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給媽媽溫馨健康的好禮物!衛生局三癌三高免費篩檢大贈送

給媽媽溫馨健康的好禮物!衛生局三癌三高免費篩檢大贈送

5月9日母親節將屆,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特別精心策劃於今日(5/7)上午8時至11時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2個院區(和平院區、婦幼院區)及信義、中山、內湖、北投門診部舉辦『慶祝母親節-三癌三高免費篩檢大放送』活動,請民眾把握難得機會,踴躍參加篩檢。癌症連續27年為10大死因之首癌症號稱21世紀人類的頭號殺手!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數據顯示,自民國71年至民國97年,惡性腫瘤已連續27年蟬聯臺灣地區主要死亡原因榜首。97年癌症統計資料顯示,臺灣地區乳癌、口腔癌及子宮頸癌分別位居國人主要癌症死因之第4位、第6位及第8位。上述3項癌症均具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良好等特性。乳癌是臺北市女性最好發癌症,三點不漏保安康臺北市女性乳癌的發生率是女性10大癌症之首,97年死亡人數高達每10萬女性人口16.87人,死亡率是第3名(次於肺癌及結腸直腸癌),不過卻是中壯年婦女第1大癌症死因,由於近年來隨著乳癌的罹患率不斷的上升,好發的年齡層也在逐年的下降中,不管是每個月乳房的自我檢查,或是健檢時的乳房常規檢查,都是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近來加強宣導的重要方針。同時提醒婦女朋友不要忘了,愛波三部曲:每月定期乳房自我檢查。35歲以上之婦女建議每年應接受專科醫師檢查。45-69歲婦女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再次提醒婦女朋友們,若您是設籍於臺北市且於98年度接受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之婦女,可至本市市立聯合醫院(陽明、忠孝、仁愛、中興、和平及婦幼六院區)接受免費之乳房超音波檢查。歡迎台北市民朋友踴躍參加,相關訊息請參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頁http://www.health.gov.tw/或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分機1842洽詢。

中醫可以緩解更年期不適?

中醫可以緩解更年期不適?

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即將到來,但是門診病患王太太卻常常哀聲嘆氣,不僅常感覺肌肉痠痛,還會頭暈目眩,手腳麻痺,有時候不僅快樂不起來,還時常生氣,搞得家人常被情緒波及受到魚池之殃,王太太在狀況差的時候,甚至影響睡眠品質。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若您的母親年紀在四十五至五十歲間,則很有可能已經進入更年期了。《黃帝內經》說:『女子七歲腎氣盛....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吳建東解釋,無論男女,人身的成長茁壯,其能量來源就是腎氣,也就是先天之氣,加上吃下去的食物所化生出來的脾胃之氣,也就是後天之氣,兩氣相合而讓人體能成長茁壯。他說,腎氣是與生俱來,不像脾胃之氣可以靠後天飲食補充,因此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就漸漸不足,等到腎氣少到一個程度,不足以提供人體生殖功能所需,如女性荷爾蒙乃至於月經的這個生殖功能,月經就會慢慢停掉。吳建東說,臨床常有人問:「我年紀到了更年期,月經已經開始紊亂,有沒有辦法讓它正常?」醫師總是苦口婆心勸說,人到了某個年紀,人體就該有某種表現,十多歲就該發展第二性徵,四、五十歲就應該停經,這就叫作天時,如果違逆這個應該正常的天時,如缺少女性荷爾蒙而硬要補充女性荷爾蒙,這就把人體帶入失常的另一種病態了,雖然醫師不樂於逆天行事,但是卻可以解除因為更年期所引起的種種不適。除了月經相關症狀以外,更年期常有症狀還有潮熱、皮膚感覺異常、睡眠障礙、情緒緊張、憂鬱傾向、頭暈目眩、虛弱感、關節肌肉痠痛、頭痛、麻痺、皮膚上有蟻行感等等。這些方面的症狀,就是中醫可以處理的部分。吳建東以中醫觀點來說,更年期的根本在腎,如果常有疲倦、腰酸背痛、無精打采症狀,則從補腎下手,而更年期婦女也常有脾胃方面的消化問題,如腸胃脹氣、燒心泛酸之類的症狀,因此也時常需要調理脾胃,至於情緒方面的問題,則屬於中醫肝氣鬱滯範疇,因此治療更年期症候群,常從腎脾肝等方面著手。關於治療方面,吳建東指出,補腎多是用六味地黃丸,若是潮熱重的,則可改用知柏地黃丸以清熱補腎,若是屬於脾胃方面的問題,因為更年期婦女多以脾虛氣滯為主,因此大多會選擇香砂六君子湯一類的脾胃用藥,至於肝氣鬱滯的治療,當然是使用大家熟悉的加味逍遙散了,這個方劑不僅有疏肝解鬱作用,還有調補脾胃功效呢!所謂『見肝之病,必先實脾』,後天脾胃顧好了,就有能量去紓解其他不適症狀。當然有許多其他症狀,諸如燒心、盜汗、手腳麻痺、四肢冰冷等等,還是要依照詳細狀況來施與治療。在居家調理方面,他則建議平時多做運動,每周至少三次、每次三十分鐘、作到稍稍汗出的強度,可以的話,也找個可以長期維持的興趣,讓生活有個目標,這樣將可以大大改善生活品質。

