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最新數據:台灣每天有15人因B肝導致肝癌死亡

最新數據:台灣每天有15人因B肝導致肝癌死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肝癌是國人第二大癌症死因,每天約有15人因B肝導致肝癌而失去性命。前中華職棒兄弟象總教頭王光輝前陣子因肝癌病逝,享年56歲,令球迷震驚不已。許多人不知自己是B肝帶原者國人對B肝普遍存在不少迷思,包括蚊子叮咬會傳染B肝、B肝無症狀就不用治療、甚至7成5病友不知道B肝治療停藥後會有復發的風險……為避免B肝導致肝癌,國人應重視長期治療的重要。台灣是全球第一個全面實施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的國家,自民國75年開始,迄今已35個年頭,促使國內B肝盛行率明顯下降,但疫苗並非萬能!台灣癌症基金會賴基銘執行長表示,台灣目前約有180萬人感染B型肝炎病毒,其中有多數人不曉得自己是B肝帶原者,因此錯失治療良機,悄悄步入「肝病三部曲」,病況惡化為肝硬化和肝癌。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108年國人死因統計報告,肝癌共造成7,881人死亡,其中約7成與B型肝炎有關。以此估算,國內每年超過5,000名、每天約15位B肝病友,因未妥善治療而死於肝癌。因此,搶救肝癌應先從B肝防治開始!B肝停藥易復發 7成5病友卻輕忽臨床發現,國人普遍存有對B肝防治的迷思,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肝炎中心蘇東弘醫師表示,除了坊間常聽到的錯誤觀念,包括:蚊子叮咬會傳染B肝、B肝無症狀就不用治療、作息規律不熬夜就不用擔心惡化為肝癌……國內一份針對240位、平均病齡24.3年的B肝病友線上調查,也顯示逾4成病友瞭解B肝會增加肝癌風險,但約7成5病友不知道停藥後會有復發的風險,且2成5病友在肝指數和病毒量正常後會自行停藥,無形中讓自己暴露在惡化的風險之中。事實上,B型肝炎病毒是經血液或體液接觸而傳染,日常舉動包括被蚊子叮咬、同床而眠、同鍋共食、上廁所、用馬桶和擁抱親吻等,都無需過度擔心。不過,如果因母子垂直傳染,或其他血液、體液接觸而感染,則要提高警覺,及早檢查和追蹤、治療。一旦確診,蘇東弘醫師表示,即使身體無症狀、早睡早起、肝功能指數和胎兒蛋白數值正常,B肝病友仍需積極用藥,定期監測B肝病毒量與肝臟纖維化程度,將病毒量壓制至最低,有機會讓肝功能恢復正常,降低演變為肝癌的風險。

40歲後腎功能恐快速下降!飲食「2大關鍵」需注意

40歲後腎功能恐快速下降!飲食「2大關鍵」需注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慢性腎臟疾病盛行率約11.9%,平均每10人就有一位有腎臟問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邱怡文提醒,40歲過後有超過一半的人,腎臟功能每年以近1%的速度下降,如果又有慢性病如三高或糖尿病、心臟病等問題,退化速度會更快。 邱怡文醫師表示,臨床上有一位退休老師60歲,因罹患糖尿病長期定期追蹤,後來發現蛋白尿的情況嚴重,腎功能表現僅剩60分,如果沒有好好控制,可能不到70歲就要洗腎。所幸近年有新型的口服治療藥物,原本用於糖尿病降血糖,後來發現對於心臟、腎臟都有非常好的保護機制,也能減少心臟、腎臟壓力。這位退休老師在進行治療後,追蹤3年發現腎功能每年下降不到1%,狀況控制良好。 警訊不明顯定期檢查是關鍵腎臟問題因為警訊不明顯,若沒有及早發現與治療,甚至會惡化到就醫可能就需洗腎。但若沒有定期檢查,病患很難察覺身體的變化,直到出現不適症狀時,有可能腎臟功能已經敗壞,需要透過洗腎才能維持生理機制。臨床上主要是以「腎絲球過濾率」來評估腎臟功能,一旦低於60以下就是慢性腎臟病第三期,事實上應該要更提早檢查,並提早介入治療,尿蛋白就是腎臟是否出問題的一個重要指標。若罹患腎臟病,平時飲食要注意少鹽、少糖,用好油,盡量以水煮替代煎或是油炸,已經有慢性病腎病更要遵守營養師的叮嚀,控制蛋白質等營養素的攝取量。而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慢性病患通常罹患重病機率較高,更要留意防範。 邱怡文醫師特別提醒,除了有腎臟病家族史之外,有服用多種藥物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者都是高危險群,每年應追蹤一次腎臟功能,也建議年滿40歲以上成年人,就算沒有症狀,也要定期抽血、驗尿監控腎臟功能,65歲以上尤其更需要。而在用藥上也要遵守醫囑,要依據病患個人情況、每年腎臟功能下降速度等綜合因素,由主治醫師評估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延緩腎臟惡化。

