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起床就狂流鼻水、打噴嚏?中醫提「6解」治鼻子過敏

起床就狂流鼻水、打噴嚏?中醫提「6解」治鼻子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位65歲女性,晨起及夜間躺下睡眠時常打噴嚏、鼻塞、流鼻水,嚴重影響睡眠,且有鼻涕倒流症狀,時常覺得喉嚨有異物感,甚至疼痛,後至中醫求診以過敏性鼻炎治療後,鼻塞、鼻水、鼻涕倒流狀況才明顯改善,解決多年過敏問題,咽喉不再不適,終於能提升睡眠品質安然入睡,白天也不再昏昏欲睡,身心輕快許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蔡佩怡表示,台灣地處亞熱帶濕熱氣候,是過敏原塵蟎容易滋生的氣候環境,且因空氣汙染嚴重,門診常見的過敏性鼻炎病患日趨增加。健保署統計,約每5人就有1人有過敏問題,過敏雖非重症,卻會大幅影響日常生活,無法好好入眠,影響作息及生活品質。蔡佩怡建議,過敏性鼻炎6大預防保健如下:鼻水癢癢流不停?過敏性鼻炎6大預防保健1. 注意居家清潔寢具如床單、被套等須勤加清洗,可以在家中使用除濕機降低濕氣,減少過敏原塵孳生。2. 天冷時注意保暖勿過食生冷冰涼食物,以免寒氣入侵體內。3. 少吃食品添加物零食、甜食等容易致敏食物,生冷食物、冰冰涼涼的飲料、冰淇淋等應避免;熱性體質則避免辛辣油炸類等食物。4. 適當的運動增進血液循環利用排汗方法將邪氣由體內排出,運動亦可增強免疫力,抵禦過敏原。5. 穴位保健可按摩迎香、印堂、足三里穴,每天每穴按摩20~30下;亦可晨起及睡前使用溫熱毛巾溫敷迎香、印堂5分鐘,可宣通鼻竅,改善鼻塞及鼻水等不適。6. 保健藥膳——山藥排骨湯材料:山藥200~300克、大棗10枚、排骨數根做法:排骨先燙過去除血水,再將山藥、大棗、排骨一同放入鍋中加水燉煮至山藥已軟,可加少許蔥、姜及鹽巴。適應症:山藥、大棗性味溫和,可健脾補肺,增強免疫力,適合各種體質食用。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以養肺、健脾為重過敏性鼻炎西醫治療主要以抗組織胺藥、鼻黏膜收縮劑等藥物症狀治療,一旦停藥仍會復發。從中醫上來說,過敏性鼻炎為風邪或寒邪侵入人體並長期潛伏於體內,因此遇冷風或進出冷氣房易發作,中醫治療為「驅邪扶正」,先以解表藥將風寒邪氣趕出體外,再加以補益藥扶養正氣,提升免疫力,減少過敏再發。蔡佩怡指出,因肺開竅於鼻,故治療過敏性鼻炎首先由「肺」著手,初起使用祛風解表、疏風宣肺的藥物,如:桂枝湯、葛根湯等。其症久則易影響「脾」,造成脾胃功能受損,使腸胃吸收不好、食慾差、易拉肚子、或者怎麼吃都不長肉也長不高;故要治療腸胃問題,可使用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子湯等健脾益氣、和胃滲濕,再依個人虛實寒熱體質隨證加減方藥,拔除病根。另外,蔡佩怡補充,中醫治療上有夏季「三伏貼」及冬季「三九貼」穴位敷貼,為選用具有減敏、平喘及化痰止咳效果的溫性藥材如: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等,並於人體膀胱經及督脈的相關穴位如:大椎、風門、肺俞等進行敷貼,可溫煦陽氣、驅散內伏寒邪、化痰平喘;對於冬季常見的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咳嗽等好發疾病來說,可提升身體的免疫力,預防及減少感冒及過敏,還可以治療虛寒性胃痛、腰痛、慢性腹痛等,有助加強日常的身體調理及保養。