衛生局免費提供媽咪泌尿保健諮詢,5月8日讓我們一起用健康寵愛媽咪

衛生局免費提供媽咪泌尿保健諮詢,5月8日讓我們一起用健康寵愛媽咪

為讓更多民眾重視自身及媽咪泌尿道的健康問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臺灣泌尿科醫學會、臺灣尿失禁防治學會結合社會局於5月8日下午1時30分至4時在臺北市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香堤大道辦理「媽呀!我愛你」母親節活動中,設立「用健康寵愛媽咪-骨盆腔保健、健康篩檢」宣導攤位,並同時提供市民健康卡申辦與集點、乳房攝影轉介及癌症防治衛教諮詢等服務,期能在溫馨的母親節裡,呼籲全天下子女共同關心偉大媽咪的健康!每天張羅全家大小、從早忙到晚的媽咪們,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6年調查發現,54歲以上婦女尿失禁的盛行率達23.4%,65歲以上婦女約有29.98%有尿失禁的困擾,也就是每3位就有1位出現尿失禁問題,卻僅有19.6%會尋求醫師的治療,主要症狀為急尿、頻尿、夜尿與尿失禁。大多數有此症狀的媽咪們,剛開始多半採取忽視、隱忍、逃避的消極心態,藉由「少喝水、少外出、用護墊、穿寬鬆」等方式來避免或隱藏這些尷尬問題,直到病情惡化、嚴重影響到身心健康及生活品質時,才願意尋求醫療幫助,往往已喪失黃金治療時機。根據研究指出,罹患尿失禁民眾,只有不到四分之ㄧ的患者曾經就醫,有的不知道尿失禁是可以醫治的,有的認為尿失禁是老化的自然現象,有的是不好意思就醫。然而,除比較嚴重的尿失禁需要以手術方式矯治外,大部分的尿失禁可以靠膀胱訓練及骨盆底肌肉復健得到改善,且其治癒或改善率高達60%至100%。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鼓勵有尿失禁症狀的民眾儘早就醫。影響尿失禁發生之因素如下:性別:年齡介於15至64歲的男性發生尿失禁的比率約為1.5%到5.0%,但婦女罹患尿失禁,則達10-30%。年齡:年齡越大越易發生壓力性尿失禁,尤其是更年期。懷孕生產:經陰道生產者比未曾經陰道生產者較常發生壓力性尿失禁,生產次數多者亦較常發生壓力性尿失禁。抽菸、肥胖、長期便秘:身體質量指數高者,較易發生壓力性尿失禁。工作需提重物者。子宮陰道脫垂者。曾接受婦科手術或尿失禁矯治手術者。其他疾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尿失禁為中老年男性及女性常見的健康問題,它使個人礙於啟齒,但又會使日常生活中造成困擾,甚至不願外出,不單影響心理狀態也影響人際互動。因此,正值5月溫馨時刻,換我們一起來做媽咪的守護天使,共同幫助親愛的媽咪勇於面對泌尿道健康的問題,並積極尋求正規治療,如此才能擁有不滴不漏的自在人生!5月8日母親節活動,現場特別安排泌尿科專科醫師化身「泌密天使」,提供免費泌尿道保健諮詢篩檢服務,只要參加,就可將最實用的健康新知手冊及精美小禮物帶回家,讓媽咪們健康在手,快樂無憂!另外,還有趣味有獎徵答,豐富大獎等您拿,以及精彩熱鬧的舞台表演等,讓每位參加的民眾都滿載而歸!

