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天冷吃檳榔禦寒 小心最短命的癌上身

天冷吃檳榔禦寒 小心最短命的癌上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超過8%的成年人有嚼檳榔的習慣,而診間常聽男性患者吃檳榔的原因為禦寒或提神。曾有開夜車的年輕貨車司機,到醫院掛號看感冒,檢查喉嚨時發現,口腔黏膜顏色有問題,順便進行口腔癌篩檢因此確診。醫師表示,檳榔確實有提神、保暖的效果,但容易成癮,造成口腔黏膜硬化、纖維化,導致嘴巴張不開,最終罹患口腔癌。口腔癌平均死亡年齡54歲 比其他癌症早10年口腔癌已經成為台灣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常見罹患的癌症,每年逾6000名新診斷口腔癌個案,2700人因口腔癌死亡。口腔癌平均死亡年齡僅54歲,較其他癌症提早10年以上,且發病到死亡的時間較短,喜歡嚼檳榔禦寒、提神的民眾,不可不慎!樂生療養院耳鼻喉科醫師欒智偉指出,口腔癌篩檢就是口腔癌黏膜篩檢,目前針對有抽菸或嚼檳榔(含已戒)之30歲以上民眾,以及18歲以上未滿30歲之原住民,由政府補助,每兩年可免費做一次篩檢。民眾可先進行口腔自我檢查,若發現口腔黏膜顏色改變且無法抹去,出現超過兩周以上無法癒合的潰瘍,口內或頸部任何部位不明原因腫塊,舌頭運動受限制導致咀嚼、吞嚥、說話困難或舌頭半側知覺喪失、麻木,有顎骨局部腫大進而導致臉部左右不對稱,口腔黏膜乾澀、灼熱、刺痛感,或是張嘴時口腔黏膜拉緊等,應提高警覺並立即就醫檢查,甚至於必要時做病理切片檢查。一天少吃一顆 也能改掉嚼檳榔習慣欒智偉提醒,預防勝於治療,民眾應該勇於拒食檳榔;如果因提神或禦寒吃檳榔而導致口腔黏膜病變,得不償失,多加一件外套或以其他替代品提神,如適量咖啡、茶或是維他命B群、口香糖、蒟蒻條等,降低對嚼檳行為的依賴。為了自身健康和家人的幸福,民眾應遠離檳榔,從今天起戒掉。只要告訴自己,一天只要減少一顆檳榔,持之以恆,也能改掉嚼檳榔的習慣。

孩子左撇子該矯正?3件事恐影響一生

孩子左撇子該矯正?3件事恐影響一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曾經想過,慣用左手或右手對一個人學習、情緒的影響有多大嗎?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諮商的過程中,從很多當事人的回憶中發現,慣用左手的人在成長的歷程中需要面對的挑戰、克服的困難,實在超越我們的想像。在我們兩歲以前,會輪流使用左手或右手,大約到了四歲,使用右手或左手的習慣會慢慢定型,進入小學之後,使用右手或左手的習慣便很少會再改變。可能造成閱讀和情緒困擾 甚至口吃 如果父母師長不瞭解孩子的狀況,即強迫慣用左手的孩子改變成使用右手,有研究發現,這種做法不僅會導致孩子閱讀和情緒困擾,甚至會讓孩子產生口吃的習慣。另外,由於大部分的公共設施都是為了使用右手的人所設計,也因此,慣用左手的人生活中會遭遇許多大大小小的不便利,影響所及,慣用左手的人意外受傷的機率也比習慣使用右手的人高出很多,發生閱讀或學習困難的比例也高很多。 諮商的過程中,我觀察到,習慣使用左手的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會慢慢發現自己跟別的小孩不一樣的地方,從拿起蠟筆塗鴉開始,就會知道自己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到了學習寫字的時候,這個差別更會被凸顯出來,因為大部分老師們的教導與示範,都是以慣用右手的孩子為主,很少會有老師特別為慣用左手的孩子設計一套教學法,所以,使用左手的孩子們從小就要靠自己摸索出「與人不同」學習方法,努力寫出跟別人一樣的字體。 有些習慣使用左手的孩子由於不斷面對挫折,情緒上會變得特別暴躁易怒,如果父母不瞭解孩子的辛苦,只看到左撇子的孩子亂發脾氣就處罰他,會讓他們越發焦慮。通常這個時候,我都會引導父母看見慣用左手孩子的辛苦與努力,父母才會赫然發覺,慣用左手的孩子真的很不容易,他們需要克服非常多的學習難題,才能寫完作業。 同時我也觀察到,不少慣用左手的人長大之後,對於別人的「糾正」和「建議」會特別敏感,很容易就產生「對方是不是覺得我沒有做好」的感受,進而引發強烈的挫折情緒,這很可能跟成長過程中累積大量的挫折情緒有關。 許多知名領袖和運動員都慣用左手令人感動的是,其實很多知名的領袖和卓越的運動員都慣用左手,光是在美國就有四位總統習慣使用左手,包括福特、老布希、柯林頓和歐巴馬,還有不少頂尖的棒球選手憑著左手優勢在大聯盟發光發熱,像是左投陳偉殷等等,我都會在心裡為他們鼓掌,雖然他們成長過程遇到的困難比慣用右手的人多,但相信他們也因此鍛鍊出強大的克服困難能力。 每個人的遺傳條件都不一樣,進而造就出專屬於個人的「強項」和「弱項」,所以,觀察一個人時,不妨看看對方會善用自己的強項,勇於克服阻礙;還是受限於自己的弱項,忽略自己的強項,總是覺得自己的命運比別人辛苦。觀察一個人的「注意力」放在哪裡;「行動力」朝向何方,多少可以預測他未來的人生藍圖,如果要跟對方合作需要做好什麼心理準備,自然不會跟預期的結果差異過大。 (本文摘自/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時報出版)

