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一滑跤就斷兩根骨頭!隱藏性骨質疏鬆恐失能勿輕忽

一滑跤就斷兩根骨頭!隱藏性骨質疏鬆恐失能勿輕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0多歲的張姓婦人在公園運動走下台階時,不小心滑了一跤,不僅手腕疼痛無比,起身臀部中央又一陣劇痛。送急診室檢查後,不僅手腕,連薦椎都有骨折。醫院協助手腕先打上石膏固定,但是薦椎骨折無法包石膏,只能住院做疼痛治療。 治療以外也要搭配骨質生成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黃俊錫醫師指出,薦椎位於脊椎的末端,坐著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壓迫,若是薦椎骨折幾乎只能平躺、或是維持稍微半坐臥的姿勢,非常不舒服。婦人住院期間,除了止痛之外,也使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主要是用來增加骨質生成,並降低骨質吸收。黃俊錫醫師說,該婦人出院回家經過一個多月的休養開始可以稍微下床,大約三個月後,活動狀況便恢復得比較自如。 黃俊錫醫師說明,此個案因為跌倒造成兩處骨折,因此懷疑有骨質疏鬆的狀況,經過骨質密度檢查顯示T值很低,僅-3.2,一般T值低於-2.5即為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若合併有骨折,則屬於「嚴重性骨質疏鬆症」。 髖關節骨折年平均死亡率高達22%骨質疏鬆症是目前全球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流行疾病,骨質疏鬆患者大多沒有自覺,直到不小心跌倒、碰撞發生骨折時,才意識到骨質疏鬆症的嚴重性。常見骨折的位置有脊椎、髖關節、手腕等處,對生活功能影響很大。除了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醫療照護支出大幅上升,死亡率也跟著上升。根據統計,髖關節骨折患者一年內的平均死亡率高達22%,是相當具威脅性的狀況。 目前有藥物可以促進造骨細胞形成新的骨質,如人工合成的副甲狀腺素,也有抑制蝕骨細胞吸收舊骨質的藥物;另外也有新型的雙重機轉藥物,能夠促進造骨細胞生成新骨質、並抑制蝕骨細胞吸收舊骨質,有助降低骨質疏鬆患者骨折的風險。接受骨質疏鬆治療時,也會提醒患者必須攝取足量的鈣質與維生素D,讓身體有足夠的原料形成新骨質。黃俊錫醫師建議,平時要維持規律運動,負重運動對骨質有幫助,生活習慣也建議要戒菸、戒酒。此外,上了年紀要留意駝背、身高變矮、經常背痛等警訊,並及早就醫檢測骨質密度,才能及時接受治療,避免骨質流失可能造成的健康風險。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秋蟹季節想大啖美食?中醫:「這些體質」應少碰

秋蟹季節想大啖美食?中醫:「這些體質」應少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秋季漸濃,肥美的秋蟹更讓老饕們想大快朵頤一番。不過中醫師特別提醒,螃蟹為寒性食物,如果是過敏體質、感冒、心血管疾病、痛風、體質虛寒者,都不宜過度食用。有經痛女性吃太多還可能讓血塊變多,更要留意。 體質虛寒  腸胃不適者不宜過度攝取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吳宜蓁表示,螃蟹味鹹性寒,雖可清熱養陰、通經絡,但並非人人適合享用螃蟹大餐。常有腸胃不適的人,如消化不良、容易脹氣、大便較軟,以及體質虛寒者不宜過度食用,恐會讓腸胃不適及腹瀉加重,也不要空腹食用螃蟹,應先吃其他食物溫胃後再吃螃蟹。而易經痛的女性,吃太多螃蟹也會讓痛經天數增加及出現血塊變多的情形。 入秋後是適合大啖螃蟹的季節,此時秋蟹肉肥味鮮,許多餐廳都推出螃蟹料理。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吃螃蟹,中醫師吳宜蓁提醒,螃蟹的性味鹹寒,為寒性食物,體質虛寒者、過敏體質者、感冒、心血管疾病者、痛風者都不宜過度食用,才不會大啖美食卻失了健康。 可加紫蘇、生薑、酒中和寒性另外像過敏體質,如皮膚癢和支氣管疾病,吃螃蟹會讓過敏症狀變嚴重。此外,正在感冒的人也不適合吃蟹,感冒時肺氣虛寒,食用螃蟹會讓感冒不容易痊癒。而有心血管疾病和痛風患者,因蟹黃和蟹膏富含膽固醇,有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者應少吃。螃蟹蛋白質含量高,為高普林食物,痛風患者要避免食用。那體質虛寒者要如何健康吃螃蟹?吳宜蓁醫師建議,可加入一點紫蘇、生薑和酒一起蒸煮,紫蘇能行氣寬中、解魚蟹毒,生薑能溫胃散寒,酒則具有溫通血脈的功效,可中和螃蟹的寒性。也不要小看吃螃蟹時常會沾的薑醋,因薑可抵銷螃蟹的寒性,也有殺菌作用,而醋能夠去腥並添加螃蟹的鮮味,不妨適量蘸取搭配食用。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小腹難消!當心內臟脂肪讓癌症上身醫教「這招」消脂

