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月經每次來3周 有這3症狀恐是類血友病

月經每次來3周 有這3症狀恐是類血友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就讀高一的彭同學每月經期長達三周、每天用超過12片夜用加長衛生棉,甚至排出50元硬幣大小的血塊,一年365天都得帶著一整包衛生棉以備不時之需,確診為類血友病。醫師指出,根據全球統計調查,有症狀的類血友病盛行率為千分之一,推估全台約有2萬3000人是類血友病患者,然而註記領有重大傷病卡之病例僅約300人,逾98%患者未被診斷出來。3個判斷標準:經期超過1周、每2小時換衛生棉、血塊大於3公分據國際統計,約有三成生育年齡期間的女性有經血過量問題,估算台灣約有173萬女性為月經量大所困,而台灣臨床進一步針對月經過量且有貧血問題女性進行研究,其中約16%為類血友病患者。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理事、台中榮總罕病暨血友病中心王建得主任指出,類血友病男女盛行率相當,女性由於月經量大、產後出血等顯見症狀,相較男性有較高的求診與確診率。經血過量原因多元,除了婦科常見的子宮內部病變、荷爾蒙失調外,約有30%的月經過量原因是凝血功能不正常,包含缺乏特定凝血因子的類血友病、血小板數目或功能異常問題。學會推動「經血過量123」自評:女性月經若持續超過1周、每2小時內需更換衛生棉、排出血塊大於3公分即為經血過量,有可能為類血友病,提醒女性朋友們重視經期健康。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理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翁德甫主任表示,很多女性誤以為經血過量是體質因素,直到出現合併流鼻血、牙齦出血或經期血流不止才求診血液科。他提醒,若持續忽視症狀不積極求診,當發生意外出現大型開放傷口時,恐無法即時使用正確藥物止血,將造成生命危險。不積極求診若發生大型傷口 無法即時使用正確藥物止血將危及生命類血友病目前已有進步的治療方式可以幫助凝血功能,其疾病成因是血液中的VWF因子量不足或是功能異常,目前已有合成藥物,或含有VWF的凝血因子濃縮劑做為主要治療方式來增加凝血因子數量,並輔以抗纖維止血藥物或口服荷爾蒙進行治療。第一、二型的輕度類血友病患者不需日常持續治療,可於經期、拔牙、手術前進行預防性治療即可,雖然一般症狀嚴重度不如血友病患者,但確診仍有其必要性,能於意外出現大型開放傷口時幫助醫師使用正確方式來止血。目前臨床為通過家族病史、血液及基因檢測來確診疾病,民眾可從類血友病的常見特徵來初步自我評估是否有止血異常疾病風險,除經血過量123口訣外,若一年有5次以上超過10分鐘的流鼻血、每月發生不明原因1~4次瘀青,或日常清潔口腔時(刷牙、使用牙線)牙齦流血不止等易見症狀,就需積極諮詢血液科醫師。

高瘦國高中生胸痛別輕忽 氣胸恐引起休克

高瘦國高中生胸痛別輕忽 氣胸恐引起休克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小明是身材高瘦的高中生,平時熱愛籃球運動,日前在打球時突然感到右胸疼痛,但症狀緩解後,就沒有多加理會。直到後來某次打球時右胸突發劇痛,開始喘且呼吸困難,就近送到附近醫院,經診斷為氣胸,才又緊急後送至亞東醫院處理。小兒外科醫師表示,幸好小明有即時就醫,否則可能會引發休克。2年內復發率25% 若二次氣胸復發率上升至60%亞東醫院小兒外科醫師夏肇聰指出,氣胸是因為肺臟的肺泡破裂或是囊腫破裂,使空氣從肺泡進入肺臟與胸壁之間的腔室,造成氣體在肋膜腔內蓄積,壓迫到肺臟,造成肺臟無法擴張,進而引起胸悶、胸痛、氣喘等症狀。如果輕忽應對,可能會進一步惡化成「張力性氣胸」,導致心臟受到壓迫,血液無法回流到心臟,引發休克,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夏肇聰表示,氣胸分為「自發性」和「外因性」。自發性氣胸常見於年輕、身材高瘦的男性,其中也有小部分年輕族群的自發性氣胸是因肺部疾病所引起,如肺結核;外因性氣胸則通常是由外傷引起,例如車禍、碰撞等,這類病患通常會合併肋骨骨折或氣管的外傷。通常較輕微的氣胸會利用氧氣治療,若是已經出現症狀或是氣胸面積較大的患者,就會建議置放引流管。一般氣胸患者在兩年內復發率為25%,若不幸二次氣胸,復發率將上升至60%。如果接受保守治療卻還是一直漏氣或復發,可諮詢小兒外科或胸腔外科,尋求手術治療。氣胸患者避免潛水、跳水、高空跳傘等運動常見的氣胸手術方式有傳統開胸手術及胸腔鏡微創手術。不同於傳統手術,胸腔鏡手術傷口小、復原快,更大幅降低患者術後疼痛感。以小明為例,在接受胸腔鏡治療後3天就出院。夏肇聰表示,胸腔鏡手術是目前主流治療方法,臨床指出,接受手術復發率可降到5%以下。夏肇聰呼籲,氣胸患者要注意避免氣壓變化大的活動,例如潛水、跳水、高空跳傘等。此外,氣胸和抽菸有非常大的關聯性,除了建議戒菸外,更要避免暴露在二手菸環境中。高瘦的國、高中男生若出現胸悶、胸痛、氣喘等症狀,都要非常小心,應儘快至小兒外科就醫。

