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成功哺育母乳 從選擇母嬰親善醫院開始

成功哺育母乳 從選擇母嬰親善醫院開始

為創造一個讓母乳哺育成為常規的醫療照護環境及激勵本市接生醫療院所參與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特於4月20日表揚16家通過行政院衛生署97年度認證之母嬰親善醫療院所,同時鼓勵準爸媽們,多多選擇母嬰親善醫療院所進行產檢及生產,同時也呼籲尚未參與認證之接生醫療院所一起加入,以促使醫療院所營造親善的哺乳環境。「母嬰親善醫院」是1991年由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所發起的全球運動,目的是藉由十個步驟的執行,創造一個以「母乳哺育」為常規的醫療照顧環境,期望能給予每個寶寶最好的開始。母乳是大自然賜給嬰兒最珍貴的禮物,無論在營養提供、疾病預防、智力提昇及健康促進各方面,母乳都是無可取代的,根據英美各國的研究,母嬰親善醫院的執行,可增加純母乳哺育率。基於餵食母乳對母親及寶寶健康影響甚遠,為讓所有的寶寶都能獲得健康的成長及生命最好的開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民國88年開始推動醫療 院所參與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作業,成功的營造一個讓母乳哺育成為常規的醫療照顧環境。在醫療院所暨全體市民的努力下,臺北市產婦住院期間的母乳哺育率,由90年的3成5,至目前已提昇到5成7。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建議,新生兒及孩童餵食營養指南包括:1. 在出生後30分鐘內,應給予所有的新生兒與母親直接肌膚接觸,以及開始吸吮乳房的機會;2. 若非有醫療上的需求,在開始哺餵母乳之前,不可以提供新生兒任何食物或水分;3. 除非有醫療上的需求,否則直到6個月大,所有的新生兒都應該完全哺餵母乳,不應該提供他們除母乳以外的任何食物或是飲品;4. 嬰兒6個月大左右,應該開始添加副食品;5. 持續哺餵母乳一直到孩童兩歲或兩歲以上。母乳是嬰幼兒的專屬食物,給嬰幼兒最好的食物,增進嬰幼兒與哺乳媽媽的健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本市各接生醫療院所加入提供母嬰親善照護的行列,同時也呼籲全體市民共同支持母乳哺育政策,從產前到產後,從醫院到職場,給予嬰兒及媽媽們最友善的哺乳環境,共同支持媽媽哺育母乳,營造下一代健康的未來。焦點企劃 》新手父母

電腦族手指「喀喀響」 當心肌腱炎作祟

電腦族手指「喀喀響」 當心肌腱炎作祟

現代人生活方式不同於以往,傳統的勞動方式被長時間電腦操作取而代之,常需久坐及反覆重複某些動作或姿勢,以致出現「上肢過度使用症候群」、「姿勢不良症候群」等文明病。大里仁愛醫院復健科 - 陳巧萍醫師表示,「上肢過度使用症候群」,常因上肢關節及肌肉用力不當、重覆次數過多、或使用時間過長等,所造成的肌腱炎等相關症候群,包括媽媽手、板機指、腕隧道症候群等。一、媽媽手(De Quervain’s syndrome)媽媽手的症狀常見於手腕外側接近大拇指下緣處,出現疼痛、無力、局部腫脹,當大拇指想向外張開或豎起時,常無法伸直或很難張開。「媽媽手」俗稱的由來,大多發生在初次當媽媽的人身上,帶小孩時因經驗不足又緊張又忙碌下,許多不當的抓握:如幫寶寶洗澡、拿奶瓶、換尿布時傷害到大拇指外展肌肌腱;其實媽媽手就是大拇指外展拇長肌肌腱炎(有時合併大拇指伸拇短肌肌腱炎)。陳巧萍醫師指出,「媽媽手」常因工作上或日常生活中的不當的抓握、反覆過多所致,除上述新手媽媽外,另外如家庭主婦單手拿水壺、鍋子、反覆用力切、剁、水電工修理工作時須用拇指協助使力或取物、上班族反覆抽取檔案夾、銀行行員數鈔票等皆可能發生。治療上採口服或外用止痛抗發炎藥物,建議病患休息,避免引起疼痛的動作;必要時使用副木6週,強迫肌肉休息;或局部物理治療,如熱療(超音波、紅外線、水療)、電療或局部注射少量類固醇。二、板機指(Trigger finger or Snapping finger)板機指症狀常見於手指近掌心處疼痛、腫脹,尤其在一大早起來洗臉時更明顯,手指一彎起就劇痛、有阻力或是卡住伸不直,甚至須另一手來幫忙才能伸直、且有「喀」的聲響。手指屈指肌腱炎併腫脹後,發炎的肌腱在手指近掌心部位產生腱鞘沾黏,導致手指彎起後無法伸直、疼痛、甚至有卡住、或像扣板機時的「喀」的聲響。常因工作上做精緻手工業者、日常生活中常用手指勾起重物或彎著手指提重物、園藝剪花材、電腦族常須按滑鼠左右鍵、按釘書機、綁中國結…皆可能發生,另有些小孩的板機指屬先天性、很少見。陳巧萍醫師指出,治療板機指除了口服止痛抗發炎藥物,建議要多休息,避免引起疼痛及手指卡住的動作或工作。必要時使用副木:將彎曲沾粘的屈指肌腱伸展拉長,避免不當的手部使用方式,強迫手部休息。另外,還有局部物理治療,如熱療(超音波、水療、蠟療)、電療;或局部注射少量類固醇。