養身也要養心 熟齡族延緩老化4秘訣

養身也要養心 熟齡族延緩老化4秘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大多很重視養身,但卻很少聽到有人在談養心,人們願意花大錢去買名貴的補藥、營養補充品,企圖能找回青春,然而事實上,「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補,動補不如心補」。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聞振祺表示,銀髮族有養心秘訣,可以活得更有趣味,那麼要如何養心呢?提供以下幾點給大家參考:1.年輕時開始儲蓄年老時的生活本錢大家都知道養老要有「老本」。但是所謂老本不應侷限在狹義的經濟上。應當從年輕時,開始儲蓄將來年老時的各項人際關係的本錢(老朋友)、身體的本錢(保養好的身體)、心靈的本錢(良好嗜好或信仰)。2.活到老,學到老,動到老,積極且適當使用軀體與腦力許多銀髮族經常一退休,就放棄了原先規律的生活步調,整天懶散缺乏鬥志,其後就開始大小毛病不斷,最後甚至出現失智的現象。實際上,生有涯,學無涯,唯有有前瞻、有意義的生活,才會令人長壽。所以每位銀髮族都應當安排實際可執行的每日行程,使自己不斷學習與成長。積極且適當的使用軀體與腦力,讓身心都出汗,才可防老化。3.改變扭曲的負面思考思考、想法常都是長期培養出來的產物,它能夠被保留下來就表示它一定有存在的價值,至少是曾經有過。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想法、觀念可能已經不合時宜,但是卻很難被發現、查覺。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許多的負面想法,例如以偏概全,非黑即白或標籤化思考。我們應當避免這些負面思考,對於萬事萬物,多從正向去看;要作自己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被負面的想法牽著鼻子跑。4.滿足目前所擁有的一切,該放手的就要放手怨天尤人,整天生氣而無法釋懷,只是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自己看不慣卻氣得怒火衝冠,引起高血壓、腦中風、胃痛、胃出血、心臟病等,最後身心都受到影響。聞振祺臨床心理師建議,銀髮族要養心,就必須避免生氣與計較。該放手給後輩的,就不要自己操煩:以樂觀豁達的心理,一切「隨緣」、「能伸能屈」的態度,面對生活。孔子也說過「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要我們有所節制、不貪求、滿足現況、用感恩的心來接受上蒼所給予的一切,珍惜上蒼所賜予的每一件事物,才是身心健康的法則。

