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如何養成不生病好命人體質?顧好8個面向搞定循環

如何養成不生病好命人體質?顧好8個面向搞定循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生病好命人的養成,五大系統很重要,它們分別是:循環、代謝、免疫、神經與內分泌。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表示,他將循環擺第一,因為它是其他系統的基礎。無論你是要保養還是要治病,循環好,做什麼都事半功倍!八招學起來,健康好運自然來。適度按摩覺得緊繃、痠痛時,自己按或者去給人家按,那都是很好的。以能承受的微痛即可,不是痛到讓你哀出來才有效,不用搞那麼轟動。有人過度保養,天天按,還吩咐師傅往死裡按,口味越吃越重,刺激過度使身體失去正常反應,恐怕又衍生出額外的健康問題。提高體溫常活動、曬太陽、躺岩盤浴、泡溫泉……任何能幫你擺脫手腳冰冷的方法都可以。好消息是,溫暖的身體,還有利於健全免疫與啟動自癒。過去本龍馬就曾透過浸泡霧島溫泉來療傷、加快復原速度。若想藉由泡熱水澡養生,時間需拿捏,並非越久越好,一周泡二、三次,每次10到15分鐘就很夠了。白天提振精神的溫度可稍微高一些,晚上放鬆心情求一個好睡的,水溫則不宜過燙。放慢呼吸呼吸慢而深,心跳也會放慢,血壓跟著恢復平穩。心跳慢、血壓穩,你就更有條件成為長壽好命人。泡溫泉跟按摩需注意過量的問題。練習慢呼吸,倒是可以隨時隨地提醒自己,吸吐慢一點、吸吐大口一點。慢呼吸的同時,如有餘裕,還能觀想吸進大自然的清氣,而這清氣確實地輸送到身體每一個角落,吐氣的時候,觀想排出病氣、濁氣,身體煥然一新。利他暖心懂得照顧別人的男人,我們稱之為暖男。活得像一顆小太陽,是自他兩利的好事情。心暖,身就暖。實際去測量緊張焦慮傲慢之人的體溫,確實沒有暖男暖女那麼暖。所以我們會說這人很「熱心」,某人令人「心寒」,這些形容詞都是很有意義的。循環順暢跟「溫暖、開放、正向、善良、利他、流通」屬於同一陣營,而另一組概念「冰涼、冷漠、負面、自私、瘀堵、滯礙難行」是同一掛的,後面這組常常讓人生病,要特別小心。吃好喝好促進循環吃什麼?喝什麼才好?首選是各種薑湯、薑茶,熱熱喝。再來就是吃些辛香溫熱的美食,比方說咖哩、燉菜與麻油料理。待秋去冬來,黑色食材入腎,再煮一鍋「黑木耳海帶湯」,清血管、促循環、降血壓、解便祕,好喝又健康。減輕束縛鞋子太緊、褲子太緊、內衣太緊,只要會影響循環,即便再好看,也只能跟它們說掰掰了。人又不是粽子,綁那麼緊,只是讓自己不舒服而已。若束縛太過太久,造成氣、血或生命能量的瘀堵,身體會用各種方式跟你抗議。不適合自己的東西,請經常性斷捨離。拒絕誘惑西藏醫藥學認為,貪嗔癡中的貪,可引發「隆(藏文音譯)」的增盛,等增盛到一定程度,就會以疾病的方式顯化出來。而與隆失衡有關的疾病多為循環問題。貪功、貪名、貪財、貪吃、貪快、貪多、貪得無厭……各種貪我們都要逐一戒掉,秉持剛剛好原則,快樂、正道自在我心。走路出汗身體毒素累積很多的人,通常循環都不順,所以每次健走或天氣熱流汗,已經幫你排掉了不少毒素。雙腿是天公伯送我們的最佳健身器材,有心走路,自然能找到許多機會。今天有時間就多走一點,明天颱風天就少走兩步,視環境、視身體狀況,走多走少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開心走,享受全身循環更順暢的感覺,才是我們要的。

