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天冷易腹痛、黑便⋯小心是「冬季消化性潰瘍」

天冷易腹痛、黑便⋯小心是「冬季消化性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64歲張先生平時有抽菸習慣,今年1月因心肌梗塞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出院後持續使用抗血小板藥物(Clopidogrel)及抗凝血藥物(Coumadin)。最近因天氣變化大引起關節疼痛,至診所開立非類固醇類的抗發炎止痛藥,幾天後卻出現上腹悶痛、接續黑便症狀、甚至休克,急診入住加護病房,利用胃鏡檢查後診斷為「胃潰瘍出血」。消化性胃潰瘍冬季為好發高峰,較夏天增加2成5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建安表示:不少疾病的好發度跟季節變化有相關,消化性潰瘍就是其中一種。除了天氣變化造成腸胃問題外,另有服用「通血路」藥物(如:阿斯匹靈、保栓通等)、甚至因肺病或風濕免疫問題,而使用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消炎藥之患者,更是消化性潰瘍的高危險群。陳建安指出,常見的消化性潰瘍包含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一般人尤其在吃飯前、後更為明顯。依據奇美醫學中心統計,107年至109年間因消化性潰瘍或出血至急診的病人,冬季12~2月有967人,比起夏季6月~8月的770人,增加近2成5;其中1月比起7月的病人數量相差高達5成。最主要可以歸類為以下3大原因:消化性胃潰瘍「致病3大原因」1. 生理的影響:研究發現,天氣冷跟一些黏膜保護因子的減少有關,像是熱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現減少,胃黏液的厚度較薄等。另外天氣冷、氣溫驟降也會造成生理上壓力,進而增加腎上腺素(adrenaline)及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的分泌,促使腸胃道血管收縮,減少腸胃道血流,這都跟潰瘍風險增加有關。2. 藥物的使用:天氣變冷,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的病人增加,這些病人常需要使用抗血小板或是抗凝血的藥物;天氣驟變也常見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的急性發作,在治療上增加類固醇的使用;而關節炎發作,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及類固醇等,也容易造成消化性潰瘍,甚至消化道出血的風險。3. 幽門桿菌感染:此外,很多病人除了以上2種原因,同時還合併有幽門桿菌的感染。幽門桿菌感染雖然跟天氣變化沒有什麼關係,但幽門桿菌已經證實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與胃淋巴癌的危險因子,消化性潰瘍病人若能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潰瘍復發率就可從50%降到10%。陳建安補充,天氣變冷、溫度降低易造成消化性潰瘍外,壓力大、情緒緊繃也易導致消化性潰瘍機率,服用抗血小板、抗凝血藥物甚至類固醇藥物者更要特別注意;若出現腹痛且狀況加劇,應儘速就醫積極治療,以免危及生命。