對嫉妒或羨慕情緒感到焦慮?心理師教你治癒技巧

對嫉妒或羨慕情緒感到焦慮?心理師教你治癒技巧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焦慮有一點奇妙且迷人的成分,在於它其實並不是一種感覺。我們藉由生理症狀和侵入性思維,感受到焦慮在自己身體及心智上的展現,但焦慮本身不是一種實在的感覺,它反而代表著一些我們太害怕,以致於不敢面對的脆弱感覺。我將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多年前有一天,我和兩個兒子外出,在我們最喜歡的店買衣服。大兒子說:「媽媽,我們幫艾席爾看看雨靴吧。」 「好主意。」我回答,邊牽著艾席爾的手走向展示櫃。艾席爾馬上抓住一雙瓢蟲雨鞋,跟哥哥的雨鞋幾乎一模一樣,但哥哥的也已經裂到不能再穿了。艾席爾試穿後尺寸剛好,我們就準備往收銀檯去,但埃弗瑞斯邊咕噥著:「這樣不好,艾席爾不能比我先買新雨靴。」我不耐煩地說「但你剛才明明說要幫艾席爾找新雨靴的!我不懂你在不開心什麼?」。他就這麼一路抱怨到結帳櫃檯「如果我沒有新鞋子,我就不想要他有新鞋子。」這是對手足產生嫉妒情緒的經典例子,但我花了點時間才看出來。 試圖藉由控制,迴避痛苦感覺幾分鐘後,在我們往下個目的地前進時,埃弗瑞斯抱怨說:「這樣不好,在我還沒有新雨靴之前,艾席爾不能先穿他的雨靴到溪邊。」當埃弗瑞斯試著控制他生活中的外在情況時,很常說「這樣不好」這句話。以前,我都會試著說服他為什麼「這樣可以」,直到我了解到,面對受到恐懼及控制欲逼迫的自我,爭辯是沒有意義的。後來比較熟悉之後,我就更能從辨認他的感受著手,接著引導他深入他的感覺。「聽起來你好像是想要控制,來避免讓你自己感覺羨慕。」我說。 「羨慕是什麼?」埃弗瑞斯問。我解釋著「羨慕跟嫉妒有點像。嫉妒是你覺得自己被排擠,像是爸爸跟艾席爾玩,把他逗得咯咯笑的時候。羨慕是你想要擁有其他人擁有的東西。要讓自己去感受這兩種感覺,都真的是很困難」。「妳是說綠眼怪獸嗎?」艾席爾突然嚷叫著。「亨佛萊很嫉妒青蛙歐格。」他說的是他們很喜歡的倉鼠亨佛萊系列童書,亨佛萊是班級寵物,但當老師帶來一隻青蛙作為新寵物時,所有孩子都為之瘋狂,亨佛萊因此感到嫉妒。 沒錯,那就是嫉妒。它被稱為怪獸,是因為它在內心感覺起來巨大無比,好像可以把你吞下去一樣。當人們感到嫉妒或羨慕時,大多數人都試著否認,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該有那種感覺;可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嫉妒或羨慕,這是身為人類的一部分。但那些真的是很難受的感覺。一部分的你不相信自己(也就是自我,不過我還沒和孩子們說到這個詞)能夠處理這麼重大的情感,所以要求你控制其他人,這樣你就不需要有這種感覺了。但這沒有用!你無法控制人或情況,光是試圖這麼做就會耗費很多力氣。結果,讓你自己感受羨慕還容易多了。它只是一種感覺、一種能量,而且令人非常不舒服,但它會穿越你的。當你盡力想控制的時候,內心會變得緊繃,這種感覺因此無法發散。它變得受困於你體內,越長越大。如果你能讓自己感覺到羨慕的話,它就能穿越你;最後,你就會接受。埃弗瑞斯似乎聽懂了,他的抱怨和控制欲平息了下來。我看到他明顯地呼出一口氣,緊繃的控制欲放鬆了,轉變為接受。我教我的孩子們一個簡單的公式,這也是我每天都和患者分享的: 感覺自己的感覺=接受現實=隨著生命之河流動VS逃避感覺=控制現實=對抗生命之河,覺得自己深陷其中 學會放手,隨著生命之河漂流一旦辨認出隱藏在控制欲中的感覺,我們所有人就得以突破那份緊繃感。我不再試圖說服埃弗瑞斯轉移注意力,埃弗瑞斯也停止嘗試控制我和艾席爾。身為人類,我們似乎天生就想控制外在情況,試圖藉此迴避痛苦和不舒服的感覺。然而,療癒的一個重要關鍵「學會放手,並隨著生命之河漂流」,就是我們得允許自己去感覺自己的感覺。患者在治療時告訴我:「我終於知道妳在說什麼了。我今天注意到自己的腦子天旋地轉、心煩意亂,越來越焦慮;後來我做了幾個深呼吸,轉向內在,接著問自己:『我現在的感覺是什麼?』通常都是悲傷、羨慕或對未知的恐懼之類的。但當我放任自己去感覺的時候,焦慮就會逐漸消退。」這一刻讓我充滿了成就感。感覺是能夠克制的,焦慮卻不是。你越是能夠戒除任焦慮的藤蔓恣意向上蔓延、綁架心智的習慣,並且取而代之地回到你的心,也就是你的感覺存在的地方,就能減少焦慮,也更能覺得平靜。 (本文摘自/焦慮是禮物:24個練習,學習自我治癒技巧,擁抱真實的自己允許自己選擇愛/時報出版)

