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

肺腺癌EGFR患者復發率高,醫:早期肺癌術後搭基因檢測,助治療更精準避免腦轉移

肺腺癌EGFR患者復發率高,醫:早期肺癌術後搭基因檢測,助治療更精準避免腦轉移#台大醫院

一名46歲IIA期女性肺腺癌病患,在術後接受標準化學治療後,第二年腫瘤指數不斷攀升但始終找不到任何轉移,後來因發現走路不太平衡、講話不順,經檢查後發現癌細胞轉移到了腦膜。醫師表示,腦膜轉移是肺癌預後相當差的狀況,所幸此個案之後透過EGFR基因檢測找出因應的標靶藥物治療,且持續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及定期回診,將病情即時控制,至今預後情況良好。藉此個案得知,若能再更早發現癌症及其突變基因,並提早開始使用因應藥物,即可避免腦轉發生。 台大醫院癌醫分院胸腔科吳尚俊主治醫師表示,肺癌在最新的癌登報告中顯示,45~50歲肺癌發生率比上年度高出7個百分點,但不是只有青壯年才會得到肺癌,他分享曾在碩士班新生體檢當中,發現年輕人有肺癌腫瘤的案例,這表示肺癌的發生似乎有年輕化趨勢。 醫建議40歲以上民眾將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列入健檢項目  吳尚俊醫師說明,以往肺癌的症狀包含久咳不癒、體重減輕、呼吸困難急促、食慾下降、反覆感冒與咳嗽症狀、肺炎等,但事實上很大一部份的民眾是沒有症狀的。他建議民眾只要咳嗽超過1、2週一定就要照X片進一步詳細檢查,特別是長期抽菸者、有肺癌家族病史等民眾,更應該加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才能及早發現癌症警訊。但他也提醒,不抽菸不代表就不會得肺癌,特別是台灣女性肺癌患者有9成是非吸菸者,原因可能與長期空污、家族病史、或有過肺結核有關,因此無論是誰都需多加留意。 早期篩檢不僅能提早抓出肺癌病兆,同時手術效果也較佳,不過,常規X光對於1公分以內的腫瘤敏感度不足,為避免此特性致使病灶沒有被發現,國健署推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是目前國際公認最精準有效的肺癌檢測儀器,小於1公分的結節都能被照得清清楚楚,更不會因為病灶被骨骼或器官遮擋而無法偵測到,因此他也建議40歲以上民眾,若自身經濟許可,可以將LDCT列入定期健檢項目。 吳尚俊醫師表示,以肺癌病人來說,由於復發率高,國際診治指引都會建議第二期之後的個案,術後要追加輔助性治療如化療或放療來減少病情復發,但隨著精準醫療概念普及,這幾年發現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病患,標靶藥物能輔助減少復發機會並延長存活率。 第三代標靶治療可助患者降約8成復發風險 吳尚俊醫師說明,肺癌在第IB、II、III期術後分別會有45%、60%、75%的復發機率,對第三期病人來說,在4人當中就有1人會在5年內會復發,復發風險相當高,因此肺癌病患術後絕對必要搭配輔助性治療。根據臨床資料顯示,目前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比沒有帶基因突變的病人復發率或腦轉移機率還要更高,對此吳尚俊醫師也指出,台灣肺腺癌5~6成的病患幾乎都帶有EGFR基因突變,因此若能在術後透過基因檢測了解自身是否帶有EGFR基因突變,對於後續的精準治療有相當好的助益。 對帶有其基因突變的治療方式,吳尚俊醫師表示,若術後能搭配第三代標靶藥物進行治療,不僅能減少77%復發風險,也能降低51%的死亡風險,特別是針對更容易復發的第三期病患,他認為治療效果更加明顯。 最後他也呼籲,肺癌幾乎已經是台灣人的新國病,不管是否為高風險族群,都建議能夠將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作為40歲以上族群健檢的項目之一,針對高風險族群之民眾國健署也給予篩檢補助,如果是早期肺癌病患,特別是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個案,現今研究指出,在術後以第三代標靶藥物輔助治療,對存活率有相當好的效果,建議患者與主治醫師討論治療計畫,如果能將疾病控制好,享有更長的存活期,對生活品質與心理壓力都會有很好的幫助。    

染疫人數創高峰,台大醫:快打XBB疫苗不要等!

