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呼吸道疾病

咳嗽有痰別自己亂買消炎藥!醫揭「新一代祛痰膠囊」多效合一助化痰

咳嗽有痰別自己亂買消炎藥!醫揭「新一代祛痰膠囊」多效合一助化痰#慢性呼吸道疾病

「最近天氣變化大,常覺得喉嚨卡卡、一直有痰,去藥局買個消炎藥就好吧!」許多民眾面對反覆咳痰時,常下意識聯想到「發炎、感染」,便自行購買抗生素或消炎藥,振興醫院胸腔內科蘇勝華醫師提醒,不是所有咳痰都等於發炎或感染,錯誤用藥反而可能讓痰越積越多,引發慢性呼吸道問題!因此「祛痰」才是治療的關鍵,而現在已有多效合一的「新一代祛痰膠囊」結合祛痰、抗發炎、抗氧化以及協同抗生素療效等多重功效,能針對病因協助排痰、減少發炎、降低感染風險,是更全面且科學化的治療選擇。 民眾常見迷思:咳痰就是細菌感染、要吃抗生素? 「大部分『上呼吸道感染』是病毒引起的,不需要抗生素。」蘇勝華醫師強調,很多民眾看到痰是黃色、綠色,就自行推論是「細菌感染」,頻繁服用抗生素,但未搭配正確祛痰治療,長期下來反而導致抗藥性風險,讓真正需要時反而無藥可用。此外,一般消炎藥如非類固醇藥物,主要針對疼痛與腫脹,對化痰並無幫助;類固醇則多用於氣喘或過敏性發炎,也非每位咳嗽者都需要使用。因此治療呼吸道症狀,絕不能自行亂買藥,而應由專業醫師診斷後「對症下藥」。 過度止咳反害自己!祛痰才是關鍵治療 痰的產生其實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當我們吸入空氣中的灰塵、病菌或刺激物,呼吸道黏膜會分泌黏液包覆異物,並透過纖毛運動將其往外排出,最終形成痰液。這些痰雖令人不適,但實際上是幫助我們排除異物與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但若是咳痰超過三週未改善,或痰液變黃、變濃稠,甚至伴隨喘、胸悶等症狀,就可能不是單純感冒,應盡早就醫檢查是否潛藏慢性呼吸道疾病。 許多有長期咳嗽不癒的困擾,就跑去藥局買咳嗽藥試圖止咳,卻仍不見好轉,蘇勝華醫師解釋,止咳藥的原理是抑制咳嗽反射,雖然可以暫時減少咳嗽的症狀,但若痰液未被排出,反而會堵塞呼吸道、讓感染機會增加,「尤其是長期吸菸、慢性支氣管炎、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或是病毒感染後久咳的人,他們本來就容易痰多,如果再壓抑咳嗽,只會讓痰卡在肺裡排不出去,後續可能引發嚴重的感染」,因此,有痰的咳嗽應以「祛痰治療」為優先,幫助痰液變稀、提升排痰能力,讓呼吸道保持通暢。 哪些人是「慢性咳痰高風險族群」? 蘇勝華醫師指出,以下四類人是長期咳痰的高風險族群,應格外留意: 長期吸菸的老菸槍:香菸中的有害物質會破壞呼吸道上皮和纖毛功能,導致痰液排不出、堆積在肺部。研究指出,近34%的吸菸者患有慢性咳嗽,24.5%有慢性痰液症狀。 中高齡者:因年齡增長,咳痰、清痰能力下降,痰不易咳出,容易反覆感染。 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如氣喘、COPD、支氣管擴張症等,原本就黏液分泌旺盛,若未妥善處理,容易加速病程惡化,因此也更容易出現反覆感染和肺功能惡化。 呼吸道病毒感染後久咳未癒者:如新冠肺炎後的長新冠,或流感後遺症,常見2-3個月咳嗽未癒,若合併痰多,應考慮是否有持續性呼吸道發炎。 不少人因輕忽症狀,錯過治療時機,甚至讓咳痰演變成慢性肺病、反覆肺炎或慢性感染,後續治療會更困難、也更耗費資源。 新一代祛痰膠囊「祛痰+抗發炎+抗氧化+協同抗生素療效」多效合一 目前市面上已有新一代多功能祛痰膠囊,除了傳統「讓痰變稀、幫助排出」的作用,還能同時發揮抗氧化、抗發炎、甚至協同抗生素療效的功能。「這類藥物對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幫助很大,特別是氣喘、COPD,或是病毒感染後長期咳嗽的患者,可以改善氣道發炎、減少氧化壓力、預防急性惡化。」蘇勝華醫師分享,這類藥物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目前須自費使用,不過患者在使用一至兩週後,咳嗽與咳痰的困擾明顯改善。過去需要依賴蒸氣治療來舒緩呼吸道,或因痰液滯留反覆使用藥物的病人,使用新一代祛痰膠囊後,痰液變得比較稀、容易排出,不僅減輕了卡痰的感覺,也有機會減少蒸氣治療的頻率。部分患者也回饋,夜間因咳嗽被吵醒的情況減少,睡眠品質因此改善。 久咳不癒,務必就醫檢查 「呼吸道的症狀不能輕忽,有些久咳的病人經 X 光檢查,才發現其實是肺部腫瘤或其他嚴重問題。」蘇勝華醫師指出,若咳嗽痰多持續三週以上,或伴隨胸悶、呼吸困難,就應盡快就醫檢查,評估是否為慢性呼吸道疾病。臨床上除了針對病因治療外,運用新一代祛痰膠囊能作為輔助方式,同時稀釋痰液、改善呼吸不順,並降低感染惡化的風險,有助患者更全面地守護呼吸道健康。 圖/振興醫院胸腔內科 蘇勝華醫師

