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毒血症

孕婦妊娠毒血症發作 狂喘險要命

孕婦妊娠毒血症發作 狂喘險要命#妊娠毒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體形較為福態的36歲許小姐,懷孕34週時因出現血壓高、呼吸喘和水腫等情形,緊急送往醫院急診,診斷為「子癲前症」,因狀況緊急,趕緊給予藥物降血壓、施打胎兒肺泡成熟劑,以及靜脈注射硫酸鎂控制痙攣後,待狀況漸穩定立即安排引產,所幸母子均安,讓家人大鬆一口氣。妊娠毒血症恐造成孕婦及新生兒死亡或早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產房主任魏沛秝表示,子癲前症又稱為「妊娠毒血症」,是產科醫師最擔心的懷孕疾病,為造成孕婦及新生兒死亡、早產的主因之一,患者懷孕時身體質量指數(BMI)高達35,體重80公斤,且妊娠20週以後,間隔6小時以上兩次血壓測量皆超過140/90mmHg,並合併全身性水腫,確診為子癲前症。三高孕婦 懷孕過程不可不慎魏沛秝醫師指出,子癲前症是因胎盤功能失調所致,常見於初產婦、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胎兒水腫、羊水過多、紅斑性狼瘡、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多胞胎、葡萄胎等孕婦,許多患者初期沒有自覺症狀,但當出現嚴重頭痛、視力模糊、右上腹疼痛、噁心嘔吐、全身水腫不退、體重過度增加等,代表症狀已逐漸惡化,恐損及孕婦器官及寶寶生長,需透過引產才能避免危及母嬰健康。懷孕初期接受篩檢 預防子癲前症發生為預防子癲前症發生,產科醫師通常會建議孕婦於懷孕11週至13週又6天時接受子癲前症篩檢,檢查項目包括超音波測量子宮動脈血流阻力(UTPI)、抽血檢查母親血液中血漿蛋白(PAPP-A)和胎盤成長因子(PlGF)數值,和母親病史及血壓量測,可有效篩檢90%以上會發生早發型子癲前症的高風險孕婦。經篩檢若屬早發型高風險孕婦,可於懷孕16週左右,每日服用100毫克阿斯匹林,能有效降低50%早發型子癲前症的風險,但若於16週以後才接受治療,恐只能降低20%早發型子癲前症發生的機率。魏沛秝醫師呼籲,若為子癲前症高風險的孕婦,飲食上可減少鈉的攝取,並多吃含鉀蔬果,可協助心血管舒張,有效調節血壓,並定期追蹤血壓、控制體重,產後因比一般人有較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故仍需控制體重,每年定期做健康檢查,才能維持生活品質。

隱形殺手妊娠毒血症 孕婦口吐白沫險死

隱形殺手妊娠毒血症 孕婦口吐白沫險死#妊娠毒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20歲的小雯,懷第一胎,產檢時醫師發現有妊娠高血壓及尿蛋白現象,提醒注意並建議接受治療,但她沒有放在心上。直到懷孕37周的某天晚上,在家突然口吐白沫、癲癇發作,隨即意識不清、陷入昏迷,被家人送到附近得醫院緊急生產,產出時胎兒已死亡,而後轉到台北慈濟醫院。經過婦產科陳國瑚醫師搶救,才從深度昏迷中逐漸甦醒,之後痊癒平安出院。併發子癇症  恐造成母器官衰竭、胎死陳國瑚醫師指出,個案妊娠期間有高血壓和蛋白尿症狀,應該是「妊娠毒血症」,在醫學上又稱「子癇前症」,指懷孕期間出現高血壓、全身水腫、蛋白尿三種症狀。初期可能只是單純的不舒服,若未積極治療,就陸續出現頭痛、排尿困難,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異常,接著可能引發「溶血症候群」,患者會全身性出血不止,各器官受損,如肝破裂、肺栓塞、胎盤剝離等,也會併發子癇症,造成母體器官衰竭和胎兒死亡。而妊娠毒血症患者約有10%會引發子癇症,孕婦癲癇發作後昏迷,預後很差,且嚴重的子癇症死亡率高達60~80%,20~30%的生命保住但後遺症多,可能變成植物人。妊娠毒血引發原因恐是胎盤釋出毒素(俗稱胎毒),破壞全身血管及器官,血管失去彈性,就會出現高血壓狀況;而血管失去過濾功能,便造成全身性水腫及蛋白尿。陳國瑚主任補充說明。妊娠毒血症的發生較難預期,並沒有特定的好發族群,但本身有慢性高血壓的孕婦,懷孕時高血壓常更為嚴重,要多加留意。妊娠毒血症難防 控制血壓降傷害妊娠毒血症的根本治療就是終止妊娠,重要關鍵是早發現早處理。陳國瑚說:「終止妊娠後,胎盤釋放的毒素可能已破壞體內器官,較嚴重者可能多重器官衰竭。輸血、插管、洗腎等介入治療,都是不可或缺的救命方法;狀況較輕微者,醫師會給以降高血壓藥,並配合飲食調理。」妊娠毒血症很難預防,但可透過血壓控制來降低傷害的影響。控制血壓的方式除了服用降血壓藥物,也要配合少鹽的飲食及運動,最重要的是務必遵照醫囑定期產檢,才能早發現早治療,保障媽媽和胎兒的健康平安。

