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成功除菌,遠離胃病

成功除菌,遠離胃病

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幽門桿菌可能是感染人類胃腸道極為普遍的細菌之一,全世界約有接近5成人口可能曾經遭到感染,甚至目前仍被這種細菌持續感染中。目前已知在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癌和胃淋巴瘤患者的胃裡,絕多數都能發現幽門桿菌的存在,幽門桿菌和這些疾病的關係可說是息息相關。幽門桿菌感染的途徑及時期,臺北縣立醫院內科醫師 陳宏昇指出根據現有的證據顯示,患者應該都是在孩童時期就已經受到感染了,來源可能是一同居住的親人。此外,患者的社經地位低及家庭組織成員多時,感染機會也會增加。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較酸、易發酵、不乾淨的飲水、食物、餐具中,特別容易讓幽門桿菌生存。曾被感染但已治癒的,除了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和衛生飲食外,更要對家庭內的成員進行篩檢。針對幽門桿菌基因型態分析,發現臺灣地區的菌種有九成以上屬「確定會致癌的物質」,此結果於994 年經世界衛生組織(WHO)確認,這或許能解釋國人罹患胃癌及潰瘍的機會大於西方國家,也成為我國需要控制幽門桿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將幽門桿菌徹底根除,是胃與十二指腸潰瘍重要的治療方式,可以加速潰瘍癒合並預防再復發,也使腸胃道不再出血。診斷方法可藉由內視鏡,同時對胃部組織做切片,可以同時觀察胃部或十二指腸是否並存潰瘍或其他病灶。另可使用血清學檢測,也可用尿素同位素碳 13 呼吸試驗,此項檢查常運用在患者合併潰瘍治療後的再追蹤,確認細菌是否根除。其實,一般民眾並不需要特別做篩檢,只有高危險族群,例如有消化道症狀及消化道潰瘍病史、胃癌家族史或有多位家族成員曾遭感染,才需要及早篩檢。另外,罹患消化性潰瘍、胃黏膜萎縮、胃淋巴瘤,胃癌切除後,以及一等親是胃癌的患者或病患自己希望,根據專家建議及科學證據要根除幽門桿菌。從前有胃病尤其是患有消化性潰瘍的患者,常為了反覆性的症狀所苦惱。由於幽門桿菌的發現以及確認其和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萎縮,甚至胃癌和胃淋巴瘤的相關性之後,這些胃疾患已經是可以治癒或預防的。因此建議高危險群,應該盡早至消化內科和專業醫師討論,必要時透過檢查,早期診斷治療以期能永遠脫離胃病。

戒除不良成癮行為,配合策略更容易成功

戒除不良成癮行為,配合策略更容易成功

這是個為物所役的年代,我們常常限於某些成癮行為、影響生活品質而不自知。尋常如菸、酒、賭博,甚至購物、上網、喝太多咖啡等,都可能因為做得太多而悄悄的變成病態行為。若不想這麼自欺欺人可以反問自己,想戒的動機到底有多強:1.) 它已經變成你的「問題」了嗎?因為某種成癮已經讓你常常與親友吵架,影響工作或課業,身體沒有以前健康,就表示「它」已經從享受變成生活的負擔。2.) 時間到了沒?你是否意識到再不改變日子就會更一蹋糊塗,是否有充足的資訊可以幫助自己,是否找到其他替代方案。3.) 你在擔心什麼?如果你已經知道抽菸或喝酒太多的危害,也有意願要戒,但做與不做之間似乎有許多矛盾,好像就差被推一把。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 劉南琦要提醒大家的是,許多人都知道這些習慣的壞處,卻仍舊繼續這些壞習慣,  忽略去想當初養成這些壞習慣背後的好處,例如「抽菸可以讓我不會那麼煩躁」。我們必須去面對當初依賴香菸的根源後,才有辦法嘗試其他不煩燥的方式,然後才會了解「原來還有那麼多可以讓我不煩燥的方式」,不一定非菸不可。另外,多想想戒了之後的好處,也可以給自己信心,相信戒除壞習慣後生活會過的更自在快樂。

