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心情感冒了嗎?遠離憂鬱症5個方法

你心情感冒了嗎?遠離憂鬱症5個方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是否有連續一段時間,大部分時候覺得心情低落、睡眠及體重都產生變化,對事物也失去興趣,小心憂鬱症可能悄然上身。有人說憂鬱症是「心情感冒的疾病」,這意味著一般感冒只要多休息、多喝開水及適時服用醫師所開立的藥物,一段時間感冒就可以痊癒。憂鬱症既然被視為「心情感冒的疾病」,也就表示是可以治癒的。焦慮和憂鬱症困擾全球1.2億人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張一賓表示,憂鬱症除了會出現心情低落,也會影響睡眠、食欲或是每天都覺得身體疲累等症狀。憂鬱常見的身體症狀還包括:胸悶、心悸、腸胃不適、肌肉緊繃或痠痛、頭痛、頭暈等。一般民眾都知道當身體出現病痛,要去看醫生;不過,當心理出現困擾或問題時,並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要去正視或治療。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心理疾病的風險正在世界各地上升,最常見的焦慮症和憂鬱症困擾全球約1億2000萬人。憂鬱症容易因延誤治療,令病情嚴重,更甚者會出現自殺傾向。如何防治憂鬱症與維持身心健康,張一賓提供以下建議:1.足夠的休息及睡眠:每日保持7-8小時的睡眠,優質的睡眠可以讓人活力充沛,以最佳狀態迎接每天的挑戰。2.多做運動:每星期至少運動三次,每次約30分鐘,運動是減壓及舒緩情緒最佳方法,美國杜克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大量運動後大腦分泌令人愉快的腦內啡,憂鬱症患者大量運動後,效果等於服了一顆抗憂鬱藥物。3.培養個人興趣及嗜好:留點時間給自己做喜歡的事,平衡生活及工作壓力。4.找人傾訴心中不悅:當遇到苦惱及困擾時,向你信任的人傾訴,將心中的憂悶及時發泄出來,以免積壓成疾。5.保持積極及愉快的情緒:心理學研究及發現,快樂能夠提升個人的能力,令人流露自信,同時快樂可以令人視野擴闊,對工作充滿熱誠,令生存更有意義。做好心理健康保養 可減少憂鬱症發生草屯療養院藍祚鴻院長表示,憂鬱症是很常見的精神疾病,你我身邊的人都可能得過,而且是可以經過治療而康復,就像心情的感冒一樣。所以我們無需要諱疾忌醫,平常做好心理健康保養,也可以減少憂鬱症的發生。

旅日染疫者:不思議的日本防疫措施

旅日染疫者:不思議的日本防疫措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本的形象向來嚴謹刻板,但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卻在日本造成大流行,截至9/11止,已累積73221名確診案例,1406位死亡案例,平均每日新增案例超過400例。疫情期間許多作為也讓外人跌破眼鏡,對此,罹患新冠肺炎的旅日工作者羊咩咩受訪時便說:「自己確診後走一遭,才真正體會到日本的防疫措施有多不可思議,我確診之後居然還讓我自己走回家收拾行李!」燒到38.5度 得自行前往檢驗所篩檢在日本生活的她,有一天早上起床發現自己全身無力、痠痛,「身體夯夯的,量體溫發現為37.5度,中午時降到36.5度,想說是小感冒便不以為意。」隔天早上起床發現身體非常無力,很不舒服,體溫居然高達38.5度,懷疑自己該不會得到肺炎了吧?擔心之下,羊咩咩決定致電諮詢中心,對方詢問她症狀、旅遊史、接觸史之後,請她自行到家中附近檢驗所篩檢,但是「今天沒開門」,或是可以到大醫院檢查。於是羊咩咩步行到附近大醫院,被院方人員帶到醫院外臨時搭建的帳篷,出現全副武裝的防護衣人員帶她去檢驗,「當下覺得很恐慌。」接下來取樣的過程讓她崩潰,醫師拿了一根細長的工具往鼻腔深處捅去,「那5秒鐘我以為有5分鐘,超級難受!口水鼻涕眼淚齊流!」30分鐘後,她被宣布確診,檢測結果為陽性。輕症僅需居家隔離 趴趴走也無罰則「當下腦中一片空白,我發燒有退,真的以為是感冒而已。」但她很快就接受現實,院方請她筆直走路回家,保健所會再跟她聯繫。羊咩咩返家之後趕緊通知公司、室友,保健所醫師透過電話告知,她目前只是輕症,可以居家隔離就好,但她的衛浴、廚房都需要與室友共用,考量之後決定要住院,醫師居然跟她道謝。「因為日本太重視人權,他不會強迫你做任何事情,如果你居家隔離趴趴造,他也拿你沒皮條,如果你在路上遇到確診者都不奇怪,根本到處都是不定時炸彈!」她大呼日方處置真的不可思議。住院14天後沒檢測 就被放生回日常隔天入院後,她症狀大爆發,高燒、頭劇烈疼痛、倦怠不已、乾咳、背痛、畏寒等,同時也喪失味覺跟嗅覺,「這病毒是來真的,我之前真是太小看它了!」吃任何東西味如嚼蠟,只能硬著頭皮把所有便當吃下去。經由溫柔的日本護士姊姊、醫師細心照護之下,住院14天後沒有做PCR檢測,就這樣被放生回日常。羊咩咩的主治醫師、東京綜合醫院中山醫師說,日本檢測陽性仍被放生的人佔大多數,若要自費檢測,需花費約台幣6000元,「我真的很意外,這麼小心翼翼的日本人,就這樣,真的就這樣。」想了解更多羊咩咩在日本確診武漢肺炎的奇幻旅程,可至Podcast搜尋「東京,熱嗎?」收聽日本人的防疫有多不可思議。(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中秋烤肉膽固醇不爆表 油脂是關鍵

