造成血糖值的誤差。(5) 採血前手部清潔不佳:民眾在採血時會先擦拭酒精消毒,若手上酒精在還沒完全乾的情況下採血,也會造成血糖值的誤差。(6) 採血量過多或過少:血量過多或過少都會造成血糖值的誤差,尤其冬天時,因末梢血液循環不佳,比較容易有採血不足的情況,建議採血前先甩甩手,讓循環變好後再進行採血。(7) 採血時過度擠壓:這種情況特別容易發生在採血量不夠時,患友會本能的擠壓手指;或者當採血針沒有擺好時,年紀較大的患者看不清採血針的深淺度,若過度擠壓,造成體內組織液滲出,就可能造成血糖的誤差。 測量血糖 試紙是關鍵吳月珠衛教師特別提醒,臨床上最常見的血糖誤差原因,問題就出在「試紙」身上,她說明,一般試紙保存期限為一年左右,然而,有些試紙包裝的保存性較不完善,一旦開封後,就必須在3個月內使用完畢(大約是一星期測四次的量),否則可能會有受潮的可能,造成血糖值的誤差。她分享,有些病友沒有固定測量血糖的習慣,導致有些試紙開封後3個月還沒有用完,不少人為了節省試紙繼續使用,不知道試紙已經受潮了,差點釀成大問題;又或者部分患者會將新的試紙,倒入用不完的舊試紙盒裡,造成血糖試紙受潮的可能性,導致試紙開封後無法分辨到期的期限,這些都是常見的錯誤方式。 正確使用血糖機 血糖安全不擔心吳月珠衛教師說明,正確使用血糖機乃是控制血糖值的重要關鍵,以下請衛教師分別告訴病友們,哪些問題需要特別注意。(1) 注意試紙保持期限:試紙保存期限越長越好,盡量不要選擇開封後必須在短時間內使用完畢的試紙,若發現保存期限距離開封後使用日期少於3個月,更不應購買;也不要將新舊試紙混裝。建議可以使用單片包裝試紙,上面清楚記載每片試紙的有效期限就沒有混裝或開封後盡快使用完畢等受限的問題。(2) 試紙保存應小心:試紙盒打開後應立即蓋回,也應避免手部濕濕的狀態下取試紙,否則其他試紙都有可能會受潮。(3) 採血前應趕血:為避免採血量不足導致的血糖值誤差,採血前應將手甩一甩,手指朝下,將血趕到指尖末端,當指尖充血後採血,就不會有採血量不足的情況發生。建議在選購血糖機時最好有血液足夠才啟動的功能,否則血液量不足時,所測出的血糖值會不準確;另外,也可選擇有補血功能的血糖試紙,血液不足可在有限時間內補滴血到試紙上繼續測,減少試紙的浪費。(4) 血糖機在更換試紙批號時要調碼:一般血糖機在更換試紙批號時需要用校正棒(片)進行調碼,以確認試紙上的批號與機器上顯示號碼一致;近期市場上有免調碼或自動調碼的新機種可供參考,也省去不用執行手動調碼的步驟。(5) 血糖機定期質控校正:目前各家血糖機校正期限都不一,建議病友購買前應詢問廠商何時應校正,該如何校正,又何時應回原廠校正等問題。

【免費講座】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

【免費講座】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是由於患者體內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良,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於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過高,甚至尿中有糖的現象,同時也造成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不正常,因此糖尿病人的飲食控制相當重要。為此,亞東醫院特邀蘇筱媛營養師,主講「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教導患者平時吃東西該注意些什麼,配合營養師的指導,病人可由飲食控制達到滿意的血糖,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時間:3月9日(一)14:00~15:00地點:亞東醫院新院區一樓思源一廳洽詢:02-7728-1001

移植胰、腎重獲新生 她終於擺脫惱人糖尿病

移植胰、腎重獲新生 她終於擺脫惱人糖尿病#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名37歲的黃小姐,在國小四、五年級時,就被告知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必須終身施打胰島素,才能控制血糖,但過去不僅她曾因血糖過低而昏迷,也曾因經過高導致酮酸中毒,危及生命,且這三年來,更因糖尿病進展造成腎衰竭、神經病變,使得手腳麻、視力模糊等問題上身,每天在家都得要靠數次的腹膜透析、驗血糖、打胰島素,才能控制血糖,排出尿毒。因此,在醫師的建議下,她決定等待移植,終於在去年時,等到了符合她的胰臟及腎臟,並在當天接受胰腎同時移植,經過10個小時馬拉松式的手術,目前她已經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品嚐各種美食,出遊也不用再擔心需要腹膜透析,生活品質大幅提升。胰腎同時移植 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胰外科郭功楷醫師表示,根據文獻報告指出,第一型糖尿病合併腎衰竭以胰腎同時移植的生存率最佳,且術後15年除了約有6~7成患者的監測血糖HbA1C正常,可延緩大血管之硬化速度,並改善微小血管循環外,也約9成患者的視力維持不變或改善。雖然胰腎同時移植,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改善微循環及器官功能,是治療的最佳方式,但由於此手術對組織配對、手術技術要求高,且術後排斥不易偵測,與切片風險較高,所以,就目前現況來說仍是有待克服的地方。

