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知道如何選購有咖啡因的飲品嗎?

你知道如何選購有咖啡因的飲品嗎?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針對市售包裝「含咖啡因飲料」標示查核,此次共稽查包括有:茶飲、可樂、可可、及咖啡飲料等。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告,自97年1月1日起製造「含有咖啡因成分」液態飲料,除原料水水質應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外,咖啡因含量標示規範可供參考:咖啡飲品所含「咖啡因含量」均以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量表示:例如:咖啡因含量低於「20毫克」者,會以 「20mg/100mL以下」標示之。「即溶小包裝咖啡」需沖泡之粉末產品,其「咖啡因含量」即是產品上所標示之「每一食用份量所含咖啡因總量(毫克)」。宣稱「低咖啡因飲料」之飲品,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應等於或低於2毫克,如:咖啡、茶及可可飲料等。茶及可可飲料其咖啡因含量「不得超過50mg/100mL」,其他飲料如含有咖啡因,其含量不得超過「32mg/100mL」。「咖啡因」非屬營養品,不得列入營養標示中。北市衛生局呼籲,業者應依法盡責提供符合規定之包裝食品標示供消費者選購,民眾在選購含咖啡因的包裝飲料、食品時,應檢視外包裝是否依規定標示品名、內容物、食品添加物、廠商資訊、有效日期、營養標示、原產地…等項目,及咖啡因含量,以確保食品安全。北市衛生局表示適量飲用咖啡具有提神、利尿、舒壓的效果,對於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失眠、腸胃疾患等慢性病患者及孕期婦女,不當飲用將對健康造成影響,均應儘量降低或避免攝取。建議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以不超過300毫克為原則(一杯包裝咖啡飲料咖啡因含量約在80至350毫克之間,隨種類、泡製法與口味而有不同)。北市衛生局同時提醒連鎖茶飲、咖啡店業者,如所販售之茶飲、咖啡濃度超過50mg/100mL 者,仍請標示「本咖啡(茶)濃度較高,請適量飲用。」,以避免民眾攝取過量咖啡因造成不適。以上內容如有食品安全衛生相關問題,可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 (撥打1999熱線免付費,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7110。民眾亦可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相關訊息:http://www.health.gov.tw/。

「主動脈內支架置放手術」挽救74歲老翁

「主動脈內支架置放手術」挽救74歲老翁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心臟外科主任王植賢醫師表示,74歲郭先生因發燒合併腹部劇烈疼痛,且疼痛直達後腰,因而到該院急診室求診。急診室發現郭先生的白血球指數超過三萬,且發炎指數偏高,懷疑腹腔內有感染合併敗血現象,因而轉至加護病房。進一步安排腹部電腦斷層,結果顯示郭先生的腹主動脈有擴大現象,且周圍有發炎情形,血液培養則為沙門氏菌陽性,因此確定郭先生係罹患死亡率極高的感染性腹主動脈瘤。王植賢醫師指出,值得一提的是,此例為竹苗地區首例「主動脈內支架置放手術」,且手術全程只以局部麻醉合併止痛劑,並未插管進行全身麻醉。該手術在國外有一些是採取局部麻醉,台灣方面大多還是會插管麻醉,所以在國內的醫學中心亦極少見。陳文鍾院長表示,由於郭先生年紀較大,且心肺腎等臟器功能不佳,因此在施打第三代抗生素待發燒改善後,立即動員該院之內外心臟科團隊,由心臟外科王植賢醫師、陳佑羣醫師,與心臟內科蔡貴嶔醫師、吳志成醫師通力合作,為郭先生成功執行「主動脈內支架置放手術」。郭先生於術後三天轉出加護病房,一周後順利出院,目前於門診持續追蹤。陳文鍾院長表示,由於「主動脈內支架置放手術」之主刀醫師須具備醫學會所核發之操作證書,因此,國內符合資格之醫師過去多集中在醫學中心。而為照顧新竹地區民眾急重症醫療之需求,以提升新竹醫院之重症醫療水準,他不斷地積極延攬相關人才。令人欣慰的是,該院心臟外科團隊在王植賢醫師與陳佑羣醫師加入後,不但開心手術已成為新竹醫院的常規手術項目之一,像此例「主動脈內支架置放手術」的成功執行,更再一次提供竹苗地區民眾生命安全的保障,今後民眾若有類似疾患不必再舟車勞頓北上求醫,真正做到「大病小病找署新」。內科主任溫斯企醫師也指出,由於「主動脈內支架置放手術」需在血管攝影下進行,且主動脈瘤之手術有其時間性與急迫性,分秒必爭。目前新竹醫院第二心導管室即將於今年10月左右完工,再整合心臟內外科醫師及心導管室成員後,即可比照心肌梗塞之緊急心導管流程,提供病患即時的醫療服務。

