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20歲就換人工髖關節 年輕人也可能股骨頭壞死

20歲就換人工髖關節 年輕人也可能股骨頭壞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髖關節是人體最大關節,活動度很大,當髖關節受損時,行動會受到限制,生活品質也大受影響。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洪誌鴻醫師指出,髖關節受損時,最常見的表現是活動角度會受限且沒辦法負重。「當膝關節出問題時,患者的膝關節不太能彎曲,但是可以坐或站。」洪誌鴻醫師說,「但當髖關節出問題時,就很麻煩,由於髖關節旋轉角度受限,使得患者無論坐或站都很不方便,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更為嚴重。」髖關節受損最常見的原因是年紀大導致關節退化、軟骨磨損,另外還有創傷和股骨頭壞死。髖關節是由髖臼與股骨頭所構成,股骨頭像顆圓球,裝在髖臼裡。當股骨頭的血液循環變差,股骨頭可能壞死。壞死之後的股骨頭會漸漸被身體分解、吸收,而漸漸變軟、崩塌,無法支撐體重。股骨頭壞死的危險因子有很多種,包括飲酒過量、長期服用類固醇、紅斑性狼瘡、潛水夫病、骨折等,但是也有部分患者無法找到明確的原因。洪誌鴻醫師說,「年輕人也可能出現股骨頭壞死,我曾經替二、三十歲的患者換過人工髖關節。」髖關節受損 不能單靠止痛藥髖關節受損時的治療方式有藥物、復健、手術。洪誌鴻醫師解釋,因為患者容易疼痛,所以會使用消炎、止痛藥物。復健的部分主要針對功能性問題,例如髖關節活動角度受限、沾黏,可以利用復健幫助關節伸展。如果髖關節的結構出現變化,骨頭明顯損壞或崩塌,關節無法順利滾動,就要考慮動手術換人工髖關節。「部分患者常會問說,能不能吃止痛藥,勉強能過日子就好?」洪誌鴻醫師說明,「千萬別以為吃吃止痛藥就好,因為股骨頭受損變形後,若在髖臼裡轉動,會持續磨損、造成破壞。髖臼的骨頭其實很薄,如果一直磨、一直磨,就會越磨越深,可能影響未來手術的進行,甚至磨穿骨頭。患者最好能與醫師好好討論,若須手術不能拖,要及早接受治療。」髖關節的活動度很大,其周圍被層層肌肉所圍繞。傳統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會先將肌肉切斷,然後把附著在骨頭上的軟組織剔乾淨,露出骨頭,接著將髖關節裡的股骨頭脫臼出來。截斷損壞的股骨頭,並替換人工股骨頭後,再裝入髖臼裡。最後需要一一縫合截斷的肌肉,把傷口關起來。洪誌鴻醫師說,「截斷這些肌肉,對患者而言是種傷害,術後疼痛比較厲害。」近年來發展出來的前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Direct Anterior Approach),是在皮膚劃開看到肌肉後,不要直接切斷肌肉,而是把肌肉撥開,利用縫匠肌與闊筋膜張肌之間的縫隙,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醫師盡量減少對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傷害。前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疼痛較少、恢復較快和傳統手術相比較,前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傷口較小、術中失血量較少、術後需輸血的比例較低,且術後疼痛較輕、恢復期較短、住院天數較少,行走步態也較為穩定。洪誌鴻醫師解釋,因為患者術後能夠較早下床活動,可以開始進行復健,也能預防因為長期臥床所衍生的併發症,諸如下肢深部靜脈栓塞、肺栓塞、褥瘡、肺炎等。下肢深部靜脈栓塞可能導致肺栓塞,讓患者忽然喘不過氣,是相當致命的併發症。傳統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是讓患者側躺,因為另一隻腳處於彎曲的狀態,換上人工關節後,不容易比較雙腳的長度,術後可能出現長短腳;前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是讓患者平躺,較容易評估雙腳的長度。除了需要進行骨移植或病態性肥胖的患者,絕大部分病人都可以使用前側入路來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有人可能出現大腿前側麻木的現象,但一段時間後會漸漸恢復。「我昨天剛替一名83歲的患者做前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麻醉恢復之後,就開始下床活動。」洪誌鴻醫師分享,「今天早上查房,患者自己說,『好像沒什麼事,可以回家了!』」「部分患者會因為擔心術後疼痛而遲遲不願意接受手術,但一直延誤治療,反而可能造成更多問題。」洪誌鴻醫師說,「例如損壞的髖關節若持續磨損,骨頭磨掉了,患者就會出現長短腳。另外是髖臼的部分,若磨損嚴重,也會影響手術進行。因為術中需要用器械將髖臼打磨成一個真圓,才有辦法裝入髖臼杯。患者髖臼越圓,就能在損失最少骨頭的狀況下完成;當患者的髖臼磨損嚴重,便需要磨掉更多骨頭,髖臼也較容易鬆脫,這些都是拖太久、延誤治療所造成的問題。」(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婦眼睛紅腫嘆「睜眼就痛」此術改善乾眼症