僅6位心臟科醫師 屏基精實團隊成為南台「救心」指標

僅6位心臟科醫師 屏基精實團隊成為南台「救心」指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幾年前,一位來自馬來西亞嚴重心絞痛的83歲病患,跨海來到屏東基督教醫院,她是屏基心臟外科醫師何俊豪的姨媽。何俊豪表示,自己姨媽在馬來西亞因為長期心絞痛問題,檢查發現一條血管鈣化阻塞相當嚴重。由於當地技術沒有台灣成熟加上費用昂貴,何俊豪把姨媽接來屏基進行最新冠狀動脈旋磨術治療,手術處理與後續狀態都相當穩定,也能自理生活。冠狀動脈旋磨術 大幅降低突發心臟病機率冠狀動脈旋磨術是屏基最新引進的心臟手術,透過血管內超音波與冠狀動脈旋磨術,棘手的心臟血管鈣化治療有更精密的作法。屏東基督教醫院醫療發展副院長吳榮州表示,屏基100位冠心病治療案例當中,就有1~3位必須研磨冠狀動脈的嚴重鈣化才能置入支架治療,若加上血管病變複雜,就需要做繞道手術;但不少病患往往因為恐懼而卻步,因此只能放任疾病惡化。屏東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張雲德說明,血管內所形成的斑塊(或稱鈣化)有時相當棘手,透過冠狀動脈旋磨術每分鐘16~18萬轉速度能夠將血管中的斑塊,切割為比紅血球還小的細碎狀態,再以血管內超音波導引下,放置合適的冠狀動脈塗藥支架,能大幅降低血管再狹窄機率。冠狀動脈旋磨術以小傷口的方式處理心血管問題,術後的突發性心臟病機率也降低很多,病患也更快恢復正常生活。期望帶動南台心臟治療量能儘管屏基非醫學中心等級醫院,但民國88年毅然決然成立心導管團隊。多年運作下來在急診科、心臟內外科的資源整合、24小時待命之下,儘管團隊只有6名心臟科醫師,但合作讓力量變得更大。有急性心臟病個案,會透過在救護車上立即傳送心電圖搶時間判讀病症,以群組即時回覆並在到院前就開始處置,大幅降低心臟病死亡率。「現在屏東地區幾乎有一半的急診人數都是往屏基送。」吳榮州表示,最近5年,平均每年約800~1千人次在屏東進行心臟介入治療。屏基儼然成為當地的「救心指標」。屏東基督教醫院目前已是通過衛福部評定,具備急性冠心症重度級緊急救護能力、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在即時回報機制建立之後,緊急心導管介入治療時間更縮減至符合歐美先進國家的水準。吳榮州強調,未來更會持續優化軟硬體、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務,期望帶動南台醫療量能,為民眾帶來健康福祉。

冬日進補「吃對了」嗎?中醫教你「4大類體質」怎麼補

冬日進補「吃對了」嗎?中醫教你「4大類體質」怎麼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冬至甫過,一般民眾依照習俗補冬,總想喝上一碗暖暖的甜湯、吃些帶有辛香料的料理,或者進補點藥膳;這樣的飲食,不僅是種儀式感,更是對身體的一種保養。然而,中藥食補注重體質,若親朋好友想一同養生進補,卻因年齡、性別、平時習慣不同,而造成體質不一,該怎麼吃是才是最好的保養呢?高雄醫學大學中醫部婦兒科主任董懿容表示,有人怕冷、有人怕熱,有人容易口乾、有人常睡不好,這些人是否能用藥膳來改善老毛病?冬天應該要吃溫熱、烈性的食物才能真正補到身體;還是要判斷哪些才是適合自己的藥膳,幫助身體達到強健又有精神的狀態?這需要專業的介入。進補應考量體質、生活型態,醫提供「這4族群」參考藥方董懿容指出,若本來腸胃就弱、身體濕氣較重的人,常有腹瀉、水腫、四肢冰冷、關節不舒服等症狀,應特別注意健脾胃祛濕氣,在秋冬可食用一些幫助健脾胃、化濕氣、補腎氣的食物,有利於提補腎氣、疏理肝氣。並請醫師開立合適的藥材,跟食物一同燉煮,更能幫助身體適應冬季。平常比較容易感到疲倦、工作生活較為壓抑或者較容易生悶氣的人,更要注意這個季節容易出現睡不好、頭痛、排便不暢等小毛病,可請中醫師協助調理身體狀態,再用合適的藥膳或食物來保養身體。2022年即將到來,在日常生活中若想避免脾胃不適、消化不良等相關疾病,董懿容也提醒,在進補上可避開過於滋膩或燥熱的食物、藥材,才能夠補得剛剛好。亦針對4個族群提供以下養生建議:1. 給想保養腸胃的養生族群:黨參、炒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芡實、生薑等藥材,藥性平和,具健脾胃、化濕氣療效,搭配易消化的食材一同燉煮,請家庭中醫師來開立,更能好吃又適合自己。2. 給想呷百二的銀髮族:熟地黃、何首烏、當歸、枸杞子、菟絲子、山藥、茯苓等藥材,有補氣血、補腎氣效果,適合手腳冰冷、容易疲倦的族群,可與排骨或雞肉一同燉煮;茹素的人也可搭配豆皮、菇類一起煮食。3. 給壓力大的上班族:麥芽、山楂、紅棗、黃耆、少許玫瑰花,用電鍋煮20分鐘,作為茶飲,起鍋即可放入保溫杯帶出門飲用,方便又養生。4. 給想長高的學生們:熟地黃、炒白芍、川芎、當歸、黃耆、黑棗、茯苓、炒白朮、黨參、炙甘草等藥材,可與雞腿、排骨、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一起煮。要特別注意的是,小孩子在食用藥膳前要先諮詢中醫師,才能夠針對體質、年紀給予最好的調理,不建議自行到藥房抓藥。董懿容表示,吃得多不如補得巧,雖說冬令進補是華人的飲食文化傳統,但真正要調補,一年四季都要好好吃、正確補;春夏要注意火氣問題,平補涼補兼補陽氣,秋冬注意氣管與關節問題,溫補但要記得滋養陰血。身體的不舒服常是長久累積的小毛病,自然調養也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平時可關心自己身體發出的訊息,請中醫師訂做客製化的藥方搭配食材,幫自己制定一套可長久又輕鬆的保養計畫,春夏秋冬都能補!

