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聞癌色變!抗癌專家免費講座教你戰勝癌症

聞癌色變!抗癌專家免費講座教你戰勝癌症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及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為維護市民健康,辦理免費癌症營養講座服務,於99年9月3日下午2時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第七講堂舉辦「營養行家‧抗癌專家」戰勝癌症系列講座,活動當日現場教導輕鬆抗癌的秘訣,課程包含:生命無價‧抗癌成功、聰明挑食、音樂輔助治療,藉由專業醫師及營養師面對面指導,幫助民眾暸解癌症、戰勝癌症及邁向康復之路。在臺灣每13分10秒鐘就有1人死於癌症,依據98年全國十大死因統計顯示,癌症已28年蟬連十大死因第1位,而臺北市更連續37年居十大死因榜首,癌症也是25至64歲中壯族群的主要死因。大家聞癌色變,因此衛生局呼籲市民要化被動為主動,大家一起積極來防癌、抗癌。有效的癌症防治包括預防、篩檢和治療三大策略,預防癌症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包含:健康飲食、規律運動、不抽菸、不喝酒、拒嚼檳榔及定期接受癌症篩檢,並持之以恆,必能遠離癌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游麗惠表示,目前研究證實具成本效益之癌症篩檢方式包括有糞便潛血檢查、乳房X光攝影檢查、口腔黏膜檢查以及子宮頸抹片檢查,民眾只要持健保卡,都可在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接受免費大腸癌、乳癌、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等4種癌症篩檢服務。其中子宮頸癌自84年起即全面推動子宮頸抹片篩檢,本市子宮頸癌死亡率已從84年的每十萬人8.18下降為94年每十萬人6.43,顯示早期發現(篩檢)的重要性,因此台北市民朋友把握免費癌症篩檢是戰勝癌症的不二法門。依據美國「營養」(Nutrition)期刊指出,超過四成以上的癌症病人是死於營養不良。癌症病人治療期間常誤認為要採取「飢餓療法」,以避免吃的太好而造成癌細胞擴散。此外,治療癌症的副作用也會造成嗅覺以及味覺的改變,例如腫瘤堵塞腸胃道等,也會影響病患進食。西方的醫學之父希波克曾說過「食物是最好的醫藥」,而美國的癌症協會(ACS)也指出,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營養吃的足夠,會帶來心情比較愉快、保持體力和活力、維持體重、幫助身體儲存養份、較能承受癌症治療帶來的副作用、減少感染風險、加速傷口癒合、促進復原。郝市長指出「唯有健康的市民才能造就第一流的幸福城市」,衛生局鼓勵民眾建立預防醫學的概念、養成定期接受篩檢的習慣,進而強化民眾的自我保健意識。歡迎台北市市民朋友踴躍參加,相關訊息請參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頁http://www.health.gov.tw/或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分機1845洽詢。

夏天太熱沒牛奶 家長早餐飲品怎麼選?

夏天太熱沒牛奶 家長早餐飲品怎麼選?

