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百公斤男陰囊塞滿腸求救!醫:嵌頓性疝氣腸壞死恐致命

百公斤男陰囊塞滿腸求救!醫:嵌頓性疝氣腸壞死恐致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前,一名體重破百的男子走進博愛醫院泌尿科門診,不僅行走困難表情也相當痛苦,當時他的雙側陰囊已經腫漲相當疼痛。經過超音波檢查,發現該名男子的側陰囊中充滿了疊繞的腸子,確診為雙側腹股溝疝氣。手術治療後,男子已完全改善並順利返家。 「嵌頓性疝氣」 不馬上手術有致命風險疝氣就是俗稱的「脫腸」,是當部分內臟(最多是小腸)經腹壁肌肉或筋膜的破洞或缺損向外不正常凸出的現象,常發生在鼠蹊部上方、肚臍、腹部等部位。博愛醫院泌尿科醫師洪巨軒表示,依照發生部位而有不同的名稱,如臍疝氣等;其中又以鼠蹊部的腹股溝疝氣最為常見,約佔所有疝氣中的9成。腹股溝疝氣的發生與長期腹內壓過高有關,常見因素包括:常搬重物、長期便秘、攝護腺肥大排尿不順、抽菸導致長期咳嗽者,或是像該名男子因體重過重、腹壁肌肉較弱等原因。洪巨軒表示,疝氣的症狀通常在站立或肚子用力時最為明顯,患部會鼓起一個軟的腫塊,躺下或放鬆時,軟組織便又自行退回位置,通常不會有疼痛感。但若腫塊處伴隨有劇烈疼痛感產生時,有可能是因過多的腸子卡在疝氣的缺口,使腸子腫脹或壞死,造成嵌頓性疝氣,這時就必須馬上手術治療,避免引發敗血症或致命風險。 新式微創傷口小、恢復快手術是目前疝氣的唯一治療方式,透過手術使用人工網膜來修補疝氣缺口。傳統式外切手術,單邊會有約5公分傷口;而新式微創腹腔鏡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EP) ,則有傷口小(三個不到1公分的傷口)、出血少,保留較多鼠蹊部筋膜與肌肉,恢復較快,術後約4小時即可下床活動等優點。該名男子因症狀較嚴重,手術中花了一些時間將脂肪與腸子推回腹腔中後成功修補疝氣缺口,術後許男也已返家回復正常作息。經過這次的經驗,男子也決定瘦身,並定期回診追蹤。要使疝氣痊癒,只能靠手術修補。洪巨軒說明,透過人工網膜修補缺口,可大幅降低疝氣復發率,術後隔天即可出院。建議有症狀的民眾絕不要拖,及早就醫診治以避免症狀惡化。

睡前喝太多,一早水腫怎麼辦?醫教「喝這杯」有解

睡前喝太多,一早水腫怎麼辦?醫教「喝這杯」有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多數的人都有過水腫的經驗,特別是早上起床臉腫了一大圈,眼睛周圍腫的張不開,和晚上消腫後的模樣彷彿是不同尺寸的自己。中醫師康涵菁說,有些人的水腫只是偶發狀況,像是因為前一晚哭了一回、睡前喝太多水或是吃到太重口味的食物所導致,但也有許多人沒有上述原因,卻經常性的出現水腫的情況,那最好要先了解成因再來處理才是根本解決之道。生理性或病理性先分明  合併其他症狀要小心造成水腫的原因有很多,首先需要先釐清是生理性水腫或病理性水腫。康涵菁說明,大部分的人是屬於生理性水腫,通常是由於身體代謝速度較為緩慢、工作久坐缺乏運動、女性經期前或是懷孕時激素分泌所影響;而病理性水腫則可能是由於心、肝、腎臟、甲狀腺的功能減退、靜脈阻塞或是藥物副作用所導致。若是由於心臟衰弱所造成的水腫,通常發生在下肢,並且同時會伴隨胸悶氣喘、呼吸困難等症狀;若是肝臟硬化導致的水腫,通常會位於腳踝及腹部,還可能同時出現黃疸及噁心想吐的現象;腎臟疾病造成的水腫除了在下肢以外,也會出現眼皮水腫,其他還會有特別疲倦、血壓偏高及尿液檢查異常的情況;甲狀腺功能若低下,則會容易手腳冰冷、掉髮以及嗜睡。若是有上述任一情形,更是不能忽視水腫的問題,一定要進一步就醫才行。臟腑評估很重要  水腫好發部位不一樣康涵菁認為,水腫是因為體內調節水分功能異常,導致水濕滯留。康涵菁表示,掌控體內水液分布與利用的臟腑主要是肺、脾及腎三臟,故不同的臟腑出了問題,便會呈現不同的面部水腫。若是肺氣虛則無法通調水道、輸布水液,主要是整張臉的浮腫,面色會較為偏白,並且會伴隨出汗異常的情況;而如果是脾氣虛則無法運化水濕,患者容易顯現出上眼瞼處的腫脹,眼睛睜不太開,面色也較為偏黃,同時還可能會有四肢水腫、容易疲倦及胃腸脹氣的症狀;腎陽不足則無法化氣利水,水腫位置多出現在下眼瞼,下頷處也會比較垂軟,還會同時伴隨腰痠、下肢水腫及二便不順的問題。臨床治療主要是利用像是四君子湯、真武湯等方去補足臟腑之陽氣,再加上古籍中也提及「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癒。」因此同時還會根據水腫部位去酌加,像是越婢加朮湯或五苓散等發汗利尿的方藥,達到標本兼治之功。針灸提升代謝速度  祛水濕讓面容更緊緻除了用藥,針灸對於治療水腫的效果更是立竿見影。像是面部的水腫的患者,康涵菁建議除了體針以外,可利用臉部針灸直接對腫脹區域對症下針。臉部針灸又稱作美顏針,是透過比擬髮絲粗細的針具去針刺穴位,較無痛感且可迅速改善臉部氣血循環,加速水濕的排出,並消除眼周腫脹及修飾浮腫輪廓。針刺的同時,還可加上腹部的丹田灸,藉由點燃的黃土艾粒去溫煦穴位、助陽利濕,無論是頭面部或是四肢的水腫都很適合使用,同時,丹田灸還具有提升身體代謝速度以及調理女性經期的功用。另外,康涵菁推薦輕度水腫的民眾,早晨可以來一杯「黃耆五皮茶」幫助消腫,黃耆能夠補脾肺之氣且有利水作用,搭配茯苓、陳皮及生薑可健脾利濕,大腹皮可下氣行水,五加皮則能補腎祛溼。成分:黃耆1兩、陳皮6錢、茯苓皮6錢、五加皮3錢、大腹皮3錢、生薑皮2錢做法:將上述藥材洗淨後,放入高於藥材2~3公分的水量,開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續煮30~40分鐘,將湯液放溫後即可飲用。(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為什麼168斷食沒效反而胖?你可能搞錯了「9關鍵」

