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

輕鬆一夏 健康減重六撇步

輕鬆一夏 健康減重六撇步#老化

撰文者:康聯預防醫學/資深營養師趙思姿肥胖人口每年持續增加,「肥胖」竟成為現代人最難克服的問題。如果您的體重也隨著年紀持續增加,那您可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因為肥胖是一種老化的現象,也是百病的根源,所以做好體重管理,方能確保身體健康。綜合以往輔導成功減重個案,歸納出六個簡單步驟,讓想減重的人可做好長期體重控制。正確的減重心態減重必須以安全為優先考量,不要相信任何速成健康的減重方法,因為減重需要時間,絕不能短期解決,為了身體的健康,減肥千萬不要快速,或過度要求自己節食或拼命的運動,使用沒有人性的減重方式,會欲速則不達,最後又會回到原點,讓自己白忙一場,所以正確的心態很重要,讓自己安全健康的減重,以不復胖為最終的減重目標!找出肥胖原因「體重多少,決定於自己做了些什麼?」,說明了肥胖的形成絕非空穴來風,大多與飲食與生活習慣有關,最常的原因有用餐的方式不當、選擇食物有偏差、飲食習慣不良、不愛運動等,減肥者必須從中找出肥胖的原因,加以調整,才能獲得改善。其實肥胖的形成經常與進食時間、進食速度以及生活作息如睡眠、運動、壓力處理有關,研究顯示減緩進食速度能增加食物飽漲感,協同消化酵素的作用,達到飽足的效果;研究發現經常節食的人比較不易區分自己是否真正飢餓,容易受外在刺激如食物香味的影響;研究也指出,運動雖有時會讓人更容易肚子餓,但長期而言,經常運動的人比較能夠控制自己的食慾,許多相關的因素都能讓自己更了解造成肥胖的原因。設定減重目標減重千萬不能像散彈鳴槍,漫無目標,但也不能想瘦多少就能減多少。其實每個人的條件不同,訂定的目標也不同,包括性別、年齡、發胖的時間,以及曾否懷孕、哺乳,甚至減肥次數與方法也會影響成效,當然也就會影響減輕的體重與目標的設定。研究發現只要減少原有體重的5~15%,就能改善身體的狀況,即便很胖的朋友,也不要執著一定要達到理想體重,先給自己一個現階段合理又可達成、容易維持的減重目標,之後,循次漸進,千萬不要躁進,最重要是長期體重的控制!選擇健康飲食營養均衡的減重飲食可以達到身體健康,又利於控制體重,這種「健康減重飲食」需配合下列原則:飲食中有適當的三大營養素分配:蛋白質佔10~20%,脂肪佔20~30%,醣類佔50~70%;其中醣類比例最高,尤指複合性的醣類應較多、蛋白質比例最少,假使長期違反這個比例,容易造成營養失衡。現今流行的「吃肉減重法」,就是利用醣類攝取低,而蛋白質攝取高的原理,使身體產生大量酸性的酮體,而加速體內脫水與電解質的失衡,雖然短期能急速減重,但復胖性極高,同時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營養均衡的減重飲食是以「均衡飲食金字塔」的概念做基礎,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根基,儘量選擇天然高纖維食物如糙米、蔬果與豆類,同時恢復中國傳統「吃飯配菜」的飲食習慣,讓人達到營養均衡又能控制體重的雙重效果。健康的減重飲食需要變化,不同食物的組合,能達到視覺、味覺與嗅覺多重的刺激,讓人產生滿足感。許多經驗得知,吃單一食物或代餐的減重者,容易有暴飲暴食的傾向,而飲食多樣性,對於營養與口味的滿足大大提升,讓減重者更能維持體重!調整生活作息調整生活作息,比如按時吃早餐、定量喝水與充足睡眠對減重都很有幫助。吃早餐:根據研究報告,吃早餐可以減少脂肪攝取以及避免吃零食和吃太飽的機會。如果長期不吃早餐,容易使新陳代謝減慢而發胖,而吃早餐有助於控制晚餐後的飲食行為,例如吃宵夜的習慣。沒有習慣吃早餐的人,可從一星期吃2、3次開始,每次以吃一-兩種水果的簡便方式,慢慢增加次數與種類,直到自然習慣為止。早餐形式可利用多種顏色的水果與五榖類的全麥麵包、麥片、雜糧饅頭,搭配適量蛋白質食物如奶品、豆漿、堅果或蛋,每星期至少幾種變化的樣式,不要一直吃同一種食物或相同組合的早餐。習慣吃早餐的人較能定時吃三餐,三餐最好的時間為早餐7~9點、中午11~1點,晚餐5~7點之間,三餐規律進食對體重控制很有幫助,而且「什麼時候吃」比「吃什麼」更加重要。定量喝水:除三餐時間要正常外,每天更應喝足2000cc的水。喝水不能隨性,認為口渴才喝,平時就要養成習慣,最好配合喝水的時機,早上5~7點(大腸經)或起床時,下午3~5點(膀胱經)以及餐餐之間。喝水時也可以配合運動,運動前喝些水,更能讓身體流汗,達到排毒的效果。少以任何飲料、茶、湯來取代水,且應喝乾淨的水。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於減重、調整體內的生長激素。研究指出,足夠的睡眠有利於生長激的分泌,生長激素能調整肌肉的比例,達到最佳的身心狀態。經常熬夜晚睡的人,因會干擾生長激素分泌,造成肌肉組織流失,使新陳代謝下降,間接造成身體的發胖。適當規律運動運動對於減輕體重的效果不如對體重控制來得有效。如果想要長久控制體重,運動必須成為生活的一部份,而且好的減肥成效應是「體重雖重,但看起來很窈窕,即使吃得多,也不會發胖」,想要擁有這種年輕的感覺,就得要規律的運動。運動對減重的好處在於可以燃燒身體多餘的脂肪,強化身體的新陳代謝。研究指出,有氧運動後12小時內,人體熱量的消耗會增加,經常運動的人新陳代謝也會加快,同時運動也可以改善肩酸背痛、失眠等不適症狀,提升抗壓能力與自信心。有效控制體重的運動,每週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以上,但如何執行?首先,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例如快步走、慢跑、有氧舞蹈、騎單車或游泳。運動時應注意該有的配備如一雙好鞋、合宜的服裝,同時留意環境的安全與舒適。不常運動的人應注意不要「暴飲暴食」運動,即不要在短期內執行長時間激烈的運動或競賽,如登山或籃球比賽,這種過度長時間的運動,很容易產生大量的自由基與乳酸,會造成運動傷害,嚴重的話,也會影響身體機能。其實運動需要循次見進,就像任何一種好習慣的培養與它功效的成現都需要一段時間。減重需要規劃與步驟,最重要的是態度與執行力。一個懂得規劃健康的人,也應是具有高度執行力的人;而一個健康的執行者,必然是一個受益的健康人,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讓我們從減重計畫輕鬆一夏、健康一生!