防疫讓失智照護關係緊張 照顧者避免孤立無援有撇步

防疫讓失智照護關係緊張 照顧者避免孤立無援有撇步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重陽節腳步近了,加上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各地失智症據點又開始活絡起來。76歲的楊先生是一名患有三高的失智症患者,日常照顧仰賴同住的老伴,兒女均在外地生活,偶爾回家探望。疫情爆發前,每周由太太陪同步行至離家不遠的失智社區據點上課,其他日子則有居家服務員來家中協助洗澡或陪同就醫,這些是楊先生與外界互動溝通的時候,也是楊太太珍貴的喘息時間。由於有規律生活作息及服藥,楊先生即使記憶力及認知功能大不如前,但總還能面帶笑容、整齊體面的回診。少了外在互動刺激 失智者變呆滯易怒5、6月疫情嚴峻期間,失智社區據點暫時關閉,一度傳出有居服員確診,嚇得楊太太婉拒居服員到府協助,北部的女兒曾想回家替媽媽分擔照顧,但老人家擔心女兒在回家的途中染疫,也擔心她會不小心將病毒給回南部,因此照顧楊先生的重擔便落在了楊老太太一人肩上。兩個老人家不敢回診,也不敢出門散步,深怕病毒找上門。7月初高醫失智共照中心的個案管理師打電話關心,才知道楊先生關在家中一個多月以來,生活失去秩序,變得日夜顛倒,晚上會大吼大叫、白天昏沉嗜睡;情緒容易失控,常跟太太吵架,懷疑太太有外遇、想要聯合情夫毒害他;有時會找不到廁所而隨地大小便。楊太太因為沒有了喘息服務、也不敢跟兒女訴苦,整個人變得焦慮緊張,開始出現健忘的症狀,常忘了要給先生服藥,也忘了該規律量血壓、測血糖。個管師柔聲安慰,告訴她疫情已趨緩,建議讓居服員陪同至醫院回診。楊太太接受個管師建議,和居服員帶著楊先生回神經內科就診。診間內,楊先生神情呆滯地坐在輪椅上、不太回應醫師的詢問,楊太太則顯得疲憊與焦慮。檢查後發現楊先生日常生活功能退步,血糖和血壓也都飆高。經過藥物調整、和楊太太分享一些居家照護的技巧及線上支持團體、居服員的協助及8月回到失智症據點,楊先生最近一次回診的表現雖仍不若疫情前,但夫妻倆臉上總算又有了笑容。慢性疾病控制好 也有助於維持認知功能據2020年衛福部「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統計, 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約27萬人,盛行率為7.86%,患者大多數是在家裡照顧,而且不少是老老照顧,在疫情期間,常見到失智症患者整體認知功能迅速下滑,照顧者更是常落入孤立無援的窘境。如何在防疫新生活中,維持失智症患者及照顧者的生活品質?高醫老年醫學科醫師謝正芳表示,失智症患者除了記憶等認知功能下降,焦慮、妄想等精神行為症狀(BPSD)更是困擾照顧者,讓照護關係變得緊張,可尋求專業協助。高醫神經部醫師蔡君儀建議,盡量維持規律的生活秩序、在家可安排益智或懷舊活動、遠方兒女多利用視訊陪伴,皆可減少精神行為症狀的發生。此外,慢性疾病的控制,也有助於認知功能的維持,照顧者要先穩定自己的身心,可加入線上互助團體,同時在做好防護下,讓居服員至家中協助照顧。