百日咳拉警報,準時接種來防護!

百日咳拉警報,準時接種來防護!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法定傳染病通報系統資料,自99年1月1日起迄今,臺北市百日咳通報個案累計11例,確診5例,1例研判中。與去年度同期比較有顯著增加,同時確診個案超過8成為5歲以下嬰幼兒。由於幼童很容易在托育機構、保母、幼托機構及醫療機構遭受感染,進一步可能造成群聚感染之虞。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請準時帶您家中寶寶接種五合一疫苗(白喉、百日咳、破傷風、小兒麻痺及B型嗜血桿菌疫苗),以確保幼兒的健康照護品質。百日咳一種侵犯呼吸道的急性細菌性(百日咳桿菌)疾病,傳播途徑主要是飛沫傳染,常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其他年齡層亦可能發生,但症狀較輕微或不明顯,傳染途徑經常由帶菌兄弟姊妹或由父母帶回家散播給年齡較小的小孩。疾病過程一般分為黏膜期、陣發期及恢復期三階段,黏膜期時疾病發作不明顯,只有輕微性咳嗽。黏膜早期陣發性咳嗽未出現之前即具有高度傳染性,之後傳染力逐漸降低,約3週之後縱使病人仍有持續痙攣性咳嗽或吸入性哮聲,已不具傳染性。黏膜期之後1~2週,進入陣發期,此期疾病症狀成為陣發性咳嗽,且持續1~2個月或更長。一般小於6個月之嬰兒及成人患者,並無此典型的陣發性咳嗽或吸入性哮聲。恢復期時發作逐漸減少且較不嚴重,可能繼續咳嗽2~3週後即痊癒。嬰幼兒都是家中的心肝寶貝,疼惜他們就不要讓他們生病,避免感染百日咳記得要按時接種疫苗。衛生局表示自99年3月1日起,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五合一疫苗已納入幼兒常規接種項目。五合一疫苗接種時程為幼兒出生滿2個月、4個月、6個月各接種一劑,並於1歲半再追加一劑,若您家中幼兒尚未接種,應儘速前往預防注射合約醫療院所接種,以獲得足夠的免疫力。家庭照顧者有疑似呼吸道症狀時應避免與嬰幼兒接觸,托育機構、坐月子中心、及醫療機構執行照護措施時應配戴口罩,確實依照感控標準作業流程,妥善處理個案口鼻分泌物及傳染器物,避免群聚感染。若有相關疑問可上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查詢或可向本市12區健康服務中心諮詢或撥打(02)2375-3782,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肝也會長石頭?

肝也會長石頭?

