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胃癌手術後 口服抗癌藥物可延長存活率

胃癌手術後 口服抗癌藥物可延長存活率

50出頭的王先生(化名)因上腹痛及解黑便來到急診,經內視鏡檢查發現竟然是胃癌,所幸身體其它部位經檢查後並無轉移跡象,經手術治療後,恢復順利。病理檢查顯示是二期胃癌,病患及家屬都詢問是否需要術後化學治療?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外科楊銘棋醫師表示,胃癌手術包含胃的切除與淋巴清除兩大部分,其中淋巴清除部分在國內常常做得不夠徹底,標準的淋巴清除範圍包含了胃週邊(第一級)及胃週邊較大血管(第二級)的淋巴清除,台北榮民總醫院吳秋文教授於2006年發表的前膽性研究報告指出,做到第二級淋巴清除病患的五年存活率為59.5%,明顯優於只做到第一級淋巴清除者的53.6%。至於術後是否要使用輔助性化學治療呢?楊銘棋醫師表示,2007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由日本多所醫學中心合作的前瞻性研究結果給了明確的答案,針對第二期及第三期的胃癌患者經第二級淋巴清除的胃切除手術後,一組給予口服化學藥物一年,另一組則未給予,結果三年存活率,有給口服抗癌藥物這一組是80.1%,未給予這一組則是70.1%,明顯有10%的差距。因此,楊銘棋醫師指出,對於絕大多數可手術的胃癌而言,第二級淋巴清除的胃切除手術再加上術後的輔助抗癌藥物治療是目前標準治療模式。

心導管室新儀器上路 守護生命提高治療品質

心導管室新儀器上路 守護生命提高治療品質

花蓮慈濟醫院救心團隊守護花東居民即將滿十六年,第一部心導管儀器在去年底退休走進歷史後,新購置的設備昨(23日)上午正式啟用,王志鴻副院長指出,精密的新儀器不僅大大提升顯影清晰度,多角度呈現血管阻塞狀況,更可降低心導管介入治療的風險。 以往花東沒有心導管檢查與手術的心臟內科醫師。鄉親只要發生心臟方面的急病,必須北送或西送急救,路途遙遠,等於宣告死刑。即使幸運的病友發病時,可以依靠溶解血液栓塞的藥物打通阻塞,但是血管再通率只有六至七成。因此,花蓮慈院在八十二年五月成立心導管室,整合心臟科主治醫師與醫技人員成立「二十四小時救心小組」,並與東部各區域醫院、診所形成默契,一旦有急性發病病患,一通電話,救心小組成員就能在病患轉送間三十分鐘內,完成相關術前準備,讓病人到院即可進行手術,打通阻塞的動脈,並在三年前設置第二心導管室,至今服務的病人已超過一萬六千例。 王志鴻副院長指出,陪伴心臟內科團隊成長的第一心導管室的儀器,在去年十二月底正式退休,不僅重新規劃空間,打通兩間導管室,日漸茁壯的心臟內科團隊也有新的討論室,新的儀器測試多日後,今天啟用服務的病人是一位老病友。 新的心導管室內,除了儀器是尖端的新科技外,牆面上的木櫃也全有十七年的歷史,經過粉刷之後,宛若新家具,王志鴻副院長指出,心導管室團隊對於得來不易的醫療設備及周邊器具都是細心呵護、勤加保養,延長物命,事實上心導管介入治療儀器旁的顯影器注射具也是留用的舊儀器。 王志鴻指出,春天的氣候變化大,凌晨到清晨的氣溫低,家有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平日應格外注意按時服藥控制,即使沒有高血壓等相關病史,也不能對心臟、胸部不適等症狀掉以輕心,一旦發現胸痛、胸悶應立即就醫檢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驟發的危險。 

