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服用精神用藥 切勿隨意自行停用

服用精神用藥 切勿隨意自行停用

從病患諮詢及衛教案例中發現,許多個案原本服用兩三種精神科藥物,病情穩定狀況下自行減藥或停用藥物,在減藥及停藥幾天後,因病情不穩定送急診或住院治療,出院後藥物常增至五六種。通常病患有此經驗後,才知道服用精神科藥物不可隨意自行停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主任張信男說,大部分病患在症狀穩定後,仍須做持續性治療,太快停止藥物會增加復發頻率,對於多次發病的病患,需長期服用藥物避免復發。◎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穩定後不服藥,一年內再發比率超過75%。二年內再發比率超過90%。◎ 憂鬱症:一般療程6~12個月,多次發病病患,須長期服藥。 如因病情改善而擅自斷藥,則半數病患會復發。若要為病患斷藥,則應待重大情緒壓力期過後,才可考慮。張信男提醒,有不少精神用藥停藥會產生戒斷症狀,注意會產生戒斷症狀的藥,告知病患不可自行隨意更改劑量或遽然停藥。若因停藥導致不適,應儘快回診,由醫師判定是疾病症狀或是停藥所導致戒斷症狀。◎ 在停用抗精神病藥物2-4天開始產生戒斷症狀,症狀包括:類似感冒症狀,失眠,惡夢,胃炎,噁心嘔吐,下痢,頭痛,出汗,油酯分泌增加,不安,症狀可能持續兩週。採1-2週漸進式停用,可減輕戒斷症狀。◎ 抗憂鬱藥物SSRI(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在停藥後36-72小時開始產生戒斷症狀,持續3-7天,症狀包括:暈眩、頭痛、焦慮、感冒症狀、皮膚異樣感。◎ 在停用解焦慮或安眠藥物2-7天開始產生戒斷症狀,戒斷症狀包括:焦慮、失眠、疲倦、顫抖、胃口不佳等。焦慮病人停用解焦慮藥物可能出現反彈性焦慮,一般持續48-72小時。未與醫生討論而驟然停服抗痙欒藥物,可能誘發抽搐。張信男指出,有相當多比例精神病患者,會因擔心藥物副作用或覺得病情改善而自行停藥,當病患自行停藥後,不是受到停藥後的戒斷症狀干擾,就是病情不穩定而再度復發,此時藥師於諮詢過程中,若能給予精神病患詳盡解說有關自行停藥嚴重性,可避免病患受到戒斷症狀干擾及預防疾病再度復發,亦可節省病患因自行停藥須增耗的醫療資源。

長期便祕易引發腸癌

長期便祕易引發腸癌

大腸長度約一百二十公分到一百六十公分,是腸道中最容易生病、好發癌細胞的位置,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國內罹患結直腸癌人數,在九十五年首度破萬,超越肝癌,躍居十大癌症首位。高油脂、多肉食,過度西化的精緻飲食,很容易就造成便祕。當大便停留在體內,毒素日積月累,就容易引發體內腸道的癌症病變。花蓮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賴煌仁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已不只是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像在中部就有一個年僅十四歲的國二學生個案,因為從小學二年級開始、每天都會吃學校附近的烤香腸,結果年紀輕輕便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末期,錯失醫治的黃金期,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大愛電視台「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將在二十日晚間邀請賴煌仁醫師與主持人花蓮慈院主任秘書梁忠詔探討保健腸道的方法,並在生活中注意腸道的變化。賴煌仁醫師也將以小倩與秀枝阿嬤的這二例個案故事,說明大腸直腸癌的預防與治療,希望鄉親能在忙碌高壓的生活之餘,時時注意身體狀態與變化,與健康的腸道和平相處「腸腸久久」。