小腹難消!當心內臟脂肪讓癌症上身醫教「這招」消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什麼明明看起來很瘦,卻有內臟脂肪的囤積?比較一下:一個身高173公分、體重67公斤的上班族,BMI值22沒超標,但體脂肪測出來為25%。另外一個身高176公分,體重96公斤的體育選手,雖然BMI值為31,但體脂肪率只有17%。這兩個人誰比較健康呢?上班族這位雖然看起來體格中等,但由於沒有運動,累積了較高的體脂肪率,就是一種隱藏性肥胖。 與慢性病、罹癌機率有關日本醫學博士、池谷醫院院長池谷敏郎指出,內臟脂肪主要藏身在皮下脂肪處,位置正好就是腸胃周圍,也因此如果時間久了慢慢累積,經年累月就會形成一個明顯的肚子,這就是為何腰圍大小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 他引述美國的梅奧診所(Mayo Clinic)的一份報告,針對超過12,785名的18歲成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即使BMI值正常,但內臟脂肪肥厚者的死亡率超過正常人的2倍以上。其中,又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高達2.75倍。此外,內臟脂肪會釋放各種發炎物質,讓身體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慢性發炎,也提高了罹癌的機率。 日本糖尿病內科醫師水野雅登也表示,內臟脂肪多的人特質就是通常在攝取營養上,醣類攝取較多,但是缺乏蛋白質、維生素等,加上沒有培養運動習慣,因此燃燒脂肪的機會很少。甚至有種說法是,當體質已經習慣這樣的模式會很難扭轉,因此改變飲食習慣與運動是刻不容緩的事。 維持線條體態  更要從內臟脂肪下手如果想要維持體態者更需要重視營養素的調整,尤其是減重時期,如果沒有補充蛋白質,很可能即便體重減輕卻仍然不覺得線條變得緊實,因為減到的反而可能是肌肉而不是脂肪,因此,觀念的釐清非常重要。 那麼究竟要怎樣消除內臟脂肪?除了飲食,運動的搭配更是關鍵。飲食上除了要有足夠的蛋白質之外,也應該多補充維生素B群與C,這些對於代謝脂肪有一定效果。至於運動則建議在飯後的一小時來進行,等到完整消化之後,飯後進行不激烈的運動是最有效的,甚至只要花十分鐘做些簡易的有氧運動,就能讓體內葡萄糖轉換為熱量,進而減少脂肪堆積。