妳的淚與累 要孩子來負責?

妳的淚與累 要孩子來負責?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喜歡遊戲。其實大人也沉迷於遊戲,那是一場又一場的心理遊戲。我很喜歡精神科醫師卡普曼(Stephen Karpman)於一九六八年所提倡的「戲劇三角形」概念。他假設每一場心理遊戲都是一齣小小的戲劇。而劇中只有三種角色:拯救者(Rescuer)、迫害者(Persecutor)和受害者(Victim)。他說大人們在玩心理遊戲的時候,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掉入一個固定的角色;偶爾也會調換角色,繼續在這齣劇中求取生存。很多時候,三方都會受傷累累,敗北收場。一個家庭若有太多無法承受的壓力,心理遊戲就更容易顯現。一個會傷人的家庭,會不斷重複同樣模式的心理遊戲,讓孩子也被捲入其中。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即使對手、情境都不一樣,他仍會無意識地邀請別人不斷地與他重複同樣的遊戲。彷彿那是他活著的真理,而他的責任就是要把此遊戲繼續傳給下一代。他不知道,其實他已經迷失在其中了──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自己……受害拯救迫害,均致疲累收場我有一名女個案,她曾閱讀我在新加坡《聯合晚報》接受親子輔導的採訪,因此特意前來尋求輔導。三十八歲的她是一名專業人士,也是生意人。從她一身黑色中性西服的打扮來看,就知道她在職場上有一定呼風喚雨的能力。她帶了兩個女兒來看我。她一開口就用一口流利的英語對我說:「我已經試過很多輔導員,也找過了很多有名的精神科醫生,可是,他們都不是很好,也不夠專業。現在,我來給你看一看。」然後她用一種很厭惡的眼神看著她那兩個兒女說:「看看你是否能夠修理她們!」我聽後,不舒服地皺著眉頭。我對她所說的「修理」(fix)字眼不敢苟同,更對她的第一段開場白感到反感──她的語氣咄咄逼人,有一種對助人者不屑的挑釁。我沒有回應她的問題,也懶得向她解釋孩子是不可以被修理的。更何況請我去「修理兒女」的父母,又不只有她一個。我看了看那兩個女兒,也看一看她們填寫的資料。一個十四歲,一個十二歲。打扮也非常時尚的她們,看起來都對媽媽說的話無動於衷,兩雙眼睛不斷地遊走於輔導室的空間裡,就是不肯逗留在我或媽媽的身上。我嗅得到一種無形的憤怒正醞釀著,彷彿她們心中的叛逆力量可以隨時爆發。這個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個家的男主人,三年前離開了。因此一根蠟燭兩頭燒,媽媽扮演了兩種角色──她是爸爸,也是媽媽;是白臉,也是黑臉。她對自己、對女兒們的期待都非常高,也對家庭的付出盡心竭力。她一直告訴我,「我花在她們身上的時間與精神,多到你無法想像。」我明白了。那是過多的愛──會把孩子溺死,也會把孩子困死。她說:「為了她們,我根本沒有時間吃晚餐,在辦公室也忙到沒有時間吃午餐。」「為了她們,我花了無數個夜晚,讀了無數本親子教育的書籍。」「為了她們,我犧牲了自己很多個人時間,拒絕了很多男士對我的追求。」「為了她們,我到現在都還沒有小便。我已經憋尿憋了好幾個小時。」說到憋尿的時候,她哭了,扭曲的表情完全不像個媽媽,倒像個受盡傷害的小女孩。看到她哭泣時,大女兒忍不住反駁說:「我又沒叫你不小便!」