漸凍人作家陳宏新書發表 肯定『祈翔』照護

漸凍人作家陳宏新書發表 肯定『祈翔』照護

聯合醫院基於照顧弱勢族群的宗旨,於民國95年10月15日在忠孝院區成立了國內首座運動神經元疾病專責照護中心-『祈翔病房』,希望能為運動神經元疾病弱勢病患族群提供最好的醫療照護。俗稱『漸凍人』的運動神經元退化症是近年來漸受矚目的罕見疾病之一,目前臺北市已被診斷出的患者約有二百人,全台灣約有八百人,但患者大多被遺棄在社會的角落無法得到良好的醫療照護。忠孝院區的醫療團隊立志要為這群醫療弱勢族群盡一份心力,希望能為他們築一個夢,建一個家。運動神經元退化症(motor neuron disease; 俗稱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種可怕且殘酷的疾病,通常得到這種疾病的患者腦部和脊髓內的所有運動神經細胞會在兩、三年內逐漸死亡,在病程的發展過程中,病患就必須忍受明知道會發生卻無能為力的心理壓力。最後到疾病末期病人會全身癱瘓,無法吞嚥,無法言語,甚至呼吸麻痺須藉由機器來維持呼吸。更讓人不捨的是,這種病人意識完全清醒,冷熱痛癢等感覺都正常,卻無法與外界溝通,整個人就像靈魂被禁錮在僵死的軀殼裡一般,且必須長年受此煎熬,可想見其痛苦已非文字所能形容。聯合醫院為了妥善照顧這些患者,在忠孝院區『運動神經元退化症照護中心』裡規劃了三十六個床位,每個病床都配備有加護病房級的呼吸照護設備,整個照護中心是以溫暖柔和的色調及無障礙空間概念設計,希望為漸凍人患者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家。為了提供漸凍人患者在醫療照護方面,針對患者的醫療團隊囊括了:神經科專科醫師、胸腔專科醫師、復健專科醫師、牙醫師、及一群經過特殊訓練的專屬護理人員、呼吸治療師、復健治療師、心理師、社工師等各科專業人才。希望盡最大的努力為漸凍人病友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忠孝院區祈翔病房成立近三年來共收案94人次,在這期間大陸華山醫院的台灣藝人「葉玲」,曾於民國95年搭兩岸首航包機轉入該病房接受照護,民國97年更榮獲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頒發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及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的殊榮。在祈翔病房接受照護的漸凍人作家陳宏老師更在妻子劉老師的協助下用眨眼方式出版了五本書,今天陳宏老師的第六本書出版,再創金氏世界新紀錄,藉由忠孝院區祈翔病房成立至今的成果展活動,邀請大家共同來見證這位生命勇士的創舉。

督導醫院消防演習 加強就醫安全

督導醫院消防演習 加強就醫安全

近半年來,臺北市及臺中分別傳出醫院火災事件,突顯醫療機構對於消防安全應重新加強嚴謹檢視。臺北市衛生局也宣布將消防安全列為今年全市醫院督導考核的重點,提供民眾服務品質與安全兼顧的醫療環境。依據臺北市消防局火災通報統計資料顯示,94年迄今共接獲3件來自醫院的火災通報,然而全市火災在94年到96年間計有1090件,醫院發生火災的比例相對偏低。然而臺北市衛生局表示,民眾在身體健康最脆弱的時刻到醫院就醫,醫院安全是對民眾應有的服務品質保障;有鑑於此,臺北市衛生局以醫院特殊單位開刀房發生火災為主題,在98年2月中在臺北馬偕紀念醫院辦理「98年度醫院火災緊急應變指揮體系示範觀摩演習」,藉以宣示今年要求各家醫院提高院內緊急災害應變能力。醫院模擬演習狀況的重點包括:開刀房發生火災且無法立即撲滅、火災發生時院長與副院長皆在院外且無法立即返院處理、在手術室與恢復室的病患如何進行緊急疏散及應變處理。醫院在第一時間同時通報119、院內人員自組的機動滅火班與警衛,並密切配合消防隊員進行排煙及滅火工作之處理程序。演習中另一項令人印象深刻且貼心的是,顧及到病患家屬在獲知火災事件後最關心的事:即「病患現在在哪裡?」,進行示範演習的馬偕醫院為了便於家屬快速查詢病患動向,特別建置了病患動向即時資訊處理系統,利用住院病人手圈,將病人的動向輸入電腦,即可從數位看板顯示、或由民眾從自動掛號機或網路上查詢。臺北市衛生局局長邱文祥表示,衛生局廣納消防及醫院管理專業意見,結合臺北市消防局,今年醫院督考將「消防安全」列為主要項目,持續提昇各家醫院對緊急災害的應變能力。臺北市衛生局局長邱文祥並再度呼籲,火災發生時無論災害大小,醫院通報重點在同步通報119消防人員在最短時間內趕到現場救援,同時院內做緊急處置,避免火勢蔓延無法控制。針對醫院內就診病患及家屬,此時應保持鎮定聽取院方廣播器、及遵守現場醫護人員導引之方向進行疏散,避免恐慌造成推擠二度受傷及疏散困難。

