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5寶媽一咳嗽就漏尿 此術告別濕答答

5寶媽一咳嗽就漏尿 此術告別濕答答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6旬婦女歷經五胎生產,其中三胎自然產,隨著年紀增長,只要一咳嗽或打噴嚏就會不自主的漏尿在內褲上。為了不讓別人聞到身上的尿騷味,需要頻繁更換衛生棉墊,同時越來越不敢參加原本喜愛的有氧舞蹈課程及出外旅遊,更不敢抱孫子,深怕羞於啟齒的困擾被他人發現。歷經炎熱的夏日,私密處濕溽實在有苦難言,才決定就醫求助,經診斷為「應力性」尿失禁,並決定接受尿道中段懸吊術。減肥、戒菸、凱格爾運動 可改善部分尿失禁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泌尿科鄭詠庭醫師表示,尿失禁大致可分區分為應力性、急迫性或混合型。由於年紀老化使得骨盆底肌肉鬆弛,一旦在腹壓升高的情形下,像是咳嗽、打噴嚏或提重物,就會漏尿,此情形即是應力性尿失禁,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尿失禁形態。應力性尿失禁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懷孕生產次數、肥胖及抽菸等。診斷的同時還需排除造成暫時性尿失禁的成因,像是泌尿道感染或便秘等。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及行為物理的治療可能改善一部分的尿失禁,包括減肥、戒菸、調整液體攝取量、改善便祕,或多做凱格爾運動(俗稱縮肛運動,藉由強化骨盆腔底的肌肉群,改善禁尿功能)。對於希望保守治療或不適合手術者,雖然有藥物治療的選擇,如Duloxetine或Imipramine等,但仍有四成的人無法忍受其副作用,如噁心、噁吐、全身無力、便祕等而放棄。別羞於啟齒 藥物或手術助重拾乾爽人生對於非複雜性且中重度應力性尿失禁的患者,鄭詠庭醫師建議可考慮手術來改善。尿道中段吊帶手術是應力性尿失禁治療的主流方式之一,透過陰道的切口,將人工吊帶像吊床般懸吊於尿道兩側,具有傷口小及恢復快的優勢。鄭詠庭醫師呼籲,尿失禁可以藥物或手術治療,術前醫師的評估與討論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屬於複雜性尿失禁的患者。目前婦女泌尿的手術與設備發展成熟,女性別再羞於啟齒,告別滴滴答答,重拾乾爽人生吧!

宅男教師不甩三高 下肢水腫要洗腎

宅男教師不甩三高 下肢水腫要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4歲王姓大學助理教授,3年前檢查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卻未定期追蹤,直到近日發現下肢水腫、倦怠、食欲下降等症狀,甚至下課後開車停紅燈也能「秒睡」,赴醫檢查才發現是慢性腎衰竭合併代謝症候群及睡眠呼吸中止症,雖配合醫囑積極治療,但腎功能已受損,如今只能懊悔忽視身體警訊。自認年紀輕應無大礙 懊悔忽視身體警訊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透析室主任林崇智表示,患者身材矮胖,平時沒有運動習慣,每天開車到學校通勤,卻常常在等紅燈時睡著,有時在家裡只要不講話,也會在沙發上秒睡,他起初以為是工作忙碌,加上開車太累造成,直到伴隨下肢水腫,才驚覺事不單純,立刻赴醫檢查。 經詢問病史發現,患者約3年前就發現罹患糖尿病和高血壓,同時體重過重,無適當控制,且仗勢年紀輕,認為應無大礙,沒有定期回診追蹤拿藥,直到腎臟失去功能,造成嚴重水腫、食欲不振、全身倦怠等症狀,確診為慢性腎衰竭,必須立即進入透析治療,才能繼續正常生活。 但因患者合併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有呼吸道阻塞的症狀,若經由傳統透過全身麻醉置放管路恐有風險,在手術麻醉過後無法脫離呼吸器,因此給予在腹部局部麻醉,病患於清醒狀態下置放管路,並配合其生活型態,採腹膜透析治療,讓他維持既有的課程不致中斷。 另外,開始透析後,患者水腫、尿毒症改善,再轉診至耳鼻喉科,安排接受手術及正壓呼吸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後,才大幅改善睡眠品質。 林崇智指出,根據統計,一般罹患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病程,在疾病發生造成腎臟的病變,通常約5至8年才會進入末期腎臟病而需要透析,而患者為宅男,平時生活型態僅教學,無不良習慣亦無抽菸,但除了未規則控制血糖血壓問題外,同時因合併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加速腎功能惡化,才會年紀輕輕造成腎功能受損,並於短時間內進入透析治療,延續生命及維持生活品質。 三高未控制會傷腎 又與睡眠呼吸中止症互為因果林崇智提醒,高血糖、高血壓若長期未妥善控制,會對腎臟造成極大傷害,加速進入透析治療階段,此外,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許多疾病互為因果關係,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等代謝性疾病,除了致使腎臟病惡化、影響患者健康,更可能威脅公共安全。另外,腎臟疾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若年輕的家人有上述高血糖、高血壓、肥胖、宅在家等狀況,應時常關心他們的健康。

