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心臟去顫器:心因性猝死“守門員”

心臟去顫器:心因性猝死“守門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因性猝死的定義是因心臟疾病所引起的非預期性的死亡,從出現症狀到死亡,只有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而猝死的患者有九成為心臟病造成,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隨著年齡的增長,猝死發生率會隨之升高。桃園國軍醫院心臟內科 黃立言主任表示,心因性猝死主要來自心室放電異常,可能會造成心律不整、心室震顫或心室頻脈,如此心臟跳動會變得混亂,沒有辦法進行有效的收縮,使血液輸出量下降,無法將血液送往全身,致死率相當高。鬼門關前即刻救援-植入性心臟去顫器面對這易發生猝死的患者,黃立言主任說明,通常會建議裝置去顫器(植入性心臟去顫器);植入式心臟去顫器大小如同火柴盒,植入於鎖骨下方肌肉層內,搭配與去顫器連結之導線系統(lead system),共同發揮保護作用。去顫器內含有電池及微電腦裝置,可以監控病人心跳節律並記錄心律資料。當病人發生危及生命的心室心搏過速或心室纖維顫動時,導線會將所偵測到的異常心律傳遞至去顫器電腦,接著去顫器輸出電流並由導線傳送到心臟以進行除顫,挽救生命。植入式心臟去顫器價格昂貴,但目前依健保規定適應症有條件納入健保給付,對心因性猝死患者而言是一大福音。另外針對沒有心搏過緩只需要去顫功能的患者,另有較低侵入性,無須將導線置入心臟內的全皮下心臟去顫器,提供患者另外的選擇,但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植入式心臟去顫器之日常照護須知植入式去顫器進行自動去顫治療時,患者的感受會依電流大小及患者的身體反應而定,輕則完全沒有感覺,重則如同胸口被重擊了一下。此時恰好觸碰到他人,對方只會感到輕微的電擊,但不會造成他人的傷害,而患者因電擊去顫所造成的不適一般只會維持短暫的時間。植入式心臟去顫器的日常照護,黃主任認為,若有任何不適的狀況,如發燒、心跳過快過慢、頭暈、呼吸困難或胸口悶的感覺,要立刻回診。手術三個月內避免提重物或運動,避免拉扯導線。一般來說家電用品不會影響植入式心臟去顫器,但還是要遠離高伏特電壓變電箱、強磁場、雷達天線或強輻射之處。盡量用手術另一側的方向拿行動電話或使用延長線的耳機,避免影響植入式心臟去顫器的運作。若患者需要做核磁共振檢查,在接受核磁共振以前,要先由心臟科醫師安排調整去顫器之設定。出入機場安全測試門,應先出示植入式心臟去顫器識別卡以茲證明,避免誤會。黃主任臨床上有一個案例,一位50歲男性中小企業主管因心因性猝死導致休克,送至急診室經體外電擊去顫搶救成功。之後接受心導管檢查並診斷為肥厚性心肌病變合併心室心搏過速。後來安排接受植入式心臟去顫器手術並接受適當藥物治療。手術後完全恢復日常生活與上班,也可搭飛機出國工作。黃立言主任表示,心律不整造成心因性猝死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時間與任何人身上,通常沒有徵兆,可謂是「無聲殺手」。而植入式心臟去顫器可以心因性猝死病人長期且持續性的監控保護。如有多重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或家族病史者,應立即就醫尋求心臟科專科醫師進行評估與治療。

