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預防”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患者不可不知

預防”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患者不可不知#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很常見的慢性的內分泌疾病。主要的併發症都是由日積月累的微細血管病變造成。在眼睛的問題中影響病人日常生活最多的是視網膜病變。但是,可怕的是初期的病變常常沒有什麼症狀,等到覺得視力模糊時,視網膜可能已經進入較嚴重的病變期了。目前已開發國家中,糖尿病仍然是造成失明的主要原因。臺安醫院眼科周文穎醫師提醒,有糖尿病的病人切勿輕忽,記得要定期的做眼部檢查才好。原則上,若是初發現有糖尿病時,血糖超過250mg/dl,便應該同時做眼睛的檢查。若是低於此數值,可在醫師建議下一個月內做檢查。若初次檢查眼睛完全沒有問題,則可一年檢查一次。但是,若發現有出血、血管滲出物等病變,就需依照病變的程度每半年或每三個月檢查一次。周文穎醫師表示,容易在視網膜出現病變的危險因素有:1.罹病的期間︰約34-59%的DM病人在其一生中發現不同程度的病變。10年以上病史的病人,第一型DM約40%,第二型DM約20%會有糖尿病視網膜的病變。2.血糖控制的好壞與穩定度︰經常的穩定控制在200mg/dl以下,則有可能10年也少見病變。3.肥胖︰暴飲暴食、體重過重,不但DM控制不易,眼睛也易因此容易病變。4.高血壓︰DM本就是血管結構問題,高血壓會使病變加快、加劇。5.其他:腎臟功能好壞、是否持續良好運動習慣、抽煙或嗜酒、都可能影響眼睛病情。雖然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經間接眼底鏡直接檢查出來,但是有時還得藉由螢光眼底血管攝影術來判斷栓塞的位置,或水腫的範圍,並可作為雷射激光治療前後病灶復原程度的比較。是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非常重要的方法。此外,為了能詳細檢查,病人至眼科檢查眼睛須要點散瞳劑,散瞳劑可把瞳孔暫時放大,雖然短時間內會有怕光或視力模糊,確實不太舒服,但是卻是非常必要的檢查手續。一旦發現視網膜病變是否就會失明?周文穎醫師表示,這並不一定。若是只有非增殖性病變,且無黃斑部水腫,再加上良好的血糖控制,就比較無失明之慮。但是若病人有增殖性病變,又有腎臟功能問題,甚至又有高血壓,若併發大量的眼底出血,就可能突然失明了。至於雷射治療主要是圍堵因小血管瘤或新生血管造成的局部水腫、出血,減少病程中視網膜的破壞,盡量降低視力惡化的危險,大部分的病人能維持雷射治療時的最佳視力,少數則可有1-2行的進步。不過周醫師也說,不是有視網膜病變病人都需要手術。只有病情嚴重至玻璃體出血、視網膜剝離、或併發利害白內障、青光眼時,醫師會為挽救殘餘視力而做手術治療。其實,所有罹患糖尿病的病人,重要的是不要心存僥倖。嚴謹的配合醫師及營養師給予的治療方針,去控制血糖、血脂,適量攝取維生素、抗氧化劑,每天持續的運動,保持樂觀的心情,定期每年至少一次眼睛檢查,甚至要求醫師確認最佳視力狀態(視力降低一定要找出原因),還須與家人一起學習,這樣,所有的努力,一定至少會大大的降低眼睛病變的威脅,過著有品質的生活。

新生兒黃疸 當心合併泌尿道感染

新生兒黃疸 當心合併泌尿道感染#糖尿病

新生兒黃疸是常見現象,當血中膽紅素濃度大於3毫克/毫升以上,家長就可以感受到有嬰兒黃疸情況。除了一些常見生理性黃疸外,還有一些是會影響膽紅素正常值,如:母親有糖尿病、生產過程中使用催產素、鎮靜劑或生產時使用硬膜外麻醉、出生時斷臍時間較晚、真空分娩造成頭血腫、臀位產、熱量攝取不足、出生後體重減輕太多及餵食母乳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生兒科主任吳求森說,臨床上也可見到有些是因為泌尿道感染引起,最近該院新生兒科就有三位接受照光治療新生兒,經過檢查發現是泌尿道感染,安排腎臟超音波檢查並無輸尿管擴大或是水腎情形發生,尿液培養出大腸桿菌,給予抗生素治療後,泌尿道感染情況及黃疸情形都已改善,目前已痊癒出院。吳求森提醒家長,發生新生兒黃疸時,除了要排除生理性黃疸以外,不要忽略了泌尿道感染可能性。

