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九月墮胎潮又來!四成已婚婦女竟是高危險群?!

九月墮胎潮又來!四成已婚婦女竟是高危險群?!

您一定聽過「九月墮胎潮」這個名詞,但可別因媒體經常報導「缺乏避孕措施導致意外懷孕」的社會事件,而誤以為這些自主性選擇接受人工流產手術,清一色都是未黯世事的年輕小女生。您知道嗎?其實已婚婦女也是最有可能墮胎的高危險群!根據一項非官方數字統計,台灣每年約有30至40萬人接受過墮胎,這項數字加上人口比率的換算,約為以兩性關係開放著稱的法國的六倍之多。新光醫院婦產科林禹宏醫師臨床經驗指出,接受人工流產手術的女性中發現已婚婦女比例極高,而且有三分之一的已婚婦女表示曾有墮胎經驗。這些數字可以點出,台灣已婚婦女對於「如何有效避免意外懷孕」顯然在認知與行動上,仍有相當程度的可成長空間。32歲陳小姐婚後有二次的墮胎經驗,她表示因為自己與丈夫的工作,經常需要當空中飛人在不同國家奔波;如果懷孕,將會造成工作上極大的不便,因此婚前即與先生商討決定暫緩懷孕生產的計畫直到35歲。但可能因為聚少離多,每當兩人相聚,夫妻倆總是「性致勃勃」,過程中使用了普遍大眾認為很「保險」的保險套,但沒想到甜蜜過後還是不小心懷孕,也因為這樣而嚐到墮胎的苦頭,陳小姐覺得墮胎時那種心理壓力與身體的不適感,根本就是對女性身心極大的折磨。林禹宏醫師表示,據統計約百分之40的已婚婦女,僅藉由避孕效果有限的保險套做為避孕工具,不知不覺就成了可能因意外懷孕而須墮胎的高危險群。像陳小姐這樣的已婚婦女,本身因有固定的性伴侶,對避孕的需求本來就比未婚者要來的高。目前在女性避孕措施的選擇上,能兼具有效、安全與便利的特色更是主要的趨勢。如子宮內投藥系統(含黃體素避孕器),其懷孕機率僅0.1%,低於一般含銅避孕器的0.8%,更遠低於保險套的14%。子宮內投藥系統不同於一般含銅避孕器,裝置後不會產生經痛、增加經血與感染的發生,反而可以改善缺鐵性貧血與經痛的發生,而且裝置過程只需3至5分鐘的安裝時間,即可達到5年的避孕時間與效果,其間夫妻雙方並不需要另外採取任何避孕措施,就能輕鬆避免墮胎的隱憂發生,相當方便與省事,且生理期間清爽舒適,是非常適合生活較為忙碌且尋求便利避孕的女性朋友。林禹宏醫師也提醒使用子宮內投藥系統的女性朋友,安裝初期可能會有不規則出血,需要3至6個月的適應期,若有任何不適建議可向婦產科醫師諮詢。