總是被針對!其實是對方嫉妒心在作祟

總是被針對!其實是對方嫉妒心在作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曾經有一次,我因為聽同事指出我工作的方法有問題,因而大幅度調整工作方向。結果竟不小心聽到該名同事暗地裡對其他人說:「那傢伙明明就做得很不錯,結果我的隨便說說他竟然還當真,還蠢到去改變大方向,真是笑死我了!」我聽了臉色瞬間鐵青,同事的話迴盪在耳邊,氣到我手腳顫抖。回到家後終於止不住淚,一直想著:「為什麼?想傾聽大家的意見一起將工作做好到底哪裡錯了?」「毀謗中傷一個人的惡意難道真的存在?」這些想法縈繞腦中揮之不去,越想越鑽進死胡同。後來某天我在電視上看到動物生態節目時,恍然大悟:「啊,原來嫉妒就是動物本能的發作!」節目中經常會見到,本來溫馴的動物寶寶當嫉妒其他寶寶時,會瞬間從可愛動物變成猛獸,展開極具毀滅性攻擊的畫面。看完節目後我也回想自己曾經因為嫉妒,走路故意去擦撞公司後輩這種性格丕變為毀滅形人格的經驗。自己這樣講可能有點怪,但我平常並不是那種人,只在當下覺得後輩「跩什麼跩」、氣炸直衝腦門時,瞬間出現毀滅性人格,才做出那些平常不會做的事。當時我並不知道那種行為,稱為「嫉妒之心發作」。無自覺的嫉妒發作嫉妒發作時的特徵,就是臉會像日本傳統「能」劇所使用的面具「能面」一樣面無表情。 當我想起這件事時才意識到:「咦?嘴上講『我是為你好』而吐槽我的人,當時的臉部表情也跟能面一樣啊!」我誤以為對方是真心地在給我意見,所以才把他的話當真。這才明白對方充其量是嫉妒發作,故意講些反話來搞破壞。因為是「嫉妒發作」才變身的,這些人完全沒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一件壞事」,搞不好根本不記得這回事,還會說:「有嗎?我有說過這種話?」因為「發作」,所以就算嘴巴說出過分的話也沒有記憶,毫無「做了壞事」的自覺,甚至覺得自己愛講就講,完全無所謂。嫉妒發作時還有另一個特徵,就是當你越是在乎這些「發作」的人,他們就發作得更兇。所以,我對攻擊我的人反應越大,他們的行為就越激烈,也就是受到關注造成發作變嚴重的一種狀態。過去的我是個事事在意的窮酸鬼,因此才會以為「像我這麼小家子氣的人哪有什麼可以讓人嫉妒的?」絲毫不認為自己可能招人嫉妒,因此才把對方的話當真,以為「人家是為我好才跟我講!」對晚輩的嫉妒心理嫉妒發作的條件建立於「比自己地位低者,擁有自己沒有的東西」。因「『在我之下』的公司後輩竟知道我所不知的事?」而激起了嫉妒雷達,導致性格丕變為毀滅性人格。另一方面,我這小家子氣的個性,凡事小心翼翼又鑽牛角尖,在旁人眼裡看來就會認為「看他一付提心吊膽的樣子,這傢伙地位肯定在我之下!」如果你這時將對方的話照單全收,會讓對方發作越來越嚴重,發動的攻擊也就越來越猛烈。要是總覺得「對方是為了我好才這麼說」或「對方是為了糾正我才跟我說的」就無法從對方所說的話語中抽離。不過,「啊!就是我對嫉妒的發作所有反應,才會招致更猛烈的攻擊。」一旦清楚這個原理便能輕鬆化解對手的攻擊。因為對方的發作逐漸趨緩到最後再也不會受到攻擊。只要對對方的攻擊反應「遲鈍一點」,對方的嫉妒比較不會發作,之後「不在意」這件事也就變得相對簡單多了。(本文摘自/不在乎的勇氣:給害怕被討厭,所以虧待自己的你/三采文化)

