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預防小兒氣喘 中醫籲:4~6歲孩童治療效果最好

預防小兒氣喘 中醫籲:4~6歲孩童治療效果最好

根據統計,每5名國小學童,就有1人有氣喘的問題。要如何讓孩子免受長期過敏疾病之苦?中醫師建議,現在正是過敏性疾病的緩解期,在醫師確認體質下,趁早讓孩子使用「三伏貼」療法,治療成效越明顯。台灣地處亞熱帶,高溼度的環境下容易導致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而炎熱的夏季,卻正是預防冬季過敏症狀的最好時間。大林慈濟醫院中醫師楊紓怡指出,「三伏貼」療法主要是藉由溫陽、逐痰、祛寒的中藥,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薑汁製成中藥餅,敷貼於特定穴位上,使藥物經皮膚滲入經絡,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能讓病人於冬季時過敏的症狀趨緩。臨床研究也顯示,4~6歲的孩童治療效果最好,較成人高出近一成的治癒率。什麼是三伏貼呢?中醫師楊紓怡表示,傳統廿四節氣中,從小暑到立秋之間是一年當中最炎熱,陽氣最旺的時候,稱之為「伏夏」。而在夏至後的第三、四個庚日為初伏天及中伏天,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天,又名「三伏天」。今年分別是國曆7月14、24日及8月13日,只要在這段時間內進行三伏貼的治療,都能達到不錯的效果。楊紓怡提醒,敷貼期間盡量不從事激烈運動、忌食生冷刺激物、禁泡冷水,敷貼時間以2~3小時為佳,當中若出現輕微皮膚紅癢疹為正常現象,若出現嚴重水泡過敏者則立即取下;三伏貼療法亦有其限制,對於孕婦、一歲以下幼兒、嚴重心肺疾病者、嚴重皮膚缺損者以及正值急性感冒發燒、咽痛者,都不建議進行三伏貼療法。要讓治療過敏的效果發揮到最好,除了三伏貼還不夠。楊紓怡建議,可在冬季搭配三九貼,並持續三年,效果會比只做一年的病人高出許多,臨床上能減緩七成以上的過敏症狀,有效改善生活品質。三伏貼療法並不局限於過敏性鼻炎的治療,如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慢性氣管炎等等,都有其療效,臨床症狀較為嚴重的患者,建議搭配中藥內外兼治,雙管齊下,治療更為全面。三伏貼雖然好處不少,但由於藥性屬陽,可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楊紓怡提醒,貼三伏貼一定要經過醫師確認體質是否適合,如果是嚴重燥熱的體質可就不建議使用了。除了按照醫師的指示治療,最好能培養規律的生活作息,養成運動的習慣,選擇適合體質的健康飲食,才能更快揮別過敏。

炎夏冷飲解渴 糖尿病患忌西瓜汁

炎夏冷飲解渴 糖尿病患忌西瓜汁

昨日(6/22)為「夏至」,從這一天起,台灣的盛暑就要展開。不少國人靠大啖水果、冰飲消暑解渴,不過,營養師與中醫師提醒民眾,這種吃法應適可而止,尤其是慢性病患與寒性體質的人更要注意,以免多食傷身。「夏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受光最多,是一年當中白天最長、晚上最短的一天,動輒汗流浹背的日子正式報到,這時候,多汁的西瓜、清涼的冰飲,成為市場最熱門的商品,可是對某些人來說,這些美味的飲食卻是「要不得」的吸引力。如何分辨自己屬於寒性體質?臺中慈濟醫院中醫部江昱寬醫師表示,寒性體質者大部分在冬天時手腳會冰冷;喝冷飲後,腸胃道容易敏感、胃痛。江昱寬醫師進一步指出,因為清涼的冰飲屬寒性,吃下肚會引發身體的抗衡作用,造成身體發炎、腸胃道充血的熱性反應,這正是為什麼有人吃冰越吃越渴的原因。臺中慈濟醫院營養師廖巾儀也提醒,喝冰飲會造成腸胃蠕動變慢,有腸胃道宿疾的人,夏天冰飲要忌口。低熱量的愛玉、仙草、米苔目,不加冰塊就很可口,是最適合慢性病患與肥胖者的夏日點心。夏日最受歡迎的西瓜汁與椰子汁,也是糖尿病患的大忌。廖巾儀表示,這兩類水果的含糖量高,在吃完的兩小時內,會加速血糖上升,建議用蘋果、鳳梨、梨子、葡萄柚替代。每一次食用的水果份量以一份(約碗的八分滿量)為準,若想打成汁,可添加代糖取代糖。另外,吃瓜果的時間也很重要。江昱寬醫師指出,西瓜屬偏涼水果,不但不能一次吃太多,而且只適合白天氣溫高時吃,晚上人體陰陽正在交換,吃西瓜容易導致腸胃不適,更容易讓體寒的人身體更虛。