染疫人數創高峰,台大醫:快打XBB疫苗不要等!#台大醫院

一月以來國內新冠肺炎不僅確診個案持續增加,根據疾管署資料,新冠肺炎併發重症甚至死亡個案也創下新高,醫師提醒,新冠肺炎病毒仍舊相當強,接下來的春節更可能帶來一波感染高峰,疾管署呼籲民眾盡快施打最新XBB疫苗,家人朋友聚會也才能更安心。 台大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近期確診者不論是成人或是孩童都有增加,醫院也都能看到重症患者,民眾千萬不要以為疫情已經趨緩。 近期疫苗打氣雖然有提升,但有些人還是會想說之前曾打過疫苗,或者是染疫過應該比較不用擔心。黃立民醫師呼籲,病毒平均六個月就變化一次,每一次感染風險都是一樣的,特別是自然感染後產生的抗體並不好,而之前打的疫苗隨著變異株不同也已失效,因此只要距離上次打疫苗超過六個月就應盡快補打。 年長者重症風險高,而慢性疾病患者染疫會讓本來的慢性病更難控制 黃立民醫師說明,目前醫院內確診後併發肺炎、呼吸衰竭等住加護病房的成人重症者不少,尤其年長者重症比例更高。另一方面,由於新冠肺炎病毒的特性就是把免疫系統攪亂,糖尿病、關節炎、肝、腎等慢性疾病患者若染疫,都會讓原來的慢性疾病控制更差。 「每感染一次新冠肺炎病毒就是破壞身體一次,所以會有腦霧甚至是焦慮、憂鬱等情緒狀況,兒童也可能產生肺炎、腦炎等,透過施打疫苗避免感染才是最好的防護。」目前病毒變異株有像是XBB、JN.1、EG.5等,現階段透過XBB疫苗接種都可以達到足夠的保護效果。 黃立民醫師強調,千萬不要以為自己身強體壯即便感染也是輕症,新冠肺炎的病毒相當強,不論誰得到都有重症風險,隨著疫苗的更新與六個月抗體的下降,持續施打疫苗是最效的防護,歐美也都建議全民施打。 抗體有效半年,建議全民持續施打做好防護 目前市面上有兩種新冠肺炎疫苗可選擇,mRNA疫苗提供6個月以上小孩接種,而蛋白疫苗是提供12歲以上施打。黃立民醫師表示mRNA新冠肺炎疫苗目前累積的數據較多,對於重症防護較具參考性,保護力略高;而安全性上兩者相同,如果之前施打mRNA疫苗沒有非常嚴重的副作用,可以持續施打,不用特別挑選或是等疫苗,儘早施打、獲得免疫力。 黃立民醫師呼籲,隨著病毒不斷變異,高危險群在接種疫苗六個月後因應病毒變異仍要補充施打,至於孩童的部分,目前小兒科仍有新冠肺炎併發腦炎的案例,研究也發現孩童染疫後,得糖尿病的機率將提高,因此民眾千萬不能鬆懈,避免感染還是最重要的目標。黃立民醫師也提醒,這段時間病毒感染的情形仍會相當頻繁,除了施打疫苗,勤洗手、戴口罩習慣建議也要持續維持。 (圖/台大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 黃立民醫師)

