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僅31歲女高血壓 腎上腺腫瘤惹禍

僅31歲女高血壓 腎上腺腫瘤惹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1歲女性2年前身體檢查出高血壓,以為只是家族遺傳導致,只服用高血壓藥,血壓也控制在正常範圍。數月前開始雙腳無力,一直沒有好轉而就醫,檢查發現血中鉀離子濃度及血中腎素活性偏低,醛固酮濃度則偏高,進一步檢查發現右側腎上腺有2.5公分大腫瘤。進行腹腔鏡手術切除右側腎上腺,住院3天後就恢復上班,不需再服用高血壓藥,也不曾再發生低血鉀。每20名年輕人 就有1名高血壓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腎臟內科醫師鄭暉騰表示。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18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盛行率高達24.1%,幾乎每4人就有1位高血壓。18至39歲年輕人的高血壓盛行率為4.7%,也就是每20位年輕人就有1位高血壓。高血壓若沒有特殊原因,即屬於原發性高血壓,但40歲以下的年輕人若有高血壓,就要考慮是否存在著造成高血壓的其他疾病,例如腎上腺腫瘤、甲狀腺亢進或是腎臟疾病等。腎上腺腫瘤造成高醛固酮症 引發高血壓鄭暉騰醫師表示,患者因腎上腺腫瘤造成高醛固酮症,導致血壓上升、血中鉀離子濃度降低,造成肌肉無力。經由抽血檢查可發現血中醛固酮濃度上升,血中腎素活性降低,進一步確認則需要較複雜的檢驗以及電腦斷層照相。鄭暉騰醫師說明,造成高醛固酮症的腎上腺腫瘤一般為良性腺瘤,手術切除後恢復良好,低血鉀問題消失,大部分病人的高血壓可以治癒或減少藥物劑量。年輕人若有高血壓,應詳細檢查有無特殊疾病造成,儘早處理,避免疾病造成其他器官的傷害,脫離長期服藥困擾及副作用,甚至可以根治。

空汙致眼睛乾癢 醫師教防範秘訣

空汙致眼睛乾癢 醫師教防範秘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空氣污染指標依據當日空氣中懸浮微粒(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及臭氧等空氣污染物濃度數值,以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分別換算出不同污染物的指標值。由低到高區分為良好、普通、不良、非常不良和有害等級。一旦達到非常不良等級以上(AQI>200),學生應立即停止戶外活動,並將課程調整於室內進行。香菸、甲醛、燃料 亦是眼部不適的空氣汙染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陳子儀指出,與空污直接接觸下,黏膜比皮膚更易受影響,對於空汙的討論往往聚焦於呼吸道,忽略對眼部的影響。空污造成眼部不適,大多和淚液層變化有關。除了環境因子外,個人條件亦左右每個人症狀及程度。空污中的化學物質或煙霧可能會影響淚液層穩定性,誘發搔癢、乾澀、灼熱等乾眼相關症狀。若刺激性汙染物造成化學感知甚至發炎反應,更使症狀加劇。除了空污指標中採用5種指標成分,香菸煙霧、甲醛、燃料燃燒是室內環境常見造成眼部不適的空氣污染來源。用眼過度、睡眠不足 提高眼睛對空汙敏感度個人因素方面,用眼過度、睡眠不足、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接受過近視雷射手術、結膜眼瞼疾病、年長、女性賀爾蒙波動、使用特殊藥物、或自體免疫疾病等情況,都會提高個人眼睛對空污敏感度。文獻中空污對眼睛的影響大多以外眼部症狀為主,少部分環境職業病醫學研究亦提到對水晶體混濁、色覺、視網膜血流可能造成影響。陳子儀醫師表示,空污程度提升時,可從減少暴露時間下手,並且在暴露嚴重空污環境後,以生理食鹽水眨洗出汙染物質,再適度補充人工淚液重建穩定淚液層;如果已有發炎反應,則需進一步就醫治療。有眼疾的患者對空污敏感度更高,除了原本疾病的控制與治療,也需更積極的防護工作。

味道濃郁又易結膜 才是好牛奶!