微創手術傷口藏肚臍 女性患者不怕留疤

微創手術傷口藏肚臍 女性患者不怕留疤

40歲的顏小姐是一名單身貴族,因消化道潰瘍定期在台中醫院腸胃內科周鈴泰主任門診追蹤。月初顏小姐至門診時表示左下腹不適,周主任幫顏小姐做身體檢查時在她的左下腹部摸到一塊異樣的硬塊,於是馬上幫她轉至婦產科許俊正主任的門診,請他協助。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婦產科許俊正主任表示,在幫患者顏小姐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左側卵巢有一個約16公分大的囊腫,建議患者接受手術;經過幾次溝通與解釋後患者接受手術治療,並在術後開心感謝許主任沒有在她的肚皮上留下痕跡。婦產科許俊正說明,單一傷口腹腔鏡微創手術,為國內婦產科新興的醫療服務,此種手術方式,只需在病患肚臍下方切開一個約2~2.5cm的傷口,即可藉著腹腔鏡完成手術,術後因為只有一個傷口,病患容易照顧,更重要是傷口位於肚臍下方,復原後不仔細看根本看不見疤痕,對於愛美的女性病患來說,可免去了心裡的一大擔憂。許俊正指出,這種手術方式,並非適用於任何須接受婦科手術的病患,必須謹慎評估病患之前是否接受過腹腔手術、腹腔內有無沾黏情形、腫瘤生長大小及部位等等,上述都會影響此種手術的成功機率,術後病患仍需觀察傷口有無紅、腫、熱、痛發炎情形,或陰道異常出血狀況,若發生上述合併症時,須立即回院檢查。

綠委批辦「塑」不力 吳敦義:民進黨執政8年都在睡夢中?

綠委批辦「塑」不力 吳敦義:民進黨執政8年都在睡夢中?

衛生署主辦的食品安全會議今天(22日)進行第2天的議程,下午進行總結報告,針對塑化劑引起的風暴,就食品管理提出改革方案,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到場,他表揚衛生署長邱文達以及衛生相關單位的表現。而民進黨立院團今天指5月31日「D-day」後,幾乎每日一爆,批政府處理不力,吳揆也強硬回應。全國食品安全會議21日舉行第一天議程,根據專家學者會議討論,決定採取歐盟的每人每日每公斤體重容忍值(TDI);歐盟依據科學證據,針對5種常用塑化劑訂出每人每日每公斤體重的容忍值,塑化劑DEHP容許值是50微克、DBP為10微克、DIDP及DINP為150微克、BBP為500微克。今天第二天議程,就食品添加物管理以及食品製造業管理提出改革方案,做出結論,希望未來在食品安全上面,做好最嚴密的把關動作。吳敦義表示,塑化劑事件發生後,邱署長的積極處理、加上衛生署以及食品衛生管理局充分的協調,在約一個月時間把塑化劑衝擊穩定下來,馬英九總統也予以肯定。吳敦義說,為了保障國人的飲食安全,政府責無旁貸,對塑化劑事件處理過程中追本溯源、盡力平息震盪,衛生相關單位與檢警同仁也努力去調查,將不法業者繩之以法,政府並盡國際義務,向全世界有出口的16個國家進行通報;未來必須建立更嚴謹的制度,中央政府到地方都要定期成立食品藥物專案會報。此外,民進黨立院團今天指5月31日「D-day」後,幾乎每日一爆,不但有塑化果汁出現、軍糧也發現含塑化劑,猛批政府處理上漏洞百出。對於民進黨的指控,吳敦義回應說,國民黨執政3年,沒有早點發現塑化劑事件,我們感到抱歉,「不過政府在事件發生後,也是盡全力去處理、追蹤,並徹查嚴辦,既然政府在積極處理,綠營就不應再說風涼話,不然民進黨過去執政8年,是都在睡夢中嗎?」

