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糖尿病怎麼吃?學會醣類代換享美食

糖尿病怎麼吃?學會醣類代換享美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約為11.8%,推估全國約有227萬名糖尿病病友,每年約以2.5萬名的速度持續增加。面對如此龐大的糖尿病人口,血糖控制十分重要。藥物、飲食、運動 血糖控制3大因素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藥物、飲食和運動是決定血糖控制的3大因素,其中飲食最難執行卻也最關鍵。目前台灣使用胰島素的時機與比例雖已提早、提高許多,但血糖控制率卻始終不見起色,追根究底還是因為飲食。學習分辨與計算醣類時,很容易讓糖友無所適從,直接放棄。食物會直接影響血糖,因此認識6大食物分類,了解各類食物對血糖的影響,並且能正確分辨醣類是衛教的第一階段目標。學習6大類食物分類後,最重要的是獲得食物份量代換、特別是不同種醣類食物代換的能力。飲食代換享美食 1/4碗白飯等於1片薄吐司杜思德理事長表示,醣類是影響血糖穩定最直接的食物,糖友往往誤以為只要「不吃飯」就好,殊不知醣類其實可能化身成各種不同的樣貌。有個病人血糖一直控制不佳,後來才發現原來他都吃10個麻糬當早餐,卻不知道10個麻糬相當於是7份醣類主食,血糖當然居高不下。蔡雅萍衛教師說明,其實任何食物都並非絕對NG,熟悉飲食代換後即使罹患糖尿病也可能享用美食。例如白飯1/4碗(50g)=熟麵條1/2碗(70g)=薄吐司1片(30g),彼此可互相取代,但也要特別注意,馬鈴薯、南瓜、綠豆、花豆等常被誤認為是蔬菜類,但其實屬於全榖根莖類,吃咖哩飯時多吃馬鈴薯或飯後喝綠豆湯,糖友們白飯應相應減量。

掌握健走6大要點 越走越健康!

掌握健走6大要點 越走越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運動有益身心健康」,這句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過,真正能奉行的人卻非常有限。很多人「持續運動」的遠大願望只停留在夢中及口中,只要想到運動會汗流浹背、氣喘吁吁以及全身酸痛,一票人就紛紛打退堂鼓。至於運動後淋漓暢快的舒爽,以及運動帶來的好處,當然就無從體驗囉!很多人都以為,動到「氣喘如牛」才能稱得上「運動」。其實並非如此,運動並不需要這麼狼狽,也不需要這麼痛苦。如果要選擇一種最省錢、有效率,又不會讓人陷入「兩天捕魚、三天曬網」惡性循環中的運動,就非「健走」莫屬了。健走可幫助擺脫肥胖 活化腦力跟體力「健走」在最近幾年,成為全球最風行的運動,它的好處多到數不清,健走可以幫助你擺脫肥胖,可以活化腦力跟體力,可以延緩老化,可以預防心臟病、老年癡呆、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可以幫你走出好骨質,可以改善因姿勢不良而引起的肩膀、腰部、背部酸痛,可以紓解壓力、消除疲勞……。「抽不出空」是最多人缺乏運動的理由,從今天起這個理由不再成立了,因為走路也可以是運動。我們每天都一定有機會走路,就算你是開車一族,也還是有可以幫自己「創造」走路機會,例如停車停遠一點。再者,走路時還可以一邊享受陽光的洗禮,幫助維生素D的合成,讓骨骼更健康。怎麼樣走,才能消耗熱量?實際上,只要走動就可以,當然,走的速度越快,消耗的熱量越多,因此,我建議想要健走的人,把握以下幾點走路重點:1)走路時抬頭挺胸,盡量將身體線條拉高,不要彎腰駝背。2)盡量邁開你的步伐,但舒適是前提,別故意跨大步。3)頸部、肩膀放鬆。4)走路時,手肘自然擺動,比較理想的姿勢是彎曲約成90度,這樣比較容易加快腳步。5)膝蓋放鬆,不要刻意打直。6)腳跟先著地,接著再將身體重量放在腳掌前1/3處。離地的時候,應該是腳尖用力推離地面。(本文摘自/不吃藥最健康/大喜文化出版) 