擔心健康問題、沒人陪 憂鬱老人多多

擔心健康問題、沒人陪 憂鬱老人多多#老化

台灣人口老化的速度可說是全球最快,在未來14年內估計老年人族群多達20%,而根據《Yahoo!奇摩》日前的調查顯示,面臨迅速高齡化的社會,有達近35%的民眾最擔心年老後的健康問題,害怕未來年紀愈大病痛愈多。國民健康局先前公布全台老化狀況,國內今年65歲以上人口佔10.8%,顯示出台灣的老年人口迅速暴增,且國健局估計未來14年內將有20%的老年人,全台將逐漸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Yahoo!奇摩》日前針對老化社會的調查指出,有34.8%的民眾最擔心年老後的病痛;國健局先前也調查,發現近9成老年人至少有1個慢性病纏身,如心血管疾病。此外,亦有33.2%民眾擔心老後的經濟問題,以及25.8%的人害怕老了沒人照顧與陪伴;國內日前調查在心理方面,有30.2%的老年人因為擔心子女不孝順,出現憂鬱傾向。國健局提醒民眾,人口老化與生育力息息相關,台灣的老化現象超乎想像。倘若現代年輕人婚後仍把持「不生主義」、「一個就夠」的觀念,未來恐怕台灣將面臨更加嚴重的生產力與競爭力,甚至可能得拉長工作年齡。