就是有人沒感覺 高敏感的你請勇敢說

就是有人沒感覺 高敏感的你請勇敢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與鈍感人溝通時,請一定要記得對方與自己的感覺是有落差的。明白高敏人與鈍感人之間的不同,即可避免陷入「講了好多次卻總是辭不達意」、「明明彼此都沒錯,溝通卻不順利」的窘境。雖說每個人的價值觀跟思考模式本就不同,但構築高敏人跟鈍感人價值觀及思考模式的基礎—也就是「感官感受」本身,兩者間存在著根本的差異。無論身體的疲累與否或情緒的開心或悲傷,兩者間感受到的強度截然不同。鈍感人與高敏人一起出門。兩人一起走在人群中,去看電影,然後搭上擠滿人的電車回家。這種狀況對鈍感人來說約莫是「啊,電車好擠啊!」感覺輕微疲憊的程度,但對高敏人而言是「非常、超級、累到爆!累到完全不想再多走一步,現在立刻就想躺回床上睡,再這樣下去說不定明天一整天都動不了」的程度。讓對方「理解你的感受」很難,請直接告訴對方「你希望他們怎麼做」由於高敏人與鈍感人的感受方式可說天差地別,即便高敏人再怎麼大聲疾呼「請懂我!」、「快猜心」,對鈍感人來說怎麼樣也「無法懂」、「猜不透」。高敏人的訴求對鈍感人而言彷彿有人跟他們說「我背上的羽毛在痛!」要求一個本身就不具備「細膩感受」的人「懂你」,無疑是緣木求魚。想跟鈍感人溝通順利無礙,最好的方法不是要求對方同理你的感受,而是直接開口,明確地讓對方明白你希望他怎麼做。舉例來說,就像「我想一個人慢慢做,在我出房門之前拜託都不要敲門跟我說話」或「我想靜一靜,能不能請你幫我把電燈關掉?」等具體的請託。如果已經累到無暇思考希望對方怎麼做時,那麼不管發生什麼,先取得獨處的復原時間吧。只需事先跟對方說好「我累的時候會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裡,等精神好一點就出來了,別擔心!」這個方法也不錯。在意電視機聲音與手機背光時,該如何跟對方傳達自己的感受?雖說鈍感人無法「理解」高敏人的感受。但身而為人偶爾我也希望對方能夠理解我們。此時,可以試試看用「舉例來說」。比方說,待在自己房間卻還是聽得見客廳傳來電視的聲音,而且很介意的時候。即使你說:「我很介意電視發出的聲音,可以把聲音調小嗎?」但家人總是「呃,是嗎?我覺得還好欸」對話就結束了。這時候請具體告訴對方:「我很介意電視發出的聲音,電視的聲音對我來說就像家門口有大卡車一直在跑那樣。」舉例描述你的感受。不求對方接受我們的感受本身,而是置換成對方可以理解的語言,具體描述以對方的感覺來看大約是何種程度。I小姐很介意丈夫把手機帶進房間。她說每次丈夫在隔壁滑手機,光線的刺激總讓她夜不成眠。同樣的問題反映好幾次還是沒有改善,但當她具體說出「睡覺時手機螢幕的光線對我來說,好比整個房間的燈都亮了,好刺眼!」據說在那之後I小姐的丈夫就再也沒有帶手機進房間了。還有一個例子是夫婦在同一家公司上班的高敏人。細膩的妻子跟丈夫說:「工作一整天下來好累啊!」但丈夫的工作內容跟妻子完全相同,他不解地問「為什麼妳會這麼累啊?」碰到這種狀況,置換為對方理解的語言—「你記得上次你回家後跟我說,『整天客戶一直來、會議一大堆,真的是有夠累!』這件事嗎?對我來說每天疲累的程度都像那樣。」具體描述給對方聽。對方真實的感受究竟如何,我們當然不會懂,所以只需粗略描述「對對方來說大概是什麼程度」即可。想表達自己感受,請試試看置換成對方的感覺描述吧!(本文摘自/高敏人的職場放鬆課:給在職場精疲力盡的你,高敏感專業諮商師的42則放鬆處方箋/三采文化)