為什麼168斷食沒效反而胖?你可能搞錯了「9關鍵」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前些時候跟朋友約吃美式漢堡,看她一邊點餐、一邊確認手錶,然後自言自語的說,太好了,還在可以吃飯的時間呢!一時好奇,就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子,吃飯還要看時辰?朋友說自己正實行168間歇性斷食,而且已經一段時日,體重變輕、精神氣色也覺得不錯,也因為成效還不錯,就持續實行。所謂的168指的是一天裡,有16個小時不吃東西,然後8小時可以吃,而且不需要改變原本的飲食;也就是說,你原本一天三餐吃的東西,放到8小時內吃完。不過為什麼這樣吃會對健康有幫助,過程中身體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在解釋間歇斷食的作用機制之前,先說說堅持執行這個方法可能會有哪些好處吧!它能有效減重、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島素敏感度,以及血脂狀態;但要提醒一下,如果看完文章,覺得心動想試試的話,建議選自己能容易長期執行的方式,以獲得最佳成效;另外,如果已經患有心血管疾病或第二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話,請先跟你的醫師討論,制定好安全可行的執行策略。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間歇斷食吧!吃與不吃交替的間歇斷食不管是現在流行的168,還是多年前的52輕斷食,其實都是間歇斷食的一種,定義是可以在一天或一週裡,在限定的時間內吃東西,其他時候要禁食或是僅能補充一些能量;依據吃東西與不能吃東西的時間長短,間歇斷食飲食法分有兩種基本類型:時間限制禁食法16/8、18/6和20/4都屬於這類,禁食的時間分別是16、18和20小時,目前流行的168間歇性斷食是比較寬鬆的作法。24小時進食週期法幾年前流行的52輕斷食屬於此類型;除了52,其實還有43輕斷食,一週有三天輕斷食,輕斷食的日子可相連也可不相連;這裡要注意的是輕斷食的那天還是可以吃東西,不過一般會設定在一日能量需求的25%以內,或是400~600大卡。間歇性斷食的作用機制是什麼?為什麼有效呢?人在日間的時候,主要使用的能源,基本上會是葡萄糖;而在隔夜飢餓期間,供應能量的來源會切換,改以脂肪酸為主,可供應肌肉、肝臟和大腦等代謝活躍的器官使用。只是這樣能量利用的方式,還和進食與否有很大的關係;吃東西、消化吸收、吃下一餐或隔很久都餓肚子(飢餓),不同的情況,人體會有不同的代謝改變,具體可以分為「進食期」、「後吸收期」、「禁食期」和「飢餓期」四個階段,各自的代謝特徵如下:進食期 / The Fed State發生時間在用餐後的三小時期間,在這個階段因為消化吸收的關係,血糖上升,促使胰島素分泌,這時會讓身體進入「貯存營養」的狀態,在抑制脂肪分解的同時,將葡萄糖轉變成肝糖,直到填滿肝臟與肌肉的負荷量;而過多的能量則會以脂肪的形式存在脂肪組織裡。後吸收期 / The Post-Absorptive State(Early Fasting)進食期後,餐後18小時內。在上個階段已經吃進體內的營養都存好,血糖也跟著回到一般的水準,此時指揮營養素合成貯存的胰島素功成身退,血中濃度減少;這時候身體需要葡萄糖的話,就可以從貯存好的肝糖分解出來,或是從胺基酸或脂肪酸來新生。禁食期 / The Fasting State在上個階段如果沒有吃東西的話,餐後36~48小時會進入禁食期;血中胰島素的濃度依然很低,但人體還是需要葡萄糖維持各種生理機能,因此會分解肌肉取得胺基酸,用來轉換成葡萄糖,同時,能量的使用也會切換成以脂肪酸與酮體為主的模式。飢餓期 / The Starvation State禁食持續超過48小時,就會進入飢餓期;在這個階段,胰島素濃度降得更低,酮體生成大為增加,並以脂肪酸和酮體為主要能量來源。此時,為了避免肌肉過度分解,會開始抑制體內蛋白質的消耗。當代謝階段走到後吸收期、禁食期或是飢餓期的時候,只要有吃東西,這個循環就又會回到進食期。間歇斷食法讓身體多燃燒些脂肪一般三餐按時吃的話,通常經歷的是進食期、短時間的後吸收期,會「短」的原因在很快就又會吃下一餐,代謝階段就會再回到進食期。間歇斷食的概念就是讓人體的代謝狀態,多停留在後吸收期,或是進入禁食期,藉此增加體內脂肪的消耗。看到這,你應該已經對間歇斷食略懂略懂了,但你可能會想問,可以吃的時候要吃什麼?雖說按照你原本的飲食習慣去吃也能有不錯的成效,但如果能趁這個時候吃得健康,就能和間接性斷食一起發揮加乘的效果。(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你正在168間歇性斷食嗎?它真的有效,但為什麼呢?)

