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看電視很放鬆?其實你的大腦還是很活躍

看電視很放鬆?其實你的大腦還是很活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看電視時會放空,但會放鬆嗎?根據相關腦科學研究,看電視時大腦還是很活躍,反而沒有放鬆的效果!記得有一次跟老婆去吃自助餐,夾好菜後入座,座椅前方剛好有一台電視,播著八點檔本土連續劇。雖然劇情很誇張,但我眼睛還是一直盯著電視看;看著看著,老婆突然問我:「奇怪,你平常不是不看電視,這個連續劇你也不曉得劇情是什麼吧?幹嘛一直盯著電視看啊?」在上面這段對話裡,隱藏著兩個關鍵:1. 我平常不看電視2. 但電視打開時我會超想看不看無所謂,看了就上癮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類似的經驗,當電視打開時,就會一直盯著想看……。有時也不知道自己在看什麼,然後當遙控器切轉了好一會兒,突然停下來的時候,心裡會想:剛剛自己到底看了什麼?說真的好像也想不出來。這時才會知道,自己不是在看電視,是進入放空狀態啊!雖然看電視還蠻適合放空的,有時也的確讓人心情很輕鬆,但我也發現,看著看著會上癮,有的時候甚至捨不得放下遙控器。但如果恰巧看的是政論節目或新聞,往往又會讓自己心情受到影響。仔細想過後,我的結論是:電視真的吸引我太多的注意力及時間,但卻沒有得到相對應的產出。這樣過了幾年之後,某一天,我決定戒除掉「看電視」的習慣。一開始還是有點難度的,因為忍不住就會「不小心」按下遙控器、一按下就又會看很久,看完後充滿了罪惡感。感覺很像是戒煙,就一直有個癮在。後來就直接收起遙控器,不讓它留在顯眼的地方。然後,在一陣子後,就慢慢習慣了沒電視的日子。偶爾想看的時候,打開YouTube 瀏覽一下,但至少是自己選的節目,而不是無意識讓電視餵的,而且也只是在吃飯或搭車時看一下,頻率比看電視時低了很多很多。最近搬新家,就直接沒裝電視了,完全沒有看不看電視的困擾。其實不看電視,總的來說有幾個好處:1.多出很多時間:沒有電視,不看政論節目也不追劇,以往花在電視上的時間就可以用來運動、陪小孩、做其他的事情、甚至上網也好,至少這都是自己選的。不蓋你,你會發現自己突然多出很多時間!2.小朋友不會黏著電視看:這是更重要的收穫!我們家兩個寶貝女兒,雖然偶爾我們也會讓他們看一下電視,但是大部分都是爸爸媽媽挑選YouTube 來播放,或是一小段的卡通時間。因為他們很少看到爸爸媽媽坐在電視前,所以也不會有一直要看電視的習慣。然後,最美麗的風景是:他們會坐在沙發上,拿起書來看!要不也是玩自己的玩具,而我們就在身邊陪伴著他們……這不是比全家人一起盯著電視更棒嗎?戒掉電視,立馬多出許多時間別誤會,雖然我覺得偶爾放鬆很棒,看部電影調劑一下心神也有其必要,但是依照我最近讀到的腦科學相關研究,看電視時你的大腦還是很活躍,反而沒有放鬆的效果!戒掉電視,你馬上就會發現生活中多出了許多時間。不管是拿這些「多出來」的時間運動、看書、跟家人一起、甚至是出去走一走……都絕對比看電視留下更多的美好!而且最重要的是:孩子也會因為看到爸爸媽媽不看電視而學習模仿,自然而然擺脫電視的桎梏。生活,就是因為這一點一滴的時間利用才會不斷變得更好!就從今天起,不要再打開你家的電視了吧!(本文摘自/工作與生活的技術/商周出版)