中秋烤肉膽固醇不爆表 油脂是關鍵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既定印象中,民眾普遍認為雞蛋和海鮮,都屬於膽固醇高的食材而不敢食用,但台東馬偕醫院營養師陳麗如表示,海鮮雖然膽固醇比肉類高,但經計算後的升膽固醇指數相對較低,相較於五花肉來得更健康。營養師打破迷思 海鮮優於五花肉中秋節即將來臨,團聚時少不了烤肉、月餅、柚子各種美食,陳麗如營養師打破民眾對破解油脂及膽固醇迷思,指出海鮮類膽固醇比雖肉類高1至2倍,但是所含的飽和脂肪卻很低,經計算得出的升膽固醇指數相對較低。呼籲民眾本身若無尿酸或高膽固醇等疾病,選擇海鮮當烤肉料理,遠比五花肉要好的多。食材可挑選含肥肉較少的食物,因為牛、豬等動物性奶油都會讓膽固醇升高,建議烤肉時避免將油脂滴在木炭上,因為冒出的煙致癌性高;而在挑選月餅類糕點時,100克的綠豆椪升膽固醇指數才7.24,但同大小的蛋黃酥升膽固醇指數卻高達40.98,其中選用的油是關鍵,若是以芥花油或橄欖油取代豬油來製作蛋黃酥,則升膽固醇指數就會降低。一顆蛋黃酥大約等於一碗白飯的熱量,如食用蛋黃酥,當日應減少澱粉及油脂攝取,以免熱量超標。柚子恐影響藥效 心血管患者留意油脂是不可或缺的食物類型,臨床上曾有家長過度限制小孩攝取油脂,造成孩子不明原因起疹子,後來查出是欠缺油脂內所含必需脂肪酸。油並不可怕,如何使用及分配才是要務。平日料理選擇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酪梨油、菜籽油,減少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豬油、牛油、椰子油、棕櫚油、奶油、白油、烤酥油等及其製品。陳麗如營養師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時食用柚子與部分藥物將影響藥效,在吃柚子或葡萄柚同時,要特別注意服用的藥物是否有禁忌食物。

