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裡外兼顧品質 堅信保健品也能有嶄新形象

裡外兼顧品質 堅信保健品也能有嶄新形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保健食品與時尚有什麼關聯?台灣綠金「GREENGOLD」這個最貼近年輕族群的保健市場品牌,向來秉持養生也能建立在品味之上,在堅信「保健品也能吃得時尚又健康」的理念之下,不僅在材料上以頂尖原料提供民眾最好的保養,在產品設計上更獲國際大獎肯定。GREENGOLD繼薑黃PLUS產品受到義大利A' DESIGN設計獎肯定後,現更獲得國際設計文化推廣平台Designers.org合作邀約,在BDCN 網路平台上列位於台灣最佳設計的一員。BDCN 是一個專門展示和發現來自全世界令人驚嘆的視覺創意作品,不受限於藝術、建築、時尚、傳播和工業設計。BDCN從全球百萬件作品中整理出各國家、地區或地方的最佳設計,而GREENGOLD台灣保健品牌的薑黃PLUS作品,也位於台灣最佳設計的一員。裡外兼顧品質 堅信保健品也能有嶄新形象GREENGOLD向來以顛覆常規的潮流,致力建構出與市售保健品的區隔。身為台灣保健品牌的一員,GREENGOLD捨棄價格戰,堅信「保健品也能吃得時尚又健康」。這樣的理念,不僅獲得擁有設計界奧斯卡的肯定,更嶄露頭角於BDCN設計文化平台。在大膽創新的前提下,GREENGOLD得到國際大獎肯定。GREENGOLD表示,他們堅信保健品的形象也能以不同凡響的面貌走出國際,保健品也能夠給予民眾嶄新的形象及視覺;就像GREENGOLD堅持裡外兼顧的品質,希望帶給消費者來自台灣並受到國際的認同價值。GREEN GOLD獲獎頁面https://competition.adesignaward.com/design.php?ID=97933GREEN GOLD在Best Design Taiwanhttp://bestdesigntaiwan.com/?P=4

鮪魚肚?啤酒肚?搞懂「你是哪種肚型」避免無效減肥

鮪魚肚?啤酒肚?搞懂「你是哪種肚型」避免無效減肥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聖誕節、跨年連假接連到來,喜歡與家人朋友一同過節,聚餐吃喝是好選擇。但冬天天氣冷,容易越吃越多、少動多坐,不知不覺就開始囤積脂肪、肥肥的肚子也忍不住從褲頭跑出來了!營養師就提醒,腹部肥胖、腰圍過胖的最大問題不只是外觀,更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機率,造成身體負擔與健康威脅。 肚子類型比一比,你是哪一種肚?「你有觀察過自己的肚子嗎?」在網路上擁有超高人氣的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其實不同原因,會造成不同的胖肚。除了大家都熟知的大魚大肉、便祕和喝酒,熬夜壓力大也可能影響賀爾蒙刺激食慾,讓體重直線上升。高敏敏也提出造成常見「4種肚型」的原因改善方法: 1. 鮪魚肚特徵:肥肥軟軟,坐下時會分2層,而且全身偏肉原因:每天大魚大肉、無肉不歡、少吃蔬果如何改變:建議從改變飲食觀念開始,像是每天蔬果579、肉不超過1.5個手掌大小 2. 小腹肚特徵:小腹肚常出現在女生身上,特徵是肚臍以下腹部凸起,尤其是穿緊身裙時特別明顯原因:經常便秘、常久坐不動、經期不順又愛喝冰飲如何改變:建議多吃蔬果、多喝水、多運動,並注重經期前中後的調理 3. 啤酒肚特徵:常常出現在男生身上,特徵是全身不一定胖,但肚子就是圓滾滾的原因:常常喝酒過量、吃加工食物、飲食重鹹重口味,或是精製糖攝取過多如何改變:建議飲酒適量就好,不要吃太重鹹或重甜,可以多吃食物的原型,若想喝飲料請改無糖 4. 壓力肚特徵:肚子連帶腰間贅肉整圈脂肪肥胖,體重不斷上升原因:壓力賀爾蒙刺激食慾上升,使脂肪堆積、體重一直往上加如何改變:建議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多多補充礦物質蓋鈣、鎂或色胺酸食物,幫助放鬆心情,也可以藉由運動調整壓力賀爾蒙 心血管疾病重要指標:男、女腰圍標準大不同測量腰圍不但能判斷腹部肥胖程度,更是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判斷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的重要指標。不管男生女生,趕快拿出皮尺量一量: 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就代表腰圍過粗囉! 高敏敏提醒,分清楚造成自己肚子肥胖的原因,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人人都不希望落入肥胖陷阱,肚子越來越平坦,才能擁有滿意的曲線及健康生活。你是哪一種肚?特徵、原因不一樣!圖片提供:營養師高敏敏