孕婦肥胖、高血壓 胎兒死亡率恐增近3成

孕婦肥胖、高血壓 胎兒死亡率恐增近3成#妊娠毒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台中一名27歲邱姓小姐,冒著血壓飆高達300mmHg的危險,堅持將寶寶生下來,所幸,在醫療團隊的照護下,順利產下寶寶。因從小身材就圓潤,18歲就已經知道患有高血壓,邱小姐去年(101年)懷孕產檢時,曾有量血壓時高達190mmHg,又經歷約2個多月的妊期,師醫勸她放棄胎兒,但邱姓女子仍堅持要把孩子生下。懷孕期間,除心臟內科醫師密切追蹤、治療她的高血壓、護理師不斷提醒並提供各項訊息、營養師教她如何在孕期吃的健康、營養,體重又不會過重。特別到了6個月以後,因腹水的關係,已經無法躺著入睡,只能端坐呼吸、斜坐著睡覺。署立台中醫院婦產科副院長黃元德表示,妊娠毒血症除了癲癇與腦中風很幸運的沒發生在邱小姐身上外,其他的問題邱小姐都有。肥胖不但會造成排卵異常、賀爾蒙異常、不易懷孕外,其他也很容易引起,如妊娠糖尿病、高血壓、妊娠毒血症等妊娠危險因子。建議懷孕前的BMI最好低於24。而不易控制的高血壓會併發溶血、黃疸、尿蛋白,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孕婦失明、中風、甚至死亡。母親的致死率約2至3.5%,胎兒則易有早產、發展遲緩或胎死腹中的可能,胎兒死亡率約25%。黃元德提醒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的準媽媽們,妊娠期間一定要與醫師絕對配合,有高風險的孕婦應該妥善的轉至教學醫院,適時評估母嬰狀態,在有醫療整合團隊的全方位醫療照護中心,媽媽與胎兒的安全及健康,才能獲得保障。(圖片來源:台中醫院提供)

