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結腫大

愛找年輕人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新型抗體突破傳統治療 如導彈直擊癌細胞

愛找年輕人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新型抗體突破傳統治療 如導彈直擊癌細胞#淋巴結腫大

一名年僅35歲的氣功師傅,驚覺脖子出現腫塊,就醫、切片後竟確診何杰金氏淋巴瘤第四期,所幸該名男子透過健保給付使用新型抗體藥物治療,且治療過程無需住院,可維持正常上班、生活作息未受太大影響,完成治療至今已兩年多都沒有復發。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髓移植室主任尤達權醫師表示,「很多人聽到確診淋巴癌,擔心是不是要寫遺書了?其實不要害怕,因為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癒率高達8成!」鼓勵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 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癒率高 好發於兩大特定族群 尤達權醫師說明,淋巴癌可粗略分成「何杰金氏淋巴瘤」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通常好發於年長族群,加上本身較難治癒、死亡率因此較高;反之,何杰金氏淋巴瘤除了好發於60歲以上年長者外,也常見於15至30歲年輕人,是其一大特色。 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發生原因尚不明,尤達權醫師解釋,目前並無研究證實可直接導致何杰金氏淋巴瘤產生的原因。但臨床觀察發現,免疫功能異常的患者,如患有自體免疫疾病、愛滋病毒感染、或是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較容易罹患何杰金氏淋巴瘤。 當心六大典型症狀 近一步檢查更安心! 典型的六大症狀包括:燒、腫、癢、汗、咳、瘦,其中以「腫」最常見且容易被察覺,如脖子、鎖骨附近出現「淋巴結腫大」,甚至是胸口、縱隔腔深處亦有可能長出腫瘤,通常患者會感到胸口緊繃,或吞嚥困難等呼吸不順等症狀。尤達權醫師補充,發「燒」指體溫超過38.3攝氏度,淋巴癌導致的發燒和一般感冒所導致的發燒不同在於,患者通常不會有膿痰、喉嚨痛、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盜「汗」常伴隨著發燒一起出現,有時出汗量會多到要更換床單的程度;以及在沒有刻意減肥的情況下,體重在六個月內下降超過10%,此外,第三、四期何杰金氏淋巴瘤亦有可能會出現皮膚搔癢的症狀。 尤達權醫師表示,如頸部出現明顯腫塊,建議找耳鼻喉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切片檢查。若頸部無明顯腫塊,但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發燒、體重減輕或盜汗等症狀,則仍應進一步接受詳細檢查,如超音波、電腦斷層攝影(CT)等。倘若不幸確診為何杰金氏淋巴瘤,醫師會安排全身影像及骨髓檢查評估疾病分期。尤醫師特別強調,即使診斷為第三、四期,現有治療方法仍有相當高的治癒率,患者應保持信心並積極配合治療。 傳統化療在三、四期何杰金氏淋巴瘤效果欠佳 新型抗體藥物精準擊殺癌細胞 尤達權醫師說明,傳統化療可治癒約8-9成的何杰金氏淋巴瘤,但如果疾病是第三、四期,國外研究顯示接受化學治療的6年無病存活率僅剩74.5%[1],也就是每4人裡面會有1人,無法透過第一線化療痊癒。值得注意的是,臺灣人的資料顯示,第一線化療只能治癒約5成的三、四期患者,治療效果遠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好。所以針對第三、四期的何杰金氏淋巴瘤,除了化療外,我們還需要其它更有效的治療來改善療效。 尤達權醫師表示,過去研究發現何杰金氏淋巴瘤細胞表面幾乎都帶有名為CD30的抗原標記,目前國內已有專門用來對付CD30抗原的新型抗體藥物,這類藥物就像是帶著導航系統的飛彈,可直接將化療藥物精準投在CD30抗原陽性表現的腫瘤,不僅專一性高、治療成效也較佳。根據臨床研究顯示,針對第三、四期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使用新型抗體藥物治療,可將無病存活率提升到82.3-94.3%,相較於傳統化療的74.5%,治療效果有顯著改善[1-2]。 新型抗體藥物已納入健保 醫籲不符健保條件者可考量自費使用以增進療效 尤達權醫師表示,通常醫師與病人討論治療方式時,首要要件是考慮腫瘤的控制效果,是攸關病人存活與否的關鍵,其次考慮副作用對於病人的影響,例如年輕患者為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較高的族群及未來是否有生育需求,或針對生理狀況較不佳的年長者,應盡量選用感染風險較低的藥物,幫助提升整體治療成效、疾病存活率。 尤達權醫師強調,根據111年癌症登記資料,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年輕人的發生率排行男性第6名、女性第7名[3],為「年輕世代的十大癌症」之一。與其它癌別相比,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癒率高且疾病預後普遍較佳。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化療對三、四期的患者治療效果並不理想,現有新型抗體藥物雖然療效較佳,但健保僅給付於特定條件的晚期患者。針對不符合健保給付規定的三、四期何杰金氏淋巴癌患者,如希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亦可考慮自費使用,鼓勵民眾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治療,積極面對、重拾健康生活。 本材料所載一切資訊,僅供專業醫療人員參考並僅限於教育目的使用,不代替專業醫療人員的獨立專業醫療判斷,且不應被視為對任何人提供之醫療建議。本材料未明示或暗示的陳述或保證其內容的正確性及完整性。競爭對手資訊和數據均根據公開來源使用。不得散佈或未經授權而重製本材料。 C-APROM/TW/ADCE/0792 APR2025

