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唇顎裂少女摘下口罩 靠繪畫重拾自信

唇顎裂少女摘下口罩 靠繪畫重拾自信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17歲楊昀蓁左側唇顎裂、鼻翼塌,因戽斗影響咬合,吃東西也受影響,「一直以來,我都非常沒自信,到了高中,我成了邊緣人,起初我也努力交朋友,但都失敗了,戴口罩成了我的保護色。」 媽媽為讓昀蓁恢復自信,帶她參加社福團體的活動,也連續好幾年參加公益桌曆投稿,一直設法當隱形人的昀蓁,心境慢慢產生變化,她對相貌釋懷了,不再害怕別人投射的眼光。「我學會肯定自己,愛自己別人才會愛我。我們無法決定自己天生的容顏。但一個人的自信是可以後天培養的。」公益桌曆義賣 「鼓勵跟我一樣與眾不同的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向顱顏患者徵稿製作公益桌曆邁入第9年,許多人年年投稿,他們表示這已成為年年必做的事,透過自己的畫作去幫助其他顱顏患者,相當有意義。得獎人表示:「這本公益桌曆也能幫助到基金會的小朋友,希望有更多人可以支持購買,鼓勵跟我一樣與眾不同的人。」四度投稿的昀蓁,以「擁抱生命之源頭」畫作獲選,畫中媽媽環抱孩子,孩子感受到媽媽的心跳聲、呼吸聲,產生深深的安全感,母子緊緊相連,互相傳遞能量。 小耳症患者發現自己不孤單 「現在的樣子也很好」另一名畫作獲選者李岳謙,是小耳症患者,右側小耳幾乎沒有聽力,左耳聽損50分貝。18歲的岳謙從小跟媽媽相依偎命,媽媽以平常心看待小耳症,並積極帶他參加繪本治療團體、自我肯定親子成長團體、兒童人際關係夏令營等活動。岳謙說:「印象最深刻的是,媽媽帶我去基金會聽小耳症講座,而我跟一群同樣是小耳症的小孩玩,發現原來自己並不孤單。」  岳謙表示,他沒動過耳朵重建手術,也不認為有重建的必要,現在的樣子也很好。也鼓勵其他顱顏患者,正視、接受,堅強地活下去。2021年「Hug!」公益桌曆可於基金會網站購買(www.nncf.org/),大眾的支持是對顱顏孩子的肯定,並幫助國內外顱顏患者也能好好長大。 

蜜大腿才是王道!3招擺脫弱肌筷子腿

蜜大腿才是王道!3招擺脫弱肌筷子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蜜大腿時代來臨!肌肉量足夠,會讓雙腿看起來充滿彈性和光澤,造就性感蜜大腿,比起許多女性嚮往的鳥仔腿,微肉感的蜜大腿更加誘人!那麼該怎麼鍛鍊?皮拉提斯老師Sasa分享3動作,不需要任何器材,在安全的空間中隨時都能訓練。 大腿內收1.在瑜伽墊上採躺姿,上半身躺平,雙手在肩膀左右打開,雙腳抬起,腰背、臀部貼僅在地板,雙腳呈現Tabletop。2.雙腳左右打開,吸氣預備,吐氣時將注意力放在大腿內收肌群,將雙腳往內夾進來,吸氣打開,重複動作。組數:10下為1組,可依照自己的能力安排組數。 側臥腳踏車1.在瑜伽墊上採側臥姿,下手伸直,另一隻手輕放在胸前穩定,頭部輕靠下手的大手臂,腰部微微離開地面,雙腳伸直向外延伸併攏,左右髂前上脊垂直於地面,保持良好的體線。2.吸氣預備,吐氣時雙腳往上提,吸氣時再輕輕放下,過程中保持自然呼吸,一定不要憋氣喔!組數:10下為1組,可依照自己的能力安排組數。 V型船式1.在瑜伽墊上採坐姿,雙腿屈膝,雙手輕扶膝窩,腳尖點地,腹部內收,脊椎延伸拉長,肩膀下壓不聳肩。2.重心稍微往後,抬起雙腿,雙手移動到身體側邊,用指腹輕碰地板,雙腳往前延伸,吸氣時雙腳往上提,吐氣下壓,重複動作。組數:10下為1組,可依照自己的能力安排組數。 碧昂絲、瑪丹娜等天后都是蜜大腿的代表人物,但許多人會覺得那腿圍不細耶!這難道不是粗大腿嗎?事實上大腿變粗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水腫、骨盆歪斜,或最常見的脂肪堆積,過多的脂肪囤積,反而容易造成體內發炎,增加疾病發生的可能。而蜜大腿受到推崇的原因在於,透過運動和飲食控制,來減少多餘的脂肪並增加肌肉,如果仔細觀察蜜大腿的側邊,會有一條不是很明顯的肌肉曲線,那是當體脂肪降到一定比率,股外側肌和股內側肌之間才會出現的線條。 Sasa老師提醒,希望大家拋開用粗細判斷雙腿好看程度的標準,更應關注的是肌肉量是否足夠,與體脂肪有沒有在標準範圍內。