生命永遠有出路 自殺防治專線幫助您

生命永遠有出路 自殺防治專線幫助您

那是個無助的時刻,以為自己沒有了力量,以為世界就這樣崩塌了─和男朋友分手的洪小姐,失業的周先生,久病的張婆婆,交不到朋友的莊同學……。當他們選擇以自殺來處理困境,帶來的不是問題的解決,反而是將自己推入一條不歸路……類似上述面臨的生活問題在社會新聞中反覆出現,然而遭遇困境的民眾有少數因找不到合適的解決方式,而出現了自殺的行為。實際的自殺案例顯示,自殺成因是多元複雜的,臺北市政府為了協助民眾能獲得更完整的服務資源,決定成立跨局處自殺防治中心,並整合市府急難救助、緊急救護、就業服務、就學輔導、就養照顧、諮商訪視等各種局處資源與民間力量,提供給遭遇不同困境而有自殺風險的民眾一個重新出發的契機。依據行政院公布之資料顯示,臺灣之自殺率從民國86年起逐年攀升,且已連續11年進入十大死因之列。臺北巿自殺死亡率名列十大死因的第8位;與民國95年相較雖減少20%自殺死亡,但臺北市自殺死亡仍較10年前高0.8 倍。因此,臺北市政府為了挽救每一名寶貴的生命,多年來不斷積極投入各種資源進行自殺防治的工作。臺北市政府從92年9月起就由市立醫院人員進行電話訪視、要求各級醫院推動民眾自殺行為通報與關懷評估標準作業流程,迄今約15,223個通報個案,而根據97年最新的自殺企圖者資料顯示,有28.53%的自殺企圖者是因人際關係因素而自殺、23.61%是因精神/心理或物質濫用因素、17.67%是因感情因素、而有7.42%是因工作/經濟因素,及5.02%是因生理疾病因素而自殺;也就是說,自殺行為除受到疾病因素的影響外,尚受經濟景氣、社會環境、家庭及個人等多重因素之影響。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於98年4月15日正式揭牌,典禮由市長郝龍斌親自領軍,與自殺防治中心主任陳永仁副秘書長、執行長邱文祥局長等12局處代表共同注入象徵關懷力量的水,宣示將生命的水灌溉在企圖自殺者的生存意念上,攜手織起綿密多元的社會關懷網,積極協助面對困境的市民。在自殺防治中心外的宣導牆上,更以曾長期關注自殺問題的聖嚴法師的法身揭示:「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等法語,激勵每一個生動的生命。目前全國自殺防治安心專線電話(0800-788-995)由臺北市生命線協會承辦,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已與該協會密切合作,針對全國安心專線轉介自殺高危險的臺北市民,由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進行後續關懷服務,以落實該專線「話務集中化、服務在地化」之理念,共同挽救自殺企圖者寶貴的生命。‧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諮詢專線1999轉8858(幫幫我吧)‧全國自殺防治24小時服務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