牙齒美白捷徑 陶瓷貼片與全瓷冠

牙齒美白捷徑 陶瓷貼片與全瓷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科技時代進步,現代人在社群上的依賴程度逐漸提升,越來越注重「笑容的美觀性」,因此牙齒美白的方法,成了許多民眾諮詢的問題。診所常見方法有冷光美白、居家美白,及專業牙醫師製作的陶瓷貼片與全瓷冠都是美白牙齒的方法,坊間也有各大通路銷售美白牙齒相關產品,尤其以美白貼片更為流行,到底美白貼片與陶瓷貼片有何不同呢?以及陶瓷貼片與全瓷冠的差異為何?區別美白貼片與陶瓷貼片特點生活家牙醫診所主治醫師何明吉醫師表示,市售美白貼片是使用含有藥劑的貼紙黏著在牙齒上,經由藥劑將牙齒色素分解,而市售美白貼片與牙齒的密合度不佳,常導致藥劑滲漏或溢流到牙齦上,消費者在進行市售美白貼片過程中可能會造成牙齦的損傷,嚴重程度可能會使口腔潰瘍且使牙神經造成不可逆的損壞。何明吉醫師指出陶瓷貼片可以依照每個人不同的需求,客製化專屬的笑容,在療程前會先了解消費者的需求製作模擬貼片,生活家牙醫診所使用高科技的模擬技術,在牙齒修磨前給消費者符合需求的3D模擬美容樹脂貼片進行技術上的溝通模擬,使未來的陶瓷貼片更符合消費者美觀的需求。專為個人量身訂製 陶瓷貼片與全瓷冠何醫師表示,美白牙齒的方法不僅有陶瓷貼片,另外還有「全瓷冠」。陶瓷貼片和全瓷冠兩者成分皆為陶瓷材料,陶瓷貼片原理就像戴隱形眼鏡的方式,將貼片貼於牙齒表面,而全瓷冠則是將牙齒整個包覆,療程前會先與消費者溝通並製作模擬牙套確認。兩者的治療方式都會針對消費者的牙齒構造進行些微的修磨,差異只在陶瓷貼片修磨量較少,何明吉醫師特別指出以上兩種治療可以在不移動牙齒位置的前提下有微矯正的效果,因此在療程上較為一般傳統矯正時間更短更符合現代人的時間需求。雖然本質上陶瓷貼片與全瓷冠為人工材料,但療程完成後並不會造成日後蛀牙率上升,造成蛀牙原因主要與個人衛生習慣有關,完成後需定期回診檢查,並按時刷牙與牙線潔牙,才能擁有並維持自信笑容。

再生醫療曙光 醫:外泌體更勝幹細胞

再生醫療曙光 醫:外泌體更勝幹細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再生醫療的研究一日千里,亦是現今醫學領域之中最是當道與顯學的話題。許多人對於幹細胞應用於以取用自體細胞來治療自身疾病的期待是懷抱著非常大的希望。在國際醫界享有崇高聲譽的神經治療權威――義大醫院杜元坤院長表示,幹細胞雖然有其一定的修復功能,但經過近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表論文中證實,用幹細胞所培養萃取出的「細胞外泌體」是目前有最高效作用的超奈米物質。外泌體vs.幹細胞 好比雞精vs.雞湯概論上來說,幹細胞是一種未充分分化的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有具備再生成各種組織跟器官的潛能。目前多數方法是從患者身體中取出培養後透過注射的方式導入血液中,再自我導航至受傷部位,使其進行作用於自主修復。然而在實際應用上,幹細胞的培養及穩定保存相對不易;而且是否能真正順利修復受損部位,目前即使有《特管法》的評估審查來把關,但是結果常常差異相當大,所以一定要慎重評估安全性與有效性杜元坤院長表示,如果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比喻「細胞外泌體」和傳統的「幹細胞」就好比是雞精跟雞湯;外泌體如同雞精,而幹細胞就像雞湯;在濃度及作用上,雞精的功用當然是更勝雞湯。分子直徑只有30-100nm的「細胞外泌體」更能夠誘導細胞增生,也確實能大幅提升修復力,在國際上多年來已有發表並且研究者亦獲2013年諾貝爾獎的殊榮。義大院長相關論文登國際期刊 全球第一人在眾多細胞科學研究領域中,尤其以神經幹細胞的病理與學理研究更是艱難與深奧,杜元坤院長經過多年持續不斷的努力,發現強大的細胞外泌體對於神經增生性及修復力,同時也是全球第一人將此論點發表國際期刊(Extracellular vesicles isolated from human 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enhance the viability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23 jul 2020 )。由台灣醫療之光代表人物杜元坤院長所領導的義大神經重建團隊/實驗室研究證實,「細胞外泌體」能非常有效的進行神經創傷修復,對於神經損傷的治療與應用,將是神經再生醫學的大突破與重要關鍵。而其論文被國際期刊刊登發表,也為台灣的醫療軟實力更添喝采佳話。