深呼吸幫助減壓 解除緊張性頭痛

深呼吸幫助減壓 解除緊張性頭痛

50歲陳先生(化名)抱怨近兩個星期頭痛的很厲害,有時痛一邊,有時兩邊都痛,以前類似的頭痛休息一下就改善,這次卻連續好幾天都如此。陳先生很擔心,是不是二十年前頭撞過後舊傷復發,或是腦袋長什麼東西?還是中風的前兆?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神經科周秉箴醫師表示,患者經過檢查後發現,除了兩邊後枕部有壓痛點外,四肢運動及感覺神經都正常。而頭痛的位置大多是兩側太陽穴及後枕部,有時痛的厲害連眼框周圍都感覺疼痛。不過,陳先生除了頭痛外,還有失眠的問題,仔細問起來才發現陳先生經營一家小公司,這陣子不景氣,公司業績不好,股票基金又賠了上千萬,所以晚上很難睡好。失眠的隔日,頭痛的更厲害。周秉箴醫師指出,根據患者的症狀及檢查結果,他的問題是緊張性頭痛,不是長了腦瘤,也和多年前的外傷無關,更不是中風的前兆。除了開立止痛肌肉放鬆的藥物之外,還提醒患者要注意生活的壓力,適當的減壓,例如運動、深呼吸等放輕鬆的小技巧,一個星期之後頭痛就得到改善。周秉箴醫師表示,頭頸部的肌肉持續收縮會導致緊張性頭痛,而導致頭頸部肌肉收縮的原因如下:1.情緒長時期過度焦慮、擔心及緊張。2.腦力長期勞動、沒有足夠的休息及睡眠。3.因長時間坐或站立,令頭、頸、肩產生不良的姿勢 4.肌肉因長期收縮,導致減少血流,致使腦局部循環不良。周秉箴醫師指出,很多人頭痛時便會服用止痛藥,但藥物往往只能治標不治本,可以嘗試下列的方法,以減輕緊張性頭痛:1.輕輕按摩頭兩側至後頸的肌肉。2.熱敷患處,有助減輕頭痛,放鬆肌肉。3.放下手上的工作,進行深呼吸,可幫助舒緩緊張情緒及壓力。4.多做有氧運動,可放鬆心情、增進睡眠品質,促進血液循環。如果服用止痛藥及嘗試以上減壓方法後,疼痛仍未改善,或頭痛頻率越來越高,周秉箴醫師則建議儘早就醫。