關心聽力損傷 善用助聽輔具走出幽閉生活

關心聽力損傷 善用助聽輔具走出幽閉生活#老化

聽力損傷對於多數民眾而言就像一種老化疾病,會隨著年紀的增長逐漸失去敏銳的聽覺。一但這個與環境互動的重要感官功能失去作用,很可能會因為溝通不良或對於環境失去敏銳度而使人日漸封閉。所幸拜科技進步所賜,助聽器近年已發展到個人化且精品化的境界,使得使用助聽器不再是一件令聽損者難以面對的困擾。台灣聽力語言學會葉文英理事長表示,除了極重度聽損者已完全喪失聽力外,聽力損傷的表現可能是沒有辦法聽到較小的聲音或對語音理解出現困擾,甚至是聽取某些頻率的聲音或音調比其他聲音來的困難。因此國際標準則藉由兩耳對於聲音的低中高頻(赫茲)及音量(分貝)的聽力範圍,來了解聽損的範圍與嚴重性。因此即可依據這兩項因素為每個人繪出二維的聽力圖做為診斷的依據。一旦因聽力障礙影響到溝通或造成生活及工作上的不便,就應該開始考慮使用助聽器來進行改善。台大醫院耳鼻喉部劉殿楨醫師表示,近年來助聽輔具大量應用高科技技術,例如紅外線及藍芽傳輸、或以晶片將聲音進行數位化處理等等,使得助聽器輸出的聲音品質不再像傳統類比式的助聽器僅能做到大小聲的調整,而更可以優化聲音達到悅耳及清晰的程度。目前常見的助聽器依照外型可以分為:口袋型助聽器。耳掛式助聽器。耳內及耳道形助聽器。深耳道型助聽器等。口袋型助聽器因聲音接受器較大可給予較大的輸出音量,但相對其體積較大,且具有電線而不易隱藏。耳掛式助聽器則是用於孩童及輕度至極重度聽損者,由於其體積小可藏於耳後較不明線外,目前多數使用新科技零件,具有音質優化、可快速切換情境設定等特色,但容易受到汗水侵蝕,且配戴步驟較多等小缺點。耳內及耳道型助聽器適用於八歲以上,耳道大小已固定的聽損者,其優點為外觀不明顯且配戴較舒適,但缺點惟因麥克風及接受器較接近,可能有回饋音的缺點,甚至因為體積較小,因此需使用較小的電池而得經常更換,並且不適合濕耳者。而深耳道型助聽器適用於聽損程度低於70分貝者,但耳道畸形或有慢性中耳炎者則不適合使用;深耳道型的隱蔽性更佳,但因體積過小而無法設計音量控制鈕與感應線圈,且麥克風及接受器容易被耳垢塞住,也容易產生回饋音。除上述助聽器類型外,尚有跨傳型助聽器、骨導型助聽器可以選擇。葉理事長補充,目前針對高頻率聽損者,亦有助聽器採用「非線性頻率壓縮技術」來處理高頻率的聲音,用以幫助高頻率聽力受損者改善噪音下的聽辨能力,甚至對於患有聽損的學齡兒童更可幫助其建立對於如英文子音或中文塞擦音的聽辨能力。甚至部分助聽器亦可依照個人需求設定如開車、會議、吵雜環境等情境,讓使用者可以快速切換以達到最佳的助聽效果。劉醫師強調,民眾如第一時間察覺自己聽力有問題,不妨可至具有聽力業務之醫院,如各地區域及教學型醫院的耳鼻喉科進行檢查,待醫師排除疾病後,再交付專業的聽力師協助了解個人的聽力圖,以找出缺失的聽力範圍,進而給予是否需使用助聽輔具及如何挑選合適的輔具等專業建議。此外,民眾在挑選助聽器時,應善用「試聽」之功能,充分與聽力師溝通自身需求,以確實找到合適且喜愛的助聽器。並且,如已配戴助聽器者,也應於使用後定期回到配置的地方做調整,以確保助聽器達到最佳效用。