阻斷肝病三部曲醫曝關鍵:掌握「這時機」治療

阻斷肝病三部曲醫曝關鍵:掌握「這時機」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1歲的貨車司機「阿發」,自20幾歲因無法捐血而意外發現B肝帶原後,多年來體內B肝病毒量如坐雲霄飛車般忽上忽下,肝功能指數屢屢破千。由於健保藥物給付規定嚴格、家中經濟無力自費,日子過得提心吊膽,需隨時觀察自己皮膚是否出現黃疸症狀,更加重精神疲勞,很擔心自己有一天會得肝癌。 必須像控制高血壓一樣規律用藥「太多B肝病友需接受治療而未治療,而且治療應及早。」義大醫療財團法人肝病中心許耀峻醫師表示,B型肝炎病毒只要存在人體內,隨時都會危害肝臟健康。目前B型肝炎的治療主要是以抗病毒藥物壓制病毒,因無法完全治癒,因此患者需像控制高血壓一樣,規律每天用藥。 許多國際醫學共識或指引皆建議,病友只要B肝病毒量大於2,000 IU/mL且肝纖維化達中級,即應該積極治療、持續用藥。但是,國內現行健保條件嚴格,針對B肝患者給付用藥的規定為連續兩次檢查,每次檢查間隔3個月,病毒量皆需超過20,000 IU/mL且嚴重肝纖維化。許耀峻醫師表示,非常高興政府於今年3月放寬了健保給付條件,加惠更多病友治療、遠離肝癌風險,但希望能夠繼續逐步放寬,避免在診間看到更多遺憾的故事。 B肝與C肝同為導致肝癌主因每年10月是國際肝癌防治月,台灣癌症基金會賴基銘執行長呼籲,B肝與C肝同為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近年國內積極推動的C肝照護政策成果豐碩,可望超前WHO目標「於2025年消除C肝」,也希望C肝的積極照護政策可做為B肝的借鏡,讓病友獲得更多協助和健保支持。賴基銘建議,避免肝炎惡化為肝硬化甚至肝癌,積重難返,從此人生黯淡無光,民眾應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一旦確診B肝即就醫治療,預防肝硬化與肝癌的發生。