接受自己的怪 天才自閉兒與恐懼共處

接受自己的怪 天才自閉兒與恐懼共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此時凌晨兩點半,我房間黑壓壓一片,冰寒刺骨,寂然無聲。沒半個人,沒人發現我有多提心吊膽。我希望媽媽在我身邊,但她在我們家車程四十五分鐘以外的地方。縈繞我腦中的橙色、餅乾的口感、枕頭上飄來新洗髮精的味道,在在讓我焦慮重重。我睡不著而且好想回家。深夜時分,焦慮必然升到最高峰。ADHD誘發了失眠,但ASD又填滿我清醒的時候,各種念頭、恐懼緊抓著我不放。我會發現自己騎虎難下:畏懼睡著,又畏怯醒來。通常需要媽媽移動枕頭來我房間,睡在地板上,我才有安全感足以度過整夜。這種夜裡驚魂,不過只是我這輩子陰魂不散的其中一種恐懼。直至今日,顯然還是有大大影響我的焦慮觸發器,例如突然一陣超大聲響,或是出現一大群人;還有某些恐懼,至今我仍找不著源頭。我可以邊啜飲紅蘿蔔柳橙汁(我每週的小確幸),邊尋思為什麼我以前那麼厭惡這顏色。橙色的食物,橙色的衣服,橙色的塑膠椅,似乎曾經就是有毒或傳染力強的物質,不惜一切也要避免。這就是ASD一部分的運作方式,會製造出本能的恐懼,直教你打從心底排斥那事那物,無法解釋,但一定得順從。我們都會感受恐懼,也需要恐懼;恐懼是物種生存的必要條件,沒有了恐懼,就不會生疑,不會謹慎,不會檢視自身的衝動而尋求平衡。反過來看,其言也真。假使我們的感受全都是恐懼,就會麻木,完全無法清楚思慮或做出決策。你的恐懼可能很小,上班時要開麻煩的會議,等一下要向誰坦承你的感覺。恐懼可能很大:你一直以來承受的各種恐懼症,對於人生重大變化的擔憂,因為健康惡化、財務危機而提心吊膽。無論事實為何,恐懼就是如影隨形,無論是否體認得到,也無論恐懼的劑量高低。除非了解自己的恐懼,解開糾纏的根源,理性審視這些問題,否則就是把自己推向風險,反遭所害怕的事物控制,自己卻無力抗拒。恐懼可能並不理性,但更常是極度合乎邏輯;我們對於恐懼的反應,應該也要合理。亞斯伯格症的日常是,所有思緒和恐懼宛如一束刺眼光線猛然向你射去,你會在同一時間體驗到,而且缺乏固有能力,不得分割出不同的情緒、焦慮、衝動、刺激。我另一個莫大的恐懼是火警,那淒厲的噪音擾得感官翻騰,那回響似乎流竄全身,想像一下,純粹是生理方面的膽戰心驚。若在學校,學生會整整齊齊如軍人般列隊,我則老是得拔腿狂奔,盡快逃離那噪音,愈遠愈好。像這種時刻,我得在黑漆漆的房間裡度過,拉下百葉窗,戴上降噪耳機,十之八九是坐在書桌底下,當作安全頂篷。我以前是這樣活下來的,現在也是。但這樣生活可不是辦法。我必須跑在恐懼前頭,並找到地方藏身,因為我沒有內建無意識的濾鏡,知道得自行打造:以便我應對恐懼,以便我伴著恐懼也能如常運作。前文提到恐懼感對我來說彷彿刺眼光線,剛好,我研究光子學(光子是組成光線的量子粒子)時也發覺,光子其實也可以像光線折射的方式分解,呈現出許多色彩與頻率。恐懼亦然。恐懼從來不像有時感覺起來的那樣單一或令人難以招架,所以也能用相同方式來面對。有了正確的濾鏡,我們就能揭開恐懼的面紗,好好梳理─用嶄新的光打在恐懼上。就把#nofilter留在Instagram吧。在真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各種濾鏡。恐懼如光影和光,素來都教我著迷不已。家中有棵我迷戀無比的樹,只要站在樹蔭下,我就覺得安全。我一直都需要低光強度的區域,保護我免於感官超載。但我也喜愛光,因為光的屬性而心花怒放。媽媽的臥室窗臺擺了一只水晶牡蠣殼,陽光經殼反射,原本蘊藉的天然寶藏便充盈整間房,分解成七彩光譜:頂端是鋒銳如刺的紅,底部是祥和寧靜的紫藍。在這當下,萬物都活躍了起來,每天早上七點半,我匆忙跑去觀賞,生怕冬日的灰雲會奪走這種奇觀。一天之中可能布滿各種恐懼焦慮,但也有這種靜好美妙的時分。我本能上知道自己需要一副稜鏡,折射腦中那些如煮壞的義大利圓直麵般纏結的想法與感受。我得區分恐懼,拆解恐懼的所有元素,釐清排山倒海而來的感覺。我的起點是重新活過一天中最鮮明的時刻─自然是指安然自得坐在書桌下─並努力將各個情境與最強烈的情緒連結起來。哪些事物給我的感受最強烈,那些事物又對當時情況產生何種影響?我一邊繪製著情緒圖,思緒則一直回到那些早晨,望著光線透過水晶牡蠣殼折射。焦慮發作彷彿一束白色光線─遭到宰制,無法直視,只能迴避(或逃開),不過在這之中卻坐落完整的情緒光譜,有些比較強烈,又比較即時,所有情緒相互作用,糾結一塊,造出恐懼。折射即是完美的透鏡,協助我理解、分類源自「聯覺」的恐懼;聯覺意指通常不相連的感覺卻彼此相連,對某些人來說,意指看得見聲音或嘗得到氣味,對我來說,則是代表我感覺得到顏色,也看得見,每道顏色都有其個性。看見光譜上的恐懼,恐懼則變得更加清晰,也更加獨特。要得益於這種看待事物的角度,不需要有聯覺,也不需要承受那一籮筐壓得你變形的恐懼。我們有意識無意識間都會感受到恐懼,也會面臨恐懼緊抓著不放而難以掌控的時候。遭到恐懼囚禁的這些時刻,有沒有人告訴過你,要慢下腳步,或停下來,喘口氣?說起來,折射的作用就是慢下來,喘口氣。光從一物質穿越至另一物質時,會改變速度。光穿過玻璃或水時,速度比穿過空氣還慢(玻璃和水折射率皆較高),光波就會減緩。以經典的稜鏡例子而言(例如我媽的水晶牡蠣殼),光會接著分散成七種可見光:紅、橙、黃、綠、藍、靛、紫(加上紅外線與紫外線兩種不可見光)。換句話說,減緩光波速度,就能看見光的另一種面向:綻放出完整光環,呈現繽紛色彩。稜鏡效果賦予我們嶄新的角度,將某種單一面向與令人炫目的事物轉化為光譜,顯得更為清晰,甚至更為神妙。如果我們想適當理解自己的恐懼,就必須依樣行事:從嶄新的透鏡向恐懼看去,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從不同角度看待恐懼,進而改變應對的方式。換句話說,我們得探究所懼怕的事物具有何種波長。(本文摘自/人類使用說明書: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大塊文化)