婦眼睛紅腫嘆「睜眼就痛」此術改善乾眼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0多歲陳姓婦人長期飽受眼睛乾澀、紅腫痠痛之苦,生活極為不便,檢查結果為瞼板腺功能障礙合併乾眼症,雖嘗試熱敷、人工淚液治療均都不見效,直至接受脈衝光雷射及瞼板腺擠壓治療,當下痠脹感、異物感便大幅緩解,令患者相當欣喜,療程結束後總算解決心頭大患,笑說:「目睭變金清!」不可自行亂點眼藥水 以免愈補愈惡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角膜暨眼整形科主任江鈞綺表示,乾眼症多與年齡、特殊體質(如酒糟鼻、異位性皮膚炎等)、經常化眼妝、長期使用隱形眼鏡、3C產品有關,患者容易出現眼睛乾、紅腫灼痛疲勞、眼睛有異物感、短暫性視力模糊等乾眼症狀,使得眼睛不適、眼表損害、視力不穩定等,如上述患者一到診間便透露「每天一睜開眼睛就會痛」,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乾眼症可分為缺水型與缺油型,前者因淚水分泌不足所致,後者因瞼板腺阻塞、萎縮,使油脂分泌不足,當淚液缺少油脂層,就會加速水分蒸發,大部分的乾眼症均屬於後者;因此,當眼睛出現乾眼症症狀時,並不代表眼睛缺水,更不可自行亂點眼藥水,才不會愈補愈大洞。 飲食可補充Omega-3魚油、亞麻仁油、核桃等增加淚油層功能目前乾眼症治療以人工淚液為主,但若如陳姓老婦使用人工淚液療效不佳,則可進一步透過脈衝光雷射治療,利用光熱原理軟化油脂、抑制發炎反應及加強代謝,可提升脂質層的厚度,促進分泌脂質的能力,完整療程約三次,每兩周需治療一次,可改善乾眼症狀約半年,同時搭配瞼板鑷擠壓眼瞼板,清除皮脂腺,患者首次治療後立即感到症狀大幅改善。 江鈞綺提醒,乾眼症患者應避免長時間用眼,不要過度使用3C產品,飲食方面可適時補充含Omega-3的魚油,如鮭魚、鮪魚、秋刀魚、沙丁魚等,亞麻仁油、酪梨油、核桃等也能增加淚油層功能,若眼睛感到乾澀不適,務必盡速就醫,避免乾眼症惡化影響生活品質。