75歲胡姓家庭主婦,長期有胃痛病史,早先都是吃胃散,但是症狀時好時壞,有時還會發冷、偶爾發燒,吃過消炎藥即退燒,直至三年前因劇烈胃痛,由診所轉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急診室。當時胡女士除發冷畏寒、血壓略低,主要檢查上腹及右上腹痛,超音波及電腦斷層發現有膽結石、總膽管擴大及結石、左肝側葉肝管擴大及結石;實驗室檢查則發現膽色素升高及發炎指數增高,入院後就發高燒、呈休克現象,而轉加護病房治療,且緊急接受經十二指腸總膽管引流及支架,待情況穩定,約一週後接受手術治療,將膽囊切除、總膽管取石及膽道鏡肝管取石,但因為左肝側葉發炎仍嚴重,及病人本身對肝葉切除仍有疑慮,所以未採取肝葉切除。胡女士術後恢復良好出院,在門診做經T型管膽管攝影發現仍有肝內結石,後由膽道鏡取石二次,三個月後再經由十二指腸對左肝膽管狹窄處做氣球擴張術,並再取石,其後於門診追蹤。今年農曆年前,胡女士再度上腹痛由急診入院,發現其黃疸、肝指數升高,電腦斷層呈現總膽管擴大及結石、左肝側葉肝管擴大及結石狀況。由於病人希望年後才手術,於是先經由十二指腸做總膽管支架及引流。年後則為病人施行左肝側葉切除、總膽管切開取石及總膽管十二指腸吻合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但病理報告發現胡女士的左肝側葉萎縮、肝硬化結石,且肝內膽管內皮已有惡性變化,所幸即時加以切除,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外科主任盧瑞華指出,肝內結石約占全部肝膽結石20%,女大於男約1.26比1,南部比北部多。早期症狀常被當作一般腸胃疾病,有上腹及右上腹痛、發燒、發生黃疸較低,診斷方法有:超音波、膽管攝影(可經皮及經十二指腸)、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膽道掃描。盧瑞華說,治療以手術為主,有總膽管切開取石及術後膽道鏡取石、肝葉切除及穿肝摘石術。他強調,肝內結石術復發率有70~80%,即大多數病人仍需再次或多次手術,肝葉切除是最好的治療,因把症灶切除,尤其對左肝側葉而言,為最佳的適應症,所以肝葉切除手術逐漸佔較多比例,約3、4成。盧瑞華說,肝內結石合併肝內膽管癌機率在台灣約2.4%~5.0%,近來認為因肝內結石造成反覆慢性膽管炎,導致膽管上皮增生,進而異型增生(癌前變化),最後轉變為膽管癌。由肝內結石症狀到膽管癌期間,有學者報告2至14年(平均8年),長庚醫院報告為40.6月,術後有殘餘結石發生癌的時間較短(25.9月比56.3月)且機會較高(8.75%比2.13%)。雖然如此,肝內結石合併膽管癌的病人仍占少數(5%),可知仍有其他因素會影響癌化可能。但是任何臨床醫師都要有肝內結石可能合併膽管癌概念,而肝內結石合併膽管預後甚差,即使手術切除,五年存活率亦僅3.3%,比單純肝內膽管癌41.7%來得差。盧瑞華最後說,肝內結石是台灣本土疾病之一,其中4%~5%病人可能合併膽管癌,臨床醫師要有警覺,肝葉切除是最好治療。病人也要瞭解到肝內結石需多次手術(二次以上)、長期追蹤、有癌變機會,最好的治療是肝葉切除。

《鐵道再傳悲歌》陽光呼籲台鐵持續加強安全宣導‧民眾進入電氣化鐵路區間時應謹防觸電

《鐵道再傳悲歌》陽光呼籲台鐵持續加強安全宣導‧民眾進入電氣化鐵路區間時應謹防觸電

4月30日樹林火車站民眾因把玩釣竿,因「隔空感電」遭到電車線2萬5千伏特高壓電,瞬間強烈電擊,全身有90%的面積2至3度電傷,有生命危險;陽光基金會曾於民國92年6月18日,以訴求「鐵道公共安全」,協同當時的蔡煌瑯、邱議瑩委員共同舉辦公聽會,對於鐡路電擊事件的意外再度發生,陽光基金會感到十分遺憾。為守護民眾的生命安全,陽光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呼籲:「未來在宣導工作上,建議台鐡除了需定期更新安全宣導文宣之外,定時廣播及人員巡邏同樣重要,多數意外都在月台上發生,台鐵應加強月台上的人員安全管理,如這次受傷青年在月台上候車邊散步邊把玩釣竿,如有人即時發現並制止,悲劇應可避免;另外政府權責單位應於釣具行等易接觸釣客的媒介作有效的宣傳,避免類似意外重演。」而陽光基金也將持續的關注並協助加強民眾防災教育宣導。陽光基金會曾於民國92年6月18日,以訴求「鐵道公共安全」,協同當時的蔡煌瑯、邱議瑩委員共同舉辦公聽會;針對台鐵「釣竿感電」的意外需加強宣導,以及清查環島鐵路的危險路段,進而加強安全設施或警告標誌的設置與改善,邀請學者專家與會提供專業意見。台鐵在公聽會上以「加強安全宣導」給予我們最具體的回應,並且在公聽會一個月後曾以公文表示:將設置警示性「告示牌」,並將安全宣導納入其交通安全改進方案中。會後陽光還成立了「網路公聽會」,讓民眾能了解當天公聽會的狀況,歡迎上網http://railway.sunshine.org.tw/點閱詳細內容。鐵路全面電氣化後,電車線電壓高達2萬5千伏特,不要說玻璃纖維、木棒、竹棒都能導電,就算手中沒有拿物品,只要距離在30公分內,空氣都可能成為導電體,因此對於利用鐵道或穿過鐵道去遊玩,顧慮到感電距離的安全問題,是民眾需要瞭解的!陽光的社工表示雖然因誤觸電車線導致的傷亡事件近年來已減少許多,然而倖存者往往因電傷而導致生理功能長期的損害,燒傷後之疤痕攣縮、皮膚排汗功能受損外,更有因此造成手部、腳部截肢;其家庭也因此承受意外事故的傷痛與損失。