產後乳腺發炎痛不欲生 女中醫改善發炎體質讓你通乳散結

產後乳腺發炎痛不欲生 女中醫改善發炎體質讓你通乳散結#淋巴結腫大

新手媽媽們迎接寶寶後關卡不少,現今社會大多鼓勵女性哺餵母乳,然而餵母乳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是乳腺阻塞、乳頭因為寶寶含乳不正確有破皮導致細菌入侵或是錯誤的乳房按摩都可能會造成乳腺炎。頤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莊可鈞中醫師表示乳腺炎常出現的症狀包含單側乳房可觸及硬塊、按壓疼痛、膚表紅腫發熱,甚至進一步會發燒或是造成乳房附近的淋巴結腫大,若不趕緊治療還可能會形成膿瘍。西醫治療方面針對輕微的乳腺炎可用抗生素治療,嚴重的話需要開刀將膿引流出來。 乳癰和肝胃相關 穴位按摩搭配茶飲可疏通 乳腺炎在中醫典籍中稱之為「乳癰」,以經絡走向來說,乳頭屬足厥陰肝經、乳房屬足陽明胃經,病因通常和肝氣鬱結、胃熱雍盛有關。產後許多婦女因為身體變化很大,同時睡眠也無法充足,導致心情鬱悶形成肝氣鬱結,若又加上親餵不順利或是擠出排空不暢,就可能會使得乳汁淤積成塊;此外,部分產後婦女可能未注意飲食,吃到比較多高油高脂的食物或是吃得太補,形成胃熱壅盛,乳汁變得較為濃稠也容易形成硬塊導致阻塞。頤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莊可鈞說明,中醫治療上多用疏肝理氣或是清理胃熱,搭配通乳散結的方法,輕度阻塞可使用柴胡疏肝湯,若是已阻塞化膿可使用托裡消毒散或是十味敗毒散,另外可視情況加上蒲公英、瓜簍實、牛蒡子、路路通和王不留行等單位藥,或是搭配芒硝外敷幫助消腫。 初起乳房出現小硬塊,也能透過按摩穴位或是服用茶飲,幫助乳腺保持暢通。莊可鈞中醫師建議民眾可自行按壓太衝穴、膻中穴跟少澤穴這三大穴位。太衝穴屬肝經穴位,位於第一二腳趾骨交接的凹陷處,具有疏肝理氣,消除乳房鬱結的功效;膻中穴屬任脈穴位,位於身體正中線兩乳中間,可緩解胸悶胸痛與疏通乳腺;少澤穴屬小腸經的井穴,位於小指指甲角尺側1分處,可快速減輕乳房脹痛與發炎。 通乳散結茶 材料:蒲公英30g、青皮12g、浙貝母12g 作法:將上述材料洗淨後以清水煎煮後放溫涼服用。 功效:蒲公英入肝經及胃經,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结之功,配合青皮和浙貝母可達疏鬱通乳的作用。 禁忌:若後續仍需哺乳不可久服,否則容易退奶。 預防阻塞飲食要注意 心情放鬆很重要 要預防乳癰首要就是要防止乳腺阻塞,除了定時排空乳汁以外,平常不要穿太緊繃的內衣,哺乳前可先稍微活動肩頸,不僅可放鬆肌肉也能夠緩和情緒,並且可聆聽輕巧的音樂,有助保持心情的愉悅。開始親餵前需注意乳房及手部的清潔,同時也要留意寶寶的口腔衛生以及含乳是否正確避免拉扯或啃咬,以防細菌侵入。當出現小硬塊時,可先以手擠奶排出前緣乳汁後再輕輕推按硬塊,採取由外往中心的方向。若是皮膚脹痛明顯時,則可在哺乳或擠奶後冷敷乳房,不過要小心避開乳頭乳暈處,以免降低噴乳反射,另可請教醫師如何以正確的方式親餵寶寶,也能快速疏通阻塞的乳腺。飲食方面除了避開高油脂食物外,倘若已經有出現硬塊塞奶,還需先減少像是黑麥汁、花生豬腳、豆漿等發奶食物,另外可適當補充卵磷脂並且多喝水,幫助乳化脂肪酸,降低母乳濃稠度,若發炎較為厲害也須避免吃得過於滋補,以及避開辛辣物和酒類。莊可鈞中醫師提醒,假使腫塊仍持續不消甚至擴大範圍,並且出現疼痛難耐及發燒,還是建議及早就醫為佳。