吃什麼都吐 竟是巨大主動脈瘤作祟

吃什麼都吐 竟是巨大主動脈瘤作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這幾天都一直吐,吃什麼就吐什麼,連喝水都吐…」老先生虛弱地說。「肚子有開過刀嗎?」醫師問。「沒有,我只有血壓高,沒有開過刀。」老先生搖搖頭。「有可能是腸阻塞,先幫你打點滴,然後安排檢查。」醫師說。遇到腸阻塞的年長病患,一般都會將腸沾黏、大腸癌等問題納入鑑別診斷,不過當電腦傳回檢查的影像時,醫師不禁倒吸一口氣。原來,讓老先生腸子阻塞的原因竟然是顆巨大的腹主動脈瘤,直徑達12公分,於是連忙照會血管外科醫師。「腹主動脈瘤形成時,患者大多沒有感覺」,林口長庚醫院血管外科柯博仁主任說,「老先生的腹主動脈瘤大到造成腸阻塞,竟然還沒有破裂,實在非常幸運。接受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術後,老先生恢復得很順利,幾天後又能就開始吃東西,非常高興。」主動脈瘤不是癌,卻相當致命很多人聽到「主動脈瘤」會誤以為這跟肺癌、大腸癌一樣,是顆惡性腫瘤。柯博仁主任解釋:「主動脈瘤指的是主動脈血管壁因為老化、失去彈性,漸漸膨大變成一顆球狀的瘤體。當主動脈瘤體的直徑從3公分、4公分、5公分越來越大,就越來越危險;這就跟吹氣球一樣,氣球吹得越大越容易隨時破裂。」一旦主動脈瘤破裂,疼痛是第一個症狀。「患者會覺得腰痠背痛,」柯博仁主任表示:「這種疼痛是你換任何姿勢都無法緩解,非常痛!」接著患者會因為大量內出血、失血過多而休克昏倒、導致死亡。更棘手的是,主動脈初期並不容易被發現,在逐漸惡化、變大的過程中往往沒有任何症狀及感覺,就像個沉默但隨時會引爆的炸彈。而又有哪些人需要特別注意呢?柯博仁主任直言:「年紀大、男性、有抽菸習慣,以及本身若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問題,也是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超前布署,預防主動脈瘤破裂根據統計,當腹主動脈瘤的直徑大於五公分,或胸主動脈瘤的直徑大於六公分,就有極高的破裂危險。最好的對策就是,盡早發現主動脈瘤,並搶在其破裂之前接受治療,避免這沉默的炸彈突然爆炸。傳統治療腹主動脈瘤的方式是開放式手術,醫師會打開患者的腹腔,夾住主動脈瘤前端與後端的血管,接著切下主動脈瘤,並置換上一段人工血管,再放開夾住的血管。目前臨床上大部分都已經使用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術,醫師會從患者鼠蹊部開一個小傷口,將導管放入延伸至病灶的位置,然後展開帶有薄膜的支架。柯博仁主任說:「主動脈支架具有一層不透血的薄膜,這樣血液就可以順著在支架裡流動,不會再去衝擊主動脈瘤。只要主動脈瘤不再承受血壓持續衝擊,就能降低破裂的風險。」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術的過程中,失血量通常只有1、200毫升,相較於開放式手術動輒200、3000毫升的失血量來說,比較不會造成心臟、肺臟過大的負擔而引起各種併發症,其優點包括死亡率低、傷口小、患者的恢復期短。由於每個人主動脈瘤的大小、形狀、長度不同,目前已有許多不同尺寸的主動脈支架可供專科醫師選擇,讓主動脈支架能夠運用在更多患者身上。減少併發症,小螺絲大妙用柯博仁主任說,每種治療都可能產生併發症,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術也不例外。即使是手術完成,隨著時間經過,支架與血管壁若是貼合不良,血流可能又流入主動脈瘤,稱為「內漏」;或是因為在血壓衝擊下,支架漸漸滑脫,則稱作「位移」。「內漏跟位移,是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術中最被重視的兩個併發症。」柯博仁主任說,「為了減少這兩項併發症的發生率,近年來醫師會在主動脈支架介入術之後,使用血管內固定錨釘,像鎖螺絲、釘釘子一樣,將主動脈支架與血管壁鎖在一塊兒,加強密度、更加牢靠。」抽菸會增加主動脈瘤發生、破裂的機率,柯博仁一再叮嚀,「沒抽菸的朋友,千萬別抽菸;有抽菸的朋友,得趕快戒菸。」上了年紀的朋友要多關心自己主動脈的健康狀態,只要利用超音波,短短幾分鐘便可以檢查主動脈的狀況,請記得定期追蹤。若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也請一定要控制達標!(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168斷食法超有感 為何醫師不推?