平民也罹「總統病」 幾乎整天坐馬桶

平民也罹「總統病」 幾乎整天坐馬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3歲田姓中小企業老闆,近幾年常腹瀉卻不以為意,直到腹瀉合併黏液和血液,才趕緊安排大腸鏡檢查;另名45歲徐姓家庭主婦,更是每天腹瀉高達20次,兩人都以為是壓力過大導致腸躁症,但最後卻都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所幸透過藥物治療、培養良好習慣,終能與疾病和平共處,也降低日後癌化風險。潰瘍性結腸炎常誤認為腸躁症 田先生就診時表示,雖然工作需要常出國洽公或半夜接越洋電話,但壓力對他而言不是問題,因此即便「跑廁所次數比接電話還多」,旁人都懷疑是罹患腸躁症,他還是不以為意,直到大腸鏡檢查病理報告顯示腸道慢性反覆性發炎,才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 徐女士每天平均腹瀉20次,感嘆「幾乎整天坐在馬桶上」,起初以為是腸躁症所致,但問診時她亦不覺得有生活壓力,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左側直腸輕度發炎,病理報告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因潰瘍性結腸炎為罕見重大疾病,且無法治癒、未來癌變機率高,兩名患者在確診當下均無法置信,甚至否定、崩潰、大哭,經詳細衛教並配合治療後,兩人才破涕為笑,學習與疾病共處。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張家熙表示,除了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長期為潰瘍性結腸炎所苦外,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美國前總統小布希的弟弟馬文布希(Marvin Bush)等許多名人也深受其擾,故潰瘍性結腸炎也被暱稱為「總統病」。與壓力有關 未來癌變機率高張家熙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性腸道發炎疾病,目前致病機轉不明,推測可能與遺傳、免疫系統失調、腸道共生菌失衡、飲食、壓力等因素有關,好發於20歲左右年輕人,以及50至60歲中年人,通常會出現持續腹瀉、嚴重腹痛、解血便和黏液便,伴隨體重減輕、發燒等症狀,並可能造成腸道出血、腸道穿孔,增加罹患大腸癌機率等併發症。 潰瘍性結腸炎症狀類似腸躁症,都可能出現腹痛腹瀉、排便情況與型態改變、糞便帶有黏液或帶血等症狀,常與情緒和壓力有關,在鑑別兩項疾病時,需要透過綜合病史、臨床表現、抽血和糞便檢驗、大腸鏡檢查合併組織病理切片方能確診。 治療方面,針對輕度患者,會使用抗發炎藥物治療,降低發炎對腸道造成的破壞,而重度患者,則會使用針劑類固醇合併抗發炎藥物或免疫調節劑,若仍然無效,就須透過生物製劑治療,以協助修復腸黏膜,降低未來癌化的風險。 張家熙提醒,患者平時應避免過於刺激、油膩或引起脹氣的食物,多補充鐵質、葉酸改善貧血症狀,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有助腸黏膜修復,同時切記症狀改善也不可擅自停藥,需長期回診追蹤,才能改善生活品質,並減少併發症。

重訓做過頭頻尿 竟骨盆底肌肉筋膜炎

重訓做過頭頻尿 竟骨盆底肌肉筋膜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31歲業務員陳小姐,工作之餘熱愛重訓及慢跑。這一年來她常常感到頻尿、伴隨下腹疼痛,起初自行在藥局買藥服用,感覺症狀似有好轉;但是隨著發作越來越頻繁,更苦於腰痠背痛、甚至性趣全失。陳小姐困擾不已,經就醫詳細診查後,發現是骨盆底肌肉筋膜炎。女性追求健美 過度使用骨盆底肌肉者漸增常頻尿、下腹痛,小心可能骨盆底肌肉發炎了!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造成女性下腹痛與頻尿的原因很多,包括膀胱發炎、骨盆腔發炎、便秘、間質性膀胱炎、膀胱過動症和內膜異位症等,其中一半以上伴隨有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的問題。診斷上除了檢查排除其他下腹痛原因外,藉由內診測試疼痛節點來診斷骨盆肌肉筋膜炎。骨盆底肌肉筋膜炎常見的症狀為反覆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嚴重時影響生活品質、人際交往、夫妻關係及工作表現。張雲筑指出,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是因為過度或不當使用骨盆底肌肉群,造成肌肉僵硬、筋膜缺氧沾黏、血液循環不佳的結果。門診觀察,近年來許多女性為了追求健康而投入慢跑、重訓或深蹲等運動,因過度使用骨盆底肌肉造成骨盆底肌肉慢性發炎的情形有漸漸增加。愛翹腳的女性 也要此症找上門愛翹腳的女性注意,小心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找上門!張雲筑提到,若習慣以半蹲姿勢排尿、久坐久站、愛翹腳、慢性便秘、體重過重、曾有過生產撕裂傷等,也可能因骨盆底肌肉筋膜組織受損、發炎而失去應有的彈性,導致功能異常與不適。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的治療,首先要改善不良生活習慣,並暫停包括凱格爾運動在內等訓練;可用熱敷、泡澡放鬆肌肉,配合醫師開立的藥物。症狀較嚴重的患者,可經醫師安排磁波椅電刺激治療或會陰部雷射治療;一方面降低疼痛神經的過度敏感,一方面促進血管新生、新陳代謝以及肌肉放鬆。張雲筑提醒,罹患骨盆底肌肉筋膜炎不僅帶來生理上的痛苦,也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質,當女性出現反覆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等症狀,建議尋找醫師檢查治療。