內心空洞的女人 是渣男首選

內心空洞的女人 是渣男首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以前的渣男是指喜歡女人、喜歡拿女人來說嘴的男人。一般而言,男人在當渣男的期間會百般逃避婚姻,等到要結婚的時候,就會死心「接受制裁」。然而,現在的渣男卻是仍抱著渣男心態過婚姻生活。他們只喜歡那個被女性迷戀的自己,討厭去理解迷戀自己的女性的心。他們一面心想「難纏的女人最麻煩了……」,卻還是繼續跟這些女性維持肉體關係。因為他們將女性當成「填補自己內心空洞的道具」來使用,在這種前提下的性關係,可以說是一種自慰行為。不過,這種心態跟覺得喜歡上自己的男性都很無趣,致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女人」的女性是如出一轍。渣男是藉由「得到」,高傲女則是藉由「不讓對方得到」來潛入對方內心的空洞。雖然他們也常說自己只是「貪戀肉體」,但渣男圖的也可能不只是肉體關係。他們進入那些無法自我接納的女性的內心空洞中,為的不是付出愛,而只是想胡亂攪和一番就走人。渣男不但有自戀傾向,同時也是無法接納自己的人,所以他們會在潛意識裡對迷戀自己的女人抱持恨意。他們對自己「只能搞得上這種程度的女人」感到不滿,所以也很常向不只一位女性出手。如果是能夠自我接納、珍惜自己的女性,根本不會對這樣的男人有興趣,自然就會在明白「對方無法接納自己」的當下保持距離。相反地,無法接納自己的女性會因為對方不愛自己,而在迷戀中越陷越深,並對自己遲遲無法獲得愛而百般苦惱。直到終於明白無論自己做什麼都不會有回報後,就開始憎恨對方。即使分手,對男方的迷戀和憎恨依舊留在心裡。為了報復對方,就立誓要讓自己「變得更好」,想著「我一定要成為一個好女人給他看,讓他後悔當時沒有選我!」除此之外,也常自以為對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所謂,早就不在乎對方,結果卻又還是喜歡上其他渣男。一方面否定現在的自己、一方面又迷戀未來的自己的女性,她們不時會需要用「渣男」或「爛人」來填補內心空洞。會這樣做的原因,正是源自於自戀傾向。換句話說,無論是被女性迷上的渣男,或是迷上渣男的女性,就「想利用對方來填補自己內心空洞」這點而言,兩者所做的事情是一樣的。無論是渣男,還是無法自我接納的女性,都是在「利用」對方。(本文摘自/我主修傷心的戀愛:為什麼越受傷,越想愛;越被愛,卻越想逃?/遠流出版)

懂孩子很重要 父母不能依賴教養偏方

懂孩子很重要 父母不能依賴教養偏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生活中常會遇到的場景,包括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哭或生氣、違抗大人指令、上課不專心、寫功課拖拖拉拉、人際關係不佳等。如果用年紀來區分,大概從幼稚園到18歲前,孩子有上述這些問題或上述以外的問題,而你也試過一些書、試過一些教養方式,或者跟老師討論過,效果依然不佳,那麼建議你帶著孩子到兒童心智科看看。 兒童臨床心理師李介文在其著作《你的孩子不奇怪》提到,在醫院或診所裡,孩子或家長不太會接觸到心理師,通常由醫師看診,初步判斷孩子的狀況及是否需要用藥,有一些情況,醫師會轉介給心理師,就是用一些心理學的方法來了解孩子的狀況,有些醫院叫「心理測驗」,你不用把它想成一種考試,心理測驗也只是「心理學方法」的其中之一,其他例如觀察孩子的行為、有系統的收集孩子相關資訊,以及判斷孩子精神與情緒狀態等,也是一種心理學方法。大數據可檢測孩子行為需要矯正與否 為什麼需要心理衡鑑呢?有可能是醫師在診間的時間不夠,無法完整看到孩子的樣貌,或家長提出的問題或困擾,孩子在診間並沒有出現。另一種可能是,需要把孩子的行為具體化與數據化。最常見的注意力不足,如果小明跟小華的家長都說孩子們有注意力不足的情況,那麼心理師就需要判斷:到底有沒有?如果有,嚴不嚴重?有多嚴重?心理治療是延續著心理衡鑑來的,所以完整與正確的心理衡鑑是重要的,就像去旅行,如果出發的方向是錯的,無論搭火車或搭飛機,都沒辦法到達目的地。 臨床上常會需要「常模」,也就是大數據,協助我們說明孩子的狀況,所以可能會聽心理師這樣講:「小明的注意力不足,在測驗裡面遺漏的反應比較多,如果跟同年紀的孩子相比,小明的表現可能會落在後百分之五,也就是說,如果有一百個同年紀的孩子,一起來比注意力,小明是倒數後五名。」 你注意到了嗎?「同年紀」是關鍵字,一個行為需要注意或矯正與否,跟年紀及所處環境有關,例如2歲小孩得不到想要的東西而哭鬧、在地上打滾,可以被接受的;如果小學生在同樣的情境做出同樣的行為,就值得注意了。 自以為理解孩子vs.覺得爸媽都不懂總結一下,心理衡鑑就是盡可能了解家長所擔心的問題,並協助醫師判斷這個問題到底有沒有?到底嚴不嚴重?原因是什麼以及規劃如何治療?李介文說,門診經常看到「自以為理解孩子」的家長及「覺得爸媽都不懂」的孩子們,彼此間衝突的明顯對立,也讓親子關係僵持不下。 那麼兒童心智科可以幫上什麼忙呢?孩子狀況涉及情緒、心理、人際、學習,身為家長的我們也活了幾十年,成長過程中可能也經歷過類似的問題,所以我們會有各種方法,或者說偏方,例如感冒喉嚨痛,有些人會說吃冰糖燉梨,我曾遇過有些媽媽說,當嬰兒哭時,只要比他哭的還大聲,嬰兒就會停了。 當我遇到家長對於教養有自己的偏方時,還真有點尷尬,因為這些經驗不見得是錯的,雖然有些缺乏實際的科學證據,但有些人用起來還真的有效,既然如此,心理師與兒童心智科團隊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呢?畢竟心理師的存在就是在學習與整理各種孩子的狀況、問題、各種有效的解法,最重要的是判斷你的孩子適合哪一種解法。有許多家長看了許多書、上了許多課程,急著要回家試試這些方法有沒有效,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我的孩子到底是什麼樣貌?

