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

追求健康、輕鬆健走 SHOW出好身材

追求健康、輕鬆健走 SHOW出好身材#慢性病

為建立市民良好運動風氣,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在新生公園、榮星公園、朱崙公園及中正國小等鄰里公園舉辦社區健走活動,免費提供教練指導、身體評估和運動計畫,讓您輕鬆健走,SHOW出好身材。依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民國96年針對臺灣地區18歲以上國人進行「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調查」結果顯示,過去兩個禮拜有做運動的民眾占51.5%,沒有運動習慣者占48.5%,顯示國人參與運動的比例仍顯不足。大家都知道運動可改善體能、促進健康、預防慢性或退化性疾病的發生。但運動的次數(頻率)、時間、強度都會影響改善體能效果,而「健走」運動,具節律性,可持久進行且又易於自我控制的全身性運動。依97年度參與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健走隊350位學員統計資料,每人每週平均健走次數約1.6次,健走平均時間約30分鐘,在體重方面平均減少1公斤,腰圍平均減少1.5公分,臀圍平均減少1.1公分。其中一位新生公園隊74歲患有10多年糖尿病韓女士成果卓越,持續3個月由原本的68公斤瘦到62公斤,腰圍還因此減了6公分。另外榮星公園隊一對夫妻檔參與過程瘦了4、5公斤,更為兩人情感加溫。容笑英主任表示透過團體成員相互鼓勵與支持,培養規律運動成功率將大大提升。    歡迎有心追求健康的人,跟隨我們的腳步,加入充滿活力的健走行列,詳情請洽本中心健走教室,請洽電話(02)25014616轉775 周小姐。

糖尿病降血糖口服用藥 獲健保給付

糖尿病降血糖口服用藥 獲健保給付#慢性病

名列國人第四大死因的糖尿病治療有重大突破!即日起開始健保給付的第二型糖尿病口服治療用藥DPP-4抑制劑,根據國際糖尿病臨床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可顯著提升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目標達成率,不僅提供顯著降血糖效果,且大幅減少傳統口服治療用藥的低血糖及體重增加等副作用。新藥的特性及健保的治療給付,可同時減輕病患面對治療時的心理和經濟負擔,也為台灣超過百萬的第2型糖尿病病患中、近七成未達血糖控制治療目標、受低血糖困擾已久的病友帶來治療新曙光。不僅國際研究,由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簡銘男醫師針對111名平均年齡為60歲的第2型糖尿病患進行的臨床治療研究,也同時證實DPP-4抑制劑能提供治療效益。這份最新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96名原先用藥控制不佳的第2型糖尿病患,在採用DPP-4抑制劑治療後,糖化血色素值平均降幅達1.4%,另一組15名原先口服用藥無法耐受者,在替換成DPP-4抑制劑治療後,糖化血色素值平均降幅2.0%。而且病患的飯前、飯後血糖皆有明顯的改善與穩定的控制,同時發現病患不會像傳統藥物發生低血糖事件及體重增加等副作用,顯示DPP-4抑制劑對於國內的第2型糖尿病病患能提供顯著的血糖控制效果及臨床優異的耐受性。簡銘男醫師強調:「糖化血色素是血糖控制的指標數值,也是臨床醫師評估糖尿病治療的重要方式之一。可反映2至3個月的血糖控制狀況,糖化血色素降低,罹患眼睛、心臟、血管、腎臟等併發症的機率也會降低,因此糖尿病患除了固定追蹤血糖值之外,也不可忽視同步監測糖化血色素的重要性。」通過衛生署核准使用的DPP-4抑制劑,獲納入健保給付,在民眾緊守荷包之際,此舉不但為國內第2型糖尿病患減輕經濟負擔,更帶來治療新曙光,是國內超過百萬糖尿病患的一大福音。但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許惠恒醫師提醒民眾飯前後血糖值與糖化血色素仍應並重。同時把握「血糖控制三步驟」,包括健康少糖飲食、規律運動與按時、正確用藥,即可輕鬆控制血糖,提高生活品質。