教會我無條件的愛,是爺爺

教會我無條件的愛,是爺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人生的分界點,是從二○一二年開始的。一切都發生在十一月底,很靠近十二月冬至,也就是當時人們說的二○一二世界末日的時候。現在想想,我早就為二○一二年的到來做了不少準備。從二○一○年起,我就開始閱讀一些和二○一二世界末日有關的資料。其實我也是經歷過一九九九世界末日預言的一代,那時候的我完全不以為意,但不知為什麼,二○一二年的末日預言,我格外在乎,可能那幾年,剛好也是我人生中的低潮,我經歷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爺爺過世,因此對死後世界、生前計劃的主題也感興趣。我飢渴地吸收各種資訊,即使不知道那是什麼,我都看。一直看,一直看。這三年,我的工作遇到瓶頸。我不知道重複做這些工作,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我不斷接節目、做節目,節目開了又停、停了又開。工作的內容也都很像,不管是娛樂或頒獎典禮,就是做大量功課,然後做現場,做完,結束。對我來說,就好像旋轉木馬一樣的生活,我一直繞……一直繞……好像一直在動,卻又哪裡都沒去。那時,我的感情也不順利。我的男友常年在北京工作,而我大部分在台灣,我們很長時間是遠距離戀愛。像我這樣的雙魚座女生,很依賴,也需要感情上的陪伴。遠距離,實在很難行得通。遠距離戀愛,不只溝通上容易出現問題,我心中也不免懷疑:我們這樣,真的算是在一起嗎?接下來,該怎麼打算?然而壓垮我最重要的事,是爺爺的離世。二○一一年爺爺的離開,是我生命中莫大的衝擊。爺爺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個人,雖然他不是我的父母,但他就像我的父親,也像我的母親。三歲的時候,我和妹妹就跟著爺爺奶奶來到台灣,爺爺就是帶著我們長大的那個人。我們來台後住在民生社區,我就念民權國小,在學校對面巷子裡的一棟公寓,住了六七年的時間。從小,我身上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爺爺處理的。奶奶比較強勢持家,她會帶我們去買衣服、買玩具、剪頭髮,但相對來說,更溫柔的對待,都是來自爺爺。比方說,我永遠不會忘記,爺爺每天中午到幼稚園接我們放學的時候,會在幼稚園旁邊的市場,買兩個包子給我們吃。一個是鹹的肉包,因為我愛吃鹹的;一個是甜的豆沙包,因為妹妹愛吃甜的。那時,我們兩個小不點特別龜毛,我們吃包子,但不吃包子餡。我們只想吃沾了豆沙、沾了肉汁的包子皮。於是,爺爺每次把包子遞給我們之前,一定會先一口吃掉肉餡,再一口吃掉豆沙。把我們喜歡的包子皮,送到我們面前。爺爺就是一個這麼溫柔的人。他會帶我們去買小學的制服、牽我們上學,考試成績好的話,就帶我們去買禮物。爺爺就是一個這樣的存在。有什麼需求,我們總是去找他。所以我常說,爺爺是這世界上第一個教會我無條件的愛的人。我一直以為爺爺是一個理所當然的存在,雖然他後來有好幾年的時間,都待在病床上。而我直到三十多歲都還住在家裡,主要的原因,除了我認為陪伴家人是理所應當外, 回家就能看到他,感受到我們存在在同一個空間裡,成為我很重要的支柱。當爺爺離開這世界,我心中的悲傷巨大到難以言喻。於是,當經歷過爺爺離世,我再也無法對人說『節哀順變』。因為我知道,根本沒有節哀順變這回事。