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血症

2~5歲肺炎鏈球菌突破性感染大敵,黃立民:血清型變化快應補疫苗強化防護

2~5歲肺炎鏈球菌突破性感染大敵,黃立民:血清型變化快應補疫苗強化防護#菌血症

肺炎鏈球菌是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近來陸續見到3~4歲孩童發生菌血症或腦膜炎的案例,多數孩子於嬰兒期已完成公費肺炎鏈球菌公費13價(PCV13)疫苗接種,卻在2~5歲甚至更大年齡1,因「突破性感染」侵襲而嚴重高燒不退、咳嗽惡化而住院2。 黃立民醫師提醒,疫苗接種會改變血清型的「版圖」,就目前台灣流行情勢而言,多涵蓋七種病毒型的20價疫苗(PCV20)更能「一次補進」關鍵型別3。開學即備戰,呼籲家長提高警覺,補強防疫保護。 肺炎鏈球菌感染的臨床表現可從中耳炎、鼻竇炎等輕症,發展到肺炎、膿胸等重症4,其中最令人擔憂的是腦膜炎;即便救治成功,仍可能留下癲癇、聽力受損、發展遲緩等後遺症5,少數甚至會影響其他器官功能,對孩子留下長期負面影響。 醫師也提醒肺炎鏈球菌感染通常在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發燒、咳嗽、流鼻水皆可能出現,但若孩子高燒超過3天未退,並合併精神不佳、呼吸困難或意識改變,應立即就醫評估。 PCV20涵蓋更多血清型,補強保護力 黃立民醫師指出,台灣的肺炎鏈球菌流行病學與國外不同,西方國家的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多集中於1歲以下嬰兒,而台灣的高峰則落在2~5歲學齡前兒童1。由於托嬰中心與幼兒園的群聚環境,幼童密切接觸,且此年齡層孩童的帶菌率偏高6,傳染風險也隨之上升。 黃立民醫師說明,疫苗接種會改變血清型的「版圖」:被疫苗涵蓋的型別逐漸下降,而未被涵蓋的型別則會上升,成為新的威脅。以台灣近年監測結果來看,常見的血清型包括15B、15A、15C與19A等型別7。雖然19A屬於PCV13涵蓋範圍,仍部份突破性感染的案例,其他如15B、15A與15C等,則不在PCV13可保護的範圍內3。因此,PCV20(20價)成為補強的重要工具,相較PCV13,PCV20多了7種血清型,能針對近年上升的型別如15B提供額外保護8。黃立民醫師強調,市面上亦有15價疫苗(PCV15)可選,但就目前台灣流行情勢而言,PCV20更能「一次補進」關鍵型別。 6個月以及5歲前可自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完整免疫保護網 目前台灣公費提供的PCV13接種時程為「2+1」9:於2個月、4個月接種基礎劑,12~15個月追加1劑。而北美接種時程多採「3+1」10模式,於6個月再加打一劑,因此部分家長會選擇在嬰兒6個月大時自費補強,以提升嬰兒期的抗體濃度。 有部分家長擔心疫苗接種所帶來的副作用,但黃立民醫師表示,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後多僅會出現注射部位輕微紅腫或短暫發燒,嚴重不良反應罕見11,相較於感染肺炎鏈球菌後可能發生的菌血症、腦膜炎等重症風險相比,疫苗帶來的保護效益更大12。黃立民醫師建議除了完整施打公費的3劑疫苗,家長可評估於孩童6個月時補打1劑;而進入2~5歲時,早期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會逐步下降13,且此階段正處於孩童群聚生活的感染高風險期,則可以考慮再追加施打一劑PCV20,以完整保護力。 PP-PRV-TWN-0231-202509

8旬嬤發高熱 菌血症害的!