姿勢不當 小心罹患頸椎椎間盤突出

姿勢不當 小心罹患頸椎椎間盤突出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神經科郭璨銘醫師表示,39歲張先生是一位業務員,這兩三天因左側肩膀逐漸疼痛無力至神經科門診就醫。仔細詢問他的病史,張先生沒有外傷或頸椎受傷的病史,最近也沒有搬或扛重物,但是這兩三天卻突然左側肩膀至上臂疼痛,上臂抬不起來,而手抓握東西的功能是正常的,吃止痛藥症狀並沒有改善。經詳問得知,張先生工作需長時間使用電腦,常帶著筆記型電腦到處跑,回到家也因為業務繁忙把筆記型電腦打開就坐在床上使用。經神經理學檢查顯示左上臂外展與左手肘彎屈的動作明顯無力,左側肩膀至上臂外側感覺下降,頸椎壓迫測試為陽性反應,經磁振造影檢查(MRI),診斷為「頸椎椎間盤突出」,經手術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郭璨銘醫師表示,頸椎椎間盤突出常見於40至50歲的人,大多數是因為年齡老化、頭部長期負重或承受垂直震動外力所引起。姿勢不良會使椎間盤的壓力倍增,進而使得被擠壓、變形的椎間盤軟骨,往後外側擠壓凸出,甚至造成軟骨外圍保護的「纖維環」破裂,而壓迫神經外膜,形成肢體麻痛甚至無力。頸椎椎間盤突出可由詳細的詢問病史以及神經理學檢查來診斷,輔以磁振造影檢查(MRI)或電腦斷層掃描檢查(CT)來確定診斷。治療上,對於輕度或中度症狀,可採保守療法,經修養、藥物及復健治療應可改善;若是保守療法無效或症狀較嚴重的,則考慮採手術方式來治療。郭璨銘醫師指出,要避免頸椎椎間盤突出,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保持良好姿勢」。日常生活許多不當的姿勢要避免,例如在床上長時間低頭閱讀看書或是看電視、長時間坐在軟沙發上看電視或是閱讀、長時間在電腦前以不正確坐姿工作、長時間用脖子夾著電話筒、時常扛重物等,避免上述這些動作,就可減少頸椎與椎間盤的壓力,遠離頸椎椎間盤突出。若有上述的不當動作或姿勢,甚至是症狀時,都應時時警惕自己,以避免頸椎椎間盤突出的發生,症狀若持續或惡化,則應尋求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復健科醫師的協助與進一步的診察。最後,郭璨銘醫師提醒大家「脊椎問題,預防勝於治療,好姿勢就是最好的治療」!

