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妳看懂自己的乳房影像檢查報告嗎?

妳看懂自己的乳房影像檢查報告嗎?

乳癌的發生率是目前臺灣女性癌症的第一位。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對抗乳癌的首要工作。因此,國民健康局針對乳癌好發年齡層及高危險群女性,提供免費的乳房X光攝影或乳房超音波篩檢,並由檢查單位將報告寄送到民眾家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洪碩徽表示,民眾應對自我乳房狀況有正確認知,才能看懂乳房檢查報告並避免過度恐慌。洪碩徽指出,美國放射科醫學會(ACR)公佈一套乳房影像報告系统(BI-RADS),將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核磁共振的檢查結果標準化,建立起醫師間及醫師與受檢者間的共識,也因此能將資料進行统計分析。他說,現在交給民眾的報告就是根據這套系统,針對受檢者的乳房影像進行分類,檢查結果共可分六類:第1類為無異常發現、第2類為良性發現、第3類為可能良性的發現、第4類為可疑異常需考慮病理化驗、第5類為高度疑似惡性腫瘤、第0類時需附加其他影像檢查再評估。洪碩徽說,當檢查報告為第1、2、3類時,民眾可先放心,但仍要記得定期追蹤。如果是0、4、5的結果,就要接受進一步檢查。洪碩徽解釋,以乳房X光攝影異常報告來說,常見問題有微小鈣化點、腫塊、局部不對稱、及結構扭曲等,因微小鈣化點的成因可能為良性病變如纖維囊腫等,同時也可能是零期乳癌或浸潤性乳癌;而乳房超音波對鈣化點的判讀可信度較低,所以必須針對病灶做局部放大的乳房X光攝影,有助於決定手術病理化驗的必要性。至於腫塊、局部不對稱、及結構扭曲的成因可能為良性腫瘤、纖維囊腫、手術後變化等,重要的是,惡性腫瘤也可能造成這些影像上的異常。同時因為東方人乳腺組織較緻密,可能降低乳房X光攝影準確度,所以需要再配合乳房超音波針對病灶做評估分析。洪碩徽強調,當影像檢查結果判定為可疑異常時,就應該接受腫瘤切片或腫瘤切除手術,進行組織的病理化驗。目前有先進的影像導引技術,可在局部麻醉下,以較小傷口的微創手術方式,精準取得腫瘤標本,病理化驗結果才能做為進一步治療或追蹤檢查依據。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核磁共振各有其優、缺點,單一項的乳房檢查有時無法確定病灶嚴重性。結合兩種乳房影像技術,可以提昇檢查準確性,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手術。目前各醫院設有相關乳房外科門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乳房影像門診則整合多項乳房檢查及超音波定位手術於同一次門診,並使每位就醫者在便捷舒適的環境下,獲得最適當的治療。洪碩徽提醒,當民眾發現乳房檢查報告為異常時,並不表示已經得到乳癌,經由乳房專科醫師診療,確認病灶嚴重度,應請儘速就醫。

如何預防瑜伽損傷?

如何預防瑜伽損傷?