中秋月圓身不圓 烤肉把握6原則

中秋月圓身不圓 烤肉把握6原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秋月圓人團圓,烤肉月餅少不了,怎麼吃才能月圓圓,人團圓,身不圓?醫師提醒,應景的柚子中具有「呋喃香豆素」成分,會與部分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而烤肉時烤焦的食物會有梅納反應產物,食用易致癌,應丟棄不吃;100公克加上蛋黃的廣式月餅,熱量則逼近500大卡。服用心血管藥物吃柚子 留心交互作用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家醫科主任胡松林表示,中秋節應景的柚子中具有類似葡萄柚所含的「呋喃香豆素」成分,可能會與部分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產生不良反應或影響療效。若民眾有服用降血脂藥如 Atorvastatin、Lovastatin、Simvastatin,降血壓藥如 Amlodipine、Felodioine、Nifedipine、Verapamil,安眠藥如 Diazepam、Midazolam、Triazolam、Buspirone,抗心律不整藥物如 Amiodarone、Quinidine,免疫抑制劑 Cyclosporine,抗癲癇藥如 Carbamazepine 等,應儘量避免食用柚子,或諮詢專業醫師。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營養師黃琳惠提醒,烤肉時飲食順序要調整,先菜再肉後澱粉,能延緩飯後血糖上升、增加飽足感,避免澱粉攝取過多。而大量蔬菜可助腸胃道蠕動,可挑選水分含量較高的蔬菜如彩椒、筊白筍、絲瓜、香菇、玉米筍等;再來以生菜包肉取代吐司夾肉,可減少約70大卡的熱量攝取。此外,加工肉品如香腸、熱狗、培根等,為防止微生物生長或保色,製作時會添加亞硝酸鹽,長期食用可能提高致癌率,建議避免。至於飲品解油膩,避免含糖的碳酸飲料,選擇無加糖氣泡水、無糖茶飲或檸檬水,減少精製糖攝取。市售烤肉醬1匙15公克約含300毫克鈉,等於每刷一次熱量多吃進5大卡,可先醃再烤,或在烘烤後撒點海鹽、蔥蒜、七味粉取代醬料。最後食材以專用刀具砧板處理,烤好的食物與生食分開,不要共用器具夾生肉及熟肉,避免交叉污染造成腹瀉、食物中毒等情況。一顆蛋黃酥相當一碗白飯 可切塊分食一顆100公克左右棗泥口味不含蛋黃的廣式月餅熱量約420大卡,相當於1.5碗飯,若再加上蛋黃熱量則逼近500大卡,膽固醇含量相當可觀。鳳梨酥及蛋黃酥一顆平均重量50公克,熱量大約230大卡,相當於8分滿碗的白飯,約6顆至8顆方糖的含糖量。建議切成4至6等分,與朋友共同分享;並選擇高纖內餡如土鳳梨、核桃、地瓜等內餡,搭配無糖茶類、氣泡水等解甜膩,可以減少精緻糖攝取,避免血糖及體重攀升。