不犯錯小姐:我只是,不想麻煩別人

不犯錯小姐:我只是,不想麻煩別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與其說『害怕輸的感覺』,或是害怕失敗與犯錯;倒不如說,也擔心犯錯或失敗的時候,會麻煩到別人。」怡琪是一家數位產品公司的高階主管,需要每週檢討數位產品的銷售狀況,並且隨時調整行銷策略與優化產品的內容,讓產品能夠更有競爭力。由於該市場競爭激烈,最近甚至因為疫情漸漸萎縮,讓怡琪十分焦慮。「比如說這些產品,只要銷售得不好,或是有人留言,說體驗感受不佳,我都會非常擔心。如果因此需要開會討論這些事情時,我會覺得很丟臉,覺得自己準備不夠完善,不夠認真、不夠努力,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真的是太糟糕了!」似乎想起那些經驗,怡琪的臉皺了起來。「所以我很投入工作的每個細節,腦中時常出現各種模擬、未雨綢繆,一次又一次的檢視,避免有人可以挑出我的錯。」當然,如此要求自我、追求完美,形塑出認真又負責的性格;高自我要求也反映在能力上,因此很難在工作上不成功。只是,也付出了一些代價。嚴重焦慮與憂鬱怡琪發現,隨著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市場的狀況越來越難預測,她出現嚴重焦慮與憂鬱的症狀,整天惴惴不安,永遠都覺得自己有事情沒有考慮到、可能讓事情變糟,一發不可收拾。另一方面,在和同事間的人際關係上,也出現一些狀況。她發現,自己完全不想與人互動,常擔心別人覺得她「沒有用」、「不配坐在這個位置上」;有時甚至懷疑自己的每一個決定,懷疑「自己是否的確能力不足,才會一直無法有所突破」?「『的確』是能力不足?所以你一直很擔心,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嗎?」聽到了關鍵字,我忍不住問。「是吧!所以我才會那麼努力啊!」她笑了,但眼眶濕了。「不過,聽你剛剛描述,在這個職位以來,你的各項表現都很好,不是嗎?工作也一直很順利,而且還是同階主管中最年輕的。這些肯定與實際的客觀表現,對你的意義是什麼?」「這些人可能被我『暫時的表現』給騙了吧!因為我能力不夠,所以我才需要非常的努力,用來補足那些不夠;有一天,我會被他們看破手腳,發現我根本『德不配位』,能力根本配不上這個職位,大家都會覺得我很假,而且就算我出錯,別人也不見得願意幫我,還會覺得我很麻煩。」怡琪閃著淚光。「所以我得很努力,得很努力才行。不能出錯,不能有任何一次決策的錯誤,不能沒有成功。」不得不努力,不停地向前奔跑,像是被什麼追趕著一樣。想要逃開的,可能是內心那個「認為自己不夠好」的羞辱感,它總是黏得這麼緊,很難甩開。所以,我需要再努力一點才行,不能停下來,否則被它追上,我就完蛋了。完美的「假我」「你曾經想過,關於那些成功,你能做得到,是因為你的能力好嗎?」我很好奇,對於這個「暫時的表現」,是否從來都只是造成她焦慮的來源,而沒有給她一點點肯定與鼓勵?「應該這麼說。我想,我大概是有一定能力可以做到一些事。不過很奇怪的是,每次要重新開始一個任務時,我並沒有因為之前的成功經驗而安心,反而會覺得,如果我下次做不到了,那怎麼辦?」「如果下次我做不到這麼好,那怎麼辦?」這句話顯然對怡琪有極大的影響。話中的恐懼,似乎代表著,怡琪不太敢相信自己夠好,能夠維持這樣的表現;也代表著怡琪一直掛念著,別人對她的表現,永遠都有著極高的期待與標準。而且,別人很容易對她失望;而如果對她失望了,就會發生很恐怖的事。於是,這種覺得「不能讓人失望」,但又擔心「自己不夠好、會被看破手腳」的壓力,一直壓著怡琪,讓她死命地做好每件事、預測每個細節,希望能夠做到盡善盡美,挑不出毛病。那麼,自己就安全了。既不會被人「發現」、認為自己能力不夠,也可以不造成別人的麻煩,可以繼續維持自我感覺良好,讓自己繼續維持這個完美的「假我」:永遠成功、永遠完美,永遠堅不可摧,永遠不會出錯,也不會失敗。這樣的自己,是好的,是別人期待的;只要做到這件事就好,就會安全了。否則,讓別人失望的自己,可能會被瞧不起、被嫌棄、被覺得麻煩,甚至被傷害。 ●●●對怡琪而言,每天,她忍不住懷疑自己,又「不得不」在意別人的目光、期待與要求,因此整日惶惶不安,就像每天都在接受測驗,測驗「自己夠不夠格在這世界有個位置」;所有的成就與成功,只是對內心焦慮暫時安撫的麻醉劑,而非是能夠化成自我肯定,甚至自我價值的禮物。於是,越成功,越害怕:越被人期待,越害怕讓人失望。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成為推動自己進步,卻也是傷害自我價值的關鍵。因為,當我們一直都在問:「別人想要我做什麼」,而不是「我自己想要什麼」時,所有因而得到的成就,是給別人的交代,而不是自己的引以為傲。所有在意他人的努力,回過頭來在自己身上,反而變成了傷。(本文摘自/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寶瓶文化)