在瑜伽中,學生很容易損傷下肋骨,擠傷下腰部及扭傷下頸部。最明顯的是後彎運動時的下腰部損傷和前彎運動時的頸部損傷,以及「香蕉狀」倒立和扭轉時的肋骨損傷。學生們會這樣的運動是出於習慣、姿勢及過去的運動訓練,而使其他的椎骨關節變得更緊或更硬,比如肩胛骨之間的胸椎或腰椎的上半部分。最後,在練習瑜伽體式時,我們想改善那些趨於變硬的椎骨活動。當這些椎骨變得靈活時,原先那些靈活區域就不需要再為這些緊張區域做代償運動,反倒能在體內發揮釋放自由、帶來鬆弛和重塑空間的作用。這將引入下一個原理。我們從脊椎開始運動並維持放鬆狀態時,就可以結合脊椎運動與大關節運動來深入到下一個瑜伽體式。一旦身體放鬆,便能感覺到脊椎處於運動的起始位置,下一步就是四肢自由輕鬆的運動。最簡單的方式是先將重點放到大關節,特別是肩與髖關節。有些習瑜伽者可能感到奇怪,因為某些特別的瑜伽體系是從手腳的運動開始。按照解剖學與運動學的原理,肩與髖關節是最接近脊椎的,這會使它們與脊椎運動的銜接更容易。脊椎與肩或髖關節銜接的第一步,是瞭解連接各關節之間的「帶」,分別叫做肩胛帶和骨盆帶。肩胛帶是骨骼、肌肉、筋膜、神經、血管和肩胛關節的複合體。它們一起工作用來支援、帶動與穩定雙臂,並使之可以自由運動,例如在拜日式(Surya Namaskar)中幫助舉起和放下雙臂,在鱷魚式(Chaturanga Dandasana)和下犬式(Adho Mukha Svanasana)中為雙臂提供力量。疼痛,這是一個有許多含義和理解的詞語。關於什麼是疼痛及如何感覺到疼痛,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體驗。一個人所說的疼痛與另一個人所說的疼痛可能在描述和感覺方面大為不同。為了清楚的表述,我們借用疼痛光譜來描述。一端是「好的疼痛」,另一端是「壞的疼痛」,中間則是一組不太明確的疼痛、刺痛的感覺。「好的疼痛」是由肌肉疲勞帶來的不適感。肌肉疲勞發生在肌肉纖維處於不能再收縮的臨界點,此時神經仍然刺激纖維收縮,但纖維已無反應——可能由於貯備能量的耗竭或是乳酸的堆積,這種現象是好的,肌肉疲勞或者說「好的疼痛」的結果就是力量的加強。疼痛光譜的另一端是「壞的疼痛」;即灼傷狀、撕裂狀、張力性的疼痛,這種疼痛會使人們質疑他們為什麼會要報名參加瑜伽。一堂瑜伽課之後,這種疼痛可以持續五至六天,這種疼痛會使你皺起額頭或眉頭,咬緊牙關,呼吸也變得淺促,這種疼痛對於建立身體平衡無益。相反的,它提高了身體緊張度,使流暢輕鬆的呼吸變得僵硬和受限,肌肉和筋膜也發生強力收縮,使張力在體內傳遞。當你感覺到這種疼痛時,肌力和柔軟度都會下降。遲發性肌肉痠痛是練習瑜伽兩三天後才會感覺到的肌肉痠痛。你可能會驚訝這種痠痛感,尤其是當你在進行瑜伽體式練習時並沒有感到肌肉不適或疲勞。如果你已發生遲發的肌肉痠痛,那麼它通常會在練習瑜伽後的第四天消失。一個簡單的呼吸和放鬆的瑜伽練習可以幫助身體排出乳酸和其他代謝廢物,而乳酸和這些代謝廢物正是引發痠痛的原因。由於複雜的瑜伽體式容易失去平衡或增加扭傷的機率,因此為了預防瑜伽損傷,從簡單體式練起,從中獲得肌力、穩定、柔軟度和靈活就格外重要。本文作者:蘇西.海特莉.奧德絲。摘自:瑜珈體式與解剖,由晨星出版社發行。延伸閱讀: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5/5/352.html

第一屆職場心理健康論壇 今天在台北師大開場!

第一屆職場心理健康論壇 今天在台北師大開場!

為促進企業重視員工工作壓力所帶來的身、心疾病及生活適應困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林家興系主任與台北醫學大學李友專副校長合力推動跨領域合作的身心整合員工協助方案,並廣邀企業、心理及醫療照護相關代表,於今日(9/10)在師大國際會議廳舉辦第一屆職場心理健康論壇,協助企業具體落實對員工職業健康照護的責任。第一屆職場心理健康論壇分成台北場次及新竹場次,主題除了包括「員工協助方案的規劃與運作」、「企業人資與心理健康的夥伴關係」外,台北場將針對「企業員工自殺與企業危機處理」進行討論,新竹場則納入「生理回饋儀與工作紓壓」等職場健康照護新興議題。與會貴賓包括交通大學教務長林進燈教授、臺灣大學工商管理系陳家聲教授、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陳若玲理事、廣達電腦徐繪珈副處長等產學界代表,透過跨領域的對話,及身心健康與科技的整合,讓企業有效紓解員工壓力、促進身心健康、增進勞資和諧、提升企業競爭力,共同創造更具備人性關懷的企業文化與工作場域。此計畫由行政院科技發展基金支持,以臺灣師大、台北醫學大學與交通大學為主要工作團隊,目標以整合現行的員工協助方案、企業健檢服務,以及發展技術成熟之身心量表、科技設備與網路平台,提供創新的企業服務模式。兩校並將聯手推動成立職場心理健康中心,從事職場相關服務與研究、培育優秀的身心健康照護與企業危機處遇人才,為企業員工追求工作成功與家庭幸福的職業環境而努力,並提供企業主凝聚組織向心力及處理員工問題的後送管道。有意瞭解相關訊息、提供贊助或索取體驗服務方案之企業,歡迎逕洽台北醫學大學健康樂活計畫專案經理許皓宜博士(02)2356-3489,或師大心輔系涂玉珊助教(02)7734-3753分機3758。論壇活動網站詳見http://lohas.tmu.edu.tw/eap/index.php。