心房顫動不是戀愛!小鹿亂跳恐因心臟「缺血性中風」

心房顫動不是戀愛!小鹿亂跳恐因心臟「缺血性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氣溫驟降!年紀大及慢性病患者,應留意居家心血管健康。一位71歲男性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史,在診所長期服藥,一年多前因突發性頭暈、心悸掛急診,十二導程心電圖顯示陣發性心房顫動,在藥物控制下很快回到正常竇性心律。另外在跟病人和家屬討論後,配合口服抗凝血藥物來預防血栓、減少腦中風風險,目前持續穩定追蹤治療。心房顫動是普遍但需要注意的心律不整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蔣俊彥指出,「心房顫動」是指心跳快速且不規則的跳動。近年來台灣人口老化加劇,患慢性疾病的比例亦隨高齡人口增長而越來越高,心房顫動的盛行率也明顯增加。蔣俊彥表示,心房顫動在心臟血管內科門診中,是很常見的心律不整現象;會造成心悸、呼吸困難,甚至胸悶等症狀,常常發生在年紀大的病人。尤其本身患有多種慢性病的老年人,一旦發生心房顫動,有時就會產生嚴重的肺水腫,甚至休克。腦中風無形殺手「8危險因子」分數評估心房顫動也是中風的無形殺手,許多心房顫動的病人因其症狀不明顯常忽視,其實容易導致心臟左心房左心耳的位置形成血栓。一旦形成血栓,隨著心臟搏動把血栓打到身體各處,就容易發生缺血性腦中風,及其他血管栓塞的併發症。研究顯示,有2~3成的腦梗塞是因為心房顫動所引起,其血栓風險依病患本身共病多寡,恐有不同程度的中風危險。根據中風風險評估工具(CHA2DS2-VASc),以「8項危險因子」評估心房顫動發生腦中風的風險。蔣俊彥解釋,分數越高,代表每年的中風風險越高。如果8項總分大於或等於2分,治療上則建議使用口服抗凝血藥物。 心衰竭:1分 高血壓:1分 年紀超過75歲:2分 糖尿病:1分 曾經發生過腦中風或腦缺氧:2分 心肌梗塞或周邊血管動脈疾病:1分 年紀介於65到74歲:1分 女性:1分心房顫動的抗凝血藥物治療方法蔣俊彥進一步說明,由於心房顫動容易在心臟左心耳形成血栓,導致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及其他動脈栓塞,恐增加病人發生中風比例3~5倍,為病人身體及工作家庭造成很大的負擔;使得心房顫動抗血栓,在臨床治療上格外重要。心房顫動最主要的藥物治療為抗凝血藥物,可以減少心臟血栓的形成,進而減少缺血性腦中風發生,但近年來手術方面(如:冷凍電燒手術、迷宮手術和左心耳封堵術)來預防血栓也愈來越普遍,醫師須整體考慮病人身體狀況和出血風險,採用不同的治療方式。過去用來預防血栓的維他命K抗凝血藥物,因出血風險高與食物或藥物上容易產生交互作用,干擾藥物濃度波動,成為使用該藥最主要的2項缺點。而近10年來,已有4種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引進台灣,亦已於2012年開始納入健保給付。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除使用上較方便以外,出血副作用及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風險,也比傳統抗凝血藥物減少許多。蔣俊彥也補充,近日時序已進入深冬,氣溫明顯驟降,提醒民眾須留意自己的脈搏跳動,如心臟出現「小鹿亂跳、心悸、暈眩、胸痛」等症狀,應儘速就醫。由於心房顫動成因複雜,必須全面考量病人的身體狀況,充分討論及了解不同治療方式可能帶來的風險,以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想消除臉上的痣,雷射、電燒、手術⋯哪個比較好?