長者聽力退化 教你保養助聽器3要點

長者聽力退化 教你保養助聽器3要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您是否覺察到家中長者最近問「蛤」的次數越來越多,說話也越來越大聲?當心長輩們的聽力可能受損,最好儘快就醫,進行精密聽力檢查。如果需要配戴助聽器,要注意每日清潔並檢查電池是否充足。助聽器保養3要點 維持最佳狀態食品藥物管制署表示,助聽器是一種幫助聽力損失者改善聽力問題的醫療器材,可將聲音放大,方便聽力損失者容易聽到聲音,但是無法將使用者的聽力恢復正常。經醫師評估需配戴助聽器者,應選擇從安靜環境開始,早期先短時間配戴,適應習慣後再逐漸加長配戴時間。食藥署提供以下3要點,讓您助聽器隨時維持在最佳狀態:1)適時保養/由於助聽器需塞入外耳道,可能會發生因耳垢而堵塞助聽器的聲音輸出口或排氣孔,因此建議每日清潔,並於睡前檢查電池電力是否足夠。2)保持乾燥/助聽器內有精密電路,若受潮易導致助聽器功能異常,甚至損壞。因此在從事水上相關的活動時,一定要將助聽器取下,並存放於乾燥的環境。3)定期維護/定期將助聽器送回廠商進行維護,並根據使用者聽力進行調整。認明助聽器許可、詳閱說明 買得更安心食藥署提醒,購買助聽器時可參考「一認、二看、三會用」步驟:(1)先「認」識助聽器是醫療器材,(2)購買產品時「看」清楚包裝上載明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及標示,(3)使用前詳閱說明書,依說明書刊載方式「正確使用」醫療器材。掌握以上3個小撇步,確保買到合法安心的醫療器材。經食藥署核准的醫療器材,可於食藥署官網設置的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查詢系統,以中英文或製造廠名稱等關鍵字查詢得知。食藥署提醒,民眾使用醫療器材前,可先向相關專科醫師諮詢,並詳細閱讀產品使用說明書;如發現不良品或使用時發生不良反應,立即向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http://qms.fda.gov.tw/tcbw/,或撥打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通報。(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50期資料)