吃飽也痛、餓也痛⋯醫教「護胃7法」解決消化性潰瘍

吃飽也痛、餓也痛⋯醫教「護胃7法」解決消化性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秋冬之際,天氣寒冷、壓力刺激交感神經,易導致胃蠕動變慢,加上民眾喜歡在天氣冷暴飲暴食,享用不易消化與刺激性的食物,都會增加胃的負擔。此時因消化性潰瘍,至醫療院所尋求協助的病人往往增加很多,若未及時治療,嚴重恐胃出血、潰瘍惡化,甚至引發休克危機。消化性潰瘍是指消化系統受胃液侵蝕造成潰瘍的情況。消化系統分別為,「食道」、「胃」、「十二指腸」,多數潰瘍易發生在後面兩者。在台灣,消化性潰瘍是極常見的疾病,約10%的人口患有消化性潰瘍,尤其是十二指腸潰瘍;就年齡層來說,十二指腸潰瘍的年齡層較年輕,約在20~40歲左右,胃潰瘍的年齡層則較年長,約在40~60歲。消化性潰瘍依照位置不同,恐「飽脹痛」或「飢餓痛」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建安表示,消化性潰瘍典型的表現是上腹痛,痛的方式跟潰瘍的位置不同有關。一般來說,胃潰瘍常見進食後出現「飽脹痛」,痛約1~2個小時後緩解。十二指腸潰瘍的痛常表現於空腹時的「飢餓痛」,多發生在夜晚、清晨之際。其他消化性潰瘍症狀,還包括噁心、嘔吐、上腹或胸口灼熱感、脹氣或打嗝等,通常在服用制酸劑後可緩解症狀。但情況嚴重者,亦可能導致消化道出血,會出現吐咖啡色液體或是鮮血、解黑便或血便、臉色蒼白、心跳加速、血壓低、甚至休克危及生命安全。冬天火鍋、薑母鴨小心吃出病!醫提護胃7要點許多腸胃病甚至癌都有潰瘍的存在,即使沒有病變成胃癌,也可能導致胃穿孔、胃出血、幽門梗阻等嚴重病症。針對消化性潰瘍注意事項,陳建安提出以下「7要點」:1. 飲食習慣:宜定時適量,細嚼慢嚥,切勿暴飲暴食、狼吞虎嚥。2. 飲食選擇:以好消化為原則,不要吃太甜、太油、纖維素太高的食物。3. 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香辛料、辣椒等,含咖啡因多的飲品(咖啡、濃茶)要少喝。4. 烹飪方式:以蒸、煮、燉為主,盡量避免煎、炸、烤的料理方式。5. 生活習慣:不抽菸、不喝酒,維持作息正常,避免過高的壓力。天冷要保暖。6. 遵從醫囑: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定期追蹤檢查及治療。7. 警示症狀:吐咖啡色液體或是鮮血,解黑便,臉色蒼白,心跳加速,血壓低,陳建安說明,許多民眾在冬天食用完火鍋、麻辣鍋、薑母鴨、燒酒雞後,容易引起消化性潰瘍發作,如何「護胃」成為冬天不可忽視的一環。建議民眾日常飲食應避免暴飲暴食,如出現以上症狀,應立即就醫,避免拖延惡化。