民法修訂「成人監護」 心智障礙者財產有保障

民法修訂「成人監護」 心智障礙者財產有保障

以往對於心智障礙者,若無法處理自己事務,比如處理財產、經濟決策…等重大決定時,只能向法院(家事法庭)提出「禁治產」聲請,經過一定鑑定程序,由法官宣告禁治產。97年5月2日民法將禁治產宣告,修改為監護宣告及輔佐宣告兩級規定,將於98年11月23日施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任楊添圍表示,一般見解來說,判定符合禁治產條件,應該屬於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如精神分裂症、失智症等,病情較為慢性化、對日常生活有總體影響以及無法完全康復的疾病才能符合。但是,對於疾病相對較不嚴重,或是病情呈現間斷性或陣發性,偶而呈現判斷能力障礙情形,就無法符合禁治產條件。像是之前常有新聞報導,罹患躁鬱症患者,在躁期發作時,盲目投資或花費購物,而導致不僅無法負擔債務,還必須承擔詐欺或其他刑責。或者是,某些不肖公司或詐騙集團,以短期利益吸引智慮不足、或病情不穩精神疾病患者,充當人頭,或是詐騙,或是借貸,結果是不法利益被人取得,留下一身債務的病患以及家屬。他指出,民法修正後,除了將「禁治產」名稱改為「成人監護」外,也設立「輔助制度」,讓以往未達「禁治產」或未來稱「成人監護」條件,然而在行為能力、判斷能力上確實有所不足的患者,可以經過法院輔助宣告程序,設立適當輔助人,讓被宣告者在重大經濟行為,如借貸、經營、財產買賣、繼承…等,或法律訴訟行為上,必須經過輔助人才能生效,同時產生既保護又限制的效果。期待未來有類似困擾的病患與家屬,可以此來向法院聲請,使得法律制度對於心智障礙者的保護措施,更進一步落實。

和平愛心戒菸連署 向菸說掰掰~

和平愛心戒菸連署 向菸說掰掰~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為提供更優質的醫療環境,給來院民眾舒適又溫馨的感受,急診及健檢中心已重新整修,且為提昇藝術文化素養,設有藝術畫廊展示區,並提倡禁菸活動辦理戒菸連署,打造無菸清新的健康醫院,將以嶄新面貌服務病患。特別於今日(4/18)在急診大樓戶外舉辦「急診、健檢中心及畫廊開幕儀式暨愛心戒菸連署」活動,內容包羅萬象、活動精彩可期,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和平院區急診大樓(B棟)一樓急診及地下一樓健檢中心硬體空間、建築設施老舊,呈現擁擠及動線紛亂,為提升醫療服務品質,於去年重新整修以紓解擁擠現象,以嶄新面貌服務民眾。並為提昇醫院環境藝術文化氣息,規劃於急診、健檢中心設有藝術畫廊展示區,設有藝術畫廊區,龍山國中提供師生藝文作品,期望就醫民眾藉著溫馨的藝文氣息,感受生命之美好,提升身心靈涵養。為擴大慶祝開幕、與市民同歡,特舉辦開幕儀式。同時,為推廣戒菸服務,和平院區藉由此次的活動與社區、學校共同連署發起『向菸說掰掰—愛心戒菸連署』活動,由連署活動打造一個完整的連繫網絡,從和平院區推廣到中正、萬華區進而延伸至整個台北城,創造出無菸害的清新環境。和平院區表示,對於菸害防制的推動除了提供戒菸門診、戒菸講座、不定期的舉辦戒菸班外,為了鼓勵民眾跨出戒菸成功的第一步,自5月份起和平院區將舉辦免費戒菸專案,年滿18歲以上民眾只要付掛號費用50元,並經過戒菸門診醫師的評估後,即可獲得4週「戒必適」口服戒菸藥物的贊助,預計有50名民眾可享4週免藥費優惠,若名額已額滿,亦可適用國民健康局方案:需自付掛號費和藥品差價,國民健康局每週可補助藥品費250元,有需求的民眾可洽戒菸門診諮詢(02)23889595轉分機2125。活動當天院方特別邀請社區學校「龍山國中吉他社及長笛社」、「南門國中管絃樂隊」及「忠義國小舞獅團」蒞院演出,現場還設有三高義診、蔬果小學堂及跳蚤市場等活動攤位,期能藉由豐富多元之活動饗宴,並透過與社區的結合、民眾的參與,使民眾及來院病患共同參與該院之成長。活動絕對熱鬧可期,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善用青少年門診 輔助身心健康發展