高血壓心臟負荷超載 心衰竭機率多5倍

高血壓心臟負荷超載 心衰竭機率多5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老先生在兒子攙扶下,邊走邊喘來看診,兒子表示,爸爸一直有吃藥控制,但這幾年越來越喘,心臟科醫師說是心室肥大,應該和高血壓有關,原本以為心室肥大和其他慢性病一樣,按時吃藥就會改善,但是似乎不是這樣,爸爸症狀越來越多,非常容易累、胸悶、頭暈、心悸、腳腫,越來越不舒服……出現心室肥大 五年內死亡率約50%心臟肥大通常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心室擴張」,通常是心臟瓣膜的問題,因為血流沒辦法正常打出去,會回流到心室,讓心室血流堵塞,導致被撐大。這類的心臟肥大症狀就會比較早出現,可能會覺得胸口悶悶、總是呼吸困難,或是動一下就覺得喘、心悸等;另一類則是「心肌肥厚」,這位老先生的心室肥大就是屬於這一類型,就是心臟打血打不出去,常見的是心臟的出口狹窄(主動脈瓣膜狹窄)、血管末梢阻力增加(高血壓)、心肌病變(遺傳性心肌肥厚症)。血液越打不出去就越用力,越用力就心肌更肥大,一直惡性循環下去,初期幾乎不會有症狀,等到出現心悸、呼吸喘的症狀,也代表心臟已經開始無法負荷了。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老先生是因為長期高血壓,造成心臟長期處於高負荷高出力狀態,心肌一直被迫鍛鍊,所以持續肥大。高血壓造成的左心室肥大是很常見的併發症,它同時也容易合併心律不整、冠心症、心衰竭等問題,左心室肥大早期可導致心臟舒張性功能異常,之後會逐漸併發收縮性的鬱血性心衰竭(造成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壓病人導致心臟衰竭的機率是正常人的5 倍,控制不良的高血壓,大約50%的患者會出現左心室肥大、心臟衰竭,這時候的五年內死亡率大約是50%。中醫調理助翁改善虛弱 「可以到處走走真好」心室肥大歸屬於中醫的「心悸」、「胸痹」、「喘證」的範疇,是本虛標實或是虛實夾雜的病證,虛以氣虛、陽虛為主,標實以瘀血、痰濁為主,夾有水飲,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脾肺腎等臟,病情嚴重時可發展為心陽暴脫,甚至陰陽離決而猝死。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篇》記載:「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而《金匱要略》也提到:「心水者,其人身中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就是描述了心室肥大心臟衰竭患者水腫、行動易喘、不能平躺等的臨床表現。治療上,中醫以扶正祛邪為大方向,扶正以養心益氣溫陽為主,祛邪以化痰活血為主,兼利水散除外邪。要辨別病證虛實、氣血的屬性,如久病不已,心慌、氣短、神疲、乏力為虛證,憋悶、疼痛為實證,脹悶或走竄疼痛為氣滯,刺痛且痛處固定為血瘀。常見的臨床分型為氣滯血瘀型、痰瘀互結型、氣陰兩虛型、水飲凌心型、陰陽失調氣機逆亂型,搭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調理,加上專病使用的中藥,可以提升心臟功能及降低心臟負荷的用藥,並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老先生還是一樣由兒子陪同來回診,他很高興的說,「我現在好多了,體力好很多,走路也不喘了,可以到處走走逛逛了,真好!」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疼痛零容忍!多模式止痛術助患者減緩疼痛

疼痛零容忍!多模式止痛術助患者減緩疼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80多歲的老人在家中跌倒,大腿疼痛不已,急診確定為髖關節骨折,由於患者年紀大,身體抵抗力弱,如果採用強效止痛藥,可能造成呼吸變慢,導致危險,於是在急診醫師與麻醉科醫師配合下,進行大腿神經阻斷術,再加上牽引術,減輕疼痛,接著再由骨科醫師安排手術治療,讓患者康復出院。自控式止痛可能造成噁心等副作用 患者吃不下不利復原萬芳醫院副院長也是資深麻醉科專家戴裕庭醫師表示,萬芳首創國內跨團隊醫護人員合作,提供全人照護,以該名患者為例,除了術前經由超音波導引施行神經阻斷術,開刀後為減輕患者疼痛,可採用多模式止痛方式,包括神經阻斷術、12小時以上長效止痛針與患者自控式止痛等各種方法,減輕疼痛不適,盡快恢復健康。戴裕庭強調,過去開刀後患者多使用自控式止痛,這是以嗎啡類為主的止痛劑,可能造成頭暈、噁心、嘔吐、腸胃不適及排尿困難,因此使得患者不想吃東西及身上尿管與鼻胃管無法盡快拔除,不能下床,不易迅速恢復健康出院;如今採用多模式止痛術,可以依據患者需要,安排適當的止痛療法,對於患者是一大福音。全人照護 跨團隊醫護人員一條龍式服務萬芳醫院已經組成良好的醫護團隊,包括急診、麻醉與骨科的專家,不論是上肢還是下肢骨折,都能提供最佳醫療照護,緩解疼痛,早日康復出院。另外,萬芳醫院也提供患者全人照護,由跨團隊專業醫護同仁為患者服務,如復健科醫師安排復健治療,營養師提供營養諮詢,藥劑師協助用藥指引,護理師進行居家長照服務,可說是一條龍式全人照護,讓病人由入院、治療、康復出院回家,都能獲得最好的醫療照護,享有健康的人生。