手麻腳麻、坐骨神經痛...小心是晚期攝護腺癌!

手麻腳麻、坐骨神經痛...小心是晚期攝護腺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8歲黃姓老翁平時都很有朝氣與活力,儘管已屆退休年齡仍閒不住外出工作。某日上午外出工作時,發現左腳水腫嚴重,行走時伴有刺痛感。一開始只在家裡附近醫院就診拿藥,漸有好轉後也無多加注意,直到某天晚上左下肢發生劇烈疼痛,驚覺大事不妙,懷疑是不是前天吃了海鮮大餐,結果痛風找上自己,便緊急到醫院掛急診,經醫師檢查後發現老翁疼痛狀況並不是痛風,而是晚期攝護腺癌骨轉移,陪同的家人們聽聞後也都震驚萬分! 沈默的癌症  三成攝護腺癌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黃志平表示,攝護腺癌是一個安靜的癌症,在初期及中期幾乎沒有症狀,少數人則會出現解尿困難的情況,因此在台灣大約有三成的病患,來到診間都已經是末期,癌細胞都已經轉移至骨頭、淋巴、肺、肝,其中又以骨轉移最為常見,因此病患通常都是因為骨頭疼痛來醫院求診。 黃志平補充,臨床上攝護腺癌骨轉移的患者,常常會經由骨科轉介至泌尿科,病患會以為自己是坐骨神經疼痛,黃志平也提醒,兩者的差別在於,坐骨神經疼痛可能會對全身都有影響,會出現手麻或腳麻的狀況,但攝護腺癌骨轉移多半都是局部性疼痛。 攝護腺癌複合式治療  維持患者生活品質 黃志平說明,目前攝護腺癌的診斷方式為,抽血檢測攝護腺PSA指數,或是肛門指診,直接觸摸攝護腺是否有異常的硬塊,若攝護腺PSA指數大於4以及肛門指診有摸到硬塊的話,就會進一步安排取出攝護腺的切片,能夠更準確的判斷是否為攝護腺癌。 黃志平進一步說明,攝護腺癌若早期發現的話,其實有高機會透過局部性治療,來根除攝護腺癌細胞,但假如癌細胞已發生轉移,就一定要接受全身性的荷爾蒙治療,倘若荷爾蒙治療無效,則可以使用細胞治療及放射治療,但要是患者發生的是多發性骨轉移,並伴有難以忍受的骨頭疼痛時,建議搭配健保給付的新型放射性同位素治療,利用安全又短距離的輻射線,鎖定骨頭中的癌細胞,在不傷及其他器官的前提下,精準治療轉移骨頭的癌細胞,降低患者骨頭疼痛感,提升後續治療與日常生活品質。 疼痛症狀可能不是老毛病  主動諮詢醫師及早診斷治療 黃志平提醒,50歲以上男性應定期檢查PSA指數,若有攝護腺癌家族病史者,則建議在40歲後定期檢查PSA;另外,若發現骨頭疼痛,或是持續性的疼痛、坐立難安,建議可主動諮詢泌尿科醫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吃海鮮大餐腿痛誤認痛風  竟是晚期攝護腺骨轉移! 黃志平表示,攝護腺癌是一個安靜的癌症,在初期及中期幾乎沒有症狀,少數人則會出現解尿困難的情況,因此在台灣大約有三成的病患,來到診間都已經是末期。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光線影響生理時鐘!首份「智慧照明健康光配方」產學報告發布