小便「上不乾淨」恐因氣虛!50歲後攝護腺肥大達5成

小便「上不乾淨」恐因氣虛!50歲後攝護腺肥大達5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中年男性常感小便不順,尿急上不出來,上完又好像沒上乾淨,晚上頻尿、必須起床多次,至泌尿科檢查才發現是攝護腺肥大。然而開始吃藥控制後,仍會感覺到頭暈、性功能障礙,因此有些害怕吃藥。後來雖有做了手術,沒想到經過約1年又復發。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攝護腺又稱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腺體,位置在膀胱出口,包圍著尿道,功能是分泌攝護腺液成為精液的一部份。一般成年男性的攝護腺大約像栗子一樣大小,隨著年紀的增加,體內的睪固酮代謝物、二氫睪固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不斷刺激攝護腺細胞,會使細胞增生導致攝護腺開始出現肥大。小便斷斷續續、尿不乾淨?攝護腺肥大風險隨年紀增隨著體積慢慢變大,攝護腺會對尿道產生壓迫、甚至形成阻塞,此時就會出現小便流量較小、滴滴答答、斷斷續續、解尿時需要用力或是戰幾秒鐘才尿得出來,或是出現尿不乾淨的感覺、頻尿、夜尿,嚴重時阻塞導致尿不出來的情形。根據統計,50歲男性約50%有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且罹患率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80歲以上男性有80%~90%有攝護腺肥大困擾。泌尿科會針對症狀輕微的先用藥物治療,嚴重時則是用採用內視鏡手術(傳統電刀、雷射汽化術及雷射刮除術等),常見併發症有出血、勃起功能障礙等外,因體內賀爾蒙代謝物仍然會不斷刺激殘餘的攝護腺,以致手術後的攝護腺還是持續會再度肥大。小便不通,與腎氣、膀胱失調有關蔡易昌指出,在中醫方面,攝護腺肥大屬於「癃閉」範疇,癃者,小便滴瀝不暢,閉者,小便點滴不通。最主要是和腎氣有關,年老腎衰,加上肺脾肝的經氣運行不暢,導致膀胱開闔失調,就會影響排尿功能,出現頻尿、小便不順等情形。蔡易昌進一步說明,癃閉之名,首見於中醫古籍《黃帝內經》,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謂:「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到了東漢時期,東漢第5位皇帝漢殤帝,這位歷史上即位年齡最小(出生100多天)、壽命最短的皇帝(在位7個多月即因病夭折駕崩),因為漢殤帝姓劉名隆,由於避諱,而將癃改為「淋」,所以這時期的醫學著作都沒有癃閉的名稱,一直到了明代以後,才將淋、癃分開,各成為獨立的疾病。「氣虛而閉」依症狀不同調理,體內氣化功能獲改善例如金元四大家中,著名醫家朱震亨的《丹溪心法・小便不通》就認為,該病有「氣虛、血虛、有痰、風閉、實熱」等類型,也不稱癃閉。明代的《景岳全書・癃閉》恢復癃閉名稱且將癃閉的病因歸納為4個方面,並詳細闡述氣虛而閉的病理機轉:有因火邪結聚小腸、膀胱者,此以水泉乾涸而氣門熱閉不通。有因熱居肝腎者,則或以敗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有因真陽下竭,元海無根,氣虛而閉者。有因肝強氣逆,妨礙膀胱,氣實而閉者。蔡易昌表示,癃閉之症,有虛有實,虛者可見陰虛火旺、腎陽虛衰,實者可見膀胱積熱、肺氣鬱閉、痰瘀阻塞,有時陰陽、寒熱、虛實互見。膀胱積熱者清熱利濕,肺氣不利者宣暢肺氣,脾氣不足者健益中氣,陰虛者滋陰,腎陽不足者溫補腎陽,瘀者行瘀利水,依照臨症不同加以不同調理。經過一段時間調理後,使該病患身體中的氣化功能重新上軌道,不但可以改善夜尿、頻尿症狀,對於手術後的預防復發也具有一定療效。(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肺長毛玻璃就是癌?醫建議「●公分內」用無創導航診斷

