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中風恐因氣血失調!中醫調理「針灸3穴位」活血補氣防二次中風

中風恐因氣血失調!中醫調理「針灸3穴位」活血補氣防二次中風#中醫

60歲黃先生中風後便謹慎控制血壓,也按時服用降血壓藥物,將收縮壓控制在約140毫米汞柱,舒張壓約90毫米汞柱,但近幾個月收縮壓上升至150毫米汞柱,為求血壓不再上升、維持穩定避免二次中風,同時期盼能改善中風後受傷的語言功能與肢體活動,因此到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劉家蓁門診求助治療。

頭暈、看東西雙影⋯恐因動眼神經麻痺!醫教「日常4招」緩解不適

頭暈、看東西雙影⋯恐因動眼神經麻痺!醫教「日常4招」緩解不適#中醫

62歲施大姊因突發劇烈頭痛,送至成大急診,診斷為右後交通動脈瘤破裂,伴隨瀰漫性蜘蛛膜下腔出血,經過緊急手術總算穩定下來,然而留下嚴重後遺症:右眼動眼神經麻痺,症狀是右眼張不開且眼球向外下偏斜,不僅影響外觀,視力更是模糊不清、有兩個影子,導致平衡感差、容易頭暈、走路不穩,日常生活需要看護陪伴。

染疫不慌!確診中醫親身經驗「居隔養病SOP」5天陽轉陰

染疫不慌!確診中醫親身經驗「居隔養病SOP」5天陽轉陰#中醫

台灣疫情進入與新冠病毒共存的階段,任何人都有可能確診,而專業醫療人員若感染,又是如何照顧自己?台中慈濟醫院中醫家庭暨社區醫學科主任鄭宜哲,分享了自己確診新冠肺炎的抗疫經驗,按「染疫前、中、後」不同時期,幫自己與家人做好準備,即使感染也能很快康復,降低病毒傷害。

「肚子痛」你是冷痛還熱痛?中醫詳解「腹痛6類型」補湯這樣喝

「肚子痛」你是冷痛還熱痛?中醫詳解「腹痛6類型」補湯這樣喝#中醫

「肚子好痛」或許最常見但也最籠統的一種身體不適症狀,你聽過「熱」也會導致肚子痛嗎?在中醫界有15年資歷的溫亞中醫診所所長彭溫雅,於新書《人氣醫師彭溫雅的養胃護腸祕方》就詳細解釋了腹痛的6種不同型態,其原由與各自的解方,讓讀者更能準確描述出自身症狀,協助醫師診斷檢查。以下為原書摘文:

夏日6大節氣調理這樣吃!中醫再揭小腿上藏「祛濕大穴」消水腫

夏日6大節氣調理這樣吃!中醫再揭小腿上藏「祛濕大穴」消水腫#中醫

中醫領域建議的夏日調養身體方法,除了耳熟能詳的「三伏貼」,其實對應每個節氣的氣溫、濕度,都有適得其所的方式。在中醫界有15年資歷的溫亞中醫診所所長彭溫雅,於新書《人氣醫師彭溫雅的養胃護腸祕方》就列出6大節氣應注意的調理重點,指引讀者細心留意環境變化對身體的影響,養生保健。以下為原書摘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