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失智症病患的住院照護 提供家屬一個喘息的機會

失智症病患的住院照護 提供家屬一個喘息的機會

臺灣目前已進入高齡社會,失智症盛行率在65歲人口中約占1%,而且其數值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高,因此失智症病人的照顧,成為高齡社會重要民生議題,不論對個人、家庭或社會,皆有重大影響。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林尚安表示,記憶等認知功能退化為失智症核心症狀,還有常忘記物品放置位置,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患者常常重複問同一問題。如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與工作,言語表達與了解也會有困難,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晝夜不分、迷路、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容易受到詐騙。他強調,精神行為等異常症狀,如被迫害、被偷妄想,聽幻覺、視幻覺,情緒易波動、激動或憂鬱,個性改變,甚或暴力攻擊等,卻是這些病患最難以照顧處理的問題。林尚安提醒,一般家屬必需以同理心來面對病患,以無限愛心、關心、耐心對待病患,儘可能瞭解病人個人感覺、需要、情感及個別價值觀,給予病人情感支持。另外,不斷透過書面、網路資料,學習吸收新的資訊與專業知識,針對病患不同需求與問題,尋求最佳方法,加以處理解決這些各式各樣千變萬化難題。一旦經過努力,仍然無法解決,則尋求醫療專業協助。他說,針對這些有精神行為等異常症狀的病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可提供這些病患專屬病房,以針對這些精神行為等異常症狀,使用藥物、職能及物理治療及其他行為認知治療,以改善病人症狀和減輕家屬壓力及負擔,使病人可以在短期住院後,回到家庭或其他慢性養護機構繼續照護,並提供家屬一個喘息的機會。

泡澡注意十三事 避免疾病染上身

泡澡注意十三事 避免疾病染上身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依「臺北市營業衛生管理自治條例」相關規定,於99年3、4月份共抽驗本市游泳池、三溫暖浴池、溫泉浴池等水樣。衛生局希望提供市民衛生、安全又愉快的泡湯體驗,除了加強稽查溫泉場所的水質抽驗外,亦注重營業場所衛生管理人員之設置、泡澡注意事項公告、現場環境衛生與緊急鈴設置、溫泉浴室的通風檢查及二氧化碳濃度監測等,要求業者時時注意溫泉個人浴池通風維護。消費者在享受泡湯時,亦請保持空氣流通,放鬆心情的享受一趟身心靈的溫泉之旅,並呼籲市民入池前,請務必清洗乾淨身體後再行入池,做好個人衛生禮儀,如有攜帶孩童入池,請多加留意,避免地面濕滑因而受傷。  浴室、三溫暖場所應標示下列內容:患有傳染性疾病者禁止入浴。患有傳染性眼疾或皮膚病者禁止入浴。飲酒過量顯有醉態者禁止入浴。攜帶寵物者禁止入浴。入浴前請徹底淋浴沖洗及卸妝。現場標示水溫、酸鹼值。泡浴中若有任何不適,請立即離池,並通知服務人員。場所若有任何待改進事項,請民眾立即向服務人員反應(並標示服務人員姓名及聯絡方式)。 台北市衛生局並提列出營業場所應懸掛「泡澡注意十三事」:患有傳染性疾病者禁止入浴。飲酒過量顯有醉態者禁止入浴。攜帶寵物者禁止入浴。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不宜入浴。惡性腫瘤及多發性硬化症病患不宜入浴。血友病患及皮膚敏感度差、感覺障礙病患不適合入浴。飽餐及空腹不宜入浴。入浴前請澈底淋浴及卸粧。泡浴時間每次以不超過10至15分鐘為原則。年長及年幼者請由親人陪伴入浴。現場標示水溫、酸鹼值及緊急狀況之處理方式。泡浴中若有任何不適,請立即離池並通知服務人員。泡湯場所若有任何待改進事項,可向服務人員反映(並標示服務人員姓名聯絡方式)。 台北市衛生局均定期上網公告水質檢驗結果(http://www.health.gov.tw/→資訊公告→營業場所水質檢測),提供民眾作為消費參考。

