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青年吃重鹹恐中風 日鈉攝量超標2倍

青年吃重鹹恐中風 日鈉攝量超標2倍#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今(29)日是世界中風日,為了關懷國人健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特別提醒,國內民眾高血壓性疾病標準化死亡率不再呈下降趨勢,反而有逐年上升現象,且腦血管疾病標準化死亡率下降趨勢亦有趨緩現象,值得警惕。這和飲食「重鹹」恐脫離不了關係,民眾若不改變飲食習慣,後續將有可能導致高血壓或嚴重的中風問題。根據2005-2008年、2010-2011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各年齡層民眾的鈉攝取量已超過每日建議量(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鹽6公克),且有「男多於女、少多於老」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國、高中及青壯年(19-30歲) 男性每日鈉總攝取量分別為4899、4962及4494毫克,已達每日建議值的2倍以上。重鹹是血壓升高的主因 高血壓者患腦中風為常人3倍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表示,年輕人鈉攝取量超標的情形,已比想像的嚴重許多,目前每12個年輕人(20-39歲)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其中更有高達3/4對自己罹患高血壓渾然不覺,更可怕的是,高血壓病人未來罹患腦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的3倍。飲食中的鈉(鹽)攝取過多是血壓升高及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呼籲民眾千萬不要忽略「重鹹」的飲食習慣,其實早已對自我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

遠離三高威脅 應符合「三少二多」

遠離三高威脅 應符合「三少二多」#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15歲以上國人五年內三高發生率以高血壓最為嚴重,其次為高血脂、高血糖。要遠離高血壓的威脅,應改善飲食與生活作息,飲食方式應合乎「三少二多」的均衡飲食原則。高血壓對身體健康的危害甚大,血壓若控制不好將導致許多器官的併發症,如腦中風、心臟病與腎臟病變等嚴重疾病。三少二多均衡飲食  生活作息正常保健康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遠離高血壓的威脅,應改善飲食與生活作息。飲食方式應合乎「三少二多」的均衡飲食原則,其分別為少油脂,如少用動物油並適量使用植物油;少調味料,如少糖、少鹽與少味素等;少加工品,如少吃火腿、燻雞、香腸及罐頭類食品;多蔬果,如天天五蔬果;多纖維,如食用糙米、大麥、燕麥或堅果類食物。除了飲食要均衡外,也要節制飲酒、不抽菸或戒菸,以及配合運動如每週5次、每次30分鐘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以維持健康的體重,並且定期測量檢視血壓,以防高血壓上身並降低未來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頑固型高血壓吃藥擺不平 該怎麼辦呢?

頑固型高血壓吃藥擺不平 該怎麼辦呢?#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高血壓患者,如果血壓都有隨時飆高的危機,可能必須定時服用降血壓的藥物,但有些高血壓患者,可能是罹患了所謂的頑固型高血壓,服用降血壓藥物達到一定的劑量後,血壓還是降不下來,就顯得比較麻煩。而根據研究統計,高血壓患者當中,則大約有兩成屬於頑固型高血壓,既然藥物無法對付,就可能要進行其他的方式來達到降血壓的目的。腎臟血管交感神經去神經化 可望解決頑固型高血壓台中榮總醫院指出,目前對於頑固性高血壓的介入治療,能以導管介入治療進行腎臟血管交感神經之去神經化,已隨兩項臨床研究 Simplicity HTN-1 及Simplicity HTN-2 trials 的結果顯示此介入治療對於血壓之持續降低及追蹤隨訪兩年的血壓維持有顯著的成效。榮總醫院指出,榮總心臟內科已於日前不久,從德國引進了腎臟血管交感神經去神經化的治療,已於台中完成了首三例,接受腎臟血管交感神經之去神經化的介入治療術中並無特別不適以及無術中及術後併發症發生,病患並在術後第二天順利出院,期望病患在接受腎臟血管交感神經之去神經化的介入治療後,能幫助血壓的控制達到140/90 mmHg內的治療目標。

醫訊/認識高血壓減重飲食

醫訊/認識高血壓減重飲食#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人飲食習慣西化及運動不足,造成慢性病流行,並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對此,高血糖之控制更形重要,因此要注意飲食、藥物、運動等。因此,台大醫院總院健康教育中心特規劃「高血壓減重飲食」講座,由鄭千惠營養師主講。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高血壓減重飲食時間:102年10月8日(二)下午14:00~15:00地點:台大醫院總院(台北中正區常德街1號;近捷運紅線台大醫院站出口3或台北車站出口m8)1東第7講堂洽詢:02- 2312 3456轉62114