想消除臉上的痣,雷射、電燒、手術⋯哪個比較好?

文/林靜芸人體原本就有黑色素細胞,良性的黑色表細胞聚集增生形成痣。大顆的痣長在臉上,會變成個人標記,容易被取綽號「黑點」或甚至「大痣」。臉上有痣可以點掉,所謂點痣,指的是使用腐蝕劑、電燒或雷射破壞痣細胞。至於臉上的大痣,一般想像須手術。其實以尺寸來決定痣的治療方法並不正確。大痣不一定就須要切除縫合,關鍵是看「痣的深度」。痣分為3種,第1種是接合痣(Junctional nevus)長在皮膚組織中的表皮層與真皮層接合處,色澤分佈均勻,通常扁平或輕微凸起,跟周遭皮膚有明確的界線。第2種是真皮痣(Intradermal nevus),皮膚表面有明顯突起, 有時可能長毛(毛囊在真皮層)。第3種是複合痣(Compound nevus),痣細胞在表皮層及真皮層,兼具結合痣及真皮痣的特色。只有真皮網狀層上的痣才不必切除縫合很多人會想將臉上的痣點掉,大家總以為點痣類似橡皮擦,擦掉之後就能見到正常的皮膚。實際上,點痣運用的原理是將痣細胞去除,但皮膚能夠再生,皮膚組織的真皮層又分為上層的乳頭層及下層的網狀層,只要網狀層還在,皮膚就有修復能力(如果真皮層全部犧牲就會長疤)。只有長在真皮網狀層上面的痣,才能用點痣的原理,只消除痣,不必切除縫合。大痣的處理原則,須瞭解痣的深度及位置的特色,才能在最小的傷害狀況達成最圓滿的效果。例如唇周、鼻翼的大痣,切割縫合可能變形或是留疤,建議採取雷射或手術削除,而腐蝕劑無法控制深度,並不適用。如果一次無法除去,可以分次完成。其他部分的大痣例如眼皮、臉頰不容易留疤,可以選擇切除縫合。如果痣的尺寸過大,無法直接縫合,還可以做局部皮瓣救援。若想解決臉部的大痣,只要術前仔細規劃,還是能得到滿意的外觀改善。(作者為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全台公認的整形外科權威。現為聯合整形外科診所院長)(唇周以及鼻翼建議削除,才不會造成變形。圖/林靜芸提供) (眼周以及臉頰建議切除縫合。圖/林靜芸提供) (痣的尺寸過大,無法直接縫合,可以做局部皮瓣救援。圖/林靜芸提供) 