用生命彼此鼓勵與分享的彩繪希望繪畫比賽圓滿落幕

用生命彼此鼓勵與分享的彩繪希望繪畫比賽圓滿落幕

為鼓舞更多與癌對抗的病友、家屬與醫療團隊,讓他們能揮別對癌症的恐懼,更有力量地與癌同行,第3屆「彩繪希望」總計有138件作品參加,經由初審及複審,在畫家席慕蓉老師、中國時報藝術總監李林、島嶼視覺製作公司創意總監齊怡、第一屆彩繪希望醫療團隊組第一名黃哲人醫師及台灣禮來公司醫療政策協理張瓈文小姐的評選下,評選出24件得獎畫作,另特別增設12歲以下為兒童特別組,並選出5名佳作。雖然規格為平面畫作,但是,參加者透過油畫、水彩、素描、水墨…等各種方式,仍舊深刻地呈現自已生命的感動。在収件過程中,我們收到來自全台各地的畫作,除了癌症病友、醫生、護理人員、志工參與外,還有許多陪伴在病友身邊的家人參加,其中,還有一位受刑人,因為媽媽罹癌,無法陪伴在旁,在輔導老師的鼓勵下,以癌友親友的身分報名參賽,雖然最後未能獲選,但是,他參賽的精神,讓活動小組都受到鼓舞!擔任總評審的席慕蓉老師說:「這不是一個比賽,彩繪希望的意義在於生命的彼此鼓勵」,而台灣禮來公司總經理邵維立也表示:「自2006年舉辦彩繪希望至今,總共有312件作品參加,對我們來說,也等於經歷了312個生命的故事,因此,每件作品無論得獎與否,都是無可替代、獨一無二的佳作。」罹患膀胱癌的葉老師,原本過著悠閒愜意的退休生活,在退休9年後,因血尿而發現罹患膀胱癌。原本沒有恐懼的他,在親眼目睹自己手術切除的過程後,情緒一度陷入低潮,喜歡看海的他,在友人的陪伴下,探索花東海岸,也因這一次機緣偶然探索到這個美麗的祕境。在這個祕境中,他站在浪濤重複拍打的岩石上,安靜地望著波濤起伏的大海,看著腳下在浪起浪退下依舊屹立不搖的岩石,他因此釋懷了。他也因此鼓勵其他的病友,如同畫作中「腳下的岩石,在面對著海水無情的打擊,經年累月後,它依舊屹立不搖,所有病友與自己也應該如此!倘若沒有生病,他也許沒有機會看到這個美麗的景色;因此,勇敢面對,任何事、物均有開始與結束,若能忍耐與努力,結束均會美好的。」而今年榮獲癌友親友組第一名的菁儀,身為家中唯一獨生女,心裡一直有一個遺憾,即使在13年後,她仍舊無法忘卻。在高三那年,爸爸罹患了癌症,雖然面臨著人生重大的考驗,但是,愛女心切的顏爸爸,不想驚動正在面臨大學聯考的菁儀,選擇與媽媽獨自面對,一年後,在菁儀考完聯考後的第一天,才告訴生病的事實,不到一年,爸爸的去世,對菁儀來說,這是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也不知道要用多少時間來淡忘的傷痛。即使到今年5月1日已屆滿13年,但是這個遺憾一直深印在她的心底,如果時間可以重來,她相信她可以做的更多。因此,她也透過畫作抒發她的情感:「時間的指針、世界的運行不會因為自己生活的衝擊而停止轉動,但是對於歷經傷痛的人,即使是面對週而復始沒有改變的人、事、物,他的感官的體驗與感受已不是從前的自己,就像畫中的人一樣,即使這些感覺的器官都在,即使感受的世界也相同,但是,翻開自已的內心,所有感觸已不同於從前。」今天,在母親節前夕,與她相依為命的媽媽也特別陪她到現場一起分享這個榮耀,她也用康乃馨與擁抱,向媽媽說:母親節快樂!癌症希望協會理事靳秀麗表示:「癌症家庭在面對癌症時,擁有心理支持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團體活動、繪畫等,都能給予病友動力與目標去追求人生美好的事物,這也是彩繪希望舉辦的目的。」而為讓這些生命的感動與美好與更多病友分享,第3屆「彩繪希望」29幅得獎作品,將於5月起陸續在高雄長庚、羅東博愛、奇美柳營、大林慈濟醫院與網路上展覽,歡迎民眾前往觀賞,詳情請至癌症希望協會官網http://www.ecancer.org.tw/查詢。