九成七家長認為早餐飲品要營養,但超過六成家長選擇了低蛋白質高糖的飲品,夏季缺乳如何解?低糖豆漿富優質蛋白是較好的選擇。夏季缺乳影響家長購買早餐飲品,九成七家長認同學童早餐飲品的營養價值重要或非常重要,但卻有53%家長選擇奶茶、紅茶、可樂等不健康飲品。進一步調查家長的認知發現,22%家長購買早餐飲品會考慮脂肪含量、31%會考慮糖分,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蘇秀悅主任表示,脂肪及糖類是造成現在學童肥胖的重要營養素,家長的重視程度卻偏低,不可不慎!如何面對夏季的缺乳問題?蘇秀悅表示,富含優質蛋白的低糖豆漿較符合國中小學童營養需求,在夏季缺乳季節是較好的早餐飲品,縱使非夏季也適合喝!夏季溫度持續飆升,今年缺乳問題特別嚴重,不僅產量比去年更少,缺乳時間也拉長,家長在學童早餐飲品的選擇是否恰當備受考驗。為了解夏季缺乳對家長早餐飲品購買的影響,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8月針對全國中小學童家長進行「2010夏季學童早餐飲品飲用行為調查」。依據調查數據顯示,在日常早餐飲品的選擇行為上,九成七家長認同兒童早餐飲品的營養價值重要或非常重要,其中65%家長選擇乳品類當孩童早餐、35%選擇豆漿/燕麥奶類、29%選茶飲品,顯示在長久的營養教育下,家長多能正確選擇早餐飲品。但今年面臨夏季缺乳現象,家長早餐飲品的選擇卻出現問題:一旦沒有牛奶,家長購買早餐的飲品選擇依序為38%豆漿、27%奶茶、22%調味乳,進一步分析更發現,若把調味奶、奶茶、紅茶、柳橙汁、可樂等飲品一起計算,總計有高達六成四家長選擇這些不健康的飲品!蘇秀悅表示,奶茶不僅有反式脂肪的疑慮,市售柳橙汁多為還原果汁,更有糖量過高的營養疑慮!家長早餐飲品的選擇與認知明顯落差:58%知道考量蛋白質、卻還是買不健康飲品,夏季缺乳喝什麼飲品最好?營養師:富含優質蛋白的低糖豆漿是學童早餐較好的選擇!深入探討這群53%購買不健康飲品的家長發現,在選擇早餐飲品的營養考量因素上,58%家長會考慮「蛋白質」,38%家長考慮「鈣磷鐵等礦物質」、32%考慮「糖份含量」、22%考量「脂肪含量」及「纖維質」,蘇秀悅營養師表示,知道早餐飲品需要優質蛋白,但還是買了不健康的飲品,這些家長的認知與行為有明顯的落差!有正確的營養知識,在行為上就更應該落實,蘇秀悅表示,想要維持學童的早餐營養,豆漿就是很好的選擇!豆漿的優質蛋白是中小學童成長必備的營養素,不僅如此,低糖豆漿沒有動物性脂肪、有纖維質同時又有鈣磷鐵等礦物質,在夏季缺乳季節是較好的早餐飲品!無論是傳統豆漿店、西式早餐店、超商及賣場都是方便取得的飲食來源。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店家在製作可能因為攙水過多,造成蛋白質含量較少,家長購買時也應注意豆漿太稀的問題。延伸閱讀「早餐飲品營養成分標示」: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118

紅蘋果臉很可愛?酒糟肌膚警訊 胜態酸煥膚溫和強化肌膚防禦力

紅蘋果臉很可愛?酒糟肌膚警訊 胜態酸煥膚溫和強化肌膚防禦力

「妳好可愛,臉都像蘋果一樣紅通通的!」仔細追究這句看似誇獎的話,其實卻已經透露出酒糟、過敏肌膚的症狀,皮膚科專科醫師郭玉玲醫師表示,酒糟肌膚是一種慢性長期的皮膚疾病,會將過敏原症狀誘發出來,令人擔憂的是,很多酒糟病患並不知道自己是酒糟肌膚而不以為意,進而使用不適當的保養化妝產品讓情形更惡化。郭玉玲醫師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使用溫和的胜肽酸煥膚能代謝老化角質、深入皮膚底層補給營養並加強抵抗力和防護力,改善病態蘋果臉。郭玉玲醫師解釋,引起酒糟肌膚的原因並不是如名稱所想像的是「酒精」在作怪,真正的原因有很多面向,可能是遺傳、環境因素、免疫系統失調、或是日常使用的產品成分誘發出讓皮膚過敏的症狀,一旦發現肌膚處於敏感的狀態,就像牙齒蛀牙般,治療是刻不容緩的,時間越長只會讓皮膚抵抗力越薄弱,嚴重可能造成臉部持久性的發紅,類似青春痘的丘疹和明顯可見的微血管絲也會慢慢出現,而這些現象最後連兩頰、前額、下巴和鼻子都會有。皮膚科專科醫師黃靜雯醫師也提出相關理論,黃靜雯醫師強調,門診中常常有人抱怨皮膚很敏感,擦各種保養品都沒有效用的窘境,其實敏感的皮膚常常在用了所謂的「保養品」後反而變紅,起紅疹,刺痛與變得更為敏感,這是因為一般消費者根本搞不清楚產品中的成分是什麼,只要產品的廣告文宣宣稱有著令人羨幕的皮膚就會砸大錢,其實黃靜雯醫師語重心長的呼籲,廣告宣稱「可以即刻看到效果」的保養品內可能含有超量的重金屬汞,若過量使用造成皮膚汞中毒,表層細胞與深層膠原蛋白都被破壞殆盡,要回到健康皮膚可能要花費超過十倍以上的金錢與時間,消費者不可不謹慎。郭玉玲醫師補充,酒糟肌膚在治療前期時應加強保濕與防曬,停掉家中任何保養產品,換以皮膚專科醫師開出的處方藥物與醫療級保養品治療,第二階段再利用性質溫和的胜肽酸煥膚做調理,代謝老化角質並增加皮膚基底防護能力,治療期間約3到6個月為主要治療期,將皮膚防禦力提升後續維持才能長長久久,還給肌膚健康、晶透LOOK。