預防糖尿病:亞洲人BMI值>23 建議做篩檢

預防糖尿病:亞洲人BMI值>23 建議做篩檢#慢性病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在1995~2025年間,第二型糖尿病在全球發病率將由4%升高至5.4%,糖尿病發生微小血管、大血管及早期死亡率皆較高。且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公佈的2007年國人十大死因,糖尿病及相關的心血管疾病包括腦血管疾病、心臟、腎臟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約佔30.9%,已超越癌症的死亡率(28.9%)。因此早起篩選出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尤其是糖尿病前期是很重要的。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 - 張永青醫師指出,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值比正常人高但尚未達到糖尿病之診斷標準。可分為空腹血糖異常(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及葡萄糖耐受不良(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有人兩者會併存。糖尿病前期其致病機轉主要與胰島素阻抗性、胰島素分泌有缺陷及醣質新生作用增加有關,且此時的βcell 逐漸造受破壞使血糖值上升,上升的血糖值只是沒有達到糖尿病的標準。但不論是空腹血糖異常或葡萄糖耐受不良,兩者皆會增加得到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之機會。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對於血糖異常的高危險群之篩檢建議為,年齡大於45歲及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 kg/m2者,強烈建議要做檢查,若年齡小於45歲,BMI大於25 kg/m2且有其他危險因子(其危險因子與糖尿病的危險(因子沒有差別)如: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壓、高血脂、平常缺乏運動及妊娠糖尿病等也建議篩檢,對於亞洲人則建議BMI改以23 kg/m2為基準。篩檢的方法則建議檢驗空腹血糖或是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皆可,若有異常,則需於另外一天再確認一次。張永青醫師表示,糖尿病前期,是預防糖尿病及相關心血管疾病的關鍵時期。但糖尿病前期通常不會有症狀,因此上述的高危險群早期接受篩檢,並及早接受適當及有效的介入與治療,將會對自己未來的健康給予更多的保障。

吸菸壽命縮短10~20年

吸菸壽命縮短10~20年#慢性病

「飯後一根菸,快活似神仙」是許多癮君子的口頭語,吸菸似乎是一個無傷大雅習慣。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目前全世界每天都有超過一萬人因為吸菸而死亡。到了2030年,每年死於吸菸相關疾病的人將到達一千萬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鄒志翔說,除了對國民健康影響外,2004年WHO更訂反菸主題為「菸害防治與貧窮」,提醒各國正視吸煙疾病對國力影響。可見吸菸絕對不是一個無傷大雅習慣,其實這背後有很嚴肅的課題,以下就藉由問答方式來討論:一、為什麼要戒菸?鄒志翔表示,因為吸菸嚴重危害本身以及下一代健康!並且對於家庭社會造成巨大經濟負擔。台灣每年因吸菸致死人數高達一萬五千人,如果吸菸也列入人類死因,它的排名會成為第二大死因。吸菸對健康的危害,從肺癌、口腔癌、膀胱癌、食道癌、肝癌、胃癌、胰臟癌及子宮頸癌到呼吸道疾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就日常生活而言,吸菸會引起白內障、骨質疏鬆、造成男性陽萎、性功能衰退等機率增加。也使吸菸孕婦自發性流產比率增高。根據美國統計數字,1991年香菸製造業總收入是320億。但是,因為抽菸而增加的醫療費用支出就高達500億!其中所造成的生產力降低所產生的損失又是另一個500億!整體看來,抽菸使人壽命縮短10~20年。其次二手菸同時會危害家人妻小健康。這也就是98年1月11日新制菸害防治法上路後,之所以公共場所全面禁菸背後原因。二、哪些管道可以幫助戒菸呢?鄒志翔強調,菸癮不容易戒除,其中很大一部份是因為尼古丁成癮性,因而單純靠意志力戒菸並不是很容易。每年台灣有超過四百萬名吸菸者需要協助戒菸,其中有70%曾經嚐試過戒菸,然而成功率不到一成。如果輔以有效戒菸藥物來減輕戒菸所產生的不舒服(例如口服藥、尼古丁貼片、口嚼錠等),是可以有效提高戒菸成功率。目前此類藥物已經可以在醫院戒菸門診依處方使用,而且國民健康局為了推廣戒煙成效,對於適合的癮君子提供戒煙藥費補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也已開辦戒菸門診服務以及戒菸班。希望能幫助更多癮君子戒菸,達到增進國民健康目的。