善用青少年門診 輔助身心健康發展

『醫師,我兒子看起來比較矮,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長高?』『醫師,我兒子尿尿有泡沫,會不會是蛋白尿阿?』『醫師,我的孩子常常拉肚子,肚子痛,會不會生了什麼病?』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家庭醫學科 - 李佳容醫師表示,平常在青少年門診中,老是遇到許多家長詢問許多子女身體問題,擔心子女是不是生長遲緩,身體是不是有什麼疾病。的確,面對著身體及心理的轉變與社會適應發展,這個時期的孩子們,總是讓人特別操心。青少年期,泛指13-20歲的人生階段,也有人細分為青少年早期(13-15歲;國中階段),中期(16-18歲;高中階段),晚期(18歲以上;大學/就業階段)。但由於青少年的身體或心理社會發展,存在著極大的個人差異,不能單憑年齡就來評斷他的健康照護以及發展狀況。青少年除了身體的發展外,尚且包括獨立性、性別認同、自我認同以及未來生涯規劃的目標發展。雖然多數人會覺得,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是屬於相對健康的族群,但事實上他們對於自己健康的關切,是不亞於成年人的。李佳容醫師說,青少年健康促進門診,是由家庭醫學科、精神科以及小兒科共同提供健康諮詢與門診照護。提供青少年疾病治療及轉介服務、身體發展評估、青少年心理社會發展評估,以及青少年的保健照護。(一)青少年身體發展評估部分:除了針對青少年一般身體發展(如身高、體重、血壓、先天性異常、疫苗注射情形)提供訊息外;對於青少年私底下特別關心的性徵發展情形也主動提供諮詢。青少年身體上較常見的問題包括:肥胖、視力障礙、蛀牙、青春痘、痛經、貧血、蛋白尿、疝氣、脊椎側彎等等。(二)心理社會發展評估方面:針對青少年時期的發展目標(獨立性、自我認同、人際關係、性別認同)予以評估,評估青少年是否有憂鬱症、焦慮症、適應障礙、自殺問題等等。(三)在保健照顧方面:針對一些特殊事項如性行為、預防性病、避免危險行為(如抽菸、喝酒、藥物濫用、飆車)主動提供衛教。另外會評估家庭互動與同儕關係,並給予適切建議。(四)在疫苗注射方面:提供B型肝炎抗體陰性者疫苗注射;建議青少年時期應接種一次破傷風、減量白喉疫苗。提供青少年時期女性,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施打資訊 - 預防子宮頸癌。  何時要利用青少年門診呢?李佳容醫師表示,除了一般的疾病治療外,美國醫學會建議在青少年的前期,中期,後期要接受各一次的完整理學檢查以及身體、心理、社會三方面的評估。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比大人想像中有更多的問題存在著。但是只要陪著他們成長,主動傾聽他們的心聲以及善用青少年健康促進門診,相信這段毛毛蟲變成蝴蝶的過渡時期會更加順暢。