光線影響生理時鐘!首份「智慧照明健康光配方」產學報告發布

光線影響生理時鐘!首份「智慧照明健康光配方」產學報告發布光的潛能與人因健康照明設計:非視覺光線也會影響生理時鐘光的研究要從2017年諾貝爾生物跟醫學獎頒發給了對研究生物始終有著傑出貢獻的幾位科學家之後,我們才有系統的了解到原來光跟我們的晝夜節律、情緒、內分泌系統的健康與否存在著緊密的鏈結。所以為了打造更舒適、更健康的光環境,也為了讓我們的內分泌系統能夠不被劣質的人造光照明系統一步一步的破壞,導致許多的文明病、慢性病,我們必須充分了解什麼樣的光環境系統才能夠讓我們健康。現代人(尤其是都市人口),高達90%時間生活在人造電光源環境之下,自從螢光燈興起後,人造電光源幾乎都是「定照度恆色溫」,無法依照自然光的「生理節律」而變化調節,甚至絕大部分的光譜都存在著缺陷而導致我們節律失調從而衍生許許多多的文明疾病,而這一困境卻是以LED技術為主的半導體照明能夠達成改變的最佳潛力。首份產學報告出爐:台灣真有快樂、幸福「光配方」大峽谷照明系統集團與中央大學產學合作發表台灣第一份「智慧照明的健康住宅應用」 ,發表人中央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張焜傑教授表示,以MRI(磁振造影)為基礎,搭配腦波儀及大峽谷照明燈具,已成功配套出專屬於台灣市場的光配方。發表人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 謝坤學教授更提到,在憂鬱、快樂、興奮等情緒管控及專注力上,已獲得科學實證成果,例如:高色溫讓人感受到高度幸福、暖色系照片會使人產生心情愉悅,這次的產學發表是照明產業邁向AI智能非常關鍵的進展。 (圖/居家空間可依據主人家不同情景自動調配照明方案)台灣民眾高達80%時間生活在室內環境,光不但影響人的中樞神經、控制視覺與對環境的感受。不論是明視覺、或暗視覺,都對人的身心健康、生理時鐘與腦部狀態,都有不同的影響與幫助。大峽谷專注於研究「光譜」如何運用並強化人的正面情緒、大自然的光線變化做整合運用,讓人體更貼近大自然並符合健康作息的需求!記者會現場展示五大空間情境,包括臥室、客廳、醫療、辦公、商空,每個空間都可以依照客戶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光配方照明方案,讓科學研究立刻在產業推展實踐。「光與場景」智慧照明系列講座 室內設計裝修照明最佳入門課台灣銀髮住宅供需未來10年缺口大增!資策會預估,2030年老年宅將達125萬戶,相較2019年成長127%。隨著國人壓力、憂鬱、失眠等負面情緒升溫,翻轉過去照明僅提供舒適、亮度刻板印象,在智能環控、人因設計應用面漸趨成熟下,智慧照明對情緒健康、生理時鐘產生更積極作用,為建構產業完整知識,台灣智慧照明教學講座將於記者會正式起跑。 (圖/大峽谷照明系統集團獨家贊助「光與場景」智慧照明系列講座)活動自2021年 11月4日(四)起至12月2日(四)止 ,每週四晚間18:30-21:30(18:30入場),總計五場次。主辦單位中華民國室內裝修專業技術人員學會(CAID)理事長陳文亮表示「大峽谷集團智慧照明對業界的實踐與推動,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這次的獨家贊助與攜手,盼讓台灣的室內裝修產業有更好的提升」

健檢揪肝腫瘤9成民眾驚「根本沒徵兆」

健檢揪肝腫瘤9成民眾驚「根本沒徵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胡先生65歲身體硬朗,參加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的腹部超音波篩檢活動,意外發現肝有性質不明腫瘤和5.5公分囊腫,他很訝異表示平時根本沒有任何徵兆。在這次活動147位參加者中,異常人數多達132人,比例將近9成,其中更有12位檢查出性質不明腫瘤,年齡分布從40歲到65歲都有,且皆為首次發現,平時並無不適症狀。許多人驚呼「根本沒有任何徵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陳家禹表示,院方與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合作舉辦腹部超音波檢查活動,很多民眾都是透過活動第一次發現肝有異常,不少人驚呼「平時根本沒有任何徵兆」。陳家禹提醒,肝癌是沈默殺手,高風險族群務必定期追蹤。 根據衛福部統計,肝癌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通常是因慢性B型肝炎及慢性C型肝炎引起,一旦感染B、C肝後,就會轉變為慢性肝炎,再轉變為肝硬化,最後罹患肝癌。另一方面,化學或天然致癌物也與肝癌的發生有關,如酗酒會導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黃麴毒素也會增加B肝患者罹癌的機率。 陳家禹表示,早期肝癌通常沒有症狀,臨床上許多小於5公分的肝癌,大多是在定期身體檢查中無意間發現。通常肝腫瘤長大一倍,需要4個月時間,要具體了解肝臟的狀況,要抽血並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降低肝癌死亡率最重要就是在腫瘤尚未長大及出現症狀前,提早進行治療並根除。 肝癌發現得早,都有機會完全治癒,且目前治療肝癌的方式相當進步,民眾不必過於擔心。陳家禹提醒,肝炎患者每半年都要接受抽血及腹部超音波檢查,肝硬化患者,每3~6個月做一次檢查,及早發現肝臟腫瘤,才能早期治療因應。 