肺長毛玻璃就是癌?醫建議「●公分內」用無創導航診斷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長年高居10大癌症死因之首的「台灣新國病」肺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對於小於1公分的腫瘤常不容易發現;然而研究顯示,肺癌腫瘤若能在1公分左右以手術切除,其治癒率為85~90%(5年不復發)。目前針對肺癌早期檢查最靈敏的工具「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可以偵測小至0.3公分的肺部病變,達到及早診斷及早治療的效益。肺結節具高偽陽性,早期診斷率不佳不過,健檢發現肺部毛玻璃一定是癌症嗎?原來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雖可更容易發現早期肺癌,但對於高偽陽性的肺結節,常讓病患暴露在無謂的風險中。個案45歲柳先生在年度健康檢查中,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發現,肺部有一處1.5公分的毛玻璃狀結節,由於無家族史、生活作息也正常,經向醫師諮詢及討論後,診斷為第一期肺腺癌。馬偕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余秉宗表示,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雖然更容易發現小於1公分的早期肺癌,但是高偽陽性的肺結節,使病患長期追蹤檢查時造成輻射暴露、侵入性確診,檢查時亦提高併發氣胸的風險。馬偕醫院胸腔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施慧瑄根據文獻解釋,若肺結節位於沒有氣管通過的位置,原診斷率僅3成,透過肺結節無創導航手術後,可達逾8成診斷率。新手術可避開肺臟傷害,切除早期癌病灶收治個案的馬偕醫院外科部副部長黃文傑說明,無創導航手術先以病患的電腦斷層合成模擬即時影像,規劃出一條閃避肺臟血管的路徑;接著在支氣管上打出0.1公分的洞口,再以氣球擴張後開始「探鑽」,以幾乎無創的方式抵達肺結節位置。順利取出檢體後,立即送交病理科進行細胞診斷,約莫10分鐘後即確診為肺腺癌第一期,隨即安排病患進行單孔胸腔鏡手術切除腫瘤,手術全程約1.5小時,術後住院觀察3日後出院,目前追蹤狀況良好。黃文傑也提醒,若民眾檢查後腫瘤已達4至5公分以上或是腫瘤位置就在氣管上,可直接使用傳統方式手術;由於2公分以下的肺結節較難透過影像判斷良性或惡性,侵入性確診檢查的風險亦高,病人經過醫師諮詢及完整術前麻醉評估後,可考慮以相對風險較低的肺結節無創導航手術進一步確診。該手術僅需30分鐘內,就能得知腫瘤是良性或惡性,若確診為癌症,即可馬上由胸腔外科醫師接手進行胸腔鏡手術;若為炎症則可後續觀察,減少病人不必要的手術風險,完成精準定位及病灶切片。

運動後「怪怪的」是痠痛還是受傷了?一圖秒懂兩者差別

運動後「怪怪的」是痠痛還是受傷了?一圖秒懂兩者差別

文/陳渝仁、林杏青喜愛跑步的人多數曾有這樣的經驗:跑步跑一跑,怪怪膝蓋的,時好時壞,位置也不太固定,有時候跑了很久才出現,有時候乾脆完全休息,卻不一定真的有解決膝蓋不舒服。感覺沒有持續性的疼痛,這樣是運動傷害造成組織受傷了嗎?上班族整天久坐不動,一天僵硬的姿勢維持很久,常有上背疼痛問題,肩胛骨之間的膏肓部位劇烈疼痛,甚至比切菜割到手指還痛,這樣明顯的疼痛,背後一定有身體結構的受傷嗎?一般人常認為傷害跟疼痛是同一件事,其實兩者是不同的概念。「傷害」通常具有以下特質: 組織損害的證據,例如肌肉骨骼超音波確認肌腱撕裂 較明確的造成機制,例如突然搬重物造成肌腱撕裂傷 發炎的證據,例如肌肉骨骼超音波發現關節內積液或局部紅腫熱痛要特別注意的是,許多人過度把「無症狀的退化」解釋為「傷害」,例如骨刺是骨頭受力不平衡及長久使用退化造成,不一定跟傷害有關。疼痛則非常主觀,自我感覺疼痛就是疼痛,並且不必然有「傷害」的證據。許多疼痛不舒服未必有「傷害」,一個可能是因為組織本身「受傷」的幅度很微小,無法以影像或其他客觀方式佐證「傷害」的存在:例如因為突然增加訓練量而產生「延遲性痠痛」,微觀上來說是一種極小的傷害,難以用客觀影像驗證;另一個可能性是許多疼痛可能來自其他因素,例如肌肉收縮時的不協調、緊繃,甚至跟內分泌、壓力、情緒、睡眠等有關。疼痛像火災警報器嗡嗡作響,不一定真的是失火,也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告訴我們的身體「必須做一些改變」。不是有痛就不能動區分「傷害」和「非傷害性的疼痛」之所以重要有2個原因: 兩者處理方式不盡相同:若組織結構有明確損傷,承受重量的方式和活動度應該暫時改變調整、加以限制;然而有些疼痛並不伴隨組織結構傷害,卻需要透過運動的方式來讓身體產生變化,例如把局部組織的肌肉訓練的更強壯、收縮更協調、更有彈性才會變好 如果過度自我暗示不存在的身體結構傷害,有可能「越想越痛」,甚至覺得身體任何不舒服都是因為傷害引起、害怕活動,對解決疼痛問題和整體健康有許多不利影響。  (運動疼痛不一定就是運動傷害,需看修復情形來判斷。圖/陳渝仁提供)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的幫助肌肉骨骼超音波讓醫師在診間可以快速評估是否有組織受傷,例如關節積液或肌腱撕裂,並且視情況注射消炎藥物或增生治療,緩解疼痛也促進組織修復。然而若在超音波下並無法發現明顯的病灶,有可能是組織傷害太過微小,目前的超音波技術無法顯像,也可能是問題不在單一組織,而是整體穩定度的問題,此時醫師會輔以生物張力完整性(biotensegrity)的觀點給予治療。 以增生療法強化可能有微觀受傷的組織 強化周遭肌腱韌帶或者放鬆筋膜,平衡身體局部的張力且加強穩定性 研究顯示增生療法可能帶來局部神經的逐漸修復要特別提醒的是,注射治療只是組織修復及疼痛治療的一環,絕對不是針下病除,後續的復健運動治療及營養補充或是心理評估,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認知處理方式不同,運動才能無痛無傷組織傷害與疼痛是一般人及運動愛好者都會面臨到的問題,正確認知兩者的不同,理解傷害不必然持續疼痛,而疼痛並不一定都來自組織的傷害,並且知道兩者在處理上的不同,是回到無痛無傷人生的最好方法。 參考資料Hoegh, M., Stanton, T., George, S., Lyng, K. D., Vistrup, S., & Rathleff, M. S. (2021). Infographic. Pain or injury? Why differentiation matters in exercise and sports medicine.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bjsports-2021.Lin, I., Wiles, L., Waller, R., Goucke, R., Nagree, Y., Gibberd, M., Straker, L., Maher, C. G., & O’Sullivan, P. P. B. (2019). What does best practice care for musculoskeletal pain look like? Eleven consistent recommendations from high-quali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systematic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4(2), 79–86Dischiavi, S., Wright, A., Hegedus, E., & Bleakley, C. (2018). Biotensegrity and myofascial chains: A global approach to an integrated kinetic chain. Medical Hypotheses, 110, 90–96.  (作者為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媒體長陳渝仁及副秘書長林杏青,兩者同時也任職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翁月狂跑17診!醫改會批健保署推「整合門診」不及格