身心一體 ”壓力”影響你的健康情形

身心一體 ”壓力”影響你的健康情形#糖尿病

眾所週知身心是一體的,然而一般人,甚或醫療人員對疾病往往偏重身體的層面,較輕忽與壓力有關的「心理」層面,導致對疾病的病因或治療未臻完善。處於二十一世紀高遽變性、競爭性的大環境下,鮮有人不具壓力。事實上,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壓力,而心理現象時時存在,或可說:時時皆心理、處處俱壓力。奇美醫院精神科 李添誠醫師表示,對壓力來源而言,社會心理壓力可歸於外在性的,另有內在性的生理壓力源,此兩類壓力源持續作用後將相互影響並加速惡化。例如,就癌症患者而言,除病痛直接帶來的生理壓力外,因對病情、治療或預後的認知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又會增強壓力的影響效果。壓力會引起強烈的生理與情緒反應,進而導致血壓的升高,面臨壓力的感受若是不確定性、壓迫性或危險性時,會產生焦慮;若感受是失落的,會產生憂鬱;感受是挫折的則情緒反應是憤怒。李添誠醫師說,研究已證實情緒對邊緣性高血壓個案確有影響:焦慮與憤怒顯著地使個案的收縮壓及舒張壓上升;反之,愈快樂則收縮壓愈低,短暫的心理壓力、焦慮、憤怒或哀傷等情緒反應均會引起心臟搏動速度和血壓的變化,精神生理的研究亦顯示壓力會促進、加劇心律的障礙,即使無明顯的心臟疾病,亦可引發竇性心搏過慢,陣發性心室上心搏過速,房性和室性早搏,嚴重者更會造成致命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顫動。李添誠醫師表示,受到壓力時,消化道常明顯地表現出其生理反應,有腸胃症狀的病人,其中約一半左右是激躁性腸胃症候群的患者,最近的研究顯示社區中具此症候群症狀的人有百分之六十從未因此就醫,女性的患者是男性的二到三倍,在已開發國家較普遍,且近年來發生率有增加的趨勢,可能跟壓力、生活型態與飲食的改變有關;激躁性大腸症候群主要是便秘、腹瀉兩樣症狀常交互出現,適當的藥物治療雖可暫時緩解症狀,然處於巨大壓力下,藥物治療效果則不佳,欲達較佳之治療效果,仍須協助其各種情緒的改善及有效地舒解生活的壓力。 糖尿病之病因為多種因子構成,包括遺傳、體內功能不平衡及壓力,在各種壓力影響下,血糖濃度會驟增,病人也會因壓力及情緒的變化而使病情惡化;因此,適當的避壓、減壓可使糖尿病獲得較好的控制。另外,免疫系統可保護我們免於感染,壓力可直接擾亂免疫系統,使人容易受到感染,亦即壓力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增加微生物感染的機率,有些臨床研究已證實學生於考試前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比平時高,在面臨壓力時潛伏在體內的疹病毒或結核菌復發的機率亦較高;癌症之發生也和惡化與免疫力之下降有關,壓力既會降低免疫功能,自會助癌症細胞一臂之力 ,尤其是作用於T型淋巴細胞,許多罹患癌症的病人,發現其T型淋巴球數目明顯地減少。過度或持續過久的壓力影響層面既深且廣,對於疾病,更是如此。以上僅就幾種常見的身體疾病簡略介紹其關聯性。當一個現代人,對於壓力的管理,如預測、避免或減少壓力源應有起碼的概念。良好的壓力管理,可避免疾病之發生,即便不幸罹病,亦可減輕症狀的惡化,讓疾病更易於治療或加速痊癒的能力。

