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七旬翁狂飲30多年 股骨頭缺血壞死

七旬翁狂飲30多年 股骨頭缺血壞死

酷愛杯中物的72歲老翁,狂飲30多年,導致髖關節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鼠蹊處出現拳頭大的囊腫,左腳肌肉萎縮成了皮包骨,臺中慈濟醫院骨科醫師蔣岳夆為他置換人工髖關節,一次解決兩個問題,而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時間更快,他也不敢再貪杯,要好好走未來的路。刺痛、無力的症狀,一開始以為扭傷、拐傷。老翁持續看中醫,國術館「喬」了快半年,卻沒有起色,左腳瘦到沒辦法支撐,跛行仍痛得像針刺一般,加上鼠蹊處約八公分大的囊腫,蹲都蹲不下去,讓他痛苦不堪。就醫之初,醫師擔心鼠蹊那麼大的腫塊會不會是癌症,經再三檢查,確定不是疝氣,也不是癌症,而是左邊的髖關節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塌陷,導致髖關節滑液囊發炎,潤滑液的過度分泌,在鼠蹊處變成鼓出來的水球,潤滑液分泌愈來愈多,水球就愈來愈大。蔣岳夆醫師指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原因包括類固醇、酒精,也有三到四成患者為不明原因,而老翁的股骨頭已經壞死到嚴重塌陷,必須接受人工髖關節的置換手術。追溯老翁的生活史,從年輕時開始喝酒,30多年下來,天天喝,年過半百之後,高梁酒兩天一瓶是家常便飯,跟三五好友喝酒談天,更是沒有限量,聽到「喝酒會把骨頭喝壞」,讓他嚇了一大跳,他說,一直以為純天然釀造、濃度高的高梁酒對身體影響比較小。「這個講法是誤解。」蔣岳夆醫師表示,啤酒飲用過量容易提高痛風機率,而造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元兇就是酒精,不分啤酒還是高梁,酒精攝取量愈多,罹患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機率就愈高。他指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症狀包括:髖關節尤其是腹股溝的疼痛,會造成病患活動不便,一般治療的方式,早期可以藥物、復健與減壓手術改善症狀,如果一直不治療,不減少酒精的攝取,最後就只能置換人工關節手術。以微創方式置換關節,是近年來引進國內的手術方式,與傳統手術相較,微創傷口只有7~10公分,僅是傳統手術的二分之一,因為破壞較小的周邊組織,完成相同的手術,不但失血更少、恢復更快,住院天數縮短、傷口更美觀,也有利於早期復健。延伸閱讀「髖關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922

血油老菸槍四肢無脈搏 三總開心挽回一命

血油老菸槍四肢無脈搏 三總開心挽回一命

胡先生六十歲,重度吸菸及高血脂患者;八年前因腎下腹主動脈阻塞曾在台北三軍總醫院接受右鎖骨動脈至右股動脈及右股動脈至左股動脈繞道手術。這八年間,不穩定心絞痛症狀如胸痛、呼吸喘及低血壓(兩側上臂收縮壓<60mmHg)持續,一年前曾嘗試心導管檢查,但因量測不到脈博而無法完成動脈穿刺,經血管探查置入導管後,因無名動脈近端阻塞,也無法將導管置入升主動脈。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蔡建松教授表示,今年三月患者因心因性休克住院,64切斷層掃描發現冠狀動脈(左前及左旋)皆大於50%的阻塞及無名動脈、左鎖骨下動脈完全阻塞。這類疾病屬於罕見的上主動脈幹阻塞合併冠狀動脈阻塞。據文獻報導上主動脈幹阻塞是可運用侵入性較低的血管內支架來暢通血管,但若病人是無名動脈狹窄就必須使用傳統手術治療,因無名動脈有較大的直徑及距離右鎖骨下動脈及右總頸動脈分岔處很近,在過去臨床統計使用傳統繞道術五年內可維持通暢度97%且無併發症,這與血管內支架方式針對無名動脈阻塞治療五年內通暢度82%且併發症11%,有很大的差異。這個手術歷經了6小時,手術中出血量僅500毫升,顯示這是一次相當成功的手術。胡先生在手術後第二天即能拔除氣管內管自行呼吸,雙手也摸得到脈搏,上臂收縮壓皆有100mmHg左右,並於術後第九天順利出院。蔡主任表示,無名動脈及左鎖骨下動脈等大血管阻塞主要還是因動脈粥狀硬化為主,危險因子包含高血壓、糖尿病、吸菸及高血脂等疾病,大部分的患者皆有症狀;若是有症狀族群主要以椎基底動脈缺血症狀為主,包括:頭暈,複視,步態不穩,眩暈,四肢跛行,感覺異常,進一步就可能腦缺血、中風等嚴重問題。胡先生除了上述大血管問題外又合併冠狀動脈疾病,所以建議提早手術治療減少上述等併發症。延伸閱讀「此病例困難四點」: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925