豬隊友注意!從做家事進化成好爸爸

豬隊友注意!從做家事進化成好爸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曾看過一篇文章,標題是:「為何爸爸顧小孩,標準是『只要還活著』就好!」當下不禁笑了出來。這句話真是傳神地表達出媽媽對於豬隊友爸爸的無奈心聲。女人如果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老公帶小孩,恐怕會產生嚴重的夫妻爭執。我相信很多媽媽的確也不「奢望」另一半真能幫上忙,只要他們別像另一個大孩子來添亂就好。但不是我要幫男性說話,我真的認為男性並非生來就懂得如何當爸,因為孩子並不是從爸爸的肚子裡生出來,缺乏懷胎十月的默契培養期,所以父子的連結在先天上就略遜於媽媽。再加上爸爸在家中,多半是肩負經濟重擔的角色,對於教養,相較於煩惱如何帶小孩,他們會更關心養育孩子的支出與孩子的健康問題。所以,如果想跟孩子更親近,要扮演好爸爸的角色真的需要多用心!兄兼父職的成長歷程,讓我提早擔任父親的角色回顧我的童年,父親很早就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缺席了。在我八歲時,他就因病過世。雖然我對爸爸的印象很模糊,但仍依稀記得他是個顧家的好男人,就像棵枝葉茂密的堅穩大樹一樣,為家人遮風避雨。他的職業是中醫師,白天在市立聯合醫院看診,晚上下班後繼續在自家的診所為病患服務,從早到晚認真工作,只為讓家人有更好的生活,但也因此我們很少有親子相處的時間。爸爸過世後,母親必須擔起家計,照顧我和弟弟。原本的她是位英文老師,後來放棄教職,接手經營父親留下來的中藥行,也由於工作實在忙碌,因此媽媽期許我當個「小爸爸」來照顧弟弟。年紀比我小四歲的弟弟,看似小跟班,其實當時在我眼中簡直是個拖油瓶,小時候只要我去同學家玩,就一定得帶著他。在我唸高中時,還曾經代替媽媽去參加他的國一家長會。回想起來,這些點點滴滴都是成長過程中的深刻記憶。媽媽因為肩負經濟重擔,所以壓力極大,有時我會從她說話的語氣中感覺她的不高興,或是某些表現讓我察覺可能我做錯了什麼事讓她不開心,長久下來,我也因此養成了細心觀察的敏銳度,讓我現在成為琦琦眼中善解人意的暖男。而缺乏父親陪伴的童年,也讓我下定決心,在有自己的孩子之後,一定要全心全意地守護他。把握父母的保存期限,讓「陪伴」成為孩子最好的禮物身為兒科醫師,兒童的各種疑難雜症都難不倒我。但小肉包出生後,我深刻地體會到:一位好醫生並不等於會是一個好爸爸。對於照顧嬰幼孩這件事,我唯一拿手的,是在嬰兒室曾演練過的餵奶和換尿布。但要如何製作副食品、要如何處理他的哭鬧、要如何面對他所有的生活瑣事,都是在醫學院沒學過、原文書上沒看過,論文也沒讀過的。所以我和所有的新手爸爸一樣,剛開始時還真有點不知所措。我也非常認同以前小兒科前輩所說的:「在當了爸爸之後,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兒科醫師。」「我究竟要跟他玩什麼、說什麼?」初為人父時,我常有這樣的疑惑,也覺得自己才像個幼稚的孩子。反觀大學念教育系的琦琦,還會自創一些遊戲,母子倆玩得不亦樂乎,讓我對自己的束手無策覺得有些氣餒。但是沒關係,孩子永遠是你最好的聽眾,兩、三個月大的寶包已經對聲音有反應,會表現出「社會性的行為」,只要對著他說說話,他就會對你笑,也會咿咿呀呀地回應你。因此第一次做爸爸的人不用緊張,你只要多花時間陪伴寶包,溫柔地看著他,對他說說話(不用講什麼人生大道理,他還小聽不懂啦),寶包一定會回報燦爛又純真的笑容,讓你即使再忙再累,也會忘記疲憊。除了親力親為陪玩、陪睡、換尿布、餵奶,等到寶包差不多五、六個月大(大約是會坐的時候),爸媽還可以和寶包「親子共讀」,找一個適合的環境、適合的時間,翻開適合的繪本,全家一起輕鬆度過。你不必將內容全部逐字唸出,主要是要達到與寶包互動的目的,我認為這應該是爸爸們可以做到的。但親子共讀前,我覺得爸爸還是要先抽出幾分鐘研究一下那本書在講什麼、如何使用,這樣會比較容易上手。現在的繪本或童書都做得非常有趣,不但會因應寶包不同的年齡製作適合的內容,還會設計成立體書或是有一些小機關,例如裡面有小鏡子或是運用不同的材質,來促進寶包的感覺統合發展。而且親子共讀是不限年齡的,即使寶包日後漸漸長大成人,父母子女還是可以一起樂享讀書趣。「間接育兒」也是種支持與幫忙的方式雖然許多爸爸帶小孩的方法,就是「等媽媽回來」,但我也碰過不少有心幫忙的爸爸會私下跟我抱怨:「有了孩子以後,我就好像變成一個廢人,孩子哭了我要抱他或是沖奶,我太太就嫌我笨手笨腳要我走開。」有的則哀怨地說:「老婆每天的重心就是寶包,我下班回來,也不問我累不累。想看電視放輕鬆一下,她就一直唸個不停,說我什麼都不幫忙,只會做現成的爸爸,我也很想幫忙啊!只是不知道該做什麼。」其實,說到幫忙,不一定是幫寶寶換尿布、哄寶寶入睡這類的事。尤其是對初為人父的爸爸來說,這些瑣事或許也有一定的難度。我建議,其實爸爸們可以參考有位日本醫學教授所提出「間接育兒」的觀念,就是:先把家裡的勞動工作做好,像是洗碗、洗衣服、拖地、倒垃圾等,讓媽媽可以減輕體力的負擔,這樣媽媽就有更多的時間與精神去照顧寶包,這也是爸爸對家庭與育兒的一種間接幫忙。漸漸地,爸爸做家事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媽媽也會放心讓爸爸進一步參與照顧寶包的工作。(本文摘自/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時報出版)