上班族你累了嗎?嗜睡量表看看自己到底有多累

上班族你累了嗎?嗜睡量表看看自己到底有多累

睡眠障礙對於一些壓力大的上班族實在是揮之不去的夢魘,有些人失眠,不管夜晚或白天都無法成眠;相對的, 也有一些人一天到晚想睡覺,無論在開車、在吃飯、在講電話或在會議中都可以睡著。嗜睡症必須跟全身疲倦、無精打采或缺乏動力來區分, 其區別的重點在於是否會在不適當的場合中睡著。有些人常抱怨全身疲倦無精打采,而到醫療院所要求檢查肝功能,事實上不只有肝功能異常才會引起倦怠感,還有其他內科疾病需要考慮。嘉義聖馬爾定醫院睡眠中心醫師葉世彬指出:在門診中,常見到以全身倦怠,無法專注於工作為主訴的病人,來尋求醫師的幫助,有些病例經詳細的評估及檢查,才知道是得了嗜睡症。目前在美國的流行病學統計中指出,在嗜睡的病因中最多的是睡眠不足症候群,其次是呼吸中止症候群然後是發作性睡病,再來是特發性中樞嗜睡症。要了解自己,下列有幾個簡單的問題,民眾可以自我檢測一下,瞭解自己嗜睡的程度或是否有嗜睡的傾向:(1)靜靜坐著閱讀, 是否會睡著(2)白天看電視時, 是否會睡著(3)在公共場合中,靜靜的坐著是否會睡著(例如在電影院或會議中)(4)連續坐一個小時的公車或汽車是否會睡著(5)在下午躺下休息時是否會睡著(6)坐著跟人談話是否會睡著(7)在午餐後,雖然未喝酒,靜靜坐著是否會睡著(8)當您開著車,在等紅綠燈時是否會睡著在上述(1)至(8)個問題中,當你回答每一個問題時,若你從未發生過則為0分,偶而發生則為1分,常發生為2分,一直發生為3分。若8個問題的累積分數為大於12分,則你很可能已經得了嗜睡症,應僅速求助睡眠醫師,找出正確的病因。