台大醫觀察新冠肺炎發展:高風險群轉重症仍嚴重,三大防護計畫須落實

台大醫觀察新冠肺炎發展:高風險群轉重症仍嚴重,三大防護計畫須落實#台大醫院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三年多,儘管一般民眾已能與疾病共存,但似乎有些放鬆警戒,醫師提醒,新冠肺炎對高風險者來說仍有相當大的威脅,平時還是要持續防護,一旦出現症狀就應提早篩檢就醫,把握治療期避免擴大感染。 台大醫院一般內科.胸腔和重症醫學古世基主治醫師表示,新冠肺炎在過去三年漸漸展現與流感相似的嚴重程度和傳染性,然而,這種疾病在不同風險對象身上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 高風險患者病毒往往難以清除,隨時反撲 古世基醫師說明,對健康的人來說一旦確診表現與流感相似,可能會出現輕微的如頭痛或流鼻水等症狀,但是對高風險者,特別是免疫力不全、正在接受癌症治療或自體免疫疾病治療的患者,病毒可能難以完全清除。當病毒潛伏在體內在免疫力下降時往往會再度爆發,急性期有相當大的機會造成嚴重併發症,更需要長期使用抗病毒藥物來控制。因此,疫苗接種對於高風險群體仍然非常重要。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九月份後國內新冠肺炎每週確診人數仍從未低於兩百以下,甚至已達流感重症人數的六倍之多,而據文獻顯示,民眾二次確診的死亡率及後遺症風險都較首次確診高。 古世基醫師表示,就算是二次確診所產生的抵抗力也不會持久,約三個月後抗體就會下降,因此風險仍然存在。因此對於高風險者抵抗力較差者,每次感染都要視為同樣的風險,疾病嚴重的人甚至可能會有肺部嚴重侵害、肺炎、呼吸衰竭,甚至出現心肌炎和腦部等併發症問題。 防護三關鍵:隨時警覺了解風險、日常檢測、把握黃金期治療 古世基醫師強調,在新冠肺炎初期透過病理切片就會發現病毒停留在腸胃道,這表示此病毒的特性是會到處攻擊器官驅動身體很大的發炎反應,因此對高風險族群來說,不僅會造成既有的疾病惡化,嚴重甚至還可能造成全身器官受損留下後遺症,從許多大型醫療中心都有重症個案就能了解。 因此,疫情儘管成為日常,對於疾病防範仍需提高警覺落實在生活中,平時建議可透透過以下三步驟做好防護: Know:疫情一直沒有消失,透過定期關注疾管署訊息或瀏覽KnowPlanGo網站:KnowPlanGo.tw,了解自身或家人是否為高風險因子並掌握完整資訊。 Plan:面對疫情應提前制定完整計畫,特別是高風險族群,一旦出現疑似症狀時應提早篩檢並多次確認,古世基醫師也建議將「血氧監測」列為高風險群的日常檢查工具,一旦有呼吸道症狀就能隨時監控,避免惡化甚至導致併發症。 GO:確診後必須立即採取行動,即便是輕症也應尋求專業諮詢,由醫師判斷是否屬於需使用抗病毒藥物對象,把握黃金治療期,才能延緩住院或轉重症機會。 古世基醫師提醒,像免疫系統未完全發育的幼童、患有慢性疾病、心血管或器官問題(如肺部或肝硬化)、洗腎治療者,或者是癌症或接受自體免疫治療的人,都是屬於高風險群,除了施打疫苗以外,家中有這樣的成員更要做好保護。另外,不論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在人潮密集區,仍舊要戴好口罩,同時他也提醒陌生聚餐仍舊是較高的感染途徑,以及若家中長輩有負責照顧小孩的,也一定要留意當有呼吸道症狀時,就要特別注意相互傳染機會。