提早20年發現失智症!醫師建議,早期檢測「腦年齡」

提早20年發現失智症!醫師建議,早期檢測「腦年齡」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名50歲金融業高階管理者因長期處於高壓工作環境,作息不正常,生活中突覺自己變得健忘、決策效率降低,一年前接受「全腦神經年齡磁振造影檢查」,發現腦神經年齡竟比實際年齡高出7歲,此個案配合醫囑,積極改變飲食、作息等生活型態,今年再次進行檢查,發現腦神經年齡數據有所改善,鼓勵個案持之以恆,維持健康。另一名60幾歲個案,檢查後顯示腦神經年齡高於實際年齡15歲以上,且透過腦部影像判斷,發現大腦健康狀況已有萎縮跡象,故協助轉診醫院神經內科,進一步追蹤診斷,及時接受治療照護。失智症最新報告:「提高診斷率」為重要目標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表示:「比起10年前,台灣失智症疾病意識已有顯著提升,政府也積極推動各項輔導政策,幫助早期發現失智症前的認知功能退化跡象,在未達疾病診斷階段,可透過生活型態調整,預防可能發生或惡化的疾病。」在台灣,失智症早期檢查之輔助工具,已經在健檢機構中實務應用,希望藉此降低受測者因教育水平、社經地位、主觀感受等變因,影響檢測結果準確度的可能性。2021年最新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提高診斷率」仍是失智症領域未來非常重要的努力目標。根據報告結果推估,全球約有5,500萬名失智者,但卻有高達7成5的人,相當於4,100萬人,尚未被診斷確認,其中未診斷的比率在中低收入國家更有9成之多。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2021年公告的最新資料 ,目前失智症診斷率約為5成4,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不算低;但以台灣期待能夠在2025年,達到7成的診斷率的目標看來,仍有不小成長空間。失智症3大高成本:金錢、時間、精神負擔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表示,失智症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難以自我察覺,且可能經歷長達20年以上的退化期,因沒有外顯症狀,而被忽視,直至終被確診失智症,已到達不可逆的程度,且至今尚未有藥物能完全治癒,僅能緩解退化趨勢。失智症患者確診後,個人及家屬將面臨沉重的金錢、時間及精神負擔等,有形與無形的照護成本。患者在平均8至10年的餘命裡,僅是醫護費用預估就高達1,300萬元,更需要長時間的近身照護,對患者及照護者而言,等同失去了人身自由。除了上述有形的金錢與時間成本之外,精神負擔更是造成失智症患者家庭關係失衡的最大問題,親情無法割捨,照護壓力又難以負荷,照護者沒有絲毫的喘息空間,長此以往,恐影響身心健康。失智症早期檢測「5大」腦神經項目失智症早期檢查輔助工具是以腦部擴散式磁振造影(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影像技術為基礎,結合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建立一套非侵入式的腦神經纖維示蹤技術(Tractography),提供客觀評量腦神經健康情形之服務,依據臨床資料分析,證實可預測失智症及其預後。其檢查內容包含「5大主要項目」:1. 腦神經年齡量測結果2. 腦健康評分3. 主要認知功能網絡年齡4. 全腦神經束健康概況5. 患者主要認知功能網絡健康概況其報告結果有利於醫師參考作疾病評斷、分析,和追蹤治療反應;同時也附有大腦健康管理、及生活型態的多元建議,可供醫師、受測者雙邊參考,讓醫療機構或健檢單位所能提供的檢測項目更加多元。曾文毅提醒,提早檢測「腦年齡」,並諮詢專業醫事人員的評估與建議,更能夠在早期發覺「失智症」風險,有機會在大腦退化前期,透過生活型態的改善及多元健康管理介入,維持大腦健康,降低未來失智症造成的損害及負擔。