過動兒的診斷與治療

過動兒的診斷與治療

一、過動兒是什麼?有哪些主要的症狀?『過動兒』為『過動症候群』病童的俗稱,正式的醫學疾病診斷名稱為『注意力缺損過動症』,主要臨床問題有三大類: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量過多、行為衝動。1. 注意力不集中無法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件工作或遊戲;如上課不專心聽講,一有什麼聲音或刺激,馬上就被分心;或做功課做做停停、拖拖拉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忘記該做的事,或帶需要的東西……等等。2. 活動量過多大部分的人對過動兒的評語是「活潑好動」,「調皮搗蛋」。換言之,他們無法好好地靜坐在椅子上,不是動手動腳,扭動身體,就是坐立不安、干擾他人,或跑來跑去,跳上跳下,嚴重者靜不下來,不能從事靜態活動,在上課時會離開座位……等等。3. 行為衝動常不經思考就行動,不考慮是否適當或危險,想做就做,如搶著說話或插話;或不停打斷別人做事;不能乖乖排隊等候;突然出手碰人;擅自拿取他人物品;或爬到危險的地方……等等。二、過動兒還有哪些併發的症狀?若未經治療或處理,因為注意力不集中、行為衝動、活動量高等特質,長期下來他們有的會造成下列問題:※ 學習障礙、成績較差或不穩定;※ 人際關係不好、受同儕排擠;※ 常遭責罵、喪失自信;※ 不易管教、親子關係緊張;※ 有說謊、偷竊、蹺課、或其他反社會規範的行為。三、過動兒的病因是什麼?目前生物精神醫學發展下,已經有些證據顯示它有大腦的細微生理(神經傳遞介質的作用)功能欠佳,特別在大腦前額葉部位。其與一些先天或後天種種發展因素有關,例如遺傳、產傷、血中鉛濃度偏高、腦部感染……等,但詳細病因尚無定論。四、多少兒童罹患有過動兒徵候群?一般兒童人口中,大約有3-5%的兒童罹患『過動徵候群』,男孩多於女孩。五、過動兒什麼時候開始生病?過動徵候群是自小就有的行為問題,比較嚴重的,有的母親在孩子還是嬰幼兒時就可察覺到他比一般人好動,但較輕的個案則大多是上到小學時才被師長注意到再就醫。六、臨床上醫師如何診斷?診斷主要靠醫師經由病童的病史、臨床表徵及行為表現來確定診斷,也有一些注意力測驗,由老師或家長填寫行為問卷來協助評估。七、過動兒長大了會好嗎?或有哪些不良後果?根據國外研究結果,隨著孩子的成長,症狀會逐漸減輕,到青少年時期,過動現象明顯消失。其中三分之一的病童可恢復與正常人一樣;但三分之一的注意力不集中及衝動仍然存在;另外三分之一的病童常因長期有一些學習與管教問題,會併發各種反社會規範的行為問題,造成家庭與社會的困擾。另外也有研究指出,這種人比正常兒童長大後有較多的情緒問題。八、小孩若為過動兒時,有哪些治療?若經醫師診斷確實有過動兒徵候群時,治療可從五個方面著手:※ 藥物治療※ 行為治療※ 課業輔導※ 生活安排※ 感覺統合治療九、什麼狀況下需要藥物治療?在學齡兒童其症狀已嚴重妨礙到學習、學校適應、人際關係及人格發展時,可使用藥物來減輕症狀。學齡前或較輕病童不用藥物治療,而以行為治療、生活安排或感覺統合治療來處理。十、主要治療藥物是什麼?臨床上以中樞神經興奮劑對過動症候群的症狀療效最佳,其中約有3/4的病童有效。服藥的目的使孩童活動量降低、注意力集中、靜下來學習,同時行為也較服從。其作用乃調解腦內神經傳遞介質的作用來改善症狀。但此為症狀治療,藥效過了,症狀又出現,需長期服用。中樞神經興奮劑療效不佳者,可用抗憂鬱劑、鎮定劑來治療。十一、中樞神經興奮劑有哪些副作用?在醫師的處方及定期追蹤下,副作用很少發生,若有也只是輕度的頭痛、腸胃不適、胃口降低、噁心或失眠。十二、服藥時若食慾降低,是否影響成長?怎麼辦?若食慾降低,擔心影響成長,除增加高熱量飲食外,可採「藥物假期」,如在星期休假或寒暑假時停服藥物,胃口馬上恢復,生長迅速趕上。外國研究資料顯示採藥物假期的病童,雖長期服藥,但身高體重與一般兒童無差異,家長無須焦慮孩子服用藥物。十三、服藥是否會成癮?雖然長期服用中樞神經興奮劑,但並不會成癮。因為藥物濫用的發生與某些社會心理因素有關。研究發現長期服藥者反而較未治療者少發生藥物濫用的情形,可能與長期服藥的兒童心理上排斥用藥有關。十四、何時可停止服藥?基本上,隨著孩子成長,症狀會減輕,因此在寒暑假停藥後,可利用開學那幾週上課情況來評估是否需要再繼續服藥。有些孩子需要繼續服用直到青少年時期。十五、行為治療如何協助過動兒?行為治療主要在於矯治不良行為,具體列出孩子問題行為,擬定對策,利用精神鼓勵讚美或物質的獎勵,有系統與持續地增加孩子好的行為表現,來減少不好的行為。很需要家長長期的耐心持續執行,才有成效。十六、課業學習需要注意什麼?上學儘量選擇人數少的幼稚園或班級;與老師保持聯絡,重視聯絡簿。在家做功課時環境要安靜,佈置要簡單,減少不必要擺飾或玩具物品;家長需注意孩子讀書時是否專心;若有學習障礙,需安排補救教學。對孩子做功課專心與持久度的期待,要配合其年齡與身心狀況。十七、哪些活動有益過動兒?儘量提供活動空間讓他們從事體能活動,如跑、跳、打球、游泳等。因過動兒較為衝動不考慮危險,大人需注意活動方式及空間的安全,以減少意外,宜避免安排空手道、跆拳道。也減少安排需要很專心的活動,如書法、練琴。