季節變化及PM2.5  空氣污染影響心血管健康

季節變化及PM2.5 空氣污染影響心血管健康#台大醫院

當前,全世界人類正面對極端氣候變遷所帶來對人體的影響,尤其是身處亞熱帶國家的台灣民眾,在季節性變化時該如何保養心血管健康,減少心血管疾病,顯得格外重要。臺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蘇大成主任以及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副研究員曹崇銘針對城市氣候溫度、相對濕度和PM2.5空氣污染的季節性變化對心血管健康效益進行相關研究,發現環境溫度與濕度可顯著影響血壓、心率、心搏輸出量、心臟輸出量。季節的效應顯示冬天是一個心臟血管負擔增加、好發心血管疾病的季節。而環境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污染同樣對血壓有顯著影響,可能會增加城市上班族的心血管併發症。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期刊。 對於生活在城市環境中的人來說,季節性變化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是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 臺大醫院及臺灣大學共招募了台北市 86 名上班族進行實驗,發現環境溫度每上升1℃,人體手臂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下降0.66 和0.61 mmHg、中心動脈收縮壓及舒張壓則分別下降0.62 和0.59 mmHg、左心室最大負荷皆顯著下降。反之若冬天環境溫度下降,血壓及心臟負荷將顯著增加,冬天與其他季節相比,人體手臂收縮壓和舒張壓,中心動脈收縮壓及舒張壓顯著升高,但是心率、心搏輸出量、心臟輸出量是降低的。在相關研究中也發現,受測者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濃度、白血球及紅血球細胞數量及發炎指標、人體收縮壓和舒張壓、以及中心動脈收縮壓及舒張壓在冬季顯著高於夏季。冬季主動脈血管硬度增加,血管阻力增加。冬季時人體的心率及心臟輸出量皆降低,表示人體必須減少心臟活動,以避免寒冷天氣下的能量消耗。在低溫環境,代謝率和心率降低是一種重要的心血管適應,是人體冬季減少活動和保存能量的自我保護機制。 此外,在潮濕的天氣裡,汗水蒸發得較慢,會讓身體的核心溫度持續升高,導致血管舒張,血壓可能會降低。臺大的研究顯示,相對濕度每增加 1%,手臂舒張壓會降低 0.5 mmHg,中心動脈舒張壓會降低 0.58 mmHg。當心臟仍在努力降低身體的核心溫度時,心臟必須提高心率及心臟輸出量,才能更快地將血液輸送到身體(例如皮膚周圍毛細血管),以控制身體的核心溫度平衡。研究發現,相對濕度每增加 1%,心率增加 0.92 次/分鐘,心臟輸出量增加 70.02 毫升/分鐘。 而臺大的研究也發現,環境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污染顯著影響血壓。每增加 1 μg/m3,手臂舒張壓會增加 0.36 mmHg,中心動脈舒張壓會增加 0.45 mmHg,因此PM2.5的空氣污染可能會增加城市上班族的心血管併發症。 從古至今祖先的智慧都教導我們寒冷的冬天,要避開寒冷,求取溫暖,食物要溫補。酷熱的夏天,要避開暑熱,求取清涼,食物要解熱。氣候季節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需要更多的研究以了解氣候變遷極端天氣下人體如何適應,以促進心血管健康。對於生活在亞熱帶城市的臺灣居民,要特別注意環境溫度和相對濕度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如何減輕極端天氣和空氣污染對心臟血管造成的風險,是目前必須慎重面對的健康議題。然而從飲食生活上順應四時,在居家以及工作環境上,控制環境溫溼度及空氣品質,是我們可以積極研究的方向,臺大醫院將針對環境氣候變化持續研究,為守護全民的健康而努力。