國家棟梁變菸囪 6成中學生表示買菸不會被商家拒絕

國家棟梁變菸囪 6成中學生表示買菸不會被商家拒絕

在上週推動「拒絕違法販售菸品‧需要你的支持」宣導,董氏澄清:有媒體強調「董氏誤闖沒有賣菸的麵包店,宣導遭拒」,董氏特此澄清,該店確實有販售菸品,且臺北市衛生局及董氏志工皆已事先告知將帶媒體進入宣導,並確實取得店家同意,絕非無端擾民。董氏基金會再次強調;「拒絕違法販售菸品,需要你的支持」。而針對日前憤怒拒絕宣導的賣菸麵包店,董氏再次說明,該麵包店也是一般販售菸品的店家,拒絕宣導可能是因為受到大批媒體包圍,過度驚嚇,以致反應強烈。這可說是活動過程的一個意外,也可說是宣導努力必須面對的困難。董氏基金會將秉持為社會公益竭心盡力的基本宗旨,繼續推動「拒絕違法販售菸品,需要你的支持」宣導活動。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經過上周補習街的宣導及媒體的報導,董氏基金會在活動當日已接到近20通有關違法販菸予未成年人的檢舉電話,這顯示臺灣是一個有愛心、懂關心的地方,今天你幫助一個孩子,下次你的孩子一定也有人幫忙把關。義工李明依表示,宣導當日被販菸商家拒絕進入宣導的事件只是一個小插曲,最重要的是,聽到不少家長開始關心「拒絕違法販售菸品」的議題,且加入申訴檢舉的行列,感到很欣慰。根據官方資料顯示,國中生的吸菸率約8%,高中生的吸菸率約15%;也有6成吸菸的中學生表示,買菸不會被商家拒絕;98年,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託消基會,針對全國230家的販菸場所進行測試調查,發現1成6的連鎖超商會賣菸給穿著高中制服的年輕人,而一般商店或檳榔攤則高達7成1。李明依再次請託全國8萬家販菸店家,如果遇到穿制服的學生買菸,就直接說:「同學!我不能賣菸給你」,未穿制服的年輕人,則以「少年仔,拜託證件看一下」應對,而對於聲稱自己忘記帶證件的未成年人,可以說「抱歉,警察會調閱監視錄影帶,直接賣菸給你,我們會被罰錢啦!」。董氏持續宣導,請商家拒賣菸品給青少年http://www.youtube.com/watch?v=MgzllcNnpm8&feature=player_embedded

肺腺癌末夫婦攜手抗癌 如願看到女兒披婚紗

肺腺癌末夫婦攜手抗癌 如願看到女兒披婚紗

62歲的李瑞艷家住宜蘭羅東,與結縭三十七年的吳先生育有三個子女,夫妻倆非常恩愛。本是虔誠基督徒的李瑞艷夫婦,由於兒女漸漸長大獨立,正是規劃退休生活,好好享受人生的時刻。沒想到二年前一場持續三週的乾咳,意外讓李瑞艷發現罹患肺腺癌,從羅東轉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接受肺癌團隊治療時,己是肺腺癌第四期。李瑞艷並沒有被打倒,先生的支持讓他們決定擕手對抗病魔,他們要跟時間賽跑,他們還要一同參加二位女兒婚禮,看著她們披上白紗,步入禮堂的那一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連允昌主任表示,李瑞艷從羅東轉來就診時,X光檢查顯示肺部已佈滿了密密麻麻的小白點,經手術取樣證實為非小細胞肺腺癌第四期。連允昌主任與肺癌團隊建議李瑞艷夫婦,由於癌細胞已擴散瀰漫至二邊肺葉,為免病情快速惡化,並考量病患的狀況,建議她手術時即取樣進行基因定序檢查分析,確認她為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有突變者,對標靶治療會有較大的反應,這樣可以為她爭取較多的治療時間。連允昌主任說道,非小細胞肺癌常會產生過量的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會讓癌細胞快速生長、轉移,而李瑞艷的基因篩檢結果顯示,標靶藥物對像她這樣EGFR有突變的病患有不錯的效果,可以抑制癌細胞的增生,讓病患跟癌細胞和平共存。肺癌團隊副召集人蕭世欣醫師進一步指出,李瑞艷是一位特殊的個案,從基因檢測結果來判讀,她的TS、ERCC1及RRM1等基因的活性都增加,一般化療常用的Platinum, Gemcitabine等藥對她都不會有很好的反應率,因此除了標靶藥物之外,僅有溫諾平加紫杉醇的化療藥可以較好的反應率,在治療用藥上多一種選擇,是「SMART智療」。連允昌主任表示,「SMART智療」透過基因檢測幫助醫生找對藥,同時減少錯誤嘗試,讓病人少受苦,對症下藥達到優化治療。北醫附設醫院邱仲峯副院長表示,基因定序檢驗是個人化治療的開端,解開每位癌症病人對化學藥物的抗藥性或有效度的密碼。以往同一種的化療藥物,A病人可能有很好的反應,但在B病人身上反應卻不是那麼顯著,透過基因檢測能對症下藥,減少副作用影響,讓病人少受苦。他進一步指出,肺癌基因檢測是針對代謝基因、修補基因及突變組合基因等共8個基因所做的檢測;TS, RRM1及CDA等三個代謝基因決定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代謝能力,若是代謝強,藥物就無法產生很好的效果;反之若代謝活動較差,化療藥物就有足夠的時間毒殺癌細胞。而ERCC1, XRCC1, XPD, XRCC3等四個修復基因則掌管人體細胞的修復工程,若是癌細胞的修復基因變異,就會導致被殺死的癌細胞很快就被修復重生,治療反應率自然也就不高了,而每種化療藥物都會對某種肺癌細胞基因有反應,如Platinum的化療藥是針對XRCC1基因,但該病人的XRCC1基因剛好活動旺盛,那治療反應率自然就不高。邱仲峯副院長認為,世上沒有任何的病例是一模一樣,個人化治療是透過基因定序檢驗,可以找出每個人影響癌症的基因並對症下藥,事前預測藥物療效,這就是SMART智療(Smart Therapy),找到符合每個人的優化治療,是未來癌症治療的趨勢。肺癌團隊副召集人蕭世欣醫師指出,肺癌近年高居死亡癌症第一名,主因是肺本身沒有痛覺,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當有症狀出現時,通常已經有點晚,甚至移轉到其它部位了。肺癌第三期的五年存活率只有一~三成,但遺憾的是,被診斷出的肺癌者,以第三期居多。胸腔內科鍾啟禮主任也進一步指出,由於發現的晚、存活率低,因此肺癌的治療往往是跟時間賽跑,「SMART智療」能為每位病患找到最有效、副作用最少的藥物,為病患爭取時間。北醫附設醫院邱仲峯副院長表示,醫者視病猶親,每一位病人都應得到最適切的治療與照護,每一位病人都是VIP。「個人化SMART智療」是符合這樣理念的未來癌症治療趨勢,是北醫積極推動的目標。為服務更多飽受癌症之苦的病患及家屬,北醫癌症醫院也將在本月成立基因定序實驗中心,透過基因檢查為病患找到最符合個人基因且有效的治療方式,擬定個人化治療計書,對症下藥讓癌症病友少受苦痛之苦,達到個人優化治療的目的。延伸閱讀何謂「基因定序篩檢」: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183