三伏「貼」高免疫力 減輕過敏鼻炎

三伏「貼」高免疫力 減輕過敏鼻炎

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又要到了,如果您受到氣喘、過敏性咳嗽、過敏性鼻炎所苦,中醫三伏天穴位貼敷讓您輕鬆度過炎炎夏日!根據近代研究報告指出,接受三伏天穴位貼敷連續三年,對防治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有效率達80%以上,且身體的免疫力提升,感冒會減少,過敏現象會減輕或消失。天主教耕莘醫院中醫科醫師廖敏宏指出,根據「天人合一」的原理,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對穴位進行溫熱的刺激,可達到溫肺化痰的目的,治療過程係在常用於治療肺疾的穴位,將一些具有辛溫、祛痰、散寒的中藥貼敷於穴位約1至3小時,使得局部皮膚稍微發紅、出現灼熱感,對於氣喘、過敏性咳嗽、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以及容易反覆感冒的兒童、平素虛弱多病而體質偏寒者,都有良好的調理效果。不過,他指出,原則上穴位貼敷適用於兒童及成人,但若貼敷當天有感冒、肺部感染、發燒、咽喉發炎或是過去有中西藥物過敏史、皮膚容易過敏、破損、嚴重的心肺功能不足、孕婦以及一歲以內嬰兒,都不應接受三伏天療法。廖敏宏醫師表示,今年7月19日、7月29日、8月9日為治療日,即中醫上所謂的「初伏」、「中伏」、「末伏」。民眾只要這三天來院門診接受貼藥一次(時間為上午八時半至下午三時),將可有效協助您對抗擾人的過敏!他提醒想要接受三伏天貼敷的民眾,請先於七月一日至十七日於門診時間至該院掛號,由中醫科醫師親自評估是否適合治療後,再行預約治療時段。提醒民眾,中醫三伏天穴位貼敷治療目前健保不予給付,必須自費接受服務,如想進一步瞭解,歡迎洽詢該院。

手術後沾粘 針刀醫學可改善

手術後沾粘 針刀醫學可改善

組織沾黏是手術最常見的後遺症之一,為愛美人士的大敵。臺北縣立醫院周清隆醫師以針刀療法,不僅可以鬆解病變的軟組織,並解除粘連現象。周醫師指出,針刀至今有近30年的歷史,且漸為世人所重視,形成所謂的針刀醫學。復健科醫師周清隆說明,針刀形似針灸針,為一細小的手術刀—微創外科手術刀。其直徑1mm,針尖扁平成刃,刃寬0.8mm。治療上只需像針頭剌入小洞,具有針灸小創口的優點,切口小、不必縫合,對人體組織的傷害也低,治療時間及療程短,可免除手術刀的切口與組織粘連及疤痕,故可以提早做復健。周醫師進一步指出,針刀可鬆解病變的軟組織、粘連、彎縮、疤痕、阻塞等病理變化,解除對神經、血管的剌激或壓迫、改善微循環。但因針刀不像一般手術刀直接劃開組織在直視下操作,故要求更精確技巧與安全考量,需復健醫師、骨科醫師對臨床解剖定點上有精準認識并需熟練技巧,為一極有醫學價值的新分支領域。針刀在適應症有慢性軟組織損傷、慢性軟組織損傷急性發作及部分急性軟組織損傷。外傷性滑囊炎、腱鞘炎、肌肉筋膜炎、增生性關節炎、周圍神經卡壓症、頸椎綜合征、腰椎綜合征、疲勞性骨膜炎、軟組織損傷性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脊柱相關疾病等。為加強復健療效,周醫師常於診療室視患者症狀,提供免費之針灸與針刀治療,可使慢性疼痛與關節沾粘僵硬病患,減輕疼痛及鬆解彎縮組織、恢復關節活動度,在長期復健治療至瓶頸階段遲滯時,得以更上一層樓。

胖子容易睡覺睡到窒息!?

胖子容易睡覺睡到窒息!?