糖等於毒?5種常見糖 吃多會加速老化

糖等於毒?5種常見糖 吃多會加速老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蛋糕、餅乾、飲料、甚至是看似健康的蔬果汁,其實都含有糖,而近年有許多研究指出,攝取過量的糖,除了容易導致身體肥胖之外,還可能影響情緒、消化系統、皮膚變差等問題。糖無所不在,糖的問題也被重視,即便是標榜「健康、天然」的糖,可能還是會對身體造成負面的影響。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每日糖攝取量的指導方針,建議每日糖的攝取量應減少至每日熱量攝取的10%、甚至是越少越好,以下介紹市售常見的五種糖: 1.果糖是自然界中甜度最高的天然糖,常見於水果、甘蔗、地瓜、蜂蜜等食物中,是一種很容易被身體吸收的「單醣」。身體處理它就像處理酒精一樣,容易傷害肝細胞,罹患脂肪肝、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提升。 2.蔗糖主要成分是由葡萄糖與果糖連結構成的「雙醣」。雖然至今仍沒有實驗能證明「蔗糖」比「高果果糖」更無害,但事實是兩者攝取過量的話,都會讓心血管疾病、肥胖症、慢性發炎等問題增加。 3.代糖也被稱為甜味劑,顧名思義就是常被用來取代蔗糖、果糖的替代品,有甜味高和熱量低的特性,所以少量添加就能達到想要的甜度,才造就了許多號稱「零卡」的食品出現。但別以為代糖都是沒有熱量的,這些零食、飲品攝取太多,是會對肝、腎造成負擔的。 4.楓糖來自於楓樹汁液製成的楓糖漿,主要成分是蔗糖和水,同時含有微量的礦物質和胺基酸。在動物研究上顯示,純天然的楓糖漿能有助於預防乳癌、大腸癌,也有降低血糖的功能。對於想吃甜,又想額外攝取多樣營養素的人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5.蜂蜜以葡萄糖和果糖為主,並與兩種成分不高於5%的蔗糖及麥芽糖混和而成。其中含有大量的酵素、礦物質以及維生素。跟其他糖相比,確實多出了更高的營養價值,同時還具有抗微生物特性及降血糖、治療潰傷的功能。雖然它具有多種好處及功能,但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還是會讓血糖快速升高,無利於血糖的控制。 尤其對於台灣人來說,除了蛋糕甜點之外,手搖飲料店滿街都是,不少人每天都會喝上一杯,但光是一杯全糖的珍珠奶茶,糖含量就有67克,遠超過一天所需糖份的攝取標準,再加上食物中也含有糖,過量攝取會造成疾病,也會加速老化,為了健康著想,不妨慢慢開始減糖生活。

1歲幼兒遺愛人間 捐腎助2童擺脫終生洗腎

1歲幼兒遺愛人間 捐腎助2童擺脫終生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1歲3個月的幼兒器捐,幫助兩名女童擺脫終生洗腎的痛苦,也創下國內最低體重的大愛器捐,並將兩顆腎臟分別植入的新紀錄。8歲的許小妹因先天心臟病術後引發急性腎衰竭,導致慢性腎臟病,接受腹膜透析長達3年,去年接受腎臟移植後,重拾正常生活;4歲的李小妹為國內最小血液透析個案,去年獲得新腎後,還出現嚴重抗排斥反應,所幸經過醫療團隊長達數月的悉心照料,成功熬過危險期,腎臟也在體內平安長大。創下國內最低體重大愛器捐 台北榮總外科部與兒童醫學部團隊合作,完成兩顆腎分別植入不同受贈者的新紀錄,也創下國內最低體重的大愛器捐,受贈者體重僅12公斤與18公斤。在移植後一年,兩人均脫離透析之苦,連活力也變好了。台北榮總一般兒科主任張瑞文表示,腹膜透析是兒童慢性腎衰竭的治療首選,但有些病童會因多次腹部手術史或反覆腹膜感染,導致透析效果不佳,需改以血液透析替代。另受限於病童體重太輕及洗腎管路建立困難,使得透析成為「不可能的任務」,多重因素惡性循環,易產生致命的併發症,病童身心發展也受影響。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指出,最理想的腎臟移植,除了血型與組織吻合外,器官大小選擇也極為重要,腎衰竭病童植入年紀相近的腎臟,能夠有效好地適應,進而達到較佳的腎功能。由於年幼的大愛腎臟捐贈者極為稀少,且摘取與植入的手術極為困難,移植後的併發症遠高於成人;另一方面,受限幼童身形較小,身體血量或血壓無法充足供應成人捐贈的腎臟,因此幼兒可以盡早獲得腎臟移植的機會不高。2童重生 腎臟長大身高也長高蔡昕霖說明,移植手術並非移除舊腎臟後安裝新腎,而是在腹腔安裝「第三顆腎」,植入新腎與腹腔主動脈、下腔靜脈做吻合,再與輸尿管和膀胱做連接,不過,兒童腎臟血管較細,移植團隊在歷經18小時努力,終於完成高難度手術。許小妹術後恢復良好,腎臟馬上發揮功能,恢復期後也脫離洗腎,一年內長高了8.5公分,腎臟也從5.8公分變成8公分。但4歲的李小妹術後卻出現急性抗體排斥現象,後來接受12次血漿置換移除血中抗體,用了兩次免疫球蛋白後才穩定病況。術後一年也長高7.5公分,腎臟更長大到10公分,接近成人12公分的大小。

