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避海鮮!哺乳媽媽採地中海飲食有秘訣

避海鮮!哺乳媽媽採地中海飲食有秘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隨著近代兒科研究的蓬勃,我們越來越了解地中海飲食帶給兒童健康的好處。遵循地中海飲食的小孩較不容易過重或肥胖(越嚴格遵循越明顯)或罹患氣喘等呼吸道相關毛病,也比較不容易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其他可能的好處包括認知發展較佳、減少過敏及提高協調性。另外,動脈粥狀硬化可能從小時候就開始形成,累積25年後變為嚴重的心臟病,保護心臟健康永遠不嫌早。母乳幾乎完全符合新生兒所需營養從嬰兒期、幼童期到兒童期的發展,和餵食內容有極大的關係,還會影響後續的青春期。這段不長的時間,不只代表童年健康,也關係到接下來數十年的成人生活。飲食會影響壽命,決定這個孩子日後能不能過著快樂、滿足又沒有病痛的人生。來看看童年各階段適合的健康飲食,以及如何在小孩快速成長及發育的同時,提供最理想的協助。從出生到4個月大的嬰兒,餵哺母乳的好處很多,對不滿37週就出生的早產兒更加重要。除了缺乏普遍建議哺乳媽媽補充的維他命D外,母乳完全符合新生兒所需要的營養及發育需求。一般來說,建議盡可能在6個月前只餵母乳。母乳其中一個好處是建立寶寶的味蕾,從中體驗媽媽所吃的不同食物味道。母乳寶寶之後比較不挑食,也更樂意嘗試新食物,兒童時期通常會吃比較多的蔬果。完整的地中海飲食,能提供哺乳媽媽及寶寶健康脂肪和重要的維生素。地中海飲食對哺乳媽媽的益處母乳包含媽媽吃下的脂肪,保有地中海的健康好處。Omega-3脂肪酸,尤其是DHA對寶寶的認知發展特別有益,也能減緩媽媽的產後憂鬱症。母親飲食中的多種維生素及鈣質讓乳汁更營養。哺乳媽媽的好選擇:鮭魚、罐裝鮪魚、柳橙、地瓜、胡蘿蔔、瑞卡達起司、綠葉蔬菜、菠菜、綠花椰菜、綠花椰菜苗、加鈣穀片、豆類、蘆筍、營養強化的義大利麵、哈密瓜、雞蛋。儘管沒有研究顯示含汞海鮮的副作用,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仍建議,哺乳媽媽、懷孕女性和兒童,都應避免食用劍旗魚、墨西哥灣的軟棘魚、大耳馬鮫和鯊魚等大型掠食性高脂魚種。寶寶一歲前不該吃的食物:巧克力、牛奶、蛋白、蜂蜜、堅果。蜂蜜可能含有讓寶寶生病的肉毒桿菌孢子。這種孢子在壓力裝罐鍋之類的高溫下才能消滅,一般的烹煮方式還是有風險。(本文摘自/超完美的地中海飲食指南/常常生活文創)

老年憂鬱症9徵狀 符合5個要當心

老年憂鬱症9徵狀 符合5個要當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94歲的老奶奶因意識不清送至急診,緊急處置後意識逐漸恢復清醒,住院治療。老奶奶向楊醫師坦承在家吞了40多顆安眠藥,經過問診與檢查後,確診為老年憂鬱症,再給予抗憂鬱藥物後心情逐漸好轉,最後順利出院並門診追蹤。老年人較少與人接觸 較難發覺變化憂鬱症從小孩到老人都可能發生,發生在65歲以上老年人的憂鬱症狀即為老年憂鬱症,包含重鬱症、輕鬱症、低落性疾病、適應性疾病等。在一般老年人口中,憂鬱症發生率達約20%,女性憂鬱症比例較男性高一倍,喪偶等生活壓力事件、慢性疾病、長期失眠、社交孤立等,也都與憂鬱疾病有相關,一般人因此常誤認老年憂鬱症症狀是老化而被忽略,也沒有得到適當治療。青壯年罹患憂鬱症可用言語表達心情低落,影響到生活及工作時較易察覺。但是老年人常用身體不適來表現,較有慮病傾向。老年人常有多重慢性病,且多半退休在家,比一般人更難查覺到日常生活及工作變化。老年憂鬱症有較多認知障礙,如記憶力變差、自殺率較高。老年憂鬱症9症狀 符合5個、持續2週須就醫老年憂鬱症症狀很多以身體不適表現,也有可能造成記憶衰退、認知功能變差及反應遲鈍,可能被誤認為失智症。但失智症不同,老年憂鬱症有可能隨著治療,讓記憶力及症狀明顯改善。老年憂鬱症也可能出現焦躁、躁動、或妄想現象,如有人要害他或是堅信自己患不治之症等等。若下列9個症狀中符合5個,持續2周以上,且已經影響到社會、職業功能,就可能是老年憂鬱症:1)大部分時間情緒低落2)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3)體重或食慾減輕或增加4)嗜睡或失眠5)思考動作變得緩慢6)容易疲倦或沒有活力7)無價值感或強力罪惡感8)注意力不集中或無法判斷事物9)經常出現負面想法或自殺念頭奇美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暨全人醫療科主治醫師楊秉勳表示,正常生活作息、多參加社交活動、多曬太陽都可預防老年憂鬱症無效的安慰反而容易惡化病情。照顧者除可敦促長輩服藥,站在長輩立場傾聽長輩的心聲及關懷、陪伴長輩也是很好的方式。