沒人關心醫師勞動體制病人如何安心就醫?!

沒人關心醫師勞動體制病人如何安心就醫?!

醫療雇傭關係的三大地雷不移除,白色榮光有志難伸,首先衛生主管機關雖闡明醫院與醫師為雇傭關係,卻未監督落實醫院經營者 應承擔之雇主責任,致使醫療專業在營利導向中犧牲,醫師淪為績效掛帥下的高級計件工。衍生的絕對不僅是健保、稅收費用短收的費用損失,而是當醫師作為受雇勞工,其應有權利長期受到剝奪、箝制,不良勞動條件直接影響醫療品質,轉嫁全體就醫民眾承擔,將耗費更多無形的社會成本。再者,所有醫療保健服務業工作者已於民國87年起被納入勞基法,唯獨排除醫師於勞基法適用對象,放任薪資、工時、假休、福利未受到基本保障,成為勞動市場中的弱勢族群。疲累的醫師要時時打起精神面對醫療過程中的風險,醫療環境成為最不安全的勞動場域。第三點,不合理的雇傭關係下,讓專業空間受到壓縮,也造成醫療職業災害的預防及善後困難。不僅折損了個別醫師的專業生涯,也傷害醫師的健康,更直接影響病人安全,使得就醫民眾權益受到犧牲。因此醫改會提出三點訴求,第一要求勞委會跟衛生署要儘速啟動跨部會的協調機制,儘速將醫師納入勞基法保障應有權益,給醫師放心看診的執業保障。並且透過醫院評鑑機制,檢視並規範醫療院所不當勞動條件與聘雇關係。並應儘速公佈醫院評鑑中已有的個別醫院的醫事人力與床數比、醫師輪值時數等重要資訊。更呼籲立委修正二代健保法時,應具體明定公布個別醫院財務報表,讓各界能檢視醫院是否將收到的健保給付,合理編列專業人事預算,並投入適當的勞動安全條件改善經費,給辛苦的醫師應有之合理專業報酬。而不是多數健保費都進了經營者口袋或遭不當挪移,卻壓榨專業醫事人員,進而影響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