愛心進補 補出孩子過敏問題

愛心進補 補出孩子過敏問題

高二的阿國(化名)是家中獨子,小學時品學兼優,是人見人愛的乖孩子,上了國中後既叛逆又愛發脾氣,讓媽媽傷透腦筋。在親友介紹下,媽媽帶阿國做了慢性食物過敏檢測後才發現,原來阿國的牛脾氣是吃了太多媽媽的愛心牛肉所致,醫師根據阿國的檢測報告說明牛肉是他的慢性食物過敏原,媽媽覺得牛肉營養為阿國進補,卻在無心當中補出體內長期慢性發炎,使阿國易疲倦感冒不舒服而影響情緒。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鄭乃源院長指出,在門診中有不少例子是家長出於用心為小孩生長著想,卻讓孩子在不自覺中吃進食物過敏原,當下不一定立即顯現在起疹子、皮膚癢等症狀上,影響免疫力。鄭乃源醫師表示:「至少有60%的國人深受食物過敏之苦,其中尤以孩童佔大多數,建議最好趁孩子還小,食物尚未開始多元攝取前,先找到食物過敏原,為孩子的健康把關。」「和急性過敏原相較,慢性食物過敏需要反覆性或大量的過敏食物才會產生,但因症狀不易查覺,例如頭痛、失眠、鼻塞、拉肚子等小毛病,讓人困擾又不易與食物過敏產生聯想,而人長期處於這些小症狀中,一定對情緒及健康造成影響。更嚴重的是,某些研究已指出慢性食物過敏將會導致慢性病發生。」鄭乃源醫師補充說。鄭乃源進一步說明,現代人飲食複雜度比過去的農業社會高出許多,發生食物過敏的機率大大提高,再加上孩子外食內容十分隨興,造成現在青少年食物過敏的比例很高;但是慢性食物過敏缺乏明顯症狀,在聯安2千名被檢測出有食物過敏的患者中,約有七成不知道自己的不適症狀是來自於某特定食物,直到透過檢測才發現竟是食物惹的禍!為避免青少年本身生活作息不正常加上外食不當引發慢性食物過敏引發不良的影響,鄭乃源醫師建議:「生活習慣差的青少年、常感冒過敏的孩子、即將要出國面對全新飲食環境的學生,應接受完整而專業的慢性食物過敏原分析並搭配基礎的健康檢查項目,藉由醫師的專業,用科學數字帶領孩子了解、正視自己的健康。」除食物過敏檢測外,還要加上血液、X光、腹部超音波、心電圖等基礎檢查,才知道如何避開造成體內免疫失衡的食物,掌握目前健康狀況,以免因為慢性發炎影響發育與學習。

