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霧霾嚴重「酷酷嫂」就醫人數增 醫籲口罩不離身

霧霾嚴重「酷酷嫂」就醫人數增 醫籲口罩不離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30歲上班族「小彤」最近開車總看到遠方一片灰濛濛,外出洽公更出現眼睛癢、咳嗽、打噴嚏等症狀,整天頭昏腦脹,一度還擔心肺腺癌上身連忙求醫,醫師表示,近來類似患者有增加趨勢,提醒季節交替之際,空污狀況開始惡化,成為健康隱形殺手,外出切記口罩不離身,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懸浮微粒不僅造成呼吸道阻塞 還可能罹癌及影響胎兒發育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外科醫師劉柏毅表示,當空氣中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過高時,天空就會呈現灰濛濛,且能見度低,除了容易影響行車視線,也會造成眼睛癢、咳嗽、皮膚癢等過敏症狀,因細懸浮微粒可達肺泡最大的顆粒大小,不僅影響肺部,更會經由肺泡進入血液,進而影響全身器官。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2019年空氣懸浮微粒超過標準值就有200天以上,可能引發呼吸道阻塞或炎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影響胎兒發育造成缺陷、引發腦損傷造成退化性疾病、誘發過敏反應,更可能增加罹癌的機會,顯見細懸浮微粒不只影響呼吸系統,更會對全身造成傷害。 由於肺癌已經連續五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肺腺癌近年也有上升趨勢,占整體肺癌約8成,罹患肺腺癌的女性當中,高達95%為非吸菸者,更是女性朋友不可輕忽的問題。減少燒香燒金紙、避免高溫油炸烹調 才能避免肺部「內外夾攻」劉柏毅建議,平時可開啟環境監測APP,注意空氣品質預報,外出時記得攜帶口罩,當戶外空氣品質不良時,建議待在室內並減少開窗,使用有HEPA過濾網的空氣清淨機,最重要的是應戒菸、盡量減少燒香燒金紙、少點蚊香,避免高溫油炸烹調方式,才能避免肺部「內外夾攻」。 至於肺癌高危險族群者,例如抽菸大於30年、直系血親有肺癌史者、有肺部疾病、長期暴露於二手菸或石綿環境等,不妨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若是發現病灶,可透過電腦斷層定位術,搭配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除了具有傷口小、切除乾淨、恢復快速等優點外,再搭配術前術後個別化的肺部復健,都能使患者盡速回歸正常生活。

限水衛生清潔怎麼辦?學會這3種洗手方式

限水衛生清潔怎麼辦?學會這3種洗手方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去年國內無颱風侵襲,今年西北部地區連月降雨量少,導致部分縣市已實施減壓、減量供水或停止非急需或非必要用水。雖然國內流感及腸病毒疫情低緩,但腹瀉疫情仍處於相對高點,疾管署呼籲,民眾於水資源較為緊繃之際,仍應落實「當用則用,當省則省」的觀念,勿因節水而忽略手部衛生,同時也要注意儲水方式避免病媒蚊孳生,降低感染與傳播風險。酒精對諾羅及腸病毒消毒效果有限 若未正確洗手別接觸嬰幼兒疾管署表示,民眾在限水期間,可視下列三種狀況進行手部清潔:1.轉開水龍頭還有水:依「濕、搓、沖、捧、擦」的步驟洗手,但勿將水量轉到最大,搓揉手部時先關掉水龍頭,勿塗抹過多肥皂或清潔劑。2.沒有自來水,但仍有其他儲水或乾淨水源:可泡製3至5 ppm含氯漂白水置於附有水龍頭之儲水桶,先打開儲水桶水龍頭,用小水量含氯漂白水沾濕雙手搓揉約20秒後,再以少量含氯漂白水沖洗雙手,最後以清水洗掉殘留的漂白水。3.無法取得清水且手部無明顯髒污:可使用酒精含量75%的酒精或乾洗手清潔雙手,並搓至完全乾燥為止。由於酒精對諾羅病毒及腸病毒消毒效果有限,且無法取代正確洗手步驟,提醒民眾如未正確洗手,仍應避免用雙手接觸口鼻、眼睛或照顧嬰幼兒。每周刷洗儲水容器內壁 避免病媒蚊孳生此外,民眾採取節水措施時,應做好配套管理,貯存雨水或回收水再利用時,應將儲水容器加蓋,且每周徹底刷洗容器內壁一次,避免病媒蚊孳生,降低登革熱發生的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亞太患者創新峰會 期許資源串連 提升醫療保健環境