手部衛生推廣,讓「家家有手護神」

手部衛生推廣,讓「家家有手護神」

5月5日(昨日)是世界衛生組織訂立的「世界手部衛生日」,台大醫院上午舉行「家家有手護神」活動。由蕭副總統夫人朱俶賢女士、行政院衛生署張上淳副署長、疾病管制局張峰義局長、主婦聯盟胡雅美董事長及本院陳明豐院長等人聯合主持「手護之鑰」開啟儀式。「家家有手護神」活動主要以家庭成員為主要推廣對象,希望將”洗手五時機”的觀念,深植於每個社會大眾心中,進而使手部衛生的正確觀念在每個家庭拓展開來,並與世界接軌,共同打造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根據美國早期研究顯示,而約有三分之一的醫療照護相關感染是可藉由推動感染管制措施預防的。醫療照護相關感染之發生、抗藥性菌株及傳染性疾病的散播牽涉許多因素;其中,重要的傳播媒介之一是雙手。多項研究證實手部衛生是預防醫療相關感染最簡易可行、有效且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自2005年藉由強調病人安全,大力推動手部衛生運動,目前已獲初步成效,再度證明手部衛生結合其他感控措施確可有效降低醫療照護相關感染。世界衛生組織於2009年世界病人安全會議中再次特別強調手部衛生的重要性,世界各國政府及醫院以簽署同意書的具體行動來響應這個全球性的活動--「清潔雙手,拯救生命!(SAVE LIVES:Clean Your Hands)」,希望在2010年5月5日能達到有10,000家來自世界各地的醫院同步響應手部衛生活動。藉由手部衛生推廣,希望保護自己及家人免於受到感染的風險,在醫療院所降低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率,避免醫療工作人員於工作場所得到感染,也防範社區感染或H1N1新型流感等新興傳染病於院內散播,促進病人安全文化。藉由此活動,台大醫院希望全民重視手部衛生的議題,並分享院方的經驗與努力的成果。台大醫院表示,很榮幸接受疾病管制局委託,擔任國家級手部衛生示範中心,成為全國醫療院所手部衛生學習之標竿對象。藉由5月5日,聯想到每個人的五隻手指,分別代表著應執行手部衛生的五個時機,強化手部衛生概念。藉由我們的攜手合作,共同努力維護清潔安全的醫療環境及健康的家園。

膝關節磨損變形 80歲阿婆猛嗑止痛藥險癱!

膝關節磨損變形 80歲阿婆猛嗑止痛藥險癱!

今年80歲的詹女士在退休前任職音樂老師已有20多年,由於教課時經常必須久站,或半蹲教導學生演奏鋼琴,右膝總是覺得刺痛,在一次搬家的過程中,因為蹲下搬重物,讓她感覺右膝有如萬針齊刺,吃了一堆止痛藥不見療效,還差點早上無法下床。在影像檢查後,醫師發現右膝關節已嚴重變形,關節軟骨也幾乎完全磨損,經手術置換人工膝關節後,症狀得到改善。弘大醫院院長劉有漢醫師表示,台灣每年應有4萬6千人以上患者需要手術,但根據健保局資料,每年僅1萬5千多人次接受手術,會造成這樣差距的主因,就在於病患對人工膝關節的恐懼及認知之不足,轉而選擇復健、止痛藥、葡萄糖胺及非類固醇消炎藥或關節內注射玻尿酸等保守治療,但隨著時間變遷,關節逐漸嚴重退化變形,保守治療已不見療效,如果想減少疼痛的話,就可以選擇手術方式置換人工關節以大幅改善生活品質。劉有漢院長補充,弘大醫院統計92年至今,院內施行髖關節與膝關節手數的比例為1:7,遠遠超過其他縣市的1:2,推斷主要原因是大部分苗栗居民以務農為主,加上地形多丘陵地,除了蹲跪在田裡耕作除草或種菜外,許多民眾需常常行走上下坡等動作,長期容易對膝關節造成傷害。劉院長表示,過去人工膝關節手術傷口大約20公分,術後因傷口疼痛而使復建工作無法順利進行。弘大醫院自94年開始即採用人工關節微創手術,採取不切割大腿肌腱之手術方式,傷口可以縮小至6-8公分,同時將血管、神經、肌肉傷害降到最低,手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床,並可減少手術出血量,減輕病患恢復期的疼痛,也讓住院日也同時降低,對於患者來說是較好的選擇。另外也可以選擇使用耐磨材質植入物,來延長使用壽命。當選商業周刊2009年百大良醫的劉有漢院長同時指出,弘大醫院在術前需對患者說明手術過程外,同時還需院內的內科、麻醉科及復健科等相關科系提供「整合性醫療照護服務」,達到追求「全人照護」之目標。目前弘大醫院完成的人工關節手術已超過1千例以上,其中微創手術也達到8百例以上,除了推動復健床邊服務,也就是病患能在自己的病房接受復健師的照護外,並且院內數年來,於每周六召開骨科、復健科、放射科(影像醫學)的共同會議,為每一位骨科住院的病患,量身打造術前術後評估及如何照護的方案,達到共同照護的精神,讓患者能享受最好的醫療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