癌病友喊話健保署:4大建議盼加速「免疫療法」納給付

癌病友喊話健保署:4大建議盼加速「免疫療法」納給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今日拜會健保署長李伯璋,希望能加速癌症免疫療法新適應症給付。健保署長李伯璋於會中表示,健保署很盡力讓所有病友能用到更好的藥,針對病友提出4大請求「逐年提高癌症免疫療法預算、加速給付新適應症、重新評估給付準則、推動國家癌症基金等訴求」,李伯璋表示癌症費用高,需要兼顧健保財源和所有病人需求,對於病友團體之建議,健保署都很樂意進一步瞭解。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希望健保能夠給予年輕癌友更多幫助,不讓年輕的癌友成為健保下的弱勢。年輕癌友在經濟基礎、家庭負擔上都在起步階段,健保是他們最好的後盾,若在癌症療程中能有較少的副作用,或從長期存活率來思考健保給付等,都是年輕癌友們關心的議題。望癌症免疫療法納健保預算,年輕病友協會提「4大建議」潘怡伶說,健保署長期努力控管健保財務平衡,積極給付病人更新、更好的藥品,若短期內無法改變外部經濟環境條件,期望健保政策能夠成為年輕癌友的支柱。為希望儘速擴充癌症免疫新療法適用範圍,幫助癌友,年輕病友協會提出「4大建議」:1. 逐年提高免疫療法預算,提供病友使用免疫療法機會:青壯年族群是健保與國家稅收的主要收入來源,支持癌友使用更好的藥,保有勞動生產力。2. 逐年納入癌症免疫新藥新適應症給付:加速給付病人使用免疫療效表現優於現有晚期藥品癌別。3. 癌症免疫新藥政策已實施兩年,給付審查應回歸RWE審查基準:以單一癌別、同期別藥品比較,不以跨癌別比較。4. 癌症新藥預算應有創新政策:如成立國家癌症藥品基金,找尋健保總額外的新藥財源,提供癌友癌症免疫新藥可近性。潘怡伶指出,現今有許多民眾因經濟條件選擇不婚、不育、不買房,但面對癌症醫療所需的龐大經濟壓力,可能無法負擔。免疫療法相較於標靶和化療來說,副作用較小,部分病友能返回職場繼續工作,保有勞動力,賺取治病的醫藥費,讓他們有機會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甚至延續生命。免疫療法是癌症醫療趨勢,盼政府與病友團體達共識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劉桓睿提到,晚期癌症治療應以醫師專業及病友需求優先,且免疫療法是目前國際癌症醫療的趨勢,陸續有許多適應症取得藥證,2020年新增默克細胞癌,現階段有納入健保給付共9個癌別、12個適應症,今年則沒有新適應症、新癌別被納入給付,對於許多還在等待的癌友,期望健保能加速納入更多好的藥物讓病人有機會使用。劉桓睿表示,健保署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和病友團體溝通,也願意深入了解病友需求,任何能協助健保署幫助病友獲得更多醫療支持的方式,比如:積極爭取獨立於健保財源外的國家癌症基金政策、讓病人縮短癌症新藥使用的等待期、同步為健保收集更多作為給付評估的數據等,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也會積極參與。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也回應,肯定協會組成、且積極參與醫療公共政策的推動,「若未來對於健保有更多對於創新給付政策之建議,皆可與健保署討論交流,一起為全民健康努力。」

多發性硬化症症狀千奇百怪,年輕女性勿輕忽

多發性硬化症症狀千奇百怪,年輕女性勿輕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女大生平日走路腳總會拐一下,原以為是自己漫不經心因此不以為意,直到後來幾乎沒力氣走路時才就醫,經醫師診斷後被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台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預防醫學科主任吳令治說明,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變化多端,臨床遇到的病患,症狀幾乎都不一樣,原因是體內的免疫細胞把中樞神經當作敵人攻擊。多發性硬化症以年輕女性居多 勿輕忽症狀延遲診斷中樞神經掌管著人體重要的判斷辨識功能,包括對遠近的距離、顏色的分辨,以及行動功能。當發現自己或旁人有手腳無力、走路不穩、視力改變、說話大舌頭,甚至是小便失禁等與以往不太一樣的症狀發生,就要提高警覺!吳令治醫師表示,由於多發性硬化症以年輕族群多見,但大部分的年輕人即使有些微症狀出現,也不會認為是生病了,因此幾乎都是拖到已經很嚴重了才就醫,往往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多發性硬化症屬於發炎反應,在一次又一次的攻擊下,都會留下後遺症,「每次攻擊過後,會像下樓梯般,愈來愈糟。中樞神經的功能也會愈來愈差!」吳令治說,臨床就有個案因為太晚診斷,最終臥床甚至失智;因此最重要的是提早診斷、積極治療用藥。口服藥物便利性高 應積極治療、維持生活能力與品質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目標以緩和症狀、有效控制病情及避免復發為主,在醫藥展進步下,目前用藥趨於多元,患者可選擇針劑或口服方式接受治療。吳令治解釋,從臨床效果來看,藥物的治療效果都不錯,但對病患來說,口服藥物方便多了,即使出遠門也不用帶著針劑,且若病患手腳無力無法自行注射時,口服藥也能自理,能讓家人有喘息的機會。吳令治特別提醒,多發性硬化症的好發族群為育齡期女性,因此若有懷孕計畫,在準備懷孕前一定要充分告知主治醫師,「懷孕期間必須中止治療、但生產過後治療就要立刻接續。」多發性硬皮症的治療近幾年進步很多,只要遵從醫師指示服藥、定期回診監測肝功能、腎功能與白血球等數值,避免新發疾病,並不會影響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年輕族群若發現有與過去行為或習慣不同、平衡失調、或視力語言不如以往等不明表現時,建議及早尋求專業診斷,以避免發生因延誤診斷而失能的悲劇。