感染傷寒不治療 易導致菌血症

感染傷寒不治療 易導致菌血症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家醫科賴芸蜂醫師表示,為因應國人前往傷寒高風險地區的預防接種特殊需求,該院於國際旅遊醫學門診整合性服務中,增加了傷寒疫苗接種服務。因傷寒大多集中於夏季,又到了出國旅遊的旺季,國人出國遊玩,應做好萬全準備,以免趁興而出,敗興而歸。賴芸蜂醫師表示,傷寒屬於腸道傳染病,病原菌為沙門氏桿菌,在自來水不普及或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特別容易引發流行,東南亞及印度為高發生率地區,中國、非洲、中南美洲等為中度發生率地區。傷寒的潛伏期約為1~3週,因感染病菌多寡及人體免疫功能而不同,常見症狀有持續性發燒、頭痛、厭食、相對性心跳過慢、脾臟腫大、身軀出現紅疹,成年人較常有便秘或腹瀉、淋巴組織病變。賴芸蜂醫師指出,傷寒的傳染途徑,主要是透過受污染的水源及食物而感染。例如有些地區以糞便為肥料,蔬果受污染而成為傳染媒介;食入污染河川中的水產而感染;食物、飲水被患者或帶菌者的糞尿所污染;帶菌者接觸料理時污染雞蛋、乳製品,或糞尿中的傷寒桿菌藉由蒼蠅而散布等等。感染傷寒若不治療,可能導致菌血症、小腸潰瘍出血或穿孔等各種併發症,其中約有2~5%的人會成為慢性帶菌者,中年婦女尤其常見,容易合併膽結石、慢性膽囊炎或膽功能障礙等病變。雖然發展抗生素治療以來,傷寒致死率已由10%降低~1%,但是抗生素濫用使得世界各地普遍出現抗藥菌株,亞洲、中東及中南美洲甚至發現能對抗多種藥物的細菌,實為傷寒防治的一大隱憂。根據疾病管制局統計,近幾年來台灣平均每年傷寒確定病例數約40~50例,因出國旅遊境外移入病例約佔總確定病例數的20~30%,常見感染地區為印尼、中國大陸、柬埔寨、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目前台灣不是疫區,不需常規接種傷寒疫苗,因此大部分民眾都無免疫力,賴芸蜂醫師建議前往上述熱帶、亞熱帶或流行國家的民眾,於出發前至少一星期到國際旅遊醫學門診,自費接種一劑傷寒疫苗。傷寒疫苗單劑注射即具保護力,接種完三年僅剩五成效果,若是頻繁往來高風險地區旅行或經商者,宜每隔三年再次注射。傷寒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同時注射(A型肝炎、B型肝炎、黃熱病、白喉、破傷風、小兒麻痹、狂犬病、腦膜炎),注射後局部疼痛或疲倦感的副作用一般是輕至中度的且短暫的。賴芸蜂醫師指出,傷寒屬法定第二類傳染病,必要時得強制施行隔離治療。提醒接受傷寒疫苗預防注射的民眾,若吃下的病菌數量過多,疫苗可能失效,仍有可能會感染傷寒,因此最重要的還是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餐前便後正確洗手,不向街上攤販購買食物,食用經充分加熱煮熟後的食物及可剝皮的水果,飲用包裝飲料或煮沸的水,才能有效避免感染。

「塑身衣」非「瘦身衣」產後媽媽應慎選!

「塑身衣」非「瘦身衣」產後媽媽應慎選!