李先生從小睡覺就容易打呼且超大聲,大聲到連隔壁室友都睡不著。白天很容易打瞌睡,唸書念不到幾分鐘就趴著睡著了,開會坐著不動也能睡,最誇張的是,連開車停個紅綠燈都會睡著。躺到床上不出三分鐘就能睡著,連坐在椅子上都能睡。有一天,他的媽媽看到他在睡覺,睡一睡還會停止呼吸,就覺得怪怪的,所以叫他去給醫生檢查看看。結果竟然發現他得到的是「睡眠呼吸中止症」。什麼樣的情況容易會發生睡眠呼吸中止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一般內科醫師李宗翰表示,男性體型肥胖、脖子短、下巴後縮都算是危險因子。他說,有這個疾病的人,超過九成曾經或者現在仍有打呼情況。打呼是睡覺時全身放鬆,鬆弛的舌頭向後倒擋住原本就狹窄的喉嚨,呼吸氣流通過阻塞的組織產生聲音就是打呼。打呼打到一半突然沒聲音了,很有可能是因為不只是擋住,而是整個阻塞。氣流通不過,呼吸也就停止。睡著了呼吸停止,會不會就這樣窒息死亡呢?李宗翰解釋,倒是沒這麼恐怖,停止呼吸時,氧氣濃度會下降,當下降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大腦就會把我們叫醒或者變得非常淺眠,這時病人常會翻身,或者起床上廁所。因為長期處在低氧氣濃度的狀況下,病人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的機會比平常人高很多。李宗翰說,因為晚上常睡不好,白天若一直處在繁忙狀況下,就容易有工作表現不佳、性慾降低、個性暴躁孤僻的現象。開車時產生交通事故機會是一般人的11倍。李宗翰說,治療方式主要是戴正壓呼吸器、牙科矯正器,以及進行外科手術。由於外科手術復發率高,所以除非症狀非常嚴重,不然一般不建議直接開刀治療。牙科矯正器通常只對症狀較輕的病人有效,而且價錢也蠻貴的。所以,正壓呼吸器可以說是這個疾病最主要的治療工具。

健康大補「貼」 把握夏天三伏日

健康大補「貼」 把握夏天三伏日

文/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醫師 邱碧瑩所謂三伏天灸的「三伏」是指夏天初伏、中伏、末伏的總稱,日期是按照農民曆「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炎熱、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此時皮膚毛孔完全開泄,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直達病處;而且庚日又與肺金有關,是溫煦肺經陽氣,鬆解肺內寒邪的最佳時機。若能在三伏天於特定穴位用一些辛溫、溫陽、逐痰、祛寒的中藥進行穴位敷貼,即「三伏貼」,則可達到治療及預防疾病的作用。早在兩千年前中醫就有天灸治病(配合季節天氣進行灸貼治療)的記載,清代中醫學家張璐著《張氏醫通》中提到「夏日三伏中,以白芥子塗於穴位上防止哮喘病復發」而將灸貼配合三伏天來進行治療。中醫重視「預防勝於治療」,三伏貼的功用並不局限在治療方面,對於疾病的預防也有很大的貢獻。中醫常利用「冬病夏治」的治療理念,針對冬天容易發作的疾病,如鼻過敏、咳嗽、氣喘、關節炎、虛寒性胃痛、腹瀉、遺精、早泄等,在夏天天氣最炎熱、陽氣最旺的日子提早進行預防性治療。通常是在夏天三伏日藉由溫灸藥物的敷貼可以直達體內,驅逐久藏的寒邪,並為人體儲備陽氣,提高人體在秋冬季節時的抵抗力,可以幫助抵抗力較差的老人與小朋友提高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近代三、四十年間,中醫界開始推展此項療法,對於預防或治療氣喘病、易感冒體質、過敏性鼻炎等得到不錯的療效。現代研究顯示,夏天氣候炎熱,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充足,中藥經由皮膚被人體吸收的效率較佳,灸貼所使用的藥物,是以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甘遂、丁香等藥物,依一定比例研粉後調薑汁製成藥餅,直接敷貼在背部特定穴位上進行治療。這些溫性藥物在人體內可以降低嗜酸性白血球的數目,防止肥大細胞釋出過敏物質,減少IgE的形成,因此可以緩解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的症狀與降低其發作頻率。另有研究報告指出,依照此法連續三年敷貼,不論過敏性鼻炎、氣喘、頑固型寒性風濕關節炎、虛寒性胃炎、腹瀉皆有一定程度的緩解效果。穴位貼敷的治療方法簡單、副作用低、治療範圍廣,除了孕婦、一歲以下的嬰兒、有心肺疾病、皮膚過敏、發燒咽痛的患者不適合之外,治療期間並不妨礙其他藥物的正常使用,也不影響生活作息。今年奇美醫院中醫部提供夏季三伏天的日期為:初伏:7/19~7/28。中伏:7/29~8/7。末伏:8/9~8/18若無法配合上述三個時段,亦可在夏至過後到國曆8~9月期間,每隔7~10天,連續3~4次的敷貼,仍有一定的療效;敬請有需要的民眾把握時間治療。