吃補品才好得快?醫破解「類風濕性關節炎」10大迷思

吃補品才好得快?醫破解「類風濕性關節炎」10大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關節痛,忍一忍就好?」「關節痛只是因為工作太勞累?」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種好發於中年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馬偕紀念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李惠婷指出,除了造成關節慢性疼痛之外,還會持續破壞關節,漸漸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導致失能,可不是個「忍一忍就好」的小毛病!迷思1:類風濕因子RF陽性就一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RA?類風濕因子RF(Rheumatoid Factor)只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的參考檢查之一,李惠婷表示,因為其他原因也可能導致類風濕因子RF陽性,而且有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RF會呈現陰性。導致類風濕因子RF陽性的原因很多樣,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外,還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或是一些讓身體慢性發炎、感染的疾病,例如B型肝炎、C型肝炎帶原的病人,甚至有些腫瘤也會造成類風濕因子陽性。若檢驗發現類風濕因子RF陽性時,還需要配合臨床症狀,和其他的抽血檢查來判斷。李惠婷說,單純只有類風濕因子RF陽性,不代表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迷思2:只要雙手、雙腳出現對稱性關節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表現大多是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炎,但也有其他疾病可能發生對稱性關節炎,李惠婷舉例,像是很常見的手部退化性關節炎、或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有關節的侵犯,而造成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危險因子包括中年女性、抽菸、肥胖、家族病史等。典型的表現是同時侵犯雙側相同的關節,使關節腫脹不適,而且休息愈久,愈不舒服。患者於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的狀況可能持續超過一個小時,較嚴重時甚至無法拿牙刷、擰毛巾。若關節炎持續超過六週,還會抽血檢驗發炎指數、類風濕因子RF、CCP抗體等,李惠婷解釋,每個病人的表現不太一樣,臨床上會依據受侵犯的關節、關節症狀、關節外症狀、持續時間、抽血檢查等,做整體的評估。迷思3: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自體免疫疾病,聽說要多進補、多吃健康食品來提升免疫力?「這是錯誤的觀念!」李惠婷說,「有很多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確定診斷後就會開始使用各式各樣的補品、健康食品,反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亂掉了,而處於發炎的狀態,進補可能造成疾病惡化。李惠婷,早期藥物治療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非常重要,愈早治療,愈有機會控制病情,建議應該要及早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期。迷思4:聽說類風濕性關節炎RA只要調整飲食,就可以不用吃藥?早期藥物介入有助於減少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李惠婷說,部分患者會嘗試飲食或民俗療法,拖了半年,發現關節還是持續發炎才回到門診,結果關節已經遭到破壞。關節破壞是不可逆的,可能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導致失能。迷思5: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RA得吃很多類固醇?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第一線用藥是免疫調節劑,通常會使用一種以上的藥物,李惠婷解釋,免疫調節劑通常需要服用大概一至兩個月後才會出現療效,因此在發炎很厲害的時候,有可能會先使用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疼痛。部分病人在接受免疫調節劑、止痛藥、類固醇的治療後,還是沒有辦法控制發炎、緩解症狀,就會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李惠婷說,「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以有效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減少關節的發炎跟破壞,我們會根據病人的症狀,來幫病人申請使用。」類固醇並非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治療藥物,只要發炎狀況控制良好,便會逐步調低劑量,並停止使用。李惠婷說,治療過程中都會依照疾病活性調整藥物,不至於長期大量使用類固醇,患者並不需要太擔心這個問題。迷思6:類風濕性關節炎RA打針一定比吃藥好?針劑和口服藥的作用機轉不同,都能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預防關節變形,會根據患者的狀況,調整合適的藥物。迷思7:一定要打生物製劑嗎?生物製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效用?生物製劑有很多種,治療機轉各不相同,有些可以抑制T細胞活化,有些可以抑制B細胞活化,有些可以與細胞激素(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結合,以抑制發炎反應。李惠婷說,假使免疫調節劑的效果不如預期,才會申請生物製劑、小分子標靶藥物,目前藥物選擇很多,重點是要及早接受治療,才能發揮更好的療效。迷思8:使用生物製劑需要經常換藥?使用生物製劑時,醫師仍會根據病人的症狀做調整,李惠婷說,可能轉換到第二種、第三種,才會找到適合的藥物。申請生物製劑之前都必須評估病人的共病症、使用的安全性,李惠婷說,「我們都會跟病人討論,最主要還是要看病人接受治療的配合度,如果可以遵照醫囑用藥,大部分病人都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迷思9: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只要關節不腫、不痛,就可以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免疫疾病,即使是在關節不腫、不痛的時候,關節依然會持續受到破壞,李惠婷提醒,有些患者還有關節外併發症,所以不可以自行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需要長期追蹤治療的慢性病,醫師會根據症狀適時調整藥物。迷思10:有類風濕性關節炎RA就不適合運動嗎?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為怕痛,或是已經有關節變形,所以就不敢運動。李惠婷說,其實維持適度運動對患者很重要,可以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度。患者可以與醫師、物理治療師討論,依照身體狀況設計運動處方,足夠的暖身及伸展,也有助於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假牙材質大不同!全瓷、金屬、燒瓷……醫教你怎麼挑