「拒絕違法販售菸品」從補習街開始直接面對販菸業者 教導拒賣三撇步

「拒絕違法販售菸品」從補習街開始直接面對販菸業者 教導拒賣三撇步

一個多月沸沸揚揚的「補教人生」紛擾不斷,引起家長們的關切與恐慌,部分家長來電關心自己孩子去補習時的吸菸情形,也有附近居民來電舉發,補習街學生的課前、課後,甚至課間休息的吸菸問題嚴重,「菸害防制法」與「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皆明文規定:任何人不得供應菸品予未滿18歲者。為加強宣導「拒絕違法販售菸品」,在新學期開始,就在學生最密集、高達80家補習班的南陽街周邊,由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趙坤郁副局長領軍,與臺北市衛生局游麗惠處長、董氏基金會姚思遠執行長、終身義工陳淑麗及義工李明依,沿路拜訪售菸商家,於販售菸品的門市設置相關文宣,教導店家如何直接應對穿著制服及疑似未滿18歲青少年購菸,並演練拒賣三撇步,一起為孩子打造無菸害的環境。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趙坤郁副局長表示,98年的高中職學生吸菸行為調查與97年的國中學生吸菸行為調查亦發現,分別有五成七及六成二的國中、高中職學生表示購買菸品時不會遭商店拒售,此次發展「拒絕違法販售菸品」的系列海報、話術跳卡、話術徽章等各項文宣品,既提醒販售者也提醒一般民眾,多一點關懷,適時制止未成年人買菸。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根據國際研究文獻指出,如果青少年覺得菸品是可以輕易取得的,未來將更容易變成慣性吸菸者,所以讓菸品可近性降為零,是預防孩子吸菸的第一步。WHO指出販菸場所的陳列展示主要目的就是激起消費者的衝動性購買,尤其菸品陳列與展示,總位於商店中最醒目且停留最久之處,加上配合孩童仰望或正面直視的角度,讓菸品陳列與展示成為孩子經常性的刺激與誘導!冰島、愛爾蘭、挪威、泰國、英國、芬蘭等國家政府,都已立法全面禁止販菸場所陳列與展示菸品,降低菸品對青少年的誘惑。臺北市衛生局游麗惠處長表示,菸品零售業者對法令的了解、參與及配合,都是降低青少年吸菸率的重要關鍵。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執行「暑期保護青少年-青春專案」,於暑假期間特別加強販菸場所宣(輔)導工作,總計實地輔導商家總數達1,294家,宣導人數計1,956人。且自99年1月1日至99年8月27日止,稽查「供應菸品予未滿18歲者」共14,239次,裁處違規案件計52件,其中違規販賣菸品業者以便利超商佔最多數(佔75.00%),其次為雜貨店(佔15.38%)及檳榔攤(佔9.61%)。未來臺北市衛生局更會積極透過對業者進行輔導、教育及嚴格執法,以落實「拒絕違法販售菸品」及「拒絕販售違法菸品」之相關政策,共同為青少年的健康把關!義工李明依強調,所有售菸業者如果遇到穿制服的學生買菸,就直接說:「同學~我不能賣菸給你」,未穿制服的年輕人,則以「少年仔~拜託證件看一下」應對,而對於聲稱自己忘記帶證件的未成年人,可以說「抱歉~警察會調閱監視錄影帶,直接賣菸給你,我們會被罰錢啦!」,透過這樣善意積極的把關,拒售菸品給青少年,讓孩子免於菸害。盼大家對所有的孩子視如己出,看到違法的情事可以試著提醒勸導商家,或事後直接向各縣市衛生局或董氏基金會申訴檢舉。終身義工陳淑麗最後呼籲,為協助全國售菸業者符合菸害防制法相關規定,特地在「董氏基金會-華文戒菸網」成立「拒絕違法販售菸品」專區,提供「售菸業者自我評估表」,讓業者可以明確針對菸品展示、販售方式進行自我檢測,更於專區中提供完整案例及法令說明,讓八萬家第一線售菸業者確實遵守法令。陳淑麗建議一般民眾判斷販菸場所是否有違法之虞,可採用簡單的三步驟,首先,在商店外部無法直接清楚看到菸品陳列展示;再者,在商店內部無菸品廣告促銷,且無任何吸引人目光之菸品陳列展示;最後,遇到年輕購菸者,會要求出示身分證件,遇到未滿18歲之購菸者,確實拒賣。所有民眾及家長,都可以用這簡單的三步驟去檢視校園及居家附近的販菸場所,如有違法之虞,可向當地衛生局所及董氏基金會檢舉。