媽媽要兩個女兒負責她心中所有的傷害。包括憋尿的委屈,也是女兒「害」的,她們該擔負起責任。我明白了,她在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話語的內容有著很濃厚的受害色彩。那是她最熟悉的神韻、語氣,以及不斷重複埋怨的對白。她那兩個孩子有行為偏差問題嗎?沒有。她們只是不比別人的孩子聰明、反應不夠敏捷、家務做得不夠「專業」(「專業」是這位媽媽用的詞語)。她們不聽話、不服從,只會頂嘴。聽到這裡,我也明白了。爸爸的逃之夭夭,加重了媽媽做為受害者的戲分。一旦媽媽扮演如此典型的受害者角色,就必須要有對角,戲劇才能上演。結果,兩個女兒都不願意做拯救者,偏偏選擇了與媽媽作對的迫害者角色。成長與改變,全靠自己受害者,對於掌權有著非常濃烈的欲望,因為他們內心嚴重缺乏安全感。他們需要外在的肯定與成就來鞏固自己的內在價值。如果你能夠看清楚,很多受害者的眼淚、埋怨,甚至是一些「可憐我吧」的言語,都是變相的權力,試圖要掌控身邊每一個人,來引發身邊每個人對他產生愧疚感。所以,讓你猜,這個媽媽到底要我扮演什麼角色?當然是拯救者的角色了!如果我認同她的付出,可憐她的犧牲精神,進而願意「修理」她的女兒,這一場劇就可以堂皇地正式上演了,而我,就會不由自主地被捲入這一場心理遊戲……可是,她萬萬沒想到,我拒絕做拯救者的角色。●●●我請兩個女兒離開輔導室,單獨與這位媽媽對談。我用很專業的語氣告訴她:「如果你要改變你的孩子,首先你要改變你自己。「因為,孩子只是家庭的一面鏡子。他們只是反映家庭互動的病態,他們並不是病態的本身。所以,我們大人要重新成長自己,重新整理自己。」她告訴我:「我已經做過TJTA的測驗啦!我還要成長什麼?」TJTA(Taylor Johnson Temperament Analysis)能夠測出個案的十八種性格,進而推測個案與人們的互動模式。我對她說:「我的意思不是要你再做TJTA的測驗,而是要你改變你自己。」「我為什麼要改變自己?」「你的問題問得很好。你覺得有必要改變你自己嗎?」「我覺得我沒有必要改變自己!以前我的媽媽也是這樣對待我,可是我從來不頂嘴,也不反駁。雖然她管我,對我要求很高,但我卻很能夠體諒她,因為她很可憐,爸爸一直虐待她。所以,現在輪到我這樣做媽媽,我覺得一點都不過分!」我聽到了──她以前是扮演拯救媽媽的角色,所以,她也會要求女兒同樣做到拯救者的角色。可是,我深信她的期望會落空。我發現無論我怎麼說服她,她都不同意我的說法。最後,我不勉強她,只是誠實地告訴她:「有一天,當你願意改變你自己時,我會在這裡幫助你。」我們結束了這一次的面談。愛的成長,是重新創造自己如果這位媽媽有機會看到我這篇文章,請原諒我當初的詞不達意;讓我現在把話說得更清楚一點。成長不是回顧原生家庭,發現問題,然後為自己找一個藉口,把責任推卸給父母。成長不是一直把知識往頭腦塞,然後把知識轉化為權威,要孩子服從。成長更不是繼續扮演受害者,要每一個人為你現在的生命而負責,要每一個人為你而做出改變。要是這樣可以讓你的女兒成長,我稱之為「傷害的成長」。對我而言,成長是回顧原生家庭,發現問題;不找藉口,重新創造自己。成長是不斷求知,把知識運用在自己的身上;去蕪存菁後,才散發給別人。成長更是拒絕再扮演受害者,決意為自己的生命而負責,做出改變。這種成長,我把它稱為「愛的成長」。所以,媽媽,你到底選擇了傷害,還是愛?(本文摘自/允許自己選擇愛/寶瓶文化)