年輕選手運動後猝死 心肌肥厚奪命

年輕選手運動後猝死 心肌肥厚奪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般民眾對肥厚性心肌病變並不熟悉,但年輕人、小孩、甚至運動員,在運動後猝死的新聞常有耳聞。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魏崢院長表示,這疾病常發生在有家族病史的人身上,體檢時只要加上心臟超音波檢查就能發現。體檢加心臟超音波可揪出 輕症吃藥可控制肥厚性心肌病變分兩類,非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是因為心臟肌肉變得異常肥厚,血液在腔室內的容量變小,以致打出去的血液量也減少;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則是因為腔室變小後,血液滯留腔室內無法打出,因此患者常常突然就暈倒、猝死。患者常見症狀包括胸痛及心室性心搏過速的心律不整等問題。魏崢強調,肥厚性心肌病變尤其容易發生在有家族史的人身上,因此呼籲有家族病史的民眾最好到醫院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民眾在做體檢的時候,往往會忽略掉這一個診斷。」魏崢表示,心臟超音波是發現心肌肥厚最簡單的檢查,另外,透過核磁共振檢查,就能從影像看出心肌肥厚的程度,若要確診,還需要做到切片檢查。整體而言,心肌肥厚患者發生率約有1%。大部分病情輕微的患者以藥物治療,就有機會一輩子得到控制,但很多嚴重的阻塞型心肌肥厚患者必須接受開刀治療。魏崢表示,非阻塞型的心肌肥厚過去被認為不能開刀,如今的技術已經能把太厚的肌肉切除,恢復心臟腔室正常的空間大小。常見症狀胸痛、心室性心搏過速的心律不整發現疾病初始,醫師必須先用精確影像鑑別診斷確診,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還要了解患者是否伴隨心律不整,以往是否曾有心室顫動、心搏過速等情形。 「心臟血打不出去,心肌肥厚的地方就變得缺氧,」魏崢解釋,缺氧情形會造成嚴重的心室顫動,這種情況需要電擊急救才能免於死亡。另一種情況則是患者發生心律不整當下,只覺得短時間內頭暈,不至於昏倒,後來檢查才發現原來有心律不整,因此這兩種患者就會建議安裝植入式去顫器,預防心律不整造成的猝死。 心肌肥厚手術後,雖然症狀就能緩解,但仍需定期追蹤,對心律不整的症狀也要特別留意。(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獨特機轉治思覺失調 高材生重返校園