「癌症篩檢」早發現 早治療 療效好

「癌症篩檢」早發現 早治療 療效好

國民健康局自今年度起,擴大癌症篩檢項目,除了子宮頸癌、乳癌等二大癌症篩檢推廣外,今年度增加大腸癌及口腔癌篩檢,署立彰化醫院至8月底,統計共有7,567位民眾接受免費篩檢,719出現陽性反應,76位確診治療。衛教室陳寶蓮護理長表示,透過國民健康局統計資料「子宮頸癌」好發年齡50~70歲、佔女性癌症發生第五名、死亡排行第六名;「乳癌」好發年齡40~50歲、佔女性癌症發生第一名、死亡排行第四名;「大腸癌」好發年齡50~70歲、每年約10,000人罹患大腸癌、佔男性及女性死亡第三位;「口腔癌」好發年齡40~50歲有抽煙及嚼檳榔者、每年約5,400人罹患口腔癌、每年約2,300人因口腔癌死亡,佔死亡排行第4位。陳寶蓮護理長指出,擴大全面整合性的篩檢推廣至今,大部分民眾對於防治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保有正確觀念,在醫護人員的鼓勵下都能接受篩檢,但不難發現還是有少部分民眾抱持著「不檢查,不知道就好」的逃避心態來面對,其實民眾不需太擔心,只要及早作治療,治癒率是很高的。署立彰化醫院統計自99年1月至8月底,配合國健局推廣的四大癌症篩檢成效如下:子宮頸癌篩檢:接受30歲以上女性「子宮頸抹片」篩檢有2,055位,其中有33位為陽性異常個案,2位確診為子宮頸癌,這二位確診的個案立即在醫院接受後續治療。乳癌篩檢:接受符合45~49歲婦女免費乳房攝影者有1860位,其中有95位為陽性個案,其中有2位民眾透過篩檢,被發現是早期乳癌的病變,這2位個案透過醫院的醫療團隊介入性治療後,目前已順利切除腫瘤病變,後續復原狀況良好。大腸癌篩檢:有1,920位符合50~69歲的民眾接受糞便潛血檢查(FOBT)篩檢,其中有147位陽性個案,42位經由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腺瘤,2位確診為大腸癌;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進行早期大腸癌的防治篩檢,可大幅提高大腸癌患者的整體存活率。口腔癌篩檢:有1,732位有吸菸及嚼食檳榔等習慣的高危險群民眾接受口腔篩檢,透過專業訓練合格醫師為民眾進行篩檢,篩檢結果有444位發現有紅、白斑…等早期病變情形,其中有28位確診為口腔癌個案,由此次的篩檢更發現,南彰化地區有到處可見的檳榔攤在販售檳榔、菸等,所以口腔癌部分應與這樣的風俗民情有很大關係,在這些外在環境因素的誘惑下,如果再加上沒有正確健康的防治觀念,導致口腔癌發生的個案恐會日益遽增,署立彰化醫院希望透過這次口腔癌免費篩檢的宣導與推廣,能更深入社區,讓早期篩檢及健康行為介入矯正以建立民眾正確防治及健康觀念。署立彰化醫院為提供民眾來院時可以更便捷、快速的接受篩檢服務,所以成立「預防保健中心」,讓民眾可以簡易的在單一窗口接受符合的各項免費癌症篩檢各項服務,進而由這個窗口的引導及分流讓民眾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所有的篩檢;而署立彰化醫院除了在院內成立快速篩檢服務外,同時以「深入社區醫療連結服務」,與彰化衛生局所及與該院有合作之社區醫療群基層診所進行合作,在社區辦理各項篩檢服務,院方希望能夠透過各種主動出擊的方式提高地區民眾參與篩檢的動機與行動,以達民眾了解能確實了解及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觀念與行動力。署立彰化醫院衛教室陳寶蓮護理長再次呼籲,國健局全面推廣的癌症早期防治篩檢,只要符合年齡層或條件的民眾觀念可以把握機會參與,希望經由這些推廣能夠強化民眾對癌症防治三段五級預防方法有更落實的認知,進一步加深民眾對癌症預防之認識,進而強化民眾將知識轉化為行為的能力,積極參與及協助推動癌症防治相關工作,以維護及確保民眾的健康,達降低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等長期目標;所以為了守護家人及自己的健康,無論工作多忙碌,大家都不要忘記定期接受健康篩檢。符合下表條件的民眾,只要攜帶IC健保卡,至署立彰化醫院預防保健中心窗口報到,該窗口就會提供及安排民眾後續篩檢服務。洽詢電話(04)829-8686轉1601、1605衛教室。