「耳穴貼壓」治療法 改善婦女更年期

「耳穴貼壓」治療法 改善婦女更年期

當年紀逼近45歲的婦女,最困擾的是更年期問題,心理雖然不願承認自己已經到了更年期階段,但生理的更年期症狀郤一一出現,如:熱潮紅、夜間盜汗、陰道乾燥、性功能減少、睡眠障礙、頭痛、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疲勞…等,署立彰化醫院婦女身心科結合中醫科推出「耳穴貼壓」治療法,每次療程為期四週共8次治療,目前至署彰接受治療的婦女共10位,症狀都有明顯改善,而且只要一次掛號就可接受四週8次治療。署立彰化醫院婦女身心科高靜玲主任說,43歲的林太太,去年(98年)開始停經,出現更年期症狀的熱潮紅、胸悶、入睡困難等困擾,因為害怕長期吃藥會有副作用所以拒絕就醫,但近一個月來因為出現失眠嚴重、心情煩悶,而致影響白天生活作息,經朋友介紹到署立彰化醫院婦女身心科門診,經由結合中醫科進行耳穴貼壓治療,在二週4次的耳穴貼壓治療及婦女身心科醫師心理治療後,無配合藥物治療下,林太太表示症狀已明顯改善,目前持續回診治療中。還有一位58歲陳女士,停經7年,失眠超過4年,一直依賴短效型助眠藥物,陳女士在白天就一直煩惱晚上會無法入睡,造成長期情緒不穩、緊張等,而導致出現輕微的憂鬱症,陳女士也在透過心理及耳穴貼壓治療,完成共四週8次的一個的療程後,已經改善長久入睡困擾及輕微憂鬱症的情形。署立彰化醫院中醫科陳昭勳主任說,耳朵是一個人體的縮影,耳朵表面上分佈許多穴點,而這些穴點可以反應身體或體內相對應器官的功能,中醫科針對更年期婦女所做的「耳穴貼壓」治療法就是在婦女耳朵的耳神門及大腦皮質區進行耳穴貼壓,以此來刺激耳朵表面上的穴點,就如同針刺軀幹、四肢的穴位一樣,所以會讓更年期婦女的失眠及焦慮困擾得到很大的改善。署立彰化醫院婦女身心科高靜玲主任指出,女性一生當中有幾個階段特別(如:在月經來之前、懷孕時、產後以及更年期階段)容易發生焦慮症狀。而睡眠問題則較常見於更年期及停經後婦女,睡眠障礙問題的盛行率根據研究是15%至60%,而焦慮發生在更年期及停經後婦女這個族群的盛行率可高達到53.7%。國外已經有多篇研究指出針灸對於焦慮疾患的改善是有很不錯效果的。又有研究發現耳穴療法是可以減輕手術前及手術中的焦慮,而且耳穴貼壓治療,具有簡易操作及非侵襲性的優點。高靜玲表示,除了更年期症狀外,其實中年族群的婦女,還有許多壓力的來源(例如「空巢」症候群、照顧年邁的雙親、伴侶死亡或離婚…等),這些壓力來源都可能會惡化焦慮和失眠的情況。有研究指出婦女更年期階段雌激素(estrogen)的下降與產生睡眠和情緒困擾是有相關,因為雌激素可調節許多與睡眠相關因素,包括體溫的調節、日夜的節律、壓力的反應等。高靜玲進一步指出,署立彰化醫院針對更年期婦女的相關困擾治療上,除了有需要時給予西醫少量的藥物治療外,主要治療是以婦女身心科結合中醫耳穴貼壓來進行治療,目前還接受中國醫藥大學中藥臨床試驗中心指導,所以歡迎40歲至60歲的更年期及早期停經婦女,當有出現焦慮和失眠等症狀,且嚴重程度已影響到日常生活時,歡迎向署立彰化醫院婦女身心科洽詢,醫師會協助婦女朋友們評估是否可以彈性選擇用藥或不用藥的治療,並提供每日四次、每次約12分鐘在家自行按壓耳穴的治療法,讓服務治療,總療程共需四週,期望透過更多有更年期或停經婦女困擾的朋友參與驗證,而能發展出一種方便、安全及有效的方法,以減少對鎮靜安眠藥物的使用及其依賴性,進而讓更年期或停經後困擾的婦女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鼻內視鏡微創手術 解決長期鼻過敏問題