體力變差、氣喘吁吁… 2成民眾仍被長新冠影響,台大醫:過度輕忽以為「流感化」,身體硬朗長輩健康被擊垮

體力變差、氣喘吁吁… 2成民眾仍被長新冠影響,台大醫:過度輕忽以為「流感化」,身體硬朗長輩健康被擊垮#慢性呼吸道疾病

疾管署宣布10月1日起流感與新冠肺炎疫苗同步開打,儘管新冠肺炎目前沒有大規模流行趨勢,但醫師擔憂民眾對疫情過度輕忽,新冠肺炎的重症與死亡個案仍多,特別是年長者更常出現一開始以為是小感冒而病情急轉直下的狀況,一定要特別注意。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門診中心副主任曹玉婷醫師表示,國際上持續關注新冠病毒帶來的影響,感染新冠病毒帶來的不是只有呼吸道的問題,也會影響其他器官,像是心、腎、腦部都可能受到損傷;「長新冠」也不只發生在年長者身上,門診不少65歲以下的族群都有這樣的情形,有些個案表達以前跑步可以跑很久很遠,但現在肺功能變得很差,一下就覺得累或是喘,或是老人家以前身體很硬朗,但染疫之後整體健康狀態都變差,一下子老了很多。 新冠病毒恐影響不同身體系統 10-20%民眾確診後會出現長新冠問題 曹玉婷醫師說明,目前流行病毒株以JN.1家族為主,症狀多以發燒、咳嗽、喉嚨痛表現,也有少數嗅、味覺異常情形,但比較令人擔心的是有高達10~20%民眾仍有長新冠症狀,包括全身倦怠、沒力氣、運動活力差、喘、頭痛、失眠、輕微認知障礙(腦霧)。長新冠症狀的原因相當複雜,新冠病毒可能引發多種病理變化,影響不同的身體系統,包括心血管、呼吸和神經系統。另外,感染後的免疫系統反應可能持續處於過度活躍狀態,導致持續的炎症和相關症狀。 更要注意的是新冠病毒對年長者的健康衝擊,曹玉婷醫師指出,自己門診就有一位70歲的伯伯平時定時回診看高血壓、糖尿病,慢性疾病控制良好,跟太太兩人互相照顧,也有活躍的社交活動。但因為對疫苗較有疑慮,也認為健康狀態穩定,完全沒有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結果伯伯前陣子染疫,一開始也認為是一般感冒症狀有喉嚨痛與發燒而已,想不到短時間內就轉胸痛、呼吸困難直接到急診確診為肺炎,甚至已經到需要插管住加護病房的狀態,幸好後來痊癒出院。 但後續門診追蹤時,伯伯表示體力變得很差、很容易累,跟太太出去散步一下子就感覺喘必須回家休息,更不用説參與社交活動了。後續花了伯伯半年以上的時間休息調養才漸漸恢復元氣,伯伯也說自己真的嚇到了,等到身體狀況穩定後,就馬上補打最新新冠疫苗。 曹玉婷醫師強調,不論是年長者、嬰幼兒、孕婦,或是原來就有慢性疾病像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氣喘、孕婦、免疫力低下者、正在進行化療、器官移植者、慢性呼吸道疾病者都是高危險族群,儘管現在新冠病毒沒有大流行的跡象,但重症個案仍多。新冠肺炎並未有大家以為的「流感化」趨勢,高危險族群一定不能輕忽。曹玉婷醫師也提醒,新冠病毒停留體內越久、影響越大,如果高危險族群確診後,要盡快使用抗病毒藥物,透過截斷病毒的複製鍊來降低對身體影響。 