戒煙換健康 不怕法重罰

戒煙換健康 不怕法重罰

「你,戒菸了嗎?」相信這句話是菸害防治新法上路後最常見的一句招呼語。也因為菸害防治新法對於禁菸範圍的擴大及罰則加重,於新法上路前,身為健康促進醫院網絡成員,早已在組織內充分提供支持性環境,包括張貼禁菸標示在各明顯出入口、診間區及室內空間、廁所;置放禁菸立牌、衛教海報;跑馬燈宣導;每日定時廣播等等,藉由全院的無菸環境推動、同仁員工對於戒菸政策的執行,進而擴展至病患與社區民眾教育。澄清醫院社會服務課沈明諭組長指出,對許多癮君子而言,此法令通過大大的限制了吸菸的自由,然而多數也承認吸菸對健康來說並不是件好事,但一直仍想為吸菸找個合理的理由或繼續吸菸的動力。為什麼要吸煙呢?是排解空虛、釋放壓力,還是在吞雲吐霧中能激發創作靈感。這樣矛盾的原因,應該只有吸煙者自己最清楚。或許你也曾尋求過戒菸門診或使用過戒菸貼片、口含碇等,但就是無法成功戒除。的確,吸菸是一種成癮性疾病,特別是菸品中的尼古丁為高度成癮性物質。沈明諭組長表示,在吸菸成癮後,一旦停止吸菸,未能繼續補充尼古丁後,體內尼古丁濃度迅速下降,會產生各種不舒服的戒斷症狀,像是躁動、焦慮、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渴望再吸菸,這也說明戒菸是如此的困難。除了少數藉由意志力戒菸成功之外,利用藥物克服戒菸初期的尼古丁症狀及醫師專業諮詢更能雙管齊下提高戒菸成功率。因此,為了健康還是戒菸吧!

50至69歲市民“免費”大腸直腸癌篩檢~開跑!

50至69歲市民“免費”大腸直腸癌篩檢~開跑!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市民健康把關,特別委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辦理98年大腸直腸癌篩檢服務,提供50-69歲市民每2年1次 “免費”糞便潛血免疫檢查,活動於自即日起至98年11月30日止,名額有限,額滿為止。民國28年至48年出生且97年未接受篩檢的民眾,可以至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忠孝、和平、中興、陽明、婦幼院區報名參加領取篩檢試管。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自民國71年起,惡性腫瘤已連續26年蟬連國人10大死因榜首。結腸直腸癌為96年國人主要癌症死因之第3位,臺北市96年結腸直腸癌死亡人數達557人,為臺北市市民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第3位,每十萬人口死亡率高達21.17人,較臺灣地區每十萬人口死亡率19.5人高,對市民健康威脅甚鉅。一般而言,由良性瘜肉演變成大腸癌約需要5至15年的時間,因此,如果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即可避免大腸癌發生。根據統計,早期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為提高治癒率,唯有從早期診斷著手。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在50歲以上、曾經罹患大腸癌、有家族性瘜肉症病史、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疾病(Crohn's disease)的患者、飲食型態屬高脂肪(尤其脂肪來源多屬動物性脂肪者)、缺乏運動、體重過重、飲酒過量與抽菸等。雖然有些遺傳因素目前還無法改變,但維持健康的飲食、運動習慣,接受有計畫、定期的篩檢,可以及早發現一些尚未有症狀的病灶,以提高完全治癒的機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所辦理的50-69歲民眾大腸直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所謂潛血反應,是指偵測肉眼看不出的大便出血現象),這是目前最安全又簡便的篩檢方法,在家中就可採檢。若篩檢出陽性反應,表示有某種原因造成腸胃道出血,可能原因如:痔瘡、憩室、胃腸道瘜肉或腫瘤出血;若民眾接獲初步篩檢結果為陽性反應報告,應該攜帶健保卡到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接受大腸直腸鏡檢查以期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並獲得健康的保障。