你也報復性運動了嗎?這樣健走不傷身

你也報復性運動了嗎?這樣健走不傷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台灣高達5成民眾有健走習慣,你是否曾因健走感到腰痠、膝關節不舒服?台北市衛生局表示,聰明健走,可以減少腰痠與膝蓋痛,帶來健康與快樂,掌握以下要領,避免運動傷害,一起邁開腳步瘋健走吧!挑雙好鞋 走的健康又持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健走是長時間走動的運動,最重要的當然就是運動鞋,好的鞋子能幫助你走得輕鬆、減少運動傷害,挑選鞋子應注意以下事項:1.包覆性佳好的包覆性可以保護腳踝,支撐肌肉,讓腿部更容易施力,也能在踩踏不平路面時預防運動傷害的發生。2.鞋墊軟硬適中健走是長時間重複同樣姿勢的運動,每次健走少則幾千步多則幾萬步,重複踩踏地面,腳底多少會受到衝擊、膝蓋也容易承受壓力,太硬的鞋墊緩衝能力不佳,太軟的鞋墊容易滑動,不容易施力,所以購買鞋子一定要試穿試走。3.服裝也是重點除了鞋子,穿著也十分重要,當運動達到足夠強度時,人體會藉由流汗散熱,穿著排汗或透氣的服裝,可幫助降溫。健走的時間與距離 是否會傷腰、膝蓋?健走的每個階段,可依個人狀況調整強度、距離,也可以安排不同地點健走。初學者建議以「生活式健走」建立運動習慣,根據自己的運動能力,選擇短間、短距離與方便的健走方式,目的是養成運動習慣,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有經驗者可以嘗試「長距離健走」或「運動式健走」提升健走的時間與距離,但因強度較高,記得要熱身與收操,保護膝蓋、關節,讓每一次的健走不僅有效又健康。「長距離健走」可以安排在步道、河堤、坡度較緩的山路或著名景點,這些路線不易被車輛打擾,還能兼顧休閒旅遊,讓生理、心理都獲得休息放鬆。