遇到它我就理智斷線 抹茶控的綠色海島抹茶冰

遇到它我就理智斷線 抹茶控的綠色海島抹茶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有過不小心愛上一個人嗎?我有過耶,在沒有準備好的狀態下,沒有化妝、還有點邋遢,偏偏就在旅行的時候,走進一間小小店舖裡,燈光有些灰暗,室內很幽靜,我看見他的氣質出眾,身上的味道迷人,他就是「抹茶」。那瞬間我毫無招架力的愛上他遇到「抹茶」很容易失去理智線,就算我吃得再飽,就算已經買很多了,只要一看到「抹茶」兩個字,我就會說,「等我一下,我想進去看一下」,這個「看一下」,你知道的,就是沒完沒了,會像掃貨一樣買下每一種抹茶食品,回到旅館房間再一盒、一盒打開試吃,要是喜歡了就狠狠地全買回台灣慢慢吃。大概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吧,都是在日本旅行的時候,一個不小心,愛上它。特別喜歡烤得小小塊的抹茶餅乾,配上一杯冰紅茶,這種組合莫名地可以補滿心裡的空缺。遇到天氣很熱的日子,我也會在家裡製作抹茶冰。怕隔壁的小孩,家裡的老公會跟我搶著一起吃。到了冬天就要來一杯香濃地抹茶歐蕾了,用上等抹茶粉對上少量的水,再用茶筅刷動,在特別寒冷的時候喝,特別暖。它有些苦澀卻充滿香氣,尤其是好的抹茶,獨特的墨綠色,實在優雅的不得了,但是,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抹茶的喔,它不是人見人愛的口味,它挑人。儘管如此,我還是堅持要把抹茶冰放進「海那邊」,我要在我居住的城市中也會有一款有水準的抹茶冰,讓想吃的人很容易就吃得到。聽著蟬聲一口口,小小聲地吃完在設計這一款「綠色海島抹茶冰」時,我們也跟自己玩了一個遊戲,在眾多抹茶品牌中,選了市面上很有名、有品牌、有口碑的七款抹茶粉來盲測。我們把七款抹茶換上透明標籤,再把這七款抹茶以不同比例混搭,於是整個桌面上就擺滿了各式比例調成的抹茶粉袋子,貼著不同排列組合的標籤;我們就這樣試了三天,再從中選出最喜歡的口味。隔一天我們開始試牛奶,這次桌上擺滿了不同品牌的牛奶,遊戲規則不變,一一倒在杯子裡,用五感去認識自己喜歡的牛奶,再把最喜歡的抹茶跟不同品牌的牛奶搭配看看,以此方式也選出了一款牛奶。最後還要再加上紅豆,於是我們重新在抹茶、牛奶、紅豆之間尋找黃金比例,就這樣一直反覆地測試,就做成了三款不同表情的抹茶醬。將其中兩款抹茶醬澆在綿密雪白的細冰上,再將第三款抹茶做成抹茶凍的內餡。最後「綠色海島抹茶冰」才有了大致上的表情。於是,當你在吃這一碗冰的時候,可以由上而下,一層、一層品嘗到抹茶不同的細節。坐在港邊,看一眼前方的和平島和騎摩托車的阿伯,對岸有著紅色屋頂的土地公廟,有在地人生活痕跡的矮房子,再看看搖擺的漁船激起的一陣陣浪花⋯⋯然後,以綠色海島抹茶冰敬眼前的綠色的和平島。作法先將抹茶粉用濾茶網篩過之後,再用少許沸騰的熱水攪拌,溫度太低的話,抹茶粉容易結塊;然後準備好透明玻璃杯,倒入牛奶和果糖可以讓牛奶的密度改變,攪拌均勻後放入冰塊,再將以熱水攪拌好的抹茶順著冰塊倒入,這樣可以緩衝抹茶的衝擊力,最後形成漂亮的分層囉!(本文摘自/在海那邊款待自己:料理會帶著你往喜歡的方向走去/商周出版)