長年經痛竟是子宮肌瘤惹禍!靠「關鍵手術」再也不痛

長年經痛竟是子宮肌瘤惹禍!靠「關鍵手術」再也不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40歲女性上班族多年一直深受經痛所苦,經檢查發現是子宮肌瘤引起需接受手術治療。由於她很在意手術傷痕,原來要用腹部無傷口的海扶刀手術,後來發現個案是含水量高的子宮肌腺瘤無法使用海扶刀,經醫師評估採用自然孔腹腔鏡手術,一樣沒有留下傷口,也順利解決子宮肌瘤問題。 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暨海扶刀中心負責人鍾國騰醫師表示,透過自然孔腹腔鏡去除子宮肌腺瘤,不僅術後腹部無傷口,也能降低疼痛感並縮短恢復期。子宮肌腺瘤屬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主因是子宮內膜異位至子宮肌肉層,常見症狀如經痛及經期不規則,並且常合併骨盆腔發炎及沾黏,甚至引起不孕,若僅從症狀判斷容易與子宮肌瘤搞混,故需要進一步檢查。 子宮肌腺瘤含水量高  不適合海伏刀治療鍾國騰醫師說明,海扶刀的治療原理是透過熱能聚焦來消融肌瘤,能在不動刀的情況下消融腫瘤,達到治療效果,但不適用於含水量高的子宮肌腺瘤。因此在醫師的建議及評估之下,選擇了自然孔腹腔鏡的方式完成治療。鍾國騰醫師表示,並非所有子宮肌腺瘤都需要進行手術,可持續觀察追蹤,但當子宮肌腺瘤導致患者長期腹痛或合併嚴重經痛、不孕則需進行手術治療,以免拖延造成症狀加重。目前針對子宮肌腺症的治療,多用傳統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腹腔鏡演進趨勢從過去四孔、三孔、單孔,到現在的自然孔腹腔鏡,透過從女性陰道進行手術,不會在腹部留下傷口,其唯一傷口藏在陰道深處,因傷口處神經少,也降低了術中及術後的疼痛感,讓曉琪在手術隔天就能下床正常生活。 腹腔鏡是一項精細的手術,仰賴醫師的豐富經驗及良好技巧來操作,但更重要的是,無論透過哪種方式治療,定期回診追蹤不可或缺。鍾國騰醫師提醒,子宮肌腺瘤的處理方式因人而異,端看腫瘤大小、位置情況、患者是否有生育需求等,若有需要透過腹腔鏡手術治療,一定要與醫師仔細溝通來做決定。(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最難治良性腫瘤 不孕元凶5成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最難治良性腫瘤 不孕元凶5成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對夫妻來看診,太太手中拿著厚厚一疊醫院的資料。她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瘤,骨盆腔也有很多子宮內膜異位造成的沾黏,用過止痛藥、避孕藥、停經藥,年初花了20幾萬元做達文西手術,也做過兩次試管,不過一直沒有懷孕,不知道該怎麼辦呢? 跑到子宮肌肉層為子宮肌腺症,長在卵巢為巧克力囊腫甚麼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簡單來說,就是原本應該位於子宮內膜的組織細胞,跑到了子宮內膜以外的地方,而這些迷路的內膜組織,也會和正常的子宮內膜一樣,每月隨著月經周期變化,而產生長大、剝落、出血,引發一連串的慢性發炎反應。子宮內膜異位跑到子宮肌肉層中增生就是「子宮肌腺症」,如果跑到卵巢就是「巧克力囊腫」,大小甚至常可見到十幾公分,就像是腫瘤一樣,所以也被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瘤」;其他像是輸卵管阻塞、骨盆腔沾粘等,都與它有密切相關。常見症狀包含經痛、性交困難、骨盆腔疼痛、排尿及排便困難、腹瀉、不孕問題。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根據統計,不孕症女性大約有25~50%是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而子宮內膜異位症約有30~50%無法自然懷孕,有疼痛或不孕者發生此疾的機會更高達80%。子宮內膜異位是婦科最複雜的疾病,它也被認為是最不容易治療的良性腫瘤,因為它會到處沾黏,即使接受手術治療又極容易復發。中醫方面,子宮內膜異位瘤屬於「痛經」、「癥瘕」的範疇。中醫古籍《女科證治準繩》中提到「血癥若夫腹中瘀血,則積而未堅未至於成塊者也,大抵以推之不動為癥,推之動為瘕也。」而《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則提出病因「多因經脈失於將理,產褥不善調護,內傷七情,外感六淫,陰陽勞逸,飲食生冷,遂致營衛不輸,新陳干忤,隨經敗濁,淋露凝滯,為癥為瘕。」說明了子宮內膜異位瘤的中醫病機。在清朝醫書《柳選四家醫案.愛蘆醫案.婦人門》有提到「痛經數年,不得孕育,經水三日前必腹痛,腹中有塊凝滯…詢知閨閣之時,無是病,既嫁之後,有是疾。」清楚記載了相關的病程變化。中藥調理下腹部悶痛感、異物感減輕,腫瘤縮小現「生」機中醫把這些異位的內膜,稱為「離經之血」,離經之血蓄積下焦而致病,積聚成為瘀血,形成癥瘕。發生的機制可因氣滯、氣虛、寒邪、邪熱、手術等原因,導致任、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和,血不循經,離經外溢為淤。瘀血留聚,氣機不暢,脈絡不通,發為痛經。積滯日久,積而成癥,進一步影響胞脈、胞絡,造成任失調等變化,影響其「為血海、任主胞胎」生理功能,所以臨床表現除了痛經之外,還常伴月經失調、不孕等症狀。根據中醫病機,子宮內膜異位瘤、巧克力囊腫,主要是與腎虛瘀結兼氣虛、肝氣鬱、痰濕等有關,所以治療上除了要調整腎虛、氣虛的體質之外,也要配合處理氣滯、瘀結、痰濁、濕熱等常見體質證型,就可以一方面慢慢改善、縮小異位的內膜組織,一方面提升人體正常的氣機運行,就可以讓失衡的內分泌系統恢復,不但不會出現上述西藥的不舒服症狀,也可以降低治療後的復發率。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她回診時高興地說:「蔡醫師,我這幾次的生理期幾乎沒甚麼痛了,平時的下腹部悶痛感、異物感也減輕了,昨天回診婦產科,醫師也說我的子宮內膜異位瘤縮小不少喔,真是太好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秋燥宜養肺醫教你吃「白色食物」最養生