照著做,孕期不再害喜!

照著做,孕期不再害喜!

媽咪窩雜誌採訪/陳姵樺諮詢/光田綜合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阮志偉光田綜合醫院營養師 徐郁雯台中臺安醫院護理師 李仁慧孕媽咪害喜的狀況可以說非常普遍,只是輕重程度不一。而這種充滿幸福又無奈的身體狀況,有時也會對媽咪的生活有相當的影響,與它共處方式你不可不知!懷孕期間害喜的問題困擾著許多媽咪們,根據醫學報告的數據,孕吐發生的比例很高,大約四分之三懷孕的婦女都會發生,在發生率如此高的情形下,媽咪們應該怎麼因應?本刊特別針對孕期害喜這個議題,9月份在BabyHome寶貝家庭親子網上進行問卷調查,同時也採訪了醫師與營養師,希望可以對孕期害喜問題給媽咪多一點建議。「孕期害喜狀況調查」問卷結果公佈調查時間:98年9月調查對象:孕期及產後媽媽調查媒體:BabyHome寶貝家庭親子網有效樣本:1000份問卷分析1/接近半數孕媽咪有害喜症狀在此次有效份數共1000份的問卷調查中,接近5成的媽咪在懷孕時曾發生害喜的情形,但在害喜的媽咪中大約有6成只出現在懷孕初期,2成7的媽咪持續到懷孕中期,而9.4%的孕媽咪則含括整個孕期。雖然害喜的發生率很高,但因害喜症狀嚴重到必須就醫的比率卻不高,僅有2成4的媽咪曾為此而就醫,所以接近7成6的媽咪雖有害喜症狀卻大多可以自行緩解。調查中67.3%的害喜媽咪曾因此改變飲食,藉此來緩解噁心等不舒服的症狀,而32.7%的媽咪則沒有改變飲食,也可能是害喜的症狀較輕微,並不嚴重到影響食慾。問卷分析2/媽咪這麼吃遠離害喜而問卷最後問到「害喜時如何吃?」這個開放式的問題時,也得到了很多的迴響。多數的媽咪們都表示,就算吃了會吐也會盡量找有營養且比較不容易吐的食物吃,不然就是當下想吃什麼就趕快去吃,免得過一會兒又不想吃而影響到寶寶的發育,而且多數媽咪以少量多餐、清淡飲食、多吃蔬果的方式解決。調查中最常被媽媽提及的治害喜食物為酸梅,除了酸梅,其它酸的食物如:鳳梨、醃桃子、蜜餞也頗多媽咪會吃,還有媽咪用喝醋或是檸檬加蜂蜜餐包來減少害喜症狀。第二多被提到的治害喜食物則是蘇打餅乾,其次是麵包與吐司。有的媽咪表示乾的食物比較不會引起孕吐,乾的食物與湯湯水水的食物分開吃也比較不會有害喜感,不過也有媽咪只有喝湯湯水水的流質食物才吃得下,差異很大。除此之外,問卷中也可發現有的媽咪口味變化很大,在害喜時反而喜歡吃重口味、辣的食物,例如韓式泡菜、麻辣鍋等才能壓下想吐的感覺;也有一些媽咪愛吃泡麵、零食、甜食;有些媽咪會吃維他命、營養補品來補充營養,也有媽咪說,如果吐得太嚴重只好去打針了。這份問卷在這麼多媽媽的共同參與下,得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分享,有害喜症狀的媽咪不妨參考看看。《MamiHome媽咪窩》‧2009/11月號 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1.php?catid=2&subid=2&cid=2146

「隆乳」可以不開刀嗎?