瞳孔像貓竟是罕見眼癌 女娃四處尋醫仍須摘眼保命

瞳孔像貓竟是罕見眼癌 女娃四處尋醫仍須摘眼保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未滿2歲的女娃,罹患罕見的視網膜母細胞瘤,原本靠化療控制眼癌,沒想到腫瘤卻在近期急速長大,家長只好跨縣市求醫,並決定忍痛摘除眼球來換命。醫師表示,如果手術夠早,視網膜母細胞瘤還完整包在眼球內,患病可以一直追蹤到長大成人。一般人往往想不到眼睛也會長腫瘤,事實上,包括眼瞼、眼窩和眼球,任何位置都會長腫瘤,且眼球內也會長腫瘤,如成人的黑色素瘤或淋巴癌;而兒童,尤其是新生兒的眼部腫瘤則是視網膜母細胞瘤。視網膜母細胞瘤常發現於1~4歲 常見症狀為斜視及瞳孔異常彰基醫學中心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王士忠指出,視網膜母細胞瘤是罕見的兒童眼部癌症,通常發現於1~4歲的幼兒,依據兒癌基金會統計,2019年診斷案件數為12件,而1995~2019年共有377個病例,每年發生率約為每2萬名新生兒有1人,男女發生率並無差別,超過9成的病例於5歲前被診斷出來。視網膜母細胞瘤常見症狀有兩種:斜視及瞳孔異常,小朋友的瞳孔會像貓眼般折射光線,如果能在病發初期診斷出來,治癒率可高達9成;另外,約有4成患者兩眼都會出現腫瘤,有些是同時出現,也有病例是一眼先發生,另一隻眼隨後出現同樣的腫瘤。彰基眼科部主任張丞賢表示,雖然視網膜母細胞瘤是罕見兒癌,但常見家長帶著小嬰兒四處求醫,眼腫瘤如無法控制,最後只有摘除一途,最讓父母家屬不捨,但是卻也是在未擴散出去的階段,最有效及確定的治療方法。觀察瞳孔有無變白或反光有異 手術夠早可追蹤至長大成人張丞賢以30年經驗分享,只要手術夠早,視網膜母細胞腫瘤還完整包在眼球內,這些小朋友都可以一直追蹤到長大成人,甚至有些人還可以免除痛苦的術後化療及放射治療;而經驗豐富的眼整形團隊,亦可以重建眼窩,讓小朋友面部發育正常,容易放入精美的義眼片,讓人無法分辨真假。張丞賢提醒,小嬰兒無法告訴我們視覺上的變化,所以要非常早期發現眼內有腫瘤不容易,家長要多多觀察,有時在某些角度會發現小朋友瞳孔是白色或是反光不對,有時因為視力喪失而斜視,如果已經有紅腫疼痛的症狀,通常腫瘤已經長得很大很飽滿,如有異常盡速就醫。