翁月狂跑17診!醫改會批健保署推「整合門診」不及格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在新冠疫情肆虐下,台灣多重慢性病人因免疫力低,成為首當其衝的高風險群,多次就醫,仍無法改善病況。一名70歲老翁,日前住進醫學中心,因多重病因於短短1個月內看了17科別,透過醫師多次轉介,仍無法改善身體狀況。醫勞盟理事曾家琳表示,該名老翁除了小兒科、婦產科外,該院所有科別通通跑過一遍,直到醫師介入,透過單一整合門診縮減成2科別,後續改在家庭醫學科及老年醫學門診追蹤及治療,才解決老翁複雜且漫長的就醫過程。民眾多半聽過卻找不到醫院整合窗口「台灣不是沒有整合計畫,是已經有很多,像是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等,但都是跨司署、跨醫院基層及社區等診所,但卻因為計畫設計不周下,缺乏人力及誘因,醫療端只能有心無力,民眾多半也只是聽過卻找不到醫院整合窗口,實際使用過整合門診的人數更是少。」曾家琳說。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淑瓊指出,台灣每5.5人就有1人有2種以上慢性病,且多重慢性病人的就醫次數是一般人的2倍、花費醫療點數更超過國人的3倍。而在用藥方面,一般病人平均藥品項數3.1項,但多重慢性病人藥品項數卻達7.5項,平均都要吞達近20種藥物品項,「顯見飯前一把藥、飯後一把藥,若未能有效回應多重慢性病人的整合醫療需求,不僅會增加病人安全風險,惡化多重慢性病人醫療照護品質,更會成為民眾與健保的沉重負擔。」醫改會實際體檢「醫院門診整合照顧計畫」,發現執行率不到5成,照護人數更從2016年55 萬人,直落至2020年20萬人不到,只佔整體多重慢性病人的5%;甚至,總額評核報告也指出,利用過門診整合的病人,不論在門診點數、急診次數或是藥品項數,都沒有顯著改善,顯見政策執行成效不佳。醫療院所面臨「整合門診」4大困境「健保署等於繳交了一張完全不及格的成績單。」劉淑瓊認為,醫療院所面臨的困境包括:1.沒有團隊:為維持整合門診運作,除了核心的醫師,還須穩定且專業的團隊人力來協助評估與管理,但這個計劃卻沒有從團隊人力來設計支付標準,導致整合團隊經常沒有聘足人力或流動率高,影響疾病照護的連續性與病人的信任感。2.沒有誘因:整合門診開設成本高,又因多重慢性病人往往併發症多、用藥複雜需耐心梳理,個案看診及處置所費時間也較長,依規定卻只能申報前3次的整合診察費,也因收案慢、案量低而有業績壓力被檢討。醫院端往往因顧及執行成效或個案不得重複收案之限制,所以只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而改成自行吸收或甚至拒絕收案。3.沒有配套:因實施門診減量,隔年起健保署不再提供重點照護對象收案名單,這造成原本會依名單挑選需整合的病人的中、小醫院,後續卻因不具充足量能或資訊科技能力,苦無配套下反而無法找出院內的潛在照護對象,收案能力大受影響甚至停止提供相關服務。4.沒有輔導:因為政府沒有去輔導各層級醫院發展合適的模式,有意推動 整合門診的專科別,往往僅能做到最基礎的資訊整合或一次掛號多科看診模式,而無助於改善病人多科看診、用藥多與醫囑多的擔憂與恐懼, 易造成「空有整合之名,而無整合之實」的困境,進而降低控制病情與治療之成效。劉淑瓊說,從健保署健保財務收支檢討報告中,提出惡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老年人口等多重慢性病人的整合性醫療匱乏。而設計不當所造成的「有心無力」與「有名無實」,還可能惡化病人對整合醫療的可近性以及照護的連續性。健保署應全面檢討整合醫療政策劉淑瓊呼籲,健保署應積極檢討整合醫療政策,針對收案條件、給付項目、支付標準不合理,以及監測指標不能反映實務需求等問題,提出計畫轉型時程規劃。也應針對有意願推動整合醫療服務的醫療院所,輔導院所發展因地制宜的整合模式與操作方式,同時強化民眾宣導,並提供可簡易查詢符合自身需求的整合門診照護院所名單,讓目前160家的門診整合服務更能讓民眾所知所用。劉淑瓊指出,衛福部應拿出推動整合醫療的決心,加速提升多重慢性病人的醫療照護品質與病人安全。讓有需求的民眾知道、看到並可以就近使用整合資源,才能有效提升醫院與醫師對複雜照護需求病人的長期關注,與達到提高慢性醫療照護品質及控制醫療成本雙贏的計畫推動目標。除此之外,醫改會也建議民眾要聰明就醫,破除廟大和尚靈、名醫才好的迷思,若自覺有多重慢性病、多專科、多用藥等複雜就醫困境時,可主動詢問信賴的醫師院內有無提供整合服務。