骨頭卡喉半年 八十老翁險氣胸

骨頭卡喉半年 八十老翁險氣胸

不明原因的早也咳、晚也咳,讓八十歲的陳爺爺,從原本自豪每天可以來回走上好幾趟,超過百階登山步道的「男子漢」,變成朋友口中從早咳到晚的「酷酷嫂」,甚至常常從半夜咳醒,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因此從台東來到花蓮慈院求診,經過花蓮慈院胸腔內科陳逸婷醫師的診療後,終於找到罪魁禍首,一塊1.5公分長0.7公分寬薄薄的骨頭碎片。年輕的時候有抽煙習慣的陳爺爺,最近半年多來多次反覆的感冒,有時候呼吸還會發出咻咻的聲音,擔心是流行性感冒或是氣喘的他,找過包含耳鼻喉科、胸腔科、中醫等許多家診所及醫院,一直都沒有得到改善,最後才在其他醫師的建議來到花蓮慈院。陳逸婷醫師表示,經過檢查發現患者有肺氣腫等呼吸器官方面的問題,做了支氣管方面的治療後,隔天就咳出一塊骨頭碎片,此時患者才想起去年年底,吃飯下嚥時,不小心喉嚨卡了一塊小骨頭,當時用了很多偏方,吞飯、喝醋才感覺好一點,之後就不以為意,沒想到這會因此咳嗽半年多。陳逸婷醫師表示,因為咳出來的骨片不大又很薄,只有將近0.1公分,加上陳爺爺本來就有些呼吸道的問題,所以,在之前的X光檢查中很難確認是否有異物存在,而像這樣的異物卡在呼吸道中的案例,其實在臨床上很常見,誤食假牙、糖果、果核、骨頭等等物品,甚至還有做了氣管切口的患者,在清理的時候不慎將棉花棒掉進支氣管的案例,通常在發生的初期,都能利用支氣管鏡去夾出異物。陳逸婷醫師表示,像陳爺爺這樣沒有造成重大感染的個案是很幸運的。因為當異物掉入呼吸道的時候,比較麻煩的狀況,第一個就是異物在裡面爛掉,甚至引起肺部塌陷化膿;第二個就是如果異物刺穿氣管,可能會出現氣胸或是出血的症狀,所以,提醒民眾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細嚼慢嚥,如果發現有異物卡在喉嚨的時候,要儘快就醫取出異物。

醫療廣告 叫我違規第一名

醫療廣告 叫我違規第一名

「缺乏膠原蛋白 會引發關節炎 膝關節病變 骨質疏鬆症...膠原蛋白 可預防心血管疾病…陳先生60歲 使用魚膠原蛋白後 改善車禍救急 改善椎間盤突出…」、「發現2000位測試者 在15天內總體重下降10,600公斤 平均每位瘦了5.3公斤…山茶花皂苷 日本4項瘦身去油專利…肥滿預防…抑制腸道油脂吸收…」,看見這些聳動的廣告詞,您心動了嗎?想行動嗎?等一下…,千萬別貿然行動,看清楚,這些都是涉誇大不實、醫療效能之違規廣告喔!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9年1月至7月查獲食品、化粧品及藥物違規廣告,食品類1,112件、化粧品類786件及藥物類173件,共計2,071件。以產品分類,魚膠原蛋白78件最多(食品,宣稱醫療效能)。臺北市業者經衛生局以違反藥事法、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及食品衛生管理法處分者計達714件,罰鍰金額高達新臺幣4,968萬元,其餘仍在調查中或移請業者所屬轄管縣市衛生局辦理。衛生局查獲之1,112件食品違規廣告中,559件宣稱「醫療效能」,佔50.3%,399件宣稱「減肥瘦身」,佔35.9%,所有宣稱「醫療效能」之違規食品廣告以「魚膠原蛋白」78件為最多,「黃金蜆薑黃素」67件居次;宣稱「減肥瘦身」之食品違規廣告則以「山茶花皂苷」48件居冠,「四稜粉藤」33件居次,值得注意的是宣稱「醫療效能」及「減肥瘦身」之前5名以擁有廣大視聽族群之電視及報紙刊播為主,衛生局呼籲身體有疾病或肥胖等問題,應循正規管道就醫治療,勿輕信廣告內容,否則不僅造成金錢上的損失,更可能延誤治療時機而危害健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民眾,廣告行銷手法花招百出,電視廣告節目化日趨嚴重,常於節目中介紹某樣成分之功效及引用見證人說法誇大強調產品效能,節目中常留有健康諮詢專線供詢問,民眾撥打電話後再加以吹噓推銷產品功效,使得民眾常不自覺地落入陷阱。衛生局呼籲民眾,作個聰明消費者,堅守「五不」原則:「不聽別人推薦」、「不看不實廣告」、「不信食品療效」、「不買誇大產品」、「不吃來源不明產品」,讓您荷包不失血,又能為自己的健康把關!衛生局為加強業者刊播廣告自主管理知能,有效減少違規廣告之氾濫,定於99年9月9日及10月15日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檢驗大樓6樓大禮堂辦理淨化廣告-「藥商、化粧品業者講習班」及「傳播媒體業者講習班」,於講習前10日開放網路線上報名,屆時請欲參加之民眾或業者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研討會活動服務系統網站(網址:http://meeting.health.gov.tw/)報名(每場限額180名)。消費者有任何問題,可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熱線(外縣市民眾請撥打02-27208889),以上資料刊登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歡迎查詢。

每小時七件家暴,受暴婦幼急需援助!