餵母乳寶寶身體好 妊娠毒血症可哺乳

餵母乳寶寶身體好 妊娠毒血症可哺乳#妊娠毒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有句話說「母乳好、母乳寶、母乳寶寶身體好」,不少母親有了這樣的觀念後,都堅持要以母乳哺育小寶寶,母乳的好處、近幾年在政府衛生單位不斷的推廣與衛教下,為了寶貝自己的新生兒,媽媽們幾乎都積極地給寶寶最佳的營養;但是仍有部分的媽媽,擔心自己有疾病在身無法哺乳,例如罹患妊娠毒症的媽咪,醫師認為,其實妊娠毒血症更應該哺乳,對媽媽與孩子都有幫助。台中市衛生局為積極營造友善的哺乳環境,8月初特地舉辦一連串的活動。今天在台中醫院除邀請到幾位俏媽咪示範哺乳揹巾走秀外,還邀請到幾位偉大的媽咪現身一談自己辛苦的哺乳心路歷程。瑋媽媽是一名妊娠毒血症的早產兒媽咪,妊娠28週發現有高血壓、蛋白尿及水腫。產後寶寶先是接受母乳庫的愛心母乳,媽媽產後便積極的學習哺乳,現在寶寶已經2、3個月,長的又健康又可愛。台中醫院黃元德副院長表示,妊娠毒血症是指懷孕期間有高血壓、蛋白尿及明顯水腫等症狀,常見於高齡產婦、有高血壓家族史,而罹患有妊娠毒血症的媽媽更應該哺育母乳,母乳含有豐富的免疫球蛋白、優質蛋白質及嬰兒腸胃道容易吸收的胺基酸,不但對日後孩子的成長較具好的抵抗力,同時又可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另一方面對媽媽也有許多好處;如促進產後子宮收縮、減少出血、降低罹患乳癌…等。衛生局黃美娜局長也表示: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不但可以讓寶寶得到最好的保護,同時又可以增進親子關係,「一兼二顧」,當然要讓大家都知道。同時更希望我們的社會大眾要接受並善待、鼓勵這些「餵愛」的哺乳媽媽,提供她們友善的哺乳環境,才能更提高媽媽哺育母乳的意願。最後媽媽們的哺乳揹巾走秀還獲得在場的所有來賓熱烈喝采。而每位媽媽也都開心的相互交換哺乳心得。

多吃葉酸可增加龍鳳胎機會? 醫師:沒有任何關係

多吃葉酸可增加龍鳳胎機會? 醫師:沒有任何關係#妊娠毒血症

先前英國平民王妃凱特才被驚爆不孕消息,但隨即又傳懷上龍鳳胎的消息,雖然陸續被英國王室否認,但也不禁令人猜想這對兩小無猜是否開始為了傳宗接代做打算。而過去曾傳言若想生龍鳳胎,女生最好多補充葉酸,署立台南醫院婦產科蔡永隆主任表示根本沒關係。生過小孩的女性都會說,生小孩的痛是用言語無法形容的痛,只能說疼痛指數絕對破表,因此許多夫妻希望藉由生雙胞胎一勞永逸,而先前瑞典曾有研究指出,女生在計畫懷孕時多補充葉酸,能增加生龍鳳胎的機率,不過蔡永隆主任表示兩者之間並沒有關連性,其實葉酸主要是幫助懷孕期胎兒腦部的發展,與提高龍鳳胎的機率無關。龍鳳胎屬於異卵雙胞胎的一種,蔡永隆主任表示,若家族中沒有遺傳基因,懷龍鳳胎的機率非常低,大概是萬分之一,即便是家族曾有生過雙胞胎,能夠生龍鳳胎的機率也只有千分之一而已,大部分的父母大多是靠著人工受孕的方式,才得以順利懷有龍鳳胎。另外,芬蘭過去也曾針對同性雙胞胎與異性雙胞胎做研究,發現相較之下,龍鳳胎的女嬰長大後的結婚率與生育率都不高,研究人員認為,因為在胎兒時期,女嬰長時間受到男性激素影響所造成的結果。對此蔡永隆主任則表示,大部分的雙胞胎在子宮內並不會只有一個胎盤、羊水,因此女嬰不會因為孕期9個月與男嬰共用子宮,導致日後男性化的結果。蔡永隆主任也提醒懷有雙胞胎的準媽咪,在懷孕期間會比一般孕婦更加辛苦,除了要比一般的懷孕婦女補充更多營養(如鐵質、葉酸等等)之外,也由於多胞胎孕婦是妊娠毒血症的高危險群,所以要隨時注意是否出現全身性水腫、蛋白尿等徵兆,以及有羊水過多、胎位不正與早產的問題。猖狂19A型肺炎鏈球菌盛行 幼兒應積極接種疫苗增強保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739&HN_Yr=0&HN_Mon=0影音/藥妝店賣指示用藥 多數藥師未在場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749&HN_Yr=0&HN_Mon=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