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當心口愛變口癌!醫:佔HPV感染3成「男遠高於女」

當心口愛變口癌!醫:佔HPV感染3成「男遠高於女」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頭頸癌中的口腔、口咽及下咽癌在台灣已連續4年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第5名,尤其男性發生率與死亡率更是連續9年名列第4。一般民眾容易將頭頸癌與菸、酒、檳榔做聯想,但最新研究證實,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也是導致頭頸癌的風險因子之一,且男女都有感染風險。 口交重複感染HPV恐致頭頸癌,不分男女皆好發頭頸癌依發生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且有90%以上的頭頸癌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長庚紀念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煜表示:「過去民眾都認為頭頸癌是不良的生活習慣所引起,但其實HPV也是頭頸癌常見的好發因子,台灣近年來HPV相關頭頸癌發生率成長快速,不分男女都可能因感染HPV而引發頭頸癌。」 HPV最主要的傳染途徑是性行為,也可能透過皮膚、黏膜或體液接觸而有感染風險,長期重複感染HPV除了可能導致性器官相關癌症,如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等;近期研究更發現,HPV可能因口交導致口腔感染,引發頭頸癌。台灣3成頭頸癌跟HPV有關,不菸酒不檳榔也會得!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表示:「近年來,與HPV相關的頭頸癌發生率逐年攀升,在美國有7成口咽癌(頭頸癌的一種)皆因HPV感染引起,現已超越子宮頸癌成為最常見的HPV相關癌症。而在台灣也有同樣成長趨勢,約3成頭頸癌都跟HPV有關,且男性發生率遠高於女性。」 朱本元進一步解釋,過去男性因高度曝露於菸、酒、檳榔等高風險致癌因子,故罹患頭頸癌機率相較女性高。但現在臨床上發現越來越多男性患者並無菸、酒、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的曝露史,依然被診斷出頭頸癌,進一步檢查都可以在他們口腔採檢到HPV。因此提醒民眾不僅是私處,也要留意「癌從口入」的風險! 癌初期像感冒、發現多已轉移,醫籲盡早接種HPV疫苗朱本元說明,頭頸部是人類身體上中最顯而易見的器官,臨床上頭頸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大多類似感冒症狀,如喉嚨痛、吞嚥疼痛、耳朵痛等,容易輕忽其嚴重性。當被診斷出頭頸癌時,多半已進入晚期,民眾一確診即面臨腫瘤局部破壞嚴重或頸部淋巴轉移,治療後嚴重影響病患外觀與社交能力,也將造成心理上的龐大壓力。 目前台灣並無常規性口腔HPV篩檢,因此朱本元呼籲,不論男女都可以盡早接種HPV疫苗、達成主動預防效益。目前HPV疫苗分別為2價和9價,透過疫苗施打,能有效預防HPV引發的頭頸癌、子宮頸癌、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及菜花等癌症或疾病。 朱本元建議,民眾應謹記採取安全性行為,女性定期接受抹片檢查,才能雙重防護自己與伴侶的健康,唯有雙方攜手預防HPV,才能共創「無病毒」的美好親密關係,讓感情因此更加昇華、更美滿!更多關於預防HPV相關資訊,請參閱口愛不口癌活動網站;HPV衛教友善診所相關資訊,請參閱台灣癌症基金會HPV衛教友善診所網站。