把握親子相處品質 女強人也是好媽媽

把握親子相處品質 女強人也是好媽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這年頭,職場媽媽愈來愈多,根據統計,家裡有兒童的世代(二十五至四十四歲)中,大約有七成的媽媽都是外出工作的職業婦女。這些媽媽從懷孕就開始物色幼兒園,等到孩子一出生,立刻排隊申請入園,卡位之緊急、一位難求之競爭激烈,和出社會找工作堪可比擬,因此繼「就活」一詞以後,社會上也出現「保活」這個流行詞。原因是職場媽媽的人口增加,使得幼兒園的供給量不敷需求。傳染病跑過一輪 差不多就可以安定下來了產假和育嬰假轉眼間即將結束,牙牙學語的小寶寶也不得不上幼兒園報到。剛就學的幼兒園生三天兩頭就生病,有如家常便飯。先是染上感冒、喉嚨痛,然後是腸胃炎、呼吸道融合病毒(RS病毒)感染、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水痘……每次孩子一生病,媽媽就得向公司請假照顧病兒,為此耽誤工作,造成部門的困擾,只能頻頻對上司、同事鞠躬哈腰賠不是,事後還必須加緊處理耽擱的工作。夜深人靜時,忍不住辛酸:「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到底是為誰辛苦為誰忙?」不過,媽咪們先別喪氣。幼兒剛進入團體生活,難免對傳染病缺乏免疫力,才會時常掛病號,只要把這些病都跑過一輪,差不多就可以安定下來了。多數職場媽媽對孩子常會感到有所虧欠,認為自己不能經常陪在孩子身邊,讓孩子孤單寂寞,所以總覺得無法心安理得地面對孩子。身為職場媽媽的妳,在難得的週末假日卻被堆積如山的家事綁住,不能全心陪伴孩子,而對孩子感到虧欠、過意不去的話,就表示妳並沒有虐兒問題。因為無視於孩子的失職父母,既不會為了孩子的事情苦惱,也不會自我反省。孩子並沒有大人想像中脆弱,父母只要對孩子保持健全的關愛之心,一般來說都不會有傷及孩子大腦發育之虞。但是,對孩子視若無睹、毫不在意的態度,或是言語粗暴、疏於關心的行為,都會刺傷孩子幼小的心靈,日子久了,確實會在孩子的大腦留下傷害。一起泡澡或說床邊故事 讓孩子感受妳的愛請回想此生的第一趟巴黎之旅。頭一次喝香檳、頭一次享用牛角麵包配咖啡歐蕾的早餐、頭一次逛巴黎市集、頭一次遊塞納河、頭一次登上艾菲爾鐵塔、頭一次參觀凡爾賽宮、第一次拜訪羅浮宮美術館……人生的第一次總是充滿無比的感動,養育孩子何嘗不是如此。再可愛的孩子,如果總是和媽媽形影不離,時間久了,也會耗蝕掉這份感動,一切變得好像只是例行公事。正因為父母工作忙碌,親子相聚時間短暫,所以格外珍惜相處的時間、講究相處的品質。無論時間多麼短暫,只要父母懷抱著「家人可以相聚在一起」的期待和珍惜之情,就不枉費親子情緣了。哪怕只是晚上一起泡個澡,或是臨睡前短短幾分鐘的陪伴都好,父母可以聽孩子說說今天發生了哪些事,或是為孩子朗讀喜愛的繪本。晚上不行的話,也可以趁早上起床時親吻孩子,或是出門前給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重點不在於陪伴的時間長短,而是如何一起度過相處的時光。(本文摘自/兒科權威傳授的最高教養法/時報出版)