平均每12分48秒 就有1人死於癌症

平均每12分48秒 就有1人死於癌症

100年6月~10月每月最後一週之假日上午9時~11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北市26家合作醫院特別精心策劃舉辦48場次之「假日防癌去!免費癌症篩檢」活動,並將贈送參加民眾每人1份驚喜小禮物!請民眾把握難得機會,踴躍參加篩檢。癌症號稱21世紀人類的頭號殺手!衛生署今年6月最新公布99年國人10大死因,癌症連續第29年蟬聯榜首,死亡人數4萬1,046人,再創新高,平均每12分48秒就有1人死於癌症。臺灣地區大腸癌、乳癌、口腔癌及子宮頸癌分別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第3位、第4位、第5位及第10位。這4項癌症均具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良好等特性。乳癌的發生率是臺灣女性10大癌症之首,98年臺北市乳癌死亡率高達每10萬女性人口17.49人,死亡率是北市癌症死亡女性第3名(次於肺癌及大腸癌),由於近年來隨著乳癌的罹患率不斷的上升,提醒45~69歲或40~44歲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女性民眾,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國民健康局統計,10年以上未做抹片婦女,得到子宮頸癌前病變為一般做抹片婦女的2.5倍,子宮頸抹片檢查是早期發現子宮頸癌的有效篩檢工具,而且必須持續做,子宮頸癌前病變並無症狀,只能靠子宮頸抹片檢查方能發現,且經過簡單病灶切除後,治癒率幾乎可達100%。提醒婦女朋友,每年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另如設籍臺北市婦女,36歲以上且6年未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或30歲以上持有身心障礙(證明)手冊,亦提供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查。歡迎符合資格的民眾踴躍參加「假日防癌去!免費癌症篩檢」,相關訊息請參閱衛生局網頁:http://www.health.gov.tw/ 或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分機1842洽詢。延伸閱讀「其他癌症說明」:http://www.uho.com.tw/pantology.asp?year=2011&mon=6&id=424

夏日頂上危機再現 改善「油頭」慎選洗髮產品

夏日頂上危機再現 改善「油頭」慎選洗髮產品

悶熱難耐的夏天是皮膚疾病的好發時期,受不了滿臉油光與油膩膩的頭髮,除臉部與身體肌膚的例行護理,頭皮、秀髮的保養工作更是當務之急!皮膚科醫師郭玉鈴指出,日常基礎清潔很重要,不論是因戴安全帽或運動等因素,在大量流汗、出油後一定要洗頭,並無硬性規定幾天需洗一次頭。隨著高溫紀錄一天天刷新,皮膚油脂分泌也越趨旺盛,如何改善「油頭」?郭玉鈴建議,應視季節、個人膚質而定,選擇至少1至2瓶針對不同頭皮問題的洗髮產品,由於頭皮皮脂腺分布緊密,分泌油脂後再順著頭髮分散整個頭部,出油量因人而異,與個人體質有關,因此選擇適合自己髮質與膚質的洗髮產品才能有效改善出油問題。正確的清洗動作才能將頭皮與頭髮洗乾淨,郭玉鈴說,須以指腹按摩方式洗頭,切忌用指甲抓頭皮,才不致造成傷口而感染,把握「洗頭皮、不用洗頭髮」的原則;頭皮出油旺盛的人不宜作潤絲;吹頭髮時要注意,髮尾無須吹太乾。現代人長期處於壓力大的環境下,進而影響荷爾蒙分泌,導致頭皮大量出油,郭玉鈴建議天天洗頭的人,若出油量不多,應選擇控油、去油功能不要太強的洗髮產品。此外,長時間曬太陽、染燙而破壞頭髮蛋白質結構、或是因游泳常接觸泳池中的「氯」等因素,都可能造成頭髮分岔、粗糙與斷裂。關於掉髮問題,郭玉鈴說,每人一天平均會掉100根頭髮,因壓力、睡眠不足、過度緊張的情緒、或懷孕生產後6個月、產後激烈瘦身都會出現掉髮現象。郭玉鈴提醒,夏天除容易出現濕疹、脂漏性皮膚炎、乾癬等頭皮問題之外,毛囊炎則是最常見的一種,起因在於頭皮出油未經適當清潔,加上天氣悶熱,導致細菌孳生,而引起感染與發炎。