個人化生殖醫學助孕 逆轉9次流產命運

個人化生殖醫學助孕 逆轉9次流產命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不孕症發生率約為15%,相當於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研究也發現,在反覆性著床失敗的不孕案例中,有近1/3婦女會有著床窗期偏移的問題,若是在子宮內膜尚未達到完全成熟的情況下,也可能增加後續自然流產的發生率。由於人工生殖費用昂貴,平均每週期花費15-20萬元,且未必成功,對不孕夫妻形成相當大的經濟壓力,若能借助「精準醫療」的發展,運用個人化生殖技術將胚胎精準植入,有效地提高胚胎成功著床機率,不僅有助提升台灣的生育率,還能大幅減輕不孕症家庭的負擔。38歲,歷經反覆9次流產的黃小姐忍受反覆流產的艱辛,求醫無數次,從長期施打排卵針,到每天需要吞下20幾顆藥物,5年來花費將近百萬元,仍找不到懷孕失敗的原因。由於已育有一子,在前期治療過程中,未曾被懷疑著床窗期偏移,直到新光醫院生殖團隊李毅評醫師,運用「子宮內膜容受性檢測-MIRA™」技術,才發現黃小姐的窗期確實較一般人延後了24小時,導致過去的胚胎無法在理想的時間點著床。李醫師指出,胚胎著床也有良辰吉時,由於子宮內膜隨著年齡增長,易導致著床窗期偏移,因此本次透過調整植入時間,不但讓黃小姐成功懷胎,而且目前已懷孕接近20週,毫無任何先兆性流產跡象!黃小姐表示,從過去的不安到現在,終於能跟兒子一同期盼妹妹的到來,5年來的辛苦都值得。新光醫院攜手創源生技,導入生殖醫學前瞻科技,該技術即將刊登於美國生殖醫學學會期刊《Fertility & Sterility》。此項技術「MIRA™」,是運用microRNA(微小核醣核酸)生物標記於生殖醫學上的臨床檢測項目,由長期投入microRNA研究的奎克生技原創發明,並進一步與創源生技合作,共同推廣成為常規檢測服務,拓展至亞洲各大醫療重鎮,目前已推進不孕症治療技術蓬勃發展的日本、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國家。由於microRNA分子小、不容易斷裂的絕佳特性,較不會受到外在因素影響而被破壞,具有穩定度高的優勢,有些女性若有子宮內膜過薄導致不易成功懷孕的問題,MIRA亦能在傷害較低的情況下,用少量的檢體,幫助醫師臨床判斷,此項檢測沒有年齡限制,同個人也可能因年紀關係有著床窗期偏移的現象,因此找出適合胚胎植入的黃金窗期很關鍵,進而提高懷孕率,降低流產風險。台灣生殖醫學技術精湛,以平均36.7%試管嬰兒治療著床率高居全球第二,然而,面對晚婚晚育的社會趨勢,不孕症問題與日俱增,新光醫院生殖團隊在不孕症治療經驗豐富,成果斐然,如今亦積極導入各種嶄新技術,包含引進獲國際醫學期刊肯定的子宮內膜容受性檢測MIRA™、胚胎染色體檢查PGT-A等基因醫學技術,透過專業醫師的檢查,協助不孕症夫妻圓夢。