如廁用力竟骨折 赫見脊椎沾黏如竹竿

如廁用力竟骨折 赫見脊椎沾黏如竹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0歲男性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十多年,每每下背疼痛時便自行買止痛藥吃,也不規律回診,未料下背痛越發嚴重,某日如廁時,起身過度用力竟然發生骨折,至醫院檢查發現脊椎已經沾黏、失去彈性,因而受外力衝擊導致骨折。所幸在積極接受治療和復健後,症狀得已改善,也讓他不禁感嘆:「早知珍惜自己的身體多一些,就不會多受骨折之苦。」僵直性脊椎炎未及早治療 恐致脊椎沾黏  中國附醫風濕免疫科黃春明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主要侵犯於脊椎的慢性發炎性疾病,疾病表現相當多樣化,典型症狀包括晨間僵硬、下背痛,也經常伴隨接骨點發炎、虹彩炎等脊椎以外的症狀。若未及早治療,將有高風險發生「脊椎沾黏」,也就是原本一節節分開的脊椎會因為骨贅物生成而相互沾黏,不僅外觀會因為脊椎變形而駝背,身體也會因為脊椎失去柔軟度而變得僵硬、難以活動,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黃春明醫師指出,目前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選擇十分多元,對於剛確診或是症狀輕微者會給予消炎止痛藥,若有出現周邊關節症狀,例如:接骨點發炎、下肢關節發炎等,則會再加上免疫調節劑來減緩發炎。若患者使用上述兩種藥物仍不見改善,醫師就會評估患者狀況使用生物製劑,進一步阻斷發炎因子,降低脊椎沾黏的發生風險,建議症狀嚴重或是發炎指數高的患者可以和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選擇。越休息越痛 晨間最僵硬如何辨別僵直性脊椎炎與運動傷害?黃春明醫師指出,一般運動傷害會隨著時間逐漸改善,但僵直性脊椎炎的症狀屬發炎性疼痛,反而會越休息越痛,因此,如果下背、關節疼痛久久不見好轉,就要提高警覺。呼籲民眾如果出現下背痛、晨間僵硬、反覆性的足底筋膜炎和腳踝疼痛等症狀,且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仍未改善,應盡速至風濕免疫科就醫,把握及早治療良機,避免關節出現無法回復的傷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暴食又貪杯灼傷食道 當心食道癌上身

暴食又貪杯灼傷食道 當心食道癌上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朱姓大叔每晚聚餐跑攤,常狼吞虎嚥加快進食速度,對於朋友勸酒也來者不拒,一杯杯黃湯總是直接「吞」下肚,以致於最近出現劇烈乾咳、喉嚨癢痛症狀,就醫發現喉部多處潰瘍且食道灼傷,醫師提醒,烈酒易灼傷食道及造成胃食道逆流,若不改變飲食習慣,小心食道癌悄悄上身後悔莫及。 食道灼傷狂咳 吃貨大叔:喉嚨快咳斷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醫師徐俊傑指出,該患者因工作關係經常得熬夜應酬,席間都會喝烈酒助興,直到日前散攤返家後,發現喉嚨搔癢難耐,早上出門上班開始不斷乾咳,原本以為是著涼感冒不以為意,但咳嗽症狀卻越來越嚴重,患者形容「喉嚨幾乎快咳斷了」,才趕緊就醫求救。 經鼻內視鏡檢查,發現喉嚨部位有多處潰瘍,且下咽喉及上食道處明顯有灼傷,深入詢問是否有吃海鮮,患者回答前一天吃了多道鮮魚及甲殼類海鮮美食,因此研判可能是狼吞虎嚥過程中,細小銳利的魚刺及甲殼劃傷食道產生潰瘍,加上烈酒豪飲刺激,造成嚴重的下咽喉及上食道處灼傷,所幸傷口沒有明顯出血,開藥後就讓患者回家休息,並囑咐患者短時間勿吃堅硬食物,同時避免刺激性飲品。 徐俊傑表示,酒精對食道及胃黏膜會產生刺激,引起嘔吐及胃食道逆流,只是輕微的胃食道逆流患者常不自覺,但長期侵蝕下,容易灼傷喉嚨及食道,造成食道黏膜傷害,之後又會因喉部癢痛所引起的劇烈咳嗽,導致喉嚨及腹部持續用力,造成胃食道逆流加劇,喉嚨傷口也會逐漸擴大,若未及時治療,症狀會更加嚴重。乙醛去氫酶基因缺乏者 飲酒過量罹癌風險為常人50倍徐俊傑提醒,根據研究,若屬於「乙醛去氫酶」基因(ALDH2)缺乏者,長期過量飲酒罹患食道癌、口咽癌、肝癌的風險為正常人的50倍,即使不飲酒者也較一般人增加21%,由於國人有此缺損基因者比例達47%,高居全球之冠,因此更是上述癌症的高風險群,必須提高警覺。 徐俊傑建議,若民眾長期接觸酒精、香菸或檳榔等致癌物,一旦發覺口腔黏膜異常病變、吞嚥異常、喉嚨不適卡卡、聲音沙啞甚至咳嗽不停等症狀,千萬不要輕忽,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