每小時七件家暴,受暴婦幼急需援助!

家庭暴力通報的案件年年升高,根據內政部統計,今年一到七月的家暴通報的案件高達61,389件,平均每個小時就有七件件、每十分鐘就有一件家暴案件通報;而且婚姻暴力與兒童虐待常同時發生,造成家中人命傷亡,受暴婦幼的處境需要大眾關心和幫忙。現代婦女基金會黃社工表示,曾經有一位滿臉淚水的老母親帶著手臂骨折、滿身瘀青的女兒明芳至花蓮服務處求助,明芳常為了一點小事就遭到先生拳打腳踢,次數已多到數不清,甚至當她受傷住院住院時,先生因不滿明芳聲請保護令,還跑到醫院企圖用刀砍她;當法官問到她受暴的情況時,她卻答道:「法官,沒關係啦,我先生打我沒關係,不過你可不可以幫我跟他說,請他下次不要在小孩面前打我,或是叫我買東西時,錢可不可以不要丟在地上?我想留一點點尊嚴…」,她的話讓在場的人都不禁紅了眼框。最後,在基金會社工的持續協助下,明芳終於離開施暴的先生,獲得孩子的監護權,重新找回自信,也有了份穩定的工作。黃社工感概說,其實只要能即時協助她們,就能阻止人倫悲劇的發生,現代婦女基金會呼籲民眾伸出援手,捐款支持受暴婦幼各項服務,在9月30日前捐款500元以上,還可獲贈U Care面膜等感謝好禮,詳細活動辦法請參考現代婦女基金會網站:http://www.38.org.tw/,劃撥帳號:19872360,或去電:(02)2391-7133#301夏小姐查詢。

擔憂雄性禿悄悄上身 醫師建議及時尋求掉髮專業醫療

擔憂雄性禿悄悄上身 醫師建議及時尋求掉髮專業醫療

補教名師遭報料從45歲左右就開始禿頭,更提及現在是披戴假髮,雖然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有人因此提出10元檢測雄性禿的方式,表示當髮線退後超過10元直徑就需要注意,有多年植髮諮詢經驗的專家張宗哲表示,這僅能算是初步判斷,並非所有雄性禿的特徵都相同,若懷疑自己有雄性禿的症狀上身,應尋求專業的醫師或相關診所做詳細檢查,才不會耽誤到黃金治療期。植髮專家張宗哲說,雄性禿會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的年齡層,發生在多數的男性頭頂部位。最常見的是從額頭的兩側,逐漸向後方掉髮,也就是一般所謂的「M型禿」或「M型髮際線後退現象」。也有所謂的地中海型禿頭,落髮區塊主要集中於頭頂形成圓形的禿髮,這樣的情況通常較為嚴重。部份時候M型禿有可能與地中海型禿頭同時出現,若等到這個時期再做雄性禿禿髮的治療,此時吃藥擦藥有可能無法達到個人要求的效果。所以無論以上何種類型,都建議及早尋求專業的醫療來做改善。以目前的植髮技術來說,來自美國的的高密度植髮技術,是利用放大裝置從後方腦勺擷取長條狀的頭皮,在顯微鏡下將頭皮分離成單株毛囊等髮株單位,將髮株植入事先再接受部位打好的植入小孔中,而這些植入孔是經過精心設計已達到降低髮線並填補禿髮或稀疏部位的目的。這樣的手術方式不僅適合大面積的頭皮植髮需求,也適合小面積的植補鬢角、植眉毛、植鬍子等適應症。接受植髮治療的區塊將於3個月後逐漸長出永久生長的細毛,並於6~8個月左右生長成與正常頭髮無異的毛髮。對於現在許多擔憂頂上毛髮稀疏失去雄風的男性朋友,植髮專家張宗哲也提供建議,目前有許多可治療雄性禿問題的方式,效果的呈現關乎發現症狀的早晚、以及病患與醫師之間是否相互配合,若及早發現並配合醫師指示治療,在藥物、植髮雙重搭配治療下,都可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迷思,生理期減肥法?