「肌無力症」患者改作息 多睡眠避免致死

「肌無力症」患者改作息 多睡眠避免致死

肌無力症(Myasthenia Gravis,MG)為骨骼肌中神經肌肉交接處之疾病,其臨床表現為肌肉易疲勞而發生無力。經過追蹤研究發現肌無力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主要因體內含有正常人不該含有的抗體,此抗體破壞及阻礙了肌肉上可以接受傳導物質的接受器,這個接受器被破壞後,造成神經與肌肉之間傳導不良。醫生也發現此類病人大多發現有胸腺異常之現象,大約10-15%的病例會發生胸腺瘤,其餘70-80%的病例會發生胸腺增生,而造成肌無力的臨床表徵。 其表現為肌肉無力並且症狀隨著肌肉反覆使用而加重,在休息或睡眠後可改善,這種疾病之所以致死,大部分因為呼吸衰竭所致。此疾病依部位不同而有: 1.眼皮運動受阻︰眼皮下垂或複視是大部份共同開始之症狀。 2.臉部表情受阻:含顏面和口咽肌肉無力。一個微笑好像是咆哮;咀嚼肌肉很快地疲倦;吞嚥及說話變得困難,甚至聲帶變得乏力、講話有鼻音。 3.肢體運動受阻:影響四肢、頸肩肌肉,可能出現走路、站起、穿脫衣服或梳頭困難。 4.呼吸肌肉受阻:影響橫膈及腹部肌肉,如果沒有治療,呼吸肌肉可能變得更無力,以至於需要使用呼吸器。 肌無力症患者須照處方服藥,在進食或活動前及早服用以達藥物最大效果,例如病人若咀嚼或吞嚥有困難應在餐前1-2小時服用藥物。也應避免加重病情惡化的因素:包括感染(如感冒、肺炎、或牙齒發炎),發燒、太冷或太熱,太過用力及情緒壓力。有些女性發現在生理期間、懷孕期或分娩完,MG更形嚴重。手術的壓力或雷射治療也會使MG 短暫惡化。最常見的有危害性藥物如甲狀腺藥物、麻醉劑、肌肉鬆弛、鎂鹽、抗痙攣及心率不整穩定劑等都會使 MG 惡化,建議病人攜帶卡片上附有關於藥物治療及主要照顧的內科醫師。 醫生建議病患應調整其作息,也就是說每小時應閉上眼睛幾分鐘或每天當中要躺下數次做短暫的休息。每個病患的狀況不一樣,可依個人的經驗調適最佳作息,使得正常的時間延長,無力的時間減到最低;鼓勵規律均衡飲食,防止缺乏蛋白質引起疲勞,應多攝取含有鉀的食物如柳丁、蕃茄、杏子、香蕉、綠茶花及家禽的白肉﹝如雞胸肉﹞。

衛生局帶頭吃蔬食 竹市年底減重12600公斤

衛生局帶頭吃蔬食 竹市年底減重12600公斤

新竹市衛生局為今年年底達到減重12600公斤,提出減重大作戰計畫,要求所屬員工減重外且邀親朋好友一同減重,同時訂每週三為健康飲食日,以低卡多纖為原則,29日將由健促科提供示範餐盒,每天都有體能活動上、下午各15分鐘。 市衛生局表示,今年年底新竹市目標減重12600公斤,該局為達此目標,局內提出減重大作戰計畫,帶頭先行去進行,同時規定所屬員工BMI>20者,每人減重2公斤,同時也邀請新朋友好友一同減重。 該局訂每週三為健康飲食日,以低卡多纖為主,以降低熱量之攝取,有效控制體重,29日由健促科提供示範餐盒,以後每週三於上班刷卡處登記購買(50-60元)。由7月1日起每天上午10時及下午3時即進行15分鐘體能活動,6月29日及7月6日上午10時及11時在第一會議室由體能教練進行有氧運動教學。 市衛生局姚克武局長表示,減重多運動及健康吃是有必要的,其實為了自己健康,還是要持續控制體重。因此為了年底目標推動,局所員工全面實施,帶頭作用去做,才能有成效。他提出經費,獎勵減重前三名,第一名5000元,第二名3000元,第三名2000元。 姚局長也呼籲市民,若BMI>20市民也能與局所同仁一同來減重,減重成功後,不但身體將會輕盈,感覺不一樣,同時更重要也會讓自己健康與美麗,大家一起做,讓新竹市今年能夠達成減重12600公斤績效。

疲勞頻頻呵欠竟是大腸癌惹的禍?

疲勞頻頻呵欠竟是大腸癌惹的禍?