紀念佛陀成道 健康臘八粥營養暖心頭

紀念佛陀成道 健康臘八粥營養暖心頭#糖尿病

今年的臘八節在元旦連續假期,花蓮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志工提前烹煮了熱騰騰的臘八粥,由院長石明煌與志工分送,與病人、家屬及全院醫護員工分享,另外志工繼續送臘八粥到禪光育幼院、聲遠之家、主愛之家,希望以紀念佛陀成道,祝福人人長智慧、增福增壽。 相傳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經過六年苦修行,了解道苦行的不究竟,即刻從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連禪河,但因形體瘦弱,竟疲乏地倒在河邊。這時有一個名叫難陀波羅的牧羊女,手捧乳糜前來供養,接受牧羊女的乳糜飲後,釋迦牟尼漸漸恢復了力氣。走到菩提樹下,端坐思維,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而開悟證道,成就正等正覺。於是佛陀成道日稱為臘八日或臘八節。 以前,每到農曆臘八,各地佛寺便用香榖、果實煮粥供佛,並稱為「臘八粥」,並將臘八粥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會在臘月初八之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再將蒐集來的米、栗、粟、棗、果仁等材料熬煮成臘八粥布施給窮人。傳說,吃了臘八粥之後可以得到佛祖保佑,所以窮人又稱「佛粥」。 常住志工兼社會服務室副主任的顏惠美說,這是牧羊女供養乳糜的典故,後人不忘佛祖悟道成佛過程所受的苦難,農曆臘八因而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也是佛教的盛大節日。 花蓮慈院這次準備兩種口味的臘八粥。一種是龍眼乾、松子、腰果、花生、紅豆、、紅棗、桔餅、糯米、冰糖等熬煮一鍋鍋熱騰騰香甜可口的臘八粥,另外還有以杏鮑菇、油豆腐、油條、花生、香芋、紅蘿蔔、青江菜、芹菜、蓬萊米、糯米等熬煮鹹口味的臘八粥,滿足不能甜食的病友的需求。由院長石明煌與志工分別到大愛樓、感恩樓、合心樓的病房護理站、各科室分送臘八粥。在大愛樓大廳的佛陀醫病圖前,還有臘八粥供應桌,由志工端送一碗一碗的臘八粥與病友、病有家屬、參訪賓客分享臘八粥。 活動當天,天氣飄雨又冷颼颼,吃一碗營養可口的臘八粥後,病友都覺得很溫暖,與志工互道感恩。花蓮慈院紀念佛陀成道日,除在院內準備超過三千碗的臘八粥外,還另熬煮臘八粥分送禪光育幼院、聲遠之家、主愛之家單位,也希望透過分享佛陀的智慧與成道的喜悅,祝福人人長智慧、增福增壽。

小傷口處理不慎 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小傷口處理不慎 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糖尿病