8旬嬤發高熱 菌血症害的!#菌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88歲李姓阿嬤因為高燒不退,家人緊急送醫,醫師懷疑患者突發高熱的原因是感染菌血症,立即抽血進行血液培養,傳統的生化鑑定需耗費較長時間,利用質譜儀,在1天內就找出原來造成阿嬤高燒不退的原兇是「鬆脆類桿菌」。頭痛、頭暈、噁心想吐 發高熱逾40度一般來說,少數細菌侵入血液造成患者感染菌血症,會出現頭痛、頭暈、噁心想吐等症狀症狀,有些患者會突然發高熱達40度以上,嚴重併發症可能會產生脫水、低血糖甚至白血病。豐原醫院檢驗科主任陳嘉文表示,如果在血液中發現厭氧菌,利用傳統的鑑定方法需要花費6-7天的鑑定時間,但採用新的質譜儀儀器,則在1天內就內得知感染源。大幅度減少時間,也能更快得知結果。質譜儀只需30分至1小時就能完成鑑定這項儀器與傳統生化鑑定主要差別在時間,傳統的鑑定等同要花費2-3天才能得到結果,但新進的質譜儀只需要30分鐘至1小時內就能完成菌株鑑定,提供給臨床醫師進行診斷。這項微生物鑑定在臨床診斷上幫助相當大,像是血液培養、痰液培養、糞便培養、厭氧培養、黴菌培養等達3千多種菌株可進行鑑別。病人抽血進行血液培養,當血液裡有生長細菌,病患就容易出現菌血症,嚴重者還會演變成敗血症導致死亡,如果能提早完成鑑定和藥敏試驗結果,就能提供給臨床醫師,及早進行診斷及治療,挽救病人生命。 

葉克膜救命?存活率僅33.4%

葉克膜救命?存活率僅33.4%#菌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04年全民健康保險住診醫療費用前20大疾病中,肺炎及流感住院人數最多,花費高居第2名,且不到50分鐘就有1人死於肺炎,台灣僅46%民眾自覺了解肺炎,低於香港(63%)、南韓(68%),而29%台灣民眾卻認為肺炎只是比較嚴重的感冒,然而,一旦感染肺炎可能會引發膿胸、菌血症及呼吸衰竭等,死亡率高達22.9%。僅7%民眾曾接種肺炎鏈球菌406疫苗即使是被民眾認為的肺炎重症「續命利器」的葉克膜,存活率也僅有30%,根據調查發現,僅46%民眾自覺了解肺炎,僅7%台灣民眾曾接種過肺炎鏈球菌406疫苗,醫師呼籲患有慢性疾病及65歲以上的成人,除了接種流感疫苗外,應主動與醫師討論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必要性,加強自我保護,擊退肺炎。提高肺炎鏈球菌疫苗施打率 降低死亡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林志學表示,台灣民眾普遍認為不抽菸、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對於預防肺炎有更好的效果,林志學主任補充說明,研究顯示,提高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施打率,與降低肺炎死亡率確實有一定關聯。使用葉克膜 成功存活率僅33.4%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余忠仁教授指出,流感併發重症,心肺功能多會受到波及,甚至造成心肺衰竭,此時需啟用葉克膜暫時取代心肺功能,但葉克膜的使用對患者來說也是極大的傷害,研究指出,葉克膜使用時間越長,各種感染的機會越多,成功存活率僅33.4%。罹患肺炎會提升認知障礙風險達2.5倍林志學主任進一步說明:「罹患肺炎,對於長者未來的健康、生活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研究顯示,罹患肺炎會提升認知障礙的風險達2.5倍,失能的風險也會提升,對年長者的生活品質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嬰兒莫名拉肚子2週 竟引發菌血症

嬰兒莫名拉肚子2週 竟引發菌血症#菌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嬰兒若是長時間腸胃炎拉肚子,恐是菌血症,家長不能輕忽!一名6個月大男嬰因腸胃炎拉肚子超過兩週,並反覆發燒,家長還以為是感冒;檢查發現是沙門氏菌引起腸胃炎合併菌血症,還好治療後恢復情況良好。醫師表示,嬰兒抵抗力比較弱,腸胃保護性差,如發生腸胃炎時間超過5天,家長一定要提高警覺,儘速就醫。 細菌隨血液全身竄 造成菌血症依據男嬰母親描述,臺中慈濟醫院小兒科李敏駿醫師初步判斷是細菌性腸胃炎,再進行糞便和血液細菌培養,同時發現都有沙門氏菌,不但引起腸胃炎,細菌更進一步隨血液循環到全身變成菌血症,立刻使用抗生素治療,症狀才緩解。不潔食物所致 蛋未全熟別給嬰兒吃李敏駿表示,細菌性腸胃炎常發生在成人或較大兒童,不見得要用抗生素治療,但這男嬰情形不同,沙門氏菌已經隨血液循環散佈全身,可能造成多重器官衰竭和菌血症。一般來說,發生細菌性腸胃炎的原因通常是吃到不潔食物,在生食裡常發現沙門氏菌,尤其有人愛吃半生不熟的雞蛋,這對嬰兒來說是很危險的;如果飲用水沒有煮開處理好,也有可能造成沙門氏菌感染。他也提醒,一歲三個月到一歲半幼兒,腸胃道發展才會跟成人一樣,在這階段前腸胃保護機制不佳,黏膜無法抵抗細菌,讓細菌容易跑進腸胃,甚至侵襲滲透腸黏膜,透過血液循環到全身,所以腸胃炎合併菌血症大都發生在嬰兒。