關懷失業者身心健康 苗醫舉辦義診諮詢服務

關懷失業者身心健康 苗醫舉辦義診諮詢服務

考量金融海嘯造成全球失業率不斷攀高,而失業不僅使民眾身、心深受煎熬,影響了個人、家庭、社會正常運作,甚至因長期的壓力處,使健康亮起了紅燈。因此,衛生署苗栗醫院特別響應衛生署「失業者身心關懷計畫」,於昨(23)日在苗栗就業服務站,為失業朋友辦理義診。苗醫這次的義診,由中醫科主任康鍾禧、高檢中心主任吳輝雄和心理技師、護理師、社工師等人,在現場提供中醫診察、針炙和血壓測量、健康諮詢、心理健康評估及福利諮詢等服務,院長李源芳也特別抽空前往關心義診情形。李院長說明,此次義診共服務了43位鄉親,且經現場進行「簡易檢視健康量表」填寫評估,發現其中23位有憂鬱症傾向,工作同仁除先予提供親切諮詢服務,並建議其可至醫院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幫助;義診過程中,還經由社工師的細心關懷和了解,發現有二位同是單親媽媽的失業婦女,都希望能找到可以兼顧孩子的工作,苗醫社服室主任徐慧琪,立即協助轉介苗栗婦幼福利服務中心到宅服務、苗栗縣海清老人養護中心居家服務,透過社會資源的結合善用,給予了失業者實質的幫助,二位單親媽媽均一再道感謝後離去。據苗栗醫院精神科主任陳文科表示,失業為重大生活壓力事件,失業者處於長期壓力下,容易引發身心焦慮,而出現失眠、緊張、憂慮、不安----等症狀,近幾個月來,在苗醫精神科門診中,就大約增加了一成這類的患者。陳醫師進一步說明,失業民眾如果只是出現的短暫擔憂和不安,還不致於有太大的問題,但假如恐慌不安的情緒,持續超過二週以上,或是失眠已影響生活正常作息、或達一週時,都應該儘速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避免造成更嚴重的健康疾病、甚至衍生更多的問題。苗醫精神科預約服務專線:037-261920轉273

卵巢巧克力囊腫不會影響試管嬰兒的成功率

卵巢巧克力囊腫不會影響試管嬰兒的成功率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造成女性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灶發生在卵巢,卵巢就會在每次月經來潮的時候出血,久而久之,卵巢就會長出裡面充滿積血的「巧克力囊腫」。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除了有不孕症的問題以外,也會有痛經和性交疼痛的問題。臺安醫院婦產科 - 周輝政醫師指出,卵巢巧克力囊腫一直是不孕症醫師的一大挑戰,過去認為巧克力囊腫和子宮內膜異位症,會在腹腔裡面分泌某些對卵子有害的物質,影響受孕和胚胎著床的能力,因此許多醫師會建議先開刀清除巧克力囊腫以後,再進行試管嬰兒。最近芬蘭的Tampere大學婦產科,針對患有巧克力囊腫的不孕症患者進行治療效果分析,其中有45位患者卵巢有巧克力囊腫(其中有36位曾經因為巧克力囊腫開過刀),另外55位都曾經因為巧克力囊腫開過刀,目前則沒有巧克力囊腫。研究結果卻發現卵巢有巧克力囊腫的一組,試管嬰兒的成功率並不比另一組差。主持研究的Tinkanen醫師認為,巧克力囊腫是一種復發率很高的疾病,通常開刀之後第一年就有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一的病人會重新長出巧克力囊腫。醫師為了減少復發率,會更徹底的清除巧克力囊腫的病灶,結果導致要切除更多的卵巢組織。因此開刀以後進行試管嬰兒的治療時,就需要用到更大量的排卵藥物,所能取到的卵子也較少。周輝政醫師表示,在同一個研究中有提到,過去大家一直認為巧克力囊腫會增加流產的機會,但是這一個研究的結果發現,巧克力囊腫並不會影響到胚胎的著床。因此Tinkanen醫師認為1到7公分的巧克力囊腫,並不會影響到試管嬰兒的成功率。Tinkanen醫師也提到,這篇研究並不代表所巧克力囊腫都不需要開刀,如果無法確定腫瘤的性質,或是有厲害的經痛症狀,仍然必須考慮開刀。如果只是因為不孕症需要進行試管嬰兒治療,倒是並不一定需要先進行巧克力囊腫的切除。周輝政醫師建議必須先和醫師討論各種治療的可能性,以後由醫師判斷最好的治療方針。