孩子網路成癮,全因父母壓力大!醫教你「3步驟」避免

孩子網路成癮,全因父母壓力大!醫教你「3步驟」避免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父母的壓力程度,可能影響孩子使用電視、電腦、3C螢幕的時間長度!最新研究指出,在疫情流行期間,兒童使用螢幕的時間達到建議值(每天2小時為限)的3倍,兒童每天平均花在螢幕上的時間將近6小時,有些甚至高達13小時。   整體來說,兒童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較疫情發生前平均增加3.2小時,家長的壓力水平則呈現中度到高度;相較於壓力為低/中等水平的父母,高水平壓力的父母孩子花在螢幕上的時間更多,顯示父母壓力與兒童使用螢幕時間增加有顯著相關。 疫情讓興趣轉向數位化,但不應取代實體互動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實體互動被剝奪、在家時間拉長,孩子使用網路(螢幕)時間增加是可以預期的。本來父母可以控制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但疫情後許多事情都轉向數位化,像是課業學習、同儕聊天、朋友互動等,自然螢幕使用時間就會增加。 吳佑佑建議父母,從培養孩子興趣著手,增加他們可從事的休閒活動,例如跳舞、打球、閱讀、畫畫等,幫助孩子減少螢幕使用時間,避免因限制幾分鐘關掉電腦/電視、沒收手機/平板方式與孩子產生摩擦。 實質的社會互動跟學習,對兒童發展相當重要。吳佑佑提醒,6~12歲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去找樂趣,同時特別需要被陪伴;若父母處於壓力狀態下,很難幫孩子做完善的安排。此外,父母不用因為孩子使用螢幕時間增加而感到自責,除了陪伴孩子讀書,可盡量抽時間多與孩子互動,像是玩撲克牌、下棋、玩桌遊等實體互動,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也能讓自己稍微喘口氣、紓緩壓力。 3步驟紓解父母自我壓力、同時促進親子關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兒童比起青少年更需要父母的引領,且相對來說,父母在這個時期為孩子所做的安排也會比較有成效,若家長希望避免自己與孩子因螢幕使用而影響身心健康,建議可透過「3步驟」: 1. 「覺察」自己的壓力現況: 釐清自己的壓力源,例如工作問題(超負荷)、經濟問題(入不敷出)、空間問題(房間/客廳即教室、客廳即工作場所),檢視壓力因素並擬定改善方法,如無法改善就調整自己去適應接受。 2. 「創造」親子一起做的事情: 以正向的態度看待疫情帶來的好處,像是增加親子共處時間、省了外出的舟車勞頓,將壓力轉為助力,例如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助手與同伴,共同分攤家務、一起做飯、一起運動。 3. 「規劃」螢幕使用時間可做的身體活動: 後疫情時代為避免群聚,遠距工作、線上課程都是必要的方式,我們很難限縮螢幕的使用,但可以避免使用過程中的久坐問題,像是看新聞節目時邀請孩子一起站著甩手、抬腿、深蹲,有規則、計畫性地去執行,有助於紓緩壓力維持健康的身心。 葉雅馨呼籲,在邁入後疫情時代,即將迎接新的一年的同時,父母不妨有意識地改變現況,找出自己的興趣並建立紓壓習慣,不僅能幫助孩子降低螢幕使用時間、也能促進彼此的心理健康。