深蹲、硬舉訓練臀部 更強化核心肌群

深蹲、硬舉訓練臀部 更強化核心肌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巴西辣模以她們堅挺圓潤的翹臀曲線聞名世界,這樣的翹臀經常被大眾認為是天生麗質,然而這不只是基因那麼簡單。那對完美微笑曲線背後的祕密,就是她們扎實的臀部訓練。在巴西,大家最在乎的就是臀部的曲線,健身房中也不難見到女生們花三十到六十分鐘鍛鍊臀部,把一次的訓練完完整整地貢獻給臀部,其他的什麼都不練。沒有上半身運動,沒有腹肌訓練,只有臀部。臀肌運動需兼顧 負重、力量、活化動作以我的經驗,許多女性只要專心鍛鍊臀部,就能得到理想的身形。也就是說,如果你願意的話,一份翹臀計畫就夠了。李安卓‧卡娃羅(Leandro Carvalho)的「巴西提臀訓練計畫」在數年前風行了好一陣子,他的招牌動作被認為是打造超級名模客戶體態的終極方法,但關鍵不僅僅是他的招牌動作,而是鍛鍊頻率及訓練量造就了最大的差異,正是坊間絕大部分的女性訓練計畫所缺乏的。如果你看過卡娃羅的訓練影片,你會注意到幾乎都是徒手運動,雖然這也很好,但還是缺乏一些關鍵要素,例如:負重(強度)、力量(漸進性超負荷),更不用說缺乏最好的臀肌活化動作(動作的選擇)。力量會帶來曲線,如果你永遠只用自己的體重做訓練,那麼你能走的路就不遠。深蹲、硬舉 大量強化上半身與核心肌群舉個例子:徒手臀橋可以強化臀部20%至30%的最大活性;有些女性能夠使用超過225 磅(有些甚至超過350 磅)的槓鈴來做臀橋,在這樣的情況下,臀肌的活性幾乎被強化到百分之百。由此可見,負重動作優於徒手運動,那些施加在肌肉上的張力,打造了性感美臀。持續地讓臀部肌群接受更有挑戰的鍛鍊,是必須的,因為這正是可驅動變化的刺激。臀部訓練能有效的提高代謝率,讓你能變得更精實。鍛鍊臀部甚至還能帶動到上半身及核心肌群,例如,深蹲與硬舉會大量強化上半身與核心肌群,如果你選擇這些動作,就可以額外訓練到上肢及核心的力量,另外,股四頭肌、腿後肌群及小腿肌群也都牽涉其中。(本文摘自/強曲線‧翹臀終極聖經/橡實文化)