秋燥宜養肺醫教你吃「白色食物」最養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秋意越來越濃,近期早晚已經有明顯溫差,空氣中也多了涼意。換季通常是容易感冒的時候,另一方面,秋天帶來的燥氣也容易傷肺,加上新冠肺炎的疫情,因此更應該多保護呼吸道健康。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因應季節變換的養生之道,都是預防疾病最主要的方向。秋季的燥氣易傷肺,尤其是老人家,更容易出現過乾咳,除此之外,也容易口乾舌燥、身體發癢等。 保護呼吸道是重要關鍵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黃中瑀表示,秋天在五行相對應的內臟是「肺」,如果肺臟功能受影響,便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問題。此外,肺也與情緒有關,因此情緒上也較容易躁鬱、憂思。 秋天養生的方法除了從飲食調理、生活作息也很重要。秋天最重要的養生指標就是早睡早起,養肺與免疫力息息相關,保持良好的作息,也能為冬天的疾病防禦做好打底工作。黃中瑀醫師建議,最好能在晚上11點前進入睡眠,在一大早天剛亮、氧氣最充足時出門呼吸動一動。 入秋後開始慢慢轉涼,呼吸系統也更為敏感。因此,除了遵守防疫規範戴好口罩之外,也要注意過敏疾病。如果開始發現有過敏的現象,如早上容易咳嗽或者是鼻子變得過敏等,就表示更要強化免疫力。 以淡補為主  避免過度燥熱食物從飲食上養肺也是可落實的方法。中醫師吳明珠表示,秋天要以淡補為主,尤其挑選白色的食材更能補肺,舉例來說,像蓮藕、山藥、白木耳、蜂蜜、水梨、粥、百合、白蘿蔔、秋葵等都是很好的食材。若口乾舌燥明顯者,用水梨來燉煮冰糖雪梨、雪梨百合豬腳都是不錯的食補。不過也要注意,如果身體較為虛弱、容易感冒出汗者就要斟酌攝取,另外也要避免攝取過度辛辣、燥熱、燒烤食物。 秋天是好發躁鬱、憂鬱季節,因此建議假日來臨之前,盡量不要熬夜,把握早起的時間多去有綠樹的地方走走、呼吸新鮮空氣。把秋天底子打好,也為四季養生做好準備。

常常失眠心悸?OL女性健檢才知甲狀腺出問題

常常失眠心悸?OL女性健檢才知甲狀腺出問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甲狀腺機能亢進俗稱「大脖子」,知名藝人都曾經受此疾病所苦,像是蝴蝶姊姊、方季惟、李連杰等,不僅如此,甲狀腺也會有多發性結節的狀況,近期就有一位年紀半百的OL上班族,發現自己脖子好像變粗,健檢後才知道自己有甲狀腺多發性結節。   甲狀腺結節的人口盛行率約為4%,發生原因不明。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名譽教授張天鈞表示,發生甲狀腺多發性結節除了是飲食缺碘或是吃了太大量含碘食物外,還有和自體免疫性疾病相關的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慢性發炎有關。 延伸閱讀: 失眠睡不好?就吃水果吧!營養師教你吃「3大助眠水果」一覺到天亮   不理解狀況常延誤就醫 甲狀腺主要位於脖子處的氣管上,形狀像是一個蝴蝶狀的內分泌腺體,由於負責調控新陳代謝的重要激素,因此如果出問題就會表現在像是失眠、焦慮、體重增加或減輕、心悸等多元症狀。甲狀腺機能亢進雖然不是立即致命性疾病,卻常因為誤診導致病情無法好轉,最主要就是因為一般人較無法真正理解症狀,因此也易耽誤就醫時間。   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非常多樣化,透過檢查才真正找出原因。明顯症狀包括眼睛突出、食慾增加、體重快速下降、焦慮不安、易喘、心跳加速、心悸等,甲狀腺位置會明確種大、手指顫抖等,部分患者則會出現腹瀉、排便頻繁等腸躁症狀。 延伸閱讀: 長者睡覺老是抽筋?5方法可預防 注意甲狀腺風暴危機 雖然甲狀腺亢進沒有立即生命危險,但最擔心就是「甲狀腺風暴」,如果上述狀況越來越嚴重卻沒查出是甲狀腺的問題,就可能出現多重器官衰竭的狀況。醫師會透過幾個數值來檢視,像是促甲狀腺分泌激素(TSH)、三碘甲狀腺胺酸(T3)、四碘甲狀腺胺酸(T4),這些透過抽血或者是超音波檢查大多能夠找出問題。   在飲食上要避免高碘食物像是海帶、藻類、蛋黃等,也盡量少大豆製品如豆漿、豆腐等,燕麥類或者是咖啡。雖然甲狀腺亢進對生活中造成不少困擾,但只要對症下藥,透過治療也會恢復生活常態。