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納健保 嘉惠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

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納健保 嘉惠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淋巴結腫大

「高齡化社會來襲,我國銀髮族的健康日益受到重視,提醒民眾,切莫把體重下降、虛弱、盜汗等症狀輕視為老化現象,當心可能血癌發病的警訊!」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滕傑林主任說明:「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簡稱CLL),好發於六、七十歲的男性。提醒民眾,出現相關症狀務必及早治療,若確診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也無須驚慌,近幾年已有多元藥物問世,且在政府支持下,治療經濟負擔大幅減少。舉例而言,今(2024)年2月『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獲得健保給付可用於特定病患的一線治療,有望延緩復發時間並爭取更長的存活期。 (今(2024)年2月『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獲得健保給付可用於一線治療,有望延緩復發時間並爭取更長的存活) 發燒、淋巴結腫脹發生要警覺 確診慢性血癌勿恐慌 滕傑林主任指出,每年每10萬國人中有約0.5人罹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且發生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大部分的病患是意外發現,並無明顯症狀。而有症狀的病患,其症狀並不典型,如發燒、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貧血等,長輩們容易誤認為僅是衰老、疲勞引起,疾病的警訊容易被忽略。所幸近年來成人健檢日益受到重視,許多患者得以在罹病初期確診。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的診斷與治療並不困難,且相對於其他急性血癌,其病程發展緩慢,有症狀時才需要治療,否則僅需要定期追蹤。」滕傑林主任說明:「然而,當患者知道自己罹患無法治癒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並且被告知不需要治療時,往往會誤認為自己無可救藥、無法治療了,導致有極端的情緒反應。」 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獲健保、患者穩定控制疾病時間再增1年 有望活的又長又有品質 滕傑林主任說,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的治療,在過去就已經非常成熟,醫師會依據患者病程規劃對應的療程,除了要避免惡化、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以外,讓患者能夠活的「像是沒有生病一樣」也很重要。整體而言,患者有望在穩定控制疾病的情況下,存活時間可以長達10年甚至更久。 「近年在藥物發展迅速下,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有越來越多治療新武器,除了有多元標靶藥物以外,更有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問世,大幅改變了過往的治療思維,讓過去以傳統化療為主的治療模式,調整為以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為主、化療為輔的治療,在減少患者治療負擔的同時,也爭取更好的治療成效。」滕傑林主任分析:「相較於傳統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更能活化補體系統,可以更有效的殲滅癌細胞。與口服化療藥物合併治療,有望讓患者穩定控制疾病超過超過兩年以上 (約26.7個月),相較於傳統單株抗體藥物 (15個月),足足延長了將近一年。」 滕傑林主任鼓勵:「許多患者無法使用突破性藥物的主因就在於『治療費用過高』,好消息是,政府體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患者,自今(2024)」年二月起,將「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納入健保給付,可作為特定病患的第一線治療用藥,讓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友在治療初期,即可獲得適切的療程,治療贏在起跑點上。呼籲患者確診後無須過度恐慌,甚至可將其視為慢性病,只要好好治療、定期追蹤,終能回歸正常生活。」  