味道濃郁又易結膜 才是好牛奶!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口臭、火氣大的人多是肝膽堵塞,而肝膽會堵塞最常見的兩個原因是用油錯誤和血糖震盪。用油錯誤或用錯方法,膽汁都會變得濃稠,膽汁是肝臟生產、儲存在膽囊裡。如果膽汁濃稠,它就很容易滯留。膽汁味道很難聞,滯留的膽汁味就會從口腔出來,那就是口臭。喝完奶會放很臭的屁 一定要修正胃酸或胰臟消化酵素的問題放屁很臭的人,不是因為大魚大肉,而是因為他們胃酸或胰臟消化酵素不足無法完全分解食物。沒有完全分解完的食物分子就不是營養,而是毒素,它坐在溫暖的消化道裡就開始腐敗,所以臭屁都像死屍的味道。不是只有沒有分解完畢的肉和菜會有這種味道,沒有分解完的奶蛋白和奶糖也會有這種味道,所以有些人喝完奶就會放很臭的屁。如果有這個症狀,一定要修正胃酸或胰臟消化酵素的問題。好的牛奶可以當蛋白質,就像很好的豆漿是可以當蛋白質。但不好的,就不行。要會判斷。好的豆漿和牛奶,主要判斷就是濃稠程度。用湯匙舀,稀稀的就蛋白質少。蛋白質多的飲料,喝下去那個嘴上的白鬍子,應該可以過一會兒就結成一個膜。但是,如果牛奶和豆漿經過人工勾芡,就比較難判斷了。所以,這就要加上用舌頭一起判斷。如果它喝起來有濃郁的大豆味和奶味,再加上它易結成膜,那就是好牛奶和好豆漿。它們才可以算蛋白質。要不然就只能算飲料。腐敗的奶會大大的影響腸菌平衡 造成消化道發炎豆漿我建議製作原料是非基因改造的大豆去做的,因為基改大豆,多數農藥殘留都很多。而牛奶我最建議喝生奶raw milk,就是沒有經高溫殺菌,把奶裡的消化酵素都殺死的奶。如果買不到這樣的奶。那就不要忘記補充乳糖酶(lactase),幫助奶糖消化,否則奶糖消化不全,放屁很臭,腐敗的奶會大大的影響腸菌平衡,造成消化道發炎。喝拿鐵比一杯濃濃的咖啡要好多了,因為拿鐵大部分的比例都是奶。但是,它還是有咖啡,也因此還是有咖啡因,還是會震盪血糖,只是效力會比一般純咖啡來得低,所以在喝的時候,還是要搭配食物飲用比較好。如果服用或使用任何刺激物(咖啡、香菸、茶)前,都建議吃能夠平衡血糖的食物,那就是有蛋白質和油脂的東西。如果刺激物量很少,比如喝的是一杯拿鐵,在那之前可能可以只吃一點堅果、橄欖等食物。但是如果刺激物用量很多,比如一杯濃濃的黑咖啡,那建議食用飽和脂肪酸高又有蛋白質食物,如肉類。(本文摘自/28天超便利根治飲食法:食譜+外食小密技,一本搞定/啟動文化)