B肝患者「這2族群」當心免疫下降、病毒量升高

B肝患者「這2族群」當心免疫下降、病毒量升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B型肝炎者若接受癌症治療時,應特別留意肝功能指數的變化!醫師表示,約每4名B肝患者就有1名可能因癌症的化療藥物影響免疫系統,導致免疫系統下降,讓B肝病毒復發,為此健保已針對此類對象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做為預防性投藥。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表示,除了化療的B肝患者,我們還會特別注意免疫風濕疾病的B肝患者,在長期接受免疫抑制治療下,雖然可有效控制風濕病程,卻可能使B肝再次復發。2族群要當心,B肝復發所幸,2021年3月健保再擴大B型肝炎給付對象,新增非肝臟之器官移植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並放寬肝纖維化程度F3以上者之使用條件。其中免疫抑制劑治療者,包含B肝表面抗原陽性患者使用調節免疫的B細胞生物製劑,長期高劑量類固醇,或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後產生B肝發作者,都可給予B肝抗病毒藥物治療,不會因B肝引起肝炎,嚴重甚至肝衰竭而死亡。治療化繁為簡,不依腎功能調整劑量使患者服藥意願提高黃怡翔表示,癌症患者在進行化學治療時,腎功能可能會隨著化療藥物的進行有所波動,因此建議患者可選擇不需依照腎功能調整劑量的口服抗病毒藥物,一天服用1次,醫師不用因患者的腎功能改變而需調藥費心,患者也因用藥固定且方便,服藥順從性也提高。預防性投藥可幫助患者避免B肝發作,進而被迫中斷原先治療,而面臨疾病雪上加霜的處境。醫籲民眾驗B肝,免疫抑制劑治療前更要檢查!縱使國內實施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後,B型肝炎盛行率明顯下降,但在35歲以上的成年人或帶有B肝高病毒量的母親所生下的寶寶,即使出生後立即打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還是有近10%垂直傳染的風險。別讓B肝傷害您因此黃怡翔建議民眾都要主動篩檢B肝,也提醒風濕病友在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也務必先檢測B肝抗原與抗體,若B肝帶原者必須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作為預防性投藥,以確保風濕病友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安全性。(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高瘦男胸痛、呼吸困難,醫:空氣壓迫肺部險塌陷

高瘦男胸痛、呼吸困難,醫:空氣壓迫肺部險塌陷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15歲鄭同學過去曾有氣胸病史,日前因左胸劇烈疼痛,嚴重影響呼吸急診就醫,診斷為自發性氣胸復發,胸腔外科醫師考量病患發作次數頻繁,右側也曾發作過氣胸,以「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雙側肺泡切除術併肋膜沾黏」手術治療,病患術後第5天就平安出院,免於氣胸復發之苦。 16~24歲男性、有家族史,好發自發性氣胸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洪嘉聰表示,氣胸是指因外傷或無任何外在因素的情況下,肺泡破裂,導致空氣不正常進入肋膜腔,引發肺臟部分或完全塌陷,使患者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等症狀。自發性氣胸好發於16至24歲間、高瘦身材、有家族病史的年輕男性,且在未手術的情況下,復發率可高達30%至50%。 洪嘉聰指出,自發性氣胸若未適當治療且頻繁復發,大量氣體反覆進入肋膜腔,不斷壓迫肺臟及心臟,致使肺部完全塌陷、血液回流受阻,就可能演變為「張力性氣胸」,發生缺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 一般來說,病患因氣胸求診,醫師會評估嚴重程度視病情給予不同治療。若氣胸範圍較小,可採取保守治療,臥床休息吸純氧,待空氣自行吸收,或以胸管引流胸腔多餘空氣,加速病患恢復;若以手術方式治療氣胸,除了切除異常肺泡外,會視病情需求執行肺臟與肋膜間的沾黏手術,避免空氣再度進入肋膜腔,誘發氣胸發作。選擇內視鏡開胸手術,傷口小於3公分復原更快洪嘉聰說明,傳統治療氣胸採用「開胸手術」,需在肋間劃出約10公分的切口,但因術後傷口的疼痛時間與恢復期較長,病患接受意願較低。隨著醫療進步,為降低復發率與縮小手術傷口,近年採胸腔內視鏡手術治療,切口大小不超過3公分,能將復發率降低至5%以下。 該名案例於手術中需同時處理雙側氣胸,病患胸腔的雙側皆會有切口,不但會增加手術的時間、雙側傷口也會增加病人疼痛不適感,延長病人的復原時間。洪嘉聰解釋,評估後採用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在胸骨下方劃開一小切口,進入胸腔以進行手術,不僅可以同時處理雙側氣胸,更能避開肋間神經之壓迫,減少病人術後疼痛,改善生活品質。 除了自發性氣胸,呼吸系統疾病、抽菸或創傷也可能造成「續發性氣胸」、「創傷性氣胸」。洪嘉聰提醒,曾氣胸發作的患者,當出現呼吸困難或胸痛時,應盡早就醫、接受治療;另外,應避免氣壓變化大的活動,如潛水、高空跳傘等,若需搭乘飛機也應先向醫師諮詢,以減少發作機率。