一次性醫材鬆綁重複用 術前必知的3個問題

一次性醫材鬆綁重複用 術前必知的3個問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科技的進步,在手術過程中常會運用各種自費醫療器材,常見的醫材包括止血夾、能量刀、縫合器、鑽頭等,都是以提升治療成效、減少併發症為主要目的。為確保醫材的效能、安全及可靠,部分自費醫材是設計為「單次使用」,即「單一次使用後即須丟棄」。然而基於醫療成本考量,2021年1月1日起,衛福部宣放寬讓全台各大醫院可以重新處理使用過的單次使用醫材,也就是在進行清潔、消毒、滅菌後,將單次醫材再提供給下一位患者使用。根據2019年醫事機構現況及服務量統計分析,全台灣每天有將近7000台手術執行,大家在接受手術前,除了關心手術形式,也必須了解術中使用的醫材種類,才能掌握自己的健康。若在評估後,考量使用重處理單次醫材,大家也應考量3大問題,包括:重處理單次醫材的安全性、發生不良反應之責任歸屬、重消次數與收費標準不一。問題一:重處理單次醫材的安全性單次醫材的製程設計、材料選擇,都是以單一次性使用後丟棄為標準。器械組成十分精密,孔洞縫隙非常小,更不具備拆卸或重新安裝等設計,若恣意重處理,恐難以徹底清潔。透過國外的研究人員將一批全新的單次醫材,與經由專業重處理廠依循嚴格標準(AAMI TIR 30、ISO 11135-2007)處理的單次醫材,進行一系列檢測。以目測、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檢測結果發現,多數經過重處理的單次醫材依然有殘留物,且更有材質劣化的問題。部分重處理單次醫材仍可偵測到血紅素反應,在經過培養後,有重處理單次醫材觀察到細菌生長量超過無菌保證水準(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衛福部疾管署出版的感染控制雜誌曾經提出,使用重處理單次醫材之可能風險,包括交叉感染、材質改變、醫材故障、化學品或去污劑的殘留、故障、內毒素反應等。交叉感染、內毒素反應等會對患者健康造成危害,且衍生出更多醫療花費以及醫療糾紛。在手術過程中,經常需要截斷血管,將會使用封閉血管的醫療器材,若醫材經多次的重新消毒、滅菌後,可能導致夾合、封閉血管的功能變差,進而影響手術的效果;一旦醫材於手術過程中故障、失效,更會影響手術進行及病患安全,甚至使得手術時間延長,讓病患暴露於更長的麻醉時間及風險中。衛福部醫事司亦提醒,若重處理過程不確實,在使用上可能會有健康上的風險,因此,建議民眾在選擇時須了解其風險程度,並且多加注意。問題二:發生不良反應之責任歸屬使用重處理單次醫材,還會衍生一些難題,例如:在醫材失效或發生不良反應時,法律責任該如何歸屬?是執行醫材重處理的單位該負起全責?還是主刀醫師與醫療團隊?又或是由民眾自行承擔?基本上,若患者因重處理單次醫材於術中失效、故障而導致意外,影響手術效果,衍生併發症時,應可究責於重處理的執行單位。但問題是,這3年為執行的過渡期,重處理作業由各醫院自行執行,重處理的程序由政府核定,且醫療人員也需於術前同步需評估醫材狀態,才能進行使用,一旦醫材於術中或術後出現問題,權責歸屬十分不明確。問題三:重消次數與收費標準不一重處理單次醫材的重複消毒、滅菌及使用次數與收費標準皆是民眾相當關心的問題。然而,同一種醫療器材,在不同醫院,可能因不同重處理次數、方式,而有不同的收費標準,導致市場價格混亂,患者及家屬在事前務必了解清楚。使用重處理單次醫材攸關病患的權益與安全,醫院必須事先揭露,告知該次醫療行為是否會使用重處理單次醫材,並提供全新單次醫材及重處理單次醫材的費用差別說明,取得病患與家屬同意後才可以使用。衛生福利部醫事司提醒,民眾可以要求醫院提供衛福部發放之重處理單次醫療器材之核准函,確認該項醫材是在核准品項內,亦可請醫院提供自費品項說明,內容應包括:重處理單次醫療器材的處理過程、重處理次數、及安全注意事項等。最後提醒大家,在接受手術前,記得要主動詢問、謹慎評估。(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張惠妹公益貼圖 助弱勢兒少度疫情困境