哈啾疫苗打沒?幼兒降低染肺炎風險

哈啾疫苗打沒?幼兒降低染肺炎風險#菌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你家幼兒施打疫苗沒?為避免2-5歲幼童遭受肺炎鏈球菌感染而引發嚴重肺炎、腦膜炎和敗血症等多種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疾管署自今年3月起,實施公費施打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接種,降低幼童感染或死亡的風險。PCV13疫苗可預防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多種疾病天涼好個秋,即將進入呼吸道傳染病的流行期,家中幼兒的健康不容忽視,根據疾管署統計PCV13的接種率僅53%,顯示仍有一半的的幼童尚未接種,因此呼籲家中有民國97-100年出生,滿2歲尚未接種PCV13的幼童家長,請儘速攜帶幼兒和兒童健康手冊到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醫院診所完成接種,降低感染疾病的風險。肺炎鏈球菌感染常造成幼兒嚴重肺炎、腦膜炎和敗血症等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這些疾病可透過接種疫苗加以預防,降低兒童遭受感染及減少幼童住院的負擔、或避免因而死亡的遺憾;IPD好發於5歲以下的幼兒,其中又以2-5歲為最多,感染的血清型以19A為主,目前適用於幼兒接種的疫苗僅有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有含19A血清型。接種率低 家長不知公費提供疫苗且低估疫苗保護力因接種率不理想,疾管署想了解原因於是委託民調公司電訪,結果發現,有3成的幼兒家長不知道政府提供公費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且普遍家長低估疫苗的保護效益,雖7成以上家長知道疫苗可預防肺炎,但不清楚疫苗可同時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導致的菌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疾病。因此疾管署再次呼籲,為了寶寶們的健康,年滿2歲以上,過去未曾接種PCV13或未依時程完成應接種劑次的幼兒家長,請儘速帶幼童完成疫苗接種,減少幼兒遭受肺炎鏈球菌感染的侵害。

敗血症患者福音 30分內驗出細菌 技術獨步全球

敗血症患者福音 30分內驗出細菌 技術獨步全球#菌血症

敗血症是醫院當中很常見的致命死因,但是這種因為細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檢測的時間往往需要2至5天,有時候造成人都已經死亡了,檢驗報告才出來。因此中研院特聘研究員和臺大物理系合聘教授王玉麟所帶領的跨校研究團隊最近發表一項醫療檢測技術上的新技術,利用奈米科技可以將敗血症的檢測時間大幅縮減至三十分鐘,可望有效提升疾病治癒率、避免藥物濫用、以及減少併發症等,可以嘉惠許多敗血症的患者。(圖片為晶片的示意圖,翻攝自中央研究院網站。)目前這項獨步全球的重要技術,已經刊登在國際知名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這樣技術的原理是直接從血液當中捕捉細菌,並且加以濃縮後,就地偵測細菌的光譜訊號,然後藉此辨別細菌種類,可以幫助醫師快速決定如何有效使用抗生素,甚至可分辨此細菌是否具有抗藥性、克服超級病菌的難題。這項的重大發明同時也獲國際奈米科技網站媒體《Nanowerk》的報導。臺大高分子所助理教授劉定宇表示,這項發明可以在幾秒鐘之內就可以取得單隻細菌的光譜,然後在短短幾小時內(甚至是三十分鐘內)篩檢出菌血症與敗血症病人血液中的細菌,因此可以有效幫助醫師快速而有效的使用抗生素,減少濫用抗生素的情形。劉定宇進一步說明,這是一種奈米科技新技術,稱為「捕捉與偵測細菌雙功能快速檢驗晶片」,這個晶片的表面上有一層「萬古黴素」,可以將血液中的細菌牢牢地抓住,然後透過第二層的「銀奈米粒子陣列」來放大細菌表面分子的訊號,這樣科學家就可以藉此訊號,來判斷細菌的種類。研究團隊表示,這個快速檢測技術不僅能針對血液臨床檢體來使用,還可以將這種技術推廣至環境污染、食品藥品微生物檢測,甚至病毒篩檢等多方面來使用,可以說是一個世紀性的貢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