怕痛拒挨針 8成糖尿病患控糖意願低

怕痛拒挨針 8成糖尿病患控糖意願低#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近年來,國人糖尿病發生率及死亡率一路攀升,而糖尿病患者除了定期回診就醫,配合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按時吃藥控制血糖外,自我測量血糖也是一大控制的關鍵因素。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2011年針對近6000名糖尿病患所做的品質監控調查統計,平均一天監測一次血糖,有落實做到的人只有17.5%,顯示糖尿病患對於自我血糖的監測觀念還是不足。自我監測必備品 挑選血糖機6要訣血糖機是病患自我監測血糖值的必備工具,但有些病患卻常因為扎針採血會痛,或採血量不足,一再浪費試紙,而導致患者在自我測量血糖上變的較卻步不前。而市面上血糖機種類眾多,該如何挑選適合的血糖機,以控制好血糖值呢?對此,高雄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資深糖尿病衛教師林紋琴提出6要點,供糖尿病患做為參考:1 )採血部位/傳統多為指尖採血,但因較有疼痛感,現在也有除指尖採血外,也可採取指尖以外部位的血液,以減少採血時的疼痛感覺。2)採血針/可挑選愈細的針,或選擇血液量少的血糖機,及能調整深度的採血筆。3)試紙/由於試紙容易受潮、受熱而變質,因此選擇血糖機時,也應詢問試紙包裝與保存方式。4)記憶功能/許多病人無法確實記錄血糖值,可選擇有連續記錄時間、日期、血糖值的血糖機。5)自動調碼功能/建議可選免調碼血糖測試機,可在每次插入試紙後自動校正。6)個人需求問題/血糖機的選購最重要的是使用者需求,目前市面上有許多針對不同需要而設計的血糖機,如病患為老年人,可考慮螢幕字體大、按鈕較大的血糖機,或是有語音功能的機種。平日血糖監測 可減少未來併發症糖尿病人除了飲食控制及多運動、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外;利用血糖自我監測,也能做為飲食、藥物的調整依據,且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進而還能降低因血糖控制不良所帶來的風險,如心肌梗塞、腦中風、洗腎、失明、截肢等併發症發生;過程中家屬的支持及醫護人員鼓勵,能增加病患本身控制血糖的意願。