舌麻、嘴破好不了?3分鐘口腔黏膜檢查揪病因

舌麻、嘴破好不了?3分鐘口腔黏膜檢查揪病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歌手陳昇及演員張魁因嘴破好不了,經檢查後確診為口腔癌,還好都是初期,手術都恢復良好並復出。樂生療養院耳鼻喉科欒智偉主任指出,口腔癌在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排名第4,是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而預防口腔癌發生,除了避免接觸菸、檳榔及飲酒外,定期口腔黏膜檢查是最簡單的方法。欒智偉解釋,菸檳行為者不做口腔黏膜檢查,死亡風險會增加3~4成;而當口腔癌篩檢率達50%時,可降低21%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及26%死亡風險。口腔癌檢查結果為早期(第0-1期)病灶與及時接受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8成,但延遲發現或治療的晚期個案存活率卻不到4成。預防口腔癌最好方法 遠離菸、酒、檳榔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師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短短3分鐘就可以檢查出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不會疼痛、也沒有副作用。口腔黏膜檢查除了可以早期發現口腔癌外,更重要是找出癌前病變(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疣狀增生等)予以適當治療,進而阻斷癌症發生。欒智偉強調,預防口腔癌的最好方法,不僅要遠離菸、酒、檳榔,還應立即戒菸、戒檳榔,以改善部分輕微或淺層的病變,並減少日後再發生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目前國健署提供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者及18 ~29歲有嚼檳榔原住民,2年一次的免費口腔癌篩檢。但所有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準確,因此民眾如果發現口腔內有「破斑硬突腫」之一的情形,應盡速就醫。

星期五的便當 最適合來一道吮指醬燒雞翅

星期五的便當 最適合來一道吮指醬燒雞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自己做過一次「吮指醬燒雞翅」就不會想購買市售的烤雞翅回家了,因為自己做的與餐館賣的一樣專業、一樣好吃啊。將雞翅與老薑先煸香,再以簡單的調味料烹煮至入味就完成了,很容易且一定好吃;推薦將此歡樂菜色安排在星期五便當菜色中,藉由美味雞翅偷跑一下假日的愉快心情(笑)。輕鬆的星期五,開心的吃著好吃雞翅,是便當族的最大滿足了,尤其是在雞翅吃完後,將指尖上的醬汁不浪費的吮指入肚那一刻,真是幸福極了。材料3 人份雞翅⋯500g(二節翅13 隻)老薑⋯20g醬汁(預先調勻)清水⋯50ml醬油⋯3 大匙番茄醬⋯3 大匙米酒⋯1 大匙砂糖(二砂)⋯1 小匙香油⋯1 小匙海鹽⋯1/4 小匙(隨醬油鹹度微調整)調味料油⋯1 大匙作法1. 雞翅洗淨後以廚房紙巾拭乾水分、老薑切片、醬汁預先調勻。2. 鍋內倒入1 大匙油,鍋油均熱後,將雞翅及老薑入鍋以中小火香煎。3. 雞翅煎至雙面均呈金黃色時,倒入醬汁,蓋上鍋蓋,以小火燜煮約10 分鐘(其間可將雞翅翻面,讓雞翅均勻沾裹醬汁)。4. 掀蓋,略煮至收汁(或喜歡的醬汁濃度)即完成。★美味關鍵★雞翅以熱鍋煎過且煎至表皮金黃,能產生梅納反應讓肉質帶出焦香,因此,先煎再燜煮,是這道料理的美味大關鍵哦。★保存方式★待涼,以密封盒冷藏保存;冷凍則依食用份量分裝冷凍。★最佳賞味期★妥善冷藏約5 天;冷凍1個月。(本文摘自/愛妻省力便當/野人文化)