長期睡眠不足6小時 心臟病風險增2成

長期睡眠不足6小時 心臟病風險增2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睡眠不足的危害大!美國睡眠醫學學會指出,大多數成年人每晚需要七到八個小時的睡眠。睡眠不足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反應時間延長、注意力分散、增加錯誤和健忘的機率,甚至因為駕駛疲勞導致交通事故造成更多傷亡。圖森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睡眠與健康研究專案主任 Michael Grandner建議,睡前多放鬆、晚上避免吃太多食物有助於睡眠。影響記憶力 交通傷亡事故提高近年來,研究發現,睡眠障礙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機率,每晚睡眠不足6小時的人,與睡眠6至9小時的人相比提高了20%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美國心臟協會指出,根據2018年一項研究顯示,一個晚上睡眠不足就可能導致belta澱粉樣蛋白在大腦中積累,而belta澱粉樣蛋白的累積就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關鍵成分,這種類澱粉蛋白的堆積會大大的影響記憶力。另據Psychreg報導,每晚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成年人死亡風險也增加了13%,其中道路交通事故中有20%與疲勞駕駛有關,而這些事故導致死亡或重傷的可能性高達了50%。睡眠不足影響身心,不只有身體問題(如免疫力下降),還有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和抑鬱),甚至影響身邊的人。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睡眠卓越中心主任Marie Pierre-St-Onge因而強調穩定作息的重要性,並指出有些習慣是導致睡眠障礙的原因,比如睡前盯手機或電腦看是干擾睡眠訊號,或是晚上喝咖啡、生活壓力也可能讓你徹夜難眠,特別是從事多種工作的人更需要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壓力。睡前放鬆好休息 少吃食物助入睡對於睡眠品質不好的人來說,需要考慮給自己足的時間放鬆。 Michael Grandner強調了睡前放鬆、身體休息的重要性,並將這種做法比作在高速公路出口前放慢車速。他建議保持規律的睡眠計畫,避免在晚上吃太多食物,如果不能馬上入睡,不妨起來四處走走。(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女子被愛貓咬一口 嚴重感染開刀救命

女子被愛貓咬一口 嚴重感染開刀救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中年婦女日前被寵物貓咬傷小腿肚,造成皮膚傷口,起初不以為意,但過幾日發現傷口周圍出現紅、腫、熱、痛等情形,並逐漸蔓延至整個小腿,且越來越嚴重。由家人陪同就醫,經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遂給予抗生素治療,並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膿瘍產生,緊急照會外科協助開刀清創處理。蜂窩性組織炎恐引發敗血性休克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感染科邊建榮醫師表示,一般常見的皮膚感染如「蜂窩性組織炎」,是細菌侵入真皮及皮下組織,較常侵犯的部位為下肢及臉部。最初的症狀通常先以感染部位發紅表現,再漸漸開始腫脹、發熱、疼痛,形成界線不明顯的皮膚病灶。部分患者會伴隨發燒、畏寒等症狀;若細菌穿過皮膚表層,深入皮膚深層的軟組織及筋膜,並沿著筋膜及皮下脂肪層間隙向周圍快速擴展,就會進展成「壞死性筋膜炎」,有皮膚變紫、出現出血性水泡,短時間內有可能發展成敗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的危險因子包括外傷傷口、手術術後、下肢循環不良、肥胖、香港腳或其他黴菌感染、免疫缺損者、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癌症等。而動物咬傷可能感染多種混合的病源菌,包括巴斯德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鏈球菌等。被動物咬傷出現紅腫痛 立即就醫蜂窩性組織炎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若病況變嚴重、紅腫擴大或疼痛增加,可安排影像檢查確認筋膜骨頭是否受到感染。若傷口出現化膿、壞死,則需由外科手術介入進行清創等治療。邊建榮醫師呼籲,若不幸被動物咬傷,千萬別輕忽,傷口要小心照顧,並且徹底消毒,若出現傷口周圍紅、腫、熱、痛情形,建議立即前往醫院就醫治療。