如何讓新生兒作息正常

如何讓新生兒作息正常

其實新生兒寶寶的作息並不複雜,不外乎吃喝拉撒睡。但是初為人父母的家長,常常不知道寶寶的作息怎樣才算是正常,所以錯誤的認知常常弄得父母緊張萬分也睡不好覺。首先談談寶寶的睡眠問題。一次睡眠可分為快速動眼期與非快速動眼期,前者是做夢的主要階段,後者又可依照腦波的不同分為第一期至第四期,第一期易被吵醒,進入第四期則難被叫醒。新生兒每天有15至20小時的睡眠時間,他們的睡醒週期循環相當頻繁,約每兩個小時會有短暫的清醒,不分晝夜可以醒來又睡著,也因此苦了爸爸媽媽。新生兒與較大小孩或成人不同的地方,是睡眠時先進入快速動眼期;如果是早產兒的話,快速動眼期佔了約三分之一,更是容易驚醒。隨著年齡漸增,晚上睡覺的時間逐漸增長,到三個月大時才大致有白天晚上之分。當然父母的脾氣與生活習慣、家庭氣氛、居家環境都會影響寶寶的睡眠,生病或被蚊蟲叮咬也是原因。由於新生兒睡覺不分晝夜,加上胃容量小,所以大約每隔三、四小時就會餓醒而哭,所以說爸媽在寶寶出生後頭一個月日夜加班值班,似乎已成為初為人父母的第一課。如果是餵哺母乳,可能甚至要每兩個小時就餵一次,但是餵母乳時親子之間的互動與接觸,卻也是讓寶寶睡得更香更甜的好方法。讓新生兒作息不正常的原因,哭鬧不安應該高居首位。造成寶寶哭鬧不安的原因,除了餓了、渴了、尿布濕了這些基本的反應之外,還要注意是否有蚊蟲咬傷、異物或其他碰撞刮傷的意外,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腸胃道問題如便秘、腸套疊,中樞神經問題如硬腦膜下血腫、服用了腦壓上升的藥物等,嬰兒腹絞痛,施打疫苗,都可能讓寶寶哭鬧不安,另外有10%是屬於原因不明的啼哭。臺安醫院小兒科方旭彬醫師表示,嬰兒腹絞痛常發生在三週大以上的新生兒,寶寶在黃昏或夜裡哭個不停,到了白天卻又安穩無事,絞痛時寶寶呈現不安、臉部脹紅、大小腿彎曲、腹部緊縮的姿勢,造成的原因有多種說法,包括家庭不睦、腦尚未成熟、自主神經過強、牛奶蛋白過敏、腸蠕動不正常、醣耐受不全、吞嚥過多空氣等。在家中可以藉變換嬰兒姿勢、放小聲的輕音樂、在肚臍周圍塗抹少許薄荷油或覆蓋熱毛巾數分鐘來幫忙緩解症狀,如果仍然無效,給小兒科醫師檢查後可給予適當藥物。這種情形預後甚佳,大多在9至12週大自行消失。綜合以上所述,寶寶的作息看似簡單,卻有許多狀況或毛病會有所影響。身為父母應該對寶寶的作息正常與否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及早對引起作息不正常的問題加以處理。如果作息不正常的情況持續無法改善,則應該找一位您信賴的小兒科醫師做充分的討論,找出潛藏的真正病因,對症下藥處理,寶寶的問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

正確的飲食習慣,降低罹癌機率

正確的飲食習慣,降低罹癌機率

癌症一直是國人最大的夢魘,已連續廿五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頭號殺手。根據衛生署公佈2006年十大死因統計,惡性腫瘤(癌症)仍為榜首,平均每十三分五十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依死亡率排序,前三名分別為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而且每年還以1%的比例持續增加中。大腸直腸癌的主要症狀,例如:血便、體重減輕、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小、腹漲、腹痛等,特別是有家庭病史的,不限年齡,有這些現象都應該盡早來院確實檢查。雖然大腸直腸癌大多發生在五十歲以上的成年人,但近年來由於飲食習慣的不平衡,偏重於肉食,缺少了蔬菜水果,罹癌的族群漸漸有年輕化的傾向,三十至四十歲的病人也越來越多了,且不少是晚期的症狀。大腸直腸癌若能及早發現,早期如第一期五年的存活率達九成,第二期則減少至50~70%,第三期降至三成以下,第四期更少於1%。根據統計顯示,大腸癌的病患求診時只有三分之一是早期,顯示大多數的人把大腸直腸癌的症狀當成是痔瘡等看待,並未能夠及早發現和治療。台東基督教醫院外科醫師 曾茂雄指出大腸的長度約一點五公尺,位於人體腹腔的周邊及骨盆腔的後方,直腸為大腸的一部份。大腸的基本功能是吸收水分、大便貯藏及排便。食物在胃及小腸消化吸收後便移向大腸,大腸會把其中的水分及有用的電解質再吸收,而其留下的廢物則形成糞便。糞便經由大腸的蠕動移至直腸,而環繞於直腸末端的括約肌可以控制糞便的排出。依據醫療研究得知,肉食者、少攝取纖維食物(蔬菜水果)者、嗜酒者、老菸槍及缺乏運動者皆是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族群。