是太花心還是性愛成癮?心理師教你用「7大指標」判斷

是太花心還是性愛成癮?心理師教你用「7大指標」判斷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藝人王力宏日前遭前妻李靚蕾發表聲明,貼出心理師的專業分析,指出有「性成癮、自戀型人格」,讓優質天王形象一夕毀滅,提醒我們要對身邊的親密關係有所警覺。若遇到「性成癮、自戀型人格」者,恐導致自己陷入長期遭受精神虐待、羞辱的深淵,更可能波及財務、家庭,甚至危及生命安全。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從習慣洞察人心》一書提到,對男人而言,性愛不只是發洩欲望的管道,更可以「感覺自己像個男人」,同時還能「減輕焦慮不安的情緒」,並且「調適生活壓力」。 然而有性愛成癮的人,就如同酒鬼無法停止喝酒一般,無法停止這種自毀式的性行為,偏要往險中行,而且壓力越大欲望越強。有性愛成癮困擾的人中,不少人因而家庭破裂,金錢破產,失去事業,甚至失去生命。 林萃芬指出,性成癮的起源,多半來自於對某個強迫行為的無力感或無助感,無法克制自己不健康的性行為,往往是一種演進的過程,進而造成個人生活的脫序或失控。其實深深為性愛成癮症所苦的患者,自己也會感受到強烈的羞恥心、罪惡感,自尊低落、自我憎恨。上癮者曾經嘗試要停止成癮行為卻做不到,上癮的狀況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連帶生活其他方面也出現問題。「太花心」、「性愛成癮」哪裡不同?可用「7大指標」你與另一半有「性愛成癮症」嗎?幾乎所有的「上癮症」都有相同或類似的症狀。林萃芬提出以下「7大指標」,可自我或判斷另一半是否有性愛成癮傾向: 1. 隨時隨地想著令其上癮的事情,例如會一直想去夜店尋找一夜情2. 曾經試圖戒掉這個習性,可惜宣告失敗3. 會跟家人朋友隱瞞自己成癮的事情4. 對成癮的事情具有「強迫性」,非做不可,否則就會渾身不舒服5. 對於性愛的「需求性」越來越高,「耐受性」也變得越來越強6. 會對人際關係造成嚴重的干擾,很難跟固定對象發展長期的親密關係7. 在戒除的過程中會覺得痛苦難耐 若7項指標中回答「是」越多,代表性愛成癮的狀況越明顯,需要尋求心理專業的治療。林萃芬表示,不少性愛成癮者會被周遭人誤以為是「太花心」或「不專情」,經過諮商評量後才發現是性愛成癮。其實「性成癮」與「太花心」最大的差別是:能不能夠自我控制? 如果發現自己有「性成癮」,盡快找心理專業協助是最佳方式。由於成癮後要終止行為的過程中,會出現戒斷狀況,情緒容易變得特別焦躁不安,需要透過心理專業人員協助,一方面可以探索成癮的根源,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降低身心的不安。成癮者到底在想什麼?最常陷入「這3大困境」林萃芬分享在諮商過程中,看過不少為成癮所苦的靈魂,他們不斷擺盪在發誓戒除成癮行為,又再度破戒的挫折情緒中。成癮者通常會遇到的「3個困境」: 1. 再度進入過去沉迷的情境。2. 戒癮的過程中要對抗渴望或破戒的情境。3. 很難發展其他有益身心的戒癮活動。 當成癮者遇到困境,若找不到有效的解決方法,那麼問題會逐漸累積成壓力,很容易就導致破戒,形成惡性循環。