亞太患者創新峰會 期許資源串連 提升醫療保健環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病患在醫療保健系統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促進病患獲得更好的健康照護環境,病患團體對於發展組織的能力需求也日增。今年3月2日至4日由包括國際病患組織聯盟、澳洲罕見癌症協會、國際乾癬協會等在內的五大國際病患團體共同籌備的亞太患者創新峰會(APPIS)使用線上視訊方式展開國際交流。與會者包含台灣及亞太地區如澳洲、韓國、印度等多個國家的病患團體代表,針對利益關係人合作、政策倡議、臨床試驗,病患團體因應Covid-19新冠肺炎等主題進行線上交流。台灣病患團體分享本地經驗 幫助亞太病團建立夥伴關係新思維由於台灣疫情控制良好,八個病患團體齊聚共襄盛舉,一起以視訊方式和其他國家團體參與本次峰會。其中台灣癌症基金會與罕見疾病基金會受邀分享在政策倡議過程如何結合各方力量並尋求共同目標、提升台灣醫療保健環境,成功把「台灣經驗」分享給與會的其他國家。亞太患者創新峰會(APPIS)主席同時也是國際病患組織聯盟(IAPO)主席-Dr. Ratna Devi提及,APPIS旨在解決亞太區病患組織面臨的共同挑戰,以實現為病患組織增強賦能的願景,此計劃獲得跨國病患組織與合作夥伴諾華的支持。諾華很榮幸擔任活動夥伴,實踐對患者的承諾,一起推動病權倡議、病友培力的目標。改變舊世界醫療關係 串連與政府及醫、學界對話會中同時探討到如何提升病患組織的策略能力,例如資源串連,利益關係人合作等;協助病患團體找到機會,打開與各方如政府及醫、學界等合作的大門。同時提醒與會者需思考產出具價值且可後續執行的討論結果,才能有助於進一步擴大病患組織的見解和聲音。納入病友的聲音與參與才能塑造良好的醫療體系亞太罕見疾病組織聯盟代表同時也是APPIS指導委員之一的曾建平先生(KP Tsang)在會中表示:「醫療體系如果沒有納入病友的聲音、病友的參與,不能算是一個良好的體系。」此外,隨著數位工具的普及,病患的聲音與想法將更容易被了解,真正以病患為中心的照護思維將逐漸落實,也因此更凸顯病患生活品質在健康評估的重要性,並由此擬定醫療計畫。有別於傳統以醫學視角來檢視病患照護成效,未來的醫療照護環境將隨著以病患為主體的思維展現不一樣的光譜。