毒辣陽光暗藏危機 過度曝曬恐引「光敏感」

毒辣陽光暗藏危機 過度曝曬恐引「光敏感」#老化

夏季灼熱的陽光帶來更多的紫外線,長期曝曬在陽光底下,應該做好防曬、保濕工作!醫師表示,紫外線對皮膚傷害造成的「光敏感」,可能引發曬傷、紅腫、起水泡,甚至是損害皮膚組織層等問題。醫師表示,罹患「光敏感」的高危險群,通常是那些經常在烈日曝曬下工作又沒做好保濕防曬措施者,建議免疫系統較差、有過敏體質、身體代謝有問題者須避免曝曬與做好預防措施。皮膚科醫生指出,導致光敏感的因素很多,如接觸許多外用化學物質會增加皮膚對光的敏感,而服用消炎藥、精神科藥物、利尿劑、高血壓等藥物,也易在陽光照射部位長出疹子。此外,果酸換膚、沙龍做臉去角質,或塗抹A酸、果酸、抗生素等藥膏,也可能會造成光敏感症的產生,因此需要嚴格地防曬。光敏感的症狀可分為光毒性及光過敏性,通常是病人在日曬後,會出現像曬傷,灼熱或刺痛感的紅斑,並可能出現水泡、癢疹、蕁麻疹等,甚至留下色素沉積。因此醫生建議,日曬前30分鐘可塗抹防曬係數超過三十以上兼具抗紫外線A及B的防曬品,且要經常補充。此外患者若因光敏感,而有大範圍的皮膚灼傷或全身紅斑時,須注意細菌感染的問題。在中醫臨床調理上,可用蘆薈塗抹患處幫助消炎,並適當補充水分、電解質,即可幫助緩解皮膚熱度與紅腫熱痛。中醫常用的紫雲膏或凡士林也有助於保護皮下組織及預防疤痕增生。

馬路如虎口 沒聽力就難過

馬路如虎口 沒聽力就難過#老化

「聽覺」是上天為我們量身訂做,用來接收環境回應的一個重要感官功能。曾幾何時我們開始需要調高音量才能與身邊的長輩交談?甚至他們經常因會錯意而產生嚴重的言語爭執而產生溝通問題?沒錯,「聽覺」這個功能會隨著年齡逐漸流失;甚至是不可逆轉的老化現象,因此人人都有可能面臨聽不清楚甚至聽不到等聽損問題。若對於自身聽力有疑慮者不妨可主動上網,參加由中華民國慢性病患關懷協會主辦的聽力保健專案,了解自己現階段聽力程度,如有明顯或嚴重的聽力損傷問題,建議諮詢耳科醫師及聽力師相關助聽輔具的使用,以提高生活與溝通品質。台灣聽力語言學會葉文英理事長表示,許多人可能不了解聽力損傷的重要性,她舉自小因病奪走視力及聽力的海倫凱勒說過的一段話,「若我能恢復視力或聽力,我願能聽見,因為看不見使我與事物隔絕,聽不見卻與人隔絕」。多數人都認為失去視力會造成自身安全上的隱憂,但其實失去聽力除了直接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外,亦會造成個人安全的盲點,甚至可能提早引發老年失智症。葉理事長表示,自己就曾遇過有位年逾七十的老翁欲強行穿越馬路,未聞身旁呼嘯而過且狂鳴喇叭的汽車,所幸一輛小客車駕駛緊急減速後輕微撞上,老翁因飽受驚嚇而送院,醫師檢查後發現該老翁雙耳聽力損傷嚴重,卻因不願意使用助聽器而險釀生命意外。經過聽力師及耳科醫師諄諄勸導下及提供輔具的試戴,老翁終於配戴助聽輔具。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指出,聽力損傷是老人失智症引發因子最關鍵的因子之一,因此如能及早介入聽力損傷使用輔具使用助聽輔具不僅是提升溝通品質及安全的考量,更可以持續提供大腦中樞語言區的刺激,延緩失智症發生時間。葉理事長表示,目前對成年人因外力或年齡老化所引起的聽力損害,仍須仰賴民眾自身察覺而就醫。想知道自己或家人的聽力受損程度為何嗎?請上中華民國慢性病患關懷協會線上聽力問卷評估網址(http://phonak.clweb.com.tw/case03.htm)延伸閱讀「聽力損傷正確認知」: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507