一位50多歲女性,日前因天氣不錯,與家人外出踏青,不慎遭蟲咬傷,返家後發現小腿皮膚有紅點狀,心想昆蟲咬傷,不以為意,便自己擦藥局買來的藥膏,但三、四天了一直沒好轉,後來,大小腿甚至出現紅、腫、熱、痛,並且發高燒並發冷,因此被家人送到該院急診,經診斷為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血液的細菌培養也培養出鏈球菌,經過多日的針劑抗生素治療,發燒的問題才漸漸改善,腳的紅腫也慢慢回到原狀。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感染科郭漢岳醫師表示,蜂窩性組織炎的主要症狀為皮膚區域的紅、腫、熱、痛,主要發生在足背、小腿、手背等地方,發炎的區域一般集中一處,沿周圍擴散,有時會順著淋巴的循環由小腿一路向鼠蹊部發炎,雖然疼痛為蜂窩性組織炎常見的症狀,不過疼痛一般都是在碰觸到發炎地方才會發生。若發炎區域較大,有可能會引起發燒、發冷等症狀。一般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的病原菌為鏈球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都是存在於皮膚的細菌,當表皮有受傷或破損時,細菌會順著破損處進入體內,若菌量太多或人體免疫或循環狀態不好,就可能引起組織的發炎。因此,發生蜂窩性組織炎的主要危險因子有皮膚缺損(傷口、香港腳、泡水過久)、循環不佳(動脈或靜脈阻塞、放射線治療後)、免疫不佳(糖尿病、肝硬化、洗腎)、體重過重等。一般而言,若病患有糖尿病、肝硬化等免疫不佳的情形,或是該區域血液循環太差,就有可能會感染到更深層的皮下脂肪及肌肉層,並會產生化膿的現象,此時就需要將膿瘍引流,嚴重時可能要手術切除感染部位,甚至截肢。郭漢岳醫師指出,蜂窩性組織炎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輕微的蜂窩性組織炎可以使用口服的抗生素,若症狀較嚴重,則需要先以針劑治療,甚至先作血液培養,找出致病菌再投藥。若有膿瘍產生,則需要手術將膿去除或引流。若在不碰觸發炎部位也會有劇痛,則要考慮已侵犯到肌膜,需評估是否要緊急手術。一般用藥到症狀消失兩到三天為止。郭漢岳醫師提及,針對有些病患已改善所有能改善的危險因子,但仍然一再發生蜂窩性組織炎,則有文獻建議可以使用抗生素做長期的預防。在國內主要以每月一次的長效型盤尼西林肌肉注射以預防之,且就其門診患者的施打情形,此方法確實能減少蜂窩性組織炎的發作次數,只是每次都須要作盤尼西林測試;若怕痛的病患也可以口服盤尼西林來治療。不論是肌肉注射或口服治療,一般建議先治療六個月,再評估停藥後是否有復發的情形。建議民眾發生蜂窩性組織炎時,還是要請醫師診治,不要自己買抗生素吃,以求正確的診斷和治療。除了治療之外,找出危險因子並儘量加以控制是很重要的,因為若不將危險因子改善,復發的機會就會很高。郭醫師提醒,蜂窩性組織炎雖然只是皮膚的感染,然而一旦細菌向深層侵犯,也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早期診治及治療才能保護我們的健康。而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是預防蜂窩性組織炎的不二法門。

擋不住的感覺...早洩也有定義嗎?

擋不住的感覺...早洩也有定義嗎?#糖尿病

在泌尿科門診中,有關性功能障礙部分,「早洩」是相當常見的症狀。所謂「早洩」是指男性勃起的陰莖在進入女性陰道前或剛進入時,便產生無法控制的射精現象,通俗一點說就是「快槍俠」,只不過在美國西部電影中,「快槍俠」通常是最後活命的勝利者,但在性愛戰場上,他們卻自認是不折不扣的失敗者。臺安醫院泌尿科陳欣宏醫師指出,造成早洩的原因絕大多數是屬於精神性因素,它們可能來自焦慮、潛意識的心理衝突、婚姻障礙、性交頻率太低,或錯誤的性觀念所造成的壓力等等;但確實也有大約二成的病患是有器官上的毛病,例如陰莖靜脈漏血、動脈充血不足或糖尿病等等,這些通常是屬於繼發性早洩(就是患者先前曾有過正常的性活動),另外有些原發性甲洩,根據陰莖體感覺誘發電位(PSEP)分析發現可能是陰莖龜頭過度敏感及射精中樞過分興奮所造成,所以臨床上這類病患得先後接受一系列檢查以確定致病的原因。對於這種「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快」的毛病是否可以治療呢?又如何才能真正的「戒急用忍」呢」?首先得了解自己是否是真正的早洩患者;陳欣宏醫師表示,根據1997年日本發表的一篇大型研究,發現年齡約20歲左右的正常青年,他們平均從陰莖勃起接受刺激到射精的平均時間約為156.5秒,也就是不到3分鐘來看,較快射精並不意味就是早洩,所以不可輕率便認定自己有毛病。至於那些真正曾「一觸即發」的早洩患者,在經泌尿專科醫師詳細的檢查後,發現確實有器官上的問題,便須招股藥物或手術治療,而如果是屬於精神性因素,除了接受性諮詢治療外,以SSRT(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或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等藥物治療也都有不錯的效果;此外也有報導以行動訓練及骨盆肌底復健治療有近六成患者可獲得滿意的改善。總之,對於這種「超速快感」的治療應首重確認是屬於精神性或器質性的問題,然後再循序漸進的加以治療,切忌病急亂投醫,甚至濫服成藥偏方,否則非但無法達成「歷久彌堅」的目標,還可能造成「永垂不朽」的後果,以致「壯志未酬身先死」,不可不慎!