168斷食法超有感 為何醫師不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減重門診常會有人詢問各種特殊飲食方式可不可行,從過去的香蕉減重法、紅酒起司減重法,到近期的生酮飲食與今天要討論的16:8飲食,五花八門琳瑯滿目。這類型飲食統稱為極端飲食,特點是對減低體重的確有效(注意我講的是體重有效並非體脂),否則不會那麼多人嘗試與分享。另外在執行上容易,只要對自己狠得下心,不用學太多飲食的技巧短時間就可以做到,所以很容易成為一種風潮。但為何這類的減重飲食方式只在網路間流傳,大醫院的醫師與營養師都不推薦?16:8飲食的做法是在8小時內將一天的熱量攝取完畢,剩下的16小時就不能進食熱量,在網路還有更進階的18:6甚至最極端的20:4,這讓我想到過去也流行過的和尚減重法,即過午不食,做法也是依此類推。肌肉量會下降 日後復胖機率極高理論依據是在進食期間胰島素上升,而胰島素屬於儲存的內分泌,在胰島素明顯上升時脂肪分解的比率也跟著下降。非進食期間可以造成升糖素上升,升糖素和胰島素相反,升糖素上升時脂肪分解比例會提高。所以一天只有1/3的時間儲存脂肪,其他時間可以分解脂肪。這樣的做法聽來很棒,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美好。可以試想早上7點起床吃第一口東西,下午3點以後就不能再吃東西直到睡著為止,若忍不住吃東西的時間應該就是消夜時間了。所以完整的配套措施非常重要。1.蛋白質比例蛋白質比例高可延長飽足感,所以最後一輪進食須以蛋白質為主才有機會成功。2.重量訓練研究顯示體脂肪高的族群使用斷食法減到重量的大多是肌肉,即使有做重訓,肌肉量一樣會下降,只是沒有那麼誇張而已。所以這類的飲食對基礎代謝是有明顯傷害的。體重雖然下降但基礎代謝率一起受傷,日後復胖機率極高,且還會更胖。3.過人的意志任何一種飲食方式若無法長時間執行,恢復過去的飲食方式就是恢復過去的體重。此類飲食方式像購物台廣告 旋風過後無蹤影當16:8沒效了,還有18:6可以嘗試,當18:6沒效了就去試20:4,那20:4沒效呢?當一天只吃一餐還瘦不下來時一定是基礎代謝被傷害得很徹底,心理上也容易崩潰大吃,門診有很多這樣的病人,他們都變得很難減,所以大家不要隨便跟風。這些飲食方式可以看成類似購物台的廣告,產品都講得十分神效,但過了一年回頭看這些產品都消失了,又有另外的神效的產品讓大家購買。相信未來仍會出現所謂有效的減重飲食方式,但大多不脫離我們今天提到的問題範疇。請大家在執行前務必三思,真的不懂也不要只求助於網路,諮詢專業醫師與營養師的意見才是正解。(文章授權提供/雅得麗診所)

