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媽媽是職業婦女,上班時緊張壓力大,下班後要趕回家料理家務,三餐不固定,近來胸骨下心窩處偶爾有灼熱或緊縮感,一開始症狀並不明顯,所以也沒特別注意。隨著工作加重,症狀發生率卻越來越頻繁,不僅會嘔酸水,有時甚至會出現胸骨後疼痛並傳到背後的情況,沒想到後來竟然感覺吞嚥困難,就醫經胃鏡檢查才知是罹患胃食道逆流。
台灣人幾乎人手一杯手搖飲料,這樣的「手搖文化」雖然豐富了生活中的小確幸,卻也成隱藏版的健康殺手。日前,罐裝無糖飲免貨物稅三讀通過,有助按下變胖暫停鍵。專家呼籲未來應擴及手搖飲,建立一致的無糖免稅機制,將含糖飲料稅收專款用於健康促進與預防保健,以降低全民糖攝取,提升整體健康水準,讓推動全民減糖更有力。
50歲詹女士因嚴重蛀牙與牙周病,導致全口缺牙。工作需與人互動,擔心活動式假牙講話或吃東西會尷尬不方便。奇美醫院牙醫部建議採「植體支持性固定式假牙」,先打好牙床地基再植牙,讓假牙穩固如真牙。治療後,她恢復自然咀嚼與說話功能,重拾自信笑容。
英國製藥巨頭葛蘭素史克(GSK)台灣分公司今日宣布,擴大疾病治療領域,因應產品線增加,將大舉招募新血。GSK近期針對慢性腎臟病貧血、呼吸道疾病疫苗、帶狀疱疹、HIV以及多發性骨髓瘤等疾病,已完成或將加快藥物及疫苗的引進。
轉眼間又來到一年的尾聲!隨著聖誕節、尾牙、新年等各種節慶派對聚餐,你是否遇過「喝酒易醉」或「隔天宿醉很痛苦」的情況呢?營養師李婉萍就來揭密,年末尾牙聚餐該如何喝酒才不容易醉?若真的不小心喝太多酒,更加碼教你5招緩解宿醉的方法。
眼睛是靈魂之窗,同時也是相當脆弱的器官,很容易受到外在物質的影響而受傷,也會因為生病而影響視力。在治療眼睛疾病時,點眼藥水或是眼藥膏是民眾最常使用的方式,但小心錯誤的操作方式,可能導致眼藥水的效果變差,甚至增加副作用的風險!以下說明,眼藥水的正確用法與常見的使用錯誤。
寶寶的牙齒都長出來了嗎?爸媽要密切注意。而且牙齒要從小好好照顧,一開始要倚賴爸媽,爸媽可別以為乳牙不必照顧也沒關係。爸媽除了好好幫寶寶清潔牙齒,還要注意以下幾件事。
長輩血尿、腰痛要注意了!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年報告顯示,國人罹患上「泌尿道上皮癌」的機率居全球之冠,而且該癌症好發於南台灣。泌尿外科醫師說明,該癌症初期症狀不明顯,大部分以無痛性血尿、腰痛為主;隨著年紀愈來愈高,罹患該癌症的機率也愈大,洗腎病人也是高風險族群之一,因此若發現相關症狀需提早就醫檢查。
生兒育女是人生中的大事,當迎接新生命到來,除了帶來喜悅之外,往往會改變既有的日常習慣和生活作息方式。尤其,照顧小嬰兒需要花費時間與精力,特別是工作和家庭兩頭燒的新手爸媽,往往應接不暇精力耗盡。因此許多夫妻在生完頭胎之後,經常會希望藉由避孕來喘息一下,過陣子再開啟備孕計畫。
你知道什麼是「呼吸急症」嗎?若今天發現病人有明顯的呼吸急促、感到呼吸困難,甚至出現嘴唇發黑、四肢發紫、臉色呈現暗藍色等狀況的時候,就要懷疑是否發生呼吸系統急症。要注意的是,若嚴重可能造成呼吸衰竭而死亡,因此平常就必須要事先預防,以免憾事發生。
你是不是為了不想被工作綁住,追求財務自由,反而被投資綁住?其實,真正自由是當個樂享生活理財族!《創業家》雜誌譽他為「投資界新一代的巴菲特」,投資顧問賈斯汀.唐納德(Justin Donald)於《不被投資綁住的樂享生活理財族》一書中,分享自身的投資經驗,並教你如何運用「樂享生活理財族」的公式,達到真正的財富自由。以下為原書摘文:
在這個斜槓時代,每個人都有多重身分,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代辦事項,但太多事反而缺乏專注力,導致事情完成不了。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同時也是高人氣專題演講者的艾瑞克.奎爾曼(Erik Qualman)於《最有專注力的一年》一書中,分享動物性格測驗,讓你找出專注力的優勢和劣勢,並從中發現改善方法。以下為原書摘文:
世界已經被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將近3年,雖近半年來已有流感化的趨勢,但被疫情影響的人仍然眾多。在後疫情時期,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狀況逐漸變成大家關注的議題,中醫師建議可透過「中醫治療」來對症下藥,包含中藥、針灸、推拿、運動等,可針對病情不同,選擇最適合的方式介入,幫助身心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