迷思,生理期減肥法?

相信女性朋友一定都對「好朋友」非常有感覺,在月經週期的過程中,不但心情會隨之起伏,連體重也會隨之起伏。到底生理期減重法有用嗎?是不是用特別的飲食可以有效減重呢?女性在生理期的體重變化,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在沒有任何飲食介入時,女性在生理期的體重變化。女性的月經週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期,而每位女性月經週期的長短不一,以下說明是以28天為例:月經期(濾泡期前期,第1天~第7天)此,階段是女性朋友「好朋友」來拜訪的時候,為期大約7天。此時,身體中的雌激素及黃體素的濃度都很低,子宮內膜開始剝落、出血,這時候妳會發現體重開始往下降。有很多人相信,此時大吃甜食如巧克力、甜的紅豆湯等不會胖,其實這些食物的熱量並沒有改變,也不會因為月經期就變得比較不會轉換成熱量。只是因為此時「生理性」的體重下降,讓大家有假象以為吃不胖,若在此時期沒節制的狂吃甜食,照樣會胖!濾泡期後期(第8天~第14天)這時期大約是在月經結束後的一星期,此時體內的雌激素開始大量分泌,而黃體素的濃度依然很低。除了之前子宮內膜的重量,體內因為黃體素濃度很低,不會使太多的水份滯留在體內,所以女性朋友會發現體重降得特別快。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並不代表「減肥成功」。有很多人從經期第一天到排卵前,體重會降個一兩公斤,以為自己減肥成功;但是,不要高興得太早,因為再過幾天,身體進入排卵期以後,因荷爾蒙的緣故,妳又會發現怎麼自己又開始「發福」了。黃體期(第15天~第28天)當月經結束後的第二個星期,雌激素分泌到一個高峰後會急速下降,此時,濾泡破裂將卵排出,濾泡開始便成黃體,女性的身體正式進入黃體期。身體內雌激素慢慢下降,黃體素開始大量分泌,這時候體內因黃體素的濃度增加又開始水腫、體脂肪堆積,子宮內膜又開始變厚。尤其,快要到下一次月經來潮以前的幾天,身體會水腫得很明顯,有的人會開始出現「經前症候群」,有些人會頭痛、脾氣暴躁、冒青春痘等等。此外,在這段期間體重又會偷偷增加個1~2公斤。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女性朋友每個月的月經週期中,體重會有1~2公斤的落差都是正常的,有的人會建議在月經結束後那一星期減重,效果會最顯著。不過,體重變輕這是自然的生理現象,而不是真正的體重下降。所以,若真要減重,應該要打破這一兩公斤的藩籬,確實執行「低卡均衡的飲食」並加上「規律的運動」,這種原則並不需要因為月經週期有任何改變。不過,在黃體期時因為荷爾蒙的關係,會使食欲比較好,這個時期更應該控制飲食並加強運動,免得體重在此時不止是「生理性」的增加,而是真正的增加體重。而且,在黃體期也應該吃得清淡一些,免得水腫的情形更嚴重。重點提示:減重是持續性的飲食習慣,並不會因為生理週期而有所改變;而生理週期中1~2公斤的體重變化都是「生理性」的,並不是減重成功或是失敗的結果。延伸閱讀「生理週期的飲食重點」: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988本文摘自:瘦不了的錯誤,由臉譜出版社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uho.com.tw/book.asp?id=973

不論男女如感染「披衣菌」 小心不孕!

不論男女如感染「披衣菌」 小心不孕!