「隆乳」可以不開刀嗎?

羅東博愛醫院醫學美容中心蕭其昌主任表示,近日新聞報導中有兩則關於非手術方式隆乳的案例可供大家來討論。人的天性中害怕手術開刀是可以理解的,但千萬不要以偏概全的態度否定了自身可能得到的好機會。藉著資訊中搜尋流行的趨勢,在訪談中確認可靠及可行性,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及醫者,可以避免任何術後的懊悔。第一則是一位在香港的美容坊接受所謂刺奶豐胸治療的女士,2年多來該顧客因工作經常往來港台之間,因當地業者聲稱不必開刀,只需刺入乳房並注射就能達到豐胸的效果,價位上甚至比手術隆乳高出一倍,這位女士連使用的材質都不甚明瞭之下接受了治療。一年左右,胸部紅腫疼痛,兩邊的乳房明顯變形,大小及高低都不一致,在台就醫時,經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所使用的是液態矽,就是早年坊間號稱的小針美容,為害劇烈已是眾所皆知的,也是衛生署嚴令禁止使用的,最後只有藉助開刀去除,並施行重建手術來恢復。第二則是發生在南部的50多歲的熟女,接受新式的自體脂肪加幹細胞注射來隆乳,有不錯的效果。蕭其昌解釋,早年曾以大量的自體脂肪用注射的方式移植到身體各部分,大多數會被吸收或是注入部位脂肪中央有壞死可能,成果並不很理想。因時代及科技的進步,以粹取出來的幹細胞與自體脂肪混合注入所要的部位,幫助及促進脂肪細胞的存活率,未來有可能成為流行趨勢,但目前擁有儀器設備並能真正執行這項治療的院所,屈指可數。至於以非手術方式隆乳的材料還有大分子的玻尿酸Sub-Q,現階段因它的價位偏高,維持時間受限在2年左右,並未成為時尚流行選用的材料,但已有分子更大、時效性更長的玻尿酸產品,只要經衛生單位核准後就可使用,這是可以引頸等待。蕭其昌進一步說明,愛美並擁有自信及傲人的胸部是大多數女性朋友所羨慕,也無可厚非的,學習相信手術開刀只是一個過程,技法上已成熟可靠並已施行多年,各項所謂的後遺症狀都能預防和避免的,只要選擇具備中華民國整形外科及美容外科專科醫師資歷者,都能得到明確的保障。至於材質上的安全保障,有政府衛生單位的規範,目前鹽水袋是合法且被普遍使用的,至於果凍矽膠袋是在特定病患,限制在重建使用的,但可預期未來有可能解禁。蕭其昌提醒每一位有需求的女性,在確定隆乳前應要收集充分的醫療資訊,瞭解治療的方式和過程,謹慎的選擇術德兼備的醫者,這樣才能喜樂的接受治療,滿懷信心的迎向未來。