獨特機轉治思覺失調 高材生重返校園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21歲的小琪是國立大學的高材生,剛入學就出現脫序行為,總覺得身邊的人要害她,內心恐懼不已,甚至曾經在街上裸奔。家人陪伴就醫後,確診為思覺失調症,因缺乏藥物穩定治療,病情反覆,無法繼續求學,只好休學靜養。後來聽從醫師的建議,以新型藥物進行治療,很快地小琪不再受幻聽、妄想等症狀困擾,漸漸重拾信心,期待重回校園完成學業。大眾污名化 認為患者都有攻擊行為台灣約有15萬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好發年齡為15~30歲,很多患者受到疾病干擾,無法完成學業或順利工作,失去他們原有的人生。鹿港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邱南英表示,許多人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都有攻擊行為,其實他們是疾病的受害者,不是社會事件的加害者,大眾不了解患者艱辛的治療歷程,污名化是對患者的另一種傷害。思覺失調症除了正性症狀(如聽幻覺、妄想等),患者多也承受著負性症狀(如社會退縮、面無表情、消極懶散等)、認知相關症狀(如判斷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等)以及情緒相關症狀(如憂鬱、焦慮、擔心、易怒等)、解組症狀(如胡言亂語、混亂怪異的行為)。新藥改善精神呆滯、食欲增加副作用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發病原因,可能與腦中多巴胺與血清素有關,第一代藥物,雖然控制了多巴胺,但容易出現精神呆滯、手抖等副作用,年輕人看起來像個老頭;第二代藥物雖改善上述副作用,但患者食欲增加,容易變胖產生心血管疾病。新一代藥物可以良好穩定大腦多巴胺與血清素濃度,讓服藥患者不會精神呆滯,也不容易食欲增加,只要正常服藥,復發風險可以顯著降低,大腦永久性傷害也能減少,且今年初已納入健保給付。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精神科主任陳紹祖表示,現在常見的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能有效減少正性症狀,但在正性症狀減少、病情穩定後,患者其實情緒上仍飽受折磨。許多患者在恢復病識感後,易產生情緒低落、憂鬱的感受,面對人群時會感受到明顯壓力,有些患者甚至會經歷沒有原因的焦慮感,生活中滿滿害怕、不安的情緒。對許多患者而言,回到正常生活是他們最大的願望,但思覺失調症會造成患者思考能力不如以往,加上患者恐懼疾病復發,什麼事都不敢做。目前大約僅有三成患者可以在穩定治療下回歸社會,尚有三成患者雖能照顧自己,卻仍無法恢復原有的能力,完成簡單的工作。曾有患者家屬說:「沒關係,爸爸養你一輩子。」雖然背後的情感讓人動容,陳紹祖仍期待可以有更多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回歸社會,因為患者父母會老、兄弟姊妹會有自已的家庭,患者終有一日還是要學習自立。因此鼓勵患者透過新獨特機轉藥物,改善全面性症狀,開創自己的第二人生。