煩惱過去、未來 冥想7步驟回到當下

煩惱過去、未來 冥想7步驟回到當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呼吸覺察練習是在進行靜坐冥想時不可或缺的一環,正統的禪修學派在帶領學員進入較高階的禪修技巧之前,會先教導學員練習對呼吸的覺察。但是有些現代學派就未能把握住這個重點,這就是為何其教師未能帶領學員進入深度禪定狀態的緣故。冥想7步驟 有助心念寧靜我們的心智習慣於將自己與外在世界的物件認同,只要繼續維持此種渙散的狀態,我們就不會知悉心念的內在狀態,但是經由系統化的訓練之後,心念即會變得內斂,開始朝向內在更精微的意識層次前進;當我們到達一種完美的寂靜不動與寧靜狀態時,超越心念的意識狀態就會自我顯現。學習冥想時,保持心念的寧靜是一項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對呼吸的覺察。冥想的主要步驟為:1)找出適合自己的穩定、舒適與舒緩的姿勢,並讓頭部、頸部和軀幹成一直線。2)調息,將呼吸調為平順、安靜、規律、均勻。3)安定、穩住心念,因為心念是用來體驗生命深層存在唯一的工具。4)控制心念有意識的層面,因為這種控制可以讓我們更加有活力與創意。5)將自主運作系統及潛藏浩大心念的無意識心念層面,例如記憶等,變成能夠以意識加以控制。6)心念覺察到自己會受到時間、空間及因果關係的制約。藉由靜坐冥想來訓練心念保持對當下的覺察,並體會當下是通往永恆的門戶。7)藉由有規律的靜坐冥想練習,發展出經常不斷的自我覺察,即能到達最高階的「圖瑞亞」狀態,身心念將充滿喜樂、安祥、愉悅與智慧。心念受制過去及未來 冥想才能帶回當下經過審慎觀察,與分析心念的活動及特質後,瑜伽士發現,我們的心念已養成一種受制約的習慣,不是經常在追憶過去的經歷際遇,就是經常在想像或擔憂未來。除了靜坐冥想外,沒有一項技巧可以幫助我們的心念回到當下,只有冥想才是將心念帶回到此時此刻的唯一技巧。冥想並非是一種讓心念恣意漫遊的方法,而是一種有意識的協調及整合身體、呼吸與心念的努力。在修道院的傳統裡,上師只有在見到學員已顯現出身體能安靜、穩定不動、呼吸平順寧靜的跡象時,才會教導學員更高階的冥想技巧。當學員剛開始學習如何使身體靜止不動時,會覺察到以前從沒有感受到的許多顫抖、抽筋及晃動現象。我們從小即被教導如何「動」,卻沒有人教我們如何「靜止不動」,而如何不動地坐著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技巧,因為當身體越少晃動,心念也就越能穩定。身體靜止、呼吸覺察與冥想 以意識自我控制身體所有的顫抖、晃動現象,都是起因於我們有一顆沒有受到規範與訓練的心念。當學員在仔細檢視自身的行為時,就會發現到沒有任何一項動作、手勢與身體語言是獨立存在的。先要心動,才會有身體晃動;身體晃動得越厲害,心念就會更失焦、渙散。當學員學會如何讓身體靜止不動,並開始練習呼吸覺察與冥想的技巧之後,他就會發現自己能以意識控制自己的身體、呼吸及心念。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的第一件事,就是讓身體不動如山。所謂正確的姿勢,就是讓我們的身體能安穩、舒適坐著的姿勢,並讓身體的全部或大部分免於承受其他部分的壓力。(本文摘自/調息:呼吸的科學/橡實文化)

講座/糖尿病外食熱量知多少?

講座/糖尿病外食熱量知多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常煩惱這不能吃、那不能吃,加上現代人生活忙碌、遇到難以拒絕的婚喪喜慶,外食無法避免。然而面對種種外食型態,糖尿病患心中不免擔憂及受到挑戰,在這些場合中該如何選擇才能享受美味又不增加負擔呢?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3月13日(二)舉辦營養科講座,由營養師吳宛真主講「糖尿病外食熱量知多少?」,營養師將分析常見的外食型態的優缺點並帶您聰明選擇,穩住血糖!講座內容豐富,歡迎糖尿病友及家人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外食熱量知多少?時間:107年3月13日(二)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鮮豔蔬果護眼 幼童遠離「惡視力」

鮮豔蔬果護眼 幼童遠離「惡視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國小五年級的潘小妹,不愛玩3C產品卻喜歡閱讀,經常在書店一待就是6個多小時。一年半前,潘小妹發現閱讀時看字吃力,視力也越來越模糊,健檢才發現已經近視200多度。配戴角膜塑型片控制度數,從前年暑假到現在,度數十分穩定不增加。超過600度為高度近視 易致早發性白內障花蓮慈濟醫院眼科主任李原傑表示,近視發生年齡愈小,未來高度近視的機率較高。一般學童近視後,若未適當控制,每年可能增加100度以上,超過600度就是高度近視。高度近視除了造成眼軸拉長、視力糢糊外,更容易引發早發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裂孔、視網膜剝離,甚至造成永久性的視力損傷。近視矯正要從小做起,才能預防高度近視發生。花蓮慈濟醫院眼科醫師邱正仁表示,要防止學童近視快速加深,一開始使用散瞳劑搭配適當眼鏡。因散瞳劑而畏光或散瞳劑治療無效,則可考慮以角膜塑型片控制。角膜塑型片是一種高透氧的夜戴型硬式隱形眼鏡,鏡片上有特殊且客製化的設計,經過醫師專業驗配及正確配戴7至10小時,可增進白天視力、減少近視增加。深綠色蔬菜、顏色鮮豔蔬果 含有護眼抗氧化劑角膜塑型鏡片最大的優點為可逆性的物理性治療,鏡片本身屬高透氧材質,夜晚睡覺前戴上、早晨起床後取下,視力就會變得清晰,能有效減緩近視加深;若久未配戴,角膜形狀就會慢慢回復到原始狀態。只要做好鏡片清潔,並不會發生網路謠傳長期配戴會角膜變薄的誤解。花蓮慈濟醫院營養師古晉瑜表示,最佳護眼食物就是各種新鮮蔬果,不論深綠色葉菜,或是紅、橘、黃、紫等各種顏色漂亮的蔬果,都含有維持眼睛健康的抗氧化劑,包括維生素A、C、E、類胡蘿蔔素(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及花青素,有助眼睛健康保健。想維持兒童好視力、保護眼睛,不建議從小依賴營養素補充品,養成均衡飲食,才可獲得足夠護眼營養素,讓兒童遠離「惡視力」。