正確醫療照護 破解糖尿病四大疑問

正確醫療照護 破解糖尿病四大疑問#慢性病

隨著人口的老化,過量及精緻化飲食和缺少運動的生活型態的盛行,近年來糖尿病的盛行率不斷地攀升,為現代人重大文明病之一。目前糖尿病人估計佔全台人口5%,即全台灣約有100萬人罹患糖尿病。由於糖尿病並不僅是尿中帶糖而已,它會造成全身血管和神經病變,嚴重威脅個人、家庭健康和幸福,也對健保財務造成雪上加霜效應。澄清醫院平等院區 - 家庭醫學科 - 許維邦主任指出,糖尿病的診斷絶不是靠驗尿,而是必須抽血檢驗。若空腹血糖≧126毫克/百毫升,或任何時間血糖≧200毫克/百毫升即可診斷為糖尿病。順便提醒大家,尿酸的檢驗也是抽血而不是驗尿。以下幾個是糖尿病友常見問題,許主任也藉此提出解答!Q1.糖尿病最好不要吃西藥或注射胰島素,否則容易需要洗腎﹖許維邦主任表示,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因為糖尿病本身會造成腎病變,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更是尿毒症元兇之一。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須定期檢驗尿蛋白,以儘早發現腎病變並提早因應。台灣洗腎病患高居全球第一,而糖尿病患就佔了其中1/3。Q2.山藥是藥,糖尿病患無妨多多食用﹖這也是不正確的觀念。許維邦主任說,山藥、玉米、馬鈴薯、蕃薯和芋頭其主要成分皆為澱粉,並非藥物,因此不鼔勵毫無節制,大量食用。但仍可按照營養師建議,參考食物代換表,適量食用。Q3.糖尿病治療以藥物為主,飲食、運動應付應付即可﹖糖尿病治療包括飲食、運動和藥物治療三大支柱,缺一不可。飲食控制學習並非遙不可及,只要願意和衛教營養師真誠溝通虛心請益,結合理論和實務,並獲得家人的鼓勵和支持,一定有辦法理出客制化的個人飲食模式,而且幾乎可以按照份量合理進食大多數水果,更可參加宴席。Q4.有偏方可治癒糖尿病嗎?除了少數因為過度肥胖、缺乏運動所誘發糖尿病,有可能因為減重和適當運動而回歸不須使用藥物治療之外,許維邦主任指出,目前絶對沒有任何藥物可治癒糖尿病。糖尿病是21世紀的文明病,嚴重地威脅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健康和幸福。雖然無法痊癒,但只要我們能夠早期診斷、勇於面對,並接受專業的現代醫療照護和家人的協助,則你的人生依然是彩色的。

糖尿病友甘苦談 破除胰島素治療迷思

糖尿病友甘苦談 破除胰島素治療迷思#慢性病

糖尿病治療目的主要為減輕症狀、改善生活品質、防止急性及慢性併發症、治療或改善併存疾病、及減少死亡率等。因此糖尿病人如以飲食控制及加強運動仍無法有效控制血糖時,應考慮使用藥物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說,藥物選擇應因人、因病種類及嚴重程度、因併發症有無、因是否有伴隨其他疾病(如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尿酸過高等)而異。例如第1型糖尿病病人如體內胰島素嚴重缺乏,則必須施以胰島素注射治療。其他如懷孕婦女、患有急性疾病如感染症、心肌梗塞、或接受手術者,或對口服降血糖藥失效或有禁忌或過敏等糖尿病患者,均應給以胰島素注射治療。因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為讓民眾更了解胰島素治療,於98年2月21日上午9點至12點,在該院陽明院區九樓大禮堂舉辦「專題社區講座-胰島素使我重生與病友經驗分享」,洪建德並於會中分享20餘年臨床使用經驗,及邀請個案江小姐於會中分享為了懷孕生子,以及胰島素安全使用下,如何將血糖控制穩定,並如願生下一男一女經驗甘苦談;個案洪小姐在懷孕末期發現高滲透壓高血糖症危險性妊娠,也經過胰島素注射而安全分娩;個案黃小姐也願意與大家分享她懷孕心得,讓民眾藉此更了解胰島素使用好處,以破除傳統使用胰島素迷思。活動中將有陽明志工黑貓歌舞團精采表演,當天現場有免費驗血糖,並有營養師及個管師備詢,前180名贈送便當一盒,有興趣民眾,歡迎踴躍參加。活動辦法請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新陳代謝科網站(http://www.tpech.gov.tw),查詢或洽詢柯小姐電話:28353456轉6653。交通方式:可搭乘捷運淡水、北投線,芝山站下車,再搭陽明院區接駁車,每隔10分鐘一班。