克服內心二元對立 魯蛇也能貢獻世界

克服內心二元對立 魯蛇也能貢獻世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認識一個人,他為洛杉磯幫派暴力問題做了很多年社會工作,主要在拉丁美裔社區。他的工作經常需要申請經費,所寫的計畫書總是樂觀十足:每一件事都在進步!改變正在發生!一切都很好!即使他非常成功地幫助人們找到工作,而且為他們找到生命中積極上進的方向,可是在寫這些計畫書時,他覺得自己像個偽君子。他覺得,一切在白紙黑字上看似很好,但在現實中,整體情況一點也沒有好轉。他幾乎天天聽到悲劇。有人浪子回頭,有了好工作和好家庭,然後,有一天他正在室外洗車時,突然被人槍殺,一切努力在一夕間付諸流水。我們許多人在從事世間事務時,經常感到沮喪。如果你關心環境、社會公義與平等、獄政改革、移民福利,或人類和整個地球的福祉,很容易灰心。然而,即使有許多情況看似無法改善,我認為不灰心還是必須的。於是,問題就是:如何辦得到?我們如何不讓自己一路盤旋向下,下降到越來越無助和負面的心態?再不然,如果我們已經走下坡,又如何把自己拉上來?我一再從不同領域的人那裏聽到令人鼓舞的事:他們看到很多的本初善。我的朋友賈瓦斯‧麥司特思自一九八五年起就是加州的死刑犯,他大部分朋友和鄰居都殺過人,但他有一次對我說:「我從來沒有遇過一個沒有本初善的人,當你真心跟這些人談話,他們內心有多少懊悔、心碎和令人悲傷的家庭史,你很容易看到他們的柔軟,他們的本初善。」一路向下的陷阱我們之所以會灰心喪志而開始走下坡,往往是被情緒鈎牽。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對政府或大企業或老闆──只要是擋住了社會公義的人──生氣,但無論情況如何,只要我們被激怒,就產生不了任何作用。我們無法再有效地溝通,從而發生改變。我們無法做我們能力所及的事:無法使自己和周遭的人振作起來。我們一旦上鈎──真的很生氣、怨恨、害怕或自私──就失去自覺了。我們失去了「帕玉」,也就是在行為、言語、心念上失去覺知,在這個情況之下,非常容易一路向下。把自己拉上來的第一步,就是觀察並承認你沒有自覺,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如果你連眼前的事都看不清,還能改變什麼事?你必須自覺自己的不自覺,這聽起來有點吊詭,但如果你能注意到自己開始生氣,你就能讀到生氣的徵象了。當你身陷其中,忘了每一個人都有同樣的脆弱面,忘了每一個人都同樣渴望快樂、避免痛苦,你便脫離了人類的實況,什麼也打不動你。想像一下,你住在一處美妙的地方,舒適、奢華,有美味的食物,還有愉悅的同伴,我們大部分人都希望永遠如此。但你若身處這種氣氛之下,可能難以想像世上還有苦難。即使聽到中東有人被炸身亡的新聞,內心也無動於衷。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你灰心喪志,開始跟世界隔絕。你看不出人人都有本初善,也無法分辨哪些問題有解,那些無解。總之,就是失去了信心。從那一刻開始,就進入了灰心喪志的向下循環──不斷地證明自己及人性都一無所值。 我們是否任由自己無知無覺,不只對自己,還對整個社會有巨大的影響。創巴仁波切說,如果有足夠的人對本初善有信心,又有能力把自己提升上來,還可以幫助他人,那麼,社會即使面對巨大的困境,不但不會走下坡,反而因此更強大。飛機撞向雙子星世貿大樓之後,許多紐約人團結在一起。每一個人所感覺的現實都坍塌了,除了彼此幫助,別無他法。但這只維持了短暫的時間,然後大家開始感受到這個事件造成的創傷,於是自我封閉在恐懼中,最後失去了自覺。九一一事件發生的幾個月以後,在《紐約客》的一幅漫畫裡,一名女子對另一個人說:「好難喔,但慢慢地我開始恢復恨每一個人了。」這種模式在許多困難的情況中都可以看到。舉例來說,如果有人病重,每一個人都會團結起來幫助他,但如果病情拖了一、兩年,人就開始散去,因為撐不了這麼久。當我們個人的韌性持續成長──也就是我們更有自覺而且不灰心喪志,便能長期在艱困的環境下仍能保持強大。這種能力,每個人天生本具。從我自己的經驗中,我知道真是如此,我以前經常走下坡,但多年禪修且接受教法之後,事情若變壞,我反而奮起。當我自覺正在封閉,其實還有一點興奮:現在我可有機會來扭轉老舊習性,並提升自己了!我花了大約八十年才做到這程度,但我知道,如果我可以,每一個人一定都可以,我們都從不同的不自覺層次開始,但不管我們在哪一層,總是可以用修行來改善。進入更大的場域當我們因為生命中的掙扎而灰心喪志,一個最好的對治方法,就是把事情放在更大的場域裡。有時候這會自然發生。例如我和一位學生一起處理問題,他是個大好人,可是生命中常有些過不去的關卡。他有一個習慣,自己老是想不開,導致每次都自覺是受害者,總是問:「為什麼是我?」我很想給他點有用的建議。但多年來,他常做心理治療,勇敢地嘗試解決自己的問題,可惜都沒有成功。雖然他有明顯的本初善和力量,卻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進入他的內心。後來,他發現自己罹患癌症,而且是絕症,一夜之間,他的慣性模式立即治癒。不久之後,我跟他坐在一輛車裡,紅燈換了綠燈之後,有一個人還在慢條斯理過馬路,他開始生氣,這本來是他處在這種狀況下的慣性反應,但他很快打住,說:「我可沒有時間對別人慢吞吞過馬路生氣。」他也卡在一些人我關係裡,特別是跟母親,他倆每次都照著相同的劇本演出。但自從他診斷出癌症,他跟母親通電話時,母親說出一句過去肯定挑動他神經的話,他只回說:「媽媽,我反正可能快死了,沒有時間再跟妳作對了。」一夜之間完全改變,他多年的禪修和心理治療協助架設了這個背景,但要等他把事情放在一個較大的場域裡,才真正從慣性掙脫出來。發覺自己時日無多,的確能擴大我們的視野,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突然接到一張癌症診斷書,我們不必靠著巨大或威脅生命的事件來喚醒自己。我又想起我的朋友賈瓦斯,因為他長期培育悲心,因此總從寬廣的角度看事情。有次在監獄庭院裡,有個守衛對他冷嘲熱諷,想激怒他,但賈瓦斯沒上鈎。後來他的朋友問他:「你怎麼吞得下這口氣?你怎麼能那麼平靜?是因為你信佛教嗎?」他說:「不是,不是因為我信佛教。我接到守衛孩子的信,告訴我,只要他們的父親那一天過得不順意,回家後就把氣出在家人身上,我不希望這個人回家打孩子。」因此,悲心也可以擴大你的視野。你想到上鈎會產生更大的後果,就不會做出使他人痛苦的事。直視內心原初的脆弱之感以前有人曾經指出,你一旦有了自覺,第一件事就是發覺為什麼自己這麼多年都沒有自覺?有自覺意味著:你真的感受到了你的感受,通常都非常脆弱而且原初。我罹患癌症的朋友願意走向那脆弱之處,因為他不想在瑣事上浪費時間,比起即將面臨的事,其他事都太微小了。賈瓦斯在有權力的人面前顯得脆弱,因為他知道後果可能是犧牲那守衛的家人。他們把事情放在一個較大的場域裡,就會進入一個不同領域的修行──學著跟人類原初的脆弱面同在。若每個人都拓廣視野,更有自覺,對社會必然帶來正面的影響。若有夠多的人能真誠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夠多的人能直面自己的脆弱面,而非一路下滑,自然而然有更多的人可以達到那個境界,彼此互助。(本文摘自/不順意的日子,順心過/心靈工坊)

