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遺症

低溫治療救溺水童 降腦性麻痺後遺症上身

低溫治療救溺水童 降腦性麻痺後遺症上身#後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有多數民眾都會到溪邊、游泳池、海灘等地方來戲水消暑,但若不小心溺水,超過搶救黃金期,恐怕就會留下發展遲緩、腦性麻痺等後遺症!日前一名男童小楷(化名),與家人到飯店渡假,不慎在玩水的途中溺水,上岸後一度沒有呼吸心跳。送醫後也出現腦水腫、瞳孔放大、昏迷指數只剩4,所幸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了低溫療法治療,才控制住劇烈升高的腦壓,3天後就逃離死神控制、順利拔管,也沒留下嚴重的神經學後遺症、智力測驗的結果也正常。把握搶救黃金期 降低腦水腫發生率兒童經常因戲水環境的安全措施不足,加上本身自救能力較弱、照顧者的疏忽等因素,使得他們成為最常因溺水而導致死亡的族群,對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周柏青醫師表示,一旦超過溺水的搶救黃金期,缺氧及吸入性肺炎就會導致腦水腫、心肺衰竭,進而造成發展遲緩、腦性麻痺、癲癇、智能不足、長期臥床,甚至死亡等不可回復性的傷害。腦部傷害治療很重要 影響存活率在治療上,一般來說傳統的降腦壓藥物,只能控制一部分嚴重度較輕的腦水腫,但對於有嚴重腦水腫,又不適合接受腦部減壓手術的兒童來說,只能選擇低溫療法等其他治療方式。然而,目前關於低溫治療的研究,近年來在一些動物實驗中都有得到證實, 科學家發現在攝氏32~35度的溫度中,經歷缺氧的老鼠,有較少的神經學傷害,且在面對嚴重缺氧的足月新生兒時,也能有效降低死亡率,由此可見,此方式已為腦部傷害開始了新頁。

日本腦炎高峰期 感染當心遺留神經性後遺症

日本腦炎高峰期 感染當心遺留神經性後遺症#後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台灣歷年日本腦炎流行季為5~10月,而其中6、7月為高峰期,近5年來病例多分布於中南部,且30~59歲男性為高風險群,根據疾管署公布最新疫情,國內上週新增5 名案例,今年累計至今共有15病例,疾管署提醒,別輕忽日本腦炎,感染恐容易遺留神經性後遺症,請民眾加強防蚊措施,並確認家中幼兒已按時完成疫苗接種。新北最新個案 疑南部疫區活動史感染新增5案例中,年齡分布於48~70歲,分別位於新北市、苗栗縣、嘉義縣、台南市以及高雄市,期間出現發燒、意識障礙等症狀,同住家人皆無不適症狀,現有3名病患於加護病房治療中,另2名個案病情穩定,於普通病房住院觀察。疫情調查顯示,有4名個案住家或工作地2公里內有豬舍、鴿舍、水稻田、池塘或溝渠等,研判感染源可能在住家附近,而另1名居住於新北市個案,住家3.6公里處有疑似養豬場,無其他高風險場域,然個案曾有南部確診病例地區活動史,衛生單位將持續調查可能感染源。黃昏勿近豬舍 嚴防蚊蟲叮咬日本腦炎病媒蚊主要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豬為病毒的主要增幅宿主,請民眾儘量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於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等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如果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可的防蚊藥劑,避免被病媒蚊叮咬而感染。感染日本腦炎容易遺留嚴重的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疾管署呼籲,家中如有未完成疫苗接種之嬰幼兒,請儘速完成接種。民眾如住家或工作場所鄰近豬舍或水田等高風險環境且自覺有感染風險,皆可前往衛生福利部部立醫院等醫療院所自費接種。