半數國人過重!10大死因8項與肥胖有關

半數國人過重!10大死因8項與肥胖有關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台18歲以上成人47.9%有肥胖問題,台灣肥胖醫學會最新一份問卷調查則顯示,高達87%的民眾打算減重,但僅有22%曾與醫護人員討論,調查還發現,認為體重管理是自身責任的孤獨感,是有減重意願卻不主動尋求協助的主因。今天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主題訂為「Every Body needs Every Body」,希望減少對過重者的歧視與污名化,從根本了解問題,給予支持與協助。8成民眾認為減重是自身責任 不會尋求醫師協助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研究亦顯示,相較於體重正常者,肥胖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超過7倍,世衛組織早已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國民健康署代理署長賈淑麗表示,健康體位是國人健康的基石,政府持續推動「提高認知、鼓勵倡議、完善政策、資源分享」,希望透過政策、支持性環境和完備照護策略等,提高大家對體重管理的認知,並願意接受和尊重每個人,一起擁有健康體位。全台超過350萬人有肥胖症,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超重問題。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楊宜青表示,根據2019年國外一份大型研究顯示,高達81%有肥胖問題者認為減重是自身的責任,因此不會主動尋求醫師協助。調查也發現,醫病雙方的認知有很大落差,65%民眾希望醫師可與他們討論減重問題,但僅29%醫師認為民眾對體重管理感興趣。醫護協助找到最適合減重方式 比單打獨鬥更有效台灣肥胖醫學會秘書長張皓翔表示,為了解醫師、民眾對減重態度的認知,該學會也針對875位民眾及224位醫護人員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高達87%的民眾打算減重,但僅有22%與醫護討論;33%民眾認為體重管理是自己的責任,另有28%表示,因經濟能力不足,無法花錢減重。此外,有超過6成的醫師願意幫患者訂定務實的目標,協助改善體重問題。楊宜青表示,多數民眾認為管理體重是自己的責任,或擔心被歧視標籤化,因而不想對外求助,其實文獻證實,若有專業醫療協助介入,根據身心狀況及根本原因找到最適合的方式,會比自己進行控制體重更有效果。台灣肥胖醫學會提出「診間停看聽」簡單三步驟,期盼打造友善的看診環境,藉由醫療專業人員主動關懷及患者不害羞地開口,讓體重控制不再孤單。

前十字韌帶斷裂 微創術讓他半年重回球場

前十字韌帶斷裂 微創術讓他半年重回球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因運動風氣盛行,常常一不小心就造成運動傷害,其中「前十字韌帶斷裂」是膝關節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前十字韌帶是維持膝關節穩定非常重要構造,斷裂後膝蓋會處於不穩定狀態,容易造成關節反覆扭傷及半脫位,對半月板或軟骨造成嚴重傷害而導致關節炎提早產生,患者多半無法再從事較劇烈運動,NBA球星與美國大聯盟MLB球員常為此傷困擾。相較傳統手術 具有傷口小、併發症少及恢復快等優點 熱愛運動的33歲傅先生,半年前被安南醫院骨科醫師許惟傑診斷「右膝前十字韌帶斷裂合併外側半月板破裂」,經詳細解說後決定接受「微創膝關節鏡前十字韌帶重建及半月板縫合」手術治療,術後積極復健半年後已能回籃球場打球,讓隊友直呼神奇。 許惟傑表示微創膝關節鏡前十字韌帶重建,相較傳統手術,微創手術具有傷口小、併發症少及恢復快等優點,並大幅降低傳統手術才會有的前膝蓋痛後遺症,是目前手術的新主流。精準的微創手術是康復膝蓋一個重要的開始,依照患者量身訂製復健計畫,大部分病患都可以度恢復運動能力。前十字韌帶斷裂是可以好的疾病 不是所有人都要開刀許惟傑表示,前十字韌帶斷裂是個「可以好」的疾病,只要有正確的術前診斷與評估、精準的手術技巧及經驗,加上術後積極努力的復健,絕大多數病患都能繼續從事受傷前熱愛的運動。患者包含健身教練、棒球校隊選手、志願役軍人、三鐵愛好者、大卡車司機及田徑選手等,其後續追蹤情況均恢復良好。然而並不是所有前十字韌帶斷裂都需要手術治療,有相關疑問都可至與醫師討論和溝通。