老煙槍罹肺氣腫「吸不到氣」,醫補肺健脾腎化痰平喘

老煙槍罹肺氣腫「吸不到氣」,醫補肺健脾腎化痰平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70歲老先生患有肺氣腫,在生活中長期有呼吸困難問題,其女兒表示父親是老菸槍,雖現在已經戒菸,仍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氣腫困擾許久,且都有固定至大醫院拿藥,但肺部功能仍持續變差。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肺氣腫(Emphysema)和慢性支氣管炎都是屬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之一,都會造成呼吸道的氣流阻塞。慢性支氣管炎為支氣管內壁腫大、黏液分泌物增多、咳嗽、容易感染肺病。而肺氣腫則是肺泡破裂形成大的氣囊、肺的彈性減低、吐氣困難、咳嗽不多。肺氣腫、肺發炎致「肺泡異常膨脹」 抽菸是主因肺氣腫由於因為肺部的發炎反應,造成終末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異常膨脹,肺泡壁受到破壞,肺泡失去彈性後,呼吸時過度充氣無法縮回原有體積,多個擴張的肺泡又會融合成較大的囊腔。蔡易昌解釋,引起肺部發炎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抽菸,其他因素還有呼吸道反覆感染、空氣汙染、吸入有毒氣體、或者長期吸入二氧化矽、石綿、煤灰等。肺氣腫患者大多在50歲以後才會出現症狀,出現症狀時,肺功能已低於正常值的一半。肺氣腫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喘鳴、呼氣延長、全身乏力、胸腔疼痛、體重減輕與容易氣促疲倦,患者經常伴有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反覆性的呼吸道感染、氣喘,甚至會罹患心臟病,導致肺積水、肺動脈高壓與右心擴大等心臟功能病變。目前治療僅限於症狀處理,甚至很難治療。肺脹咳喘、肺虛氣短 為肺氣腫主要病機蔡易昌進一步說明,肺氣腫屬於中醫「肺脹」範疇,最早在《黃帝內經》就已經出現,在《靈樞・脹論》提到:「肺脹者,虛滿而喘咳。」在《靈樞・經脈》則形容肺脹的臨床表現為「肺脹滿膨膨而咳喘」,因此後世多把肺脹納入咳喘症中。醫聖張仲景在東漢的名著《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中「支飲」的表現:「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行如腫。」描述近似肺脹,並提出功補兼施的木防己湯來治療,得以認識到該病,應與正氣虧虛有關。《諸病源候論・咳逆短氣候》中亦表示,「肺虛為微寒所傷則咳嗽,嗽則氣還於肺間則肺脹,肺脹則氣逆。而肺本虛,氣為不足,復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暢,故咳逆短氣也。」強調肺虛而脹的病機。補肺健脾腎可改善肺纖維化、恢復呼吸順暢到了金元四大家的著名醫家朱震亨,則提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在《丹溪心法・喘》則補充脾腎虧虛而喘之病機。指出此病屬於本虛標實,本虛主要是肺脾腎虛,標實主要是痰濁、水飲、瘀血。肺虛不能化津,脾虛不能轉輸,腎虛不能蒸化,所以在治療上必須「以氣論治」,補肺氣以固表,健脾氣以化痰,納腎氣以平喘。此外,蔡易昌補充,若是久病出現氣逆、氣滯的表現,其實肺氣腫的肺功能低下、肺纖維化的階段,這時就要加上《景岳全書》的肝鬱氣逆而喘的論點,也就是清代名醫尤在涇所說:「乾咳無痰,久久不癒,非肺本病,乃肝木撞肺也。」加上疏肝理氣,平肝抑木,清肺降火,可以達到改善肺纖維化的效果,提升肺功能。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後,老先生回診時喘促呼吸困難的情形明顯好轉,呼吸亦更加順暢,不會再發生吸不到氣的情況,生活品質已大幅改善。(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男性不孕不只看精液濃度!懷孕「4關鍵」DNA是重點

男性不孕不只看精液濃度!懷孕「4關鍵」DNA是重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對30多歲的年輕夫妻,反覆流產2次無法順利維持懷孕,經醫師檢查後發現,先生有少弱畸精症候群的症狀故導致不孕,因此建議可以做試管嬰兒,並幫先生檢驗精蟲DNA碎片測試(SDF),發現有高達52%異常(正常值為30%)。   後來太太總共取了10顆卵,並醫師考量先生精蟲DNA碎片比例過高,為避免受精率過低,產生無卵可用的窘境,故採用一半做體外人工受精,受精率只有20%;一半做單一精蟲顯微注射術方式,有80%受精率,順利懷孕後成功生下一名健康的男寶寶。 另有一對30歲的太太與40歲的先生,因反覆流產2次亦無法順利維持懷孕,經檢查後發現先生有少弱畸精症候群,經由精蟲DNA碎片測試為25%異常,夫妻決定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太太總共取了19顆卵,由於先生精蟲DNA碎片比例正常,全部使用體外人工受精,受精率高達90%,太太也順利懷孕並成功生下一名健康的女寶寶。 不孕激增!全球男性未來恐靠完全人工生殖技術 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生殖醫學科主治醫師林毅倫指出:因為環境污染、晚婚、老化及高壓工作等因素影響,現今男性所佔的不孕症成因比例越趨重要。根據美國學者研究,西方男性的精蟲在過去40年間減少了6成,以此速率推論大約2045年全球男性精蟲的中位數就會降至0,意即必須完全借助人工生殖技術才能受孕。 不同於傳統精液檢查以濃度、活動度及精蟲外型作為標準,新的DNA碎片檢驗方式透過了解精蟲DNA受損程度,幫助挑選合適的受精方式,以提升受精率及懷孕率。林毅倫說明,根據國外資料顯示,比起傳統檢查結果,精蟲DNA碎片檢驗結果可讓懷孕率差異高達3.5倍。 精蟲DNA是否正常,決定受孕「4關鍵」 林毅倫進一步解釋,傳統的精液檢查都是針對精蟲的外在表現,未針對內在遺傳物質是否能夠正常受精進行檢測。事實上,精蟲的外在及內在標準都需要被重視,精蟲的DNA是否正常,會決定以下「受孕4關鍵」,治療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 1. 卵子能否正常受精 2. 受精卵能否正常分裂及發育 3. 胚胎是否能夠正常著床 4. 會否發生自發性流產 林毅倫表示,治療不孕症的常見情況包括:反覆性流產2次以上、反覆人工授精或者植入失敗、進行試管療程時受精比例過低、男性被診斷為精索靜脈曲張、或不明原因不孕症等。若遇以上情形,都可利用精蟲DNA碎片測試,釐清精子的功能性是否正常,亦能作為追蹤男性生殖能力及治療成效的指標。 除了讓男性不孕症病患,能更加了解自身精蟲功能性之外,也能提升動機、積極改善導致不孕的不良生活習慣。林毅倫補充,針對有檢查出尿道感染或精索靜脈曲張的男性,亦可以考慮抗生素或手術治療,並持續追蹤精蟲DNA碎片測試的變化,來了解疾病是否獲得改善,可望提高懷孕成功率,讓求子之路更加事半功倍。