腳踝扭傷勿輕忽!他急著打球卻留下後遺症

腳踝扭傷勿輕忽!他急著打球卻留下後遺症#後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腳踝扭傷勿輕忽,即使受到在小的傷害,都可能會產生慢性腳踝疼痛等不良後遺症,因此,傷害發生時以及受傷後第一個月的處理很重要,以免留下後遺症!日前,一名32歲的張先生,有次在與朋友打籃球的過程中,因著地時不甚扭傷腳踝,當下痛到無法走路,且腫痛又瘀青,雖然有幫他冰敷,並到醫院照X光,但因沒骨折,所以,醫師建議他使用護具固定腳踝及用拐杖走路。但心急的他,希望腳踝腫痛能趕快好起來,於是跑去國術館整骨,3個月後因有獲得些微改善,於是再度與朋友相約打籃球,可是,過程中卻一直感到不舒服和疼痛,打完球後腳踝又再度腫起來,完全無法像以前一樣的打球,才知道原來已經留下後遺症了。謹記處理口訣PRICE 以免影響日後的功能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復健部陳文翔醫師表示,腳踝關節扭傷的病患,受傷後的第一個月,是否有適當的評估與固定,為留下後遺症的最重要關鍵。因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復健部何宇淳醫師建議民眾,在腳踝扭傷當下,應依處理原則PRICE來處理,以免影響日後的功能。1)Protection保護/避免腳踝關節囊及韌帶受傷加重,可使用副木、護具或石膏板固定。2)Rest休息/停止目前的活動及減少走動,必要走動時要用拐杖。3)Ice冰敷/在受傷起24~48小時內,間歇使用冰水袋冰敷15~20分鐘。4)Compression壓迫/使用彈性繃帶向心纏繞以消除腫脹,也有保護固定的功效。5)Elevation抬高/抬高腳踝以消除腫脹,因為足踝扭傷後,主要治療原則在於消腫止痛及避免組織受傷加重,只要越早消腫,日後的功能恢復將會越好。慢性腳踝疼痛因素複雜 先檢查才能接受治療慢性腳踝疼痛的因素複雜,所以,像是個案張先生腳踝疼痛的原因,可能包括對受傷程度沒有完整的檢查評估、然接受不適當的治療、太早回去做競賽型的運動、腳踝反覆扭傷,造成慢性的關節不穩定現象等。所以,當慢性腳踝疼痛發生時,何宇淳醫師建議先經過完整的問診與理學檢查,必要時加做X光攝影或是超音波檢查,接著才透過物理儀器、運動(如關節活動、伸展、肌力訓練)、貼紮、藥物等來進行治療。

新生兒殺手 感染乙型鏈球菌恐致死

新生兒殺手 感染乙型鏈球菌恐致死#後遺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乙型鏈球菌GBS,又被稱為B型鏈球菌,是人體常見菌之一,常見於女性的泌尿及生殖系統,雖然通常不會造成嚴重的疾病,但被認為是嬰兒出生前後感染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且國內每6名孕婦中就有1名為帶菌者,目前臨床絕大多數的帶菌孕婦都未出現症狀。孕婦應進行乙型鏈球菌篩檢 預防出現後遺症基隆市衛生局提醒各位孕婦,早期診斷,可有效預防新生兒感染,給新生兒一個健康的身體,且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的建議,孕婦應在35~37週進行全面性篩檢,並針對陽性結果之個案,給予抗生素治療,可降低新生兒感染乙型鏈球菌75%以上的危險。但如果孕婦在生產前未進行乙型鏈球菌篩檢,以及陽性帶菌者未接受預防性抗生素治療的話,在生產時可能會透過產道帶菌,導致新生兒感染乙型鏈球菌,進而造成新生兒出現敗血症、腦膜炎、新生兒肺炎,嚴重者甚至致死、出現神經系統等後遺症。媽咪福利! 接受篩檢可補助500元自101年4月15日起全面補助所有孕婦接受篩檢,每例補助新臺幣500元,且若經由採集後發現孕婦為陽性帶菌者,將會給予預防性抗生素治療,以降低新生兒感染風險。