女性「冬季憂鬱」機率高 留意5徵兆

女性「冬季憂鬱」機率高 留意5徵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年節結束,許多婦女忙進忙出,加上近日天氣變化大,不僅感冒人數暴增,情緒上可能也連帶受到影響。根據2018年研究發現,女性受到季節變化的影響大,比男性更容易受「冬季憂鬱」所苦。疲憊、嗜睡、愛吃 都是冬季憂鬱症狀該研究以15萬名中年人為對象,調查整體憂鬱症狀、情緒低落、緊張和疲乏的分數,同時評估憂鬱症狀、日照時間和室外平均溫度間的相關性。結果顯示,相較於男性,女性一整年都會經驗情緒隨季節改變而產生的變化,且冬季出現更多憂鬱症狀。當日照時間較短、氣溫較低、夏季氣溫驟降時,較易引發嚴重憂鬱症狀;夏季更長的日照,也更容易感到疲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詹佳真主治醫師指出,若連續2年於特定季節發生憂鬱,可視為季節性憂鬱症,為憂鬱症的型態之一。好發於秋冬之際的冬季憂鬱症,症狀包括(1)疲憊、(2)嗜睡、(3)貪食碳水化合物、(4)體重上升、(5)退縮在家,不參與社交活動等。可能與日曬不足、血清素分泌不足,或褪黑激素分泌異常有關。美國衛生研究院指出,女性罹患冬季憂鬱症的機率是男性的4倍。離赤道越遠的地區發生率越高,美國北部地區的精神科門診在秋冬季節,常見病患增加。季節性憂鬱症也有少部份患者發生在夏天,出現失眠、坐立不安、焦慮、衝動等症狀。可和過去2週情緒狀況比較 揪出憂鬱症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相較於職場,女性更容易在家中顯現情緒,家人容易察覺情緒變化。當情緒低落、疲憊、失眠、負向思考、暴怒、失去活力、不斷責怪自己甚至否定自我存在的頻率增加,應給予更多關注,甚至陪同尋求協助。家中突有變故,都會讓家中女性承受過大壓力。家人或女性自己發現情緒有上述變化時,應先釐清壓力源,找到因應方式。平常應維持固定運動習慣或找到紓壓方法。女性出現較輕微的憂鬱症狀時,容易和幸福感混淆而被忽略,未能及時尋求協助與治療。建議可跟過去2周的情緒狀況相比,若排除生理週期引發的負面情緒,仍持續出現憂鬱症狀,需特別留意,尋求專業人員協助,藥物治療、心理、光照治療,都有助改善症狀。