抗老混搭時尚哲學 微整形抵制老化聚沙成塔

抗老混搭時尚哲學 微整形抵制老化聚沙成塔

隨著年齡逐漸增長,年過30的皮膚在外界紫外線累積的傷害與內在代謝與修復能力逐漸降低,皮膚也跟著出現暗沈、細紋、斑點、鬆弛等老化的徵狀。反映在臉部與頸部的皮膚上,則成了愛美一族人人畏懼的抬魚尾紋、眼皮鬆弛、淚溝、眼下細紋、法令紋…等,甚至嘴邊肉、臉頰凹陷與火雞脖也跟著跑來湊熱鬧!皮膚科醫師林上立表示,運用簡單的方式、瑣碎的時間就能快速地改善這些老化的症狀,不但不易被發現,也沒有太長的修復期,周遭的人只覺得妳最近變美、變年輕了。肉毒桿菌素的注射對於快速改善上半臉的紋路有很大的幫助。有經驗的醫師能夠依照個人紋路分佈的不同,在施打劑量與下針處做良好的設計使肉毒桿菌素在發揮作用後有效地改善魚尾紋、抬頭紋、皺眉紋甚至部分眼尾下垂,而不造成表情上的不自然。每次治療維持的時間月3~6個月,固定時間治療數次後可以適度拉長治療間隔。搭配局部的玻尿酸、微晶瓷注射,除了上半臉的紋路獲得緩解,下半臉的老化也可以得到改善,例如:淚溝與眼下細紋可以用玻尿酸做點狀的補充,猶如在凹陷處播下許多小種子,這些種子在皮膚內能吸收水分同時與皮膚組織結合,將凹陷皺摺處撐開,使紋路凹陷得到改善。法令紋與嘴角紋則能後運用玻尿酸與微晶瓷的巧妙搭配做填充,在施打後即可見到明顯的改善效果,還能同時兼顧自然、持久性與彈性。皮膚科醫師林上立表示說明,年過30後,雙頰、下巴與頸部會逐漸產生鬆弛的現象,在法令紋、嘴角紋變深的同時,原本V型臉也會變成看似發福的U型臉或雙下巴,頸部鬆弛嚴重者則會有「火雞脖」的形成。在醫師評估過後,適合接受電波拉皮治療者可運用該治療方式刺激深部膠原蛋白的增生與收縮,通常經過適當的探頭、發數選擇與能量調整,治療一次即可見到改善,少部分人則在施打第二次後亦可見到改善,效果可以維持2~5年不等,也可定期接受該治療以維持療效。當多處的老化現象一起出現,通常抓住幾個較明顯的部位做混搭式治療,可以明顯改善外表給人的疲累感與老態,尤其是淚溝、法令紋、嘴角紋這三對呈八字型的紋路,最容易讓人顯得老態,運用微晶瓷與玻尿酸的巧妙搭配,治療後的反差可以讓人看起來年輕有活力,外表年齡少了許多。若要兼顧緊實,重拾過去的V字臉型,則可搭配電波拉皮治療若這幾者同時進行,注射治療可得到立即性的改善,電波拉皮則是在施打後2~3的月效果逐漸顯現,如此不但不用擔心外表一次改變太多,還能營造出「怎麼越來越年輕」的效果!林上立醫師表示,抗老的革命成果是聚沙成塔的,努力防曬可以減少紫外線的傷害,進而降低皮膚修復上的負擔,對於無時無刻在老化的皮膚,適時的給予治療與保養能夠使抗老提早開始,延緩外表的老化,避免最後冰凍三尺時需要大動工程而且事倍功半!