糖尿病友冬季火鍋 營養師教您健康煮

糖尿病友冬季火鍋 營養師教您健康煮#糖尿病

寒冷的冬天最想來一鍋熱呼呼的火鍋,羅東博愛醫院營養科和糖尿病友分享冬令火鍋烹煮秘訣,建議火鍋的主食、肉類各兩至三份,並多選擇青菜及蒟蒻絲、牛蒡等低熱量食材,再搭配自製的『養生輕味香橙醬』,病友可以吃得健康又開心。羅東博愛醫院舉辦「糖尿病友健康飲食教育講座」,多位糖尿病友參加,現場端出豐富的菜色,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曉蓮提醒病友,冬天吃火鍋之際,務必注意食量及熱量。營養師李秀利表示,糖尿病友的飲食須注意糖類及肥肉的攝取量,首先火鍋高湯上,建議採用小排骨熬煮後冷藏,想煮火鍋時從冰箱裡頭取出撈起油脂再煮湯,或加一些可使湯頭鮮美的洋蔥、白蘿蔔、番茄,使高湯低脂又健康。食材的挑選上,李秀利說,主食部分建議選擇兩到三份,每一份大小不一,如飯類是50公克是一份,玉米三分之一根也算一份;肉類部分也選擇兩至三份,建議多選脊肉,約三個手指頭大小為一份,如果怕口感太老,把肉沾上蛋清下鍋燙熟,依舊可口,另低脂的海鮮也不錯,仍須注意不可過量,至於魚餃、燕餃等加工食品少吃為妙。蔬菜部分,如白菜、高麗菜、蘿蔔、茼蒿、玉米筍、金針菇可以多選幾樣,蒟蒻絲、牛蒡等低熱量食材也可選用,增加多樣性外,也不容易發胖。另外,火鍋沾醬五花八門,活動現場教導自製的『養生輕味香橙醬』,營養師準備一顆金棗及檸檬、枊丁各半顆,先將半顆檸檬、柳丁擠汁,再將金棗切末,並添加醬油、代糖、薑末各少許,味道清爽的沾醬即完成,熱量僅卅、四十大卡。

幸好發現早 青年冠狀動脈阻塞立即通

幸好發現早 青年冠狀動脈阻塞立即通#糖尿病

廿七歲青年因運動時出現胸悶症狀日漸嚴重,經心電圖檢查發現心臟嚴重缺氧,在花蓮慈院心臟科主任王志鴻副院長建議下,今天上午完成心導管治療,及時暢通阻塞的冠狀動脈。王志鴻指出,冬天氣溫低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時節,民眾如感到胸悶等不適症狀,應儘快就醫檢查。 王志鴻說,這位年輕人最早是在打籃球時感到胸悶,而這症狀越來越嚴重,胸悶的症狀向喉嚨延伸,背部也出現疼痛、麻的症狀,最後蔓延到左手臂,甚至近日連在家爬個樓梯也會出現胸悶、背部疼痛等症狀時,才至醫院就醫。經過初步的心電圖檢查,即有心肌缺氧症狀,問診時,獲悉青年的家中也有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且家族中也有猝死的病史,考量到此青年也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立即安排到心導管室進一步檢查、治療,果然在青年心臟的三條冠狀動脈中發現,最重要的左前降支的第一分叉前端已有百分之九十九的阻塞,情況十分危急。 幸在放置心導管支架治療後,青年的冠狀動脈隨即恢復暢通狀態,也及時預防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高風險。王志鴻說,醫學界很早就發現,天氣冷時,冠狀心臟病發作的人數遠高於平日,最近歲序已過冬至,不僅深夜到凌晨的氣溫低,一波接一波的寒流,民眾應慎防發生心血管疾病。家有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應格外注意按時服藥控制,即使沒有高血壓等相關病史,也不能對心臟、胸部不適等症狀掉以輕心,一旦發現胸痛、胸悶應立即就醫檢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驟發,危及性命的危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