當悲傷確確實實出現在人們生命當中,沒有任何一套標準處理程序,能讓人照著步驟就順利消化它。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經驗、去化解那份複雜的情緒。爺爺過世之後,我就像負氣一樣,去了很遠的地方。爺爺在台灣的喪事一辦完,我就跟著弟弟、堂弟一行人去了阿姆斯特丹。當時我們心想,阿姆斯特丹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地方……還記得那時是二月,冷死了!可是雖然冷死了,但我們還是想要去世界上最自由的地方!我們都是第一次去阿姆斯特丹,所以該怎麼玩,就怎麼玩,我什麼也沒多想。在那裡,還掉了錢包!六年後,我拍攝紀錄片《明天之前》的第一站,就是阿姆斯特丹。再一次來到這裡的我,看著似曾相識的景象,走著走著,就掉下了眼淚。身邊的同事都嚇壞了,這麼歡樂的一個城市,妳怎麼哭了呢?「我突然想起之前來的時候,」我說:「上次來的心情,和這次完全不一樣。那時的我,對世界一無所知。我以為這個城市,就是這樣。」然而從一一年到一八年,我從生命中學習到的,我對於覺察的學習與生命的理解,都已讓我變得截然不同。當我走在阿姆斯特丹的運河橋上,彷彿看見過去的我迎面而來。我好想跟她說聲:「一切都會沒事的……」想到這裡,於是潸然淚下。走了一圈,我又回到了同一個地方,但這時的我和那時的我,早已判若兩人。或許我還有眼淚,但那已不再是悲傷的眼淚。一一年阿姆斯特丹的旅行才到中途,我就決定,我要接著去看北極光。一個禮拜之內,找好旅伴,決定了行程。二月底從阿姆斯特丹回香港辦完爺爺的告別式,三月初我就馬上出發前往阿拉斯加。爺爺在世的時候經常進出醫院。好幾次我安排好長時間的旅行,會因為爺爺突然住院而取消。於是,當爺爺不在了,我心中也有種賭氣的感覺:好啊,現在這世界再也沒有什麼能牽絆我,那我就要去最遠的地方!有多遠,就去多遠!即興的出行,一切都很倉促。阿拉斯加真的很不方便。很多事情如果沒有事先計畫好,到了當地就只會耗到時間。三月初的北極,白天非常短又有時差,能處理事情的時間相當有限。那時候,我的身體也很不好。但我卻硬要去一個很冷的地方,就像想刻意用某種極端的環境去折磨自己。出門前,我突然得了急性腸胃炎,人都已經又吐又拉到完全虛脫,還依然堅持帶著藥、一包白吐司和寶礦力沖劑上路。現在想想,那場腸胃炎就像是一次劇烈的排毒。真狠的一場排毒!又或者,因為當時的我有很多事情還不明白,於是透過身體激烈的反應來處理。和我同行的有兩個朋友,後來幾天早就看極光看到膩了。我們安排了好幾個看極光的景點,但第一天到達就已經看到極光,後來又看到跳舞的極光,所以到了第三天、第四天……「還要看極光喔?」她們寧可待在車子裡,也不想出去挨冷。而我卻硬要走進那嚴寒,堅持要用相機好好拍下那個我追逐的景色。明明因為天氣太冷,還生著大病,我卻有一種說不上來的硬頸。曠野裡只有天和地與我,而我大部分時間都非常悲傷。非常、非常悲傷。我穿著厚重的衣服,在零下二十度的荒野裡,一面看著極光,一面流眼淚。旅途中當然也有開心的時候,但大部分的時間,我的心都被悲傷佔據。雖然這是二○一二年一連串奇遇之前的背景故事,但上天的眷顧似乎已有端倪。畢竟,去到阿拉斯加,沒看到極光徒勞而返也是常有的事,我卻天天都能欣賞這美景。經常我們只要抬起頭,就能看到極光「就在那裡」,就連跳舞的極光也都看到了。那時,我似乎已開始感受到幸運,但我茫然不覺。(本文摘自/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天下生活出版)