長期悲傷怎麼辦?「金山五號」協助度過難關

長期悲傷怎麼辦?「金山五號」協助度過難關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許多大大小小的危機事件,輕則人際關係不理想、考試挫敗、結婚、離婚、中年失業等,重則造成國家財產、個人生命之損傷,例如:地震、土石流、風災、工殤意外、車禍等災難事件。在面對危機事件時,端賴於個人人格特質、當下周圍支持系統、過去是否曾完整經歷類似危機事件而有不同因應方式。其中八九成的人,在事過境遷後可以化危機為轉機,不過也有一二成的人會受創特別嚴重,且需要有人持續關心。阿國(化名)於辦公室內因心肌梗塞意外死亡,讓處在同空間的同仁人心惶惶、甚至傳出靈異事件,透過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安心文宣、安心講座,幫助第一線處理意外的工作同仁瞭解意外事件之「非常時期下的正常身心反應」,也提供心理衛生資源讓同仁能自行運用資源以釋放壓力。小徐(化名)間接得知朋友自殺身亡,勾起自己過去傷痛經驗而久久不能自己,導致無法集中注意力、想遠離人群,透過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安心諮詢、安心訪視,協助小徐整理過去創傷經驗,並獲得小徐同意後,讓周圍親友一同加入幫助小徐的行列。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報告,98年度「事故傷害」(如交通運輸、意外中毒、墜樓、溺水…等)排名死因第6序位、「蓄意自我傷害(自殺)」排名死因第9序位,兩者合計死亡率為8.1%。若以家庭系統概念來看,當家中有人意外身亡,其影響範圍可能涉及家庭、親友、學校甚至社區群體,影響人數也超乎這8.1%範圍。而相較於自然死亡,當人面對突來的意外身亡或因意外導致身體重殘時,此時,周圍的遺族內心充滿許多「遺憾」、「自責」、「氣憤」、「早知道…我就該…」等來不及道別的感受,且突然情緒斷裂,的確需要有更多時間去調適與復原,有些人就因難以調適而產生心理創傷,甚至得到精神官能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自94年起成立安心服務(儲備)團隊,針對本市小型緊急災難事件提供安心服務,亦即當意外事件發生一週內,調度心理衛生專業人員進入事發場域,運用黃龍杰臨床心理師發明的「安心5寶」口訣,即「信、運、同、轉、改」幫助受創者度過危機:信仰:是指宗教上的寄託。在人生的低潮期,如果能經常到寺廟或教堂,祈禱許願、禪修唱詩、奉獻服務,確實是保持希望,修養心靈的良機,但要當心,別因迷信遭騙財騙色。運動:則是為了保持健康,維持體能,增加免疫力和抗壓性。特別是能鍛鍊到心肺功能的運動,例如爬山、打球、游泳、健走、騎單車,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同伴:指的是要維持好的親情、友情、或愛情。親朋師友常聯絡,不但能提供實用性的資助、機會、訊息、建議,還能夠談心聊天,加油打氣,提供情感的理解和支持。轉移:是指培養興趣和娛樂,讓心情有個寄託和轉移。例如上網、蹓狗、讀書、種花、畫圖、看影片,但要當心,不要沉迷煙賭,借酒色澆愁,變成逃避現實。改觀:指的是面對惡運,要學會轉念(積極思考)、往好處想,因為改變觀點,就會改變感受。萬一有些人受創或損失較重,台北市衛生局也會安排中長期的悲傷輔導或醫療,並轉介社福或法律等後續資源。若您服務的機關、公司、學校、社區,很不幸地發生上述的悲劇,只要一通電話(02)3393-7885,就會有專人接聽,並提供讓人安心的諮詢和評估。