驚蟄疾病蠢動 養生多食清淡養肝蔬果

驚蟄疾病蠢動 養生多食清淡養肝蔬果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驚蟄,又稱啟蟄,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桃紅李白,草長鸝飛,宣告仲春時節的開始,也是「植樹節」的期間。《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寫道:「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嚴寒冬日藏伏土中的昆蟲動物,因為天氣轉暖,伴有春雷震盪而驚醒過來。桃花盛開,雷公神喚醒大地雷公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神,相傳是隻大鳥,手執鐵鎚,敲出石破天驚、震耳欲聾的響聲,喚醒天地萬物。家家戶戶為祈求風調雨順、豐收延年,也會有祭祀雷公神的儀式。另有一說,混沌之際,盤古開天闢地,呼吸成了風,聲音變成雷,秋冬時節,雷藏土中,等到春天一到,農夫耕種,雷就順勢破土而出,發出轟然巨響。詩人杜甫也歌詠此節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一對黃鸝婉轉地歌唱,一行整齊的白鷺遨遊天際,描繪出明媚秀麗的春天勝景,都賦予了美麗的想像。吃梨遠避疾蟲,祭百虎招貴人「驚蟄寒,秧成團;驚蟄暖,秧成桿。」此時的雨水增多,氣溫回升,正式進入春耕時期,農夫們忙著整地、插秧、播種,期待一年好收成。然而「萬物長,百蟲驚竄」,溫暖的氣候,也使多種病蟲害爆發與蔓延。民間俚俗就說道:「桃花開,豬瘟來。」提醒農民、畜牧業都應該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以及家禽家畜的照顧,透過飼料的營養調配,增強抗病能力。唐代藥王孫思邈《千金月令》寫道:「驚蟄日,取石灰糝門限外,可絕蟲蟻。」住家也可採用天然艾草、薰香,來驅趕蟲蚊蛇鼠。某些地方也流行在驚蟄吃梨, 取其「梨」、「離」諧音,吃了梨可使害蟲分離。隨著時日演變,蟲蟻就成為是非口舌的化身,也有傳說白虎會在驚蟄日現身覓食,找尋獵物,開口噬人,此時就可以透過「祭白虎」開運,在紙上畫出一隻白老虎,再以豬血祭祀,為自己消災解厄,遠離那些道人長短的小人。此外,香港銅鑼灣鵝頸橋底特有的打小人習俗「鵝頸橋下打小人」,每到驚蟄日總是大排長龍,神婆一邊拿著鞋打向小人紙,一邊喃喃念著口訣:「打你個小人頭……,打你隻小人手……」,吸引想要改運、趕小人、招貴人,延續至今,同樣令人津津樂道。上工治未病,預防外邪入侵「忽聞天公霹靂聲,禽獸蟲豸倒乾坤。」自平地一聲春雷起,萬物湧動,農耕忙碌的大幕緩緩展開!驚蟄三月春,在五行屬木,為了避免外來熱邪之毒侵犯口鼻,導致傷風、感冒、發熱、鼻塞、流鼻涕、支氣管炎等疾病,應做好呼吸道的防護。上古醫書《黃帝內經.靈樞》記載:「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末病」,中醫一般強調防病而非治病,在生病之前先做好預防保養,才是上乘的功夫,可說是預防醫學的先驅。《黃帝內經》也提出日常起居作息的應對:「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便生志。」早睡早起,經常前往空曠的公園散步緩行,同時讓頭髮自然披散下來,穿著寬鬆舒適的衣物,幫助情志舒展,身心開闊。保陰潛陽,增強免疫力驚蟄起,萬物復甦,更是疾病活躍的季節,要留意過往的病症可能復發,順應陽氣的生發,可以選用一些活血養氣的中醫藥材搭配食療溫補。此外,春季對應著肝經,首重疏泄排毒,人體五臟六腑依隨時節而走,此時可以多食用一些清淡養肝的蔬果,有利於保陰潛陽、助益脾氣,增強自體免疫力。列舉相關食材,彙整如下:枸杞:性味甘,平,歸肝、腎經,《本草經集注》記載:「補益精氣,強盛陰道。」有助補肝腎,也有明目效用。韭菜:富含大量維生素和粗纖維,可增進胃腸蠕動、潤腸通便,有助陽氣生髮。春筍:春天當令的筍可說美味又爽口,富有植物蛋白、纖維質,以及鈣、磷、鐵等人體必需營養和微量元素。筍子料理變化萬千,燉、煮、炒、煨或是涼拌,都是桌上佳餚。銀耳:味甘,性平,又稱作白木耳,含有蛋白質、脂肪和多達十七種氨基酸、礦物質及肝醣,具有涼血止血,潤肺益胃,益氣補血等功效。循令食.家味♦銀耳鵪鶉湯食材:乾銀耳(白木耳)十五克鵪鶉蛋十五顆食鹽或冰糖擇一適量作法:一、銀耳洗淨、泡水,化開後備用。鵪鶉蛋若帶殼,可先煮熟撥開備用。二、取鍋燒熱水,放入銀耳、鵪鶉蛋烹煮。三、起鍋前,依鹹甜喜好適當調味,即成。♦五味子紅棗冰糖飲食材:五味子十克紅棗十顆冰糖適量作法:一、五味子洗淨,備用。紅棗洗淨,備用。二、取砂鍋加入適量水,放入五味子和紅棗煨煮半小時。三、起鍋前,加入適量冰糖,即成。(本文摘自/循令食 家味:24節氣歲時紀/博思智庫)