幸福不難!10個快樂秘訣

幸福不難!10個快樂秘訣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最後,我想要分享一些非常簡單的人生哲學,是我在旅途中蒐集而來的。它們增進了我的幸福和快樂時光,讓我的人生變得更圓滿。我相信,有些你們一定已經耳熟能詳。1)我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你這一生必定會共度很久的一個人,就是你自己。所以,請跟自己好好相處,符合個人最佳利益,否則你的人生旅程,可能會非常漫長而艱辛。請務必聆聽自己、認識自己並照顧自己,這能夠鞏固幸福人生的基礎。長久的幸福安樂,始於對自我的了解。甘地說得一針見血:「最偉大的旅行家,不是曾經環遊世界十次的人,而是曾經環視過自己一次的人。」2)不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不快樂最肯定的來源,就是跟別人比來比去。無止境的競爭,絕對不會讓你感到滿足,那只是要強過別人而已。唯一可能讓你產生正面感受的例外,就是去跟不及自己的人比。但是那樣做,並不是為了自身的優越感,而是要明白自己有多麼幸運!正如法國大哲學家伏爾泰(Voltaire)1772年在道德詩《老古板》(La B?gueule)中所寫的:「偉大,是良善的敵人。」3)不在意社會的標準和壓力/當我們愈覺得能夠隨心所欲,按照適合自己的次序,用自己的方式做事,就愈可能活出本性,以致終究能夠依照自己的意願,而不是他人的期待度過一生。4)永遠準備好B計劃/當你覺得人生只有一種選擇時,就會害怕失去自己所擁有的。恐懼經常意味著,我們會為了錯誤的理由,而做出錯誤的決定。但如果有潛在的替代方案在,我們就比較有勇氣用忠於自己的方式,去面對A計劃替我們製造的麻煩。5)選擇自己要打的仗/人生在世,每天都會面臨各種挑戰,大小不一。要逐一迎戰並不可能、也太耗費精力,所以應該要聰明選對該打的仗,這件事非常重要。學會選擇對自己真正有益的,至於其他,要學會「船過水無痕」的道理,放下比較好。6)對自己誠實,並接受事實/當我們對某個情況的真相,抱持著愈務實、愈誠實的態度,就愈能夠找出正確的方法改變它。無論這件事可能有多困難,只要能夠基於事實並接受事實,就能看出自己無力改變的地方,進而專注自己可以使力之處。必須要先診斷正確,才能夠對症下藥。如果出發點是謊言,不可能找到適切的解決辦法。7)學會奉行務實理想主義/擁有能讓生命變得有意義的目標,同時抱持著務實的期待,這件事非常重要。在面對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時也是一樣,當你對別人的期待愈務實,就愈可能得到愉快的驚喜。8)活在當下/活在當下,意思就是要好好地享受生命的過程,對目的地不抱幻想,在要離開時也不後悔。我一直記著一個非常特別的人對我說過的話:「重點是過程,不是目的地。」有計劃引導你前進固然重要,但是當你抵達終點時,幸福很少在那裡等你。在人生的旅途上,你會在沿途、在每個當下,發現幸福。9)為自己創造不只一個幸福的來源/套用一句老生常談,就是不要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只依賴工作或心愛的人等,做為單一的幸福來源,不但很不可靠,而且有風險。請每天努力建立平衡的幸福來源組合,嘗試發現能為自己帶來快樂的人或活動。對我自己而言,幸福的一個重要來源是歡笑,歡笑幾乎馬上能讓我感到幸福。10)學會愛人/我認為,愛、分享與慷慨,是了不起的幸福來源。分享和付出,能夠為我們帶來快樂,因此有助於建立穩固、持久的幸福基礎。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曾說:「幸福,是唯一當你分享時會倍增的東西。」他可不是隨便說說的,這是經驗之談。(本文摘自/幸福好日子:向全世界最快樂的丹麥人學習滿意生活的10項祕訣/大塊文化出版)

講座/產檢重要性、參觀生產環境

講座/產檢重要性、參觀生產環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準媽媽們是否定期接受產檢?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懷孕期間至少接受8次產檢。定期產前檢查能讓媽咪和醫師了解媽咪及腹中寶寶健康狀況,及早發現異常、提供治療處置,而且是諮詢醫師的最佳時機。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婦產部將於3/10(六)舉辦親子教室活動,由婦產部醫師陳芊主講「產檢的重要性」,以及護理部產諮師宋沛縵主講「參觀生產環境」。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準爸爸、準媽媽預約報名,不限雙和醫院產檢、生產之孕婦。活動期間提供茶水,請自備環保杯。(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婦產部親子教室時間:107年3月10日(六)下午13:30-15: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12樓會議室洽詢:02-22490088 轉2972(婦產科秘書楊小姐)或   02-22490088 轉2988(諮詢衛教師宋小姐)