16歲紙片少年吃不胖 腸阻塞作祟

16歲紙片少年吃不胖 腸阻塞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16歲楊姓少年突然出現上腹部絞痛、呼吸困難、噁心與拉肚子,從凌晨開始嘔吐超過五次,由家人帶往醫院急診,經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等相關檢查後,確診罹患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因少年的十二指腸遭上腸繫膜動脈夾住造成腸阻塞,且阻塞情況嚴重需進行手術,家屬為避免傷口面積大,並希望儘早恢復正常生活,選擇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進行十二指腸空腸吻合手術,術後復原良好,住院一周出院返家休養。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 嚴重會吐膽汁、營養不良童綜合醫院小兒外科郭敏勇主任表示,少年身高172公分,但體重僅有45公斤,因為過瘦而體內缺乏脂肪堆積,導致原本撐開主動脈與上腸繫膜動脈之間夾角處的脂肪消失或過少,造成從中經過的十二指腸遭主動脈與上腸繫膜動脈夾住,當食物無法從胃進入腸道而形成腸阻塞,也促使胃與十二指腸嚴重擴張,出現腹痛、腹脹、嘔吐與食欲不佳等症狀,嚴重時則會造成膽汁嘔吐、體重驟降、營養不良、電解質異常或腸壁壞死等。飯後出現腹痛或噁心 應儘早就醫郭敏勇主任指出,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並不常見,罹患機率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並且以女性多於男性,但較少於成年前做出診斷;少年因為腸阻塞情形嚴重,並家屬希望能減少孩子手術後的痛苦並儘早恢復,所以採用達文西機械手臂進行手術,避免傳統手術會在腹部留下大傷口,僅在少年腹部留下三個小切口,手術將十二指腸阻塞的前段處打開直接與空腸做吻合,使其食物能直接從胃部進入腸道使之營養正常吸收。郭敏勇主任呼籲,若孩子飯後出現腹脹、腹痛或伴隨噁心情況,就應儘早尋求專業醫師的診視與檢查,早期治療以避免合併症或營養不良影響發育成長。

抽加熱菸較健康?醫打臉:危害更大

抽加熱菸較健康?醫打臉:危害更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0歲的黃先生是慢性腎病患者,每天抽一包菸長達20多年,近日因腎功能惡化、蛋白尿加劇,由腎臟科醫師轉介至家醫科門診戒菸。黃先生表示很想戒菸,但因工作環境、應酬等有太多無法抗拒抽菸的因素,朋友推薦使用加熱菸品,「聽說改抽加熱菸對身體傷害較少,我可不可以先用加熱菸,不要馬上戒菸?」青少年失去戒心使用 菸害成癮問題將加劇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社區及家庭醫學部藍亦倉醫師表示,市面上流行的新興菸品有「加熱菸」和「電子菸」兩種,由於具有新奇創意、特殊香氣等噱頭,年輕人容易被吸引而買單,業者又打著較不具有健康危害的大旗,甚至提出可以利用新興菸品幫助戒除紙菸的概念,不少抽菸者選擇改抽這些新興菸品,也有青少年因此掉以輕心就開始使用菸品,反而造成菸害成癮問題日漸嚴重。但加熱菸還是含有菸草,仍會產生焦油、尼古丁、甲醛、乙醛、致癌物等,長期使用仍會危害健康。此外,加熱菸品的菸具加熱設備,其材質可能因高溫加熱產生毒性物質,被人體吸收後會產生傳統菸品所沒有的健康風險。目前加熱菸品尚未合法,所以政府機關並無法管理加熱菸品的內容物及製造品質,民眾使用加熱菸品較沒有保障。仍含菸草、尼古丁 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藍亦倉醫師表示,戒菸也是傳統紙菸愛好者改用新興菸品的一個理由,但加熱菸品本質上就是菸草,無助於改善尼古丁成癮,對於尼古丁的渴望,仍會讓吸菸者一口一口的吸入這些危害物質,所以使用加熱菸比紙菸還健康的想法,可能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倒不如破釜沉舟下定決心遠離菸害,只要戒菸動機夠強,加上專業的醫療協助,達成戒菸的目標就指日可待。藍亦倉醫師呼籲,菸品對健康的傷害是眾所皆知的事實,所以為了自己的健康,越早戒菸,其戒菸成功率也越高,亦能預防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與癌症等疾病。近年衛生福利部持續推動「二代戒菸服務計畫」,民眾可以享受戒菸補助,比起改抽加熱菸更加經濟實惠,而且戒菸後對個人及家人健康都有所幫助,更是無價!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