女性一生必備的好朋友-女寶膏

女性一生必備的好朋友-女寶膏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湯蕎伊) (圖片/廣生堂) 女性一生會歷經不同的生理變化階段(青春期、育齡期、哺乳期、更年期),每一次的轉換對於女性的身體健康都是一大考驗。以下為各時期常見的不適症狀: 青春期/女性因每月生理期體內的鐵質與血紅素不斷流失,易出現貧血、暈眩、倦怠的症狀。 育齡期/常出現月經不調的問題,像是月經紊亂、痛經、經血量過多或過少、經前頭痛、乳房脹痛。 哺乳期/哺乳期間會消耗女性體內大量的能量與鈣質,易造成腿部抽筋、骨鬆等問題。 更年期/更年期的婦女,因卵巢分泌的女性荷爾蒙逐漸減少,會出現熱潮紅、情緒不穩、心悸、盜汗以及失眠等症狀。 補好補對 就能鞏固健康好體質 面對不同時期的轉化,只要補好、補對就能鞏固健康好體質,愛美的女性們除了在臉上塗塗抹抹,也千萬別忘了身體健康的保養!若沒有在適當的時機好好調養,則可能會出現因氣血不足所致的不適症狀。像是可能會產生手腳冰涼、四肢乏力、身體虛弱、頭暈耳鳴、內分泌失調、頭髮乾枯、健忘心悸、面色萎黃、失眠多夢、婦科等症狀。 體貼女性朋友生理變化時的不適症狀,燕窩職人老品牌-廣生堂推出女性一生必備的好朋友-女寶膏,特別針對東方女性常見生理問題設計的NANA燕窩女寶膏,添加珍貴的燕窩精華以及十幾種純漢方藥材,例如: 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白朮、茯苓、熟地黃、黃耆、枸杞、黑棗、鹿角、益母草、黃精、地骨皮、東洋蔘等藥材。另外,女寶膏為食品級中藥可協助引導人體所攝取的食物營養到達器官,啟發器官正常且順暢的運作機制,減緩器官老化的速度。 運用世界專利的燕窩萃取技術 加入高品質的燕窩 廣生堂營運長王靜美表示,NANA燕窩女寶膏適合青春期、育齡期、哺乳期、更年期各時期的女性,從小到老都可補充的營養品,滋養器官並增強器官發育及延緩器官衰老,增強免疫、改善體質。另外運用世界專利的燕窩萃取技術加入高品質的燕窩,女寶膏中的保養藥材與燕窩完美結合並且相輔相成,燕窩味甘性平、滋陰潤燥並萃取高含量的唾液酸,可補充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 女寶膏應為女性常備的「身體保養品」 考量到消費者食用的便利性,廣生堂女寶膏包裝設計為一盒30條的設計,以一個月為單位,每天吃2~3條讓保養身體健康也能成為日常習慣。廣生堂營運長王靜美提醒,養身大於治療!健康保健應是平日就要做好,而非到真的有病症出現時才做,年輕時就注意飲食與保健,年老時就不用花過多的治療費用。