男童發燒遭誤認確診!母警覺「被蟲叮」揪出致死率超高「恙蟲病」

男童發燒遭誤認確診!母警覺「被蟲叮」揪出致死率超高「恙蟲病」#淋巴結腫大

疫情流行期間,發燒經常被視為染疫重要症狀,但也可能因此延誤察覺其他病症。中部一名9歲男童就因發燒多日不退,在家快篩陰性,就醫卻被要求回家等報告,心急如焚的媽媽拿著轉診單來到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李宇正門診,請醫師檢視孩子腿部結痂,及時診斷出是「恙蟲病」,幸運救命。

親一下就感冒 接吻病上身!

親一下就感冒 接吻病上身!#淋巴結腫大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小心,浪漫的一個吻可能帶來一場病!一名年輕女子因發燒不退持續1-2週,有疲倦感,輕微感冒症狀,常合併淋巴結腫大、咽喉炎及皮膚紅疹就醫,經醫師抽血檢驗,患者白血球中的淋巴球比例升高,確診罹患疱疹病毒感染造成的「接吻病(Kissing disease)」。醫師提醒,若出現感冒症狀應注意口鼻衛生,避免接吻以防病毒互相傳染。淋巴結腫大劇痛、咽喉腫痛、流鼻水患者的男友於一個月前曾出現輕微感冒及咽喉淋巴腺微腫、皮膚紅疹症狀,雖然當時沒治療,後來卻自行痊癒,患者則是主訴發燒38度近一週,兩側頸部有淋巴結腫大劇痛,還伴有咽喉腫痛及輕微的流鼻水。內科專科醫師巫慶仁表示,這種「接吻病(Kissing disease)」經由唾液傳染,情侶間需小心。內科醫師巫慶仁表示,這名女子臨床上症狀像是病毒感染,此外,肝功能高了快10倍(正常數值是35 U/L以內,病人高到330 U/L)。檢驗結果確認她罹患的是一種疱疹病毒感染造成的「感染性單核球血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其主要致病原是一種疱疹病毒EBV(Epstein-Barr virus),主要是飛沫傳染,此疾病還有另一個有趣的病名,又稱為「接吻病(Kissing disease)」。注意口鼻衛生 盡量避免接吻今日就是西洋情人節,情侶相處要注意,除了情侶夫妻接吻之外,大人親小孩、共用喝過的杯子或牙刷等,都有可能造成病毒傳播。而要避免罹患這類疾病,須注意口鼻衛生,如果已有類似感冒症狀,還是儘量避免接吻等動作,以免傳播病毒給另一半。患者則要多補充水分,多休息,避免熬夜,避免刺激性或增加肝臟負荷的食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