「心」好不好,只靠健檢是不夠的

「心」好不好,只靠健檢是不夠的

準內政部長廖風德因心肌梗塞猝死,引發社會關注,尤其令人遺憾的是,廖風德在意外發生前不久才做過身體檢查,當時已發現心臟冠狀動脈鈣化,心臟有兩根血管阻塞得很嚴重,未料還來不及接受手術治療,就驟然辭世,令人惋惜。羅東博愛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雷孟桓表示,很多民眾都曉得中年以上、三高族群(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抽菸、肥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長期處於壓力環境、以及A型人格者,是所謂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冠心病發作時最怕的就是急性缺氧誘發心律不整,導致在短時間內心臟麻痺而猝死。以廖風德為例,3條冠狀動脈有1條嚴重鈣化,2條堵塞,等於說供應心臟跳動所需的血管有90%都已經堵住,這樣的情況早就應該做積極治療進行心導管手術。一般健檢 未必能百分百掌握心臟健康看到廖風德事件,民眾或許覺得他只是太晚治療,平常只要有作健檢,應該就能確保心臟沒問題吧?其實不然。雷孟桓醫師表示,一般健檢只有簡單的心電圖檢查,和基本的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檢驗。就算民眾還額外做了運動心電圖,也得要血管狹窄70%以上才會顯現出缺氧狀態。血管狹窄50%~70%的人,在檢查時不會有缺氧表現,但是沒有缺氧表現不代表沒問題。雷孟桓醫師建議民眾,要精確掌握心血管健康狀況,最好的辦法就是藉由64切電腦斷層攝影。利用電腦斷層可以清楚看見心臟血管構造,有沒有堵塞、血塊或鈣化,一目了然。自費安排64切心臟電腦斷層攝影,可以透過無侵襲性的檢查及早發現心臟血管的問題。六十四張多切面電腦斷層掃描儀,掃瞄範圍很大,零點三五秒可以掃瞄六十四張,也可以重組二維、三維的影像,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問題所在,對疾病的診斷和早期治療的進行有重大的突破。 貿然加強運動 反提高猝死危機『血管不通都是因為吃太油,加強運動就好了!』這種做法是有風險的!羅東博愛醫院雷孟桓醫師指出,均衡飲食、規律生活加上適度運動,確實是預防保健之道,但是民眾若沒有先做過準確的心臟斷層掃描檢查,就貿然加強運動,反而容易升高猝死危機。因此建議民眾可以到醫院利用先進儀器掌握健康狀況,如果心血管出現狹窄現象,初級預防可用阿斯匹靈和降膽固醇藥物做治療。若發現為中重度狹窄合併心肌缺氧,即需盡快進行心導管手術,把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好朋友」一來如臨大敵調理內分泌症狀可改善