張惠妹公益貼圖 助弱勢兒少度疫情困境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家扶基金會「弱勢兒少飲食營養調查」指出,70.2%的弱勢孩子曾餓肚子,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弱勢家庭大受波及,孩子生活更顯艱困,根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有近9000戶家扶扶助的家庭因疫情影響生活、收入驟減。為幫助弱勢兒少成長,家扶邀請藝人張惠妹aMEI擔任愛心大使,推出「家扶x aMEI-愛無限LINE貼圖」,希望藉由貼圖正向而溫暖的力量,邀大眾一起幫助家扶孩子平安度過困境。家扶扶助的家庭中,約四分之三戶家庭每月平均工作收入未滿3萬元, 54.3%弱勢家庭每戶每月餐食花費未達萬元,平均每名兒少每餐僅有32元可用。像是小哲一家,由從事晚班服務生工作的媽媽,獨自扶養國一的小哲及哥哥,原本收入微薄勉強撐家計,但工作卻因疫情被迫暫停,數個月以來只能到處尋找臨時工,一家生計前景令人憂心。有感弱勢家庭的困境,張惠妹暖心擔任這次公益貼圖的愛心大使,搭配「給你一個讚」、「超棒的」、「加油」等充滿正能量、生活實用的詞語,總共拍攝16張屬於張惠妹風格的貼圖。張惠妹說:「很開心首次推出貼圖,就是以公益方式幫助家扶的弱勢兒少,邀請大家跟我一起透過貼圖傳遞愛心!」家扶表示,「家扶x aMEI-愛無限LINE貼圖」今正式上架,貼圖販售所得扣除iOS及安卓平台費用後將全數捐助「無窮世代」計畫,家扶基金會社會資源處長林秀鳳說,時序接近年底,盼可助家扶弱勢兒少穩定生活,迎接疫情後新的年度。家扶x aMEI-愛無限LINE貼圖販售期間:10/06~12/06售價:60元貼圖下載連結:https://lin.ee/lkMkrnz/crtw

比睡前抬腿有效!3+2方法改善腿部水腫

比睡前抬腿有效!3+2方法改善腿部水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睡前抬腿,是許多人必做的事,甚至網傳抬腿可以瘦小腿、排毒解便秘,腿抬越高越好等,但抬腿並沒有想像的這麼厲害!或許抬腿能幫助消水腫、幫助下肢血液回流至心臟,但當你腳抬得越高,反而會讓腰部神經受到壓迫,抬太久、還會造成血液循環不佳。所以想消水腫,除了抬腿之外,搭配三種方式更有效。 1.改變飲食習慣會水腫,原因大多是攝取了高鈉食物,所以控制鹽分、避免吃太鹹,有助於預防水腫的發生,同時藉由喝水或搭配一些食物,排除多餘水分。 2.運動促進代謝運動量不夠,身體的新陳代謝率會降低,血液循環不好,不只會引發水腫,如果血管變硬、變厚、變窄使血液無法順利通過,身體各部位得不到氧氣與養份,就會老化、壞死,造成皮膚乾燥、長皺紋等問題。 3.熱水泡腳以溫熱水泡腳,是溫和一點的消水腫方法,不僅能促進氣血循環、增加新陳代謝還能助眠,泡腳時還要注意水位、溫度及時間。 搭配運動及按摩 打造腿部完美線條事實上,光是抬腿無法打造完美的腿部線條,還是要搭配運動及按摩,放鬆小腿肌,才會讓腿部線條看起來更勻稱。晚上除了抬腿消水腫,也可以將兩個動作加入放鬆行程。 1.滾筒放鬆把右腳腳踝上面一點的部分放到滾筒上,左、右腳交叉重疊,讓重疊的著力點剛好在滾桶上,來回滾動再換腳。 2. 仰臥直抬腿採仰臥,單腳朝天抬高伸直,維持骨盆與脊柱在良好曲線、腹部核心穩定,用彈力繩或彈力帶、大毛巾加強伸展,維持30至60秒的伸展時間,讓小腿有微痠、被拉長的感覺。

澱粉愛好者?台灣人的主食,竟影響「○○類」最深!