不可不知 3D齒雕和傳統牙套的差異

不可不知 3D齒雕和傳統牙套的差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家常在廣告上看到或聽牙醫師提到「3D齒雕」,究竟什麼是「3D齒雕」,它的適應症又是什麼呢?「3D齒雕」的英文是CAD-CAM (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指的是利用光學取模的方式,把病人的牙齒資訊傳遞到電腦中,再經由數位化方式來完成補綴物設計和製作的方法。它的應用範圍隨著科技的進步愈來愈廣泛,除了可以用在傳統的牙套、牙橋上,近來比較流行的嵌體、冠蓋體,以及植牙的手術導板、隱形矯正使用的透明牙套,甚至是活動假牙也漸漸導入此技術。傳統的製作方式相較固定式補綴物的精準度已不相上下,後者具備了節省時間、便於檢視分析支台齒製備狀況、節省模型存放空間、易於和病人溝通等優點。但相對的機器的成本也非常高,需經過訓練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生活家牙醫診所 魏緯昕醫師表示「3D齒雕」指的只是一項技術,並不是一種特定的治療方式或修復體,一般民眾比較容易把「3D齒雕」、「嵌體」、「冠蓋體」混淆。「嵌體」和「冠蓋體」是間接復形物「嵌體」或「冠蓋體」是一種間接復形物,在將牙齒修磨與取模後,經由技工製作出來,再由牙醫師黏著到目標牙齒上,主要是用來修復缺損較大的牙齒,當沒有覆蓋牙齒的咬頭時稱為「嵌體」,而覆蓋了一個以上的咬頭時就稱為「冠蓋體」。牙齒大範圍蛀牙缺損,「嵌體」或「冠蓋體」可提供耐久保護牙齒因蛀牙或外傷造成齒質結構缺損時,如果範圍較小,可以用樹脂直接填補。當範圍逐漸增加時,樹脂的強度可能不夠支持剩餘不多的齒質,再加上樹脂因本身材料的特性,會隨時間老化而變得較脆弱,這時候容易出現牙齒斷裂或是樹脂填補物斷裂的狀況。此外,牙齒的大範圍缺損也會讓樹脂直接填補的難度大幅增加,病人會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成果通常也不易達到理想的型態,容易造成再次蛀牙或填補物掉落的機會。對於這類大範圍缺損的不利條件,「嵌體」或「冠蓋體」提供了不錯的解決方法,因為使用的材料如金合金或陶瓷都有比樹脂更高的強度和材料穩定性,在經適當的設計後,通常可以提供牙齒更耐久的保護,較易達到理想的形態。「冠蓋體」可減少修磨,保留較多原生齒質一般牙醫師對於根管治療後的後牙,會建議做全覆蓋式的補綴物將其保護起來,避免咬裂。傳統作法會將牙齒磨小一圈,再做一個牙套把它套起來。但是這樣的作法會磨去非常大量的齒質,如果病人套上牙套後沒有好好的清潔維護,多年後出現二次蛀牙,通常這顆牙齒就只能拔掉了。魏緯昕醫師指出,製作「冠蓋體」的最大的好處是,可經由合理的設計,在將咬合面覆蓋起來的同時,也盡可能減少齒質的修磨,針對缺損的部分,像拼積木一樣把缺的地方拼上去。因為保留下來的齒質很多,就算之後這顆牙齒再度出現蛀牙或其他原因造成缺損,再次接受治療而保存下來的機會相較傳統牙套也會高很多。基於上述原因,魏醫師告知,對於缺損較大的牙齒和根管治療後的後牙,在條件許可時,會比較建議優先考量以「嵌體」或「冠蓋體」的方式來進行重建。儘管治療過程可能會較費工、對醫師技術要求較高、收費也可能相對較高,但是有機會換來牙齒更長的使用年限,還是相當划算的。