十種伸展運動 輕鬆改善姿勢不良

十種伸展運動 輕鬆改善姿勢不良

姿勢不良症候群是常因長時間維持不當坐姿或工作壓力造成的緊張所致,大里仁愛醫院復健科主任 - 陳巧萍醫師提供以下十種運動可於工作休息時,換換姿勢、多活動、保健康。其動作要領,都是以緩慢的速度伸展起,伸展到關節附近的肌肉適當繃緊即停住,保持繃緊狀態約15秒左右,過程中要進行緩和的呼吸,工作期間大約每隔1至2小時之間最好能選擇三~五個動作伸展,有益健康! 1.頸部運動:身體坐穩,背挺直,頭由正中位置分向六個方向緩和的動:前彎、後仰、左、右及兩側旋轉,每個方向動五下、每下停五秒、回到正中位置,再換下一個方向; 要注意頭向後仰時,力量要放輕些,頸椎感覺較舒適。 2.手臂伸展:手指交錯,手掌外翻朝前,手臂前平舉並儘量往前推出,感覺手臂外側繃緊。 3.舉臂後展:身體坐穩,背部靠緊椅背。手指交錯,手掌外翻向上,手臂儘量往上推,並往後展開肩膀。4.站立坐下變換:站起來、坐下,交替重複數次。5.站姿旋轉:手肘貼著身體旁彎屈90度、手心向上握拳,腰往右轉、還原、往左轉、還原。 6.背靠牆站:枕部、臀部及腳跟呈一直線貼緊牆壁,腰背挺直、縮小腹、 縮下巴、維持站姿15秒後、放鬆15秒,再重複。此動作對長期姿勢不良者更重要。   7.坐姿前彎:坐姿,雙腿分開略寬於肩,身體漸漸向前彎,直到背部繃緊為止。雙手可以抓住腳踝,並儘量放鬆肩膀。 8.手腕及腳踝伸展:坐姿下,手自然下垂、手腕、腳踝腳趾頭同時向下、還原到水平位置,重複數次。 9.手腕及腳踝背屈:坐姿下,手自然下垂、手腕、腳踝腳趾頭同時向上、還原到水平位置,重複數次。10.肩部運動:兩側肩膀輪流由前往後旋轉、再由後往前旋轉,如以肩膀前後畫圓一般。