她罹癌,但直到離世都沒讓媽媽知道

她罹癌,但直到離世都沒讓媽媽知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面對死亡,是每個人的難關,但最近,我的身旁有一位白髮人送黑髮人的例子,更是讓人心酸。患者是四十四歲的女兒,她的主治醫師很遺憾地宣布,癌症進展到醫療也無能為力的階段,因此建議是不是開始考慮採取安寧療護。但長年來照顧患者的是七十四歲的母親。母女兩人都不想放棄,更捨不得對方,於是想方設法,要找找是不是還有再拚拚看的辦法。「我女兒死了,我女兒就這樣死了!」這讓我想起八十四歲的沈阿姨。沈阿姨有輕微的失智症症狀,特別在生病、失眠或是住院的時候,就特別容易發生譫妄和幻覺現象。回想起沈阿姨七十四歲那年,她頭一次來看我的門診時,這樣說:「我睡不著,需要安眠藥。」語氣彷彿述說「我口渴了,想喝水」那樣的自然。倒是我懷疑事出有因,於是問:「最近發生什麼事了嗎?」原本態度平靜的沈阿姨突然淚流滿面:「我女兒死了,我女兒就這樣死了!」在沈阿姨邊哭邊講的過程中,我慢慢理解,原來沈阿姨和女兒兩人向來親密。女兒結婚成家後,每月還會定期找一天回老家,陪媽媽坐坐、聊聊天。沈阿姨從沒覺得女兒有什麼改變,但到最後的兩個月,女兒推託說家裡忙、走不開,人不來了,改用電話和媽媽講講話。女兒過世之後,沈阿姨才知道女兒罹患癌症。女兒沒出現,是因為治療效果不好,到最後,還是被癌症擊倒而離開了人世。沈阿姨的女兒想必是不希望深愛她的母親為自己擔心,可是,她這樣的離開方式對被蒙在鼓裡的沈阿姨來說,也是一大打擊。連跟女兒告別的機會,都沒有沈阿姨哭著說:「我好愛她,可是她好殘忍啊!她用她自己的方式來處理。自己做了決定,不讓我知道,從頭到尾都把我排除在外後,就自顧自地走了。我根本不知道她生病了,連要跟生病的她告別的機會都沒有。」沈阿姨接過我們遞給她的面紙,但眼淚卻是愈擦愈多。她說:「我女兒走了,每天我只要看到我女兒每次回家來習慣坐的位置,她帶回來給我吃的零食,我就會一直哭。「醫師啊,我好想她。我們家裡最能和我聊的人就是她了!幾年前,我先生過世後,我就開始自己一個人住,所以她定期回家陪我的時候,就是我每週最期待的時間了。可是她好殘忍啊,一個人承受治療的痛苦,一點都不讓我知道。打電話給我,故意讓我以為她只是忙,才沒有回家。然後,她就這樣消失了,我連抱抱她,跟她說再見,都沒機會啊。」沈阿姨持續來看門診,吃藥對她有幫助,但她每次來,每次哭泣,對她也有幫助。我們一次次聽她講心中的痛,直到她的憂傷漸漸減緩。讓她知道,總有人願意聽她說說話不過,沈阿姨的身體也很快地崩頹下去,特別是脊椎出現了問題。常因背痛苦惱的她,在神經外科醫師的協助下,三年裡開了三次刀。每回剛開完都有明顯的改善,但不知道為什麼,過沒多久,疼痛的老問題就又回來了。我很困惑在沈阿姨自己一個人住的日常生活中,怎麼會遭遇到導致她背部受傷的事情呢?聽我這樣問,沈阿姨幽幽地說:「和我那死掉的女兒有關啊。這幾年,她先生失業了,帶著孩子們一起搬到我家。我要準備大家的三餐。我這個女婿不認真找工作,每天就是吃飯跟睡覺,也不管孩子們不愛讀書的問題。我忍不住管一下,但每次我叫孩子們去讀書,他們就一臉不高興。老實說,我提供免費吃住,有時候還要借點錢給他們。這樣的生活,我覺得好累啊。」嘆了長長一口氣後,她繼續說:「回想起來,我這個女兒啊,個性和脾氣都太好,導致她先生和孩子們把很多事情都看成理所當然。你看,現在我當老媽子管他們,都被嫌棄了。可是到了這年紀,還有人像我做這麼多嗎?照顧孫子們還勉強說有道理,畢竟有血緣關係,可是,她先生呢?」說到後來,沈阿姨對我坦白:「醫生啊,我想把他們趕出去。讓他們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不能就想著靠我這個老婆子來過日子。」