挺台灣鳳梨 男豪邁「整塊吃」噎到險窒息

挺台灣鳳梨 男豪邁「整塊吃」噎到險窒息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中國近日宣布禁止台灣鳳梨銷往中國,許多民眾紛紛力挺台灣鳳梨。一名47歲李先生也想以行動來支持,周末與朋友騎單車至南投受命宮附近短暫休憩時,購買鳳梨並當場享用,當下覺得胸前有東西堵住感,吞不下去,喝水也無法緩解不適,到急診由醫師經內視鏡治療,才將鳳梨夾出。醫籲勿聽信偏方 自行處理不當食物可能卡更深事發當日雖為連續假日,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專家洪弘昌院長接獲患者的狀況後,立即來院為患者安排診療,洪弘昌指出,患者應是在享用鳳梨時,沒有細嚼就吞下。進行內視鏡檢查時,發現整塊鳳梨(約5x6公分)卡在食道入口5公分處,因為卡在胸口上端,就在食道與氣管交接處附近,稍有不慎,會有窒息的可能。洪弘昌表示,發生食物噎到意外時,應停止進食,實施哈姆立克急救法,並安排就醫由醫師協助。勿聽信坊間喝醋、吞飯等方法,若自行處理不當可能會讓食物卡得更深,不易取出,若不慎嗆進氣管,恐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引發併發症等。提醒長者、幼童或吞嚥能力困難患者,進食應細嚼慢咽,家屬也盡量在旁陪同,安排相對細碎食物,避免噎住。鳳梨含消化酵素有助消化 水溶性纖維果膠減少致癌物和腸壁接觸台灣鳳梨除了美味,營養成分也很高。南投醫院營養室蔡秀雯主任表示,鳳梨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例如幫助蛋白質分解之酵素、含有纖維及維生素C。且衛福部公布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每100公克的鳳梨含熱量46卡、醣類11克、粗纖維1.4公克、其他含維他命A、C、B1、B6、E,並且有生物鹼、蛋白脢和類生物素等。鳳梨含消化酵素有助消化,另有水溶性纖維果膠等,可增加腸內有益菌活動及排便順暢,減少致癌物質和腸壁接觸時間。對於腸道保健也是一種很好的水果,建議民眾選擇當季新鮮鳳梨及多攝取新鮮蔬果對健康有加分作用。

女子耳朵被鄰居咬掉1/3 重建新耳仍留陰影

女子耳朵被鄰居咬掉1/3 重建新耳仍留陰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0歲林小姐被疑似患有精神疾病的鄰居咬掉三分之一的左耳,被咬掉的耳朵不見了,畫面怵目驚心,急診時醫師告訴她「就維持這樣了,不會怎麼樣。」她無法接受缺一大塊的耳朵,轉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求助,整形外科醫師呂明川經過3個多月的重建,還她一個新耳。 重建取軟骨埋入頭皮讓皮膚生長 新耳不影響聽力呂明川表示,林小姐4個多月前來看診,缺了一大塊的耳廓經止血消毒後是沒什麼大礙,對生活也沒太大影響,但對外觀是一大打擊,一般人的心理可能難以接受,尤其是女生。由於缺塊的耳朵已經不見,無法進行顯微手術再植復原,因此進行斷耳再造。 重建需一小塊耳軟骨及包覆的皮膚,呂明川從患者右耳取下一小根軟骨,將軟骨接在左耳斷離處,再種植到頭皮,也就是將此耳朵埋入後方的頭皮,讓皮膚生長,包覆耳朵,經過1個月,再進行第二次手術,以分離手術將新耳和頭皮分開。 呂明川指出,與頭皮分離的新耳,必須再進行第三次手術,以美化外形手術造出耳輪等形狀,儘量將左耳塑成和右耳對稱及一樣的外形,三次手術前後花了3個多月時間完成重建。患者的新耳沒有影響聽力,但知覺比較差,大約等一年後,舊耳處的神經往新耳長過去後,知覺就會越來越好,其實最大的傷害還是在心理層面,耳朵不見的這段期間,對心理是很大的折騰。 林小姐休息4個月後回到職場,以工作及時間來撫平創傷。林小姐的媽媽說,女兒現在只要有人靠近身邊,就會感到恐懼不安,也害怕遇到傷害者,她很擔心女兒的心理狀況。 恐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焦慮感2個月未減輕應就醫呂明川強調,耳朵斷離的個案在臨床上不多,大部分來自意外,這類個案因外觀問題,患者常會有憂鬱傾向,不只是耳朵,只要是顏面損傷者也多少會有這種情緒反應,呼籲民眾若有顏面受損問題,不管是為了外觀或心理健康,最好在最短時間內尋求整形外科醫師的協助,在最短的時間內重建顏面,減少長時間面對顏面缺陷的壓力。 彰化醫院精神科主任梁孫源表示,類似林小姐的這種恐怖經驗,有些人會隨著時間淡忘,害怕的感覺會漸漸消失,如果超過兩個月還存在著恐懼或焦慮夾雜等強烈感受時,可能就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應尋求專科醫的協助。