假牙材質大不同!全瓷、金屬、燒瓷……醫教你怎麼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們的牙齒沒有再生能力,只要斷掉、蛀了,就沒有了。遇到需要製作假牙的時候,你最在意的是什麼呢?面對琳琅滿目的假牙材質,大家往往有很多疑問,也常常陷入選擇障礙。臨床上有幾種狀況可能會使用固定式假牙,例如意外撞擊導致牙齒斷裂、蛀牙較深而需要接受根管治療,或者因為長時間使用牙齒而產生很多裂痕、缺牙等。泉玥牙醫診所院長郭光哲指出,製作假牙的第一個目的是要恢復既有的咬合與功能,第二個目的是為了美觀,讓人在工作、生活、交際都更有自信。假牙材質比一比假牙材質主要分成三大類:全金屬、金屬燒瓷、全瓷。郭光哲解釋,第一大類是全金屬,全部都是金屬材料;第二種是金屬外面再燒上一層瓷,讓假牙能呈現接近牙齒的顏色;第三大類是目前受到較多關注的全瓷,全齒都是陶瓷的材料。全金屬牙冠全金屬牙冠的材質包括鈷鉻合金、銀鈀合金,還有各種比例不同的合金,金屬的特性是在承受力量之後會出現一點點的形變,比較不會斷裂。「全金屬牙冠的優點,就是可以減少牙齒的修磨量,比較好的金屬牙冠,修磨量大概落在0.5至0.7毫米左右,可說是非常少,且密合度相當好。」郭光哲分析,部分患者的牙齒已經磨耗非常厲害,剩下的齒質較少,所以只能修磨較少齒質,以避免傷害到牙齒神經。全金屬牙冠也適合晚上睡覺容易磨牙的病人,因為金屬具有彈性,比較不怕磨牙。全金屬牙冠的缺點是較影響美觀,畢竟金屬的顏色與牙齒差異很大,郭光哲說,有些金屬在長時間使用後可能受到腐蝕,生物相容性比較差,部分患者會出現牙齦過敏的狀況。金屬燒瓷牙冠為了改善全金屬牙冠與自然牙齒顏色差異較大的缺點,金屬燒瓷牙冠的內層是金屬,外層會燒一層瓷,以提升擬真度。金屬燒瓷牙冠的優點是比全金屬牙冠美觀,又比全瓷牙冠便宜。郭光哲說明,由於金屬燒瓷牙冠內層的金屬與外層的瓷都必須有一定厚度,所以得先修磨出金屬的厚度,再修磨出陶瓷厚度,牙齒的修磨量相對比較大。金屬燒瓷牙冠結合兩層材質,接著面是相對脆弱的地方,使用一段時間後外層的瓷可能崩落,導致咬合高度改變,就會影響咬合功能。郭光哲表示,而且內層的金屬露出來,又會影響美觀。金屬燒瓷牙冠還有個常見的狀況,是在牙齦萎縮、退縮後,牙冠邊緣會出現黑色細線,而讓患者較為介意。全瓷牙冠全瓷牙冠的生物相容性、擬真度都很高,在牙科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全瓷牙冠的作法是將一塊瓷,利用車牙冠的機器,以減法的方式車出一顆牙冠。全瓷牙冠常用的材質包括玻璃陶瓷、二氧化鋯、複合瓷等。玻璃陶瓷的透光度佳,硬度中等,可能出現瓷裂、瓷崩的狀況。複合瓷加入樹脂類材料,而較具有彈性。郭光哲說明,但是也因為加入了樹脂類材料,使透光度與顏色呈現相對較差,硬度的表現也會比較弱一點。二氧化鋯是目前很常見的全瓷牙冠材質,其生物相容性佳、硬度較高。郭光哲解釋,大家投入很多研發,進而提升二氧化鋯的透光度、色彩表現、螢光效果,讓牙冠更為逼真。金屬牙冠仰賴手工製作,而全瓷冠則是在電腦上進行設計,並由電腦進行切削,大幅提升製作效率與精準度。目前生產二氧化鋯的品牌眾多,品質良莠不齊,郭光哲牙提醒,製作假牙時要小心挑選,並留意生產履歷,以確保假牙的來源與品質。固定假牙保養重點提醒安裝假牙後,就像穿了一雙新鞋子,必須要時間磨合,郭光哲說,每一種假牙材料咬起來的聲音不同、感覺也不同,需要漸漸適應。為了延續假牙的使用壽命,正確清潔非常重要。郭光哲強調,千萬不要認為做了假牙就不用刷牙,做了假牙後更應該要清乾淨。他提醒,每天都要採用正確的方式刷牙,並正確使用牙線,「有患者擔心使用牙線會把假牙勾起來,其實會勾到牙線的假牙本來就有問題,應該要回診檢查。」確實做好牙齒的清潔,才能避免牙冠下方的牙齒蛀掉,否則每次治療都損失一點齒質,最終一定會面臨拔牙的命運。郭光哲叮嚀,即使沒有症狀,也請務必定期洗牙、追蹤,若發現假牙動搖、脫落,更需要盡快回診。(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嚴守骨鬆三防千萬別因骨折讓病情警戒「升級」