接著在幾次門診中,我們就是耐心聽她描述和女婿與孫子們之間的衝突。我們提供支持,讓她知道總有人願意聽她說說話。「我覺得很疲憊,大家也覺得我很難搞。」幸好沈阿姨也是有智慧的人,最終還是把事情解決。後來,我也因為職務調動而離開這個門診,本想再沒有機會遇見沈阿姨。沒想到,兩年後,卻又意外地在醫院相見。這回沈阿姨是因為暈眩、全身無力而來住院。住院後,做了全身檢查,我確定沈阿姨沒有中風等重大異常現象。推測她的暈眩問題或許和失眠有關。原來這幾年,沈阿姨持續到住家附近的診所拿藥。只要一不舒服,就是拿藥。一覺得沒效,沈阿姨就換一家診所。累積下來,藥物的分量太多,她搞不懂應該怎麼辦,就隨便亂吃,到最後,因為身體太不舒服而來住院。住院期間,我們幫沈阿姨調整用藥問題。她覺得身體舒服多了,於是順利地出院回家,改由定期門診,做後續追蹤。我們也就在門診中,接續起過往的緣分。可惜,這時的沈阿姨嚴重重聽。好幾回,我都要靠在她的肩膀旁,對著耳朵講,她才能聽得懂一兩句。這樣的對話方式很辛苦,需要雙方都拿出耐性和時間。沈阿姨感嘆:「當我愈來愈聽不清楚的時候,我只能看著大家滔滔不絕地說話,可是我一個字都聽不清楚。我都還沒有時間,搞懂到底在說什麼,大家已經說完,走了。我覺得很疲憊,大家也覺得我很難搞。但是啊,大家沒想到吧?我年紀大了,就算聽得懂,反應也很慢,更何況我從一開始就聽不清楚啊。我很慶幸住院時,能和你這樣好好說話。因為即使到門診,你病人多,像是在打仗,要慢慢談,可不容易呢。」我只能回以尷尬的一笑,心裡想著:「阿姨的另一個女兒,還擔心她失智呢。聽她講話這麼有條理,我看阿姨心如明鏡。很多的誤會,應該都是大家一開始就沒辦法好好溝通,導致雙方沒能確認對方聽到的意思和自己表達的意思,是不是有差異。」如果長輩聽不清楚,我們就靠在她耳邊,慢慢說話接下來幾年,我們持續在門診中見面。有時候沈阿姨住在台北的女兒會特別南下陪同看診,但大部分時候,是一位住在阿姨家附近的七十四歲司機陪同。這位司機長期搭載阿姨居住鄉鎮的年長者們來醫院。有時,也陪著看診和拿藥,之後再把長輩原路送回家,賺點小錢,也幫長輩們在外打拚的兒女們,分擔一些照顧工作。司機阿伯的出現,讓沈阿姨多一個聆聽的對象,稍微紓解她心中的憂愁。只是,人的身體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走下坡,後來沈阿姨因為胃出血加上泌尿道感染而住院。因為身體的不舒服,她出現日夜顛倒、意識混亂的現象,總是板著臉,不理人。醫師判斷是失智退化,以及急性意識變化。沈阿姨在台北的女兒南下照顧,也請我去看一下。我一踏入病房,一句話都還沒說,沈阿姨先開口了:「陳醫師,你來啦!我這次來是因為胃很不舒服,泌尿道又感染,我心情很差。可是看到你,我心情好些了。」見到媽媽心情變好,而且講話內容正確,沈阿姨的女兒明顯鬆了一口氣:「之前我媽或許是生氣了。」沈阿姨點點頭:「我是真的很生氣!因為你們都自己講自己的。話說完就走,沒人想聽我說話。我就看你們嘴巴一直動,但到底要說什麼,我都搞不清楚。」於是,我勸沈阿姨的女兒:「我沒有特別厲害。我只是知道要順著阿姨的個性與狀態來相處。當她反應比較慢,我們講話就慢一點。如果她聽不清楚,我們就靠在她耳邊,慢慢說話。」幾天後,阿姨結束療程,出院回家。離開前,她對我說:「我女兒走後這幾年來,我不好過啊,我很憂鬱,但也漸漸理解人生就是很多無奈。除了家人分別,我也漸漸老了,身體愈來愈不好。我知道,我身旁的人很努力地要陪我,只是,大家真的都好忙啊。」她心底最沉重的傷痕與缺憾我看著沈阿姨的神情,回想起這些年間,她點點滴滴的變化,最忘不了的,必然是一開始時,她提到的女兒因病去世,她卻事前一點消息都沒有這件事。我了解這一直是她心底最沉重的傷痕,後續幾年的諸多變化,都和這個缺憾脫不了關係。                        