聰明的笨蛋!?閱讀障礙者,事業成功機會大

聰明的笨蛋!?閱讀障礙者,事業成功機會大

小庭(化名)為國小二年級學生,一年級時數學常考100分,國語也可以考到70~80分。到二年級上學期,數學成績退步,國語則退步明顯,抄寫習字尚勉強可以應付,但是填充或造句則錯誤百出,特別是聽寫部分更是困難重重,常容易寫同音異字,或寫錯字形、增減筆畫,對較簡單、筆劃少的字常寫錯,寫較複雜困難、筆劃多的字,反而較不容易出錯。閱讀出現困難,常無法區辨外型及發音上容易混淆的字詞…等問題,且注意力不易集中。小庭小學一年級時來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科就診,因為上課不專心,愛插話,成績不穩定,診斷為「過動併注意力缺失症」。另顯示小庭有衝動控制不佳的問題,可能傾向DSM-IV-TR診斷準則中的: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ADHD)之診斷。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林正岳指出,回溯小庭念幼稚園中班時,老師曾提及個案上課不專心,學習落後,容易忘記事情、粗心和心不在焉。媽媽表示小庭小時候在家雖然會跑來跑去,但是出門不曾走失過,在家若看書或畫畫可以持續1、2個鐘頭,在無法得到滿足時會生氣,生氣時就僵在那裡,但小庭表示自己生氣時會打桌子,有時也會揍東西。中斷治療半年多,今年恢復門診,醫師發現在書寫過程中顯得緩慢吃力,再仔細問診,高度懷疑可能為:學習障礙中的一種「特殊閱讀書寫障礙」。所謂閱讀障礙,一般來說智能、表達能力多沒問題,關鍵在閱讀上,會有無法專心閱讀、寫字顛倒等情形,這是一種學習障礙。林正岳醫師表示,在治療上,父母體諒最重要,全力幫孩子進行多元學習。首先,醫師會做智能測驗,排除智能障礙後,再了解有無家族史。目前的治療多採「多感官教育」,特別是利用電腦認識字。曾有志工媽媽到學校讀考卷給有閱讀障礙的小朋友聽,結果,小朋友都能考得不錯。顯見有閱讀障礙小朋友,大多智力沒問題。更重要的是學校的態度,讓這些孩子學習上更有彈性才能真正協助這些小朋友度過學習障礙。「閱讀障礙」患者對於閱讀、寫字或拼音等方面會感到吃力,但這並不表示他們的智力有問題,影壇巨星湯姆克魯斯、美國石油大亨洛克斐勒、音樂天才莫札特、科學天才達文西、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甚至頭腦一流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和大發明家愛迪生都是「閱讀障礙」患者,卻無損他們的傑出表現。閱讀障礙並不會影響一個人的智能,通常他們在建築、工程、科學及音樂上都有很高的天賦,也因此不論是在歌壇、體壇和科學界都有傑出人物產生。心理學家分析英國企業界表現優異者的心智特質時發現,300位百萬富翁中有40%是閱讀障礙者,這個比例是一般人口的四倍。專家們分析可能由於閱讀障礙者比較不擅長於注意細節,但卻能掌握較宏觀的整體性,並且較能產出具原創性的觀點。另一方面,他們可能有比較強烈的動機。維京集團負責人Branson 在18歲時就賺進了他人生的第一個百萬,現在身價超過億萬,他是位閱讀障礙者,他連淨利與毛利這兩個名詞,他都搞不懂,直到三年前,別人解釋給他聽時,他才瞭解。他說「閱讀障礙」對我而言,它的意義是「我擅長於授權,而且較具宏觀」。

對抗春天「後母臉」 喝水養生好「鹼」單

對抗春天「後母臉」 喝水養生好「鹼」單

春天「後母臉」,使得最近氣候經常忽冷忽熱、反覆無常,在冷暖交替之際,想要調節氣溫變化所引起的不適,最簡單的方式,是從「喝水」下手。從中醫的養生觀點來看,春季宜養護肝臟,養肝首先必須要調適情緒,由於人的腦細胞中有85%是水,若供水不足,大腦生成的能量會減少、效率下降,容易產生抑鬱症狀,要改善脫水引起的抑鬱狀態,方法之一就是多喝水。根據英國倫敦大學聖瑪麗醫學院專家研究發現,在餐前喝水確實能刺激神經生成抗鬱物質。此外,多喝水還可幫助身體提高免疫力、預防胃潰瘍等疾病,日本醫學專家研究也指出,當水的pH值介於9.0~9.5之間,是最適合人體的鹼性水,經實驗證實,長期飲用可適度調整體質,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像是消化不良、胃酸過多、慢性下痢等症狀,皆可獲得改善。若是不習慣喝水的民眾,也可運用在泡茶上,特別是春天時,人體正處於舒緩狀態,喝點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皆可幫助提振精神,祛除體內寒氣。且經過電解處理的鹼性水,分子團較小、滲透力較佳,因此泡茶萃取出來的成份與風味也會比較高,在東京帝國飯店,村上料理顧問甚至運用在烹調料理上,像是洗米煮飯,據說可加快煮熟時間,且口感更佳。至於體質較弱、容易感冒的人也可多吃大棗、山藥、小米等健脾益氣的食物,適當攝取如蔥、蜂蜜及含豐富的維生素的新鮮蔬菜、水果等。同樣能達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但最好避免太冷、太鹹、太辣等刺激性食物,以減少對支氣管的刺激。