季節轉變,『躁鬱症』患者增

季節轉變,『躁鬱症』患者增

羅東博愛醫院最近發現,隨著春天的接近,氣候變化不定,因精神疾病前來求診的病患也明顯增多。精神科黃鈞蔚醫師提醒民眾,此時是『躁鬱症』發病高峰期,患者及家屬都應該要特別注意,如果出現相關病症應及早就醫,尋求協助。黃鈞蔚醫師進一步表示,『躁鬱症』是一種情感性的精神疾病,患者會有週期性的情緒過度高昂與過度低落的症狀。病患在躁期會有情緒高昂、多話、自大、睡眠需求減少、計劃變多、開始規劃許多事情等特徵。而每一位病患在躁期的臨床表現不盡相同,約有20%的躁鬱症患者會出現性慾增強的情況,也有50%的患者會出現無法自制的購物衝動。通常躁鬱症患者在鬱期不太容易被發現,因此許多患者都是在躁期發病時被家屬強制送醫。由於少數個案在發病時出現性慾增強、對異性來者不拒等情況,加上春季發病峰正好是桃花開花的季節,因此民間有一種說法,將『躁鬱症』俗稱為『桃花癲』。事實上,約有70%的『躁鬱症』可獲得完全的控制,只要定期接受治療,都能有很好的療效。黃醫師提醒民眾,躁期有許多的症狀包括有情緒過度興奮、愉悅、睡覺減少、到處亂跑、亂花錢、自認能力很強或具超能力、話多、滔滔不絕地大談不切實際的事、易與人起衝突、易怒、不斷招惹事端、干擾或破壞的行為、甚至攻擊別人。家屬如果發現朋友或友人有上述的症狀,可立即到精神科門診求助評估,以免延誤病情。

血管內主動脈開窗術 病患恢復健康跑3千公尺

血管內主動脈開窗術 病患恢復健康跑3千公尺

跑步是許多民眾熱愛的運動,但是對於主動脈剝離病患,似乎變得遙不可及,更遑論要跑三千公尺了。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團隊為主動脈剝離病患張先生執行了國內先驅的血管內主動脈開窗術,術後張先生除了恢復健康,還可以繼續維持他熱愛的跑三千公尺的活力。50歲的張先生為維持身體健康,20多歲開始就養成跑步習慣,每天都會到住家附近的河堤步道跑三千公尺,數十年從不間斷,但本身有高血壓病史的張先生,因為沒有定期檢查、治療,有一天上班時,突然感到胸悶、心臟劇烈疼痛、不停冒汗,同事緊急將其送至北醫附設醫院急診室。心臟血管外科曹乃文主任,經檢查診斷後,確定為A型主動脈剝離,於是馬上進行緊急升主動脈修補置換手術,術後休養一段時間,張先生又回復了正常生活。出院後,張先生從走路、爬樓梯開始漸漸恢復運動,約術後2個月,張先生繼續開始熱愛的跑步運動,那次只跑了400公尺即感到左腳明顯無力,經過曹乃文主任再次檢查,發現殘餘的主動脈剝離偽腔,使左下肢的血流不足以供應長跑所需的大量血液,雖然可以裝置胸主動脈支架的方式治療,但考慮到裝置胸主動脈支架需要花費六十萬,以及可能發生的半身癱瘓併發症,在和病人仔細溝通及審慎評估後,曹乃文主任為張先生執行了國內先驅的血管內主動脈開窗術。進行主動脈剝離手術會使用主動脈支架來擴張真腔,以封閉偽腔,但若使用過長的主動脈支架,有可能因阻塞太多通往脊髓的小動脈而導致脊髓缺血,造成下半身癱瘓。以張先生病例來說,因病發於左腳無力,若自左腳開始裝置至胸主動脈的支架,除了需花上大筆手術費用,更令人擔心的是可能發生的半身癱瘓併發症。曹乃文主任為張先生進行的血管內主動脈開窗術,手術傷口比主動脈支架更小,而且花費只有主動脈支架的九分之一,病人術後的復原也快很多。現在,張先生又恢復了三千公尺的跑步習慣,現在的他自稱從鬼門關前走了一遭,除了定期回診追蹤,也讓他更開心過每一天的生活。主動脈剝離乃是因為血壓過高造成血管產生裂隙,高壓力血液自血管裂隙中竄入,將正常血管剝成雙腔,台灣每年約每20萬人有3個人有此病症,也就是百萬分之十五的機率。臨床發現A型主動脈剝離病患,在最初發病的48小時內就有50%患者會死亡,死亡原因主要有三種:第一、因出血造成心包填塞;第二、封閉冠狀動脈造成急性心肌梗塞;第三、破壞主動脈瓣膜造成急性主動脈逆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