紫外線不再是皮膚的頭號敵人

紫外線不再是皮膚的頭號敵人

一般人聽到『紫外線』三個字,很自然的會將紫外線視為皮膚的頭號敵人,因為紫外線會造成皮膚老化、黑斑甚至皮膚癌。不過,讓一般民眾更難以想像的是,皮膚科醫師可以利用紫外線用來治療許多皮膚疾病。奇美醫院皮膚科 - 林旻憲主任表示,紫外線可以依波長的長短可粗分為長波紫外線(UVA)、中波紫外線(UVB)以及短波紫外線(UVC)。長波紫外線(UVA)和中波紫外線(UVB)可以降低皮膚發炎,所以可以用來治療許多皮膚疾病;反之短波紫外線(UVC)可以毒殺細胞以及細菌,臨床上無法用來治療皮膚疾病,自然界中的臭氧層可以阻擋太陽光的短波紫外線,保護生物不受到短波紫外線的傷害。可以用來治療皮膚疾病的紫外線,可以再細分為:長波紫外線(UVA)、中波紫外線(UVB) 、窄頻中波紫外線(波長為311nm的UVB)、超長波UVA (UVA-1)以及紫外線準分子雷射(excimer laser)。紫外線光療已經廣泛使用在治療包括像是乾癬、白斑症、全身性濕疹,包括異位性皮膚炎、結節性癢疹;慢性掌蹠汗庖疹、尿毒性皮癢症、黃疸性皮癢症、皮膚淋巴瘤、後天性免疫缺乏徵候群之發癢性疹、淋巴瘤樣丘疹病、泛發性扁平苔癬、類乾癬;全身性硬皮症、硬皮樣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不過林旻憲主任提醒,目前健保有給付紫外線光療的只有乾癬、尿毒性皮癢症、全身性濕疹、白斑、皮膚淋巴瘤。紫外線光療在治療皮膚疾病時,病人站在直立式的紫外線光療機器中央,曝露出皮膚要接受治療的地方,不需要治療的部位則使用毛巾或衣物遮蓋,眼睛必須穿戴護目鏡保護。每次照射時間從數十秒到數分鐘不等,照射的時間以及次數會依照個人膚質、使用的儀器以及病情嚴重程度而有所調整。 如果病人是接受長波紫外線化學療法(PUVA)治療,治療前病人必須使用感光劑來加強療效。感光劑可採口服方式或者局部塗抹皮膚方式,如果是口服感光劑,服用後24小時內要確實防曬及避光。林旻憲主任說,目前主流的照光方式是使用波長為311nm的紫外線,又稱作窄頻中波紫外線光療,病人不用搭配使用任何感光劑,不僅使用方便,治療效果又令人非常滿意。無論是窄頻中波紫外線光療,或是長波紫外線化學療法,柳營奇美醫院目前都備有儀器可以提供病友最理想的治療。至於接受紫外線光療會不舒服?有副作用嗎?紫外線光療是一種方便、迅速且有效的治療方式,病人極少有不舒服的感覺,只要患者遵守醫師排定的療程,幾乎不會有副作用發生。如果病人體質對於紫外線敏感,或是光療劑量過高,病人則可能會出現短暫的曬傷症狀。

吃蒟蒻真的不會變胖嗎?

吃蒟蒻真的不會變胖嗎?

吃蒟蒻真的不會變胖嗎?讓我們來看看蒟蒻裡所含有的成分。每公克的蒟蒻裡,佔最大比例的是水分,約含有公克,接下來是食物纖維,約含有公克。也就是說,蒟蒻除了水分以外,幾乎都是由食物纖維組成的。另外,市面上有一些蒟蒻裡會加上鹿尾菜等的海草,做成黑色的蒟蒻來販賣,這是為了要讓習慣購買以前那種不削皮所製作出來黑色蒟蒻的人,能夠不排斥購買所做的嘗試。最近市面上還有加入抹茶、柚子等,各種口味的蒟蒻出現。◆ 蒟蒻的熱量幾乎是零?人類吃下去的食物會在胃裡與胃液等消化液混合。這個時候消化酵素就會活動得很活躍。消化酵素會分工合作,分成專門分解蛋白質的、只分解脂肪的、只消化碳水化合物(糖質)的各個種類。我們稱這為消化酵素的基質特異性。蒟蒻裡所含有的聚葡甘露糖(glucomannan)是由葡萄糖與甘露糖(mannose),這兩種單糖複數串連而成的碳水化合物。可是人體裡並沒有能夠消化聚葡甘露糖的消化酵素。因為無法分解、吸收,所以雖然是碳水化合物,可是並沒有熱量。為何不說是「零熱量」,而是用「幾乎是零」這樣的曖昧說法呢?這是因為生活在小腸的下方、大腸裡的腸內細菌擁有能消化蒟蒻的消化酵素所致。蒟蒻裡的食物纖維被腸內細菌分解,間接的讓人體吸收,可是我們並不清楚有多少熱量會被人體所吸收。因此,低熱量的蒟蒻不只可以防止肥胖,除此之外還有降低膽固醇,減少血液裡的三酸甘油脂等效用。(本文文案擷取自『逛超級市場學生物』一書,由世茂出版社發行)延申閱讀 》我要再瘦一點!