瘋賞櫻掀「暴走」潮! 足醫專家籲別輕忽筋膜退化風險

瘋賞櫻掀「暴走」潮! 足醫專家籲別輕忽筋膜退化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民瘋賞櫻,今年因為疫情無法出國,踏青健行兼欣賞櫻花綻放美景成為民眾春遊的首選,殊不知路上塞車就耗掉好幾小時,熱門的賞櫻熱點更是被人潮擠爆,排隊合影留念的景象隨處可見。民眾「暴走」欣賞美景,因足底筋膜炎而就醫的患者也明顯增加。阿瘦足醫健康中心團隊提醒,由於塞車時雙腳長時間處在低活動量的狀態,和下車後立刻四處走動的高活動量形成落差,有時又要停留在景點處等待拍照,若在斜坡站得比較久,就好比讓雙腳長時間站在拉筋板上,足底筋膜不斷受到拉扯,又碰上近期日夜溫差大,早晚氣溫驟降,肌肉延展性較差,都會增加罹患足底筋膜炎的風險。足踝外科醫師朱家宏表示,如果睡醒時腳踩地會疼痛,走一走會稍微緩解,可能已經出現足底筋膜炎徵兆,若嚴重程度到達第二期,到了下午又會愈走愈痛,到達第三級時連暫停走路也無法緩解疼痛,到了第四期因為腳底神經長期疼痛已經失調,連坐著不動都會疼痛。朱家宏說,「千萬別認為症狀輕微時只要休息就好、不必看醫生」,足底筋膜炎在急性期當然要先休息,及早請足踝專科醫師診治,給予消炎止痛藥物或協助舒緩復健,若拖延超過三週變成亞急性期、超過三個月成為慢性期才就診,接受治療態度也不積極,可能導致病況反覆。天氣變化、筋膜退化、肥胖、缺乏運動…都是足底筋膜殺手一般而言,足底筋膜炎好發於天氣變化時,尤其天氣突然轉冷,筋膜比平常更僵硬,民眾卻來不及反應而照常活動,就可能增加運動傷害、筋膜損傷拉傷的機會。此外,就體型來說,台灣年年蟬聯亞洲肥胖人口比例第一名,身材高大肥胖者多,這些都會促使現代人的足底筋膜退化,因而容易受傷、發炎、疼痛。朱家宏醫師表示,大家常聽到的足底筋膜,比肌肉來的堅硬,血液循環也比較不好,「40、50歲後肌腱、韌帶耗損,再加上年紀大體重增加、缺乏運動習慣,都是足底筋膜炎的好發族群。」物理治療師鄭融也指出,筋膜退化造成的影響可能比想像中更大,筋膜在體內不僅有維持身體結構穩定的作用,互相連結、包覆全身的筋膜更是一套緊密的網絡,像神經系統一樣能夠發揮傳輸訊息的作用,因此筋膜退化不僅容易引起足底筋膜炎等受傷疼痛的情形,還會因為筋膜退化使得大腦反應連帶變得遲緩,進而增加造成跌倒或運動傷害的風險。破解鞋具常見迷思 延緩筋膜退化從找回正確步態開始為了維持筋膜健康、延緩筋膜老化,關鍵在讓體態保持在良好平衡狀態。第一步建議不妨從找回正確步態開始,例如透過「動態足壓量測」等方式,幫助了解自己的步態類型以及身體重心是否偏斜、不穩定。而現代人缺乏鍛鍊的雙腳,當然還是需要著用適合的鞋具,以達到適當的保護效果。朱家宏醫師舉例說,很多人對鞋具有迷思,認為旅遊或長途走路,穿平底鞋比較好,或是以為買足弓墊來用就能解決問題。除了步態要正確,現代人應該要建立好的生活習慣,培養運動應考量到運動量、實用性、多樣性等三大原則:一、運動量:要不多也不少,少了效果不好,多則容易受傷。許多足底筋膜炎患者常會說他有運動,就是走路,但是走路走太多,其實也是足底筋膜炎的成因之一。二、實用性:跟日常生活要有關係,像是做從椅子上站起來的動作幫助鍛鍊四頭肌預防膝痛,或是做前弓後箭的動作增加下盤力量防止跌倒。三、多樣性:人類身體結構的原始設計,並不是為了在平坦硬地上活動,而是要在土地、草地上面,接觸地面是比較軟的,盡可能結合各種行走、跑、跳、蹲等種種動作,甚至手腳併用,增加腳底肌肉使用量,讓運動豐富多樣,把運動變得更有趣。現代人缺乏真正的活動,尤其是「足部活動」,很少活動腳底的肌肉,再加上經常久站、久坐,固定在單一動作或小範圍活動,都違反了筋膜活動的原理,長久下來對筋膜都會造成傷害。朱家宏醫師也提醒民眾,「我們足踝科醫師非常建議平常就要讓足底肌肉活動,例如做前弓後箭的動作拉開後腳筋,或抓毛巾、抓彈珠等讓腳趾抓握的動作,感受到腳底肌肉有在使用,踮腳尖也能讓足底筋膜收縮,有了這些拉扯、縮短、伸長的動作,過程中血液循環能讓筋膜容易得到營養、變得更強壯。」