想小露性感?4個動作跟蝴蝶袖掰掰

想小露性感?4個動作跟蝴蝶袖掰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想穿無袖上衣小露性感,卻有難以消滅的蝴蝶翅膀嗎?礙眼的蝴蝶袖除了穿衣服不美觀,也會讓視覺體重增加好幾公斤。蝴蝶袖的產生除了肥胖,老化也是原因之一,皮拉提斯老師渱棠教大家四個動作,一條毛巾,讓你在家就能訓練手臂、甩掉蝴蝶袖。 手臂後側訓練動作1.採站姿,雙腳打開與坐骨同寬,掌心相對夾著毛巾,吸氣,雙手往上延伸,肩膀後轉半圈,下巴微收,感覺脊柱拉長。2.吐氣時,手肘彎曲並內夾,手掌用力互推的感覺,吸氣,雙手再次往天空延伸,重複動作。小提醒:如果想要增加強度,可以拿水瓶或是小啞鈴。 二頭肌訓練動作1.採站姿,雙腳打開與坐骨同寬,掌心朝上,雙手握住毛巾兩端,並往前伸直,位置與肩膀呈水平。2.腹部內收,後轉肩膀,感覺手往前推,肩膀往後拖,雙手握住毛巾時,稍微往兩邊拉扯。3.吸氣預備,吐氣時,雙手往內收至約90度的位置,吸氣回到水平,重複動作。小提醒:如果想要增加強度,可以拿水瓶或小啞鈴 手臂內側訓練動作1.採坐姿,雙腿輕鬆交疊,感覺脊椎拉長,大小手臂呈90度,手肘位置與肩膀同高,雙手掌心相對,將毛巾夾緊在小手臂之間,後轉肩膀。2.吸氣預備,吐氣時將手肘往上抬起高過肩膀一些,吸氣,回到與肩膀平行的位置,重複練習。小提醒:動作幅度非常小,手臂不能用甩的喔! 手臂外側訓練動作1.採坐姿,雙腿輕鬆交疊,脊椎拉長不彎腰駝背。2.大小手臂呈90度,手肘位置與肩膀同高,雙手掌心面向自己,一樣將毛巾夾緊在小手臂之間,小拇指盡量併攏在一起。3.吸氣預備,吐氣時手肘往上抬起高過肩膀一些,吸氣,回到與肩膀平行的位置,重複練習。小提醒:如果想提高強度,可以將毛巾摺厚一些,或是移動的幅度再小一點。 蝴蝶袖=身體警訊,恐體脂過高手臂出現蝴蝶袖,是肥胖跟老化的警訊,尤其身體老化是從背部開始,當背肌無力,會連帶影響到手臂的肌肉,而形成蝴蝶袖最大的原因,就是手臂跟肩膀的活動量不足。而肥胖更不用說,因為體脂肪過高,容易造成局部的肥胖,蝴蝶袖出現的機率,也就更高了。 想要擺脫蝴蝶袖,除了養成運動習慣外,平時也能從日常生活做起,因為長時間的工作,活動量不足,容易有血液循環不好的問題,更會容易累積脂肪,長時間姿勢不正確、經常駝背,也會讓肩、背的肌肉過於緊繃,久而久之,也會影響蝴蝶袖的形成。 