別再漏了!防堵骨質疏鬆 從生活好習慣與正確補充營養素開始

別再漏了!防堵骨質疏鬆 從生活好習慣與正確補充營養素開始#老化

我國骨質疏鬆人口普遍,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發現,45~54歲民眾中有8%自述經醫師診斷患有骨質疏鬆,55歲以上有16%,65歲以上則達21%。患有骨質疏鬆的比例不只隨著年齡增加而愈高,更年期以後的女性又比同齡男性高,如55~64歲女性中24%有骨質疏鬆、男性為7.8%,65歲以上女性為31%、男性為12.6%。骨質疏鬆會對我們生活帶來什麼影響?所謂骨質疏鬆,即骨質中因為鈣的流失,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得脆弱,支撐力減低,以致發生骨折的風險增加。依臨床統計,65歲以上婦女,每5人中有1人發生脊椎骨折,其死亡率是同齡健康婦女的9倍;另外,女性發生髖關節骨折也是男人的4倍,若因此導致臥床,又外加合併尿路發炎感染、肺部發炎,長期下來使免疫力下降,將威脅生命健康。防治骨質疏鬆先掌握骨質密度骨質疏鬆最令人畏懼的是,初期多半沒有徵兆,因此經常被忽略;等到我們出現彎腰駝背、腰酸背痛,或是突發性之骨折引起劇痛,往往已錯失補救骨本的關鍵時機!由此,我們應適時透過骨質密度檢測以確保骨骼的健康狀況,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婦女更應每年檢測一次,以提前防治骨質疏鬆。目前國內廣被醫療院所運用於檢測骨質密度的儀器有:超音波、X光、電腦斷層等,其中雙能量X光吸收骨密度儀(DXA)為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精密骨質檢測儀器,更能早期檢測出單位面積骨質,確實了解是否有骨質疏鬆的問題。 造成骨質疏鬆的原因有哪些?身體老化:人自30歲以後逐漸老化,骨頭慢慢疏鬆、空洞,大多起因於內分泌失調造成骨頭代謝異常。女性荷爾蒙減少:女性步入更年期以後,因為體內建構及維持骨骼所需的雌激素降低,使得骨質流失速度加速。缺乏鈣質及其他重要營養素:長期飲食不均衡,使得維持骨骼健康的鈣質、維生素D及其他巨量元素不足。內分泌疾病:由於甲狀腺機能亢進、庫欣氏症影響內分泌失調進而造成鈣質流失,如未及時介入治療,將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使用藥物:如長期使用類固醇、抗癲癇藥、甲狀腺素等,導致骨質大量流失。運動不足: 缺乏運動致使肌力不足,無法提供骨骼健全的保護。日曬不足:充足的陽光可以增加維生素D的生成,幫助鈣質吸收。家族遺傳及其他風險因子:根據研究統計,如果家族中有骨質疏鬆的病史,較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一身好骨頭從生活好習慣養成飲食均衡:平日著重鈣質及維生素D之補充,可加強深綠色蔬菜、肉類、牛奶、豆類、核果等,讓體內有足夠的微生素K、B6、B12、磷和蛋白質,以促進鈣的吸收與骨骼礦化作用。適度的運動與陽光照射:藉此增加肌力以保護骨骼健康,如健走、慢跑、或騎腳踏車。正常的生活習慣:維持正常作息以及正常飲食,並且少抽煙、少喝酒、少喝咖啡等。其他藥物補充:每人體質與病史狀況不同,應向醫療專業人員諮詢建議,正確服用營養補充品,以避免不當使用而無法達到預期防治效果。選購營養品時常見營養成分如在專業醫師的建議下,需要積極從保健食品攝取骨骼保健所需的養分,常見營養素如下簡述:鈣 Calcium、鎂 Magnesium:構成牙齒和骨骼的主要成分,均能維持心臟、肌肉正常收縮及神經的感應性,同時維持骨骼及牙齒的健康。維生素D:幫助或促進鈣、磷的吸收之外,能幫助骨骼及牙齒的生長發育、維持血鈣的正常濃度、神經與肌肉生理的正常,並加強骨骼鈣化(calcification)。大豆異黃酮:補充婦女停經而急速減少的雌激素,減緩更年期症狀;重要的是能支持健康的骨質密度,抑制骨中鈣質的流失,並達到荷爾蒙平衡、減少血脂肪。認識骨質生長所需的營養素,為骨骼保健加分當您目光來回游移在琳瑯滿目的保健食品,苦惱著如何抉擇,不妨認識骨骼生長所需的營養素,多一分瞭解就能多一分保護:Minerals礦物質:是骨質生長代謝的重要元素,這些礦物質在骨質中需維持一定平衡比例,包括鈣、磷、鎂、硼、氟、硒、鐵、銅、錳、鋅、碘、鉬、釩、鉻等。Type I Collagen 膠原蛋白:膠原蛋白與醣胺多醣、其他軟骨細胞提供軟骨健康營養及功能保護,而軟骨則保護骨頭避免磨損。一旦缺乏膠原蛋白,便會使關節受力時加速骨頭磨損。Glycosaminoglycans醣胺多醣:骨組織中重要的胺基酸成分,是軟骨間質中不可或缺的蛋白多糖(proteoglycans)之主成分,可以促進體內蛋白多糖以及膠原蛋白的製造,補充關節滑液,並提供受傷後關節恢復健康軟骨組織所必須的材料。Bone-derived Growth Factors 骨質生長因子:骨細胞會製造許多生長因子,存在於骨組織及間質細胞中,是調節骨質生長及代謝重要的蛋白質成分。Bone Amino Acids 胺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而蛋白質是維持骨骼健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Chondroitin Sulfate 軟骨素:是人體內一種自然物質,具有刺激關鍵部位軟骨再生的作用。軟骨素能吸引各種營養素和水分輸入軟骨組織和阻止對關節有害的酵素運作,達到保護關節的目的。Organic Factors 其他有機成分:協助鈣質吸收及骨質生長 最後,再次提醒您,由於每人體質、健康狀況以及家族病史不同,請在專業醫師或藥師建議下使用藥物與保健食品。