產後腰更痛!專家「5招」助媽媽放鬆腰背、強化核心

產後腰更痛!專家「5招」助媽媽放鬆腰背、強化核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常見有女性懷孕到了第二孕期(4~6月)時,隨著體重增加,開始在站立或行走時出現腰部痠痛的症狀,雖然休息可稍微緩解,但無法久站或久走,行走時也有骨盆歪斜的步態,造成髖關節和膝關節的疼痛。直到生產後,又因緊接著面臨育兒照護,不僅使原本腰痛的情況加劇,還出現手部肌腱發炎的症狀,俗稱「媽媽手」,嚴重影響到生活和照顧寶寶的品質。   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物理治療師陳韻曲說明,每個新生命都在準媽咪翹首期盼中來臨,在孕育寶寶的過程中隨著胎兒成長茁壯,孕婦的身體負擔也隨之增加。若能提早透過核心與肢體的肌力訓練、骨盆動作控制訓練,與手部肌肉伸展放鬆,提升體力外也能大幅改善疼痛,更能放心與寶寶互動。   懷孕媽媽肌肉力量流失難恢復 產前可先做緩和運動 陳韻曲表示,由於胎兒的重量在媽媽肚子的前方,孕期進程使得腰椎的壓力變大,加上催產素分泌,讓骨盆更鬆弛而向前傾,於是腰部肌肉易緊繃造成痠痛、臀肌與腹肌亦被拉長而變得較無力,同時腿部力量減弱,影響平衡能力,進而形成了「企鵝步態」。   生產後雖然肚子重量減輕,但姿勢和活動的習慣卻無法立刻回復,加上高重覆性的育兒工作,餵奶、洗奶瓶、抱小孩等動作,很容易產生肩頸、腰背酸痛,嚴重甚至痛到膝蓋和足底。   陳韻曲指出,準媽咪在孕期中就可以開始進行和緩的運動(如:散步、游泳),來減輕孕期的不適感。可利用緩和伸展放鬆肌肉,改善腰部疼痛或腿部抽筋等症狀,腿部訓練則可強化肌肉的強度來增進體力,使產程更順利。   而生產後,運動目的則是在促進身體的復原,降低因生產造成的不適與功能失調、調整體態、以及預防在照顧寶寶過程中累積的傷害,讓媽媽能有更強健的身體和更愉快的心情和寶寶相處。陳韻曲也提供進行產後運動的「2大原則」以及「5招運動方法」:   進行產後運動先知這「2大原則」 1. 自然產於產後1周後,剖腹產於產後2周後,可以開始漸進式進行。 2. 過度疲勞或運動過程中,覺得疼痛不舒服時,應停止運動。   5招產後運動方法:訓練核心、放鬆腰部肌肉 1. 凱格爾運動:可鍛鍊骨盆底肌肉群、提升陰道緊實度、預防或改善產後尿失禁。 平躺雙腳踩於床面,吸氣緩慢收縮尿道口、陰道口與肛門周圍肌肉,像憋尿的動作停留3~5秒,重複5次。產婦在傷口不痛時就可開始練習,勿在小便過程中訓練以免回流造成感染。   2. 胸肩運動:可提升胸廓活動度與肩關節肌耐力、預防因哺乳姿勢不良造成的不適。 坐姿雙手伸直向身體兩側打開至水平,翻轉手肘至手掌朝向天花板,吸氣將胸口擴張停留3~5秒後放鬆,重複5次。   3. 骨盆運動:可調整孕期過度前傾的骨盆位置、促進核心肌群、放鬆腰部緊繃的肌肉。 平躺雙腳彎曲踩於床面,吸氣至後腰感覺肋骨撐開,吐氣將骨盆往床面方向下壓,停留3~5秒再慢慢放鬆,重複5次。   4. 腰背核心運動:可提升脊椎活動度、放鬆緊繃的腰背、促進核心肌群。 四足跪姿(勿在太軟的床面執行),吸氣眼睛看向前方,將胸口往床面下沉,吐氣眼睛看向肚臍,拱背成弧形,重複5次。熟悉後可加上輪流將手或腳伸直抬高至水平,維持3~5秒,重複5次。   5. 拱橋運動:可強化臀肌與後腿肌群、提高關節的穩定。 平躺雙腳踩床與臀部同寬,由尾椎開始往上,將脊椎一節一節抬離床面,抬到下肋骨離開床面即停止,停留3~5秒,重複5次。   陳韻曲也提醒產後媽咪,任何運動還是要量力而為,千萬別急於恢復產前身材而忽視自己的健康,循序漸進才是最佳原則,改善身形外也能調整好自己的體態。如有相關問題也可以尋求專業的醫師、物理治療師來評估及調整,讓產後運動正確又不傷身。