我的孩子很怕生 原來是「分離焦慮症」作祟

我的孩子很怕生 原來是「分離焦慮症」作祟

阿芝(化名),女,七歲。因焦慮不安,不願與母親分離片刻一個月而來就診。一個月前雙親因家務事吵架,母親一氣之下到外祖母家住了一夜。此後阿芝總怕母親離開自己,以致上學,上課不專心,聽課時發呆。中午也要跑到其母工作處找她。問阿芝為何?說是「想媽媽,怕媽媽走了」。近一週來堅決不去學校,一步也不願離開母親。診查時醫師故意讓其母在診查室外等待阿芝,她呈現焦慮不安,在與醫師會談時數次跑到診查室外看母親還在不在。阿芝被診斷為兒童期分離焦慮症。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何志培醫師表示,所謂「兒童期分離焦慮症」是指兒童與其依附對象分離後感到過度焦慮。何志培說明,一般來講,6~9個月的嬰兒即會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產生警覺並拒絕接近。當幼兒剛入托兒所、生病住院或交他人撫養,要與主要依附對象如母親分離時,部份幼兒表現為哭鬧,抓住親人不放,發脾氣,家人很難將他送到托兒所;勉強送去,常靜坐少語,不吃飯,不聽指令,不與他人交往,每日離家相當困難。這種與主要依附對象分離而產生的焦慮,稱為分離焦慮。多發生於幼兒早期,以3~5歲多見,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熟悉環境,而自行緩解,一般不屬於病態。何志培解釋,兒童期分離焦慮症並不少見,DSM-IV報告患病率為4%。此症常發生於兒童和青少年早期,常見5~16歲,平均發病年齡為7.5歲。賴斯報告患病率男女相似,也有報告女高於男。病因方面,學者包拜認為有兩類行為與焦慮情緒有關,即依附與逃避。依附乃出現在「聯絡成對」的成員彼此分離之時,逃避是患童與陌生事件突然相遇而產生。與依附對象分離是引起分離焦慮的直接原因。有研究顯示,嬰幼兒在熟悉的環境接觸陌生人,幾乎很少怯生;若在不熟悉的環境接觸陌生人,則半數以上的孩子怯生。面對陌生環境,逃避引起又一種導致焦慮的作用。兒童期分離焦慮症的核心症狀,乃患童與主要依附人或家庭分離後表現明顯的焦慮情緒和行為反應;何志培進一步解釋,分離焦慮往往經歷三個階段。最初表現為反抗、哭鬧、拒絕他人,表現極度痛苦;接下去情緒反應則為無助、冷漠、傷心、失望;最後患童似乎變得「正常」,對於依附對象的分離表現出漠然和無動於衷。何志培提醒父母,孩童通常直到拒絕上學或有身體不適如腹痛,才到醫院就診,且不同年齡表現形式亦有所不同。此症障礙總時期至少四週,初發病於18歲以前。在做出診斷之前,需要與一些情況做鑑別。兒童期分離焦慮症的治療,有以下幾種:支持性心理治療:儘快幫助患童適應新環境。新環境的撫養人要向患童主要依附對象了解患童的飲食起居及生活習慣、性格、慣用詞彙及表達需要的特殊方式。行為治療:主要針對兒童的異常行為和內心矛盾衝突而進行。可採用系統性減敏感療法、情境再現和處理意外事件等方法。家族治療:可針對部分患童使用,因為家長的知識程度和教育方法,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且父母的焦慮情緒和態度對孩子有暗示作用。藥物治療:當心理治療和行為療法效果未理想時,藥物治療可作為輔助之用。SSRIs類藥物療效肯定,被認為是治療兒童期分離焦慮症的首選藥物。延伸閱讀「兒童期分離焦慮症鑑別情況與疾病」: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141