媽咪抗老無煩惱 複合注射療程新主張

媽咪抗老無煩惱 複合注射療程新主張#老化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醫美診所表示,從母親節前夕開始,就有許多兒女陪著媽媽前來了解諮詢!在眾多的諮詢項目當中,詢問度高的醫美療程,以新推的抗老回春為目的之複合注射療程,較受媽咪們青睞。皮膚科鄭仲欽醫師表示,母親節期間,診間求診人數也較平日增加約二至三成,其中不乏子女帶著媽媽的民眾,然而,於母親節前後較受40至50歲媽媽族群青睞的複合注射療程即為肉毒桿菌搭配玻尿酸注射療程,由此可見,隨著台灣醫學美容的發展及進步,現在已有越來越多聰明的媽咪們,開始選擇省時迅速的複合注射療程,改善煩惱的臉部皺紋與肌膚鬆垮問題,希望能藉由療程修補歲月造成的痕跡。鄭仲欽醫師建議,針對熟齡的肌膚,目前較受媽媽青睞的肉毒桿菌搭配玻尿酸複合注射療程,可有效改善肌膚皺紋增生等問題,此外,鄭醫師表示,進行療程前,須依據肌膚年齡與皺紋增生的部位進行評估,以調整肉毒桿菌施打的劑量並預估藥效擴散的範圍與拉提的效果,達到除皺塑型的目的後,再評估肌膚膠原蛋白的流失量,配合其他(如玻尿酸注射療程),如此才能讓複合注射療程的效果更全面。鄭仲欽醫師指出,臉部的皺紋可分為靜態紋與動態紋兩種,動態紋是因臉部的表情肌肉收縮所產生的紋路,如抬頭紋等,而當肌膚老化於一定程度時,膠原蛋白流失,彈性纖維失去,動態紋即變為靜態紋;要改善動態紋,一般會以施打肉毒桿菌為主,藉由肌肉放鬆平衡以獲得改善,但若要消除已形成的靜態紋,則建議施打玻尿酸,填補深層凹陷的輪廓,進而使肌膚豐潤減淡皺紋。鄭仲欽醫師提醒,媽咪們於選擇複合注射療程前,應先諮詢專業醫師的建議,並針對自身的膚質狀況進行討論,才可調整施打方式及劑量的分配,以獲得較佳的治療成效。