糖尿病患剪指甲造成傷口 中醫調理保住腳趾

糖尿病患剪指甲造成傷口 中醫調理保住腳趾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個性爽朗的老太太原本糖尿病控制得不錯,但兩年前剪指甲時,右腳小趾不慎剪出一點小傷口,沒想到就一直好不了,先是自行擦藥,後來去醫院清傷口和使用抗生素,傷口還是越來越大,才發現是糖尿病傷口感染合併骨髓炎。清瘡多次遲遲沒改善,只好截掉小趾。她把腳上的紗布拆開,腳趾的末端幾乎都是暗黑色,小趾雖然截肢了,但是第4趾也開始變色,趾縫及足背處有3個洞在流膿,顯然血液循環很不好,缺血的範圍還不小,老太太表示:「骨科醫師說,可能第4趾也要截肢,第5蹠骨也可能保不住了。」5成患者在截肢後5年內過世 死亡率高於許多惡性腫瘤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根據統計,糖尿病患者每年足部潰瘍的發生率約為5%,而終其一生,約有25%到30%的糖尿病患會發生足部潰瘍,其中有一半是細菌感染;糖尿病足部感染的患者,截肢的機會更是沒有足部感染糖尿患者的155倍,而每六名患者就會有一人在感染後一年內死亡,將近五成的患者會在截肢後五年內死亡,其死亡率高於許多惡性腫瘤。但是,這些傷口、感染、截肢、死亡,是可以經由改善照護而避免的結果。糖尿病患者因為的周邊感覺運動神經病變與周邊動脈血管疾病,而出現一些小傷口,小傷口又因為周邊的神經及血管病變而容易惡化成大傷口。不癒合的傷口,會因為皮膚表皮的常在菌種,乘隙而入而引發感染。也因為周邊神經病變的緣故,患者可能完全沒有或幾乎沒有疼痛;而周邊血管病變更可能大大減少炎症反應的表現,所以在判斷上會增加很多困難,導致患者很難早期就發現。糖尿病足傷口感染,在中醫是屬於「脫疽」、「陰疽」、「脫癰」的範疇,糖尿病本身加上周邊神經病變及周邊血管病變,脾腎虧虛為本,寒濕外傷為標,會使人體出現氣陰兩傷,陽氣不足,寒濕入絡,血瘀不暢,氣血凝滯、經脈阻塞導致傷口難以癒合。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靈樞.癰疽》中記載「發于足趾,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之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在中醫瘡瘍專書《外科正宗》提到「脫疽者,外腐而內壞也……其形骨枯筋縱,其穢異臭難辨,其命仙方難治。」。益氣活血開啟去腐生新效果 局部開始長肉長骨頭「由瘡潰久不收口,乃氣血不能運行至此,骨無榮養所致。細骨由毒氣結聚化成,大骨由受胎時精血交錯而結,日後必成此疽也。」說明了這種難治的疾病,是因為毒氣結聚加上氣血不通,造就了這種難治療的情形。中醫治療上,會依照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及臨床病程之外,還會配合這個疾病的特色來加入針對性的藥物,像是在益氣養陰的基礎上酌情加入溫經祛寒藥物,使陽氣通暢,寒濕消散則血流暢行;另外還要加入破血通經藥物,因病屬瘀血重證,非破血峻藥不當其任。氣行則血行,血行除了可以達到益氣活血功效,另一方面也可以開啟去腐生新的效果,局部開始長肉長骨頭,細菌也開始被體內的免疫細胞吃掉,不但可以改善傷口的缺血問題,也同時可以改善感染的問題,一舉數得。經過了將近半年的努力,老太太回診時高興抬起腳來,「骨科醫師說我的腳不用再截肢了,傷口長的很好,已經都沒有細菌了,也幾乎癒合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熟女感冒猛咳 竟掉出10公分大子宮肌瘤

熟女感冒猛咳 竟掉出10公分大子宮肌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42歲陳小姐月經量多、長期貧血,容易頭暈,且頻尿每小時要上一次廁所,原以為是擔任教職需長期久站,太疲累所致,日前因感冒出現嚴重喘咳、反覆發燒症狀,檢查發現白血球過高,住院治療期間,她如廁時一陣猛咳,下體竟掉出一團約10公分的組織,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為子宮肌瘤,且子宮已被撐大兩倍,經微創手術切除後,隔天順利出院。肌瘤太大壓迫膀胱、直腸 導致頻尿及便秘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蔡亞倫指出,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疾病,好發於30歲以上育齡婦女,發生率約20%,40~50歲發病率高達30~40%。子宮肌瘤發生原因尚未明確,可能與遺傳基因、荷爾蒙變化、個人體質、肥胖等因素有關。依生長位置可分為生長於肌肉層中的「子宮肌肉層肌瘤」、生長在子宮腔並常出現經血量增加,有時會塞住子宮頸甚至陰道口的「黏膜下肌瘤」、生長在子宮最外層往腹腔內生長,有時會壓迫到其他器官的「漿膜下肌瘤」。子宮肌瘤如果不大且位置没有壓迫子宮腔,通常没有症狀,如肌肉層或黏膜下肌瘤太大或壓迫子宮腔時,常見的症狀包括血塊增加或月經量過多導致貧血,若腹腔內肌瘤太大壓迫鄰近器官,可能會壓迫膀胱、直腸導致頻尿及便秘。子宮肌瘤的治療,剛開始可嘗試藥物治療,如果無法使用藥物或治療無效者,即須施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根據腫瘤位置、數量及大小可選擇傳統開腹手術、微創內視鏡手術(達文西手術、腹腔鏡手術)及微創子宮鏡手術。嚴重會造成經血量大、貧血及不孕蔡亞倫提醒,子宮肌瘤多為良性腫瘤,但症狀輕則影響日常生活,嚴重時造成經血量大、貧血及不孕,女性如已出現肌瘤,視情況可先以藥物治療改善症狀,再評估是否有侵入性治療的必要。但若出現不正常出血、貧血、腹痛、頻尿、便秘等,應儘早就醫勿輕忽。