骨鬆、荷爾蒙失調?!每天多攝取黃豆製品

骨鬆、荷爾蒙失調?!每天多攝取黃豆製品

近年來西方生化醫學界已開始留意到,東方民族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乳癌、子宮頸癌…等,相較於西方民族女性都偏低;因此中國人吃了數百年的黃豆及其豆製品,重新開始被人類正視與愛用。許多生化醫學研究指出,黃豆成分中:高含量的甘胺酸(Glycine)、精胺酸(Arginine)、ω-3及ω-6系多元不飽和脂肪酸(α-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大豆纖維、卵磷脂、大豆皂素、大豆固醇、異黃酮素,對人體健康而言確實有非常大的助益。臺安醫院 - 營養師李祥瑞表示,以骨質疏鬆症來說,是與平均壽命的高齡化有所關連,尤其以更年期後的女性為甚。其因卵巢的功能退化,雌激素的分泌減少,以致鈣質容易流失而降低其骨質密度所致。近來,國內外臨床試驗指出,黃豆異黃酮素能有效改善婦女更年期徵候群,如:熱潮紅、盜汗、心悸、失眠、情緒低落等。而科學研究也指出每天攝取60公克的黃豆蛋白(約含異黃酮素135毫克),連續四週,可以使燥熱感下降33%,而連續12週則可降低45%。為了維持健康,荷爾蒙的平衡乃為關鍵重要因素,荷爾蒙過多或過少,均不利於人體健康。例如雌激素(Estrogen),其量過多則成為致乳癌的原因,相反地,其量過少則易鈣質流失而導致骨質疏鬆症。營養師李祥瑞指出,黃豆中含的異黃酮素擁有調節雌激素作用的功能,其作用機制為:當雌激素較少時,異黃酮素可與受體作用而補充雌激素效應,如此互為牽制以利調整正常的雌激素平衡,有利健康的運作。許多美國更年期婦女得悉黃豆異黃酮素可緩和而自然地平衡更年期婦女的荷爾蒙狀態,尤其配合採用鈣質、葉酸以及維生素B群療法更好,而大約已有100萬的美國婦女改用異黃酮素(亦稱為植物性雌激素)的治療法。總之,日常在預防骨質疏鬆保健上,不但要補充鈣質而且更需要攝取可抑制鈣質流失的黃豆異黃酮素,以獲得相乘效果(通常防止流失比補充更為重要)。另有研究發現飲食中以黃豆蛋白取代動物性蛋白(非直接服用異黃酮)具有保護骨質流失的功效。關於黃豆異黃酮素的參考攝取量:營養師李祥瑞說,是隨各種疾病的狀況而稍微有出入,諸如,為減輕女性更年期障礙,每天服用60mg異黃酮素為宜,為加強骨質密度,每天服用60~100mg異黃酮,以利預防骨質疏鬆症,而在美國通常對各種疾病預防,以60~80mg做為建議參考量。因此每天多攝取黃豆製品,如:豆腐,豆漿(豆奶)等,乃為最簡單方便的健康方案。(豆腐:異黃酮含量531mg/g、豆奶飲料:1,662~1,918mg/g、味噌647mg/g,資料來源:Journal of Nutrition, Mar. U.S.A., 1995)其它,還有一些研究人員針對黃豆蛋白對腎臟功能的益處進行調查。早期的結果發現黃豆分離蛋白可改善腎功能患者的營養。尤其可延緩因糖尿病引發腎功能的病變。此外,Sand File 博士,兩項研究指出:攝取高量異黃酮素的膳食對男女老幼均擁有改善認知與記憶狀況的碑益效應。因此為了您的健康,鼓勵多選用黃豆及其製品,來替代動物性來源的食物。