第32屆亞太肝臟研究學會年會  台灣C肝消除經驗供全球借鏡

第32屆亞太肝臟研究學會年會 台灣C肝消除經驗供全球借鏡#台大醫院

逆轉疫情效應!肝病專家齊聚台灣、分享加速C肝消除策略。亞太肝臟研究學會(APASL)本月15至19日在台灣盛大舉行年會,四十多國專家與會。首(15)日舉辦亞洲消除C肝政策論壇,以「加速邁向無C肝的亞洲(Accelerating toward a HepC free Asia)」為題,邀集台、日、韓、港、星以及德國等各國專家、官員交流分享C肝消除與防治策略。 全球消除肝炎聯盟(Coalition for Global Hepatitis Elimination)主任沃德(John Ward)於會中說明亞洲國家C肝消除的最新進展、機會與挑戰。世界衛生組織(WHO)負責全球肝炎計畫的資深科學家伊斯特布魯克(Philippa Easterbrook)則分享國際針對消除C肝的行動指南。 新冠疫情衝擊 台灣C肝治療人數年減近2成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長達三年,為WHO 2030年前全面消除C型肝炎的目標增添挑戰,全盤檢視各國進行中的C肝根除計畫,互通有無急起直追,成為今年年會的重點課題。依照2019年WHO數據統計,全球C型肝炎感染人數預估尚有5,800萬人,其中亞洲地區感染人數高達2,000萬人,WHO消除目標是否能準時達標,亞洲成效儼然是關鍵之一。 本次年會的地主國台灣,C肝感染率為2.2%,大幅高於鄰近國家的不到1%,肝硬化、肝癌亦是台灣嚴重國病之一,因此台灣訂下「2025年消除C肝、超越世衛」的決心,政府也挹注大量資源展開根除計畫。台大醫院副院長、亞太肝臟研究學會指導委員會(Steering Committee)委員高嘉宏教授指出,政府擬定C肝政策白皮書、設立C肝辦公室以來,積極擴大篩檢量能、降低治療門檻障礙、提高醫療服務可近性以及跨科整合、推動高風險族群C肝防治與加強民眾C肝識能。 篩出10萬潛在病患 加速消除C肝 新冠疫情打亂國內原本積極消除的步調,病人治療數量大幅下降2成。每個月治療人數不到1400人。距離2025年C肝消除還有34個月,台灣若要達標,每月治療人數需提升到2000人。須趁著疫情趨緩、急起直追,重啟篩檢與防治能量。高嘉宏指出,「我國醫院內的病患已經都治療得差不多!接下來就是要找到散佈在社區當中及非腸胃專科手上潛在未診斷的患者。」有鑑於此,國民健康署宣布將於今年推動各縣市衛生局以及醫療院所的BC肝篩檢績優評比機制,期待加速找出潛在患者,同時提高全民病識感。 中山大學余明隆副校長解釋,潛在患者除了居住C肝高盛行區,還包括曾有高風險行為如靜脈毒癮、不安全性行為、刺青或早年接受未消毒器具進行醫療處置者。由於C肝病毒除引起肝炎、肝硬化、肝癌,還會造成肝外病變如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及非肝臟癌症如淋巴癌等,上述三大慢性病患,都應積極篩檢。 五十歲以上成年人也屬C肝風險族群,可民眾可利用成人健檢45至79歲民眾 (原住民40至79歲)終身一次免費篩檢,C肝高盛行率的慢性腎臟病、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族群也要積極篩檢、清除C肝病毒。 治療不分科別!簡化篩治流程 降低治療門檻 今年更納入醫院評鑑 過去僅大醫院胃腸科醫師可治療C肝,政府為擴大篩治能量,各級醫院與基層診所醫師,只要非中醫牙醫有治療意願皆可參加。為強化跨科篩治,今年C肝更將納入醫院評鑑指標,有利於推動醫療系統院內消除。本(2)月1日起,健保署更放寬,凡未曾治療的C肝病人,首次接受健保給付的C肝全口服新藥,得免驗病毒基因型,大幅縮短病患診斷時間,也讓院所更快給予治療,幫助病人遠離C肝。至於肝硬化、藥癮、HIV等病人仍建議檢驗。一旦確診、馬上開始用藥,用藥後兩到三個月可達98%以上的治癒率。 高嘉宏以俗稱洗腎的血液透析患者為例,患者在固定透析單位就診,一經確診,隨即用藥治療,目前台灣該族群C肝幾乎已達根除。同樣固定在同一處所的監獄受刑人若能,若法令有所突破,讓受刑人在入監或每年體檢時時篩檢,一旦確診,可在服刑期間治癒。其他包括靜脈藥癮、HIV感染者等族群,政府也有特別政策執行中。 讓台灣被看見!他山之石 國際會議經驗交流分享   高嘉宏表示,台灣在C型肝炎防治是一個很好的典範與模式.包括「學界與政府密切配合」,「不同學會間開啟合作模式」都值得作為其他國家借鏡。例如韓國學界正擬與韓國政府有更多的接觸討論,就是希望韓國政府可以像台灣政府一樣,積極把韓國C肝根除。這次大會也特別邀請韓國官方代表以及媒體,盼透過國際會議交流分享經驗之際,讓台灣成果被看見。 余明隆則期許除了中央政府持續推動相關政策外,地方政府也能合力落實,並由學界持續發展更新的篩檢診斷治療原則,更重要的是從醫院到診所都能把為患者清除C肝、健康照護作為使命,齊心邁向C肝清除最後一哩路。

國泰醫積極推行智慧醫療 獲智慧醫院全機構標章肯定!