腸躁症一天腹瀉8次 醫師提醒這些東西少吃

腸躁症一天腹瀉8次 醫師提醒這些東西少吃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70歲患者有胃食道逆流的病史,30年來排便頻繁,一天至少四次,多則八次,大便水樣且有黏液,伴隨肛門灼熱,排便急有時忍耐不住,夏天症狀加重,情緒緊張會誘發腹痛且排便增加。大腸鏡檢查無異常情況,排除發炎性大腸炎、惡性腫瘤等疾病,西醫診斷為大腸激躁症。腸躁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就連出門旅遊也備感困擾,因此尋求中醫幫忙,經三個月治療,排便次數一天減至二至三次,大便逐漸成形,出門在外也不用苦惱頻便找不到廁所。治療先調整飲食習和情緒台灣大腸激躁症盛行率高達22%,男女比例差不多,可分成三型:便秘型、腹瀉型、混合型。便秘型呈現堅硬、顆粒或塊狀型態,排空直腸後仍感覺排便不完全,頻率通常每周小於三次;腹瀉型呈現水瀉或鬆散,或黏液樣分泌物,可伴隨頻便和大便失禁,且通常排便頻率大於每日三次。此外,也可能伴隨胃腸道其他症狀,例如消化不良、腹部脹氣、胃食道逆流等;也可能出現腸道外相關症狀,例如頻尿、性功能異常、月經異常等。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劉家蓁表示,上述患者除了頻便、腹瀉外,也有手腳冰冷、頻尿等病症。治療方面需先衛教飲食和情緒調整的重要,以及隨著氣候變化調整生活的衣著或環境,再來運用中藥調理腸胃環境,例如黨參、茯苓、白朮、砂仁等幫助健脾去濕,黃連、黃柏清除腸中濕熱,柴胡、香附等調和緊張情緒,肉桂、附子等減少頻尿和手腳冰冷。經過三個月的治療,患者排便次數下降到一天二至三次,大便逐漸成形且黏液減少,肛門已無灼熱感,患者很開心出門旅遊不用為尋找廁所所苦。便秘型多攝取高纖食物 腹瀉型避免豆類和乳製品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以中醫的角度而論,可歸納氣候影響、飲食所傷、情志失調、脾胃虛弱、腎陽虛衰等五大因素。如太冷、太熱、濕氣太重,吃太多、吃太油、吃太多生冷的食物。尤其,如果長期飲食失調,又過度勞累,脾胃容易虛弱,再者,容易煩惱、生氣、緊張焦慮,更易影響胃腸消化吸收。劉家蓁提醒,除尋求醫師協助外,平常可藉由規律作息與運動,放鬆心情,調整壓力。飲食方面注意定時定量,便秘型的腸躁症者,需多喝水,與高纖維質的食物,幫助腸道蠕動。腹瀉型者,避免豆類和乳製品。且要定期篩檢,才能「腸」保健康。