1歲半男娃手不舉 竟是卡介苗後遺症作祟

1歲半男娃手不舉 竟是卡介苗後遺症作祟#後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1歲半男娃打完卡介苗竟出現後遺症!醫師提醒,若是幼兒注射完疫苗後,出現長時間四肢活動異常,家長要特別留意,以免關節處產生膿瘍或潰爛、甚至引發罕見骨髓炎,進而影響生長板發育,使腳變形或長短腳。台北中山醫院骨科施俊雄醫師表示,去年10月一名母親帶著1歲5個月大的兒子前來看診,原因是小孩的右手老是舉不起來,先前懷疑是活動時扭到,於是求診小兒科,吃了藥後卻仍舊未改善,媽媽對此相當困擾;經x光檢查後發現,男童右肩肱骨上端竟有一處骨頭(約5元硬幣大小)被細菌吃掉,於是緊急安排手術處理。施俊雄醫師進一步說明,剛開始懷疑男孩可能是細菌感染或罹患骨腫瘤,但切開患處後發現右肩傷口都是膿瘍,最後確認是結核菌感染引起的骨髓炎,推估可能是男孩接種卡介苗所引起。此時,家長可能會擔憂打完卡介苗引發骨髓炎的機率高嗎?卡介苗引發骨髓炎機率低 留意小孩情況為首要施俊雄醫師說,除非是卡介苗的製作過程出現瑕疵,或小孩本身抵抗力及免疫力缺失,造成病菌的活性強化,才會對孩童造成傷害;新生兒在打完卡介苗後,僅有百萬分之1~10的患者會有局部淋巴腺長膿的問題,如腋下出現膿瘍或潰瀾,引發骨隨炎的機率更低,約只有百萬分之3左右。對此,醫師表示不用過度驚慌,只要接種疫苗後,家長特別注意孩子的肢體活動是否異常,若發現小孩長時間四肢活動困難或關節處有膿瘍或潰爛,趕緊就醫檢查與治療。● 卡介苗小須知:卡介苗是用來預防結核病感染的,本身是低毒性的活性疫苗,通常新生兒在接種卡介苗疫苗7~14天後,接種處會呈現紅色小結節;大約4~6週後,紅色小結節可能會變成膿泡或潰爛,這是接種卡介苗正常的免疫反應,不用過度驚慌;但正常情況下,接種卡介苗2~3個月後,潰爛會自行癒合,留下一處微紅的小疤痕。

8成民眾莫名腰酸背痛 恐是「前足內翻」惹禍

8成民眾莫名腰酸背痛 恐是「前足內翻」惹禍#後遺症

台北中山醫院骨科楊卿潔醫師表示,前足內翻的罹患率高達8成,平均每10個就有8人會有不同程度的前足內翻,有些還會合併長短腳,容易造成膝內側受力過多和軟骨磨損退化,甚至骨盆前傾。輕則莫名腰痠背痛,嚴重者還會造成退化性關節炎,因此提醒民眾千萬別輕忽前足內翻造成的問題。楊卿潔醫師進一步說明,當我們站立或活動時,主要會靠腳底的拇趾根部、小趾根部及腳跟三個點共同平衡運作,而若是有前足內翻,會讓整個足部的壓力集中在外側;此時,因足底壓力向外分佈和地面的反作用力,使腳拇趾容易外翻,造成足底筋膜炎、膝痛、腳拇趾反覆長雞眼或甲溝炎等,讓患者連穿鞋都備感疼痛。嚴重恐須開刀治療!至於該如何治療前足內翻,楊卿潔醫師表示,前足內翻若造成嚴重的腳趾外翻、變形,需要開刀手術處理;若症狀較輕微的患者,建議可到醫院檢查及測量內翻角度,由醫師協助訂製功能性鞋墊,來改善足底施力不均的狀況,並將足跟支撐回正確的位置,避免因前足內翻造成膝、腰痠痛和影響其他身體功能。