容易導致破戒的想法包括: 想要逃避——快速遠離痛苦情境,暫時甩開壓力 想要放鬆——工作那麼辛苦,總該輕鬆一下吧 什麼都不管了——對生活目標失去動力,不在乎任何事情,腦中充滿幻滅的想法 無法自我控制——原本保證自己可以控制成癮的行為,卻又再度破戒林萃芬指出,當成癮的欲望越來越強烈時,成癮者的人際關係也會變得越來越緊繃,他們會自動迴避阻止成癮行為的家人朋友,只愛跟同樣有成癮行為的朋友在一起,也常常禁不起別人的邀約而破戒。假如日常生活中無法完全避開危險情境,那麼「學習如何拒絕」,就是戒癮成功與否的關鍵,越能夠拒絕誘惑,就越不會破戒,相反的,越合理化成癮的行為,總是使用藉口或模糊的回答,就越有可能翻滾在成癮的浪潮中,不可自拔。林萃芬補充:「事實上,欲望就像浪潮,只會增強到某個程度,之後便會漸漸消退。」所以當它出現時,想像自己是個衝浪者,隨著海浪起伏,感受它的發生、增強到破滅,然後變成泡沫。當成癮者了解自己的心理議題與欲望的關連,就能逐漸學會,以最小的力氣駕馭與控制自己的欲望。

勞保費全白繳!「這3種人」退休金一毛都領不到

勞保費全白繳!「這3種人」退休金一毛都領不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辛苦工作大半輩子,勞保也繳了一輩子,每位勞工都希望退休金能領得多,但遇到這3種情況,一旦被勞保局抓到不符合規定,馬上就會取消投保資格,屆時多繳保費不能退還外,就連保險年資也不計入,對於已領勞保相關給付的人,也會依法追還。為照顧勞工的老年生活,目前勞保給付分為3種,包括老年年金給付(月領)、老年一次金給付、一次請領老年給付,其中只有2008年12月31日之前有勞保年資的勞工,才能選擇一次請領老年給付。而在2009年1月1日勞保年金施行後,初次參加勞保的人,則依「保險年資」決定老年年金給付、老年一次金給付。不過,在部分特定情況下,即使付了大半輩子的勞保費,也領不到老年給付。其實勞工保險是屬於「在職保險」,也就是只有實際從事工作的人才能加保,一旦遭勞保局抓到不符合規定,將會取消投保資格。第1種:「掛名加保」過去曾有不少人離開職場後,仍繼續在職業工會掛名加保,希望未來能夠多領退休金,但勞保局提醒,未從事工作而於職業工會掛名參加勞保的人,經查明屬實,將會被取消被保險人資格,不僅年資無法計算,已繳納的保費不會退還。除此之外,勞工還必須補繳國民年金保費,若有領取保險給付,勞保局也會依法追還,那可得不償失。第2種:「長期在海外居住工作」由於勞保有施行區域的限制,須在台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地區實際工作才能由公司加保,而職業工會有組織區域的限制,只有在台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從事工作的無一定雇主或自營作業勞工,才可以由工作所在地的相關本業職業工會申報加保。勞保局指出,長期在國外或大陸居住工作的人,如果不是由公司派遣出國工作,由於從業地區已不是施行區域範圍內,因此不可以為了延續勞保年資,而繼續由職業工會加保。第3種:「入監服刑的人」對於因案停職或被羈押,但未經法院判決確定的人,勞保局說,還可以繼續參加勞保,但如果是已經遭法院判決確定,入監服刑的人,也不可以在職業工會繼續加保。(本文獲好險網授權轉載,原文為:退休金被坑秒知道!勞保、勞退有5查詢方法 年資、專戶金額全都露)