書包長期背單肩 小五女童脊椎側彎成S型

書包長期背單肩 小五女童脊椎側彎成S型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黃姓小五女童常向父母抱怨肩頸僵硬、腰痠背痛,父母原以為是上體育課引起痠痛,起初只貼藥布,症狀嚴重時則選擇民俗療法治療,幾個月下來症狀時好時壞,直至在學校接受健康檢查時,醫師發現脊柱有不正常彎曲現象,安排到醫院複診,確診為功能性脊椎側彎,經安排物理治療後終改善症狀。躺在沙發玩3C產品也會造成側彎 影響身高或視力發育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復健科醫師徐瑋璟表示,「功能性脊椎側彎」是指站立時脊椎呈現「S型」或「C型」的彎曲,大部分發生原因為姿勢不對稱所引起,例如孩童長期把厚重的書包背在單邊肩膀上,寫功課時常常身體歪一邊,或是時常癱在沙發上玩3C產品等,家長應於小孩發育時期特別注意姿勢,以免日後影響身高或視力發育。 物理治療師楊詠順也指出,一般民眾可以透過簡單的方式,自我檢視是否有脊椎側彎的現象,包括兩邊肩膀是否等高、是否有一側肩胛骨特別突出、兩側腰部曲線是否對稱,以及身體往前彎時,是否有一側背部特別突出。 為避免造成功能性脊椎側彎,平時須注意以下幾點:選擇雙肩背負式背包、站立時避免駝背及三七步、坐姿時保持端正避免身體歪斜,楊詠順也提供日常簡單運動撇步自我矯正:3個居家運動自我矯正貼牆壁站立:兩腳與肩同寬,抬頭挺胸縮下巴,後腦杓、兩側肩胛骨、臀部及後腳跟輕鬆靠著牆壁,且鼻子、下巴、胸骨成一直線,一次維持5~10分鐘,一天三次。脊柱平衡運動:採四足跪姿,右手臂與左腳向水平伸展,並維持10秒後換左手臂與右腳向水平伸展維持10秒,配合呼吸反覆交替練習,一次10~15下,一天三次。背部肌肉訓練運動:採趴姿,雙手向前伸展,以肚子為支點,雙手與雙腳同時抬起離開床面,維持5秒後休息,一次10~15下,一天3次。徐瑋璟提醒,家長們不妨利用學校健康檢查中的脊椎側彎篩檢,注意孩子是否脊椎側彎的問題,此外,不論發育中的孩童或成人,平時應隨時注意自己的姿勢,若有不正常歪斜或身體出現疼痛,就應該尋求醫師的協助,並且透過日常運動來強化和維持正確姿勢。