過敏兒冬天好苦,中醫教你用「溫敷穴位」改善症狀

過敏兒冬天好苦,中醫教你用「溫敷穴位」改善症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許多民眾會利用冬天進補,保養身體,增強體質。除了食補之外,有過敏困擾的民眾也可以考慮「冬九貼」,就像冬令進補般,冬九貼是利用溫灸貼敷穴位的治療方法,提升抗寒能力,減少呼吸道疾病及過敏症狀。冬九貼是什麼?怎麼貼才有效?冬九貼是配合中醫節氣「三九天」,施行溫灸貼敷穴位的治療方法,又稱「三九貼」。傳統中醫依照節氣,從冬至後的9天稱為「一九」,依此類推,每隔9天為一個階段,第二段的9天稱為「二九」,第三段稱「三九」,3次療程共27日,稱之為三九天。今年「冬至」為12月21日,因此,而冬季三九貼時間為本月22日到下月22日,共3次療程,間隔7至9天。 初九天:2021/12/30(週四) 二九天:2022/01/08(週六) 三九天:2022/01/17(週一)南投醫院中醫科顏素美主任指出,三九天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此時人們常感到身體的能量不足,血液循環不良,皮膚乾燥,毛孔緊縮,活動力下降,身體處於一種低代謝狀態,也是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的好發的時候,若在此時配合天氣施行溫灸貼敷穴位的治療方法,又稱為「冬九貼」治療。顏素美說明,灸貼用藥是以具有辛散溫通作用的藥物為主,通過對特定穴位的溫熱刺激,補充身體陽氣、提高身體能量,以祛除肺中寒飲伏邪、解痙平喘來達到防治呼吸道疾病發作的目的。現代醫學發現,三九貼療法可以促進大腦皮層-下丘腦-垂體的調節反應,降低血中嗜酸性白血球,對肥大細胞有保護作用,提高身體的免疫機能。顏素美提醒民眾,並不是非得在三九日進行敷貼才有效果,有需求的民眾可以在「三九天」期間,選擇能配合的時段,至醫院中醫科向醫師進行諮詢及評估,改善過敏體質。