成功防堵自由基,保住青春不老

成功防堵自由基,保住青春不老#老化

老化何時開始:記憶力不好、開始老花眼、容易情緒低落當身體出現什麼徵兆,表示你開始老化了?當我們清晰記得過去學生時代的情景、卻對前一刻發生的事感到模糊,就代表腦力開始出現退化了。好比我們電腦的容量是有限的,當你儲存幾十年記憶下來,就沒有多餘空間可以繼續容納新的訊息。然後,你注意到自己只要連續三個鐘頭盯著電腦螢幕,眼睛就會感到特別痠澀;或是你再也不能在看書後還繼續趕場看電影,這時就輪到你該上眼鏡行配支老花眼鏡了!而且接下來,你的水晶體或視網膜也會開始出現病變而產生大家熟知的白內障及視網膜退化。不過,最讓人關心的莫過於皮膚上開始出現小細紋、黑斑或肝斑。其中肝斑最常讓人誤解,往往以為是肝的問題,其實,只是因為它的顏色近似豬肝,但實際上這都是源於女性荷爾蒙的改變。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就是細紋,尤其歐美人士往往一到三四十歲臉上就布滿皺紋,主要是因為他們喜歡曬太陽,而直接暴露在陽光下的時間愈久,體內產生的自由基將加速皮膚老化。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老化現象,即體內性荷爾蒙開始下降,不但會影響性生活與生育力,還會造成我們情緒上容易感到低落。可別小看這一點,因為過去你可能嗑完一客牛排加上一盤炒麵後立刻感覺到身心上的愉悅與幸福感,但年過四十,即使眼前這一客牛排攘你垂涎欲滴,卻無法回到以前那種心滿意足的快感,這都源於體內雄性激素減退所致。現代醫學發達,我們因老化而發生改變的外表,都可以透過醫療美容的技術或勤勞密集的保養獲得改善。然而,一旦內在的老化導致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或是三高指數升高(包括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嚴重者會導致中風或心肌梗塞,恐有立即致命或殘障的危險。一般民眾往往對癌症感到恐懼,但我認為中風造成瞬間殘障或心肌梗塞造成瞬間死亡卻是更可怕的事,兩者經常發生在沒有預警的狀況下,可能白天還活力十足,下午卻突然發作,令人措手不及!常見的老化現象還包括腸胃問題,舉凡肚子痛、脹氣、拉肚子或便秘等,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徵兆。其他諸如關節疼痛、骨質疏鬆、肌力喪失或肥胖等,都是身體老化的現象。其中肥胖讓我想起自己在讀研究所時做過一項有趣的統計,發現標準體重往上加10%的這群人享有最長的壽命;而根據全世界的統計,過了六十五歲,體重過輕者其死亡率卻往往比體重重的人還高。這主要是因為人體一旦生病,需要能量來修復,如果體重過輕則無法儲存充分的能量來重建健康,所以為了外貌而刻意減重、甚至過輕,將得不償失!此外,性功能也會因為性荷爾蒙的改變而逐漸老化,我們用黃帝內經的中醫理論來幫助記憶:一般女性到了二十八歲雌激素開始下降,四十九歲則面臨停經等更年期的問題;而男性則過程較為遲緩,三十二歲雄性激素開始下降,到六十四歲才開始進入更年期的階段。自由基是人體內的「單身公害」其實造成老化的原因來自各個層面,包括自由基的危害、荷爾蒙失調(如抗壓荷爾蒙、性荷爾蒙、甲狀腺素及生長激素等),其他如腸道缺乏益生菌、酵素不足及過度糖化作用等。大家最常聽到「自由基」,簡單來說,自由基是分子上一種很活潑、不穩定的電子,當它和其他分子接觸時,會將這個不穩定電子傳給其他分子,所以就會引起細胞膜或細胞核中遺傳物質的破壞。打個比喻,不妨將這些自由基視為路上的美女,經過一群男士面前引起一陣騷動,即便這群男士已婚,卻仍被她吸引過去、開始作怪。