破解坐月子禁忌 把握體質調養黃金期

破解坐月子禁忌 把握體質調養黃金期

廣義“月子”是指產後一至三個月,因為胎盤娩出到子宮復舊完成約需6-8週,產婦在這段期間須有適當的休息與調養,以期恢復懷孕前的身心狀態,這段時間便稱為“坐月子”。這段時間是體質調理很重要的時機,在這段時間內調養身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與青春期跟更年期並稱體質調養三大黃金時期。隨著時代變遷,生活型態與舊有農業時代大不相同,傳統的飲食及養生保健觀念也有些許的修正,就產後保健方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陳玉娟醫師針對以下常見問題說明:■ 產後吹風:生產後皮膚毛細孔大開,這時如果吹風很容易感受風寒,引起頭痛、肌肉酸痛、筋骨疼痛等問題,俗稱“月內風”,因此建議產後仍需著薄長袖、長褲,戴帽子,避免受風侵襲。■ 洗頭、洗澡:因為以前的浴室是在戶外,怕產後受風寒,所以不能洗頭、洗澡。現在在室內比較不會有這問題,只要使用熱水,而且全身乾燥、不出汗時再出浴室,避免受風,甚至使用大風藤、一條根等驅風、走筋骨的藥做藥浴,不但個人衛生,連筋骨保健都順便做了。不過原本體質就比較虛弱,易受外感,或月經來時洗頭就頭痛的,陳玉娟醫師仍建議不洗。原則上產後前兩週仍建議媽媽忍耐一下,可以換得日後免受筋骨酸痛及頭痛之苦。■ 碰冷水:產後碰冷水易導致筋骨受寒,氣血循環不順暢,因此必須使用溫水,洗完後盡快擦乾,包刮盥洗漱口也都是以飲用的溫水為宜。■ 做運動:產後因為催產素會使骨盆處的結締組織軟化,所以產後如果馬上進行激烈運動,會造成關節韌帶鬆弛,所以產後一至二週只能稍微活動筋骨,老一輩的會說連爬樓梯都不行,但是陳玉娟醫師認為,只要體力負荷範圍,利用束腹帶支撐下適度活動是可以的。至於房室,古有“百日內忌夫妻交合,犯者終生有病”的說法,因為產後身體復舊需六至八週,所以至少八週後再行房較適宜。 焦點企劃 》坐月子須知焦點企劃 》新手父母

春寒侵體 類風濕性關節炎須重視「保暖」

春寒侵體 類風濕性關節炎須重視「保暖」

談到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具代表性人物就是已故作家劉俠女士,此種疾症好發於三十至五十歲女性,屬慢性、發炎性較強的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原因是關節滑膜囊發炎變厚,以致關節腫脹、僵硬疼痛。發病初期的半年是黃金治療期,錯過期限,關節很可能變形,病情嚴重者甚至全身疲倦、不適,手肘、臀部皮膚起腫塊,或引發眼睛、肺部發炎。易患此症之族群有:1.三十至五十歲中年女性。2.組織抗原中含有HLA-DR4人類白血球抗原者(與遺傳、體重、壓力、運動無關)。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飲食,台東基督教醫院張靜芬營養師建議,患者應多攝取含Omega-3之深海魚類、魚油及核果等富含維他命E食物。類風濕性關節炎既然屬於自體免疫疾病,還可以在骨科就診嗎?台東基督教醫院洪樂堯醫師說,大多數民眾以為,只要跟關節有關的疾病都應該掛骨科,其實三大關節疾病中,退化性關節炎屬於「骨科」或「復健科」範疇,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痛風的治療應找「過敏免疫科」、「骨科」或「內科」。洪醫師建議,關節疼痛病人在描述病況時應表達:1. 什麼時候最痛(白天、夜晚或睡覺前)?痛多久了?2. 什麼姿勢最痛?痛點會延伸到其他部位嗎?3. 是「悶」痛、「酸」痛還是「刺」痛?4. 發作時會腫或熱嗎?舉凡關節炎患者,只要面臨「高溼度加低溫度」的情況,關節就會又僵又痛,所以讓關節常保順暢的不二法門是保暖,穿長褲、戴護膝都是好方法。活動時避免爬坡、下樓梯、蹲跑跳,運動則以衝擊力較低的游泳、水中漫步、平路散步、騎腳踏車為較佳選擇。(本文取自宇宙光雜誌 2008 年一月號「診療室的春天」專欄,吳方芳撰稿)

