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德納次世代疫苗開打近1個月,已累計64萬4千多人接種,而接種莫德納次世代疫苗產生的副作用也顯而易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Taiwan V-Watch」新冠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共計2,662人的回報資料分析指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接種後7天內,最常見「疲倦、肌肉痠痛、頭痛、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腫脹」等5大副作用。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開打近1個月,已累計64萬4千多人接種,而接種莫德納次世代疫苗產生的副作用也顯而易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Taiwan V-Watch」新冠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共計2,662人的回報資料分析指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接種後7天內,最常見「疲倦、肌肉痠痛、頭痛、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腫脹」等5大副作用。
台灣疫情仍持續處於高原期,新冠肺炎本土確診數在今年10月已突破670萬人,約佔總人口3成,許多還沒染疫的民眾認為自己就是「天選之人」。不過先前有中醫師舉英國研究指出,天選之人是因身體狀況比較差,對此羅一鈞也回應,人體內其實有多種「自然抵抗力」機轉,並表示「天選之人跟身體差其實沒有關係」,打臉中醫師說法。
新冠疫情導致台灣邊境關閉將近3年,你有多久沒有出國旅遊了呢?今(13)日起實施入境0+7新制,出國玩回來不用再居家檢疫,僅需要7天自主健康防疫,讓許多民眾早已迫不及待開始規劃海外旅遊行程。近期民眾熱議的5大出國話題有哪些?帶您一次看!
隨著邊境穩健開放,10月13日起除了放寬入境者改採0+7免居家檢疫,僅需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更宣布,明起同步調降新冠肺炎旅遊疫情建議等級,不分國家降為第2級!《優活健康網》為您整理「最新入境注意事項」一次看懂。
46歲的陳先生長期受鼻竇炎之苦,雖然已經接受過鼻竇炎手術,但仍總覺得鼻腔內有黏稠分泌物,且不時會覺得有鼻水倒流在鼻腔後端、甚至咽喉部,夜晚睡覺時也會覺得有異物卡在鼻腔中造成鼻塞,更不時夜咳,非常不舒服。
全球疫情逐漸趨緩,民眾引頸期盼的邊境終於要開放了!但出入境防疫指引仍是國人關心的議題,鬆綁後出入境的新規定皆在社群媒體上引發討論,以下整理網友熱議的5大常見問題與解答供參考。
新冠肺炎改變了人們對於肺部健康的態度,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觀察,因咳、喘、痰症狀就醫的民眾中,確診為肺阻塞的比例明顯增加。為呼籲民眾正視肺阻塞(COPD)與肺部健康,今年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於10/3日(一)至10/14日(五),首度於台北、台中、高雄三地巡迴舉辦「愛肺功能衛教專車」體驗活動,邀請肺阻塞(COPD)的高風險族群上車免費檢測肺功能。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組北區委員柯信國醫師表示,據統計台灣一年有超過5,000人因肺阻塞(COPD)死亡,雖特殊時期民眾對到大醫院就醫較抗拒,不過很多肺部問題要透過肺功能檢測、照X光才能更精準診斷,因此建議民眾,若「咳、痰、喘」三大症狀持續3週以上,應至胸腔內科檢測,也盼此活動能成為高風險族群及早診斷的契機。 咳、痰、喘難直接聯想肺阻塞 疫情後罹病人數約增1.5倍 柯信國醫師分享,長新冠跟肺阻塞(COPD)的共通點是「咳、痰、喘」三個症狀,許多來看胸腔科門診的新冠肺炎病人,通常只有咳或喘,痰的狀況不甚明顯,不過一般民眾較難區分,也難以直接聯想到肺阻塞(COPD)。以前在門診收治的「咳、痰、喘」病人中,新診斷肺阻塞的病人比例約20%,「後來我們發現,這個數字在疫情之後大概上升到35%,推估可能是疫情趨緩後,民眾驚覺自己的症狀已持續太久,或變得太嚴重了才到門診求助」。可見在疫情期間,肺阻塞(COPD)患者延誤就醫的狀況確實有所增加。 延遲就醫恐致急性惡化 住院一年後死亡風險高 然而,若不治療肺阻塞(COPD)或延誤治療時機,恐提高急性惡化風險。研究顯示,約五分之一的肺阻塞(COPD)病人會在急性惡化住院後一年內死亡。「一般人也許很難想像,只是咳、痰、喘而已,死亡率怎麼這麼高?」柯信國醫師解釋,這可分為兩個面向討論:第一,肺阻塞症狀需達一定的嚴重程度才會住院;第二,急性惡化會加速肺功能的衰退,進而提高死亡率。因此,治療肺阻塞(COPD)除了要改善症狀,避免急性惡化也是關鍵。舉例而言,以往半個小時可走10公里,現在走100公尺就感到呼吸困難,或是半夜咳到無法入睡等等。 不過,柯信國醫師強調,很多病人上網搜尋後發現肺阻塞(COPD)是不可逆的疾病,就覺得再怎麼治療也沒用,但事實並非如此,患者在用藥治療後可有效改善肺功能,進而維持生活品質。 抽菸、二三手菸恐致肺阻塞 高風險族群應每年定期檢測肺功能 越早診斷肺阻塞(COPD),就能更早避開致命危機。據統計,台灣40 歲以上成人約有6.1%患有肺阻塞(COPD),目前許多研究證實長期吸菸是高風險因子,而且菸齡越長,罹患肺阻塞的機率越高。柯信國醫師進一步說明,抽菸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其他包括空氣污染、有害化學物質、廚房油煙、二手菸等外部環境因素都可能提高罹病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現今有愈多研究證實,成年前肺功能發育不良,也會提高罹患肺阻塞的機率。「有些人肺功能基本發育比正常人差,加上20幾歲就開始抽菸,即使發病時間與一般人相近,肺阻塞症狀的表現也會嚴重許多」。因此,柯信國醫師特別呼籲,若屬於肺阻塞的高風險族群,最好能避免繼續接觸風險因子,尤其當咳、痰、喘症狀持續出現,應透過肺功能檢測來確認這些症狀是否與肺阻塞相關。 「愛肺功能衛教專車」10月開跑 三地巡迴廣邀民眾免費檢測 為了宣導早期診斷肺阻塞(COPD),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推出1分鐘登階測試,民眾可藉由自己的登階速度自檢,若1分鐘內爬不到30階(約1-2層樓),應盡速至胸腔內科就醫。此外,今年學會更邀請台中榮民總醫院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一同舉辦肺功能檢測體驗活動,只要符合以下其中一項條件「40歲以上、有菸癮或正在戒菸、常接觸二手菸或三手菸者、咳痰喘症狀長達3周以上者」,就能免費上車體驗,並了解自己的肺年齡。現場也有專業的呼吸治療師駐點,與民眾分享正確的肺健康觀念,鼓勵符合條件的民眾呼朋引伴,一同響應! 【愛肺功能衛教專車】※活動詳情請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官網 每日檢測時間:11:30-18:30 ※18:00為最後開放上車時間 台北場:10/3(一)-10/5(三) 台北青年公園 台中場:10/6(四) 台中榮民總醫院、10/7(五)-10/8(六) 台中中央公園 高雄場:10/12(三)-10/14(五)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一名22歲女大生平時健康情形良好,也無用藥物習慣,4月底打完第三劑新冠疫苗幾天後,全身皮膚開始陸續出現紅疹,治療1個多月未能好轉,臉上也因為長期吃高劑量類固醇而變得臃腫,嚴重影響求職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