忽冷忽熱血壓狂飆190 導管治療來解圍

忽冷忽熱血壓狂飆190 導管治療來解圍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9歲曾先生約有10年高血壓病史,隨著年齡增長,血壓越來難控制,尤其這陣子氣溫忽高忽低,更是讓他的血壓像搭雲霄飛車一樣劇烈起伏,更出現頭痛、脖子痛等症狀,某日,曾先生在家自行測量血壓時,發現血壓高達170mHg左右,嚇得他以為自己要中風了,趕緊就醫檢查。服用5種短期強效藥物 血壓仍壓不住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葉仲軒表示,曾先生已有多年的高血壓問題,這些年都是配合用藥控制,但最近這一、二年即使按時服藥,血壓控制狀況仍然不佳,除了長期使用的高血壓藥物外,血壓攀升時,曾先生需要另外服用短期強效藥物,多達四、五種的血壓藥,仍然無法有效控制血壓,因此建議曾先生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在高血壓導管治療前,先為曾先生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並做腎動脈電腦斷層,確認腎上腺沒有長腫瘤,也無腎動脈狹窄等情況,結果發現曾先生的血壓曾飆升至190 mHg,相當危險,所幸在經過治療後,曾先生的血壓已降低至130 mHg,未來僅需服用高血壓藥物穩定控制即可,不會再有忽高忽低的情況。葉仲軒指出,曾先生的高血壓屬於腎動脈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因此相當適合高血壓導管治療,若是此類型較年輕的高血壓早期患者,透過此治療,將有可能平穩血壓,完全不用再服用藥物。高血壓導管治療也稱為「腎臟交感神經阻斷術治療系統」,是透過微創導管手術,調控交感神經活性,達到控制血壓目的,類似心導管手術,從患者的鼠蹊部動脈打針置入導管後,將導管放到腎動脈,在兩邊腎動脈給予低電量射頻,以降低兩側腎交感神經活性,手術時間約一個半小時,傷口小,隔天即可出院。掌握血壓值及波動 一天至少測量兩次近來日夜溫差大,容易造成血管急速收縮,使得血壓上升,葉仲軒也提醒,有高血壓史的民眾應注意保暖,避免心血管疾病發生。另外他也建議,高血壓患者可諮詢醫師,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或至少一天居家測量兩次血壓,精準掌握個人的整體血壓值及波動的情形,因為日常生活中,血壓會有不同的起伏波動,且時間不同,血壓也會不一樣,若一天只量一次血壓,恐怕還是不夠。

分組總是被拒絕 如何幫總是落單的孩子?