身高矮小打擊自信 少女求診盼長高

身高矮小打擊自信 少女求診盼長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孩子成長過程中,許多父母會擔心「我的小孩是否身高太矮小」,輸在起跑點,並憂慮小孩因身高遭受同儕排擠而喪失自信心。小兒科診所蔡尚均院長表示,門診中曾有身高155公分的國三生,因為覺得自己身高比同儕矮小,在家長陪同下求助於門診,雖然評估骨齡確認成年身高在可接受範圍內,但女同學仍哭著希望能藉著生長激素治療來增加身高。身高受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的綜合影響蔡尚均院長表示,評估孩童成長要將孩子的成長紀錄在生長曲線表上,依據同儕統計身高的兩個標準差以下,也就是說生長曲線在3%以下,會視為身材矮小,在正常情況下,孩童在2、3歲以後就會沿著固定的生長軌道成長。可見影響身高最重要的因素是遺傳,所以每一個小孩在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身高藍圖」;受到父母雙親各半的身高影響,影響成年身高的絕大因素早已注定好,因此,蔡尚均院長強調,父母應該思考「如何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才是對孩子身高合理的期待。後天環境也是影響身高的關鍵因素,人類過往歷史中又以營養攝取最顯重要,但現在台灣大多數孩子都能獲得充足的食物攝取,與其過度期待孩子要攝取「多少」食物量,更應注重孩子的營養「需求」,傾聽孩子「想吃不想吃」聲音,吃得多並不代表會長得高。另外,若孩童愛吃甜食而攝取過多的糖分,也會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造成孩童的身高生長問題。疾病恐影響身高發育 治療過程應留意藥物、荷爾蒙、慢性疾病與遺傳疾病,也都是影響身高的重要因素。以類固醇為例,它屬於賀爾蒙的一種,確定會影響生長,但兒童常見過敏性疾病包括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 又常常需要這類藥物的治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建議應謹慎使用藥物。又如慢性腎臟病的孩童,食欲不振、營養吸收不良,會造成身材矮小,小胖威利症或透納氏症等遺傳性疾病,也有身材矮小的問題,可透過施打生長激素來增加身高與提高生活品質。蔡尚均院長呼籲,父母無須過度焦慮孩子的成長,在孩童成長的階段,應專注在「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養成早睡早起充足睡眠習慣,讓身體在對的時間休息,就能分泌足夠的生長激素;同時養成不吃零食均衡飲食習慣,讓孩童攝取不加工、不受污染的原形食物。孩子在成長階段能養成良好睡眠、健康飲食、適度運動,一輩子受用,也不會錯過生長黃金時間。(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白袍初衷 林欣榮分享25個救命故事

白袍初衷 林欣榮分享25個救命故事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有時候我會想起阿嬤,內心堆疊著惋惜。每回我抽空回家鄉,她總會煮一桌豐盛的菜餚,裡頭有一半以上都是我愛吃的菜,她對家人的愛,和著鹽、融進糖,撒在那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餚裡。但曾幾何時,她的步履不再輕快,即使慢慢走也走不穩。媽媽說,阿嬤最近怪怪的,吃飯餵藥都含在嘴裡不吞;說起話來猶如霧靄,模糊中時對時錯。當時我告訴家人,這是正常的老化,「老了就是這樣。」我用一句話周全了所有她行為改變的解釋。時隔幾十年,我常希望,若真有時光機存在,我或許還能再多吃幾年阿嬤的菜。不讓腦神經損傷病患 重蹈阿嬤後塵花蓮慈濟醫院院長、腦神經外科醫生林欣榮在其新書《能醒能走――林欣榮教授的腦醫學救命筆記》,憶起過去對於腦積水、巴金森氏症及小血管疾病涉獵不深的遺憾,直到他從美國回來,開始積極投入創新研究,才漸漸地在動物與細胞中學到「原來我未曾花太多心思了解的疾病,竟然是大腦疾病的通病!」「八年前一向喜歡外出的父親變得愈來愈居家,不願出門,走路踩著小碎步,連抬腿的力氣都沒有;有時尿意襲來,才站起來就尿下去了;不僅如此,說起話來還顛顛倒倒,像極了當年的阿嬤!」此刻的林欣榮早已蛻變,為父親做檢查,發現他有腦積水的問題,於是為他接上引流管解決腦部積水後,再帶著他積極復健,藉由抬腿、唱歌活絡腦神經生長。至今,9旬的父親還能開車載母親出門買菜,甚至能從台南陪病人到花蓮來找林欣榮看病。林欣榮將行醫四十年的寶貴經驗,帶領腦神經外科及中西醫合療團隊,透過二十五個故事,化做文字完整呈現,一路陪伴病人走過病痛折磨的點點滴滴,同時可見到醫療團隊與病人之間互動的點滴,以及白袍下的初衷。讓醒不過來的醒來 站不起來的能站起書中也不乏從國外千里迢迢回台,甚至翻山越嶺到花蓮找林欣榮醫治的患者,阿清就是其中一例。阿清忽然變得不愛說話,要他一次吐出三個字,都像被人掐著他的喉嚨一樣,後來走路越來越不穩、常常跌倒,看遍各大醫院都查不出正確病因,但阿清的太太不放棄,帶阿清到花蓮找林欣榮看診,終於找出真正病因,巴金森氏症合併水腦問題,水腦引流治療後,阿清竟一口氣說出20幾個字。經過服藥控制巴金森氏症、定期追蹤,阿清已逐漸復原,更現身新書發表會,展現醫療成果。林欣榮表示,腦神經外科就是要讓「醒不過來的能醒、站不起來的能站起來」,重點是,還要讓患者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自己能基本地顧好自己,找回活著的尊嚴。