看A片練就金槍不倒 啪1小時女友喊苦

看A片練就金槍不倒 啪1小時女友喊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20多歲母胎單身的男大生,從青春期開始沉迷看A片,因為相當崇拜男優們的神勇表現,所以努力不懈的訓練自己達到「金槍不倒」境界;最近終於脫單的他,每次跟女友親熱長達1小時,卻還是無法射精,搞得女方痛苦不已,為了讓彼此有個高潮迭起的性生活,終於鼓起勇氣就醫。治療遲洩以心理治療及行為治療為主收治該個案的萬芳醫院泌尿科醫師賴宗豪表示,男大生求診時稱平日有看A片自慰的習慣,因為相當欽羨男優們的持久度,認為應該要跟他們一樣勇猛,才是真男人,因此開始練習「去敏感化」;久而久之,需要達到一定刺激,才有辦法完成射精。由於男大生「十姑娘」功夫了得,導致真正上場時,反而覺得女性陰道所給予的刺激不足,面臨子彈上膛卻「卡彈」的狀況,每次親熱總須至少1小時才能射精,造成「遲洩」,沒完沒了的性愛,也讓雙方背負沉重壓力。賴宗豪解釋,在醫學上早洩定義為早於3分鐘射精,遲洩定義則為超過30分鐘,治療遲洩,一般以心理治療及行為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個案男大生在經過半年的治療,射精時間已從原本的1小時縮短為30分鐘,之後再逐漸減少劑量,待每次射精時間穩定後,即可停止用藥,恢復正常。別一味追求持久度 忽略女方感受賴宗豪提醒,雖然遲洩不直接影響身體健康,但性愛時間過久,女方容易不舒服,且男伴如射不出來,女生往往會產生自卑心態,檢討自己是否魅力不夠,因此男生們可千萬別無謂追求持久度;他也建議,美好的性愛應由雙方共同努力,若有任何問題,伴侶們可一起就醫諮詢,提升彼此性愛的契合度。

寶寶喝葡萄糖水可利尿?恐喝出2問題

寶寶喝葡萄糖水可利尿?恐喝出2問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生兒可以喝葡萄糖水嗎?」是許多父母心中的疑惑,食藥署指出,剛出生的嬰幼兒容易低血糖,在醫師的指示下可以給予少許的葡萄糖水,一旦症狀消失後就不需再餵食葡萄糖水,即使嬰幼兒哭鬧也不建議使用,應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要食物。增加腎臟負擔 細菌滋生提前蛀牙食藥署說明,葡萄糖水並無利尿作用,而且餵嬰兒喝葡萄糖水可能會使嬰幼兒嗜甜而拒喝母乳及配方奶,甚至提早進入厭奶期,尤其是寶寶長牙後,葡萄糖水易使口腔導致蛀牙。對嬰幼兒來說,補充水分的來源首選是奶水,而非純水或葡萄糖水,攝取過多葡萄糖水會增加嬰幼兒腎臟的負擔。腎臟無法排出過多水分,水分積聚在血液中,導致血中納離子濃度被稀釋,造成低血鈉,引起水中毒,進而影響腦部活動,這也是為什麼1歲以下的寶寶不需特別喝水。每日奶量攝取足夠 就可以獲充足水分食藥署指出,母乳約90%的成分是水,配方奶粉會標示沖泡比例,水分佔87%,奶粉佔13%,因此不論是哺餵母乳或配方奶,只要每日總奶量攝取足夠,就可以獲得足夠的水分,所以不需要額外補充開水。