關節疼痛難步行 就醫驚是乾癬惹禍

關節疼痛難步行 就醫驚是乾癬惹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0多歲男性工程師的手部關節以及腳後跟疼痛已持續長達一個多月,不僅難以進行精密機械操作,甚至連行走都有障礙,因此前往就醫。醫師診斷時發現該名患者的指甲出現凹陷、坑洞,且頭皮有乾癬,進一步問診後患者才告知有乾癬病史,確認是乾癬疾病所引發的乾癬性關節炎,所幸,目前配合醫療團隊積極治療,關節恢復狀況良好,順利重返工作崗位。乾癬與關節病變密切相關 醫籲民眾日常多留意(圖:員林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留美萍主任)員林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留美萍主任表示,乾癬屬於自體免疫失調造成的慢性發炎疾病,好發族群約30至50歲的男女,其中約有20~30%的乾癬患者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影響部位遍及全身,包括脊椎、手腳關節、指甲到肌腱等,典型症狀如關節腫脹或僵硬、指炎(俗稱香腸指)、下背或腳後跟疼痛。「很多患者都不覺得關節疼痛與乾癬有關」留美萍主任指出,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常被誤以為是運動傷害或是姿勢不良造成的痠痛,以上述案例來說,患者有長達十年以上的乾癬病史,但出現關節疼痛卻仍當作運動傷害,直到症狀疼痛難耐才就醫,也未想到與乾癬有關。因此,免疫風濕醫師遇到關節疼痛、足底筋膜炎、香腸指與下背痛的患者時,會再進一步確認是否有相關症狀,如指甲凹陷、皮膚乾癬、家族史等,協助患者找出正確的病因。延誤就醫「癬」釀禍 超過6個月恐致關節變形留美萍醫師進一步說明,乾癬性關節炎若未接受適當治療,關節會隨著慢性發炎受到破壞,進而造成無法回復的變形,日常生活中看似簡單的開門、扣鈕扣等動作都難以完成,對生活品質影響甚劇,值得注意的是,若延遲診斷超過6個月,不僅關節變形的風險比較高,疾病預後也相對更差。因此,及早診斷及早治療相當關鍵。乾癬性關節炎現行有許多治療選擇,剛確診或是症狀較輕微的患者會以第一大類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緩解關節疼痛,但由於藥物無法防止關節破壞,因此,症狀較嚴重且有週邊關節症狀的患者會再搭配第二大類免疫調節藥物治療。若是患者使用上述兩類藥物仍無法獲得改善,經醫師評估後,會給予第三大類生物製劑進行治療,現階段生物製劑有不同的作用機轉,可以鎖定發炎細胞激素進行控制,有助於改善皮膚病灶,亦可延緩關節損傷,但需要經過醫師專業評估後才能申請,建議患者就自身狀況,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選擇。及早發現有訣竅 以336防禦法則自我檢測留美萍主任提醒,乾癬性關節炎常以陣發性發作來表現,面對疾病時好時壞的症狀,也容易因此延誤治療時機,建議患者可依照「336防禦法則」來進行自我檢視。如在頭皮、指甲或私密皺褶處發生病變,同時伴隨關節僵硬、腫脹、疼痛等不適感,應把握6個月黃金治療時機,儘速至風濕免疫科接受進一步治療,配合生活習慣上的調整,將有助於病情的控制,避免關節發生無法回復的破壞。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安眠藥越吃越重?少碰4大地雷食物