20至30歲 甲狀腺癌發生率居冠

20至30歲 甲狀腺癌發生率居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癌症基金會日前公布國人罹癌年齡層分析結果,發現未成年多以血癌、腦癌為多,而正值社會新鮮人的青壯年,卻是以甲狀腺癌和乳癌為多,尤其是20至30歲的社會新鮮人,罹患癌症的第一大類別正是甲狀腺癌,已成為民眾健康一大隱憂。外科手術切除後 服用放射性碘破壞殘存少量癌細胞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外科副院長温義煇表示,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主要治療方式會採取外科手術切除,術後則會以放射碘清除術後殘餘的正常甲狀腺組織。患者服用放射性碘後,放射碘會被正常甲狀腺吸收,利用高能量β射線,破壞術後殘存的正常甲狀腺組織,也會破壞位於正常甲狀腺組織周遭微小且偵測不到的少量癌細胞。甲狀腺組織一旦清除乾淨後,體內即不會產生「甲狀腺球蛋白」,若後續追蹤體內甲狀腺球蛋白指數有增加跡象,即可研判是癌細胞復發,後續需再以放射碘治療清除癌細胞,確認放射碘能有效被甲狀腺癌細胞吸收,達到完整治療效果。治療預後佳 第1至3期存活率逾9成由於病人服用高劑量的放射碘後,體內會產生輻射,為避免輻射直接影響他人,法規規定接受超過30毫居禮以上的高劑量原子碘治療病患,必須先入住「放射碘治療隔離病房」安全隔離,直到身體輻射量低於輻防委員會所規定的安全劑量始能離院。温義煇強調,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治療需要內、外科與核醫科團隊合作與病人配合,放射碘治療在整個療程中佔重要角色,病人如果能配合治療,一般治療效果預後較其它癌症佳,大多數病人都可長期存活,第1至第3期的10年存活率約90至95%,第4期10年存活率也可達50%,呼籲患者配合醫囑,戰勝病魔。

研究:老人跌倒原因 重心不穩佔4成

研究:老人跌倒原因 重心不穩佔4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老人跌倒的主因是什麼呢?加拿大研究發現,高達4成老人因重心不穩而跌倒,2成則是被絆倒,而過去熟知的滑倒,僅占了所有原因的3%,成果已刊登於《刺胳針》(The Lancet)。研究收集200件錄影帶研究者、西蒙弗雷澤大學生物醫學生理學與運動學系教授史蒂芬・羅賓諾維奇,收集加拿大2家老人療養機構,總共200多件跌倒通報事件,並調出監視錄影帶分析跌倒事件的類型,其中原因有重心不穩、被絆倒、撞到外物、滑倒等,以及跌倒當下的活動狀態,例如行進中、站立、準備起身等。重心不穩是老人跌倒主因結果發現,老年人最常見的跌倒原因是重心不穩,高達4成,其次是被絆倒,占2成,滑倒占僅0.3成;而跌倒當下狀態,以站立最為常見,占了2成5。史蒂芬教授說明,重心不穩可能是步態終止時突然跌倒,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患者,在行走途中身體突然僵直,又或是行走時軀幹晃動太大而跌倒。環境隱藏跌倒潛在危險史蒂芬教授強調,此研究結果提供老人療養機構,重新審視過去被忽視的潛在危險,例如老年人很容易被桌椅腳絆倒,就需要重新規劃空間,而照護者也要特別留意老人活動時,周圍家具的擺放位置。錄影分析跌倒原因 可有效預防主導這份研究的「老年人傷害預防計畫」(Technology for Injury Prevention in Seniors, TIPS)於2015年再度發表,並根據錄影帶分析結果,提供預防老人跌倒的建議。赫瑞瓦特大學建築環境學院副教授瑞恩・伍爾里奇表示,利用結合錄影、照護者口述、跌倒者病歷、環境評估等資源,能夠找出跌倒者跌倒的主因,同時建立跌倒者慣有的行為模式,不過面對龐大的資訊整合則必須克服。錄影可能侵犯隱私瑞恩副教授提醒,療養機構利用錄影方式,可能牽涉隱私問題,且受試者在知道自己遭受監視後所產生的行為改變可能會影響研究的準確性,這些都是未來運用錄影紀錄分析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參考資料、文獻來源: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莊昱哲2.參考文獻:Robinovitch SN, et al. Video capture of the circumstances of falls in elderly people residing in long-term care: an observational study. The Lancet. 2013; 381: 47-54. doi:10.1016/S0140-6736(12)61263-X3.參考文獻:Woolrych R, et al. Using Video Captur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Falls in Long-Term Care. The Gerontologist. 2015; 55(3): 483-494. doi:10.1093/geront/gnu053 4.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5.《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6歲童感冒後跛行 竟是髖關節感染