聖誕節大餐 大家都吃什麼慶祝呢?

聖誕節大餐 大家都吃什麼慶祝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氣象報導越來越常出現低溫特報的消息、商家內外也開始出現紅紅綠綠、閃亮亮的裝飾,當看到各大百貨公司擺出巨型聖誕樹的時候,是的,聖誕節的腳步近了,該是準備吃聖誕節大餐的時候;在24日那天晚上,有些人會跟三五好友開趴慶祝、也有人會跟家人一起過,當然也有人因為工作或是其他原因得自己一個人過,但不論如何,很多商店、餐廳或是飯店會在這個時後推出應景的商品與餐點,趁機吃點應景沾點歡樂的氣氛也不錯呀。但什麼才是聖誕節應景的食物呢?這次就來稍微挖掘一下,其他國家的人,在這個節日會吃些什麼吧!美國 — 烤火雞美國人在感恩節和聖誕節都會吃烤火雞。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統呢?據說在16世紀英國人剛移居到北美的時候,因為糧食不夠的關係,當地的原住民們提供了火雞,從那之後,移居過來的人就把吃火雞當作感恩的象徵。此外,美國是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因此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們,也可能維持自己故鄉的統傳統,吃著自己傳統的食物。芬蘭 — 聖誕火腿聖誕節故鄉,在聖誕節的時候會吃聖誕火腿(Joulukinkku),大致上是鹽漬的豬肉裹上麵包粉,放入烤箱低溫慢烤的一道料理,一般是切成薄片來吃。瑞典 — 烤豬肉Julskinka是瑞典的傳統食物,豬臀部位,用鹽與胡椒醃,芥末醬與蛋黃拌勻後塗抹於豬肉表面,接著再裹上麵包粉,送入烤箱烤。烤好之後,切成片,可沾上醬汁食用,也可以夾到三明治裡去,或是放到火上鍋裡去也行。(光看描述,會覺得跟芬蘭的聖誕火腿有點像,不過去看相關的食譜之後,其實兩者應該是不同的料理。)德國 — 德式聖誕蛋糕德式聖誕蛋糕(Stollen),這蛋糕很德國,麵團、堅果、果乾、奶油揉在一起,表面林上砂糖,蛋糕扎實厚重,重點是可以放很久;在聖誕節前與後的四週間,切片分享給家人吃。Photo by alina levon on Unsplash法國與其他歐洲國家 — 聖誕樹幹蛋糕聖誕樹幹蛋糕(法語:Bûche de Noël),法國聖誕節的甜點,作為聖誕大餐的最後一道食物,現在不少國家也流行。這個蛋糕其實是用以代替從前過冬至的另一個習俗。(引述自 Wikipedia)Photo by Kisoulou on Unsplash以上都是歐美的國家,接下來就來看離我們比較近的日本與韓國吧!日本 — 蛋糕、炸雞講到過聖誕節的氣氛,日本可真的是一點都不輸人呢,不管是路上的燈飾,還是高大的聖誕樹,總是讓人感到驚訝與讚嘆;而這個時期,日本人會吃什麼來慶祝呢?苺素材 https://www.pakutaso.com/20210559147post-34900.html日本市場調查網站《知》曾調查2016年耶誕夜當天,大家都吃些什麼,綜合排名前3名的食物遙遙領先其他食物,從第1名到第3名,分別「生蛋糕」、「烤雞」和「炸雞」,如果再細分關東與關西的話,兩邊的前3名有一點點不一樣,關東是生蛋糕、炸雞、烤雞;關西是生蛋糕、烤雞與馬鈴薯沙拉。只不過第1名的生蛋糕是什麼呢?蛋糕就蛋糕,前面多個「生」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就是鮮奶油蛋糕,而草莓蛋糕或是裝飾華麗的蛋糕,都是這時候很熱門的選擇;至於炸雞的話,就有點微妙了,當然也是可以在家自己炸,不過在聖誕節期間,日本人比較會在速食店購買炸雞與其他炸物。韓國 – 聖誕節蛋糕或冰淇淋蛋糕韓國信仰基督的人口還不少,大約在25~30%,而且聖誕節這天也是公定的假日,這邊不用上班上學,各大百貨公司與街上也會充滿聖誕節氣息,人們會買聖誕蛋糕,外表抹上奶油的海綿蛋糕,或是冰淇淋蛋糕來慶祝。南半球的聖誕節對住在北半球的人來說,12月就是冷冷的冬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在南半球可是炎熱的夏天呢!澳洲與紐西蘭的人們怎麼過、吃些什麼食物慶祝呢? 烤肉、海鮮冷盤和帕芙洛娃蛋糕(Pavlova)、聖誕布丁是他們常吃的東西。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聖誕節大餐 大家都吃什麼慶祝呢?) 