國泰醫積極推行智慧醫療 獲智慧醫院全機構標章肯定!#台大醫院

秉持「發展行動化、數位化的智能醫院」目標,國泰綜合醫院近年來積極推動數位轉型,囊括病人、醫護及行政管理等層面的開發與運用,以全面提升醫療品質與服務效能,醫院智慧醫療發展成果豐碩,榮獲醫策會2022年智慧醫院全機構標章及智慧醫療類六大服務流程標章認證的肯定,於2023年1月12日由國泰綜合醫院李發焜院長代表接受賴清德副總統親自頒獎表揚。 國泰綜合醫院榮獲智慧醫院全機構標章殊榮肯定,由國泰綜合醫院李發焜院長(右)代表接受賴清德副總統(左)頒獎表揚 國泰綜合醫院成立跨團隊智慧醫療推動小組   因應數位醫療服務已是全球趨勢,為加速醫院數位轉型,國泰綜合醫院自2019年起在李發焜院長的帶領下,由院長室成立跨團隊智慧醫療推動小組,以病人為中心,使用者需求為出發,從醫療品質、教研創新、流程效率及營運效能等面向,開展涵蓋「智慧照護」、「AI人工智慧」、「遠距醫療」、「智慧服務管理」及「雲端運算」等五大應用領域的發展,更為推動院內智慧醫療暨生醫應用相關研究發展與創新,及有效進行跨領域產學合作,於2022年成立智慧醫療暨生醫應用委員會。 國泰綜合醫院與台大醫院、雲象科技合作開發「大腸鏡即時AI輔助瘜肉偵測系統」 國泰綜合醫院林朝祥副院長指出,在醫院跨團隊合作的運作下,已有多項卓越亮眼的智慧醫療服務落地應用,其中與台大醫院、雲象科技合作開發的「大腸鏡即時AI輔助瘜肉偵測系統」已取得衛福部TFDA醫材許可證,並且已經在國泰綜合醫院內視鏡檢查室正式應用;在智慧急診室方面,運用大數據技術開發「急診敗血症AI智能系統」,結合人工智慧以及SOFA Score自動評估,降低敗血症死亡率與病人平均住院時數;在智慧病房方面,已導入護理站電子白板、智慧床邊系統及電子床頭卡,提升住院病人照護品質,滿意度高達到90%以上;在智慧血液透析系統方面,除提升病人安全,也減少護理人員的紙本作業,導入後節省80%的護理紀錄書寫時間;另外,運用穿戴式裝置,居家監測病人心電圖,提供遠距醫療照護;打造FHIR格式的雲端電子病歷平台,促進院際、機構間醫療資訊交換的效率;同時,運用醫療儀器智能化管理、UDI醫材管理系統,有效管理儀器設備與醫材。  國泰綜合醫院李發焜院長指出,醫院近年來在各方面深化智慧醫院的發展,期盼透過AI輔助醫療決策、大數據分析與雲端科技數位轉型,全面提升醫療照護品質及管理效能的同時,也能成為國家智慧醫療發展策略的強力後盾。相關具體成果獲頒醫策會智慧醫院全機構標章殊榮,也展現國泰綜合醫院發展智慧醫院的決心與成果。 此外,國泰綜合醫院重視孕產兒安全,亦榮獲2022年醫策會國家醫療品質獎擬真情境類-產兒組金獎,並以「COVID-19疫情期間重症新生兒的外接轉診服務」榮獲主題類-銀獎殊榮,此二個獎項肯定國泰綜合醫院落實分級醫療轉診制度及體現近2年來國家政策關注孕產兒安全的病安工作目標。