醫籲:高危險群10月一定要施打最新疫苗 10月1日起最新JN.1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曹玉婷醫師呼籲,施打疫苗仍是預防重症與死亡最有效的方式。很多人對施打疫苗仍有迷思,曹玉婷醫師認為,民眾必須將疫苗的副作用與遇到病毒但卻沒有抗體恐帶來的健康風險做衡量,新冠疫苗推出後持續有相當多的研究監測疫苗的效益與安全性,要聽信專業而非以訛傳訛,除非是已經知道對特定疫苗過敏,不然其實不用過度擔心。 曹玉婷醫師也提醒,如果比較擔心可以在打完疫苗後留在診所觀察30分鐘,沒有急性過敏反應就可以回家休息,通常打完疫苗生活都可以如常,只要不要過度激烈運動造成心肺負擔過大即可。

講座/慢性呼吸道疾病

講座/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環境變遷及空汙越來越嚴重,民眾罹呼吸道疾病的風險越來越高,根據台灣最新十大死因顯示,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穩居死因第7名,其中主要死因為慢性阻塞性肺病。有鑑於此,雙和醫院邀請蘇怡宸護理師主講,希望能透過此講座幫助民眾對慢性呼吸道疾病之照護有更深入的瞭解。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相關訊息可電洽雙和醫院(02)-2249-0088。(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慢性呼吸道疾病時間:106年10月23日 星期(一)10:00-10: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一樓大廳洽詢:02-2249-0088         

醫訊/「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友座談會

醫訊/「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友座談會#慢性呼吸道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環境變遷,使得民眾罹患呼吸道疾病的機率越來越多,且根據台灣最新十大死因顯示,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穩居死因第7名,其中主要死因為慢性阻塞性肺病。有鑑於此,林口長庚醫院特邀呼吸胸腔科周百謙醫師,主講慢性呼吸道疾病與骨質疏鬆、林東儀醫師則是主講骨質疏鬆之預防與治療,希望能透過此講座幫助民眾對慢性呼吸道疾病之照護有更深入的瞭解,此外,當日也將有免費為50歲以上民眾進行骨質密度檢測,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友座談會時間:10月4日(六)下午01:00~05:00地點:林口長庚醫院醫學大樓1樓第二會議廳洽詢:林口長庚社會服務課 文玉敏小姐(03)3281200轉513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