卵巢衰老難受孕 中醫調理圓求子心願

卵巢衰老難受孕 中醫調理圓求子心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對夫妻來看診,妻子表示,準備懷孕很久了,去年婦產科檢查AMH是0.8,做了兩次試管及一次人工都失敗,今年檢查AMH只剩下0.1,婦產科醫師建議,這種情形先不要做試管了,好好找中醫調身體才重要。看了病歷上的年齡欄,42歲,也難怪婦產科醫師會這樣說……該名患者接著說:「婦產科醫師說我卵巢已經老化嚴重,但我的月經周期還很規律,量也還不錯,難道真的沒希望嗎?」AMH小於2 代表示卵子庫存量不足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MH)是一種醣類蛋白,主要由卵巢小卵泡分泌,因此,卵巢小卵泡數目越多,血清中抗穆勒氏管荷爾蒙濃度越高,所以如果AMH指數明顯掉下來,就代表卵巢的小卵泡越來越少,也就是卵巢衰老的越嚴重。當AMH小於2時表示卵子庫存量不足,小於0.8時則表示嚴重卵巢衰退,當AMH趨近於0時,就是代表更年期即將來到。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要了解卵巢的生理機能及老化現象,就要先知道中醫的「天癸」。在古代,中醫把女子每個月的月經稱為天癸,「天」是代表其來源於先天,「癸」是說明其本質屬天干中的癸水,有陽中之陰的意思,簡單講就是「元氣」的意涵。中醫古籍《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中醫調理天癸竭 不需使用荷爾蒙天癸藏於腎,並隨腎氣的生理消長而變化。腎氣初盛,天癸亦微;腎氣既盛,天癸蓄極而泌;腎氣漸衰,天癸乃竭。天癸是人體腎中精氣充盈,在一定年齡時產生的一種精微物質,古人稱「無形之水」,和人體的生長發育與生殖有密切相關。而「天癸竭」,就是人體把這些先天元氣消耗嚴重,而出現的一連串現象,雖然「七七任脈虛,太脈衰少,天癸竭」,七七指的是大約女子49歲前後,也就是常會出現更年期的階段,天癸竭了,所以就生育功能就耗竭了。一定七七就會天癸竭嗎?那也未必。根據中醫「腎主生殖」的理論,各種因素造成腎氣衰、天癸竭,都是任二脈逐漸虧虛,精血不足的變化。腎陽虛不能上濟於心,會導致心腎不交、腎陰不足以涵養肝木,以致肝腎陰虛。如果反過來可以好好調養腎氣、任、氣血,不但可以延緩天癸耗竭的時間,也可以讓身體維持在較年輕的狀態,保持良好的卵巢能力,就可以提高懷孕的機會。經過半年多的中醫調養,他們在一次回診時,興奮的說:「我上個月回診婦產科檢查,AMH竟然回升到1.2,婦產科醫師一看機不可失,就立刻幫我們做試管,沒想到一次就成功了喔,我們都覺得很神奇呢!」中醫調理天癸竭,不必使用荷爾蒙,也不必使用排卵藥,卻可以使卵巢的排卵功能慢慢恢復,又不會讓卵巢處於過度勞累的運轉狀態,可以在正確的時間按時排卵、又可以排出品質夠好的卵泡,提高懷孕機率。(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幼兒黏人不上學 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幼兒黏人不上學 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智今年2歲半,第一天去幼兒園哭了整天,需要幼兒園老師轉移注意力才比較不哭鬧。這種狀況持續了兩周,哭到喉嚨沙啞還不停碎念。媽媽每天好不容易把小智帶到校車旁,小智卻怎麼都不肯上車,一直抓著媽媽,哭喊著說不要上學。媽媽的心裡又氣又急又難過,只好火速交給老師立即關校車門,然後帶著不捨的心情跟孩子說再見。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主任曾舜玲指出,類似的景象在各園所開學時不斷上演,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不想上學呢?原因不外乎,離不開父母所產生的分離焦慮,及對園所環境適應困難。分離焦慮持續的時間長短,一般來說,與孩子年齡成反比,愈小的孩子需要愈長的時間才能完全適應。因個別狀況及對父母的信任程度,導致分離焦慮時間拖一個月,甚至一年也有可能。基本上,如果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度夠,跟老師的關係也很好;以及與幼兒園小朋友相處愉快,焦慮感覺就會逐漸減少。5件事幫孩子克服分離焦慮1.增進親子關係:有空時陪孩子玩他想玩的遊戲、說故事、帶他出去玩、了解他的想法等,要讓孩子感覺到被關懷及支持,才能減低分離焦慮。2.帶玩偶上學:給他習慣的物品,如巧虎玩偶或照片,代替你陪伴他的東西,告訴他若想念你時,可以抱抱玩偶或看看照片等。3.離開孩子時要表現得溫暖而堅定:離開時抱抱孩子,溫和但明確告知什麼時候一定會去接他,希望他在學校跟小朋友玩得很開心,也相信他做得到,然後才把他交給老師。4.準時接送:跟孩子的承諾一定要信守,如果遇到臨時情況無法準時,一定要事先告知何時會去接他。5.在家裡玩躲貓貓遊戲:透過遊戲讓孩子體驗,父母暫時不見但還是會再出現的感覺。