吃四顆包餡湯圓 熱量等同一碗飯

吃四顆包餡湯圓 熱量等同一碗飯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再過幾天就是元宵節,免不了要來碗甜蜜蜜的湯圓,但湯圓熱量高,包餡湯圓熱量更是超標,國民健康署指出,光是四顆包餡湯圓,熱量就等同一碗白飯,提醒民眾,吃湯圓過節的同時,要注意糖分與熱量的控制。國民健康署表示,選購湯圓時,應先留意包裝上的營養標示,尤其是熱量、飽和脂肪和糖含量,因不同類別、廠商的湯圓,配方中的熱量、飽和脂肪含量差異大,建議民眾查看標示詳細比較,選購熱量低、飽和脂肪低的湯圓。飽和脂肪酸、糖分吃多 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過多飽和脂肪酸會造成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上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飽和脂肪每日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10%。以男、女性體重分別為75、55公斤的靜態工作者為例,每日攝取量上限為男性25公克、女性18公克,分別吃18顆、13顆有餡甜湯圓即超過一日限量。攝取過量的糖不僅會造成肥胖、代謝異常與蛀牙,亦會刺激胰島素快速分泌,造成血糖與情緒不穩,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且糖具有成癮可能性,影響健康甚鉅。世衛組織建議,額外添加之精緻糖攝取量上限為每日所需熱量的10%,更考慮將此標準大幅降至5%。吃鹹湯圓可搭配茼蒿、小白菜 營養較均衡很多人把湯圓當點心食用,但4顆包餡湯圓,或約54顆無餡紅白小湯圓,熱量就有280大卡,相當於一碗飯的熱量;小湯圓若經過油炸,再沾上煉乳及花生粉熱量就更高。國健署建議,除了減量食用外,民眾亦可掌握替換主食的訣竅,將當天的飯量減少1碗,避免熱量攝取過多;若是吃鹹湯圓,可搭配茼蒿、小白菜等蔬菜食用,不僅營養較均衡,也增加飽足感。

沒日沒夜一天追劇50集 OL罹患飛蚊症

沒日沒夜一天追劇50集 OL罹患飛蚊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30歲的張小姐因為今年春節假期無法出國,也不想去景點人擠人,因此待在家裡沒日沒夜的追劇,甚至一天可以追完一部五十多集韓劇。最近,張小姐發現看東西經常閃著亮光,時不時還有黑影在眼前飄,而且感覺看東西不如以前清楚,擔心眼睛出問題,立馬就醫檢查,診斷為飛蚊症。飛蚊症別輕忽 嚴重可能視網膜脫離甚至失明衛福部臺北醫院眼科主任林人傑表示,像張小姐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每逢假期過後都會出現一波就診潮,半天的門診時間就可能看到十幾個飛蚊症案例,比例高達兩成。主要原因是春節期間熬夜不睡覺、長時間看電視、玩電腦和玩手機,導致眼睛過度疲勞,而產生飛蚊症。隨著生活及工作的智能化發展,上班用電腦,下班玩手機的現象很普遍,使得「飛蚊症」罹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特別是年輕族群,更應該加強保護視力。飛蚊症典型症狀會有一點兩點的黑影在眼前飛來飛去,有時看得到黑影,有時候又看不到,有些在暗處還會伴有閃光感。通常只要適當休息,用眼時間不要過長,每隔一小時讓眼睛休息5至10分鐘,避免眼睛過度勞累,就可以預防。但如果眼前黑影短時間會突然迅速增多,並成堆成群的出現,甚至遮住視野,可能已經造成眼睛的傷害。這時千萬不能忽視不理,應盡速就醫治療,否則嚴重可能導致視網膜脫離,甚至失明。3個眼球運動讓眼部肌肉放鬆林人傑提醒,平時要多鍛鍊身體、適當休息,避免過度用眼,關注自己眼睛的狀況。若眼睛疲勞不適,可以透過幾個簡單的眼球運動讓眼部肌肉放鬆:1.遠近調節:訓練眼部的內直肌和睫狀肌,將左或右手的食指放在眼睛平視的位置,雙眼專心注意食指,將食指從遠到近慢慢移向自己的鼻頭位置,最後眼球會向鬥雞眼一樣向內看,重複幾次動作。2.眼球轉動:兩眼依序朝向上、左上、左、左下、下、右下、右、右上的方向看,以順時鐘、逆時鐘方式轉動眼球,舒展眼球附近較少用到的肌肉,可以消除疲勞。3.配合眼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讓眼睛獲得完全的休息。

一直減肥卻越減越肥?你該減的不是體重是壓力

一直減肥卻越減越肥?你該減的不是體重是壓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不論來自工作、人際關係、金錢、家庭等,或是減重中的你讓自己有太大的壓力,皆會導致身體中荷爾蒙的運作,尤其是皮質醇的分泌物,倘若長期維持高濃度的皮質醇,可能會提高肥胖的風險。它會讓食欲增加,還會改變想攝取的食物來源,讓我們更傾向於高熱量食物。醫美診所醫師魏炯林表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造成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壓力過大而攝取食物過量的情緒性進食(或安慰性進食),是受體內荷爾蒙的影響,造成「壓力型肥胖」。此時,該面對的不再只是體重機,而是壓力來源。肥胖是種疾病 壓力型要先找到紓壓管道一名35歲竹科工程師是部門中唯一的單身者,主管對他的標準更加嚴苛,長久累積了巨大工作壓力、輪班制、工時長,一天四餐皆外食,放假只想休息、吃頓好吃的犒賞自己,身材一路攀升到BMI32(BMI超過27則為肥胖),也曾嘗試過各種非正規的減重方式,都以失敗收場。直到遇見一名心儀對象,為愛來到魏炯林的門診,初步問診後,魏炯林先將他轉介至身心科,先進行認知行為的治療,學會如何與壓力共處。在身心科個管師協助下,工程師重拾過去所熱愛的吉他,透過音樂紓緩壓力,不再靠大吃大喝解決。回到魏炯林醫師的門診,慢慢的調整飲食習慣及運動,半年後BMI值就降到28,減了至少10公斤左右。快速減重易復胖 理想減重目標每周0.5~1公斤許多減重者都想追求快速瘦身,進而聽信偏方或使用非適應症的藥品來減肥,即便在短時間內瘦下來,卻也會很快復胖且伴隨著其他副作用,讓自己陷入減肥失敗的負面情緒中。魏炯林提醒,理想減重目標設定為每周0.5~1公斤,藉由逐步地改變飲食與運動,每天減少約500~1000大卡的熱量攝取,找出適合自己健康的生活模式,才是真正落實體重管理的方式。(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中風兩年手腳不靈活 針灸復健恢復日常活動