年節大吃大喝血糖高!8成糖尿病患監控觀念不足 自我血糖監測不落實

年節大吃大喝血糖高!8成糖尿病患監控觀念不足 自我血糖監測不落實#糖尿病

(撰文/談雍雍)(圖片/優活健康網提供)(採訪諮詢/高雄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資深糖尿病衛教師:林紋琴)近年來,國人糖尿病發生率及死亡率一路攀升;根據衛福部所公布2013年10大死因中,糖尿病排名第四,要比2012年上升一名。而糖尿病患者除了定期回診就醫,配合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按時吃藥控制血糖外,自我測量血糖也是一大控制的關鍵因素。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2011年針對近6000名糖尿病患所做的品質監控調查統計,發現第2型糖尿病使用胰島素注射病患,平均一天監測一次血糖,有落實做到的人只有17.5%,而使用口服降血糖藥者,平均一週監測2次只佔20.2%,顯示糖尿病患對於自我血糖的監測觀念還是不足。 人為使用不當常造成血糖誤差有些病患買了血糖機回家使用,發現自己驗的數據和醫院檢查結果有所差異,普遍會認為是血糖機不準,所以用沒幾次就擱置一旁。其實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機的操作使用觀念,也可能是造成數據不準的原因!因此,林紋琴衛教師提醒,以下是血糖機常見的7個人為問題:●操作方式錯誤/試紙沾取血液後插入血糖機、血糖機感應區有殘留血跡沒清潔乾淨、血糖機曾摔落過等,皆會導致血糖數據出現誤差。目前市售血糖機多數是先將試紙插入血糖機後,出現血滴符號再開始吸入血液,如果太快吸取血液則會無法出現結果或數據誤差。●血糖機、試紙未調碼/更換試紙時必須重新校正血糖機的編碼,部分新型的血糖機可自動校對試紙編碼(免調碼),而舊型的血糖機需要透過設定試紙編碼或插入晶片才能校正,但病人常會忘記此動作,因此,若編碼錯誤,恐會造成誤差。●採血量不足/試紙沒有沾取足夠的血液,將無法正確判讀;因此建議使用具有血液足夠才啟動功能或可以判讀血液量是否足夠的血糖機。●試紙未妥善保存/試紙打開後未關緊、反覆打開試紙罐或手潮濕時直接用手拿取試紙等。還有些人習慣將試紙存放於冰箱,認為低溫較能保存,但卻讓冰箱的水氣使試紙受潮。●試紙超過使用期限/試紙外盒打開後應於有效期限內使用完,以免長時間與空氣接觸而影響品質及量測效果,部分品牌盒裝試紙需於開蓋後3個月內用完,建議可於開封當天後在外盒寫上日期,以免試紙過期而不自知,或者選用防潮性較佳的試紙盒或單片包裝。●試紙包裝/有罐裝也有分50片、25片、單片等包裝。無論是幾片裝,都要注意有效期限,使用後應確認關好並妥善儲存,切記罐裝試紙不可分裝。●血糖機無定期維護 / 血糖機應該定期保養,包括外觀尤其是感應區的清潔、電池更換、6至12個月定期到原購買點進行品質管控,才能維持血糖機正常運作及準確性。 糖尿病患怕痛拒挨針 自我控制血糖意願低血糖機是病患自我監測血糖值的必備工具,但病患卻常因為扎針採血會痛,或採血量不足,一再浪費試紙,而導致患者在自我測量血糖上變的較卻步不前。而市面上血糖機種類眾多,該如何挑選血糖機,及降低採血的疼痛感,林紋琴衛教師提出6要點,供糖尿病患做為參考:1 )採血部位/傳統多為指尖採血,但因較有疼痛感,現在也有指尖採血同時具AST採血,AST採血即可採取指尖以外部位的血液,以減少採血時的疼痛感覺。但AST採血只能執行在空腹時、用餐之前及睡前。另外,採血部位應等酒精乾,而輪流採血部位可用乾棉球代替酒精棉壓住採血部位,亦是減輕疼痛的好方法。2)採血針/可挑選愈細的針,或選擇血液量少的血糖機,也可使用能調整深度的採血筆,採血深度愈淺,愈能減少採血時的疼痛。3)試紙/由於試紙容易受潮、受熱而變質,因此選擇血糖機時,也應詢問試紙包裝與保存方式,購買有防潮設計的試紙包裝較為理想。4)記憶功能/許多病人無法確實記錄血糖值,可能就需要有連續記錄時間、日期、血糖值的血糖機。且手寫血糖值紀錄可能發生寫錯、漏寫等情形,若有記憶功能,較能避免錯誤記錄。5)自動調碼功能/建議可選免調碼血糖測試機,可在每次插入試紙後自動校正,避免人手調校的錯誤,使檢測誤差率降低。6)個人需求問題/血糖機的選購最重要的是使用者需求,目前市面上有許多針對不同需要而設計的血糖機,如病患為老年人,可考慮螢幕字體大、按鈕較大的血糖機,或是有語音功能的機種。平日血糖監測 可減少未來併發症糖尿病人平時自我健康管理照顧,除了飲食控制及多運動、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外;利用血糖自我監測,也能做為飲食、藥物的調整依據,而且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進而還能降低因血糖控制不良所帶來的風險,如心肌梗塞、腦中風、洗腎、失明、截肢等併發症發生;這過程中家屬的支持及醫護人員鼓勵,能增加病患本身控制血糖的意願。也提醒若遇血糖控制問題及執行血糖監測的疑問可至糖尿病照護醫療單位諮詢。想了解更多血糖監測知識,請至:http://www.abbott-freestyle.com.tw/

研究:多囊性卵巢症患者 較易罹糖尿病、憂鬱症

研究:多囊性卵巢症患者 較易罹糖尿病、憂鬱症#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一種女性常見的內分泌障礙,主要是由體質所引起,而日前有項最新研究指出,女性若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恐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精神障礙等嚴重疾病的風險,除此之外,此類患者也較容易因生重病而住院。罹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 入院接受治療率高2倍 該研究主要是針對在1997~2011年間,確診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15歲以上澳洲女性進行研究,共計2566名,結果經過發現,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因病住院接受治療的風險較高,其中包括糖尿病、肥胖、高血壓、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哮喘、壓力或焦慮、自殘、憂鬱症等。另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也較容易有子宮內膜異位、月經不規則、流產、異位妊娠等困擾,對此,研究人員表示,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若與一般人相比,入院接受治療機率將高出2倍,由此可見,在醫療上這類患者,需多加留意自身狀況,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臨床內分泌與新陳代謝學期刊》。