鼻內視鏡微創手術 解決長期鼻過敏問題

48歲的陳先生(化名)來就診時,抱怨他自有印象以來,長年被鼻子的問題所困擾,幾乎每天早上起床都是噴嚏打不停,天氣一變化時症狀更是厲害,同時有鼻塞、 流鼻水的現象。這種症狀並不像感冒可以在幾天內痊癒,而是間歇性的復發,尤其在春、秋季節變換時特別明顯。有時也會同時引起眼睛、鼻腔、鼻竇的發炎、發癢、腫脹、流眼淚、流鼻涕等。他常常去看醫生,西醫試過但不是很有效,後來也去看過中醫,治療效果也不明顯,使得他的生活與日常表現受到很大的影響,常覺得很難受像是缺氧,也常因此注意力不能集中。症狀反反覆覆,實在讓他心煩。為了解決這個「 心腹大患」,陳先生毅然下定決心接受內視鏡翼管神經切除手術,將擾人的鼻子問題做根本性的解決。現在,不但早上起床再也不打噴嚏了,連帶的其他症狀如鼻水倒流、鼻塞等都改善許多,術後也跟所有西藥中藥說拜拜。三軍總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蘇萬福表示,過敏疾病,是台灣人相當常見、影響日常生活的慢性疾病。根據統計一般人口中將近三成的人患有此症。所謂『過敏疾病』,是指有過敏體質的患者,在接觸了環境當中的過敏原或非過敏的刺激因素之後,局部產生慢性發炎反應的疾病。當這種慢性發炎反應表現在氣管、鼻子、皮膚或眼睛,就分別形成氣喘病、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或過敏性結膜炎等過敏疾病。鼻過敏「過敏性鼻炎」除了常見的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症狀以外,也會有眼睛癢和鼻子癢的問題。除此之外,患者也常有頭痛和嗅覺失靈的現象。常使患者白天注意力無法集中,影響工作或是學習的表現。「過敏疾病能不能根治?」「有沒有辦法可以改善過敏體質?」始終是過敏患者最關切的問題。目前治療過敏性鼻炎,仍是以藥物、鼻噴劑為主。藥物包括有:抗組織胺、抗鼻充血劑及類固醇敏。抗組織胺是治療鼻過敏的首選藥物,可以抑制打噴嚏及鼻癢,缺點是常有嗜睡的壞處,影響日常作息。抗鼻充血劑常和抗組織胺並用,可加速解決流鼻水的惱人症狀,缺點是可能造成興奮或心悸。類固醇和抗組織胺是目前有效控制過敏性鼻炎的左右護法,類固醇的劑型可能為針劑、口服藥錠劑、鼻噴劑、吸入霧劑、及噴霧粉劑等等,作用各不相同。針劑與藥錠為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但也是最常見濫用而形成後遺症的方式,因為這兩種都是全身吸收,所以目前治療鼻過敏經常使用鼻噴劑,因為全身吸收量少,不會成癮也不會嗜睡,可以安全的使用於大小孩和中後段懷孕母親。目前最新的類固醇鼻噴劑也製造成每天一噴的長效簡單型,可以說是越來越方便了。然而,仍有不少病患抱怨以抗過敏藥物及類固醇噴鼻劑治療時,一停藥就復發。因此,醫界也嘗試以手術方式來改善鼻過敏的問題。過去的方法有:電刀、雷射及紅外線等燒灼術來治療,但效果常常只能維持一陣子,不久就會復發。至於傳統的鼻過敏神經切除術,需從口腔打開上頷竇,再鑿開後壁骨頭找到翼管神經後,方能將神經切除;這種手術傷口較大,術後面部容易腫脹,目前較少採用。由於翼管神經(鼻過敏神經)位於鼻之深處,附近被眾多重要的神經血管所圍繞,過往的方式較難精確並安全的找出神經且加以截除。三軍總醫院耳鼻喉部自民國95年9月起所獨創的鼻內視鏡微創手術,比以往更能精確有效找出翼管神經而加以截斷,手術僅造成鼻內一極小的切口,不但無損於外貌,且術後恢復快,手術時間短,術後效果佳。至今已有超過100例以上的臨床經驗。接受手術的患者在術後1年以上的追蹤報告中,八成以上的患者對手術是滿意的,且擾人的過敏症狀即使不用藥物,也已消失的無影無蹤。三軍總醫院指出,相較於其他鼻過敏的外科與內科治療,此方式提供病患另一個簡單安全且有效的選擇。如果希望不靠長期使用藥物也能擺脫這些困擾,方可考慮翼管神經切除術。