關節鏡手術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  提供全方位照護

關節鏡手術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 提供全方位照護#台大醫院

隨著醫學科技日新月異,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使許多退化性疾病大幅增加,在骨科的醫療技術發展,也變得十分重要且急迫。今(16日)恩主公醫院舉辦「骨科微創中心 關節鏡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 臨床成果分享」,骨微創中心是由前院長吳志雄醫師於2019年成立,並在黃信彰院長帶領下積極推動,提供給全民一個兼具安全及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除了引進最新脊椎內視鏡系統,還整合各項微創手術,包括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機器手臂電腦導航關節置換手術、微創骨折復位、3D列印矯正切骨矯正手術、肩膝踝髖關節鏡手術系統,擁有非常專業的醫療團隊,為病患服務。 軟骨修復再生技術,一次搞定!為患者創造新「膝」望 「退化性關節炎」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有將近350 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其中女性因為更年期後骨質流失,比例多於男性。近年來,膝關節退化已不再是老人的專利,運動傷害、過度的負重、肥胖或免疫系統失調等,都會讓關節過度磨損,使得罹患關節炎的病患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最明顯症狀即為「痛感」,因其為不可逆轉的漸進性破壞疾病,其病情會逐步惡化,為患者和照顧者帶來不便造成沉重的負擔,過去治療方式常有治標不治本、治療次數多等困境,近來隨著醫學科技進步,利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出現,也為關節退化患者帶來新「膝」望。 恩主公醫院外科部吳長晉部長指出,過去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初期會先建議患者使用止痛藥、打消炎針、注射PRP或打玻尿酸、復健、護具使用等改善病患疼痛的症狀,但效果有限,且症狀反覆治標不治本,若狀況沒有改善,就會需要手術開刀,過去常見的關節軟骨損傷的治療方式有馬賽克鑲嵌術、自體軟骨細胞培養移植術、關節鏡微創手術,嚴重的話甚至得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容易因傷口較大且復原期較長,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吳長晉部長進一步說明,「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是由工研院與台大醫院合作研發,經完整三期臨床試驗獲得衛福部核准,是台灣第一個自主研發的再生醫學產品,只擷取少量非受力區的自體軟骨,經特殊處理後使軟骨細胞活化,再以微創關節鏡手術進行清創後,再將活化的軟骨細胞及載體植入軟骨損傷處,形成再生軟骨組織來修復軟骨缺損,不僅傷口小,感染機率低,手術約40分鐘可完成,住院約2-3天即可出院,且只需一次手術即可解決膝蓋軟骨損傷問題,讓徬徨不安的退化性關節患者,不必承受兩次開刀的風險、疼痛及奔波。 吳長晉部長也表示「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應用於早期發現的膝關節軟硬骨病變問題上,在臨床案例中有多位患者得到改善,也讓患者避免因軟硬骨病變的惡化,導致須提早置換人工關節的地步,所以提醒有關節問題的患者應及早尋求骨科醫師做檢查及治療,維持靈活的關節行動力。 「微創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減少,恢復生活機能快! 另一位75歲的張先生,幾年前因為右腳感到疼痛發麻,曾到恩主公醫院復健科看診,經過幾次復健後,疼痛狀況有改善;兩個月前,出門搭公車時,右腳突然無力發麻,趕緊又到醫院就醫,照X光後,發現有椎間盤突出的問題,因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醫師評估後建議要做脊椎手術,當時一聽到脊椎要開刀,感到緊張害怕,經醫師詳細說明後,在上個月接受了「脊椎內視鏡手術」,傷口小只有0.6-1公分、出血量少、住院天數僅1-2天、恢復期短,對脊椎肌肉筋膜損傷小,大大降低了高齡者開刀風險。手術後背痛及下肢無力有明顯改善,目前努力做強化核心肌力訓練,慢慢恢復正常的生活。 恩主公醫院骨科微創中心許立和主任表示,椎間盤突出部分是因為脊椎的老化磨損,好發中年之後,隨著老化,椎間盤中的髓核如同我們的皮膚一樣含水量降低,椎間盤的靈活性跟避震效果也跟著降低,使得椎間盤壓力更大,當突然間的不當受力(搬重物)或外力創傷(滑倒摔跤)就容易發生椎間盤突出,也有部分發生於年輕族群因長期不良姿勢加上肌力不足造成椎間盤突出。常見症狀像是腰痛、背痛,甚至從下背部、腰部脊椎處輻射延伸至臀部和雙腿,可能從輕微疼痛到銳痛、灼痛感,嚴重時會出現極度劇烈的疼痛,有些人則會感覺麻木、刺痛或腿部無力,也就是坐骨神經痛,對日常工作及生活造成極大困擾。 許立和主任進一步指出,椎間盤突出可以透過休息、藥物止痛、物理治療等方式來減緩疼痛,如經過一段時間,狀況還是無改善,就需要進一步檢查評估是否手術治療。傳統開放式椎間盤切除,改善病患症狀成功率大於95%,嚴重的併發症<1%,無法克服的是術後的傷口疼痛、術後背部肌肉纖維化、肌肉無力等後遺症。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階段已經邁向更精密的微創醫療,微創內視鏡相較傳統手術,傷口小、破壞少,術後恢復期也短,同時也減少脊椎內固定物(骨釘、椎籠)的使用,因此減少許多伴隨固定物而產生的後遺症。 恩主公醫院骨科微創中心 提供全方位照護 近年來,微創技術發展迅速,已成爲21世紀外科發展的主流,恩主公醫院也秉持「無私奉獻、謙卑服務」的理念,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與健康資訊,持續發展成為特色醫療中心。恩主公醫院在2019年成立骨微創中心,依照疾病特性整合照護資源,導入專業醫療團隊,積極與各大醫學中心醫療合作,讓民眾可以受到更細心的照顧治療與更友善的照護環境,不僅成為地區醫療與預防保健的典範,更是實踐了守護民眾身心健康的初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