為什麼「話只講1成」更好懂?溝通必學「3步摘要法」

為什麼「話只講1成」更好懂?溝通必學「3步摘要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摘要力」的強弱,會產生決定性的差異。當一個人要表達內容時,並不是把所有訊息全部丟出來即可。相反的,大多數情況下,說得越仔細,「反而讓人越搞不懂你要表達什麼」。以下舉出2種情境,透過不同表達法的對比,可更加明白摘要力的重要性。情境1:下屬向上司進行業務報告、討論時的情況表達法(1)今天為了針對前陣子的活動向各廠商致謝,我跑了幾家公司。在拜訪A公司的時候,剛好碰到了前田先生……。在談話間聊到我們公司的產品「好好吃」。結果,前田先生突然詢問是否有合作的機會。那個……因為他們剛好也很擅長網路業務,想請問您是否有時間能討論這件事呢?表達法(2)A公司的前田先生希望能對我們公司的產品「好好吃」在販售方面提供一些協助。他說可以幫我們製作電商網站,也可以協助網路媒體宣傳的部分。不知道您是否有時間與前田先生碰面討論一下呢?哪一邊比較容易理解呢?答案應該一目瞭然吧?為什麼表達法(1)不好懂,而表達法(2)比較好懂呢?這就是「摘要力」的差異。情境2:假設你要向朋友說明最近看的電影內容表達法(1)有一個頭腦還不錯的主角,喔,外表看起來還滿帥的,主角的名字叫健一,他非常努力工作想做出什麼成果來。喔然後他的職場,就感覺有點……嗯……黑心企業,上司也經常藉權勢壓迫員工,不過更重要的是,這個健一他就只是靠一股傻勁往前衝的人……(滔滔不絕)。如果你在說明劇情時像這樣流水帳般喋喋不休,朋友應該也不會感興趣吧。太多枝微末節的內容,讓人甚至搞不懂要從何討論起。如果改成以下的表現方式如何呢?表達法(2)主角遭受不合理解僱後逆轉劣勢,憑藉話術成為了成功的Youtuber。是個令人感動的故事。你的朋友應該會覺得這部片滿有趣的吧?為什麼前面的說明不好懂又不讓人感興趣呢?又為什麼後面的說明好懂又容易讓人感興趣呢?這也是「摘要力」的差異。小結:「摘要力」指的是抓住資訊重點,因應狀況簡潔且有邏輯地表達自身想法的能力。只用1成內容讓對方理解,其實是自信的展現一個人從2個多小時長的電影中接收到的資訊量相當龐大。如果你不整理重點,直接把來龍去脈全都講出來,對方8成會敬而遠之吧。相反的,如果一個人能從龐大的資訊中挑出特別耀眼的重點部分傳達給他人,對方會非常開心。前者就是「摘要力弱的人」,後者是「摘要力強的人」。摘要力強的人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向別人傳達資訊的時候,會「刪去9成內容」。他們之所以能刪去其他9成內容,是因為他們堅信「只要有剩下的1成內容,對方就能理解」。這種來自發話者的自信,能帶給對方很大的安心感。什麼細節都要說清楚,就是典型「不擅長摘要」的人這些人要不是認為如果不多說一點,對方會無法理解,要不然就是沒有適當處理、統整資訊。大多數情況下,「如果不多說一點對方無法理解」的想法背後,其實潛藏著發話者本身「並不理解重點在哪裡」的「自信欠缺感」。當發話者被這種「自信欠缺感」淹沒時,就會拼命堆疊詞句。另一方面,發話者沒有處理、統整資訊的狀況,往往是因為他的摘要處理能力不足。順帶一提,如果是看了2小時的電影後,腦袋一片空白、不知道要說什麼的人,則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重症患者。簡單來說就是「缺乏輸入能力」。小結:如果想加強自己的摘要力,也必須努力提升自己的輸入能力(資訊收集能力)。3步驟提升「摘要力」,更提高工作效率及生產力因為在工作中不管是要表達自己意見時、進行企劃規劃及提案時、對合作夥伴進行簡報時、進行討論或談判時、服務客戶時、說服他人時……各式各樣的場合都需要用到摘要力。當然在討論中要理解、感受談話對象的想法時,「摘要力」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你必須掌握對方的資訊(想法、心情、價值觀、性格等)來做出適當的回覆。這樣的行為本身即是摘要處理。而摘要過程主要可分為以下3個步驟。分別強化這些步驟,你就能迅速培養出「摘要力」:1.收集資訊(收集充分必要的資訊)。2.整理資訊(將資訊分類)。3.表達資訊(簡潔的傳達給對方)。提升摘要力後的副產物摘要力弱的人的大腦狀態就像資料混亂的電腦硬碟一樣,雖然有資料,但找不到資料存放的位置。而摘要力強的人的大腦狀態則像有將資料妥善以資料夾分類的電腦硬碟,可以輕鬆找出每1筆資料。這樣的大腦能夠隨時臨機應變取出所需資訊。只要有好好整理資訊,我們就能輕易發現各資訊的「差異」及「共通點」。也就可以順利分析或驗證資訊。另外,如果結合摘要後的資訊,也經常能發想出新的資訊(想法)。讓大腦習慣「收送」或「組合」資訊的話,也更容易能發展出自己的意見。善用「表達方式」來改變人生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工作能力強的人、想改變人生,就必須從現在開始訓練自己的「摘要力」。訓練「摘要力」的好處不僅僅是提升你的工作能力而已。「摘要力」會對你的人生產生全面性的巨大影響。不管是建構個人人脈、發布社群貼文及傳訊息、實現自身夢想,甚至是你在日常生活中所要面對的大大小小各種選擇都將產生變化。你現在的人生即是你到目前為止所接受到的「所有資訊」摘要後的結果。讀哪間學校、做什麼樣的工作、住在哪裡、與誰交往、跟誰結婚、如何花錢、如何規劃時間、重視什麼樣的價值觀──以上這些摘要資訊的集大成,就是你的人生。現代社會是超資訊化的社會,稍微一不留神,就會被捲入迎面而來的資訊中,大腦瞬間變得混沌不堪。我們可以說,摘要的必要性其實正在隨著時代演進,不斷地向上提高。(本文摘自/摘要力:刪掉9成重點,比別人強10倍的表達力/商周出版)