愛美是天性!5訣竅免去塗塗抹抹

愛美是天性!5訣竅免去塗塗抹抹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在科技時尚發達的今日,有關美的產業,更是蘊藏著無限的商機,舉凡琳瑯滿目的保養品、美妝、美髮、美甲塑身、醫美整型,很多人為了愛美,不惜花費時間、金錢,不惜花費許多代價,我們不得不驚嘆,美麗的力量無限!雖說,愛美是人的天性,我們還是不免發現,很多同年齡的人,可能因為肌膚、身材的差異而看起來相差了10歲左右,撇開天生麗質的條件不說,後天的保養可能會決定外貌的差異,但也有很多人因為過度保養,賠了健康、賠了銀子,還是變胖,還是皮膚粗糙,還是長痘痘!所以,現在我們就要來談,正確的保養觀念,先建立正確的保養觀念,才能帶來健康美麗的好膚質,也才能苗條輕盈又健康。建立了正確的保養觀念,才能由內而外徹底帶來健康美麗的好膚質,體態上也才能纖瘦又健康。1) 新陳代謝是美膚窈窕的關鍵/新陳代謝是維持漂亮肌膚與窈窕身材的一大關鍵,要新陳代謝變好,就是要營養均衡、多運動、睡眠充足、多吃蔬菜水果。人體的新陳代謝正常,體內不累積毒素,就不容易發胖,皮膚自然有彈性、光澤。2) 飲食與保養都要回歸自然/近年來,無論是飲食、居住、保養,都掀起了一陣自然風潮,醫療科技越是發達,聰明的消費者就越知道,許多食物與化妝品、保養品都添加了不明添加物,一旦食用或使用過度,會累積在體內無法排出或是對皮膚造成負擔,所以要身體健康,皮膚自然亮麗,就是要食用或使用最天然的食物與保養方式。3) 戒除不良的習慣/想要擁有苗條的身材,健康有彈性的肌膚,就要遠離一些不良的壞習慣,像是抽菸、喝酒、熬夜、化濃妝、暴飲暴食、愛吃油炸食物等。4) 注意基礎保養及防曬與空氣污染/有些人平時不注意皮膚基礎保養,卻本末倒置買了一堆化妝品與保養品,如果你覺得越保養皮膚越糟糕,那你可能要注意檢視自己有沒有遠離空氣污染,如出門騎車要戴口罩,出門有沒有穿長袖,或拿傘避免陽光曝曬?平時洗臉有沒有做到深層清潔?晚上回家有沒有卸妝?這些可能都是影響你皮膚好壞的因素。5) 飲食要均衡,實行蔬果579/前面已經說過,飲食均衡,皮膚與毛髮才會吸收均衡的營養,也才會呈現自然的光澤,而每天實行蔬果579 的主張,可以兼顧健康與美麗,讓皮膚自然水噹噹,身材也可以輕鬆達到穠纖合宜的標準喔!(本文摘自/輕瘦美69種超簡單天然蔬果魔法/大喜文化出版)

講座/嬰幼兒牙齒保健

講座/嬰幼兒牙齒保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3/4的嬰幼兒有喝奶入睡的習慣,造成約2/3的0至3歲的嬰幼兒罹患奶瓶性齲齒。幼兒含著奶瓶邊吸邊睡,當睡著後唾液的分泌減少,高濃度的奶水或糖水附著於齒面,細菌產生的酸性分泌物,會使幼兒的牙齒脫鈣而形成蛀蝕,稱為奶瓶性齲齒。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3/14(三)舉辦小兒科衛教講座,由牙科醫師李慧明主講「嬰幼兒牙齒保健」,提供您嬰幼兒護齒及口腔健康的保健須知。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或關心牙齒保健議題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嬰幼兒牙齒保健時間:107年3月14日(三)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講座/瀉劑及鏡檢輔助用藥指導

講座/瀉劑及鏡檢輔助用藥指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緊張、壓力大,經常因此飲食不正常或不均衡,導致腸胃不適或排便不順而求診,為了進一步了解腸道的健康,有時需要大腸鏡檢查。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3月14日(三)舉辦藥學部講座,由藥師陳書庭主講「瀉劑及鏡檢輔助用藥指導」,藥師將告訴您排便不順或鏡檢需使用瀉劑時,該如何正確用藥,讓您腸道好順暢。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瀉劑及鏡檢輔助用藥指導時間:107年3月14日(三)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男小便時有放屁聲 檢出2期大腸癌