新給付標靶藥救命!七旬急性血癌婦一個月甩死神糾纏

新給付標靶藥救命!七旬急性血癌婦一個月甩死神糾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進展快速、兇猛的血液癌症,為了有效控制,標準化療的劑量與密集度較其他癌症強度更高。然而,年長與共病多的體弱患者,普遍難以承受副作用,完成標準化療的病患相當少,存活期也受到影響。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李啟誠主任形容:「過往,這類體弱老年患者很容易『住進醫院恰是診斷之日、出院之日即是病逝之時』,也就是說老年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很難安享天年,連要求一個安寧照顧的機會都很困難,疾病惡化的過程可能不足一個月!」所幸,今日不僅有多元標靶藥物問世,政府更是繼FLT3標靶藥後,於今(2021)年7月,加碼給付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讓體弱患者能接受更適切的治療,爭取更好的預後與存活時間。高齡、多共病患者體弱難承受高強度化療 過往疾病惡化快速、存活時間待加強李啟誠主任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因骨髓快速增生大量不正常的血球,導致紅血球、血小板、白血球無法正常發揮功能,容易會出現發燒、疲倦、異常出血等症狀。雖非不治之症,但是年長與共病多的體弱患者身體機能差,難以承受高劑量、高密度的標準化療,血癌細胞控制的程度有限,導致病況不斷惡化,進而威脅患者性命。李啟誠主任解釋,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時,化療藥物在殺死癌細胞的當下,也會損害正常血液細胞,患者身體會變得非常虛弱,出現掉頭髮、噁心、嘔吐、胃口差等不適,生活品質受衝擊;在白血球數量不足的狀況下,身體免疫力更會大幅下降,不但容易被病菌感染,感染後也容易發生嚴重併發症。年長與共病多的體弱病患,還可能發生敗血症,嚴重威脅性命。因此,過往體弱患者的治療僅能以低劑量化療為主。然而,隨著治療強度降低,患者預後與存活時間也會變差。體弱患者治療現希望!健保給付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李啟誠主任鼓勵,面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體弱患者別灰心,今日已進入標靶世代,有了標靶藥物的幫助,就算改採低劑量化療,仍能維持與標準化療相似的治療成績!舉例而言,除了可針對特定基因型的FLT3標靶藥,也有可促進癌細胞凋亡的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上市,後者搭配低劑量化療或去甲基化藥物一同使用,能幫助體弱患者有效殺滅血癌細胞,預後成績也能跟年輕的體健患者相似,有6成機率有效控制疾病,與過往超過九成以上的死亡率相比大相逕庭。提及標靶藥物,許多人會認為療程必定伴隨沉重經濟負擔,李啟誠主任說明,繼FLT3標靶藥納入給付,今年7月開始,屬於75歲以上年長者,或18歲至75歲間且具有心臟、肺臟、肝臟等器官失調的多共病患者,都能在健保的支持下使用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重拾理想人生絕非夢想。79歲婦人使用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一個月 病況就大幅改善!李啟誠主任也分享,今年9月下旬一位高齡已80歲原本還可以每天做環保的阿嬤,不幸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高燒不退全身瘀青從急診住院,原本全家族聽聞確診是急性血癌,一度想要放棄任何抗癌的治療。所幸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在不斷鼓勵,以及說明標靶藥物的低副作用與延長存活時間的高機會後,患者終於轉念同意治療。爾後,僅經過一個月的療程,患者病況便大幅好轉,慢慢回到原來身體狀況,擺脫疾病的陰霾,並已在11月初歡喜出院。患者免疫力較差必須做好防疫措施 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群聚都不可少李啟誠主任也提醒,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時,即便採低劑量化療與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併用,白血球細胞數量仍然會緩和下降,約一個月才能恢復,病人一定要做好感染控管,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群聚的防範口訣一定要確實做好,如果有任何發燒等感染症狀,立刻告知醫療團隊以便立即治療。

一運動就想大便? 關鍵可能在腸道環境喔!