7歲小弟弟 胸前塌陷如盆地

7歲小弟弟 胸前塌陷如盆地

文/天主教耕莘醫院胸腔外科 陳衛洲醫師七歲的張小弟弟,從兩個月大時,媽媽開始發現胸前骨骼有凹陷,且漸漸地變嚴重,直到四個月大時就一直維持在深凹的程度至今,日前至天主教耕莘醫院求診,經胸腔外科醫師陳衛洲診治後發現,張小弟弟罹患的症狀為俗稱的「漏斗胸」。且由於醫學上漏斗胸的嚴重程度可以測量及計算,陳衛洲指出,透過胸凹指標(pectus index)計算,也就是將胸廓左右最寬的橫徑除以前後最窄的前後徑,大於3.25就是重度漏斗胸,而張小弟弟胸凹指標經電腦斷層測量為6.6,已屬於重度漏斗胸。評估張小弟弟的情況,陳衛洲建議其接受新式納氏(Nuss)手術,亦即利用一金屬板把凹下去的胸口頂起來,大約二年後再把金屬板取出,日前張小弟弟已順利接受這項手術的診治,術後已無胸凹現象,慢慢恢復好體態。天主教耕莘醫院胸腔外科醫師陳衛洲表示,漏斗胸是胸前壁向內凹陷呈漏斗狀的胸壁異常現象,是胸壁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型。發生率大約每300到400位兒童中便有一位有漏斗胸,而男孩發生的機會比女孩高三到四倍。陳衛洲說,漏斗胸的原因不明,大多為偶發性,只有少數與家族遺傳有關。漏斗胸屬漸進式病變,在出生時可能就已存在,但往往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才愈來愈明顯。外型特徵為前胸凹陷,肩膀前伸,略帶駝背及一個突出的上腹。漏斗胸有時會因為壓迫到心臟,而造成心臟輸出之血流量降低、運動能力不足。呼吸時會限制胸部擴張,使肺功能降低。這些心肺功能的問題,在幼兒時期較少出現(少於10%有症狀)。在步入青春期後,將逐漸明顯,至少有40%產生症狀。除了生理上異常外,患者在心理上也可能因為前胸凹陷,不敢露出上身,許多戶外活動裹足不前(如游泳、打球、舞蹈等等),長期以往會呈現害羞、遲疑、畏縮等負面的人格特性。陳醫師指出,傳統的胸壁畸型手術由於手術傷口大,肌肉軟骨破壞多;而且手術時間需要四至六小時,出血多。至於現在所使用的微創手術,手術時間只要一至二小時,傷口小,出血少,肌肉軟骨完整保留,而且住院天數也大為縮短。除了可改善心肺功能外,也可矯正胸骨及肋骨位置。陳衛洲表示,開刀的時機很重要,一般是六到十二歲之間最佳,因為此時小孩的骨骼尚未定型,還有可塑性。但是,若是從小就有嚴重的凹陷,避開因年紀太小麻醉風險因素,約兩歲開始就可以手術,臨床經驗上,甚至有超過四十歲的案例。術前的評估包括,胸部電腦斷層、心電圖、照會心臟科做心臟超音波以及肺功能檢測。以上檢查可以得到量化的數據,可以提供術前術後的比較及評估,呼籲民眾提早發現及提早治療。延伸閱讀「Nuss漏斗胸矯正與傳統開胸手術比較」: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160

用嘴巴呼吸會引發疾病?