「我爸生病後好愛錢!」計較背後是長輩對子女的愛

「我爸生病後好愛錢!」計較背後是長輩對子女的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陪伴失智長輩的家庭日久,常常可以聽到的是一個一個家庭愛的故事。很多問題,表面上看起來很類似,但是我的心得是,細究後會發現每個屋簷下有各自糾結和過不去的關卡,而這些關卡就藏著這一個一個家庭的歷史跟故事。這或許就是我們愈來愈重視個別化照顧的原因吧。有趣的是,愈是運用個別化照顧的精神去了解每個家庭的故事,我愈有機會發現很多時候大家以為很嚴重、很困難的問題,分析到最後會發現,只要換個角度來看都不是問題,或者應該說不是大家所以為的,長輩是因為失智才有的特殊問題,看到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是「愛」。一位家屬常抱怨失智症患者的改變:「我愛我爸爸,他也很愛我。過去,他總是永無止境的給我,包括錢與耐心,還有『好脾氣』,為什麼生病了以後,他都變了?!現在的他,超愛計較的啊!」爸媽和子女輩彼此之間,感情深厚,這一點我看得出來,但「愛計較」三個字總讓我聽得糊裡糊塗,只好請家屬多描述一點。郭爺爺不是愛計較,他是擔心家裡沒錢他們的家庭事業是生意興隆的餐飲店。生病前的郭爺爺,長年管理店內收入和家庭用度,這個家所賺的錢,主要都是存在他的名下,直到郭爺爺確診失智症,家人擔心日後會遭遇金融上的困難,於是將大筆金額提出後,改存女兒帳戶內。沒有人把這些改變和背後的考量告訴郭爺爺。漸漸地,家屬發現老人家變得愛計較。郭爺爺會要求客人少用醬汁、不要浪費免洗餐具。見到客人取用衛生紙,郭爺爺甚至會碎碎念,當場擺臉色給客人看。家人煩惱得不得了,怕再這樣下去,客人都跑光了,但老人家又說不聽。無奈下,只好來找我討論。我直接問郭爺爺為什麼要阻止客人取用呢?郭爺爺是這樣說的:「醫師啊,我坦白跟你說,我家生意看來很賺錢,但其實戶頭裡是沒有錢的!年輕人做生意沒有成本概念,只好靠我來幫忙出面管控啦。」他還驕傲地追加一句:「你說,我這個做爸爸的是不是很不錯!」王伯伯每天找公司會計來查帳上述餐飲店小老闆的問題,其實也會發生在大公司的董事長身上,王伯伯就是故事主角。王伯伯每回來看門診都由媳婦陪同,兩人總是有說有笑的,看得出來,兩人感情很好。好到王伯伯的媳婦告訴我:「對我來說,我公公比我自己的爸爸還親。我對他是什麼話都能說,向他要東西,是要什麼給什麼。他對我沒有要求,反倒是沒事就給我錢。」王伯伯半認真,半開玩笑地回應:「我把媳婦當女兒疼。媳婦比兒子還重要,因為養老就靠她了啊。」一年過去了,王伯伯持續來門診追蹤。但他逐漸出現變化,最明顯的改變是擔心錢不夠用,於是,王伯伯每天找公司會計來查帳。但此時,王伯伯腦中記得的是十年前的帳目,所以,他會打電話給十年前向他借錢的人催繳,根本忘了對方已經在近幾年還清了,讓會計和媳婦因為要同時安撫王伯伯和被追債的人而疲憊不堪。家人請王伯伯不要再管公司的事務了。但是,王伯伯每天眼睛張開後,想的還是賺錢、查帳,以及把欠款追回來。另外,王伯伯也執著於長年來買賣股票的習慣。拗不過王伯伯的要求,家人最後妥協了。幫王伯伯把手機設定好,方便他透過手機來處理股票。沒想到,此舉卻是災難的開始。因為此時的王伯伯因病,已喪失對市場的敏感度,於是他會在股價最低點時通通賣出,卻在高點時買進。給錢,就是王伯伯表達愛的方式王伯伯的媳婦帶著崩潰的語氣,求我:「雖然爸爸有不少存款,可是這樣花下去,即使有金山、銀山,也不夠用。拜託陳醫師,你勸勸他。」我找王伯伯坐下來談:「王伯伯啊,你現在子女都大了,應該是人生好命的階段啊,怎麼不好好休息,讓大家照顧你就好呢?」王伯伯很認真地回答:「陳醫師,我很愛我的家人。我要當可以幫家裡賺錢的人。我能發錢給大家,大家才會愛我!」那一秒,我看懂了王伯伯。原來對長年開公司的王伯伯來說,給錢就是他表達愛的方式。他的確是愛著家人的,只是他的表達方式就是買買買、給給給,而他也相信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愛持續,家人有物質上的獲得,才會愛他。難怪現在的王伯伯會對錢斤斤計較了,因為要買東西、要發錢,哪是容易的呢?王伯伯知道自己生病了,他需要人照顧、需要被愛,更是拚命地非把錢抓在手上不可。我勸王伯伯:「王伯伯,就算不發錢給大家,你的孩子們還是很愛你的。他們希望你快樂,不要為賺錢和追債煩惱。」王伯伯聽不進去,但是他善良的天生個性,就急著希望我別為他擔心。我知道失智症讓他無法清楚思考,再加上長年累月下來的人際相處核心價值,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還不如請家屬這邊來處理比較快。製作假帳簿,好讓王伯伯查帳於是,我請家屬製作以假亂真的帳簿,每天王伯伯想查帳時,就拿出來,讓他看看帳戶金額,好獲得安全感。當王伯伯想領錢出來時,也不需要阻止,家屬可以裝模作樣的說已經領出來了,讓老人家身上有錢來發給家人。拿到錢的人,再私下統一繳回即可。這總比讓王伯伯在現實生活中,到處追不存在的債務,或在實際股票市場中受損來得好,不是嗎?我想家屬也看懂了。生病後的王伯伯不是個性改變,正確地說,他還是過去的他,是那個一直透過錢來換愛的公司老闆,只是過去大家沒看懂他的心,現在疾病讓他自我掩飾的能力下降,這才讓家屬誤以為他變了。其實,若要說失智症讓王伯伯變得愛計較,我想現在的他,真正愛計較的,與其說是「錢」,還不如說是「愛」;他心中真正想要的,一直以來都不是錢,而是家人對他的愛。(本文摘自/「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寶瓶文化)