分組總是被拒絕 如何幫總是落單的孩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老師,我能不能跟你同一組?」阿旻問老師。「待會我們玩籃球比賽就要分隊了,跟我同一組幹麼,當裁判啊?」「當裁判也不錯啊!至少可以決定誰犯規、哪一隊罰球,這樣也很威風啊!」「我看你不是真的想當裁判,是想偷懶吧?」老師對於阿旻和他一組的要求不以為意,轉身對著全班同學說:「同學們,現在開始分組,每一隊五個人。」話剛說完,同學們便開始行動。有些組別在老師一聲令下後,不到五秒鐘,很快地就五個人成了一隊。阿旻跑向第一組,問:「我跟你們一組好不好?」沒有人理他。阿旻又跑向第二組,問:「拜託啦,我和你們一起可不可以?」小輝翻了個白眼,說:「走開啦,你很吵欸。誰要跟你同一組!」炳仁也說:「對啊,每次拿到球就亂丟,也不傳給別人。」碰了一鼻子灰的阿旻轉向第三組,問:「我可以跟你們同一組嗎?」「很抱歉,我們在等小玫。」鳳萍回他。不待阿旻開口,第四組的小威立即補上一句,「我們這一組已經滿了。」阿旻在教室裡不時穿梭,殷殷企盼著有哪一組同學願意讓自己加入。「老師,我們這一組好了。」「我們也好了。」各組的同學此起彼落地回報老師。「分好組的同學,現在把名單交上來。」阿旻坐回自己的座位,落寞地低著頭。最討厭的是,班上明明有二十六個人,但老師每一次都說是五個人一組,自己總是成了落單的那一個。這也是為什麼阿旻一開始就想跟老師同組,因為他早就預期自己會被冷落在一旁。老師翻了翻收齊的分組名單,對全班同學們說:「有誰願意接受阿旻到你們那一組去的?」有的人拚命揮著手說:「喔,不要、不要、不要!」有些人則猛搖頭,還有些組別悶不吭聲。阿旻趴在桌上,用外套把頭蓋住,雙手在桌子底下用力摳弄著。「我討厭分組,我討厭玩籃球,我討厭這個班,我討厭你們,我討厭、討厭、討厭!」喃喃自語的抱怨,只是無力的抗議,依然無法喚回同學們對他的接納。何其冷漠啊!被遺忘在角落的孤寂感,只有阿旻能夠深切體會。【陪伴孩子面對焦慮】「自選組別」:殘酷的挫敗很是殘酷與現實,每回只要一牽扯到分組,特別是當老師讓同學們自己選擇湊成一隊時,有些孩子很容易陷入被拒絕的處境。當孩子獨自面對這樣的現實,很容易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挫敗。「強迫分組」:細膩的接納當我們遇到問題而無所適從時,便會處在很焦慮的狀態。因此,「如何學會解決問題」成了很關鍵的事。例如分組時,沒有人想找自己一組,孩子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別再讓孩子獨自承擔受挫感。請伸出援手,給予必要的協助,讓他們被接納。例如採取強迫分組。「各位同學們注意!現在按照座號,一號到五號,六號到十號……二十一號到二十六號一組。」或許一開始,同學們會有雜音,「老師,我們不想和阿旻同一組。」這時,老師不需要在公開場合給予同學回應,或在現場立即進行處理,以避免讓當事人(阿旻)陷入被討論的焦點,而遭受尷尬與難堪。在一號至二十六號之間,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排列組合。先給總是落單的孩子機會。在一個組別裡,讓他有表現的機會。給他一個舞臺,讓他被看見,就能夠累積孩子之後在教室裡被接納的機率與可能性。我相信,當事人會以最佳的姿態與表現,贏得同學們的刮目相看。別再讓孩子落入分組的焦慮,就從我們細膩且細心地,從細微處協助開始。左右為難的焦慮另外一種焦慮是「左右為難」。例如:「林小玫找我同一組,陳娟娟也找我同一組。小玫和娟娟,兩個人都是我的好朋友,但是她們兩人不可能在同一組……」也就是說,「乾脆三個人同一組」這件事情無法成立。在這種狀況下,到底是選林小玫或陳娟娟,卡在中間的孩子就會陷入左右為難。於是孩子可能乾脆兩個人都不選,兩邊都不得罪。但是這樣的選擇,又讓人覺得很委屈:明明兩人其中的一個會跟自己同一組,自己卻選擇兩個都不要。有些孩子為了解決這種左右為難的焦慮,乾脆交由命運的安排,擲筊來判斷。到底最後跟誰在一起,就看銅板怎麼丟:人頭?還是伍拾圓?隨緣決定自己是跟林小玫,還是和陳娟娟。有的人算盤打得公平些,決定乾脆就輪流吧,一次給林小玫,一次給陳娟娟,或是第一、三週選林小玫,第二、四週配陳娟娟。只是在現實中,如意算盤沒辦法打得那麼順利。選了林小玫,陳娟娟心裡會有疙瘩,不舒服;等到下次要找陳娟娟時,她不見得會想要在同一組了。反之亦然。人性的複雜,就在這裡。這當中,也考驗著孩子如何去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兩難互動。在還沒有找到適當的答案之前,焦慮自然而然就會伴隨自己很長一段時間。主動與被動有些孩子個性比較主動,一聽到分組,就自然而然趨前尋找自己心儀的組員。反之,相對被動的人往往待在原地,等候著別人來邀約。主動與被動的相異,造成不同孩子在社交互動上,產生不同的結果。當孩子主動時,就得承擔被拒絕的可能。「我邀約你,你卻回絕我」──面對拒絕,牽動了孩子的「挫折忍受力」。◎「你拒絕我,沒關係,我再找下一個。」往好的方面來看,不妨把這當成認知功力的鍛鍊。「你拒絕我,沒關係,我再找下一個。」對於被拒絕這件事情,學習甘之如飴。對很多事情不強求、不執著,只要努力去找,就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夥伴。這樣的孩子,看待事情會有合理的認知與解釋。◎「你拒絕我,都是因為我不好。」相反地,若負面思考如茫茫迷霧籠罩腦海,孩子一遭到拒絕,便會懷疑是自己不好、讓人討厭、沒有魅力、不夠吸引人、個性古怪、能力不足等。「你拒絕我,都是因為我不好。」被拒絕一次、兩次、三次……漸漸地,心灰意冷,便放棄主動找人的意願。孩子杵在原地不動,更難以收到邀約,其他人也容易對其做出負面解讀,誤認為他高傲、不好相處,或者根本不想跟大家同一組。最後,只有落單。內在歸因與外在歸因內在歸因的人,比較會把問題歸咎到自己身上,這樣的人比較辛苦,也會給自己多餘的負擔,讓自己多承受一些不必要的壓力。但是,內在歸因的人比較容易找到問題的癥結點,進而做些調整與改變。傾向於外在歸因的孩子,相對就比較輕鬆自在。我找你,你拒絕我,那是你沒有緣分,錯失了這個機會,那是你的損失。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自己哪有什麼錯,所以外在歸因的人容易忽略問題的癥結,讓被拒絕這件事,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想法的轉換練習拋出一個例子,讓孩子列出正面與負面的想法,以釐清自己如何進行解讀,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就以「分組時,沒有同學來找我」這個狀況為例子──◎比較負面的想法「你看,都沒有人找我。我就知道每個人都很討厭我,他們連找都不找。我在這個班上是多餘的、是隱形的,是邊緣人,不被重視的……」負面的想法一旦被啟動,負能量的瓦斯桶就像連珠炮似的逐一被引爆開來。◎比較合理的解釋「我可以有多一些選擇。我可以自己決定想要去找誰。也許對方不見得接受,那沒關係,至少我嘗試過了。或許有更適合我的組別。」讓孩子瞭解,換個方式想,會有不同的解釋。擴充想法,多一些選擇,跳出自己的執著,讓自己以最好的狀態來面對。他不是討厭你,只是他更喜歡別人看似理所當然的分組,對於孩子卻是一種折磨,有如揮不去的沉重負荷。一聽到分組,有的孩子便壓力破表,湧現焦慮,深感莫名的茫然:自己沒有做錯什麼事情,但為什麼同學們就是不願意找自己同一組,難道是同學們不喜歡自己嗎?這也不盡然。與其說不喜歡自己,倒不如說同學們有更喜歡的人。在小組裡,小團體的凝聚力與默契是勉強不來的。同學們不一定是討厭你,只是他們彼此更熟悉。像這樣試著從比較合理的角度來看待,對於被拒絕的結果,也比較能夠接受。(本文摘自/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寶瓶文化)