產後婦女最關注的就是產後如何瘦身!除了飲食控制外多數婦女都會穿著產後束衣幫助快速修飾體型,達到輔助瘦身的效果。但五花八門的塑身衣品質參差不齊,太緊或材質不佳都會直接影響身體健康。 有30多年產後護理經驗的護理督導伍竹彥表示,產後婦女往往求「瘦」心切,無非想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產前的曲線,因此以為越緊越好,有的甚至會選擇無彈性鬆緊、強壓線條的塑身衣,然而這樣的選擇方式並非每位產後媽媽都能承受,因而導致穿2、3小時之後就不穿!而也有少數可承受住的產後媽媽,因束衣太緊造成血液循環變差。究竟產後婦女應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塑身衣?應從何時開始穿著?資深產後護理督導伍竹彥依經驗表示較適當的時機分別為:自然產媽媽:產後5~7天可開始穿著塑身衣。剖腹產媽媽:則須等傷口拆線復原(約產後10~14天)才可開始穿著塑身衣。在選擇塑身衣時應須考量其材質,建議挑選有彈性且舒適度佳,以及高透氣與排汗性佳的材質;此外,也應考慮哺乳方便性,伍竹彥解釋,有些塑身衣能讓胸罩直接懸掛在塑身衣上,除了哺乳方便外,媽媽也無須負擔雙重肩帶的壓力。而部分具有開檔設計的塑身衣,雖然方便媽媽上廁所時不必穿脫,但如果開檔設計不當,也易造成泌尿道感染問題。專家也提到在塑身衣剪裁背後基準線設計的重要性,否則長時間穿著會對肩頸造成負擔,而造成肩頸僵硬與痠痛的情形!本身也是資深護理人員的艾瑪(Emma)塑身衣負責人張曉雲老師特別針對產後孕婦應如何挑選適合的塑身衣說明,因每位產後媽媽的身型部位不同,著重塑身的部位也不同,故若能挑選依據個人身型量身定做的塑身衣最好。再來就是要產後孕婦若需長時間穿著塑身衣的話,挑選的條件應著重在三要點:一件式連身型塑身衣:避免兩三件式重覆部位太多造成負擔,且有些腰甲式的束衣反而會把子宮下壓而影響子宮的腹位。塑身衣質料透氣:挑選透氣且有國際認證,如「Oeko-Tex國際環保紡織標章」的醫療材質,以確保不含有害人體物質的布料,避免皮膚不適、過敏等症狀,尤其寶寶會經常接觸到媽媽的塑身衣。現在大家都談「塑」變色,因為布料在處理過程及染色中會用一些化學原料,如用不好的原料也是會傷害人體的。腋下、跨下部位舒適度:在活動時這些部位是否產生磨擦或擠壓進而造成不適,如要經常抱baby,手往前時腋下會不會被勒住不舒服,另外肩帶設計是否有減壓效果讓穿著時舒適。張老師強調「塑身衣」並非「瘦身衣」,塑身衣能幫助媽媽們復原身材、雕塑體型、輔助姿勢減輕酸痛等等,建議產後媽媽在選擇塑身衣時千萬不要選擇胃部太緊、無彈性的塑身衣,以免瘦身不成反而影響身體健康。市面上塑身衣品牌眾多,價格更是天壤之別,更有業者在媽媽懷孕時就鼓吹媽媽購買產後塑身衣,在如此競爭的市場下,提醒產後媽媽更應睜大眼睛慎選適合自己的產後塑身衣,並諮詢有經驗的專家,千萬別貪求速效而因小失大。

戲水溺斃事件頻傳 體委會提安全原則

戲水溺斃事件頻傳 體委會提安全原則

近來各地發生多起戲水溺斃事件,且多發生在無救生員進駐的場所,為了保障民眾寶貴生命,體委會呼籲青年朋友及家長們,選擇游泳戲水活動、清涼享受夏天時,能以「泳有健康、泳有人生」來作為樂活運動推動的共同目標。體委會主委戴遐齡表示,游泳是一項非常好的運動,適合各種年齡層參與,包括可作為身心障礙運動復健的主要項目之一,也是政府各相關部門極力倡導的活動,但要有選擇正確的親水觀念,才能「泳」抱健康。體委會呼籲希望學生、家長們能依循下列原則,選擇適當安全的戲水地方,包括 選擇安全的游泳場所,避免到不明地形、溪流、河川、湖泊等地方戲水,選擇有救生員的場域、入水著泳衣並做暖身操、選擇適宜水溫與氣溫戲水,戲水時遇雷雨或地震時,應立即離水上岸,年紀較小的學童應避免單獨戲水。