乳房健康體操 有效改善女性胸部痛症狀

乳房健康體操 有效改善女性胸部痛症狀

許多女性常有胸部痛的經驗,但大部分的婦女卻常以鴕鳥心態視之,以致未能及早發現乳房病變,醫師表示,其實大部分的疼痛與乳癌並沒有直接相關,民眾可將疼痛的位置、時間、與月經週期之關係等資料記錄下來,在就醫時提供給醫師參考;然而有些胸部痛的現象,與長期穿戴過緊的內衣有關,此時就能透過簡單的幾個檢康操動作,來感善胸部的血液循環,紓緩胸部痛的不適。乳房醫學影像專家池永昌醫師表示,胸部痛可大致區分為兩種,一為週期性疼痛,始於月經來前3~5天,直到月經結束後疼痛感才會減輕,這是因為在月經週期中,卵巢會分泌動情激素與黃體素使乳葉有增生的作用,增加分泌物甚至水腫,若此分泌物因乳管不暢通無法宣洩,就會導致胸部腫脹,引發乳房組織內的神經與肌肉被拉扯而疼痛,此為自然的生理性疼痛,大部分女性皆經歷過;二為非生理週期的乳房疼痛,原因有許多,如過度運動造成胸肌拉傷、良性纖維囊腫或乳腺發炎等,又或因為內衣穿戴過久,造成胸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的疼痛。由於台灣女性在穿戴內衣時,喜歡雙峰集中的特殊效果,其實專家認為穿戴內衣時間過長反而會有不良的後遺症,如乳房周邊淋巴與血液回流不順、循環不良使乳房變腫脹而有疼痛感。池醫師建議胸部痛的女性,可早晚做乳房健康體操,改善血液與淋巴的循環,讓胸圍的肌肉與韌帶都能持續維持彈性與柔軟。乳房體操有三階段動作,建議女性民眾可早晚各做一次,每次反覆進行持續約五分鐘:Step1:採輕鬆坐姿,將左手臂伸直,緩緩舉高,舉至肩膀高度時,扭轉手腕2~3次,舉至頭部,緊貼耳朵,儘可能將手臂向上伸,左肘向後彎曲,用右手抓住左手肘,緩緩向右拉,上半身緩緩向右傾,伸展腋下4~5次,完成後換另一側,此動作可改善腋下與乳房兩側的淋巴阻塞。Step2:上半身坐直,兩手互握住另一隻手的手肘向後拉,有活動到肩胛骨的感覺,伸展4~5次,放下後左肩緩緩向後旋轉5次,然後右肩向後旋轉5次,最後兩肩同時旋轉5次,此動作可改善乳房周邊肌肉僵硬或緊繃感。Step3:右手伸入左側乳房靠腋下處,輕輕將乳房推向鎖骨方向,已約每秒25~30次速度進行,另一側以相同速度進行完,最後兩手同時進行一次,此動作能重塑柔軟的乳房。池永昌醫師說,運動是乳房疾病預防的首要防線,運動可使身體新陳代謝加快,促進血液循環,帶動氧氣與養份傳送,活化細胞使免疫力提高,降低罹患乳房病變的機率,除此之外,養成每年定期乳房檢查的好習慣,如紅外線或超音波等無痛的設備,都能提高女性檢查乳房的意願,早期發現徵兆早期治療,更是提高乳癌存活率的不二法門,建議女性朋友千萬別輕呼乳房保健的重要性。

小朋友怕開學,父母如何是好?

小朋友怕開學,父母如何是好?