中風兩年手腳不靈活 針灸復健恢復日常活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黃太太四年前因中風送醫,雖然度過危險期,也努力復健,但左邊肢體無力的症狀卻遲遲未改善,無法行走、左手張力過大、攣縮,無法舉起、拿東西,讓她生活品質大幅下降。中風兩年後,雖然早已過了黃金復健期,黃太太仍求診中醫,希望輔以中醫治療,讓復原更順利,醫師針灸頭皮的運動與感覺區穴位,一星期治療兩次,配合原有的復健運動,持續兩年,黃太太已能用柺杖行走,手也能高舉過肩,恢復日常活動。中風後的身體症狀分為腦部受損造成的核心問題、疾病衍生出的周邊問題腦中風是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一大主因,往往嚴重影響病患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因此中風後的復健非常重要。然而中風急性期過後,每個病患表現出來的症狀各有不同,常見如:肢體無力、肩頸痠痛、不良於行、講話不清楚、消化不良等,這些症狀可不一定都是中風直接造成的。台北慈濟醫院中醫師李昌狄表示,中風後的身體症狀有些是腦部受損直接造成的核心問題,如腦部管理手腳的運動感覺區域受損,導致手腳無力、不良於行;有些則是疾病衍生出來的周邊問題,如肌肉緊繃、痠痛,進而影響復健成效。核心症狀需要長時間修復,並不保證一定能復原,而中醫的強項是改變周邊問題,若能輔以針灸,緩解周邊問題造成的不適感,便可能提高病患的復健意願與成效,達到良性循環,長時間下來就有機會進一步改善核心症狀。以黃太太為例,兩年前來院時,除了行動不便的問題外,尚有排便不順、頭痛、手麻腳麻問題,李昌狄利用針灸,逐一解決;而左手無法舉起、伸直、腿部無力、不能站起的情況,再分別針灸位在頭皮的運動與感覺區穴位、手部的靈骨大白穴、腿部的腎關穴、四肢穴和足三里等主要穴位,達到改善手腳張力、加強肢體力量、腦神經鎮靜的效果。每次針灸完,黃太太都覺得舒服許多,回家便積極復健,一周來院兩次,持續兩年,現在已能舉手、拿東西、抬腳、用拐杖行走了,生活品質大幅改善。西藥治療復發率可減少58% 若中西合併可降低61%研究指出,中風後若患者僅以西藥治療,復發率可減少58%;若僅以中醫針灸治療,則可減少50%的復發率;但若中西合併,就可降低61%。李昌狄表示:「針灸跟復健是不能互相取代,但可以互相加強的。即便過了中風三個月的黃金治療期,若能堅持治療與復健仍會有機會改變,所以不要輕言放棄。」此外,也提醒民眾,預防中風與復發最重要的還是飲食跟危險因子的控制,先做好預防與控制,再搭配針灸才能擁有更好的復健成效。

