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胃食道逆流

睡前做「1事」小心胃食道逆流!醫揭「正確睡姿」床頭抬高●●公分

睡前做「1事」小心胃食道逆流!醫揭「正確睡姿」床頭抬高●●公分

張媽媽是職業婦女,上班時緊張壓力大,下班後要趕回家料理家務,三餐不固定,近來胸骨下心窩處偶爾有灼熱或緊縮感,一開始症狀並不明顯,所以也沒特別注意。隨著工作加重,症狀發生率卻越來越頻繁,不僅會嘔酸水,有時甚至會出現胸骨後疼痛並傳到背後的情況,沒想到後來竟然感覺吞嚥困難,就醫經胃鏡檢查才知是罹患胃食道逆流。

特別企劃:牙齒保健

牙齒有黑點,是蛀牙還是「牙齒染色」?醫教1招判斷:看有無凹洞

牙齒有黑點,是蛀牙還是「牙齒染色」?醫教1招判斷:看有無凹洞

有些人整排牙齦「黑褐色」像沒刷牙,是蛀牙嗎?有黑點竟然更不容易蛀牙?牙醫師指出,牙齒表面出現黑色沈積,並非蛀牙,而是放射線菌與口水中的鐵結合形成的「硫化鐵染色」,雖難以刷除,但有這種狀況的人還比較不容易蛀牙,會發生在還沒換牙的兒童和少數大人身上。

立院三讀「罐裝無糖飲」免徵稅!專家籲「2階段」手搖飲比照辦理

立院三讀「罐裝無糖飲」免徵稅!專家籲「2階段」手搖飲比照辦理

台灣人幾乎人手一杯手搖飲料,這樣的「手搖文化」雖然豐富了生活中的小確幸,卻也成隱藏版的健康殺手。日前,罐裝無糖飲免貨物稅三讀通過,有助按下變胖暫停鍵。專家呼籲未來應擴及手搖飲,建立一致的無糖免稅機制,將含糖飲料稅收專款用於健康促進與預防保健,以降低全民糖攝取,提升整體健康水準,讓推動全民減糖更有力。

喝酒配「這食物」易醉又傷胃!營養師教「解酒5招」預防宿醉

喝酒配「這食物」易醉又傷胃!營養師教「解酒5招」預防宿醉

轉眼間又來到一年的尾聲!隨著聖誕節、尾牙、新年等各種節慶派對聚餐,你是否遇過「喝酒易醉」或「隔天宿醉很痛苦」的情況呢?營養師李婉萍就來揭密,年末尾牙聚餐該如何喝酒才不容易醉?若真的不小心喝太多酒,更加碼教你5招緩解宿醉的方法。

點眼藥水「這7習慣」最常錯!直接滴眼球、點完後眨眼都不行

點眼藥水「這7習慣」最常錯!直接滴眼球、點完後眨眼都不行

眼睛是靈魂之窗,同時也是相當脆弱的器官,很容易受到外在物質的影響而受傷,也會因為生病而影響視力。在治療眼睛疾病時,點眼藥水或是眼藥膏是民眾最常使用的方式,但小心錯誤的操作方式,可能導致眼藥水的效果變差,甚至增加副作用的風險!以下說明,眼藥水的正確用法與常見的使用錯誤。

長輩腰痛、頻繁血尿要當心「這癌症」!泌尿外科醫師揭:好發南台灣

長輩腰痛、頻繁血尿要當心「這癌症」!泌尿外科醫師揭:好發南台灣

長輩血尿、腰痛要注意了!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年報告顯示,國人罹患上「泌尿道上皮癌」的機率居全球之冠,而且該癌症好發於南台灣。泌尿外科醫師說明,該癌症初期症狀不明顯,大部分以無痛性血尿、腰痛為主;隨著年紀愈來愈高,罹患該癌症的機率也愈大,洗腎病人也是高風險族群之一,因此若發現相關症狀需提早就醫檢查。

一直餵母奶就可以避孕?婦產醫:配合「3條件」成功率高達98%

一直餵母奶就可以避孕?婦產醫:配合「3條件」成功率高達98%

生兒育女是人生中的大事,當迎接新生命到來,除了帶來喜悅之外,往往會改變既有的日常習慣和生活作息方式。尤其,照顧小嬰兒需要花費時間與精力,特別是工作和家庭兩頭燒的新手爸媽,往往應接不暇精力耗盡。因此許多夫妻在生完頭胎之後,經常會希望藉由避孕來喘息一下,過陣子再開啟備孕計畫。

追求財富自由,反而被投資綁住?投資顧問教「4原則」兼顧理財生活

追求財富自由,反而被投資綁住?投資顧問教「4原則」兼顧理財生活

你是不是為了不想被工作綁住,追求財務自由,反而被投資綁住?其實,真正自由是當個樂享生活理財族!《創業家》雜誌譽他為「投資界新一代的巴菲特」,投資顧問賈斯汀.唐納德(Justin Donald)於《不被投資綁住的樂享生活理財族》一書中,分享自身的投資經驗,並教你如何運用「樂享生活理財族」的公式,達到真正的財富自由。以下為原書摘文:

代辦事項超多,常分心?哈佛教授用「動物性格測驗」改善時間管理

代辦事項超多,常分心?哈佛教授用「動物性格測驗」改善時間管理

在這個斜槓時代,每個人都有多重身分,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代辦事項,但太多事反而缺乏專注力,導致事情完成不了。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同時也是高人氣專題演講者的艾瑞克.奎爾曼(Erik Qualman)於《最有專注力的一年》一書中,分享動物性格測驗,讓你找出專注力的優勢和劣勢,並從中發現改善方法。以下為原書摘文:

疲倦、易喘、胸悶⋯是身體使用過度!中醫建議「這療法」補充元氣

疲倦、易喘、胸悶⋯是身體使用過度!中醫建議「這療法」補充元氣

世界已經被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將近3年,雖近半年來已有流感化的趨勢,但被疫情影響的人仍然眾多。在後疫情時期,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狀況逐漸變成大家關注的議題,中醫師建議可透過「中醫治療」來對症下藥,包含中藥、針灸、推拿、運動等,可針對病情不同,選擇最適合的方式介入,幫助身心恢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