高血壓患者運動挑著做 血壓不亂升

高血壓患者運動挑著做 血壓不亂升#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定期且規律的運動可以改善高血壓!但你知道嗎,其實剛運動完後血壓是會上升的,尤其是負重過重或劇烈運動後,血壓上升更加明顯!因此高血壓患者要特別留意運動的強度和形式,以免發生危險。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運動對血壓的影響,主要是運動時要供應肌肉足夠的血流,所以全身的血管會收縮、增加血壓,讓血流能運送到肌肉中、提供氧氣和養分,此時心臟收縮頻率與力量增加,讓血壓升高,因此運動後測量血壓,往往會看到血壓偏高的情形。運動挑著做!高血壓患者留意運動強度和形式因此,高血壓患者要特別留意運動的強度和形式,避免血壓變化程度過大,應採取適當的運動,過度強烈(走路或跑步的速度超8km/hr)或負重過重(10公斤以上)的運動都會造成血壓飆高(180-210mmHg)而容易產生危險。高血壓患者可以選擇的運動項目,如中等強度(心跳在110-130下,走路、跑步速度維持在2-4km/hr為佳)或低等程度的有氧運動、步行、體操、慢跑、游泳或登山等,切勿速度過快且避免衝刺情形;運動次數可維持每天運動30-50分鐘,可以分次來作,每次10分鐘1天3次,盡量不要超過50分鐘,有效改善高血壓症狀。何醫師說明,高血壓患者運動前可先暖身、且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可以先請醫師評估心臟、血管的情形適不適合運動,以免運動時發生腦中風、心肌梗塞的問題,若有不適的情形,如胸悶、頭暈、頭痛,也要立即停止並就醫。適當運動改善高血壓 並放鬆心情高血壓患者養成規律運動,可以使自律神經變得比較放鬆,血管正常舒張、通暢,長期下來對血壓會有益處。除此之外,遺傳、飲食習慣、生活壓力都是造成高血壓的因素,且早期高血壓並無特別症狀,建議可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盡早預防或治療。

定期居家量血壓 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

定期居家量血壓 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血壓是容易被忽略的慢性疾病,但血壓若長期偏高,將會引起腦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腎臟疾病等嚴重併發症,造成患者永久的殘疾與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全國約有430萬高血壓患者,其中約有三成病患不知自己有高血壓,20歲到39歲的年輕高血壓患者中,則超過七成不知道自己血壓過高。據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指出:「居家測量血壓比醫療院所測量的結果更具預後準確性,正在接受治療的高血壓患者應該有系統地在家量血壓。」定期居家量血壓的紀錄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步驟,並可提供專業醫師調整血壓用藥的依據,以改善患者血壓的控制情形,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臺南市衛生局提醒,在家量血壓,應該天天量、早晚固定時段如起床及睡前各量1次,每次血壓量2次。而血壓計測量出來的血壓高低,可能會因患者量血壓時所處的環境如時間、姿勢、活動量等而有所不同。

醫訊/如何飲食避免高血壓

醫訊/如何飲食避免高血壓#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人飲食習慣西化及運動不足,造成慢性病流行,並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對此,高血糖之控制更形重要,因此要注意飲食、藥物、運動等。為此,新店慈濟醫院舉辦「高血壓飲食」衛教活動,邀請該單位翁沛辰營養師主講。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場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高血壓飲食時間:102年9月25日(三)下午14:30~15:30地點:醫院(新北新店區建國路289號,捷運綠線大坪林站4號出口有醫院接駁車)13B病房次護理站洽詢:02-6628 9779

雲端量血壓正夯 顧健康又能集點

雲端量血壓正夯 顧健康又能集點#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高血壓是國人最常見的疾患之一,臺北市20歲(含)以上高血壓盛行率為21.1%(臺灣為24%),推估臺北市高血壓人數約45萬。有鑑於此,臺北市衛生局提供遠距血壓健康照護服務,號召市民朋友定期量血壓,參加「雲端量血壓、健康ㄟ好康」活動,可獲得「台北卡」集點兌點服務,又可輕鬆保健康。即日起至102年11月底止,持有台北卡-二代健康卡且參加遠距健康照護服務暨「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或「雲端保健系統」,於每週量測血壓1次(含)以上,並上傳資料至衛生局建置之「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或「雲端保健系統」等網站,即每週可獲得核發台北卡-二代健康卡集點數10點,共計13週,每人最高可獲得130點暨年底可獲130元悠遊卡加值金。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表示,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的特色是透過電子血壓計與網路傳輸技術,個人於測量血壓後無需手動抄寫,將血壓資料自動上傳,系統平台會自動儲存記錄。個人可以直接從電腦上就可看到自己的完整血壓紀錄曲線圖,有助個人於就診時,提供醫師真正的個人血壓變化資訊。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07年臺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臺灣20-39歲的民眾高血壓自知率僅為26%,即平均每4個有高血壓的青壯年人就有3人不知道自己血壓過高。林莉茹處長提醒,高血壓會引發一些可能危及性命的疾病,例如腎臟問題、中風、心臟衰竭、失明與心臟病發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