安眠藥越吃越重?少碰4大地雷食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之際,改變許多人原有的生活方式,面對不知何時才會結束的疫情及社會疏離,有些人感到情緒低落與焦慮,甚至有長期睡眠困擾者,也因此無法安心入睡,加劇身心健康問題。一名從海外歸國的劉姓小姐,原本就有失眠症,定期服用安眠藥,但受到疫情影響,擔憂會在國外染疫,返國後又怕防疫措施做得不夠,造成焦慮緊張,即使服用醫師處方的安眠藥後,晚上還是翻來覆去徹夜難眠;原本以為睡前喝點紅酒配藥,可以快速入眠,結果反而產生嗜睡症狀。服藥期間避開4大飲食地雷 助一夜好眠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如果因為吃了安眠藥沒效再吃一顆,或用藥期間在睡前喝點小酒助眠,當心這些錯誤的用藥行為,不但無助於睡眠且有害健康。建議有失眠困擾的民眾,從生活習慣解決失眠問題,可藉由調整作息,適度運動,睡前避免吃太飽和製造舒適的睡覺環境,改善睡眠品質。若經醫囑服用安眠藥後,仍無法入睡或早上起床後,仍然昏昏沉沉,可能是吃了會影響藥品療效的食物。 1.不能搭配酒和添加酒精的飲料及食品睡前來杯酒配上安眠藥是相當危險的行為,酒精會加乘中樞神經抑制作用,若與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BZD)藥品,如alprazolam、diazepam、lorazepam等、非苯二氮平類(non-benzodiazepines,non-BZD)藥品,如zaleplon、zolpidem、zopiclone等、褪黑激素受體促效劑,如ramelteon,及orexin受體拮抗劑,如suvorexant等安眠藥同時服用,可能會導致暈眩、嗜睡、減弱警覺性、身體平衡與協調能力降低等症狀,情況嚴重者甚至會抑制呼吸,危及生命。2.勿過量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及食品習慣每日好幾杯咖啡的人,千萬不要再忙也來杯咖啡,這樣的習慣容易造成夜晚失眠,由於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失眠者飲用咖啡或含咖啡因的茶類後,常要花費很多時間才能入睡,建議有睡眠障礙者不要喝太多含咖啡因的飲料,並避免在下午過後飲用。服用安眠藥的民眾,不宜在睡前攝取過多含咖啡因的飲品,以免到了睡覺時間還精神飽滿,而自行增加安眠藥劑量,結果導致服用過量,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3.服藥期間避免飲用葡萄柚汁葡萄柚汁會透過抑制體內CYP3A4酵素的代謝作用影響多種藥品的代謝,使藥物的血中濃度升高,增加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葡萄柚汁與BZD類藥品,如diazepam和alprazolam等、non-BZD類藥品,如eszopiclone、orexin受體拮抗劑,如suvorexant併用時,容易增加頭暈、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4.減少攝取高脂肪食物嗜吃大餐或消夜的民眾可要當心,這些飲食習慣可能會偷走你的睡眠。因為高脂肪食物、太豐盛的餐點會延長腸胃的消化時間,不僅會影響睡眠,還可能會影響藥效。例如餐後立即服用BZD類藥品,吃進去的脂肪反而會增加藥品的再吸收,導致藥效增強;non-BZD類藥品,則會減低藥品作用,因而無法及時緩解失眠問題。藥害救濟基金會建議,有睡眠困擾先透過改善生活習慣開始,若仍無法解決,應尋求睡眠或精神科醫師診治,勿自行購買安眠藥及混用多種藥品;服用醫師開立之安眠藥品,應遵醫囑使用。透過正確用藥及良好飲食習慣,降低藥品與食品交互作用的發生機率。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養成固定生活作息,減少睡前滑手機或使用3C產品,睡前盡量保持身心平靜、放鬆。

工程師血栓竄全身 腿脹1.5倍險死

工程師血栓竄全身 腿脹1.5倍險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0歲的電子工程師大維,2014年在北部工作時曾發生嚴重腰痛、下背痛,當時求診骨科服用止痛藥與肌肉鬆弛劑,但症狀未獲得緩解反而在三個月內惡化,痛到晚上睡不著、躺不住,經中醫針灸、放血後,疼痛雖有改善,但隔天卻在辦公室喘到暈厥,經送醫後X光檢查發現肺纖維化。以工作為重的他,甦醒後因症狀已獲緩解,因此沒有深究發病原因,後續又發生右腳腫脹問題,起初以為是腎功能障礙,服用利尿劑後,沒有改善,雙腿陸續從大腿根部腫脹到腳底,脹大1.5倍之多,甚至半夜痛到送急診。久坐或久臥不動、懷孕生產都可能引發血栓經過一系列檢查後,發現大維全身多處血栓,包括雙下肢深部靜脈血栓、肺栓塞及下腔靜脈血栓等多重靜脈血栓栓塞症,如不治療可能危及生命,當時以抗凝血藥物治療、併血管內導管導引下溶栓治療等,使血栓症獲得控制,相關症狀也得到緩解。但大維治療後便未再持續追蹤,直到2016年返鄉回彰化工作,因腹痛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證實是下腔靜脈的側肢再次血栓,目前治療以抗凝血藥物為主。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沈銘鏡表示,血栓即是血管(包括動脈或靜脈)阻塞不通。動脈血栓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及末稍動脈阻塞等;靜脈血栓則包括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及門靜脈栓塞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臨床上很常見,其症狀包括下肢腫脹、疼痛及患處皮膚變褐色等。檢查時會出現大小腿壓痛、單側水腫、發熱、皮膚變褐色及表層靜脈擴張的現象。大腿近端的深層靜脈血栓常會脫落流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嚴重時還會導致嚴重血液循環障礙、下肢壞死,如果發生大量肺栓塞常會導致休克而死亡。根據研究,我國靜脈血栓發生率,每千人每年發生率在0.5人以下;發生靜脈血栓的原因很多,包括受傷、開刀、懷孕生產、久坐或久臥不動、心臟衰竭、癌症、抗磷脂抗體症候群、骨髓增生等後天性原因或是先天性遺傳;台灣遺傳性靜脈血栓佔總發病人口約50%,其好發症的主要病因,是S或C蛋白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但也有患者完全找不出原因,像大維就是屬於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全球每16秒有1人罹血栓疾病 每37秒1人死亡目前血栓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服用抗凝固劑,可以有效控制血栓惡化,只要控制得宜,血栓症病友行動、生活與一般人無異。大維表示,過去在北部工作,每天坐辦公室工時超過12小時、壓力大,還要輪大小夜,不但有抽菸習慣而且沒時間運動,現在家人鼓勵下順利戒菸、維持運動習慣,也持續就醫追蹤,血栓的狀況控制得很好!台灣血栓醫學會秘書長林炫聿醫師提醒,血管壁損傷、血流速度異常、血液成份異常都是血栓形成的要素,雖然血栓症不易發現,卻會對民眾造成可能危及生命的影響。彰基副院長林慶雄表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16秒有1人罹患血栓疾病、每37秒有1人因血栓死亡,現代人久坐的生活型態,加上肥胖、抽菸、飲酒等,都可能造成血栓風險,民眾除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戒除不良生活習慣之外,更需對身體狀況有警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獲得妥善照護。