兩個月的暑假假期已經結束,這星期對部份學童而言,恐怕才是夢魘開始。尤其是準備進入新學習階段的小朋友,例如即將進入幼稚園,或者準備升小學三年級、五年級的學童,將要面臨一群完全陌生的老師與同學,內心難免都會有焦慮與擔心。尤其天生氣質就較內向退縮,或者本身較沒有自信、害怕接受挑戰,或者本身感覺統合功能並不好、感官知覺與動作協調有狀況的小朋友,更容易會出現調適新環境所產生的焦慮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政雄說,兒童因為口語表達能力較不好,以及抽象概念尚在發展的緣故,常常沒有辦法像國、高中生或成人一般,可以適當地將自己的焦慮、擔心表達出來。因此,家長們通常只能由其情緒行為表現上,來察覺小孩子的焦慮情緒。陳政雄指出,兒童一旦有緊張焦慮時,很容易會出現的行為表現有:無來由的腹痛、腹瀉或頭痛等身體症狀。吸吮手指頭、摳手、咬指甲。容易鬧情緒、不可理喻,或者變得黏人。可能會去欺負小動物、更小的弟妹,或者喜歡搞破壞。飲食、睡眠變得沒有規律性。飲食、睡眠的量上出現增加或減少的變化。會怕黑、怕暗、怕妖魔鬼怪,不敢一個人睡覺。尿床。以上所舉的這些行為特徵,並不會全部都出現在同一個學童身上。但是如果家裏小朋友突然在開學的前一兩週,出現其中某一項或幾項狀況,那就是警訊與徵兆,家長就必須要小心注意,並且要適時介入協助。陳政雄表示,家長介入孩童對開學的焦慮所引發之情緒行為時,如果能掌握幾項原則,就可以幫助小朋友們很快調適,也不至於影響其在學校的學習與人際關係,他提出下列幾點建議:不要試圖說服孩子沒什麼可怕,不用擔心;或者要求/期待孩子用意志力來克服。兒童還不具有這種能力,這種作法只會更增加其焦慮。面臨焦慮的孩童,可能會出現規律性混亂及行為情緒的輕微退化,家長要以耐心來包容,與孩子一同度過這段調適期。最忌諱心急或求取速效,會有反效果。有焦慮的孩童會希望父母親更多陪伴與縱容,可以多陪陪孩子:一起說故事,一起聽舒緩的音樂,一起作家事,一起遊玩,一起散步或運動。甚至原本可以自己單獨睡的孩子,會希望家長陪同一起睡覺時,也不妨允許一段時間。不用擔心孩子會因此而退化,只要過了調適期,孩子自然就敢一個人睡覺。至於要求縱容或違反重大原則(某些小孩會下意識地利用生病的角色來謀取不當利益),則盡可能設法轉移或予以忽略,而不要直接拒絕或斥責,免得讓其焦慮更為增加。切記莫因為孩子要求不遂,開始大吵大鬧而讓步,如此作法反而會讓孩子在心理上更加脆弱,更經不起考驗。發覺孩子有焦慮出現時,要更加注意孩子生活作息的規律性。不但如此,家長自己生活作息的規律性,也會影響小孩子的狀況,也要特別注意。在這期間,盡量不要帶孩子去參與他之前沒有作過的事情,或者沒有嘗試過的經驗,會容易增添焦慮。此外,有焦慮的孩童對環境警覺會變差,要記得把生活步調放慢,以免造成孩子壓力。擁抱可以讓焦慮孩子獲得安全感,適度擁抱也可以增加親子感情。對於年齡較小的哭鬧孩童,有一點力道的擁抱可以提早緩解其不悅情緒。對於年齡較大、體型較大的哭鬧兒童,則可以從其背後全身環抱(要有將孩童包裹的效果),也可以緩解其情緒。家長不妨多使用這帖免費又無副作用的處方。多補充抗壓飲食。多陪同孩子作舒壓活動。開始安排定期從事可以增加抗壓性的活動。陳政雄說,家長們如果依上述方法去處置孩子所出現的困擾,孩子的緊張焦慮就會在開學前逐漸改善,或者在開學後的一兩週內,對學校狀況逐漸適應後就能改善。如果發現經過這段調適期,孩子的焦慮情緒並未改善,甚至更為加重時,建議就要帶孩子找專業人員評估討論。家長可以考慮先帶孩子到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就診,找兒童精神專科醫師諮詢,瞭解孩子是否有合併其他情緒障礙問題的可能性。通常兒童精神專科醫師會先對孩子的狀況作瞭解與評估,或者安排相關測驗來了解孩子的能力與特質,之後會給家長建議,並作進一步處置。

陽光基金會呼籲:封口機意外處理不當 小心截肢

陽光基金會呼籲:封口機意外處理不當 小心截肢

近來發生9歲童手背遭封口機烙傷意外事故,不僅危及幼童安全,成人亦可能因疏忽或操作不當而釀災,陽光基金會提醒您各類場所中的作業機具都有危險性,正確使用並善盡警示之責才能預防傷害。陽光基金會呼籲:一旦意外發生,首先需設法讓手脫離封口機,以免燙傷加重,萬一手卡住無法脫離,則須切斷電源,並應於傷口持續沖水降溫避免傷害程度更深,同時通報消防隊前往處理,等待過程中持續於傷口沖水降溫相當關鍵,此舉可避免燙傷範圍擴大加劇;同時商家亦應善盡營業場所的安全管理責任,不讓兒童有機會進入廚房工作空間碰觸危險機具、物品,同時亦應熟知機具性能和意外發生時的緊急處理步驟,或以一般的杯蓋取代使用封口機,避免因處理錯誤或時機延誤讓傷害加深。 封口機卡手時急救步驟:首先設法讓手脫離封口機,避免燙傷程度加劇。於燙傷部位持續沖水降溫;倘若手仍卡在機具中,需先切斷電源後,於卡手部位連同機具同時沖水降溫。持續沖水直至消防或救護人員到達為止。陽光基金會董事同時也是長庚醫院教授的楊瑞永醫師表示,封口機造成的燙傷意外在醫院已屢見不鮮,最多發生在四五歲的幼童身上,因為一般餐飲店家的封口機高度恰好約莫在一百公分左右,恰好是四、五歲幼童伸手能及的碰觸高度,加上幼童好奇並喜探索新事物的天性,一個不小心即傳出意外;封口機高溫達一百多度,正值成長發展階段的兒童,手背的皮膚組織薄,接觸高溫燙傷後很容易深及肌腱組織、骨頭及神經,使得手功能嚴重受影響,可能需要藉由顯微手術皮瓣移植,加上長期復健來恢復功能,手功能障礙的影響,包含如寫字等精細動作,心理上創傷也會對兒童整體發展有所影響,程度嚴重者甚至會失去手部功能或需要截肢。註:新型封口機通常都有安全開關或復歸鍵,一旦發現有異物進入卡住等非正常運作時,只要立即按下復歸機制的安全開關,機具便停止下壓上升復位。想了解更多「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http://www.sunshine.org.tw/