嚴守骨鬆三防千萬別因骨折讓病情警戒「升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世界骨質疏鬆日(World Osteoporosis Day)期望能透過世界骨質疏鬆日,提倡民眾增加骨質疏鬆症疾病認知,關心骨質健康。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的第四名,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一名1。疫情導致民眾待在家中的時間增加,根據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統計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人約有30%至50%曾在1年內發生過跌倒事件,其中更有三分之一的老人曾於家中跌倒,其他區域包括醫院、社區、長期照護機構等皆榜上有名2。若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嚴重則可能造成未來生活品質降低與失能臥床風險等後果,死亡率更高達約22%3。建議民眾遵照骨鬆三級警戒有三防:防意外、防跌倒、防骨折,提高警覺做好日常防護,才能有效降低因骨鬆骨折導致之失能臥床風險。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黃兆山醫師分享,曾收治一位已確診骨質疏鬆症的70歲黃阿嬤,某天在家中浴室不小心跌倒,造成腰椎及其他多處骨折,差點就面臨嚴重失能風險。提醒骨質疏鬆症患者與照護者對於日常生活照護絕不可大意,建議家中長輩的生活區域,例如臥室、浴室,可加裝扶手等防跌倒的設備,「防疫」更要「防意外」。停經後婦女隱形殺手!骨質疏鬆症導致之骨折嚴重恐將失能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骨質疏鬆症為骨量減少或骨密度下降,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導致骨骼脆弱,尤其是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性激素分泌急速降低,骨質流失的速度會迅速增加。因為骨質疏鬆導致的骨折中,有6%的民眾會發生髖關節骨折,根據統計,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之內女性死亡率達15%,男性死亡率更高達20%,且存活的病患中三分之一從此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需要他人照顧⁴。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黃駿豐主任表示:「台灣每三位50歲以上的女性中,就有一位罹患骨質疏鬆症,且更有二分之一的機率發生骨折情況,國人雖然對骨鬆普遍認知度高,但對嚴重骨折風險卻無警覺,導致眾多民眾都直到意外跌倒而骨折就醫,才發現已罹患骨質疏鬆症,而嚴重骨折後,更可能導致失能臥床風險,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骨鬆現在治療方式越趨完善,只要遵循醫囑,骨鬆是可以被治療的。目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也持續在推動健保給付能夠受益用藥的限制放寬,過去健保給付的藥品僅支付發生骨折的患者為限,希望能盡快開放給已確診骨質疏鬆症患者能夠及早用藥。」骨鬆治療勿中斷,遵循醫囑防骨折骨鬆患者相較於一般民眾,更易發生骨折,像是上述黃阿嬤的案例,在家中不慎跌倒就造成嚴重骨折,甚至有失能風險,但若能及早發現且持續治療,骨折機率便會逐漸下降,如自行停藥,骨折機率甚至比治療之前還要再更高。除了留意自己有沒有駝背、變矮或下背疼痛等症狀外,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期至醫院進行骨密度檢查,藉由DXA骨密度檢測(雙能量放射線吸收測量法)確認自己的骨密度,萬一罹患骨鬆症也可以及早治療。目前骨質疏鬆症的治療藥物有多種選擇,主要分為「對抗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作用,傳統治療骨鬆的藥物多為單一作用,而目前已有同時可對抗骨質流失,又可促進骨質生成的雙機轉藥物,可為罹患嚴重骨質疏鬆症,與因骨鬆骨折住院、希望降低再次骨折風險的患者,提供另一種積極的治療選擇,建議民眾諮詢專科醫師,並遵從醫囑進行治療。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黃兆山醫師提醒:「骨質疏鬆症患者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若因疫情中斷治療,將會導致嚴重後果,目前疫情趨緩,使用骨質疏鬆症藥物的患者應繼續接受持續治療,保持無發生骨折對於骨質疏鬆症來說是至關重要。有部分的藥物延遲會造成骨質流失骨折風險增加的危害,建議與醫師商討回診時間,或透過視訊門診方式開立藥物,遵循醫囑積極配合治療。另外,進出醫院時務必做好防疫措施,只要有穩定且長期的治療,都可以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預防未來骨折情況的發生。」骨質疏鬆有三防:防意外、防跌倒、防骨折,聰明解除骨鬆警戒骨折情況一旦發生便不可逆,民眾可以利用骨質疏鬆警戒來自我照護,進行生活調整。◆「一級警戒:自我照護防骨折」保密防跌不骨折,注意日常環境需視野良好且確保行經路徑以避免跌倒,除多曬太陽增加體內維生素D轉化,也可搭配適當的阻力運動促進骨質生成。◆「二級警戒:謹遵醫囑防停藥」骨質疏鬆患者若自行中斷用藥將導致骨質流失,並提升骨折風險。建議已接受治療的患者,聽從醫囑定期回診並持續用藥,以防自行停藥後病情惡化。◆「三級警戒:骨折發生防失能」骨質疏鬆患者容易併發脊椎壓迫性或髖部骨折,導致不良於行,20%的髖部骨折患者多在一年內死亡,若出現劇痛或骨折狀況,請立即至醫院就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黃駿豐主任提醒患者:「骨質疏鬆症本身不會增加 COVID-19 感染或併發症的風險5,骨鬆治療及施打疫苗相同重要,建議盡早確認自己施打疫苗的時機,並且遵照醫囑用藥,建議骨鬆施打治療與疫苗施打間隔一週,若民眾無法確定自己的病情如何,建議與自己的主治醫師詢問及討論,切勿自行中斷藥物,以避免不良情況出現。」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黃兆山醫師進一步提醒民眾:「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是及早檢測與藥物治療,民眾可以經由骨折風險評估表估算未來10年骨鬆性骨折的可能性6,如有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並配合醫囑使用適當藥物治療。」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與台灣安進長期關注台灣民眾的骨骼健康,期望藉由世界骨鬆日讓民眾提升對骨質疏鬆症的認知,疫情期間,「防疫」更要「防意外」,千萬別因骨折讓病情警戒「升級」!」參考:1.隱形的殺手骨質疏鬆症 關心骨骼的健康,就從今天做起:https://www.cgh.org.tw/rwd1320/store/F4/1669_15.pdf2.老年人的跌倒與骨折預防:https://www.tagg.org.tw/upload/nFile/0-3-2-P078-090%20%E6%A5%8A%E6%A6%AE%E6%A3%AE.pdf3.骨質疏鬆簡介:https://www.tcmg.com.tw/site/site_2/info_detail.php?id=212&Key=6234.早期診斷可預防未來骨折: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prevent-a-fracture5.COVID-19 疫苗接種和骨質疏鬆症治療聯合指引:http://www.toa1997.org.tw/upload/news/108/74.pdf?v=2106091514086.FRAX Calculation Tool:https://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country=2