你遇到自戀型人格嗎?醫師教你「9大特徵」判斷身邊人

你遇到自戀型人格嗎?醫師教你「9大特徵」判斷身邊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多數人一想到自戀型人格,就會聯想到一個趾高氣昂、目中無人、自私至極的傲慢傢伙,這樣的人,跟缺乏自信、情緒不穩、成天擔心被人拋棄的邊緣型人格怎麼會有共通性呢?說的更直白一點,兩者有什麼不容易區別的地方,值得用專文來敘述呢?事實上,人們對於自戀型人格的印象,諸如:自私至極、傲慢無禮、趾高氣昂等等,主要是建立在「自戀型人格疾患」的認知上的。然而,人格的表現從輕微變異的人格傾向(trait)到嚴重偏差的人格疾患(disorder)不一定只有「量性」的變化,還有可能存在「質性」的不同,也就是說:「人格傾向」不只是在偏差程度上比「人格疾患」來的輕微,也就是所謂的「量性差異」;「人格傾向」者更容易以一種截然不同的行為模式來表現相同的人格特質,這種質性差異往往就是「人格傾向」者之所以能適應社會框架,符合角色期待,維持自身功能的原因。「自戀型人格傾向」者也不例外。在臨床上,並不容易見到趾高氣昂、目中無人、傲慢無禮的自戀型人格傾向者,相反的,他們往往發展出長期憂鬱、孤單、空虛感、被剝奪感與缺乏安全感的樣貌,很容易跟邊緣型人格搞混在一起。至於反差為何會如此之大?這還得從學術上對於自戀型人格疾患的定義講起,一步步推演,才能明白這整個看似荒謬卻又無奈至極的心路歷程。自戀型人格的9個特徵按照DSM-V(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5版)的診斷原則,要成立自戀型人格疾患(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必須包含下列9點中的5點(含)以上——1. 對自我重要性的自大感,例如誇大成就與才能,在沒有相稱情況下期待被認為優越。2. 專注於無止境的成功、權力、顯赫、美貌、或是理想愛情等幻想中。3. 相信他或她的「特殊」及獨特,僅能被其他特殊或居高位者或機構所了解,或應與之相關連。4. 需要過度的讚美。5. 認為自己有特權(如︰不合理的期待自己有特殊待遇或別人會自動地順從他或她的期待)。6. 在人際上顯得剝削(例如:占別人便宜以達到自己的目的)。7. 缺乏同理心︰不願意辨識或認同別人的情感需求。8. 時常妒忌別人或且認為別人妒忌他或她。9. 顯現自大、傲慢的行為或態度。通常,自戀型人格疾患患者傾向於渴求於他人的稱讚,缺乏對別人的同理心,對自己的行為或能力有過度的誇大想像,也時常忌妒別人或認為別人忌妒他──讀到這裡,我想請問:您身旁最符合這些敘述的人,會是誰?本文獲「杏語心靈診所院長陳俊欽」授權轉載,摘錄自:自戀型人格與邊緣型人格有什麼不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