頭痛欲裂誤認腦瘤 竟是青光眼險失明

頭痛欲裂誤認腦瘤 竟是青光眼險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70歲的張媽媽20多年前因頭痛、肩胛痛和胸悶就醫,被當成心臟病,治療3個多月依舊頭痛欲裂,醫師甚至懷疑她長腦瘤,最嚴重時吃止痛藥只能緩解10幾分鐘,頭痛到必須靠著沙發支撐頭部,跑遍各大醫院的她,還辭去工作只為能找出病因,最後終於發現是青光眼問題,初期藥物副作用讓她吃足苦頭,所幸最後經藥物調整後才成功控制眼壓、保住視力。青光眼視力的小偷 1/4有失明危機醫師提醒,急性青光眼發作可能引起噁心、嘔吐等症狀,有些人不以為意,以為睡一覺就好,結果睡醒了,視力也沒了!台灣青光眼患者高達35~45萬人,比慢性腎衰竭、憂鬱症等疾病的患者數還多,且其中1/4有失明危機,提醒民眾注意青光眼徵兆,早期發現並治療才能避免失明風險。長庚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青光眼位居失明原因的第二名,亞州人罹患青光眼後有25%失明機率。臨床上青光眼分成兩種,一種是開放型,患者往往沒症狀,等到視野缺損時,視力已經無法恢復;另一種閉鎖型較為急性,患者會感到頭痛、噁心,如未及時就醫,可能一覺醒來已喪失視力。因此青光眼也被稱為「視力的殺手」或「視力的小偷」。青光眼簡單來說就是眼壓太高壓迫視神經,造成視力和視野不同程度的傷害。陳賢立指出,人眼的水晶體前方與角膜中間,充滿了房水液,提供眼睛組織營養,正常情況下,48~90%的房水液會從小樑網膜排出、剩下的則由葡萄鞏膜排出,一旦排出管道出問題,房水液排不出去,眼壓就會增高,形成青光眼。青光眼無法治癒 降眼壓才能保視力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正常眼壓應介於11~20毫米汞柱,眼睛每天大概分泌3.5毫升的房水液,如果排出少於3.5毫升,眼壓就會增高,出現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眼球劇痛等症狀。目前青光眼的治療只能延緩視力喪失,無法治癒,降低眼壓是唯一可以改善青光眼視野喪失的有效方法,初期患者要避免惡化,末期患者則要維持視覺功能。哪些人是青光眼高危險族群?陳賢立提醒,眼壓值較高、年齡超過40歲、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或遠視加白內障患者,以及血壓偏低且手腳冰冷者、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受過外傷、有虹彩炎、眼內腫瘤和眼內出血病史者都要小心。呂大文建議,青光眼患者要依照醫囑使用藥物,並定期接受眼科醫師檢查,包括眼壓、視神經與視野追蹤,才能確保眼睛健康,高危險群則應每年定期做眼睛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