日常刷牙刷的好 牙周病口臭不來找

日常刷牙刷的好 牙周病口臭不來找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口臭常不自覺 9成原因來自口腔口腔是個含有大量細菌的溫床,細菌種類高達500多種,無時無刻都在分解口內的食物作為養分。當吃完東西後,口內的食物殘渣很快地就會被這些細菌作為食糧。細菌分解食物後便會產生出一種硫化物的副產品,而這種硫化物正是造成口臭的主因。另外像是咖啡及紅茶內的成分也會促進口內細菌生長!如果又加上糖和牛奶,更是口腔細菌的最愛,頻繁地飲用這些飲料,正好給與細菌源源不斷的養分,對口腔造成的破壞力就會更嚴重,進而導致嚴重口臭,且蛀牙機率也會增大。此外,香煙的焦油和尼古丁成份更是牙齒健康的殺手。尼古丁使免疫系統下降,讓口腔細菌滋生;而焦油則會堆積在牙齒上形成牙垢,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所以抽菸的人罹患牙周病比例特別的高,牙周病也是最容易會引發口腔異味的口腔疾病。口臭分三階段,剛開始只是輕微異味,要很靠近才會聞得到;第二期是自己聞不到異味,但是身旁人會聞到;到第三期時是連自己也會聞到,這時口臭問題已經相當嚴重。要遠離口臭及牙周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使用正確的工具及方式來刷牙,保持口腔的清潔,不要讓食物殘留在口內。很多人都誤以為口香糖和漱口水是解決良方,但這其實都是治標不治本,無法真正的清潔牙齒、根除病因。最好的清潔方式就是善用機械式的清潔,使口內的食物殘渣和牙菌斑清除乾淨,讓它無法殘留。牙齒表面的清潔可用牙刷,以貝氏刷牙法或旋轉式刷法來清潔。牙縫內的殘渣必需靠牙線來清除,這一點是很多人會遺漏的,因為牙刷的清潔作用對牙縫其實有其侷限性 。最後就是舌頭上的舌苔,這是口腔內細菌最多且最容易造成口臭的地方。刷牙時順便清潔舌苔,你會發現常有的口臭就會立即改善很多。刷牙不是大力就好 半年回診牙齒健康到老生活家牙醫張智洋醫師建議大家,以正確的刷牙方式來改善口臭及預防牙周病。除了選對刷具用對方式刷牙之外,刷牙不能太用力,錯誤的刷牙習慣易造成牙齒敏感、牙齦發炎、牙齦紅腫甚至萎縮。如果你是繁忙的上班族,比較沒時間進行徹底的口腔清潔動作時,可參考市面上電動牙刷,除了避免刷牙過於用力之外,還可幫您清潔牙刷不易清潔到的死角,算是一舉兩得。只要每天好好的清潔牙齒,保持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別讓牙垢有機會沈積,口腔內的細菌就無法滋生,牙齒自然就會變得潔白亮麗。健康的清潔習慣搭配定期洗牙及檢查,找牙醫檢查口腔是否還有其他問題,為您的牙齒健康加上一層保障,自然而然的就會與牙周病與口臭說掰掰。

輕熟女3個月暴肥16公斤 6公分腦瘤作祟

輕熟女3個月暴肥16公斤 6公分腦瘤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36歲翁小姐飲食及生活習慣均未改變,體重卻直線上升,3個月內從49公斤胖到65公斤,最多一個月增加10公斤,疫情爆發前她赴日旅遊,飛機降落時突然頭痛欲裂,就醫檢查發現腦內竟有一顆6公分大的腫瘤,並包覆鄰近的大血管和神經構造,確診罹患少見的「庫欣病」。翁小姐諮詢多家醫院,醫師均建議為將腫瘤確實切除乾淨,需開顱摘除並輔助放射線及藥物治療,最後她北上榮總就醫,不需開顱,以微創經鼻內視鏡手術成功摘除腫瘤。聽聞要兩度開腦嚇傻 北榮以經鼻內視鏡手術成功拆彈從事美髮業的翁小姐表示,平常喜歡自拍而且很注意維持身材,那段時間不吃也變胖,整張臉腫成月亮臉,皮膚也變得粗糙冒痘痘,同時出現四肢水腫及無力,原本以為是吃太鹹,當得知腦袋有顆大腫瘤,而且被判定要開腦兩次,「聽到都快瘋了」。後來家人建議到台北榮總就醫,看診後醫師馬上安排住院,並建議採經鼻內視鏡手術。北榮一般神經外科醫師王緯歆指出,翁小姐沒有出現鼻部不適或嗅覺喪失等併發症,異常增高的荷爾蒙很快就在術後下降,在新陳代謝科、鼻頭頸科和神經外科等專科的追蹤下,體重和臉型也恢復以往樣貌,影像檢查亦無殘瘤,不需再接受輔助性藥物和放射線治療。北榮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涵栩表示,庫欣病是腦下垂體過度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罕見疾病,容易造成新陳代謝及心血管系統的併發症,病情嚴重會威脅生命;庫欣病通常是腦下垂體長腫瘤所造成,約佔三分之二,患者多因突然變胖來求診。完成400例經鼻內視鏡手術 技術獲國際知名期刊肯定王緯歆說,腦下垂體腫瘤及其他顱底腫瘤若有神經血管侵犯,除傳統開顱手術外,要從鼻子通道進行手術,難度相當高,要使用鼻內鏡治療,也要看腫瘤位置,並不是所有都適合。北榮2015起由鼻頭頸科主任藍敏瑛共同組成「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和美國匹茲堡醫學中心合作,至今已完成超過400例手術,技術獲國際知名期刊Neurosurgical Focus Video封面刊登肯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