用嘴巴呼吸會引發疾病?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已經遠離了哺乳類的正常體制。因此,產生了幾項對生物而言不盡合理的錯誤。其中最大的錯誤就是,人類可以用口呼吸。哺乳類當中,能夠用口呼吸的就只有一歲以上的人類而已。這是約六百萬年前,人類為了學習語言所造成一種呼吸道構造上的缺陷。而這個缺陷為人體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首先,如果用口呼吸的話,嘴巴就會張得開開地,呈現了一副呆滯鬆懈的表情。這樣的狀態在外觀上來看就不太雅觀。其次,口呼吸往往是導致口臭的原因。一般來說,唾液能讓口腔保持濕潤,但習慣口呼吸的人因為總是張著嘴巴,所以導致口中的唾液變得容易乾燥。也因此容易繁殖細菌,這就成了口臭的原因;再者,口呼吸也會對齒列造成影響。為什麼呢?人類在吞嚥食物時,原本是藉由緊閉嘴唇,讓口腔中的壓力低於外部壓力以進行吞嚥的動作。但如果用口呼吸的話,在進食時也必須用口呼吸,所以嘴唇根本無法緊閉。於是,為了讓口腔中的壓力降低,舌頭就會代替嘴唇阻擋住上下排牙齒間的縫隙。也就是說,上下排的牙齒和舌頭取代了本應由嘴唇負責的任務。在這種狀況下,牙齒會承受一股好像舌頭推向前方的壓力。這種壓力大概有40~60公克重。而且形成了一種每天三餐都在持續加壓的狀態。或許各位會覺得就算有40~60公克重的力量加在牙齒上也沒什麼大不了。但是,這可就大錯特錯了!牙齒為了咬碎食物,在縱向(垂直)的耐壓能力的確很強,足足可以耐重50~100公斤。但另一方面,牙齒側向的耐重能力卻很脆弱。譬如,齒列矯正用的牙套施加在門牙上的壓力,只有20~70公克而已。這麼輕微的力道就足以改變齒列的位置了。以此類推,用口呼吸的人等同是持續好幾年都在進行暴牙的齒列矯正一樣。而且,還是施以比一般齒列矯正用牙套更強大的力量。而且,口呼吸與睡眠呼吸中止症(SAS,sleep apnea syndrome)有著密切的關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為睡覺時呼吸會中止、大聲打鼾等,也因為是心臟疾病、中風等容易引發猝死疾病的原因之一而廣為人知。此外,即便沒有嚴重至引發心臟疾病、中風等,也可能造成在行車當中因為突然覺得昏昏欲睡而引發重大的車禍事故等嚴重問題,而部份重大交通事故的案例推測也都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最後,就如一開始就曾提及的,口呼吸也是引發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花粉症、癌症等現代社會特有的難病的原因之一。接下來就要說明不用鼻呼吸而以口呼吸為什麼會引發這些疾病。 只要瞭解疾病的「根源」,治療方法就全都一樣,凡疾病必有因。哺乳動物就是因為遵循生命的規則,所以脊椎動物的進化才能綿延不斷地持續了近五億年之久。人類因為在六百年前學會了語言,所以喪失了身為哺乳動物最重要的一項構造,那就是從鼻孔經過鼻腔深入後鼻胭腔的氣管再深入到肺部的連續性構造。生命中最重要的運動就是呼吸。無論何時都必須完全確保呼吸的暢通,這是哺乳動物生命的規則;然而,在說話或睡覺時用「口呼吸」的話,喉嚨溫度下降,結果就會導致白血球載著口內細菌或喉嚨的常在菌環繞全身,如果污染了胰臟的胰島細胞時就會變成糖尿病,如果盤踞在關節細胞時就會引發風濕,如果盤踞在皮下組織細胞就會引發蕁麻疹或是異位性皮膚炎。如果「冷中毒」的話,腸內的細菌就會侵襲體內的細胞。如果「休息不足」的話,骨髓的造血功能就會受阻,白血球的力量就會減弱,腸內細菌就會蔓延至全身。如此一來,掌管細胞內呼吸的粒線體就會受損,然後引發疾病。揭開了謎底之後,治療的方法其實都一樣。那就是矯正至肺部為止的外呼吸,還有為了將體溫維持在37℃必須保持身體溫暖,為了細胞呼吸能夠攝取充足的營養,就必須攝取不傷腸胃的食物並且細嚼慢嚥,好好地保護粒線體。這麼做的話,一定就能常保健康。本文作者:西原克成摘自:呼吸力—「呼吸」對了,就能不生病、提升免疫力、找回健康!,由臉譜出版社發行。延伸閱讀「改變「呼吸」就不容易生病」: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5/5/359.html

藥療導致雄風銳減?怎麼辦?