罕見外星人手症 手不受控竟是腦中風

罕見外星人手症 手不受控竟是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被鬼附身了嗎?南投一名60歲男子,右手突然不受控制,就像手有了自己的意識般,會突然伸手抓東西或衝動的往前握住前方物品,把自己跟家人都嚇壞了。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指出,患者罹患了罕見的「他人之手症候群」,又稱「外星人手症」。感覺不是自己的手 運動不受意志控制南投醫院復健科周建文主任表示,患者本身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但沒有規律藥物治療。發作當天上午出現眩暈、耳朵有脹鳴感,下午右手就開始出現反覆、衝動地伸手抓握東西且無法放開手,且呈現斷續緩慢的語言等症狀,家人趕緊將他送醫,檢查後發現左側前大腦動脈及額葉急性缺血性梗塞。周建文主任表示,患者描述覺得右手不是自己的手,且運動不受意志控制,出現極為罕見但可能會使患者感到恐懼的「他人之手症候群」。這是因為腦中風導致額葉的血液供應出現短缺,產生受意志控制的運動計劃和身體兩側協調及自動誘發的神經抑製作用被破壞,而出現突然非自主且無法停止的不受控制運動,進而無法傳遞此區的運動計劃訊息至初級運動皮層,因此無法活化神經傳導系統去產生可控制的意識動作。尚無明確治療方法 職能治療5個對策張瑋珊職能治療師表示,研究發現,當患者疲勞、壓力大或在活動中分心時易出現此症狀。目前沒有已知「他人之手症候群」的治療方法。臨床上可提供患者相關疾病的教育,並針對患者的問題做諮詢,以減輕其情緒壓力。而研究也顯示可採取的對策包括以下5點:1.利用視覺策略使患側的手放開後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例如利用具有訓練反應敏捷度與記憶力、眼球運動、手眼協調等功能的反應運動訓練器來訓練。2.若出現手眼不協調、偏盲,視覺空間忽略的患者可提供相關訓練。例如利用職能治療的電腦訓練軟體做視知覺及手眼協調等技巧的訓練、也可運用結合動態平衡及視覺追視等功能的動態平衡儀做訓練。3.對於出現不斷尋找物體摸索、抓握或強迫操縱工具等行為,可戴連指手拍或將手放在口袋中或握球來分散注意力,以便正常手可執行日常任務。4.認知行為療法,可藉由心理治療辨別和改變不正確或扭曲的思考模式,控制焦慮的情緒反應。5.因患手很容易被附近的物體分散注意力,故須提供一個無干擾的訓練環境,並避免同時進行多重任務訓練。