一運動就想大便? 關鍵可能在腸道環境喔!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運動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排便,但這件事情可不一定都是好的,因為有些人一運動就想大便,特別是在慢跑、自行車或其他耐力運動的時候,就可能出現腸道不適的情形,例如拉肚子、絞痛、噁心或是胃痛等症狀;訓練時,倒是還好,但如果是在比賽期間就麻煩了,嚴重的話,還可能得棄權。接下來內容裡提到的「運動」,沒特別說的話,指的都是耐力型運動。運動就想大便的可能原因是吃壞肚子嗎?可是剛剛吃的東西也還好呀;那是太緊張嘍?也不是, 因為不只是比賽,連平常訓練的時候也會。這個現象其實還滿常見的,根據研究調查,運動期間出現腸胃不適的盛行率在30到50%之間。另外,運動時曾有肚子痛、想找廁所腸胃不適的經驗人,不見得每次動都會出現症狀;或是有症狀,但嚴重程度不一,還要看運動的強度與進行的時間。比如說,做低到中強度運動能促進腸道蠕動與運輸時間,這種情形是好的,能幫助排便,比較不會有腸胃不適的情形發生;然而,當強度超過VO2 max的60%或持續運動2個小時以上,就可能出現急性腸胃不適的問題了。只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我們其實還不是很清楚明瞭。腸胃不適的症狀可能是因為生理、物理、心裡,還有營養因素,包含血流減少、腸道通透性增加、壓力荷爾蒙與發炎細胞激素增加,還有不正常的胃排空。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試圖解開當中的奧秘,2017年一篇發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的研究,把焦點放在腸道通透性上。有、無不適症狀跑者的腸道通透性研究團隊找來17位平常就有跑步習慣的跑者,並根據他們過往經驗,分成跑步時曾經有腸胃不適的症狀組與無症狀組。試驗時,研究人員要求跑者們用各自10公里最佳速度的80%出力跑90分鐘,並在測驗前與後分析以下項目:血中:腸道脂肪酸結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I-FABP),腸道受損指標解連蛋白(Zonulin),這是一腸道通透性指標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腸道細菌分泌的一種毒素,會引起發炎反應糞便中:鈣衛蛋白(Fecal calprotectin),是腸道發炎指標研究結果發現,跑步明顯增加腸道通透性,也就是說,不管這些人原本運動時有沒有腸胃不適的症狀,只要運動量超過某個程度,就都可能有腸道通透性增加的情形。另外,兩組在血中LPS活性的變化上,各自在運動前後都沒有出現顯著變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症狀組在一開始LPS活性就比無症狀組高。從這篇研究,我們可以知道跑者跑90分鐘就足以給小腸帶來影響,讓腸道的通透性增加。不過,這些腸道功能的改變似乎不一定跟跑步過程中出現腸胃不適症狀有關。避免運動就想大便的飲食注意事項就現階段而言,要減少運動引起腸胃不適的話,可以參考以下的飲食注意事項:碳水化合物運動前與期間,建議補充葡萄糖、果糖、蔗糖、糊精……等,簡單碳水化合物,有助於降低疲勞、改善運動表現。果糖與葡萄糖以相等的量補充,能得到最佳的果糖吸收,並且減少微生物發酵,減少腸胃不適的症狀發生;乳糖可能也是運動前、期間與之後的良好能量來源,能增加表現與恢復,同時可能對腸道微生物有幫助,例如增加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不過有乳糖不耐的人,反而可能引起腸胃不適。雖說運動前與期間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出現腸道不適的風險會增加,但在其他時間吃,卻是對運動表現有正面的幫助,而運動員的能量需求會比一般人多,要吃到的纖維量也應跟著增加,建議每1千大卡的卡路里搭配14公克的纖維,以一天需要2,500大卡的運動員來說,建議的膳食纖維量就會是35公克。脂肪高脂肪,特別是高飽和脂肪攝取與促進發炎的微生物組增加有關,它們會減少短鏈脂肪酸(SCFAs)的產生,並可能造成腸道通透性增加,而這都會給運動表現帶來負面的影響;相對的,亞麻油、紫蘇油、印加油、魚油……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可能促成好的腸道微生物組成,有助於增加SCFAs和減少腸道通透性。益生菌就目前的研究所知,補充益生菌能給運動員帶來許多好處,包含減少感染、發炎反應、肌肉酸痛,還有避免腸胃通透性增加與減少腸胃不適的發生。比起單一菌種,會建議補充多種益生菌組合的配方。此外,有研究讓參與者吃蛋白質和益生菌(Bacillus coagulans,BC30),發現能減少腸道上皮細胞的發炎反應、改善營養素的吸收效率,而益生菌能產出蛋白質分解酵素,幫助腸道消化分解出更多的胺基酸,而這些作用有助於減少肌肉損傷和促使肌肉恢復。喝足水分脫水也會增加腸胃不適的症狀,原因可能是水分不足影響了腸道功能,以及腸道微生物的組成。(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一運動就想大便?關鍵可能在腸道環境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