打造運動島FOLLOW ME! 盼全民來運動

打造運動島FOLLOW ME! 盼全民來運動

為了響應「樂在運動、活的健康」的全民運動訴求,體委會在22日舉辦「打造運動島  FOLLOW ME」記者會,包括嘉義市長黃敏惠、新竹縣長邱鏡淳、中正大學吳志揚校長,以及承辦單位全國體總陳建平會長都親臨現場。打造運動島計畫已經邁入第2年,體委會在今年針對全民,也就是所有的農林漁牧、軍警消、企業機構,乃至於銀髮婦女、大人小孩規劃了的一系列領航活動。從7月開始的「農林漁牧動起來」、8月「軍警消海巡全國游泳競賽」、9月「企業游泳挑戰賽」、10月「銀髮婦幼運動樂」,這樣的系列活動呈現出運動多元、豐富的意義,代表運動適合每個人、盼每個族群來共同參與。體委會主委戴遐齡希望藉由這些特殊的大型活動,可以作為縣市政府推動的參考,一切的努力,最終希望可以逐步提升規律運動人口的比率,達到先進國家的水準,讓台灣成為一個「人人愛運動、時時可運動、處處能運動」的健康樂活島。

結婚插曲/處女膜知多少? 醫師:處女膜整形風潮不再

結婚插曲/處女膜知多少? 醫師:處女膜整形風潮不再

六月是結婚旺季,在西方禮俗中,成為六月新娘最幸福。遽聞,在此之前,竟衍生出4、5月的「處女膜整形潮」!對此,曾任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會婦產科專科醫師的潘世斌指出,現代人性觀念逐漸開放,傳統的貞操觀漸漸被顛覆,相較10幾年前,已無所謂的處女膜整形潮,他進一步強調,有無處女膜與是否為處女,兩者無關。關於女性為什麼有處女膜?目前眾說紛紜,也許是上帝的一番美意給男、女未來有幸福婚姻的保證書。潘世斌說:「處女膜是結締組織薄膜,是胚胎發育時,癒合不完全的產物,並無任何功能。」他也提到,處女膜破裂並不意味不是處女,有許多案例是處女膜不厚、範圍較小的女性,即使有過性行為仍保有處女膜,此外,包括性生活、外傷或自慰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處女膜破裂。完整的處女膜會在初次性行為出現「落紅」,潘世斌解釋,由於處女膜上密布微血管、神經末梢,發生性行為時會感到撕裂的痛伴隨出血,一般出血量在5c.c.左右,傷口會在30分鐘內癒合,痛感也會在24小時內消失。潘世斌指出,多數女性的處女膜位於陰道口,開有一小孔以利經血及分泌物流出,呈環狀半月型,不過也有所謂的「石女」(閉鎖型處女膜),即位於陰道口的處女膜沒有開孔,導致經血無法流出,必須動手術才能解決。處女膜的形貌不盡相同,除閉鎖型與一般常見的環狀型之外,潘世斌說,網狀型處女膜雖經血能流出,卻有礙房事,還有中隔型,如造成性生活困難也是需要動手術。

讓民眾吃得心安! 衛生署:加強食品添加物與食品製造業管理

讓民眾吃得心安! 衛生署:加強食品添加物與食品製造業管理

行政院衛生署連兩天召開「全國食品安全會議」,邀請產官學人士討論食品添加物、食品製造業的管理與改革,22日做出總結報告,針對加強食品添加物的管理以及食品製造業管理提出改革方案。21日為全國食品安全會議的首日議程,學者專家達成共識,比照歐盟訂定國人的塑化劑容忍值、訂定嬰兒食品與包裝飲料等食品的塑化劑限量標準、以及食品負面履歷,要為食品安全把關。22日提出的食品添加物管理改革方案包括分類、管理、標示、查核以及檢驗。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系講座教授顏國欽表示,分類包括單方食品添加物管理,參考國際規範與國人飲食習慣,檢討現有分類制度;複方食品添加物的管理上則要強制登錄、要求業者提供成分與檢驗方法。顏國欽說,管理上則要訂定食品添加物業者管理辦法、強化食品添加物追溯與追蹤系統;現行包裝食品的食品添加物標示法與規定也要去檢討改進,對於食品添加物更要縝密查核檢驗。至於食品製造業的管理與改革方案,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陳樹功表示,必須提升自主管理並強化業者專業知能、強化登錄制度並加強列管追蹤、強化稽查能力以及專才人員錄用與培訓、健全市場監測並加強列管追蹤、落實食品加工製造追溯與追蹤、適時修訂法令規章並強化管理。會議中產官學的專家也提出綜合建議,包括建立完善登錄制度、建構推動GHP「食品良好衛生規範」自主管理驗證體系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