咳嗽分內外 中醫教你如何區別

咳嗽分內外 中醫教你如何區別

你知道咳嗽也有分「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嗎?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在受涼之後,突然發生,伴有鼻塞流涕、噴嚏、咽癢、頭脹痛、全身痠楚、惡風惡寒、發熱等症狀。內傷咳嗽多是舊病,起病緩慢,往往有較長的咳嗽病史,有其他臟腑病症,如:疲乏無力感、胸悶胸痛、食慾不佳、便秘或時常腹瀉,為恭紀念醫院中醫科陳世峰醫師表示,根據這些兼症可以幫助內傷咳嗽的診斷。臨床上,還必須根據不同咳嗽的病因病機,落實到具體的臟腑和陰陽氣血上,為治療提供依據。但是,內傷咳嗽患者,由於肺虛,容易感受外邪,特別是在天氣變冷的時候,往往受到外邪侵襲,而使咳嗽加重,這時咳嗽是由外感、內傷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陳世峰說明,咳聲高揚者屬實,咳聲低弱者屬虛;咳嗽常發生於白晝、鼻塞聲重者多為外感咳嗽。晨起咳嗽陣發加劇,咳嗽聲連續重濁,多為痰濁咳嗽。夜臥咳嗽較劇,持續難以停止,呼吸短促,疲累乏力者,多為氣虛或陽虛咳嗽。陳世峰進一步解釋,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的轉歸,從疾病性質上來說,主要是由實轉虛的變化。從臟腑病轉歸來說,主要是肺、脾、腎的轉移。外感咳嗽多屬突然發生,屬實,其病在肺,但若沒有及時治療,則可以由外感轉為內傷而累及他臟。一般來說,病在肺病情較輕,病在脾病情較重,病在腎病情尤其嚴重。陳世峰認為,除了注意肺脾腎的關係外,肝火犯肺也是咳嗽常見的證型,由於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神經緊張,導致失眠、情緒暴躁,以及飲食習慣改變,烤炸辣的食物吃太多,都會導致肝火旺盛的體質。一旦有咳嗽症狀出現,常常會伴隨慢性支氣管炎、或是一些神經官能症,因此不能忽視肝火犯肺的影響。避免咳嗽的發生,平時應注意環境衛生,避免有害煙塵和廢氣的的危害,保持運動的習慣,視個人體力選擇適當的運動,例如:每天散步三十分鐘或每週慢跑二次,每次三十分鐘,可以鍛鍊身體,改善體質,增強抵抗力。此外吸煙對呼吸道是一種刺激,應當戒除。咳嗽患者,應忌食辛辣,烤炸類食物以及一切冰品,注意氣候變化,預防感冒,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因為感冒是引起咳嗽發生、復發和加重的重要原因,應極力預防。就肝火與痰濕而言,常常與情緒和飲食有關,因此保持心情愉快,飲食清淡也有助於平時保養和病情的改善。 陳世峰提醒民眾,若久咳不愈,可以藉助西醫相關儀器,如:X光檢查、肺功能檢查、支氣管鏡檢…等檢查,以釐清現代醫學之病因。一般而言,咳嗽可以接受中醫治療,而內傷咳嗽患者,尤其是久嗽,應積極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及護理照顧。中西醫合作治療病患已是醫療的趨勢,為維護國人健康,落實社區健康管理,實踐個人養生保健,全省許多大醫院已經推行中西醫聯合門診,或是中醫師會診住院患者,這是由於中醫現代化已經廣為國人肯定的結果。因此尋求中醫治療咳嗽,不但可以治病求本,更可以針對個人體質,辨證論治,以提高治療的效果。延伸閱讀「由中醫角度看咳嗽」: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7812

全球有三分之一死於不合理用藥 你用藥的方法正確嗎?