男小便時有放屁聲 檢出2期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小便冒出放屁聲,當心可能罹患大腸癌!45歲男子突然頻尿、血尿,合併小便同時冒出像放屁的「噗」空氣聲,求診曾被當成泌尿道感染治療1個月,後來病情惡化為血便,甚至尿出糞便。經檢查診斷為大腸癌2期,術後服用化療藥物並持續追蹤。泌尿道與腸道出現瘻管 半數是慢性發炎台中慈濟醫院泌尿科陳至正醫師提醒,解尿時有氣聲,甚至夾帶糞便,就應懷疑跟腸道有關。林先生尿出糞便,且解尿時會有放屁聲,經驗尿、攝影檢查、膀胱鏡與電腦斷層等進一步檢查,確認泌尿道感染來自膀胱跟腸道間的瘻管,乙狀結腸腫瘤侵犯到膀胱造成瘻管通道,腫瘤已達5公分。手術中切除全部的乙狀結腸及部份膀胱,確保腫瘤及瘻管廓清乾淨。台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方佳偉說明,根據國外統計,導致泌尿道與腸道出現瘻管的原因,50%是慢性發炎的憩室膿水找出路,從一開始的憩室變成膀胱跟大腸的通道;20至30%是惡性腫瘤,惡性腫瘤長在大腸,吃穿大腸腸壁,貫穿膀胱壁形成通道。統計上,年紀愈大得到惡性腫瘤機率愈高。大腸癌腫瘤造成瘻管 排尿時有氣聲因為泌尿道與腸道出現瘻管,罹癌病人在膀胱排尿時會有排出氣聲,甚至有糞便從膀胱尿道排出。林先生還很年輕,罹患大腸癌還有瘻管並不常見。幸好淋巴未轉移,口服化療藥物2年,並持續追蹤。方佳偉醫師表示,大腸癌病因除了先天基因遺傳外,就是後天抽菸、喝酒、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林先生,回想平日飲食習慣,以前一天抽菸一包半、喝米酒一瓶,一周2天要吃炸雞塊,晚上吃完宵夜就馬上睡覺。林先生決心未來遵從醫囑,不碰菸酒、生活作息正常,飲食清淡並定時回診追蹤,保持健康。

季節交替最怕鼻過敏 神經截斷術有解

季節交替最怕鼻過敏 神經截斷術有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季節交替或早晚溫差大時,過敏性鼻炎患者便飽受困擾。一名吳姓女子經常鼻塞、打噴嚏及流鼻水,尤其清晨剛睡醒時常用掉大把衛生紙擤鼻涕。除了鼻子不適,眼睛與喉嚨也癢癢的,吳女覺得影響生活品質、擔心引起他人側目,到耳鼻喉科門診,與醫師討論後施行「鼻翼管神經截斷術」,術後症狀明顯改善,告別了過敏性鼻炎造成的困擾。過敏性鼻炎 選擇口服藥、鼻噴劑治療居多國軍台中總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賴文森表示,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長期發炎,使鼻子無法發揮正常功能。對於過敏性鼻炎,藥物治療常是醫師首選,不管是口服抗過敏藥或類固醇鼻噴劑都是有效、方便且副作用少的處方,不過許多民眾長期使用心理負擔大,越來越多患者考慮手術。手術目前大多使用電燒、雷射、無線射頻、動力迴旋刀及鼻中膈鼻道成型術等方式,主要效果在改善鼻塞。如果想改善流鼻水,則可考慮「過敏神經切除術」,又稱「鼻翼管神經截斷術」。鼻翼管神經截斷術 防止鼻過敏嚴重反應賴文森醫師表示,翼管神經位於鼻腔蝶竇內,掌管鼻腔、軟顎的反應和淚腺的分泌。當身體接觸過敏原,免疫系統啟動,翼管神經負責的工作就是傳遞訊號,使鼻子發癢、拚命打噴嚏及流鼻水。由於各種手術都有不同的風險與效益,醫師會依病人的鼻腔結構、病灶種類與嚴重性、治療期望與風險容忍度等提供個別化的評估,並在討論後選擇適合患者的鼻炎治療方式。鼓勵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可至醫院與專業醫師診療、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獲得最佳治療效果。