血壓控制不佳?「隱形性腦衰塞」無症狀更要留意

血壓控制不佳?「隱形性腦衰塞」無症狀更要留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腦出血不是年長者才會發生。一名60歲的企業家長期有高血壓問題,平時工作繁忙血壓並沒有控制很好。一次寒流來襲出現出現右側肢體無力、癱瘓狀況,家人緊急送醫檢查為腦出血。台北榮總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浩表示,該名案例後來以降血壓等藥物治療保住性命,並必須長期進行復健。 「年輕型中風」 腦出血比例3成5近期天氣開始轉涼,更要注意心腦血管問題。尹居浩醫師表示,腦出血除了與高血壓有關,腦血管瘤破裂也會導致。近年來「年輕型中風」比例升高,所謂年輕型中風是指45歲以下的腦中風,腦出血的比率相對較高,這樣的狀況就佔了年輕患者的3成5。尹居浩醫師說明,年輕型中風多與高血關有關,這是非常重要的隱形殺手,如果血壓控制不佳,長期會導致血管壁硬化,到了臨界點就會導致腦出血。值得一提的,不是運動就不會發生,控制血壓還是最重要的事。因此,如果本來就有高血壓、慢性病史的民眾,當出現劇烈的頭痛或者是發現臉歪、手腳麻就要趕緊就醫,把握黃金時間治療。 控制鹽分攝取、多吃含Omega3食物日本腦神經外科醫師眞田祥一醫師也提醒,60歲以上更要注意「隱性腦栓塞」問題,有些腦栓塞只有小部分的腦細胞壞死,並沒有明顯症狀,甚至要做腦部健康檢查時才發現。但隱性腦栓塞若沒注意就會一直發展到腦部萎縮、老化,更要提早預防。眞田祥一醫師建議,除了定期健康檢查,飲食上平時要控制鹽分攝取,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另外每天也多走走路,或者做輕度有氧都,能夠預防腦栓塞。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