辦公室壓力大悶鍋 心臟病風險增2.2倍

辦公室壓力大悶鍋 心臟病風險增2.2倍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和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將於下週99年9月26日(星期日)上午假國父紀念館東側廣場共同舉辦「世界心臟日」衛教園遊會活動,現場提供「心臟風險評估」讓民眾認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並以「護心10步驟」健康生活型態攤位的有趣闖關體驗,增進健康生活型態有益心血管健康的觀念,歡迎市民踴躍參加!今年世界心臟日主題「Wellness in the Workplace」,強調以「職場健康,用”心”工作」。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成長,醫療科技發達使臺北市民平均餘命延長,臺北市97年底已達81.87歲,男性平均為79.66歲,女性則為84.11歲。但國人飲食及生活型態改變,吃多、動少,加上生活緊張等因素,致罹患心血管疾病情形有日益增加與年輕化的趨勢。根據98年臺北市死因統計年報資料顯示,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與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十大死因第2、3、9位,其死亡百分比各佔11.9%、7.6%、2.6%,合計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百分比為22.1%,亦即北市將近每4至5名死亡個案中,有1名死於心血管疾病。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程俊傑醫師表示:「除了年齡、家族史、性別、抽菸、三高疾病等已知危險因子,研究顯示 ,工作壓力亦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高壓工作者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是低壓工作者的2.2倍!」。2010世界心臟日特別針對職場健康提出「護心10步驟」,除呼籲民眾養成良好運動及健康飲食習慣外,也要增加減壓時刻提醒,積極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其步驟如下:健康飲食:天天五蔬果,少吃飽和脂肪,少吃再製品,少吃鹽。規律運動:要有足夠的運動,養成每天運動三十分鐘的習慣。拒菸和戒菸:只要戒菸滿一年,心臟病危險性就大幅降低。保持適當體重:維持理想體重(BMI 18至24)應從小時候開始,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及有恆的運動是最佳的途徑。記住你的健康密碼:包括血壓,體重,BMI,腰臀比,血糖值,血脂值。少喝酒:男生一天兩杯,女生一天一杯。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支持環境戒菸:真正做到時時刻刻無菸害環境。把運動習慣帶進辦公室:早晚走兩站去辦公室,多走樓梯,工作中間起身活動,自己作也鼓勵你的同事這麼作。主張並要求健康的食物:推薦給你的同事到辦公室附近提供健康食物的餐廳用餐。短暫的舒壓時刻:走出去吃午餐,工作中間出去走走,做5分鐘伸展操,一天6次累積運動30分鐘,也可達運動效果。