驚!7歲童玩弓箭 80公分箭矢射入臉頰險瞎

驚!7歲童玩弓箭 80公分箭矢射入臉頰險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南投一名7歲男童與哥哥在家門旁空地玩弓箭時,不慎被弓箭射入臉,家屬趕緊送醫急救,經檢查弓箭差一點就會穿過眼睛或傷及顏面神經,男童在手術移除異物與清創後,已無大礙。網購弓箭組玩樂 家長暫時離開就出意外大約80公分的箭矢插在男童的臉上,畫面真是膽戰驚心,男童的阿公剪斷部分弓箭,立即將他送醫。衛福部南投醫院外科許家榮醫師指出,異物從右臉進入,導致患者右臉頰及顴骨周圍穿刺傷,立即安排手術拔除異物。男童的母親表示,過年期間帶孩子去逛夜市,小孩玩弓箭射氣球遊戲後念念不忘,常吵著想玩,於是就網購弓箭組,放假期間孩子在戶外空地遊玩,沒想到家長暫時離開,意外就發生了。異物別任意拔除 臉部血管多易大出血許家榮提醒,當異物留在身體尤其顏面部時,別任意拔除,因為臉部的血管較豐富,易導致出血,需確認其傷口位置、深度,評估受傷情形後再進行處置。許多嚴重的顏面創傷可能會導致左右對稱失衡、器官(例如眼、耳、鼻、嘴唇)變形、缺損等,也可能造成視力受損、顏面神經異常等問題。由於箭矢尖銳,且當弓箭發射出去時,其射擊力道強勁,一旦誤傷到眼睛或其他器官,可能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為保護兒童使用安全,家長應為孩子慎選玩具,若在進行弓箭相關運動時,應到安全場地,甚至到專業的射箭場地進行射擊,避免產生傷害與危險。

瘦子也會有脂肪肝 再不忌口恐變成肝癌!

瘦子也會有脂肪肝 再不忌口恐變成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滑嫩、美味的鵝肝醬是聞名全球的法國美食。會有這樣誘人的口感,主因就是鵝肝醬當中含有大量的油脂。為了取得如此的美食,農夫飼養鵝時會讓鵝吃下過量且高熱量的飼料,藉此讓鵝的肝臟長大且囤積油脂,形成脂肪肝,最終成為人們口中的美食。在人體中,脂肪肝的形成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人們吃進過多的熱量之後,會轉變成三酸甘油酯,除了儲存在脂肪細胞之外,也會往內臟器官堆積。過量的三酸甘油酯堆積在肝細胞內,就形成嚴重程度不一的脂肪肝。隨疫苗的施打、抗病毒藥物、小分子藥物等治療的進步,病毒性肝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不論是在西方國家或台灣,都觀察到雖然病毒性肝炎減少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人數卻不斷增加,脂肪肝已經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9成肥胖者罹患脂肪肝 糖尿病、高血脂等也是高危險群哪些人是脂肪肝的高危險群?首先要注意的是體重過重、肥胖的人。研究顯示,九成的肥胖者會罹患脂肪肝。其他的高危險群還包括糖尿病及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脂、長期因病需要使用類固醇者以及有代謝症候群者。另外,有C型肝炎的人也比較容易出現脂肪肝。雖然肥胖者容易有脂肪肝,但並不表示瘦的人就不會有脂肪肝,研究發現瘦的人至少十分之一有脂肪肝。根據國外的資料,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一到三成的人會進入非酒精性脂肪肝炎階段,而在這各族群中,又有一到二成的人會演變成肝硬化,進而在未來的一、二十年中,可能導致肝癌的發生。有脂肪肝的人,大多沒有特殊症狀,多數人都是在健康檢查時,透過腹部超音波診斷出來。除了超音波外,電腦斷層掃描、磁振造影等儀器也可以做為脂肪肝的檢查方式,但因為這些檢查昂貴或具輻射性,用來檢查脂肪肝並不實際。目前有一種肝纖維化震波儀也可以檢查脂肪肝纖維化的嚴重程度,沒有輻射而且檢查時間短,也是一項新的利器,但是礙於儀器的普遍性及操作者的經驗,目前實務上還是以超音波為主。採低糖少油少鹽飲食 運動到有點喘且流汗才有減脂效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王麟弟提醒,脂肪肝的治療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脂肪肝是一個攝食過多熱量,病從口入的文明病,根本解決之道還是要從飲食、生活習慣改變做起。除了低糖、少油、少鹽的健康飲食外,運動是維持健康,減脂、減少羅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秘方。中高強度的運動,達到有點喘且流汗的程度,最好達到30分鐘以上。也別忘了每年接受追蹤檢查,包括腹部超音波、抽血等,單純脂肪肝雖然沒有立即的危險性,但一定要把它放在心上,千萬別輕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