澱粉愛好者?台灣人的主食,竟影響「○○類」最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台灣,不論是外帶還是在餐廳用餐,最常聽見店員問的一句話:「飯、麵、冬粉要哪一樣?」台灣人95%的飲食習慣都圍繞在「澱粉主食」!這類主食屬於醣類,是身體重要的熱量來源,攝取澱粉,不僅能穩定情緒,也能讓人感到開心愉悅!也難怪總是讓大家三餐中幾乎離不開澱粉!澱粉攝取過量,恐影響這類最深適量攝取碳水化合物「醣類」能有助於代謝熱能,但小心!一但攝取過量不但無法有效作用,更會因為代謝影響,而造成葡萄糖積累過多,進而對代謝窈窕影響最深!漸漸導致不健康!選擇天然食材、協力解澱助消化澱粉該吃、更要吃的準確!若是不想影響健康,除了選擇上,盡量避免精緻澱粉之外,也能透過食材來減少攝取,不僅能吃的天然,還能透過食材裡的萃取成份,幫助消化食物!一來能補充每日飲食攝取均衡,二來還能維持窈窕健康!營養師推-主食殺手針對台灣人飲食多以澱粉主食為主,又因年齡增加後代謝趨緩的現象,而造成的澱性積累,營養師非常推讚有主食殺手之稱的「白腎豆」!白腎豆不僅能輕鬆促進消化,也因為含有α澱粉酶抑制劑,建議在餐前補充,不但能在餐中協助減澱,還能調整體質,促進代謝!主食之外、蔬果纖維最重要許多人常常應急用餐,簡單白飯+醬油就能吃上好幾碗!千萬要注意,單一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會對金三角的運作產生影響!不論再怎樣忙,蔬菜、水果還是每日必需正常攝取!最能補充纖維感的天然食材非秋葵莫屬了!秋葵含有高含量的膳食纖維成分,不但營養滿分,更能加強消化!「新一代飲食管理、營養師推1妙招」忙碌的現代人,要避開主食,追求營養均衡並非容易!若能以保健食品輔助,不僅能補充每日營養,也能維持消化作用正常。營養師推薦,優先選擇成份單純不複雜,再針對想要改善的困擾來選擇適合的保健品。lifeso的「零澱廢」是專業性針對主食對策的解決方案,讓你在正常飲食習慣下,多一個幫助您維持營養均衡的選擇,不論是飯、麵、冬粉哪一類的澱粉愛好者,都能開心享用美食,也同時能透過零澱廢的補充,維持窈窕、健康最棒!lifeso零澱廢https://bit.ly/39Q0eEh讀者專線:0800-698-998

常吃B群得肺癌風險多5成?聽營養師怎麼說

常吃B群得肺癌風險多5成?聽營養師怎麼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平時有攝取B群的習慣嗎?許多人會攝取B群等營養補充品補充體力、提振精神,不過近來網路上傳出一份研究,指出男性補充B群會增加40至50%罹患肺癌風險。衛福部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指出,這份研究是來自於2017年臨床腫瘤期刊,主要發現若有抽菸又補充高劑量維生素B6和B12的民眾,才可能增加罹肺癌風險。每日攝取6大類食物 不怕缺乏維生素何謂高劑量補充呢?根據第八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中建議,50歲以上民眾每日維生素B6攝取量為1.5mg,B12則為2.4ug。黃淑敏解釋,這個建議攝取量是指每日有吃到像豆魚蛋肉、蔬菜、五穀雜糧類、水果、油脂與堅果種子及乳製品等均衡飲食建議,只要每日皆有攝取到六大類食物,都能充分攝取足夠各種維生素。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分為水溶性及脂溶性維生素,前者是指維生素C和B群,後者則是指維生素A、D、E、K,其中B群則包括維生素B1、B2、B3、B6、B12、葉酸等,尤其除了維生素D以外,人體幾乎無法自行合成維生素,這時就須透過食物補充,且只需極少量,就可維持人體正常生長、調節生理機能等,還可幫助營養素及能量的代謝。抽菸又補充高劑量維生素B6和B12 才會增加肺癌風險現代人忙碌,不容易每日透過飲食補充足夠維生素,尤其生病期間,則可適量補充補充品,但不建議長期或高劑量的補充。黃淑敏呼籲,此研究僅指出維生素B6、B12,並無研究其他的B群,加上抽菸本來就會埋下罹癌的危險因子,因此民眾不用過於擔心補充維生素會導致癌症,不過補充維生素最好的方式還是從天然食物攝取較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