「失智不失志 溫暖守護你」全方位家庭照顧者培訓班 減輕家屬壓力

「失智不失志 溫暖守護你」全方位家庭照顧者培訓班 減輕家屬壓力

洪奶奶今年78歲,經醫師診斷為阿茲海默氏症患者,根據個案女兒主訴有妄想的症狀,常認為有人偷東西,所以女兒帶洪奶奶到醫院求醫治療。透過半年多的藥物治療及接受仁愛院區失智症日間病房行為治療,經由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等組成的跨專業團隊,提供認知訓練課程、音樂訓練課程、感官訓練課程、懷舊訓練課程、肢體訓練課程、藝術訓練課程…等相關課程。其MMSE(簡易認知功能評估)已由11分(98年12月16日評估)進步到13分(99年8月16日),女兒表示奶奶現在的夜眠較穩定,並減少與外傭有爭執之情形。奶奶進來仁愛院區失智症日間病房後,交了一些新的朋友,也學到了很多從來沒接觸過的事情,徹底改善了奶奶的心情及生活作息,減少妄想的症狀,減輕激燥不安的情緒,真正減少家屬的照護壓力。現場邀請個案家屬洪小姐分享接受家庭照顧者培訓班後的經驗及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郭心理師教導照護技巧。依據國內研究調查顯示,臺灣地區65 歲以上人口失智症盛行為2-4%,若以臺北市99年6月人口數推估,臺北市65 歲以上罹患失智症人數約為1 萬3,000人左右,80歲以上老人盛行率更高達20%,平均每增加5歲,盛行率就增加一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失智症患者因為認知功能障礙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干擾行為,使家庭照顧者比失能長輩者承受著更大的負擔,不但要接受患者在個性、日常作息、身體活動上的改變,還要隨時安撫個案的情緒反應,長期下來常導致照顧者產生身心負荷症狀,影響身體健康與正常社交活動。衛生局於今(99)年為了滿足逐年增長的失智症個案及其家屬照護需求,委託臺大醫院、國泰醫院、三軍總醫院、馬偕紀念醫院及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等五家醫院,辦理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培訓班,課程內容包含失智症患者的行為問題、營養衛教、溝通方法及家屬情緒處理、居家環境設計及懷舊治療等,提供失智症家庭照顧者所需之照護知識、技能與照護資源,並推動失智症家庭照顧者支持團體,協助個案及家屬建立個別的支持性照顧環境,減輕失智症照顧者之壓力。衛生局希望提供臺北市民一個以醫院資源為基礎,優質的失智症照護模式,內容包含社區失智症篩檢、診斷確立、個案家屬照顧技巧訓練、及提供個案瑞智學堂等;透過跨專業整合團隊,結合醫療體系的優勢,提供失智症病患及家屬一個全人、全家、全隊、全程的優質醫療照護服務。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同時提醒您,若有意願參加培訓班相關課程,可先向各委託醫院詢問或洽衛生局承辦人(1999轉7083),亦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的活動訊息查詢相關資料:http://www.health.gov.tw/Default.aspx?tabid=36&mid=44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