避免下床走動 恐致「出院症候群」

避免下床走動 恐致「出院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外最新研究發現,醫院施行防跌措施,無法降低跌倒事件的發生,還可能導致「出院症候群」,造成病患出院後,更容易跌倒而再次入院;反倒是多鼓勵病人下床走動並復健,更能縮短住院天數。研究已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醫院怕病人跌倒 施行防跌措施2008年起,美國聯邦醫療保險不再支付病人在院內跌倒所產生的醫療花費;2010年,美國政府對未能有效防止院內意外事件發生的醫院施予罰金,大部分醫院開始制定防跌措施,例如安裝警鈴,不僅增加病患心理壓力,也增加護理人員工作負擔。導致出院症候群 病人易跌倒再住院限制病人活動,真的能有效防跌嗎?根據一份澳洲6家醫院進行的研究顯示,現行醫院使用的預防跌倒措施,並無法降低院內跌倒事件的發生。布里格姆婦女醫院內科醫師馬修・格蘭登指出,限制病人行動的策略,可能導致「出院症候群」(posthospital syndrome),當病人在院內缺乏活動,在出院短期間內,更容易發生跌倒並再次入院。另一篇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的研究,將65歲以上、共100位的住院病人分成兩組,一組每天進行15至20分鐘的特別活動訓練,並要求病人記錄下床走動的頻率;另一組病人,僅要求病人記錄訪客及醫療人員進出的次數。住院多復健 縮短住院天數伯明翰阿拉巴馬大學附設醫院老年醫學科副教授辛西婭・布朗指出,研究發現出院,住院期間不太活動者,出院活動功能變差,例如一位老人在住院前,每周可以自己進城1至3次;出院後,每周進城不到1次,而且每次都要撐著柺杖。其他研究也發現,在院內接受復健,可以縮短住院天數、減少日常活動功能的喪失、減少6年內住入療養院機率等。多下床活動 降低再次住院率辛西婭・布朗副教授表示,隨著愈來愈多臨床研究顯示,「住院時病人要待在床上好好休息」的觀念需要被打破,同時醫療機構應規劃適合住院病人的活動,或是復健流程,不但節省病人再次入院的醫療花費,也能改善病人未來生活品質。參考資料、文獻來源: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莊昱哲2.參考文獻:Growdon ME, Shorr RI, Inouye SK. The Tension Between Promoting Mobility and Preventing Falls in the Hospital.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4, 2017.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7.08403.參考文獻:Brown CJ, Foley KT, Lowman JD, MacLennan PA, Razjouyan J, Najafi B, Locher J, Allman RM. Comparison of Posthospitalization Function and Community Mobility in Hospital Mobility Program and Usual Care Patient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Intern Med. 2016;176(7):921-927.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6.18704.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5.《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持續治療青光眼不到1/3 恐致失明

持續治療青光眼不到1/3 恐致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青光眼是世界上不可逆失明的主因之一,而台灣目前罹患青光眼的患者人數累計已超過34萬人,每天約增加近50名患者,預估2020年將突破45萬人!雖然青光眼無法完全治癒,透過持續穩定的藥物治療可延緩病情惡化。然而研究卻發現,台灣青光眼患者持續治療達一年者不到1/3,恐使病情惡化,離失明更近一步。青光演初期症狀不明顯 紅腫、疼痛、易疲累三軍總醫院青光眼科主任呂大文說明,青光眼是由於眼壓過高而導致視神經受損,部分的影像資訊無法順利傳到大腦,眼睛會產生視力盲點,視野變得模糊,甚至出現黑塊,使視野變得窄小。視神經一旦壞死便無法再修復,青光眼因此被視為視力殺手。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除眼睛紅腫、疼痛、容易疲累且視力下降外,也可能產生頭痛或是噁心的症狀,青光眼患者的視力是從視野兩旁開始逐漸變狹窄,若不積極治療並定期點藥控制,恐會失明。青光眼可持續用藥維持視力 比例卻低眼科醫學會理事長劉瑞玲表示,目前青光眼的治療目標,是希望能降低或維持眼壓在正常範圍內,最主要也最重要的方式是透過點眼藥水降低眼壓,持續用藥治療,大多可維持視力的品質不惡化。若青光眼症狀較為嚴重,無法用藥物控制時,則需透過手術或雷射治療。然而台灣青光眼患者持續用藥治療維持達1年者僅不到1/3,維持2年者僅剩不到1/4,使青光眼疾病更容易惡化。日用電腦8小時 視野異常風險增除了患者注意,一般民眾也要當心,長時間盯電腦、手機也會造成眼壓升高,嚴重甚至可能出現青光眼的症狀,造成視野異常。呂大文醫師表示,根據日本研究,長時間使用電腦會增加視野異常風險,每天使用電腦超過8小時,相較於使用電腦小於4小時,發生視野異常的風險為2.85倍。呂大文醫師建議,民眾應定期做視力檢查,並且適度讓眼睛休息,若使用3C產品應每半小時休息十分鐘,若民眾發現類似的罹病症狀如眼睛紅腫疼痛、視力下降或模糊、頭痛且容易感到噁心等,應儘早就醫、持續治療,以保護自己的視力健康免於失明危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