6歲童感冒後跛行 竟是髖關節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於/綜合報導)一名6歲孩童,一週曾小感冒,3 天前出現左大腿疼痛。父母不敢大意,趕緊帶孩子就醫,經骨科醫師檢查,發現左大腿外觀雖無異常,但左下肢的長度竟比右下肢長約 1 公分,再經門診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左髖關節有明顯積液,走路輕微跛行,確定髖關節遭感染。孩童住院並接受抗生素治療,症狀緩解。孩童髖關節感染 半數在2歲以前發生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霖表示,父母親帶孩童來就醫時,提到最近幼童活動狀況正常,只是有口臭情形。但是進一步檢查時,已發現左髖關節活動受限,再請幼童走路,竟已有輕微跛行現象,父母大吃一驚。孩童的髖關節感染,約一半案例在2歲以前發生,可能是由於外傷或手術造成,有部分則是從血行感染導致,常常由於感冒過後引起併發造成。尤其是冬季,因為流感發生率增加,產生的併發症也會增加。高達72%經血液循環患病 可能是感冒導致感冒為何會引起髖關節感染?李佳霖醫師表示,小朋友在感冒病毒感染後,有些會併發細菌性感染,這些細菌病原體可能會經過血液循環,跑到關節處。根據文獻報導,孩童的髖關節感染,高達72%經由血液循環中患病。孩童的髖關節感染,年紀愈小愈需要注意。治療包括單純的抗生素治療、引流或手術清創及抗生素治療。但小朋友的髖關節感染需要緊急的治療,避免病原體造成關節損傷,留下日後不良於行的後遺症。小朋友如果抱怨腳痛,伴隨發燒、甚至有跛行現象,若是小小朋友則有發燒或是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情形,家長應趕快帶攜至醫療院所做檢查,以免細菌感染導致破壞關節,影響日後功能。