藥療導致雄風銳減?怎麼辦?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 吳方芳一般而言,人體的器官會因老化而呈現萎縮,唯獨攝護腺卻因老化而增生,與男性雄風緊密關連的男性賀爾蒙,正是促進攝護腺體增生、肥大的主要因素。攝護腺肥大症對於正常男性而言,猶如女性必經的更年期障礙,是無法避免的宿命。台東基督教醫院泌尿科黃偉榮表示,男性最常見、亦是中老年男性最難啟齒的就是「攝護腺肥大症」。攝護腺又稱前列腺,位於膀胱下方,包圍著尿道,也銜接著輸精管,是男性獨有的身體器官。出生時僅只一枚豌豆大的攝護腺,隨著男性第二性徵發育所激發之睪丸激素刺激,會逐漸發育長大,二十歲時攝護腺約栗子般大小,中老年期的攝護腺甚至可達直徑七、八公分。攝護腺有四個主要功能:製造部分精液(精液成分中,約七成來自儲精囊,三成來自攝護腺液)。 賦予精子活力並保護精子(呈現塊狀的男性精液,透過攝護腺獲得液化,以致精蟲可順利在陰道流動)。 協助順利射精(為使精蟲不往尿道逆流,攝護腺體會適時堵住膀胱出口)。 束緊膀胱口,調節排尿及禁尿功能。一般而言,人體的器官會因老化而呈現萎縮,唯獨攝護腺卻因老化而增生,與男性雄風緊密關連的男性賀爾蒙,正是促進攝護腺體增生、肥大的主要因素。男性自三十五歲起,攝護腺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增生,約莫五十歲以後才有臨床症狀出現。古時的宦官太監,因為缺失男性賀爾蒙,並無攝護腺肥大的苦惱,因此,攝護腺肥大症對於正常男性而言,猶如女性必經的更年期障礙,是無法避免的宿命。黃偉榮進一步解釋,男性年齡越長,攝護腺就越肥大,這種症狀其實是正常現象。倘若攝護腺增生的方向正巧壓擠住所圍繞的尿道,小便障礙就會隨之而來。六、七十歲男性,七成以上因攝護腺肥大而有排尿困擾。臨床上常見的攝護腺肥大,分兩類:一、阻塞性症狀‧ 小便無法立刻解出,須等待一陣子,甚至一兩分鐘還解不出來。‧ 尿流變細、微弱無力、時而中斷,分好幾次才能解完。‧ 小解之後,仍有餘尿滴答流下。‧ 總覺得膀胱裡的尿液沒有排盡,尿意感時常出現。二、刺激性症狀‧ 經常尿急,甚至失控漏尿。‧ 小便次數增加,總是想尿尿。‧ 夜間頻尿。攝護腺肥大所導致的排尿障礙,透過藥物可以使病症有效緩解嗎?黃偉榮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表示大部分病患都可藉藥物獲得療效,藥療無效或病患難忍藥物副作用時,可進一步採取手術治療。藥物產生的副作用,有頭暈、姿勢性低血壓等,而患者服用的若是以降低男性賀爾蒙為訴求之藥劑,則會導致性功能障礙,黃偉榮建議擔心服藥之後雄風不再的攝護腺肥大病患,應勇敢就醫與醫者充分溝通,以選擇最安全有效的診療方式。對於輕度攝護腺肥大患者,黃偉榮表示可適量攝取南瓜子、茄紅素、蔓越莓及含鋅較多的食物。歐洲人採用之名為鋸櫚(saw palmetto)的草本植物,是中老年男性攝護腺保健的不錯選擇。至於提肛運動,在動作正確的前提下,臨床的療效亦有一定果效。其他如不憋尿,多食深、鮮、豔蔬果和各類種子、果核,多運動,不抽煙,五十歲之後每年定期作攝護腺檢查,都是保健之道。除了肥大症狀,攝護腺常見疾病還有攝護腺炎和攝護腺癌。位於膀胱出口處,主司男性生殖要務的攝護腺因肥大引起排尿障礙,也可能誘發膀胱炎、尿道阻塞、腎功能衰竭和尿毒症等病症。華人罹患率佔十萬分之七的攝護腺癌與攝護腺肥大無關,卻與種族(好發於白種人、美國非裔黑人)、肥胖和高油脂飲食有關。延伸閱讀「國際前列腺徵狀評分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080本文轉載自「宇宙光Cosmic Light」雜誌2009年三月號第38~41頁「診療室的春天」專欄

你的減重方式正確嗎?

你的減重方式正確嗎?