胃食道逆流喉嚨卡卡 竟是心臟長腫瘤

胃食道逆流喉嚨卡卡 竟是心臟長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0歲陳姓婦人因感覺喉嚨有異物、吞嚥困難與胸悶等症狀至胃腸肝膽科就醫,醫師診斷除發現有胃食道逆流狀況外,亦留意到她的心跳伴隨明顯心雜音。轉介至心臟血管內科進行檢查時,果然在心臟發現腫瘤,及時由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為陳婦安排微創手術、摘除腫瘤。 阻礙血液循環 潛藏致死危機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賴韋良表示,患者的心臟腫瘤屬於黏液瘤,位於左心房,大小約為5×4公分,是良性腫瘤。但因位於心房中,加上質地脆弱,因此腫瘤越大,對全身性血液循環造成阻礙的影響也越大;或是若瘤體碎片造成血栓引起體外循環的栓塞,都有可能導致患者暴露在中風、器官缺血或休克致死的風險中。 心臟黏液瘤必須透過心臟超音波才能發現,症狀包含胸口悶痛、頭暈、喘不過氣等,目前發生的原因不明,多好發於30至60歲的中年族群。手術摘除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且預後佳,手術後症狀多能解除。此次治療,醫師以微創手術,透過體外循環系統輔助,自右邊胸側第四肋間切開傷口,打開心包膜,成功為陳婦摘除左心房的黏液瘤。而微創傷口僅7公分,出血少、感染風險下降,也讓陳婦術後恢復時間縮短,並在短時間內重拾原本生活。微創手術傷口小 復原期縮短傳統心臟手術需從患者胸前的正中間,切開胸骨約20公分傷口,術後疼痛感大,進行心肺復健也較費力。若再加上患者年紀大、體力不佳,更經常讓患者與家屬在治療前卻步,甚至可能因此錯過黃金治療期。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越來越多心臟疾病可透過微創手術完成,若有心臟問題,應與醫師充分討論,找到適合的治療方式。

頸椎病變走路搖晃像酒醉 此術助找回好身手

頸椎病變走路搖晃像酒醉 此術助找回好身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5歲張姓老農常年背部痠痛合併下肢痠麻,醫師多次建議手術治療,但他擔心「術後回不了家」,直到近來病情持續惡化,走路像酒醉搖晃,更出現手部遲鈍及僵硬等問題,就醫檢查才發現竟是頸椎退化病變及多節神經壓迫所致,透過後位椎弓整形手術後,手指及步態終恢復正常,找回昔日好身手。脊椎退化腰椎不適 4成合併有頸椎問題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骨科部醫師羅達富表示,患者因長年彎腰辛勤工作,導致背部、下肢出現疼痛痠麻症狀,當時外院評估需要手術,但他因害怕手術風險而不願接受治療,直到近期疼痛已經影響行走,走路姿態左搖右晃十分不自然,經問診發現患者也有手部動作遲鈍及僵硬、深部反射功能過度反應等情形,判斷頸部病變才是癥結。經安排影像檢查後,果然證實頸椎已呈退化病變及多節神經壓迫,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說明後,建議先安排頸椎部分治療,施行後位椎弓整形手術,術後隔天,患者即感受到手指活動不再僵硬,下床活動的步態也漸漸正常,術後一周傷口乾淨即出院療養。羅達富指出,脊椎退化性疾病不僅會造成腰背部疼痛,及下肢神經壓迫的情況,頸椎問題也經常同時伴隨出現;根據文獻報告發現,腰椎不適的求診病患中,有40%合併有頸椎問題,其中有10%患者主要症狀是來自頸椎。後位椎弓整形術除減少氣管及食道併發症 關節活動不受限一般的頸椎退化及椎間盤問題,多是由前方手術,採取頸椎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治療,但多節神經壓迫,且沒有穩定性障礙的情況下,後位椎弓整形手術是相對簡單且適合的治療方式。以老農為例,術中透過將神經後方的椎弓截斷,增加神經管通道來減除神經壓迫,再用骨板固定被截斷的弓椎,確保神經通道不再窄縮,相較於傳統前位手術,後位椎弓整形手術除了減少氣管及食道的併發症出現,更沒有關節活動受限的問題,術後通常保護頸部約4~6周即可。隨著生活型態改變,以往因負重工作造成的腰椎問題依然存在,但愈來愈多人因室內工作時姿勢不良,或頻繁使用電子產品,使得頸椎問題日益增多,頸部及腰部症狀可能同時出現,建議民眾,若是治療效果不佳或症狀久而未癒,務必找醫師鑑別判斷,以免延誤病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