讓長輩安享晚年 挑選照護機構4重點

讓長輩安享晚年 挑選照護機構4重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一家未立案的安養中心昨下午發生火警,3名臥床患者被救出,但失去生命跡象,2人傷重不治,1人搶救至今晨後仍離世,造成3死。北市府表示,該址非立案機構,丁姓負責人自行收置3名行動不便的民眾,後續將依調查事證進行相關裁處。無論短期或長期照顧,要送家人到養老院、照護機構時,第一要考慮的是如何讓家人有「最適合的照顧」,養護所資深護理師李良玉,告訴你要如何做出最適切的選擇。重點1:讓長輩參與決策過程,調整心態首先,必須動之以情、說之以理,讓長輩了解為何要送他到機構,不要讓他覺得自己被遺棄,或是自己沒有用了。「不少人對於機構抱有刻板印象,若在未事先告知的情況下送長輩來,無意之中會加深他們的恐懼。家屬要以漸進式的方式溝通,讓長輩實際參與決策過程。我曾經也跟我公公溝通了一年的時間,讓他知道我們是關心他的,他沒有被遺棄。良好的溝通,會讓他們安心,日後也比較好照顧。」建議家屬可以和長輩聊聊住進機構後實際的好處「住到機構住比較有同伴」、「住在機構有許多護士和照顧你的人,設施比較齊全,對你也比較安全」等。除了要讓長輩調適心情,家屬親友間更需要經常溝通,避免糾紛,才能做出對長輩最有利的決定。重點2:蒐集資料,從優等機構開始選起向親朋好友打聽他們自身的經驗,經過熟人介紹,會更清楚每個機構實際的照顧狀況。或者,也可以參考政府做的評鑑指標,評鑑指標分為優、甲、乙、丙、丁五等,從評鑑為優等及甲等的機構開始著手,評鑑資料請至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官網查詢。重點3:考量距離遠近,選擇合適的機構李良玉叮嚀,長輩住進機構後,家人一定要常去探望,每個人無法照顧的原因雖不相同,但千萬不要讓空間的距離,拉遠了心的距離。距離也為選擇機構的重要評比條件之一,考量的因素應該要有:探望長輩的距離、就醫的距離等。這樣才容易維持與長輩的交流與關懷,並且確保有突發狀況時,醫療資源能夠及時導入。重點4:實際觀察,望聞問切當我們實際到了養護機構、安養院後,你先確認你的鼻孔是否暢通,然後開始發揮你的嗅覺……「因為要看一家養護機構好不好,可以先聞聞看是不是有濃厚的尿騷味。」「過重的味道可能代表照顧品質不佳,如果當你踏進機構,撲鼻而來的是排泄物的味道,那我勸你不要選這間,因為那代表他們基本的衛生管理沒有做好,也沒辦法及時地處理生理需求。」李良玉分享觀察許多安養中心的經驗。此外,也要了解機構的硬體設施,是否能充分保障長輩的安全,以及提供實際的需求,最少需要有:1.床邊呼叫鈴可否使用?2.電梯空間是否合宜?3.衛浴空間是否為無障礙?4.消防設施是否健全?例如:滅火器、逃生梯、灑水器等。對於長輩來說,搬離原有的家庭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因此,我們也需要觀察機構的環境是否給人溫馨、有家的感覺?床邊是否有個人儲物空間,或可做個人化的布置?還是都是制式的床頭卡?這些細節都可以增加長輩對機構的歸屬感。最後一個需要注意觀察的是,除了服務人員在跟你接洽時的態度外,你更要看看服務人員如何跟其他住民相處,「他雖然老了,不代表他什麼都不行,他沒辦法講話也不代表他聽不到。」很多機構都會覺得,你只要坐在那就好,鮮少與住民互動。管理較好的機構,服務人員會跟長輩有許多良好的自然互動,長輩也能因此感受到更多的尊重、保有自我的尊嚴。有任何疑問不解之處,在參觀機構時可以盡量提出,覺得沒有獲得解答或是真的不滿意時,請換其他養護機構。畢竟你一定要讓自己安心,相信自己已經做出最適合的選擇了,千萬不要在做出決定後,才感到後悔或愧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