換句話說,就把這些自由基視作「單身公害」,它們因為自己「單身」,所以會從其他地方去找另一個伴,而且還特定去找「有婦之夫」,於是在這不斷尋找、然後破壞的過程中,引起連鎖反應;一旦身體沒有足夠能力修復,破壞就無止盡地衍生下去,比如它破壞在細胞就導致癌症、破壞血管就導致栓塞、破壞皮膚就產生細紋和黑斑。難道讓自由基無止盡地破壞下去嗎?其實只要多補充抗氧化營養素、戒除吸菸及少吃油炸食物就可以把情勢扭轉過來!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防止自由基搞破壞,我們可以做的預防工作也很簡單!首先,過量暴露在陽光中的紫外線下將會產生自由基,而紫外線直接影響的就是我們的皮膚和眼睛,所以出門要記得穿上長袖衣服、戴上太陽眼鏡及使用遮陽傘。這裡特別提醒大家防止紫外線有三大動作:不要曬儘量遮塗抹防曬保養品。如果你真想曬太陽,一天當中請把握兩個時段:上午九點以前、下午三點過後,其他時間盡量避免外出,這是保護皮膚的最佳原則。再者,環境中也藏有許多傷害身體的毒素,如空氣污染、輻射腺、抽菸時引起的自由積極尼古丁或餐桌上的魚含有重金屬等這些環境毒素也會造成老化現象。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則會造成體內慢性發炎,例如工作壓力、高溫油炸的食物,而這些不但會引起癌症或血管硬化,也會使抗壓荷爾蒙逐漸減少。除此,叮嚀大家儘量避免劇烈運動,因為太過劇烈反而會產生大量自由基;因此,運動有益身心健康,但也必需選擇對的方式,比如多做一些有氧運動。把握一個原則,就是在你跑步時,如遇到朋友打招呼,如果還能不疾不喘地清楚回應對方,就是找到對的有氧運動了。若想透過飲食來多補充抗氧化劑,建議多攝取維生素A、C、E,這些都可以從紅黃綠色蔬菜、水果或低溫植物油中取得,多吃菠菜可以多補充輔酶Q10,其他如穀胱甘肽、硫辛酸等則可以從一些營養保健食品中獲得,而這些都有助於我們把自由基穩定下來。血管老化要當心由於老化會引起我們體內能量上的變化,但實際上,血管老化而引起致命危機也是老化過程中需要嚴肅面對的問題。首先談到血管栓塞,一般人就會想起膽固醇過高,而缺乏促甲基化因子也是原因之一,通常發生在抽菸的人身上,因此我會建議戒菸,或是多補充維生素B12及葉酸。再者,血管發炎也會造成血管栓塞,因為當發炎現象發生,白血球便會前往修復,卻同時把膽固醇堆積在原處,最後造成血管硬化及狹窄。然而,什麼樣的狀況會致使血管發炎?通常是血液自由基過多或高血壓患者血壓對血管不斷造成衝擊而衍生發炎現象。此外,血塊也是會導致血管栓塞的主要原因,一旦血塊堵住血管,便會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而血管中形成血塊多半與心律不整、凝血功能異常、久坐或水分攝取不足有關。因此,為了預防膽固醇上升血管老化,建議多吃高纖食物,避開內臟、蛋黃、帶殼海產跟肥肉;如果只是想在短時間內提升成效的話,可以在醫師的指導下透過適當的藥物治療或攝取紅麴來降低膽固醇。再者,要注意血糖指數,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控制體重及規律運動。最後提醒大家紓解壓力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因為壓力是所有自律神經、身體及心理疾病的最重大來源。註:康聯預防醫學副院長陳皇光醫師2010/10/1於傑出女性協會/健康講座主講內容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