頭痛吃藥沒用?可能是身體缺乏「這種礦物質」

頭痛吃藥沒用?可能是身體缺乏「這種礦物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年輕女性上班族平時並無慢性疾病,在連續幾天熬夜加班後,有天起床突然天旋地轉、冷汗直流,還把早餐都吐了出來。就醫後診斷為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導致的「前庭型偏頭痛」,服藥後逐漸好轉,也恢復正常生活。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李亭儀表示,偏頭痛是女性很常見的疾病,主要與遺傳有關,當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就會引起偏頭痛。主要表現在單側、搏動性頭痛,也會伴隨怕光、怕吵,甚至發生噁心嘔吐的狀況。 4成民眾從眩暈頭悶脹開始發作有高達4成的偏頭痛患者並不會明顯頭痛,而是會眩暈,稱為前庭型偏頭痛,發作時頭會有悶悶脹脹的感覺,持續有像是天旋地轉的暈。而如果長期吃止痛藥都沒有效果,專家提醒,也可能是體內缺乏鎂導致。為什麼鎂會與頭痛有關係?營養師宋明樺表示,身體缺鎂會引發血管不正常的收縮與膨脹,肌肉也會緊繃,這些都容易引起偏頭痛。日本營養師、分子整合營養醫學顧問吉川圭美也說明,如果壓力大,鎂更會從身體透過尿液而排出。 多攝取「鎂」有安定神經效果鎂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礦物質之一,存在於肌肉與骨骼之中,總重量約為25g,與體內超過300種以上的酵素反應有關,更有安定神經的效果。國外甚至有研究指出,透過靜脈注射鎂,對急性偏頭痛有改善效果;而每天固定補充一定份量的鎂,也減緩了偏頭痛的發作次數。 根據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國人對於鎂的攝取平均更不到八成。吉川圭美營養師建議,在食物中像是魚類、海藻、豆類等都有豐富的鎂,可以多攝取。營養師宋明樺也提醒,若是經常性頭痛的民眾,也要留意像是起司、巧克力、柑橘類是否攝取過多,這些食物由於含有酪胺酸也容易引發血管痙攣導致偏頭痛。或許民眾透過營養的注意與生活作息調整,或許就有機會擺脫吃止痛藥的輪迴。

疫情焦慮身心門診患者增3成醫教你緩解5方法

疫情焦慮身心門診患者增3成醫教你緩解5方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與疫情共存,現代人的焦慮究竟有多嚴重?一位30幾歲的上班族男性,疫情前懷抱著創業夢想與朋友一同開了餐飲店,卻被疫情這一波重創,不僅與合夥人經常爭執,除了易怒跟焦躁,同時也開始每晚失眠的狀態。另一個案例是剛畢業的大學生,由於求職方向與家人衝突,不僅常常感到焦慮不安,也有精神不濟的狀況。上述案例在求助門診後,經診斷發現都是為焦慮症。 心理影響生理  有指標症狀應就醫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妍安表示,新冠疫情之後,門診來求助的人增加不少,最明顯就是20~40歲的族群大約增加了3成,大多是與職場相關的問題造成困擾。除此之外,由於防疫期間長時間與家人相處,也讓衝突增加,以及擔心染疫問題的不安感,這些都是因為壓力引起的焦慮。 焦慮症通常一開始只是情緒上的表現,但漸漸的就會開始有生理症狀發生,如頭痛、心悸、口乾舌燥、噁心感、睡眠障礙(失眠或噩夢),當已經開始有重複性的想法,或者不斷重複某種行為如洗手等,若加上生理不適,就會建議要就醫。在藥物治療上,焦慮症通常會是以抗焦慮藥物先做症狀緩解,其次會建議搭配心理治療,心理治療能夠透過對話釋放壓力,專業心理治療師也會幫助患者面對自我,改善過度負面的想法。 施妍安醫師提出幾項檢視標準,包括:一、焦慮擔憂的狀況已經影響正常生活,包括人與人互動、工作上表現,或者已經長時間已經無法正常睡眠。二、焦慮與擔憂,伴隨一些身體其他反應,像是坐立不安、緊張、無法集中注意力、疲倦、容易動怒、肌肉緊繃等,至少包含以上三項。三、如果在原來擔憂的事情以外,連帶一些活動或者日常小事的發生都已經有過度擔憂的狀況,且這樣的情形已經超過半年,幾乎有症狀比沒有症狀多,那幾乎就可判定為有焦慮症。 醫師提供減緩焦慮五大思維施妍安醫師也提供幾個思維來調適自我:一、轉移注意力:如培養運動習慣,維持生活規律性。二、找朋友聊天,除了能夠針對焦慮的事件如工作多點機會外,也能有些支援管道。三、提升競爭力:思考培養自己能力的方法,疫情期間的線上課程都能善加利用。四、給自己多點耐性:允許自己犯錯,找機會多了解內心所想要的,找尋自我定位。五、培養正向思考:給自己多點信心喊話,並建立方向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