惡性腫瘤蟬聯29年穩居十大死因之首,最新研究調查更顯示,國內平均每6分35秒就有一個人罹癌,速度還持續加快中。關鍵在於平時忽略定期檢查與初期癌症察覺不易,早期癌症患者不會感到身體有任何異狀或病痛,至於該如何把握治療黃金期?台北郵政醫院一般內科陳啟源醫師建議,可考慮國外新腫瘤指標的「FDP癌症風險檢測」,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中華民國臨床生化學會理事長賴明龍博士指出,一般傳統檢查如X光、超音波等,偵測出腫瘤通常已屆II、Ⅲ期,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時機;FDP癌症檢測可在「癌症早期」偵測出來,大幅提高存活率。且不同於以往繁瑣的檢查流程,FDP癌症風險檢測,抽血5CC,兩週內可得知自己是否為罹癌高危險群,且準確率相較於其他腫瘤標記高許多,有助更早掌握體內細胞癌化程度。陳啟源醫師表示,以往大腸癌等多項癌症多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年來,罹患癌症的年齡層有逐年下降的趨勢,臨床上20、40歲就罹患癌症大有人在,有一名38歲在內湖科技園區工作的陳姓高階主管,半年來經常感覺疲勞、頻打呵欠,原以為是工作繁重及壓力過大所致,不料再透過醫師建議做「FDP癌症風險檢測」與大腸鏡追蹤檢測後,竟意外發現是大腸癌Ⅱ期。陳啟源指出,其實有很多病人是在出現嚴重貧血症狀,甚至是排便習慣改變之後才來就醫,結果檢查出來才發現有腸胃道的癌症,但都已失去黃金治療期。

加拿大研究:常用手機易降低男性生育力

加拿大研究:常用手機易降低男性生育力

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前指出手機電磁波有致癌的可能性,建議民眾縮短通話時間、少撥打手機改利用簡訊;而最新研究警告,頻繁使用手機會降低男性生育能力!加拿大一項新研究發現,頻繁使用手機(包括非通話狀態)會導致男性生育能力下降30%。根據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人員的研究顯示,長期使用手機或遭受手機釋放的電磁波的影響,男性精子質量會下降、精子數量會減少。研究人員指出,使用手機會加速男性體內睪丸激素的循環,但同時也會導致精子活力及濃度下降,因而降低男性生育能力。研究人員認為,即使手機處於待機狀態也會影響人體;因此研究人員建議,不使用手機的時候,男性最好不要將手機掛在腰帶上、或放入褲子口袋中。而英國政府也建議民眾,使用手機的時候,應盡量發簡訊或使用免提模式,讓手機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降到最小。

快來排毒一下 向「塑」化人生say no!

快來排毒一下 向「塑」化人生say no!

塑化劑DEPH掀蝴蝶效應,讓人不禁納悶「究竟還有什麼能吃?」置身隨時都可能誤觸「地雷」的環境,學會為自我健康把關儼然成為全民運動。美國肯塔基大學毒理學哲學博士陳立川呼籲,「DEPH的排解方法首重避毒,盡量食用未加工的新鮮有機粗食可防阻毒素侵害人體。」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不會有立即危害」,1至2天即排出體外。陳立川解釋,口服的DEPH多數會被吸收,其毒性來自於主要代謝物,次要代謝物毒性不明,因油溶性性質,會囤積於脂肪,屍體檢測確實發現脂肪組織藏有DEPH,所以減肥時,脂肪會釋出DEPH,平時膽汁也會幫助排出DEPH。陳立川也建議,除多吃纖維素的粗食、多喝水之外,攝取富含卵磷脂的食物也有助於肝膽排毒,讓更多油溶性DEPH排出體外。由於夏天透過排汗排毒身體基礎代謝很高,陳立川提醒,排完汗別忘補充礦物質,另外還可透過桑拿浴幫助大量排油汗效果。陳立川認為,毒素在體內的代謝依靠肝臟解毒酵素的能力,多吃有顏色的新鮮蔬果能刺激第一與第二階段解毒酵素並幫助排出DEPH。

成人標準日吃6克鹽 衛生署:國人超標不少

成人標準日吃6克鹽 衛生署:國人超標不少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建議,成人每天的鈉總攝取量應該低於2400毫克(食鹽6克,約一茶匙量);不過國人平均每天所吃下肚的鹽,超出標準量不少,也是導致血壓升高的主因之一。據國民營養調查發現,很多人一天吃進10~15克鹽而不自覺,但如果不放鹽、胃道不夠,很多人根本食不下嚥。然而過多的鹽分與油脂,體重容易攀升,健康也跟著遭危害。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建議,成人每日吃6克(約2400毫克鈉)鹽;不過衛生署統計,國人平均一天吃下12到14克的鹽,超出標準不少,衛生署呼籲民眾低鈉、少鹽一樣可出到美味。國民健康局建議,烹調食物上盡量選擇天然食材,少用醃製類食物,像是可加入番茄、蘋果、海帶、洋蔥、菇類,或是利用當歸、紅棗、枸杞等去搭配烹調,可增添食物美味,也能藉此減低用鹽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