預防脂肪肝 掌握三餐熱量分配訣竅

預防脂肪肝 掌握三餐熱量分配訣竅

近十年來,由於速食行業及精緻食品的擴展快速,促使多數民眾養成高熱量、高油脂、低纖維的飲食習慣,導致脂肪肝的盛行率也隨之日益增加,目前台灣地區約有百分之廿一至廿五的民眾患有此疾。光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 - 柯萬盛 醫師表示,想要治療脂肪肝,最好的方法不外乎是釐清脂肪肝的成因,而予以有效控制。另一方面,民眾對於預防醫學愈來愈重視,不少人都會定期到醫院或檢驗所接受某些特定的檢查,其中超音波掃描檢查因不會讓受檢者有不舒適感,所以大家都願意接受此項檢查,但也因此而篩檢出不少無症狀的「脂肪肝」患者。有趣的是,在臨床上,有八成的脂肪肝患者,不但不具有特異的症狀,肝功能檢查也都在正常範圍之內。而大部分被告知罹患脂肪肝的病患,多是經由腹部超音波掃描而得到診斷,少部分則在施行剖腹手術時,才意外地被外科醫師發現。柯萬盛醫師指出,根據臨床研究發現,用超音波影像來診斷脂肪肝的準確性高達九成以上,因此超音波掃描不失為臨床診斷脂肪肝的最佳利器。所謂「脂肪肝」並非如一般人的想像中認為,肝臟外面被一層脂肪組織所包覆,而是指在肝細胞組織切片中,發現其中肝細胞質被大小不等的脂肪顆粒所佔據,而脂肪顆粒所佔據的面積,就決定著脂肪肝的嚴重性。以病理學的觀點來說,假若脂肪顆粒所佔據的面積,達到所有肝細胞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者,便可診斷為「脂肪肝」。而常見導致肝細胞發生脂肪變性的原因,主要可分為五大類:過度肥胖、長期多量喝酒、高三酸甘油脂血症、糖尿病,以及某些長期服用致使肝傷害的藥物,如抗生素或類固醇等,而少數引起脂肪肝的原因,有慢性心臟衰竭所導致的鬱血性脂肪肝,或懷孕末期的急性脂肪肝。至於脂肪肝的治療,則以病因的去除為原則,柯萬盛醫師表示,首先需將體重減輕、控制血脂肪、血糖,以及戒酒。大部分患者都會在病因去除後,脂肪肝的跡象便會逐漸消失,但某些脂肪肝患者如再繼續酗酒,則可能會步上「肝硬化」的命運。另在飲食部分,由於脂胖與脂肪肝形成有密切關聯,因而首先要做到節制飲食,控制體重,注意熱量分配是很重要的。要避免過飽,最好少量多餐,如每日吃四至五餐。若一日三餐,合理的分配方案是:早餐佔當天總熱量的百分之三十至四十,中餐佔百分之四十至五十,晚餐佔百分之二十至三十。而人體需要的三大營養素的百分比,應以蛋白質佔百分之十三~十五,脂肪佔百分之二十以下,碳水化合物佔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為宜。如有血脂異常,則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均應相對減少。因此,脂肪肝患者不需要過度憂慮,只要對症治療,脂肪肝也有銷聲匿跡的一天,柯萬盛醫師提醒,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自行服用偏方,而使得脂肪肝受到再次傷害。根據臨床的經驗,某些經由腹部超音波掃描被確定診斷罹患脂肪肝的患者,若其肝功能檢查的GOT或GPT有異常的現象時,則必須先考慮,除肝臟本身有脂肪肝的病變之外,是否還合併有其他導致肝傷害其他原因的存在。如果導致脂肪肝的原因一直持續存在,則脂肪肝很有可能在日後步入「肝硬化」的階段,其中最常見的,包括有酒精性脂肪肝、藥物中毒性脂肪肝,以及循環障礙所形成的脂肪肝。因此,脂肪肝患者對於其本身導致原因之去除,是不容忽視的。此外,民眾若懷疑自己是否罹患脂肪肝,則不妨要求肝膽專科醫師安排一次快速便利而準確的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便立刻可以確定知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