「好朋友」一來如臨大敵調理內分泌症狀可改善

根據日前一份針對女性生理期疼痛的調查顯示,近七成女性深受生理痛所苦惱。但其實「好朋友」來,除了生理痛之外,九成女性在生理期來臨前及來臨時都曾經歷過像是情緒起伏大、身體水腫、腹部悶漲,甚至是臉上出現生理痘等一堆狀況題。天慈婦產科的劉裕森醫師表示,女性在月經來臨前出現的不適症狀,臨床上統稱為「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簡稱PMS。經前症候群反應在身體上可能會出現像是乳房脹痛、身體水腫、腹部悶漲不適、臉上長出生理痘等現象,在情緒上則可能會出現情緒暴躁或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疲倦愛睏的狀況。這些症狀通常會在「好朋友」報到的前一週陸續出現,而在生理期的第二至三天內逐漸消失。除了「經前症候群」外,伴隨而來的惱人問題就屬生理期疼痛最令女性髮指。生理痛主要可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兩種,一般年輕女性約有八成屬於原發性生理痛。原發性生理痛者大多自第一次好朋友來臨時便開始發生經痛,通常在第一天的疼痛感最強烈,而在生理期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漸漸平息。劉醫師表示,目前雖然在臨床上還未能找出造成原發性生理痛的主要原因,但除了利用吃的或喝的止痛藥來舒緩疼痛感之外,避孕藥是目前較能改善生理痛的藥物之一。不管是「經前症候群」或是「生理痛」,劉醫師建議女性平日可以透過填寫生理期日記的方式,將自己出現的不適症狀記錄下來,幫助妳更瞭解自己的身體。假若不舒服的狀況明顯影響到生活作息或是工作狀況,應該立即向婦產科醫師諮詢。除了藉由運動紓壓和清淡飲食調理外,亦可以選擇利用調理內分泌的方式來降低不適症狀的發生率。目前最新型的低劑量口服避孕藥,因含有Drospirenone (簡稱DRSP)成分,可降低女性體內由雌激素引起鈉離子與水分滯留的問題,改善生理期水腫、並有避免食慾增加、幫助情緒穩定等特色,臨床研究也證明此類避孕藥可以降低超過50%的生理痛發生率。雖然避孕藥顧名思義是幫助女性避免意外懷孕,但因此藥物的使用市場需求大,且近年來朝向提升藥品的附加功能及降低副作用為主要的趨勢。像是含DRSP成分的避孕藥其安全性高,已就被婦產科醫師應用在治療許多相關的婦科疾病上,女性朋友若有意接受此藥物治療,應由醫師開立處方切勿自行購買服用。延伸閱讀:http://www.wewomen.com.tw/doctor/doctor_blog1.asp?id=225&aid=405

小心「小針美容」變成「小針毀容」

小心「小針美容」變成「小針毀容」

數十年前讓很多藝人趨之若鶩的「小針美容」,儘管後遺症不斷,但數十年後,還是常常可以聽聞有人到某護膚中心打了某些針劑,結果在臉上形成硬塊,讓他痛不欲生等等的報導,喬美診所盧醫師表示,這種不合法的小針美容,很有可能變成「小針毀容」,所有愛美人士一定要特別注意。盧醫師指出,常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資深藝人的模樣,著實讓人不忍,即使年紀沒有老到6、70歲,但一張鬆垮的臉龐,卻明顯流露出老態,且表情僵硬、不自然,這種後遺症,都是小針美容惹的禍。早期的小針美容,是直接將矽膠注射到臉部,宣稱有除皺和修飾臉部線條的功能,殊不知這種矽膠是不會被人體吸收的,一旦置入的時間久了之後,便會和肌膚組織沾黏在一起,並且隨著年齡增長、老化的緣故,肌膚會跟著下滑、鬆垮,直至垮到下顎骨的地方,就好像腮幫子快要掉下來一般,形成「塊狀」,即使實際年齡沒有那麼老,但所呈現出來的老態,卻遠高於實際年齡。更惱人的是,這種不會被吸收的矽膠,和皮膚組織「融合」之後,即使動手術,也沒有辦法完全清除乾淨,徒留無窮的後遺症。衛生署早已禁止將矽膠直接注射到體內的行為,但坊間還是不時傳出有某某護膚中心從事某種抗老化的注射行為,盧醫師提醒大家,這些都是不合法的,愛美人士一定特別注意,以免美容變成毀容。整形醫學經過3、40年的發展,演進至今,安全性較高的自體脂肪移植,已廣泛被運用在臉部抗老雕塑的領域。盧醫師指出,所謂自體脂肪移植,又稱「補脂」,主要是從腹部、大腿部位抽取部份脂肪,經過濾、純化之後,再注入所欲填補的部位來修飾臉部線條,如臉頰、太陽穴、眼窩、蘋果肌等處。由於臉部的血液循環比較好,注入的自體脂肪可以很快地存活下來,一般而言,平均的存活率約為50%,加上「材料」源自於自己本身的細胞,可以自行吸收,不會有排斥現象,從20歲到60歲的年齡層,都可以適用。由於取脂後的脂肪,僅用於修飾臉部線條,因此所需的脂肪量都不多,大約5-10c.c.的純化脂肪就足夠了,手術過程,只需局部麻醉,5-7天就可以恢復,可以說是一種安全性高的臉部抗老雕塑法。此外,比較起玻尿酸、膠原蛋白等被允許注射的填充物,頂多只有6-8個月的效期,自體脂肪是自己的細胞,除非是自然的老化現象,否則有效期限是長久的,這點,是玻尿酸等填充物難以取代的優勢。