開學感冒多 中藥扶正袪邪增強抵抗力

開學感冒多 中藥扶正袪邪增強抵抗力

開學後,腸病毒開始進入高峰期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門診中心中醫兒科主治醫師申一中呼籲,家長、師生都要勤洗手,預防感冒。同時可借由中藥扶正袪邪的特性調理體質,以增強抵抗力而預防感冒。申一中發現,最近門診中感冒的學生增多,同時也有許多民眾詢問是否可借由中藥來增強抵抗力預防感冒。中醫學上對於感冒稱為「外邪入侵」,中醫一方面會用清熱解毒藥來「袪邪」,另一方面也會顧及身體狀況,增強抵抗力以「扶正」。在治療方面,申一中根據中醫理論說明,感冒分為風寒與風熱兩大類型,風寒感冒的特點是無汗、不發熱或低熱、鼻流清涕、咽喉不疼、痰白稀。風熱感冒的特點是發熱、咽喉疼痛、流濁涕、痰濃稠黃。治療方面以銀翹散、荊防敗毒散、麻杏甘石湯、葛根湯、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小青龍湯等方加減辨證治之。申一中建議在預防方面,中醫認為要調理人體五臟六腑的陰陽氣血,達到陰陽平衡、氣血充盈,使人體處於健康狀態,有足夠免疫力來預防疾病。中醫對於虛證體質的人,會利用補氣血的藥來增強抵抗力以「扶正」,怕中藥需煎煮之麻煩者,亦可選擇用「增強抵抗力」的養生隨身包,直接隨時隨地服用,方便而不麻煩。另外,申一中特別提醒,很多民眾在使用中藥調理體質上面有錯誤觀念,小心不要以為自己很熟悉中藥而忽略專業中醫看法。許多民眾對於「提升免疫力」有一味提昇免疫力就是最健康的迷思。站在中醫師立場,中醫所謂的提升免疫力是依個人體質而論,對於體質太虛的人來說,提升免疫力是採取「補」的做法。至於體質過實,採取「瀉」來降實證的方式,所以正確說法應該是「調節免疫」來達到增強抵抗力。他強調,在運用增強抵抗力的藥物時,要注意個人體質是否適合。若是虛證體質則可用補藥,若是實證體質則不可使用補藥,以免火上加油,加重病情。例如:過敏性鼻炎的小朋友,比一般人容易感冒,得了感冒也拖延許久才好,因此,家長們都很急著要為小朋友進“補”,但若是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時候,如有發燒、喉嚨痛、咳黃痰等症狀(實證),服到補藥時,則可能造成喉嚨痛加劇,口腔潰瘍、聲嘶等不良反應,即所謂“朿住”,不可不慎。申一中進一步說明,所謂「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在感冒的時候,必需把感冒完全處理好,等到痊癒之後再用增強免疫力的中藥來「固本培元」,預防感冒發生。如果家長不知道小朋友此時感冒好了沒,是否可進補調理體質?建議交給醫師來診斷。而有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千萬不要隨意亂吃增強免疫產品。吃任何補藥之前,一定要先請教合格中醫師。另外,申一中最後強調,適度運動、充足睡眠、均衡飲食,體虛者適度進補,穴道拍打按摩,心情保持輕鬆愉快,對增強抵抗力都有一定效果。

阿公、阿嬤也可以開心玩電腦!

阿公、阿嬤也可以開心玩電腦!