桌上趴睡竟手肘麻痺、小拇指刺痛,中醫:4族群應當心

桌上趴睡竟手肘麻痺、小拇指刺痛,中醫:4族群應當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上班族午休時間常在桌上趴睡,下班後仍繼續長時間使用電腦,讓手部肌肉無法放鬆,造成手肘出現又麻又痛症狀,恐是罹患「肘隧道症候群」!一名34歲男性來就診時表示,於午休睡醒後發現右手肘麻痛感一路連到無名指和小指,還伴隨著手無力的感覺,由於先前關節痠痛也受益於中醫治療,因此前來求診。 午休趴睡手肘麻痛,恐患肘隧道症候群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沈佩諠表示,初步問診和身體檢查後發現,該名患者常於午休時間在桌上趴睡,下班後也常將手放在桌上長時間使用電腦,且其麻痛位置是從手肘內側開始,往下延伸至手掌的內側(小指側);測試患者用右手手指夾住紙片的力量,發現比左側手指弱,右手手指也無法完全併攏。 沈佩諠指出,該名患者的情況屬於「肘隧道症候群」(cubital tunnel syndrome),亦稱「尺神經壓迫症候群」,是上肢常見的神經壓迫症之一,僅次於腕隧道症。因考量患者平常需工作、症狀較早期且輕微,故安排每周1 次在手肘及手指施以局部針灸治療,右手麻且無力的情形已漸獲改善。 肘隧道症候群在40歲到60歲的族群中最常見,且女性比男性多。沈佩諠說明,肘隧道症候群是指通過手肘外側的尺神經(ulnar nerve)受到刺激時,所產生的綜合症狀的通稱,包括:手會感覺痛、腫脹、虛弱無名指及小指有麻麻的感覺4種高危險族群,留意尺神經壓迫症狀、及早治療沈佩諠進一步解釋,早期症狀會出現無名指與小指的麻痺、刺痛,及肘關節內側的酸痛。若未接受治療,在神經持續壓迫下,手掌的肌肉會開始出現無力甚至萎縮,而影響到日常的生活,例如轉動鑰匙、或打開寶特瓶瓶蓋之類的手肘、手腕旋轉動作會有困難。 沈佩諠提醒,可能受尺神經壓迫的高危險族群包括︰1. 需大力敲擊工作的人(如水泥匠、鐵匠)。2. 需彎著手肘做事的人(如︰修理手錶、金飾匠)。3. 肘關節脫臼或幼年時有手肘骨折之病患。4. 不正確的姿態︰午睡以手當枕頭或長時間打麻將(前臂手肘以下,靠在桌面易壓迫尺神經)。 在治療部分,沈佩諠也強調,最重要的步驟是避免會壓到尺神經的動作或姿勢,平常可做反手戴眼鏡的動作來減少尺神經的壓迫。另外,由於尺神經的走向位於小指外側末端開始的手太陽小腸經,可以在手肘及手指局部施以針灸治療,治療上以小海、支正、腕骨、後溪、中渚等小腸經穴位為主,能有效減少神經的壓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