全球有三分之一死於不合理用藥 你用藥的方法正確嗎?

文/奇美醫院電子報第23期 內分泌科楊純宜醫師根據國外文獻統計,人的一生中因用藥發生不良反應之機率,遠大於交通事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各國住院病人每10 人有1 人會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其中有5%的患者因為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而死亡。另外調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於不合理用藥,而不是疾病本身。若依美國藥物不良反應致死占社會人口的1/2200 計算,我國每年因藥物不良反應致死人數應超過1 萬人。臺灣已逐漸進入老年化社會,藥物的使用也逐年增加,既然人的一生與藥品息息相關,如何正確用藥,以保障用藥安全,是一般民眾必須學習的課題。近來衛生署大力提倡病患安全,各家醫院也如火如荼的宣導中。其實在病患所得到的治療中,藥物治療是最常見的治療方法,因此病患要學習瞭解自己的用藥是否安全!以下是幾個必要知道的訣竅:身為病人或家屬的你在看診時除了陳述目前症狀之外,還需告知醫生病史(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是否有抽煙、喝酒或懷孕、現在正在使用的藥物(包括:西藥、中藥、健康食品、避孕藥…)以及藥物過敏史,這些資訊都有利於醫生開立適當的藥品給病人使用。看病後,應確切瞭解自己是什麼病,是否該吃藥?要吃多久?與病情無相關的藥物,不應要求醫師開立。一般病人,很習慣於看病時要求加開胃藥,其實並不是每一種藥都需要添加胃藥,不是所有的藥品都會傷胃,具有明顯胃腸副作用的藥品其實只是少數。有時胃藥反而會妨礙主要藥品的吸收,因此不要主動要求添加其他藥品。民眾看診後領藥時,應主動告知藥師,要領誰的藥,清楚說出姓名,以免領錯藥,病人應學會主動告知姓名,以免自己聽錯名字,領錯藥。拿到藥袋,必須核對藥袋上的每個項目是否正確,目前衛生署規定,藥袋的必須標示有1 3 項,建議標示有3 項。16 項完整藥袋標示包含病患姓名、性別、藥品商品名、藥品單位含量、數量、用法、用量、調劑者姓名、調劑或交付日期、調劑地點之名稱、地址、電話、警語、主要適應症、主要副作用、其它用藥指示(後3 項為建議標示)、保存方式、有效期限,這些項目藥袋上是否都標示清楚?若拿到不認識的或非這次疾病的用藥,一定要詢問醫院藥師,因為有可能剛好是更換廠牌,但也有可能是裝錯藥袋或醫師誤開其他的藥物,因此必需詢問清楚。藥物在保存上要極為注意,因為台灣氣溫為高溫、高濕度,因此建議藥品可先存放於冰箱下層或陽光照射不到之處,如抽屜,以免藥品變質。另外,藥品也需儲存在孩童不易拿到之處,以免孩童誤食。最重要的是要按時服藥,不要任意增減藥量,服用過期或重複用藥或多服藥品。中西藥品合併使用可能帶來不良藥品交互作用,例如藥效加強或減弱,中毒或失效,因此不宜輕易併用。如果在服藥期間,病情有任何變化或服藥後不舒服,應即刻到醫院再給醫師診察,以免病情惡化。如果服用的是降血糖用藥,則應加強在家中的血糖監測,若有異常(如頭暈、肚子餓、冒冷汗等),仍應回院檢查。民眾若是對於相關的醫藥報導有所疑義,應請教醫師相關的藥物資訊,與醫師討論利弊得失,並且討論是否有必要使用其他替代的治療方式,除非醫師專業建議停止使用,否則切勿擅自停藥。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病患的用藥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事務,需要大家共同來關心,雖然醫院有責任,但是如果病患學會辨識自己的藥物,多一份謹慎,那麼用藥就更有保障更安全,如此一來病患安全則成為全民的運動,使得病患就醫及用藥能更放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