心靈抒壓

心靈抒壓

在每天的生活當中,我們難免會經驗到壓力,什麼是壓力呢?簡單的說「壓力」等於是「身心力量所花費的程度」,舉凡生活方面:睡眠狀況不佳,和親戚朋友發生衝突,夫妻的相處問題,子女管教問題,經濟問題,甚至家居環境,交通擁塞等問題;工作方面:同事相處問題,與上司的溝通問題,工作厭倦,想要換工作,學生的課業問題等,皆可形成壓力。壓力並不都是不好的,當壓力不十分嚴重時,可激發個人潛能,達成最佳的成就,同時也使得個人的生活滿意度提昇;如果壓力持續太久或強度過高,超過個人所能因應之能力,如此便會產生問題,包括心理、生理的適應不良。當壓力使您產生下列情形時,可能您承受的壓力已經過度了。1. 生理方面:皮膚問題,如長青春痘,一些自律神經失調而產生的症狀,包括暈眩、頭痛、頭昏、胸痛、手腳出汗、呼吸困難、發冷、反胃噁心、想吐、腸胃不適、厭食、拒食、頸肩背肌肉緊繃或酸痛、心悖、血壓增高等。2. 心理方面:一、 情緒反應:焦慮、緊張、不安、易怒、缺乏耐心、失眠、多夢、情緒低落、容易疲倦、經常哭泣、過度敏感、神經質。二、 自我認知:自卑、自我否定、低自尊。三、 退縮反應:逃學、曠課、嗜睡、暴飲暴食或胃口差、藉口拖延、沉默、沉迷於自我幻想的角色中。四、 反抗反應:自誇、唱反調、無理粗暴、反抗權威、打架鬧事、暴力傾向等不當行為。五、 其他:無法集中注意力、健忘、煙酒藥物用量增加。由此可見,壓力對人的影響不僅心理反應,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是很大。而大多數的人往往只察覺自己的生理變化,忽略了壓力對心理的影響;『壓力檢測儀』能夠幫助我們更瞭解自己的壓力狀態,以便早一步面對壓力,解決壓力。如果您正處於過度壓力時,以下提供您一些心靈舒壓的方法:(STRESS)S- Support & Share當我處於壓力事件時,家人、朋友、宗教團體等的相互支持、分擔與分享,往往是我們處理壓力的第一步。T- Time & Teaching (Guidance)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時間來排解,加上別人的指導開解,能夠縮短療傷止痛的時間。R- Relaxation & Returning to Regularity平時學習一些肌肉鬆弛法、冥想及自我暗示放鬆訓練,配合『壓力檢測儀』的評估,可以累積抗壓的能量;遇到壓力時,盡快恢復規律生活,也是抒解壓力的捷徑。E- Exercise & Encouragement養成運動的習慣,培養休閒活動的興趣,家人及朋友適時的鼓勵,都能使我們儘早擺脫壓力。S- Strengthening of Defense Mechanism平時透過閱讀,看電影,聊天等心靈溝通,可以多瞭解自己,建立對事情更多元更健康的看法。S- Self-understanding & Symptomatic control如果身心的症狀明顯,經過上述方法還是無法抒解,建議您尋求專業的協助,早日擺脫壓力的束縛。 瞭解自己正處於過大的壓力,是心靈抒壓的第一步,配合『壓力檢測儀』的評估,可以讓您更瞭解自己,您的人生會更美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