每日5000步 走出健康好體態

每日5000步 走出健康好體態#慢性病

早老化,憂鬱、腰背酸痛、肥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疾病延生而出,想避免這些文明病引發的危害,『適量與規律的運動』是健康生活的不二法門,若您尚無運動的習慣,推薦您『健走』是最佳的選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社區護理室陳麗絹表示,『健走』,是所有體能活動中最基本、簡易、方便且經濟的體能活動,只要每天抬頭、挺胸、大步走,並持續30分鐘以上,即是『健走』。它比散步有助於提高身體機能,比慢跑安全,所以是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肥胖及無運動習慣者的最佳選擇,因此也成為目前先進國家最時興的運動風潮。『健走』對身體的好處陳麗絹簡述如下:★ 維持好身材:每日步行5000步(40分鐘完成),可消耗300大卡,每週可減重1-1.5公斤。★ 增進身體機能,預防慢性疾病:增進心肺功能、強化雙腿肌肉並增加背、膝支撐力,可預防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及退化性骨骼肌肉疾病等,此外,健走時配合呼吸的吐納,能帶動全身血氧的循環,可預防老化癡呆與健忘。★ 控制慢性疾病的好藥方:持續健走有助於降低血糖、血脂肪並控制血壓。★ 消除壓力、幫助睡眠、解除憂鬱:多用雙腳,能改善體內自律神經的操控狀態,有助於消除壓力、幫助睡眠及紓解憂鬱。陳麗絹提醒,健走時,一定要穿著合適的鞋子,以慢跑鞋、休閒鞋或有氣墊的運動鞋較佳。此外,選擇平穩的道路或就近的公園、廣場進行健走,養成持續習慣。可佩帶計步器,提醒並激勵自己,有助於健走習慣養成。還要記得,注意健走之正確姿勢,其要訣為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走。

預防糖尿病 遵守健康飲食「四無一高」

預防糖尿病 遵守健康飲食「四無一高」#慢性病

經濟富足及社會型態轉變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十大死因已由過去的傳染疾病轉變為慢性病。根據衛生署統計,國內十大死因中,十年來糖尿病都維持在第五位,2002年提升至第四位。臺安醫院營養課主任 - 劉啟琴指出,以預防醫學的角度思考,糖尿病防治應將重點轉移到健康生活型態模式的建立與推廣。糖尿病是無法根治的慢性疾病,多數患者認為只要按時服藥就可控制血糖。事實上,必須要正確的飲食習慣、規律的運動及藥物三者相互配合,才能達到良好的控制。劉啟琴表示,臺安醫院營養課在重視預防醫學及推展「新起點健康生活計劃」一向不遺餘力,希望在幫助民眾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及良好的生活形態,使健康得到改善。「新起點健康生活計劃」需執行相關生化檢測,期間也以血糖機進行檢測,讓病人了解自己的血糖變化,且全程食用新起點天然素材「四無一高」的飲食:高纖維、無提煉油、無精製糖、無蛋、無奶、低鹽。劉啟琴說,糖尿病人熱量分配原則為:醣類68%、蛋白質12%、脂肪20%,早、午餐各佔總熱量的2/5,晚餐佔總熱量的1/5。「新起點」健康飲食原則,可分為以下幾點:一、均衡攝食五大類食物:五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豆類及未含添加物的豆製品、核果、種子類。二、以五穀根莖類取代精製穀類:全穀類即未經加工的穀類,如全麥麵粉、糙米、燕麥片、小米等,其所含營養素(如維生素B群、E、纖維素,及多種礦物質)比白米、白麵粉高出很多。三、選用天然,未經加工植物來源的油脂,不使用任何精製提煉油:如橄欖、黃豆、核果、種子及五穀類,除了提供人體所需油脂,還可獲得其他營養素,如蛋白質、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纖維質、微量元素等。反之,精製提煉油(如沙拉油、橄欖油等),經過高溫或遇到空氣,會氧化產生自由基,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統、細胞老化或致癌、新陳代謝等問題。四、蔬果及核果、種子類的選擇:每天至少攝取一份以上深綠色或深黃色蔬菜,及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柑橘類、奇異果、芭樂等;選擇優質的核果種子類,如杏仁豆、腰果、核桃、松子、芝麻、葵花子仁、南瓜子等。五、減少鹽與鈉的攝取,避免使用加工、發酵或醃製食品:可採用檸檬、蔥、蒜、九層塔、芫荽或天然香料來調味。六、每餐之間可多做變化,但同一餐的食物不要太複雜。七、早、午餐要吃的豐富,晚餐要吃的簡單,且須在就寢前2~3小時以前用餐。八、細嚼慢嚥,每一口嚼30~40次:讓食物在咀嚼中充份與唾液混合,使營養素充份消化及吸收。九、定時用餐,兩餐之間相隔4~6小時,且儘量避免兩餐之間吃點心或零食。十、攝取足夠的水份,但不要在用餐時、用餐後食用含水份過多的食物,否則會稀釋胃液而影響消化。十一、用餐時,先吃鹼性食物(生菜、蔬菜或水果),讓它佔胃的容量60%,再吃飯、麵包、豆類。每餐吃八分飽。水果與蔬菜以不同餐吃為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