斜槓女力展 以多元與包容視角展現女人「美力力量」

斜槓女力展 以多元與包容視角展現女人「美力力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年的三月八日為國際女人節,紀念女性在經濟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現代女性在讓自己活得精彩的同時,更以「斜槓」的多重身分在照顧身邊所愛之人。斜槓,代表的不僅止於角色多重,更是一種力量。在國際女人節即將到來前,台灣百健特於2月23日舉辦「百健斜槓女力展」,邀請全體員工與身邊所愛的家人朋友們以多方位視角,共同描繪每位女性的「斜槓」角色與力量。百健斜槓女力展:透過兼容並蓄的斜槓女力,真正看見自己的「美力力量」隨著時代變遷,傳統以女性為家庭主要照顧者的觀念開始改變,現代女性於各領域發光發熱,不再滿足於單一角色,除了家庭重要責任分擔外,更努力讓自己在職場、社會地位及個人生活中,展現不同樣貌,追求自我價值實踐。真正的女力不會只站在女人的角度,此次展會不僅邀請女性員工親友分享「她」在不同角色所散發出的力量,也邀請男性員工分享生命中最重要的「她」轉換各種角色散發的動人力量,融合多元視角,用心感受並集結呈現身邊女性的「美力力量」。台灣百健事前僅告知員工將舉辦內部活動,同時邀請員工親友以言語及照片分享眼中的「她」,最後融合不同視角,集結成每個「她」獨一無二的女力作品。親友訪談過程中,可看見「她」帶給受訪親友的生命力與影響力。其中一位受訪者的親友甚至提到:「當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對我來說她就是那個人!」。身為作品主角的員工在不知情的狀態下,於現場揭幕屬於自己的展覽成品,親自見證親友眼中的她,遠比自己想的更有力量。女人的力量綻放於生活中的每一刻,不同的角色將形塑出不同的力量,不論是眾人眼中成功的菁英、父母眼中乖巧的女兒、孩子眼中的超人媽媽,每一個不同時刻的女人都如此動人,不需掩飾也不刻意外顯,但需要100%的勇氣及投入,以及100%的強大,這就是女人勇闖的成就、真正的女力。創造尊重與包容的職場環境是關鍵台灣百健總經理田穎穎表示:「現代女性在家庭與工作中皆扮演重要角色,台灣百健正面看待在不同角色投入的女性所展現獨一無二的女力;更提供不論性別的友善職場文化,鼓勵所有員工在職場努力的同時,也能同時在家庭及生活中大放異彩,透過這樣的斜槓女力,激勵員工發揮潛能,為工作及生活帶來雙贏。」

上班族拚業績險瞎,醫師:矽水膠鏡片可降缺氧風險

上班族拚業績險瞎,醫師:矽水膠鏡片可降缺氧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假剛過,許多上班族每日加班,消化假期間累積的待辦事項,卻忽略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所造成的眼部狀況。一位35歲上班族,開工拚業績,從早上7點化妝,一直到加班完11點洗澡後才摘下隱形眼鏡,每天配戴長達16小時,起初出現紅血絲以為睡眠不足,每天雖感受到眼睛乾澀、異物感卻仍持續配戴,直到雙眼紅腫甚至視力模糊,才驚覺事態嚴重就醫。馬偕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鄭惠川表示,現代人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是常態,但水膠鏡片配戴時間不宜太長,建議可使用透氧度較水膠高的新一代矽水膠日拋鏡片,現已有價格與水膠相當,且兼具高透氧及柔軟等特性的矽水膠鏡片,十分適合長時間用眼的族群。隱形眼鏡超過八小時配戴成常態 嚴重恐危害視力現代人工作緊盯螢幕,且休閒時追劇、打手遊眼睛不離3C,用眼時數極長。根據調查指出,隱形眼鏡族平均配戴時數超過8小時,長時間用眼的狀況下,許多使用者角膜會缺氧,引起眼睛乾澀、有異物感等狀況,不僅有角膜出現新生血管及感染風險,嚴重者甚至會危害視力。鄭惠川醫師也提出警告,在臨床上配戴隱形眼鏡有三大危險習慣,容易造成眼睛的問題,分別是超時配戴、重複使用日拋、不舒服時忍耐堅持要戴,民眾必須自身注意,避免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隱形眼鏡族面對不適 不當解法治標不治本調查顯示,民眾配戴隱形眼鏡平均高達8.3小時,面對不舒服主要會採取減少配戴隱形眼鏡的頻率、減少配戴時間、換成其他品牌作為主要處理方法。其中40-45歲雖相較其他族群,高達7成重視眼睛健康,但仍有31.2%民眾對於配戴的隱形眼鏡材質不清楚。面對不得不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的生活型態,醫師建議選擇矽水膠材質,透氧度高,舒適度也相對高。但調查卻指出,僅有13.8%將更換隱形眼鏡其他材質作為面對不舒適的做法。學生族群因價格無法選擇合適鏡片、省錢忍耐 易造成長期傷害調查也指出,學生知道矽水膠的比例45.9%相較其他族群高,但配戴矽水膠的比例偏低,僅有14%,推斷其原因可能在於學生族群有78%對價格合理的在意程度高,且學生族群遇到配戴隱形眼鏡眼睛不舒適時,不特別處理的比例達35%,鄭惠川醫師表示,為了省錢發揮忍功,長期對眼睛傷害相當大,造成長期性的傷害反而得不償失。大型研究證實:矽水膠舒適度高、眼睛充血明顯改善研究發現,93%受試者成功由水膠改戴矽水膠,期間眼睛缺氧症狀顯著改善,鄭惠川醫師也說明,若是有血管增生的患者替換矽水膠後,改善時間為一個月,若是症狀稍輕的患者僅一週便可改善角膜缺氧的狀況。過去因矽水膠鏡片價格約為水膠2-3倍,導致部分民眾雖知道矽水膠對眼睛更好,卻因價格卻步,或日拋當週拋使用更容易造成反效果。因科技日新月異,新一代矽水膠科技鏡片,以高親水性的矽高分子材料技術製作出高柔軟、高透氧性的矽水膠鏡片,價格卻非常實惠,幾乎與水膠價格相當。醫師建議過去因價格而不使用矽水膠鏡片的長期配戴隱形眼鏡族群,可以開始改配戴矽水膠日拋,並挑選品質控管得當的知名品牌,避免來路不明的品牌,才能讓眼睛更健康,避免長時間缺氧危害。