食慾不振、腹痛 10大骨髓纖維化症狀

食慾不振、腹痛 10大骨髓纖維化症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年紀增長而覺得身體越來越差是年長者的心聲。然而若家中長輩長期腹痛、左上腹摸到硬塊、食慾不振、皮膚搔癢、骨骼疼痛、夜間盜汗及貧血等症狀,可能罹患罕見的「骨髓纖維化」。此病好發於高年齡族群,因初期病症不明顯而常被忽略,需及早到院做檢查,及時治療。骨髓纖維化 脾臟腫大是最典型症狀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蘇勇誠醫師表示,脾臟腫大是骨髓纖維化最典型症狀,正常成人脾臟約一個拳頭大小,被包圍在肋骨內,平常無法摸到,但如果骨髓造血細胞基因突變,骨髓不斷製造白血球及血小板,引發骨髓內持續發炎,使得骨髓逐漸纖維化,將造血功能轉移至脾臟;而脾臟接手造血功能後,會使脾臟不斷擴大,壓迫其他器官,造成病人腹痛、左側肋骨下疼痛,長時間影響食慾及睡眠。依統計資料指出,骨髓纖維化為後天性罕見疾病,致病原因仍不明,在國外每10萬人中,只有0.5至1人罹病,而台灣每年骨髓纖維化新增個案數估約150人,好發年齡為50至80歲,男女性的病發機率相等。超過一半的骨髓纖維化病人來自健康檢查中血液常規檢查與超音波檢查而發現。骨髓纖維化的病友10至20%轉化為急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10症狀 超過4項須就醫骨髓纖維化常見症狀(1)包括腹部不適、(2)疲勞、(3)搔癢、(4)骨頭疼痛、(5)易飽足感、(6)活動力不佳、(7)注意力不集中、(8)夜間盜汗、(9)發燒以及(10)體重減輕等10大症狀。因骨髓纖維化潛伏期較長,若民眾持續有超過4項以上症狀,建議先進行健康檢查了解血液及腹部是否異常,或前往血液腫瘤科門診,運用周邊血液抹片與骨髓切片檢驗確診。蘇勇誠醫師表示,骨髓纖維化治療方法,目前有藥物治療、放射治療、支持性療法或是造血幹細胞移植等方式,成效因人而異。台灣髓緣之友協會與雙和醫院攜手合作,於3月2日至3月15日醫院大廳舉辦「別把一切正常化 小心可能是骨髓纖維化」巡迴衛教展,歡迎民眾參加。

治療初期肝癌 射頻燒灼術清除率高

治療初期肝癌 射頻燒灼術清除率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一直以來都是肝癌高盛行區,慢性B型肝炎及C型肝炎患者眾多,加上飲酒過量及逐年增加的脂肪肝炎,不論男、女性,肝癌在105年10大癌症死亡率中,10年來高居前2名。肝癌需考量腫瘤及病人狀況 選擇適當治療治療肝癌需要考慮腫瘤大小、顆數、位置及形態;病人肝功能、身體狀況及治療意願;醫師熟悉的技術和醫療院所設備;親友支持等等。手術雖切除最乾淨,但傷口較大,肝功能及身體狀況需要一定水準;肝臟移植來源少;射頻燒灼術在小型肝癌治療,2公分內病灶,幾乎可媲美外科手術清除率,且傷口小、復原快,對於身體狀況及肝功能較差、不適合手術,或不願意手術的病友是不錯的選擇。郭綜合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黃文威說明,射頻燒灼術經由超音波導引,以細長電極針經過皮膚和皮下組織、肌肉層進入肝臟到達腫瘤處,用電流加熱到一定溫度讓腫瘤壞死。以往單極電燒只適合處理3公分以下病灶,近來蓬勃發展的多極電燒技術使適用腫瘤範圍增加到5公分甚至更大。隨著病灶越大,困難度也越高。射頻燒灼術 適用小於5公分、不逾3顆腫瘤射頻燒灼術也有一些限制,要考慮出血風險、小心週遭器官及肝內膽管遭熱傷害、大血管旁的腫瘤不容易加熱到適當溫度讓腫瘤壞死。利用注射人工腹水,讓高位的病灶更清晰、或是隔開鄰近器官減少損傷。儘管各狀況有最優先的治療建議,但實際上常需要合併多種療法。現在還有標靶藥物或是最新免疫療法等,醫師會依照每個病人的狀況給予最適當的治療組合,多管齊下盡可能消滅腫瘤。黃文威醫師建議,肝癌若小於5公分、不超過3顆,可考慮使用射頻燒灼術處理,達到良好效果。建議若有脂肪肝或其他輕微肝病,至少一年應追蹤腹部超音波及胎兒蛋白;若有慢性肝炎例如B、C肝炎,則約半年檢查一次;如果已經肝硬化,則3個月一次比較恰當。戒酒、飲食和體重控制、增加運動量、治療病毒性肝炎等等,矯正肝病原因才是根本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