用藥迷思 醫:ADHD疾病後遺症遠大於藥物

用藥迷思 醫:ADHD疾病後遺症遠大於藥物#後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豪今年9歲,被醫師診斷為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由於家長對於ADHD藥物的使用有所顧慮,而堅持不讓小豪用藥。萬芳醫院精神科張勝傑醫師表示,當ADHD孩子的症狀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學習及人際關係時,藥物治療則被視為重要治療選項,但部分家長因對ADHD的錯誤認知或過度擔心可能的藥物副作用而拒絕藥物治療,則可能會導致孩子逐漸出現情緒障礙、缺乏自信甚或行為偏差等狀況,家長可輕忽不得。治療首先評估病情 家長應主動了解ADHD用藥安全性事實上,並非所有ADHD孩子都需要藥物治療,但通常當醫師觀察到ADHD已影響孩子課業學習、人際互動(諸如同儕、親子及師生關係)生活功能,且行為治療之成效不佳時,便有可能建議用藥;然而,家長聽到孩子必須用藥治療時,第一時間多半會擔心藥物可能會帶來副作用,如:影響發育、藥物會累積體內,或孩子將終生依賴藥物無法停藥等錯誤迷思,而不願孩子用藥。張勝傑醫師解釋,ADHD藥物雖是管制藥物,但臨床上造成藥物成癮的可能性極低。此外,張醫師也強調,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如ADHD藥物可能會降低孩子胃口,但不必然會影響發育,且在肝腎代謝功能正常的孩子體內易不會出現累積,家長在診間可以主動向醫師澄清對藥物的疑慮。不用治療自己就會好?疾病造成的後遺症恐遠大於藥物本身張勝傑醫師表示,ADHD疾病所造成的後遺症遠大於藥物本身,如未及時接受治療,可能引發的效應包含:孩子因課業老是落後而影響自信、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而被老師視為壞小孩、或無法發展出正向的同儕關係等,這些挫折所造成的壓力,對孩子的身心影響可能會遠大於ADHD藥物的副作用。張醫師提醒家長,雖然最終仍有半數的ADHD孩子成年後症狀改善,但若家長發現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等症狀,且持續六個月以上的情況,還是應及早至醫院評估,因為ADHD除了核心的注意力不足或過動、衝動行為外,許多孩子可能因此發展出情緒障礙及行為偏差,因此家長要建立對此疾病的正確觀念,並與醫師討論後續的治療計畫,才是幫助孩子的不二法門。

瘀青也能擦藥?不再青紫片片羞見人

瘀青也能擦藥?不再青紫片片羞見人#後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傷口流血可以擦藥,那瘀青呢?最常處理的方式,是不是土法煉鋼般的用水煮蛋推散瘀血、或是置之不理,其實這都是非常錯誤的做法,醫師表示水煮蛋其實是熱敷的原理、並沒有實際治療的功效,不理會更是容易產生舊傷疼痛源、造成之後活化的困難或是色素沉澱的後遺症。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黃耀立醫師表示,多數人覺得瘀青不用擦藥,但研究顯示使用瘀青藥比完全不擦藥,可減少一半的時間達到消除瘀青、減緩疼痛的效果;正確處理瘀青的方式,是前1-2天冰敷而後熱敷,若能再搭配瘀青藥使用,不僅可以縮短痊癒的時間、也能減少後遺症的發生。容易瘀青族 用藥可減少病根和維持美觀尤其是特別容易產生瘀青的族群,身上大大小小的瘀傷,不只不美觀、也容易留下病根,如銀髮族因皮膚薄、微血管脆弱和體內軟組織流失,只要輕輕碰撞就容易產生瘀青;再者因頻繁打針的針頭點滴族,若是靜脈漏針、血液跑到皮下組織,也易產生瘀青;更不用說活力十足的運動族,在外碰碰撞撞的瘀青也是不容忽視。至於愛美整形族,大、小手術過後,約有8成以上的患者都會產生傷口瘀血的情形,不僅讓愛美的民眾困擾、若不謹慎處理也容易有色素沉澱的情形,要除去色素沉澱痕跡的過程將更加繁瑣;最後是養生中醫族,因拔罐、刮痧不當使血管破裂造成的瘀青,這5大族群醫師都建議使用瘀青藥來治療。避免藥藥相剋 傷口不出血才能使用黃耀立醫師表示,使用瘀青藥時要特別注意,不要和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一起使用,如阿斯匹靈類的消炎止痛藥物、具有活血功用的中藥、甚至是維生素E或抗凝血劑等藥物都該避免,傷口也應不再出血後才能塗抹瘀青藥;瘀青主要是微血管受到外力碰撞破裂或皮下出血,血小板發揮作用凝結產生血塊,且血中的血紅素氧化成血鐵質,才變成紫黑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