輸卵管水腫難受孕 中醫調理圓求子心願

輸卵管水腫難受孕 中醫調理圓求子心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對準備懷孕多時的夫妻來看診,太太顯得有些憔悴,先生表示,早上剛做過檢查,婦產科醫師說輸卵管水腫、有點阻塞,太太撫著下腹接著說「之前曾經子宮外孕,有一側的輸卵管已經切除,沒想到剩下的這一邊也出問題。我們做過人工、也做過試管,都沒有成功,而且療程打藥讓我十分不舒服,我還是想要自然懷孕……」輸卵管內堆積許多發炎物質積液甚麼是輸卵管水腫?輸卵管是精卵結合的重要管道,正常時是無菌狀態。而輸卵管水腫就是指輸卵管內積聚了體液,導致輸卵管無法自由擺動抓卵,甚至可能阻塞的情形。大部分輸卵管水腫是和骨盆腔感染或罹患嚴重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例如子宮上行性感染發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發炎、腹膜炎、或是廣泛性的骨盆腔大範圍感染,這些狀況會造成輸卵管的發炎,當發炎持續而沒有好轉時,輸卵管結構會開始改變,纖毛擺動功能異常,這種纖毛活動受阻合併持續發炎的情形,會讓輸卵管內堆積許多發炎物質積液,大量的發炎液體堆積管腔內,漸漸撐大輸卵管的結構,這就是輸卵管水腫。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在女性不孕症,和輸卵管阻塞相關的大約佔了30~40%,但是因為臨床上幾乎沒有症狀,所以很容易被大家所忽略。在這當中,嚴重的輸卵管發炎是少數有可能出現症狀的,例如下腹持續密集疼痛、發燒、陰道流出異樣水狀或化膿分泌物,但是還是有很多輸卵管水腫患者,臨床是沒有感覺到異樣的,這就是不好處理的地方。中醫古代有個名詞「女子胞」,又稱為「胞宮」、「胞臟」或「子臟」,通常認為就是子宮。而輸卵管則相當於「胞脈」、「胞絡」,它不只是一條通道,也是聯繫子宮的要道,更是連接任脈、督脈、帶脈、沖脈等奇經八脈的要道,具有聯繫、維持、溫煦、供給等的實際功能。除了調理輸卵管 還要調理腎、肝、心、脾的臟氣輸卵管水腫,中醫的病機與濕、熱、毒關係密切,多因經期產後、胞脈空虛之時,濕、熱、毒邪乘虛而入,與敗血搏結於胞絡,凝滯於少腹或傷及沖、任、帶脈、使其功能失調而形成。宋朝婦科名家陳自明所著的《婦人大全良方》記載:「夫婦人小腹疼痛者,此由胞絡之間素有風寒,搏於氣血,停於小腹,因風虛發動,與血相擊,故痛也」。當邪氣較盛、正氣能與之抗爭時,多表現為劇烈腹痛,伴高熱、寒戰;濕、熱、毒之邪循經下注,可出現白帶量多,色質異常;濕、熱、毒蘊結于下焦,膀胱氣化失常,可出現尿頻、尿意甚至尿痛。經過正邪的交爭,若邪氣益盛,正氣益衰,則病勢進一步惡化,當正氣漸復、邪氣漸衰,則病勢漸緩,濕熱毒之邪蘊給日久,瘀阻不化,阻遏陽氣運行,下腹失于溫煦,則可導致少腹冷痛、白帶量多質稀、月經紊亂、甚至宮寒不孕等。亦可因平素攝生不潔或感受寒濕之邪,表現為兩側少腹隱隱作痛、喜溫喜按等慢性過程。治療方面,中醫會用到的治療是多面向的,除了調理輸卵管本身,還要調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五臟中的腎、肝、心、脾的臟氣,更要聯繫奇經八脈的運行。不只是消炎、也不只是疏通,而是要把整體相關的功能都調整好,恢復輸卵管的應有的工作,所以是要全面性的調氣血、化痰瘀、溫胞宮、理肝腎,依照體質不同加以不同調理,相對應的氣機改善了,輸卵管水腫或阻塞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他們回診時很高興,拿出一張超音波照片表示,「我們懷孕了,這是剛剛超音波照到的!」(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