減重的方法很多,大原則不外乎飲食控制、運動、生活習慣養成、與堅持到底的決心。為恭紀念醫院中醫科陳世峰醫師表示在飲食方面,外食者去自助餐可點「瘦肉一份、青菜一份、白飯半碗」,或是小吃店可點「燙青菜一份、陽春麵一碗」,有時候青菜可以換其他小菜,如「海帶一份、豆乾一份」,早餐則可以選擇「原味蛋餅一份,無糖奶茶」若不吃蛋餅可以吃「土司夾蛋」,不喝奶茶可選擇「無糖咖啡」。重點不在於吃了什麼,而是份量要少,一天吃三餐,不要吃第四餐,也就是一般所說宵夜不要吃,但是大夜班的則不能避免宵夜,原則上還是吃三餐就好。若是一時嘴饞,也盡量挑選低熱量的飲食,如:「脫脂牛奶/無糖豆漿+仙草凍」或是「蒟蒻」。高纖低脂沙拉(不要加美奶滋)也是很好的選擇,如「芹菜拌和風醬」,好吃又沒有負擔。陳世峰說明另一種為運動方式,在日常生活就可以做,例如在床上也可減重,對著天空踩腳踏車,可鍛鍊大腿的肌肉,大腿肌肉是人體最強壯的肌肉,鍛鍊這些肌群可以大大提升基礎代謝率,而且可以瘦腰,每天作五至十分鐘,簡單又不會花時間。此外走樓梯,可加強心肺功能,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養成不坐電梯不搭手扶梯的習慣,多走樓梯,為保護膝蓋,宜上樓梯,不宜下樓梯。看電視時,可以邊舉啞鈴,沒有啞鈴可以用500c.c.保特瓶裝水取代啞鈴,舉完啞鈴可以坐著以雙手撐椅子的方式將身體微微撐起。舉啞鈴可以鍛鍊二頭肌,在椅子上將身體微微撐起可以鍛鍊三頭肌,對於想要瘦手臂的人是很好的運動方式。關於運動和飲食,著重習慣的養成,才不易復胖。陳世峰進一步解釋,要營造成功的減重環境是很重要的,外食點小份餐點、自助餐點半碗白飯、不吃烤炸辣食品、飲料不加糖、避免點小菜、家裡不放食物,這些都是減重的一些小技巧。最後就是要堅持到底,減重容易遇到瓶頸,家人或朋友的支持與監督是堅持下去的主要動力。減重的模式並非一成不變,運動的方式可以多變化,飲食物的內容也可以多樣化,適時的更換減重模式可以加強堅持到底的決心。陳世峰提醒民眾,當您試過以上的方法仍無法減重成功,切忌不要尋求偏方或聽信不實的廣告,不論您是因為意志力不夠還是體質因素造成減重無法成功,都應尋求正規的醫療協助,才不會花了大錢又傷身體,而體重仍然沒有任何改變。延伸閱讀「中醫減重方式」: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130

長期臥床的隱形殺手「骨折」

長期臥床的隱形殺手「骨折」

或許有人會覺得,病人都已經躺在床上了,骨頭怎麼可能會斷掉!一位五十來歲的男性病患,因為胸椎脊髓損傷而造成兩側下肢癱瘓,需要長期臥床。如果要由床舖移動到輪椅或是衛浴,那就需要看護協助搬運。有一天,看護要將他移動到馬桶時,一不小心跌落地面,雖然高度不是很高,還是發生了左側股骨遠段骨折。但在經過手術治療後,目前恢復情況良好。經過三個月後,在做下肢關節被動活動時,又發生了左側股骨中段骨折。經X光檢查,發現骨折處就在上次手術植入之內固定器的上緣,經過再次手術治療後,所幸術後情況尚稱良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主治醫師楊瑞成表示,長期臥床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上述的脊髓損傷外,還有中風、慢性呼吸衰竭需呼吸器支持、嚴重顱內出血導致植物人等。楊瑞成進一步說明,長期臥床所造成的併發症,除了常見的褥瘡、肢體蜷曲、泌尿道感染、周邊血管栓塞、心肌梗塞以外,骨質疏鬆也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長期臥床的病患,因為肢體長期不動、營養不良、日曬不足等因素,常常會有嚴重骨質疏鬆,只要一個小外力,就會造成所謂的病理性骨折。他呼籲,家有長期臥床病患的家屬,如果要搬動病患,或是要幫病患作關節復健運動時,都要注意力道,以免發生病理性骨折。平時也要輔以高鈣飲食與適度陽光曝曬,來補充因長期不動所流失的鈣質。因為骨折發生的地方大多在室內,居家或養護機構的室內擺設要注意動線寬敞與採光良好,盡量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一旦發生無法確定傷害程度的意外時,最好還是送醫院接受專業評估及治療,如此才能避免因骨折而造成嚴重併發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