放小傷口不管 老婦竟要遭截肢

放小傷口不管 老婦竟要遭截肢#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王蒨茹/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可要多加當心自己的腳!一名已有七、八年糖尿病史的戴奶奶,腳拇趾原本好端端的,因一個小傷口,竟在三天內莫名變黑、持續惡化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立即就診後,醫師因擔心引發敗血症,竟建議最好截肢,讓她嚇得臉色發青,豈料一個傷口會演變成須截肢,所幸兒女積極諮詢更多治療方法,發現「足背動脈繞道手術」,以高壓氧治療、導入新血,即使壞死的拇指無法救回,成功「保足」。糖尿病患正確治療 保足好安心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環不好,常伴隨著神經、血管病變,導致血液供應不良、感覺功能日漸退化。不少患者因足部傷口不易癒合,感染潰爛或壞死,嚴重則易引發敗血症,恐面臨截肢的命運。但對患者來說,不僅造成身心受創、生活自理困難,對家庭與社會的影響也很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罹患糖尿病比例約2.8%,超過一億人為糖尿病患者;而在台灣,每年糖尿病諮詢門診治療多達150萬人;且近三成糖尿病患者易併發足部潰傷,一旦潰傷惡化,常伴隨出現骨髓炎、蜂窩性組織炎等病痛發生,最終得面臨組織壞死或截肢,對此,衛生福利部從90年開始於各縣市建立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提供糖尿病患者解決病痛疑難雜症,積極「保足」。衛生福利部呼籲,糖尿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二十歲以上罹患人口佔了百分之八,倘若無預防治療或控制病情,恐怕病痛引起的併發症,將影響患者生活品質,甚至造成醫療龐大負擔,糖尿病的防治療程應搭配醫師囑咐及生活作息改善,減輕病痛對生活帶來的負擔。

糖尿病患應定時血糖監測 避免引發酮酸中毒

糖尿病患應定時血糖監測 避免引發酮酸中毒#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阿源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某天因頭昏想吐,就醫後發現血液中酮體濃度過高,引發酮酸中毒,經急診室醫師施打胰島素後,阿源的症狀即緩解,出院前,醫師特別叮嚀他,一定要按時監測血糖、血酮及使用胰島素,以免酮酸中毒再度發生,引起生命的危險。醫師指出,在台灣第一型糖尿病患發生酮酸中毒比例約達65%,酮酸中毒症屬於高血糖併發症狀,尤其是胰島素缺乏的糖尿病患,更要小心酮酸中毒發生的危險。酮酸中毒死亡率約5~10% 5大高危險族群需小心什麼是酮酸中毒?中山醫學大學設醫院新陳代謝科楊宜瑱醫師表示,所謂的酮酸中毒是由於糖尿病患體內的胰島素不足,而無法分解利用葡萄糖時,體內便會以分解脂肪作為能量來源,造成過多的脂肪分解因而產生酮體,當血液酮體濃度越來越高,身體會發生頭暈、噁心想吐等症狀,嚴重可能會脫水,造成意識混亂、昏迷,統計顯示酮酸中毒症死亡率高達5~10%。楊醫師說,糖尿病引發酮酸中毒,其實就意謂著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而臨床上發現,酮酸中毒高危險族群包含:1) 第一型糖尿病的兒童及青少年。2) 使用胰島素幫浦的糖尿病患者。3) 當使用胰島素注射的患者生病、處於壓力,或遭感染、發生嘔吐時。4) 使用胰島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忘記施打胰島素。5) 患有妊娠糖尿病的懷孕婦女:嚴重恐會造成胎兒的死亡。自我管理4步驟 糖尿病患不煩惱很多人都說:「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併發症。」尤其以酮酸中毒而言,台灣第一型糖尿病患發生比率有65%之高,也意味著台灣糖尿病患多數血糖控制不佳的事實,楊醫師表示,糖尿病患有規律的監測血酮,除了可以減少急診及住院事件發生外,也可以幫助醫師快速辨別病患的病情;對姙娠孕婦而言,也可以降低胎兒早產及死亡率的發生。為此,楊醫師提供糖尿病患自我管理關鍵四步驟,1) 飲食:依照營養師的建議監控飲食。2) 運動: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以333為原則,每周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心跳130下。3) 藥物:依照醫師的指示服用相關藥物。4) 監測:定期使用血糖機測血糖及血酮,一旦發現血酮值過高,可先施打胰島素,補充水分、預防脫水,若已經開始喘、噁心想吐時,就建議立即就醫。楊醫師也提醒,透過良好的飲食及定期的運動習慣,並配合醫師的指示服用藥物,同時定期測血糖及血酮值,才是控制糖尿病的不二法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