披衣菌是一種在構造上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絕對寄生於細胞內,為目前傳播最廣的性病,若接觸帶有披衣菌的精液、陰道分泌物或血液,就有可能感染,另外也可能透過生產時垂直傳染給新生兒。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統計,在美國每年約有超過100萬人口受到披衣菌感染,在臺灣,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針對有危險行為的族群調查發現,披衣菌的陽性率高達13.2%。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檢驗室醫檢師吳詩敏說,披衣菌初期感染症狀並不明顯,不易發現,也不會有就醫動機,因此在持續感染下,易造成不孕的後遺症。男性感染披衣菌約有50%沒症狀,常見病徵有:小便疼痛、尿道炎、前列腺炎、附睪丸炎及些許分泌物…等。女性約有75~90%沒症狀,常見病徵有:尿道炎、子宮內膜炎、卵巢炎、骨盆腔發炎、慢性子宮頸發炎、輸卵管炎症…等。不論男女,披衣菌會造成生殖系統的損害,沒有治療則容易造成不孕。吳詩敏表示,披衣菌的檢測目前已進入分子診斷方式,靈敏度高可以檢測出極少量的菌體,而該院昆明院區目前即是採用PCR分子診斷法檢驗披衣菌,利用PCR方法檢測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或是尿液中是否有披衣菌DNA的存在。她指出,根據檢驗室自99年1月至99年7月分析統計,85位受檢男性中有12位呈現陽性,陽性率約14.1%,293位女性受檢者中,有36位呈現陽性,陽性率約12.3%,其中未滿18歲的年輕女性陽性率則高達31.4%。超過一半以上的披衣菌感染症是屬於無症狀感染,不孕則是延誤治療所引起的嚴重後果之一,若有危險行為主動就醫篩檢絕不能省。吳詩敏最後提醒,固定單一性伴侶、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及定期主動篩檢是杜絕性傳染病的良方,祝天下有情人都能愛得健康零負擔。

20歲少女愛吃甜食 危險腸息肉已2顆

20歲少女愛吃甜食 危險腸息肉已2顆

23歲陳同學,飲食偏好跟時下多數青少年一樣,偏愛吃紅肉,喜好辣、酸口味的食物,平均每週吃兩次鹽酥雞,幾乎每天都會喝珍珠奶茶、可樂等甜飲。今年暑假跟著父母一起做全身健康檢查竟發現已有2顆危險息肉需切除。國內做最多大腸鏡檢查的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醒這並不是個案,聯安調查去年1萬多人做腸鏡檢查的結果,發現罹患腸息肉的患者中,竟約21%的人未滿30歲。聯安院長鄭乃源醫師呼籲,從調查中顯示息肉已非中年人才會罹患的疾病,而腸息肉若不及早處理,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癌化成大腸癌機率高達85%,他認為息肉年輕化可能與現代人飲食習慣相關。鄭乃源說明,飲食西化的影響在年輕人身上特別明顯,高脂、高鹽的飲食內容正符合年輕一代的偏好,特別愛嗜肉、吃甜食、偏好油炸、燒烤等食品,加上運動量少、愛熬夜作息不正常,所以易容易息肉年輕化。根據衛生署95年癌症登記報告,結直腸癌的個案數已首度破萬,成為國人十大癌症榜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分析超過萬筆的腸鏡健檢資料發現,國人腸道健康亮紅燈,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鄭乃源提醒,保衛腸道健康之觀念應向下紮根,年輕人應從完整檢查、飲食、以及運動做起。他進一步歸納發現,有息肉的年輕人,五成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差,普遍嗜辣、重鹹、喜歡甜食及重口味飲食,並偏愛油炸、碳烤、醃漬、煙燻等精緻食物。約有三成受檢者每日飲水量少於1,000cc,超過三成受檢者有抽菸習慣,近三成五受檢者有飲酒的習慣。經年累月的不良作息,使他們成為腸道健康之危險一族。基於飲食、體型、生活或運動習慣也和腸息肉、腸癌相關,鄭院長因而建議過度肥胖、生活習慣不佳、喜歡吃醃漬、燒烤等不健康的食物、平時缺乏運動,或是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最好再提早開始腸鏡檢查。而且,完整的檢查之外,更應及早針對飲食、生活型態與運動,重做檢討與調整,讓自己變得更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