攻擊雷諾瓦的類風濕關節炎 中醫有解

攻擊雷諾瓦的類風濕關節炎 中醫有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中年婦女來看診,她伸出雙手喊痛,由於她的工作是畫畫,這已經讓她沒辦法好好握筆。仔細看,她的手腕關節、手指關節、指掌關節幾乎都出現紅腫、壓痛、變形的情況,這時我大概心裡有底了。她說:「我在大醫院檢查說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效果不太理想,而且副作用很不舒服,但是向健保局申請的生物製劑針劑沒有通過,免疫科醫師也說這樣就沒有好的武器可以用了,所以想要來找蔡醫師調身體,看能不能把免疫系統調穩定,不要亂攻擊…...」印象派大師手指關節變形 擠顏料需有人幫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簡單說就是體內免疫失調造成「自己人殺自己人」的情形,這種情況比較常發生在女性朋友身上,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三倍!失控的免疫系統,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四肢小關節,他們最喜歡攻擊關節的滑膜,滑膜的功用在於產生關節的潤滑液,增加關節的活動度。被攻擊的滑膜會反覆發炎、變得越來越厚,到後來會逐步破壞關節附近的軟骨與硬骨,使關節喪失原有的形狀及功能。印象派大師雷諾瓦就是被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苦,一代大師晚年時病情加重,多處關節嚴重變形,所以只能坐輪椅畫畫,尤其是手指關節變形,使他連洗澡和畫畫時擠顏料都需要有人幫。一直到現代,雖然醫藥發達,但是這個疾病還是很難治療。中藥調理 讓失控的免疫系統慢慢回歸正常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中醫是屬於「痺症」的範疇,「痹」就是凝滯不通之意。其內因為脾胃肝腎氣血陰陽不足,衛外不固,而外因為風寒濕熱之邪侵襲人體,以致氣血運行受阻,經絡氣血痺阻,臨床上常呈現虛實相兼,寒熱錯雜,痰瘀互結的情形。痹症,臨床上會再依不同症候,區分不同類型,通常可以分為四大類:1.行痺:主要是風邪重,肢體關節走竄疼痛,痛無定處,有時兼有寒熱,舌苔黃膩、脈浮。2.痛痺:主要是寒邪重,遍身或局部關節疼痛,痛有定處,得熱稍緩,遇冷則劇,苔白脈弦緊。3.著痺:主要是濕邪重,關節痠痛、肌膚麻木、痛有定處,陰雨風冷每可使其發作,苔白膩,脈濡緩。4.熱痺:主要是熱邪重,關節痠痛、局部熱腫、痛不可近、關節活動障礙、可涉及單或多個關節,并兼有發熱、口渴、苔黃燥、脈滑數等症狀。在中醫古籍《素問.痺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清代林驪琴《類證治裁》提到:「諸痺,良由陽氣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痺。」由此可見,三氣雜至僅是外因,正氣虧虛,腎陽不振,才是內在的主因。中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不是因「病名」及「指數」來治療,而是依中醫特有的「證型」來治療,這是和西醫完全不同的。臨床上會依照每個人不同體質及證型,加以不同的調理,例如:散風宣痺法、祛寒通痺法、除濕蠲痺法、清熱通痺法、健脾益氣法、養血榮筋法、通經活絡法、活血祛瘀法,加上中醫特有的雙向調節方式,可以讓失控的免疫系統慢慢回歸正常,讓他們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做出正確的反應。一段時間之後,原本紊亂後的免疫系統就不會再失控了,當然胡亂攻擊的傷害就能停下來了。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