走路上坡”腳軟” 可能是周邊動脈阻塞

走路上坡”腳軟” 可能是周邊動脈阻塞

動脈硬化一直是現代中老年人的致命殺手。隨其發作部位的不同,而有各異的疾病症狀、如中風、心絞痛等等。如果動脈硬化發生在下肢血管,就會造成皮膚變薄,腿毛脫落、趾甲萎縮、間歇性跛行、夜間下肢抽痛,甚至發紺、壞疽以至於須截肢等等的嚴重症狀,這種下肢血管動脈硬化的疾病,就叫做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北醫附醫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 曹乃文醫師指出,本病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居多,據統計在老年男性中以約百分之五至十的比例患有此疾,本病既然為下肢動脈硬化的表現,則其危險因子亦與動脈硬化相同,如高膽固醇血症、抽煙、肥胖、男性、高齡、糖尿病、高血壓、家族史等等,歐美的研究指出,在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患者中有相當高的比例(約百分之二十至五十)亦合併有腦血管阻塞或冠狀動脈心臟病,而其整體的致命風險,將較一般病患大幅提高。有些老年朋友,發現自己無法走遠,或是在上坡時便覺得下肢疼痛,舉步無力,而常以為這些是神經被壓迫或骨關節退化所造成的症狀,其實有相當多患者的症狀都是血管阻塞引起,於是多長期針對神經骨骼治療仍然無效之後才考慮到血管問題,不但耗時傷神,也造成了疾病持續惡化。 曹乃文醫師特別提供簡單的方法讓大家能夠自我診斷:如果在行走或上坡時,下肢疼痛或無力,而只要站立休息,即可於十分鐘內自然改善,並可自行再度行走著,多半即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患者,宜在症狀早期求診於專科醫師,針對病情及危險因子早期治療,以減輕痛苦,改善生活。曹乃文醫師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之治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控制危險因子,如戒菸、減重,養成運動習慣以改善血脂比率等等,若已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時,則要嚴格控制血壓血糖以避免或延緩血管硬化之發生。如果已經罹患了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則應再由藥物、復健來控制症狀,延緩疾病之發展,目前有Aspirin、Clopidogrel及Cilosazol等藥物可供使用,早期疾患之臨床效果頗佳,適當的運動復健亦可有效改善步行速度及距離,當然若病情已然惡化,而症狀已發展到即使雙腳全然不動也會疼痛的階段,則進一步的外科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了。 

中醫婦科住院照護 媽媽調養好安心

中醫婦科住院照護 媽媽調養好安心

許多婦科疾病雖然都有對應的婦產科照護,但對於治療後療效欠佳或仍有諸多不舒服症狀的婦女而言,雖不致於危及生命,但是這些症狀卻嚴重影響婦女生活品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開辦中醫婦科住院服務,提供民眾另一種選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醫師卓雨青說,為了服務深受疾病困擾的婦女另一種醫療選擇,該院區特別開辦中醫婦科住院服務,在賴榮年主任領導下,提供自費住院服務,住院期間運用中醫的各種療法(如:中藥粉,飲片,針灸,拔罐,藥薰,熱療…等),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以提高生活品質,並預防疾病惡化。卓雨青表示,懷孕期安胎非常重要,有併發症孕婦尤其造成胎不安或身體不舒服等困擾,例如:妊娠高血壓的準媽媽,若持續高血壓容易有蛋白尿或是水腫等併發症,甚至發展成子癲前症、子癲症等,是危及媽媽及寶寶生命的高危險妊娠疾病。若能及早讓中醫介入合併治療,可以減少惡化,直到需要提早終止妊娠機率,也可以提高懷孕媽媽生活品質。她還說,曾有習慣性流產病史的懷孕婦女,再次懷孕後通常都會格外小心,中醫在安胎及產後調理方面的專長,一直是為社會大眾所信賴,以前礙於環境限制,中醫對於孕婦安胎的幫助僅止於藥物調劑,且每次開方多為一星期或更久之後才回診,媽媽還得在需要靜躺安胎狀況下來回奔波,增加流產機率,而且對於不喜歡服用過多藥物的媽媽們,這種安胎方式多少會有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矛盾心情。若可以暫時住院療養,不僅媽媽可以安心靜養,隨時在中西婦科醫師雙重監控下服用藥物,並隨時視病情調整藥方內容,相信可以讓媽媽更安心、寶寶更安全。卓雨青提醒民眾,若對於中醫婦科住院有興趣或是不了解的地方,歡迎至陽明院區中醫科洽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