晚期肺腺癌 團隊治療維持生活品質

晚期肺腺癌 團隊治療維持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天拉肚子20多次,這真的很痛苦,就算治療再有效,副作用也讓我吃不消啊!」有些晚期肺腺癌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面臨了這樣的難題。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醫師江起陸表示,目前治療晚期肺腺癌的方式 有化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化療屬於亂槍打鳥的模式,會去攻擊到正常成長的細胞,像是腸細胞、骨髓等,因此會發生白血球下降、血小板減少等副作用;免疫治療雖然已有研究證實有效,但台灣健保尚未給付。標靶治療,主要是利用藥物跟腫瘤之間存在一個「靶」的關係,因此在治療上較為準確。晚期肺腺癌患者中,又以EGFR 基因突變類型居多,目前健保已給付三種標靶藥物可以選擇。江醫師指出,這三種標靶藥物治療效果差不多,但可能影響生活品質的副作用強度各有不同。譬如,不可逆標靶藥物產生腹瀉、皮疹較為嚴重,腹瀉次數嚴重時可達到七次以上。首份針對肺癌研究 第一代標靶藥物有效提升生活品質江醫師強調,讓腫瘤縮小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讓病患在治療中,擁有生活品質,維持抗癌的信心。臨床上,有患者在服藥後,因為副作用影響到生活品質,導致病患自行調整劑量甚至停藥,結果病情反而惡化,後續治療變得更加困難。江醫師提及一份首次針對台灣肺癌患者,接受 EGFR標靶藥物治療下的生活品質調查研究,發現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的患者,生活品質可能較好,研究中,有四成以上肺癌患者生活品質指標,例如胸悶、呼吸困難、及食慾不振等症狀,在兩週內皆獲得改善。良好醫病溝通 為病人打造最合適治療方式「其實,晚期肺腺癌最佳治療方式是團隊治療,而團隊包括病患、家屬、各科別醫師和個管師!藉由團隊的良好溝通,才能找到最能合適病患,維持病患生活品質與抗癌信心的治療。」江醫師以臺北榮總為例,胸腔部有專業醫療團隊與患者共同確認治療方針,還有個管師提供患者仔細的衛教資訊,並和病患溝通治療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也提供聯繫資訊給患者,病患一有問題馬上就能找到人解決。新一代標靶藥物 延長壽命與生活品質兼顧以一線服用 EGFR標靶藥物的病患為例,目前研究,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9~12 個月後,約有五成會產生 T790M基因突變,導致抗藥性。這時,若能透過良好的團隊照護,提供合適病患的基因檢測,即時找出抗藥基因後,後續就有可能考慮持續用副作用小的新一代標靶藥物治療。有希望在延長患者生命同時,持續維持病患生活品質,讓抗癌之路保有信心及尊嚴。江醫師笑道,「只有用對待家人的態度來照護病患,患者才能得到最佳的治療方式!」(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家人病況危急怎麼辦?醫病溝通7方法

家人病況危急怎麼辦?醫病溝通7方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某天早上陳奶奶的兒子發現陳奶奶躺在床上叫不醒,緊急送急診,到院時已無心跳、呼吸,急救後恢復生命徵象,送往加護病房繼續治療。突如其來的狀況,讓全家人慌了手腳。看著陳奶奶身上插著各種陌生管路及儀器,讓家人也都跟著病情心情起伏,加上對於病情不了解、探病只有短短30分鐘,欲詢問病情卻不知從何問起。醫護人員與家屬有效溝通7方法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加護病房護理師張書華表示,加護病房病人可能因數種病因造成病情不穩定,且家人多、意見不一,造成家人與醫療團隊間溝通出現問題。病患家屬與醫療團隊如何有效率的溝通病情,是重要課題。以下提供幾項方法,幫助醫護人員與家屬有效溝通:1)醫護人員主動解說生理監視儀上顯示的生命徵象,讓家屬了解病人生命徵象是否穩定。2)醫護人員主動告知病人檢查、檢驗及營養狀況及排泄方面是否正常。3)除了口頭說明外,醫護人員提供相關衛教單張、影片,讓家屬了解重症治療。4)若家屬眾多,可找出與病人關係緊密的一位家人做為「醫療決策者」,面對醫護人員時可將其他家屬的疑問統整,提出詢問與溝通。5)醫療決策者須能和全部的家庭成員隨時溝通、告知病人的病情訊息。6)當病人無表達能力,需進行手術或侵入性檢查、治療,甚至是未來是否急救,建議所有家屬事先討論,做出決定。7)必要時與醫療團隊安排適當時間,討論病人的病情與治療方向。談話、按摩、音樂 放鬆病人心情會客時間可以和病人說說話,觸摸病人,使病人感到家屬的關心及關愛。在病況允許下,亦可幫病人做簡單運動如按摩肢體,擦護唇膏與乳液,也可播放病人喜歡的音樂或藉由信仰的宗教,減輕焦慮感、穩定病情,早日轉出加護病房。張書華護理師表示,加護病房的探訪時間往往只有短短30分鐘至一小時,但病情瞬時萬變,運用上述方法可讓您與其他家屬進一步了解病情,且與醫療團隊有效溝通,達到雙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