部分白米替換成大麥的大麥飯 助減少內臟脂肪

部分白米替換成大麥的大麥飯 助減少內臟脂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國人普遍蔬果攝取不足,而這隱含的營養意義不只是維生素與礦物質有缺乏的可能,同時也有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的問題,而我們常說的膳食纖維,主要分為可以溶於水的水溶性纖維,以及不溶於水的非水溶性纖維,兩者都對人體健康有幫助,但具體的作用不太一樣。 水溶性纖維在腸道裡能增加膽酸的排出,減少體內的膽固醇、成為好菌的糧食幫助益菌生長、阻礙碳水化何物的消化與吸收,有延緩血糖上升的作用,以及飽足感等;而不可溶性纖維則能增加糞便實體,預防便秘與痔瘡。 每天3公克大麥纖維 全穀類食物是膳食纖維的好來源之一,但不同的穀類所含有的纖維卻不盡相同,例如大麥與燕麥含有較多的水溶性纖維;而小麥和米就沒那麼多。 美國FDA允許的健康宣稱裡,有一項提到每天從大麥和燕麥攝取3公克以上的水溶性纖維(beta-葡聚糖),有助於減少總與LDL膽固醇引起的心臟疾病風險。不過除了這點,吃大麥的水溶性纖維可能還有減少內臟脂肪的好處,特別是對內臟脂肪超過正常範圍的人,似乎更有幫助;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要從一個日本的臨床試驗說起了。 白飯以大麥取代一半的大麥飯試驗 研究發表在《Nutrition》期刊上,研究的設計很單純,研究團隊募集了100名BMI24以上的日本人,且限定腰圍,男性85公分以上、女性90公分以上;以雙盲隨機的方式,將參與者分配的實驗組,吃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麥飯,和對照組,纖維量極少的麥飯,兩組具體差異如下: 實驗組:富含纖維的大麥50%和白米50%,並額外添加纖維包,一天三餐任選兩次使用,每天可從飲食攝取4.4公克的beta-葡聚糖(大麥+纖維包)。 對照組:去除纖維的大麥10%和白米90% 在試驗最初與12周試驗結束之後,都會檢測參與者的體重、腰圍等身體數據、抽血,並且做電腦斷層掃描,以獲得內臟脂肪的面積。12周的試驗結束後,研究者搜集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兩組參與者的體重都減少了,且就平均內臟脂肪減少面積來看,試驗組減少的情況比對照組好,不過並沒有達到統計上的差異。 高內臟脂肪者減少效果好 雖說從所有參與者的數據分析來看,兩組內臟脂肪減少的情況似乎沒有差別,但研究團隊把內臟脂肪超過100平方公分的參與者出來看,就發現試驗組內臟脂肪減少的情形,確實比對照組好。 換句話說,從這是研究結果來看,吃添加大麥的飯有助於減重,但如果是吃富含beta-葡聚糖的大麥飯,那麼對本來內臟脂肪就高的人,會更有幫助。 最後,這個試驗是用大麥的beta-葡聚糖進行,但燕麥也是此纖維的良好來源,因此如果不喜歡吃大麥,也可以考慮選擇燕麥;還有,除了飲食的改善,養成運動習慣也對減少內臟脂肪有幫助喔。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