長輩很有成就感 ,東興站督導謝秀娟表示,希望未來日托站能夠架設電腦,替長輩安排更多相關課程。一粒麥子基金會(台東基督教醫院創設)在卑南鄉東興社區的老人日托站,透過卑南鄉公所的協助,七日迎來長輩非常期待的第三次電腦課程。為了改善城鄉間資訊應用與發展的差距,使偏遠地區民眾或弱勢團體能夠藉由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增進與其他地區的交流,台東縣政府與中華電信台東營運處攜手合作,自七月一日到十月三十日,深入偏遠社區,教導學生家長和卅五歲以上民眾如何使用筆記型電腦上網,以及簡單的網路操作。中華電信台東營運處利用三次上站時間,派遣講師來到東興站,讓從來沒有用過電腦的長輩,體驗上網的樂趣。「老師,我看不到那個白白的。」利用彈珠遊戲練習滑鼠操作的杜阿嬤,睜大眼睛,吃力地尋找螢幕上的滑鼠指標。對於未曾見過電腦的長輩而言,密密麻麻的鍵盤和小小的滑鼠,既新鮮又複雜。為了幫助長輩熟悉電腦操作,以及鼓勵手部關節退化、受傷或中風的長輩活動手臂,講師特別利用一堂課的時間,讓長輩玩彈珠、拼圖、撲克牌、射擊等簡單的遊戲。手臂因跌倒而受傷的陳阿嬤,玩起彈珠遊戲非常認真,一定要仔細確認自己的手指放在正確的按鍵上,才願意用力按下去。中風的林阿公更是堅持要用活動不便的右手操縱滑鼠,完成撲克牌接龍。雖然長輩對電腦操作不太了解,有些長輩甚至不識字,但是在服務員的協助下,長輩仍然努力學習打字和移動滑鼠;已經學會的長輩,則會幫忙教導隔壁的同學。杜阿嬤說:「我用電腦用得手很酸,可是,我會用了!」看見長輩熱中學習電腦,東興站督導謝秀娟說:「原以為電腦課程會讓日托站長輩感到恐懼,沒想到長輩不但沒有恐懼,反而玩得很開心、很有成就感,希望未來日托站能夠架設電腦,替長輩安排更多相關課程。」

仁愛新愛心 微創新紀元

仁愛新愛心 微創新紀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為了讓民眾享受更精緻的醫療服務,新成立多功能微創介入性治療中心及增設全新數位化開刀房,以提供臺北市民更高水準之外科醫療服務。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科主任陳修聖表示,新型數位雙軸動脈血管攝影儀,可以用更少的顯影劑完成異常血管疾病診斷,更可以進行嶄新的介入性治療手術,針對神經血管異常(如顱內動脈瘤與動靜脈畸形等)、頸動脈狹窄、週邊血管問題以及脊椎壓迫性骨折,提供微創治療,達成傷口小、恢復快與住院日數縮短的治療目標。此外,目前臺灣每年有超過六萬人因骨質疏鬆症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伴隨脊椎骨折的嚴重疼痛症狀,以往只能靠臥床休息與止痛藥等來緩解症狀,現在可選擇椎體成形術,在雙軸動脈血管攝影儀的指引下,利用特製導管將人工骨水泥注入受損的脊椎椎體內,藉由強化椎體穩定性,減少因椎體受損而產生的疼痛。陳修聖說,全新數位化開刀房可以提供臨床醫師更為即時之手術影像與數位化記錄,一方面醫師能有更為充足的資訊治療病患,另一方面也可使病患擁有更優質、更具國際水準的醫療服務。為此,仁愛院區除了增設數位化手術室之外,更協辦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第10屆亞洲泌尿科高峰會現場視訊教學,會中除了邀請各國學者進行學術研討之外,更邀請美國南加大醫學院副院長Gill教授,在院區進行腹腔鏡手術示範與觀摩,以提升國內醫師腹腔鏡手術的手術素養,也期待藉由與國外醫師交流,能使台灣醫療更加提昇,與國際上一流醫療機構相媲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