教養新角色 當雞同鴨講孩子們的翻譯

教養新角色 當雞同鴨講孩子們的翻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可以把「教孩子們溝通」想像成是在幫兩個雞同鴨講的人翻譯。當然,孩子們自己本來就在學習如何有效溝通,只是當他們一焦慮、或脾氣一上來,思緒就亂了,也聽不進別人說的話,這時,父母的工作就是幫孩子們搭起橋梁,讓他們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並幫他們聽懂彼此的表達。一旦你幫他們建立起溝通的橋梁,他們將越來越有能力一起嘗試解決問題,漸漸不再借助你的幫忙。「你抱起吉歐瓦娜,她就開始生氣,你有沒有聽見呢?看起來她希望你放下她。」「柴克喊停了,他不想要你這樣拉他。」「雅美莉亞說是她先拿到玩具的,安柏也說是他先拿到玩具的……你們都認為是自己先拿到的!」成功的翻譯員必須發揮同理,理解孩子們雙方的觀點,也必須保持冷靜,才不會馬上評斷對錯,即便我們為了確保所有人都安全而設立限制時,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站在某個孩子那邊,另個孩子便會豎起防衛、關閉耳朵。試著想像孩子對你這樣的介入會有什麼反應?「你弄傷寶寶了!立刻把她放下來!」「別再拉他了!你怎麼一天到晚對弟弟動手動腳!」「雅美莉亞,妳是姊姊,應該比較懂事才對,不要再跟妹妹搶了!」以上這些語言不會建立橋樑,因為孩子覺得被批評了,即便他最終乖乖合作(這不太可能發生),也會心生怨懟,往後更愛反抗。翻譯是寶貴的教導方法,幫助孩子們了解社會動力。如果你可以以同理翻譯、盡量不去評斷對錯,會讓每個孩子都覺得自己被聽見了,他們的情緒於是會冷靜下來,讓他們更能聽見彼此。指導孩子們辨認與溝通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如同我們討論過的,當父母讓每個孩子都感覺自己倍受關愛,便可以讓手足競爭降到最低。然而不論你再怎麼回應,孩子們偶爾還是會起點衝突,如果孩子無法以語言表達他想要什麼,他就會藉身體來做出反應。所以父母的工作就是協助孩子們學習辨認,並勇敢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也幫助其他手足聽見、並回應他的表達。如果你有多個孩子,你便會有許多機會去指導他們辨認、溝通自己的感覺。我們來看看一些例子。詹姆士(三歲)正在玩他的小砂石車,維莉特(十五個月)走到他身後、拉了他的衣服,他煩躁地看一看自己的肩膀,當他正要轉身推開維莉特時,媽媽說:「詹姆士,維莉特拉你衣服,看起來你不喜歡這樣,你可以用講的告訴她嗎?推人會讓人受傷喔。」詹姆士:維莉特!不要!媽媽:詹姆士,我聽到你說不要了!你可以告訴維莉特,你不要她做什麼嗎?詹姆士:不要拉我的衣服!維莉特睜大眼睛,來回看向媽媽和詹姆士。媽媽:維莉特,詹姆士說不要拉他的衣服,妳想要詹姆士注意妳嗎?妳想要跟他玩嗎?維莉特笑了,並拍拍手。媽媽:詹姆士,你看看維莉特好想跟你一起玩!這是她拉你衣服的原因,她想說她要跟你一起玩,我看到你正在玩小砂石車,維莉特可以怎麼樣加入你的遊戲?詹姆士:在這裡,小維……妳可以拿這台砂石車,妳去挑一個積木放在裡面,把它載到砂石車這裡。****強尼(四歲)走進房間,克里斯丁(五歲)正在房間裡玩飛機,強尼一把抓住飛機。強尼:換我了!克里斯丁:沒有,現在我還在玩……我可以玩很久。他讓飛機從強尼面前滑過,發出咻咻聲,強尼開始哭,追著飛機跑。爸爸:我聽到強尼在哭……你們兩個還好嗎?強尼:他很壞!爸爸:強尼,我看到你很傷心……你可以告訴哥哥你想要什麼嗎?而不是罵他。強尼:他惹我!我也想玩飛機!克里斯丁:但現在是我在玩!爸爸:強尼說他想要輪流玩飛機,克里斯丁說還沒準備好玩完這一輪……嗯……這真是傷腦筋……我知道等待是很難的,強尼。強尼:我不想要等……我現在就想要玩飛機!我想要用卡車幫它加油。爸爸:強尼,我知道你想要現在就玩飛機,你已經想好要怎麼玩了,你可以問問看克里斯丁他玩完時能不能拿給你。強尼:你玩完的時候,飛機可以換我玩嗎?克里斯丁。克里斯丁:好,但我還要玩很久。爸爸:好……我們家的規則是每個人一輪都可以玩很久……你可以告訴強尼大概什麼時候可以換他玩飛機嗎?克里斯丁:我到睡覺前都想玩。強尼:那我想要把飛機放在床邊,這樣明天就會是我先玩飛機了。爸爸:好,所以克里斯丁會玩到睡覺前,然後晚上飛機會放在強尼床邊,明天起床換強尼先玩?你們都同意?克里斯丁:這樣很好,爸爸,看我飛!強尼:好……克里斯丁,那我可以當地勤嗎?如果你要降落時,我可以幫飛機加油。如果強尼按捺不住、情緒潰堤了呢?協助他等待輪到他的時候,你可能須面對他大哭大鬧,但若不這麼做,也許強尼就整個晚上悶悶不樂,這樣的結果將更不利;相對地,在崩潰之後,他便能想辦法去跟克里斯丁一起玩飛機,或他會找別的事情做,大家都能擁有一個比較快樂的晚上。你有注意到這幾位父母做些什麼嗎?他們協助孩子們辨認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去攻擊手足。他們這麼做:.描述所發生的事情。.同理每一個孩子。.指導孩子們把感受化作語言,而非攻擊。一旦你開始用上述方式指導孩子們,你會訝異地發現他們竟可以這麼快速地學會處理事情。即便年紀還小,孩子們也喜歡解決問題、與所愛的人和平共處,他們只是需要你教導他該怎麼做罷了。(本文摘自/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心靈工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