乳癌切除2年 癌細胞悄轉移8處骨骼

乳癌切除2年 癌細胞悄轉移8處骨骼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8歲婦女兩年前左乳乳癌完成手術,雖然持續做門診追蹤,卻在正子電腦斷層造影(PET-CT)發現至少八處的骨骼有蝕骨性骨轉移。醫師指出,癌細胞是狡猾多變的,它在哪裡?它去了哪裡?PET-CT可以找到它的蹤跡,有助於訂立更精準的治療策略。該名婦女自從完成手術後,就定期在門診接受追蹤檢查,在一次抽血檢查發現癌指數(CA-153)偏高,但無法明確是乳癌復發或有遠端轉移,雖然做了超音波、核醫骨骼掃瞄等檢查,卻未有明顯的跡象,再次接受全身的正子電腦斷層造影,結果令人驚訝。癌細胞啃蝕骨骼 傳統骨骼掃瞄不容易查覺澄清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楊朝瑋表示,在正子電腦斷層造影中清晰看見該患者的左鎖骨、胸骨、左肋骨、右肩胛骨、腰椎、骨盆腔兩側、左大腿等,有蝕骨性的癌細胞轉移。蝕骨性的情形就是癌細胞已「啃蝕」骨骼,其癌細胞並非源自於骨頭,而是從其他部位隨著血液或淋巴系統擴散轉移而來;蝕骨性的骨轉移,在傳統的骨骼掃瞄不容易被查覺,但在正子電腦斷層造影中可發現病灶因呈現高代謝而可被觀察到。另一名51歲男子因肺癌第四期合併淋巴、肋膜等多處轉移而無法開刀治療,在服用標靶藥物8個月後,經電腦斷層(CT)追蹤仍無法判斷其轉移部位的治療效果,後來接受了正子電腦斷層造影,判斷他的淋巴和肋膜已沒有癌細胞存在,而右肺原來6公分的腫瘤也已縮小到3公分。楊朝瑋指出,在標靶藥物的治療後,該患者僅存一顆縮小的肺腫瘤,經醫療團隊的評估後,將僅存的腫瘤手術切除;藉由正子電腦斷層造影的結果,提供患者和醫療團隊做更多的治療選擇。正子電腦斷層造影 找到狡猾多變癌轉移蹤跡有民眾在接受癌症指數健檢後,如果發現癌症指數偏高,但又不易確定腫瘤的部位,往往造成患者的恐懼和不安,楊朝瑋表示,正子電腦斷層造影具有高靈敏性,幫患者全身找一遍,揪出早期癌細胞活動與位置,讓「癌蹤」無所遁形。目前健保針對部分分期、懷疑復發的癌症有給付費用,包含:乳癌、淋巴癌、大腸癌、直腸癌、食道癌、頭頸癌(不包含腦瘤)、原發性肺癌、黑色素瘤、甲狀腺癌及子宮頸癌等。主要是幫助病患有機會在早期轉移或復發時就能發現異常,即時安排最適當的後續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