胃食道逆流「左側睡」可改善?醫:其實關鍵在⋯

胃食道逆流「左側睡」可改善?醫:其實關鍵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台灣人愛吃美食,但腸胃卻常常出問題!每次到醫院看診,總會看見腸胃科診間前人滿為患,有許多民眾疑惑,腸胃不好,到底跟先天體質還是後天作息有關?胃不好到底3餐該怎麼吃?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郭大維就精選出以下「9大常見腸胃迷思」,教你透過中醫的望、聞、問、切,來觀察日常生活中腸胃的各類問題。迷思1:綠茶會刮胃,胃不好的人不適合?雖然喝茶是養生的一種方式,但是喝錯了反而會加重對身體的傷害。每一種茶都有寒熱之分,如果是胃不好的人,就不適合喝未發酵或輕微發酵的茶葉,如綠茶、煎茶、烏龍茶等,這類茶的單寧酸含量較高,都會促使胃酸分泌。對於愛茶人士來說,輕發酵茶的確有「不可承受之輕」的顧忌,尤其是整日喝茶又飲食不正常的現代人,在咖啡因、單寧酸的長期浸漬下,常經歷搜腸刮胃之苦,而綠茶的寒性較於其他茶類更為明顯,切忌空腹勿喝。另外像是對容易腹瀉、大便不易成形的患者來說,也建議少喝綠茶,若要喝茶可以選用紅茶、普洱茶等。迷思2:消化不良時吃胃散就可以?出國到日本或東南亞國家時,總是會看到很多人在藥妝店裡大掃胃散,殊不知胃散也是中藥的一種。當胃疾發作時,通常患者很難自身判斷疼痛的原因,就會直接吞成藥,這其實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不但可能無法緩解當前胃痛的症狀,還容易使症狀加劇!凡是藥物,就必須在醫師、藥師的指示下服用,否則很容易小病延誤成大病。以最常見的消化不良為例,消化不良常見於脾陰虛的人,老是覺得腸胃堵堵的、吃幾口飯就飽了,這時會在藥方中加入一些山楂、陳皮等藥材。或是吃完東西就想上廁所、無法好好消化,腸胃道如滑水道的患者,在用藥上會使用活血健脾的藥物,如當歸、黨蔘等。畢竟胃病的原因甚多,必須先知道原因才得對症給藥,而不是一罐胃散就可以解決的。迷思3:脹氣時塗抹涼涼的精油,真的可以緩解嗎?小時候只要遇到脹氣,媽媽總是會拿出涼涼的精油或脹氣膏來按摩緩解,是很多人都有的兒時回憶。按摩脾經、胃經穴位的確可以起到些許的治療效果,透過輕度按壓特定穴道的方式得到疏經活絡、緩急止痛的效果,包含常見的足三里穴、合谷穴、三陰交穴,或是脹氣時可適當的按壓腹部上中脘穴、關元穴、天樞穴等,大部分都可以起到不錯的緩解作用。不過要特別提醒家中有小朋友的家長們,很多爸爸媽媽會選擇透過天然的精油,如薰衣草、薄荷等,或是脹氣膏來緩解脹氣,這類含有薄荷醇的產品,對3歲以下小朋友仍存有一定的風險,建議可以用嬰兒油或中醫外用藥膏——「紫雲膏」來取代精油按摩。但當疼痛反覆發作且無法緩解時,請務必馬上前往醫院,由專科醫師做徹底檢查才是上策。迷思4:腸胃發炎時,要吃飯、吃粥、還是吃吐司呢?當腸胃發炎時,胃壁細胞受損,就無法像平時一樣地消化或吸收食物,因此建議進食時應以「少量多餐、好消化」為原則。基本上腸胃發炎的時候,除了注意飲食應清淡外,大部分的東西還是可以適量攝取,只要不讓受損的腸胃負擔太大即可。那麼如何才算適量呢?這個部分就因人而異了,一般會建議先從攝取原本食量的1/4至1/2開始嘗試,2、3小時後,若沒有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等不適症狀,再逐漸增加分量。但要注意的是,在嚴重腸胃炎期間,最好不要喝牛奶與糖分高的飲料,因為此時腸道仍處於恢復期,腸黏膜炎症反應尚未完全消退,腸道會變得比較敏感,而牛奶中的乳糖、飲料中的砂糖、高果糖糖漿,都會刺激白血球,反而促進腸道蠕動,繼而加劇腹瀉的狀況。迷思5:不吃早餐對胃不好?在《黃帝內經》中有提到「胃為水穀之海」,即代表人體精氣神的產生,都離不開腸胃的吸收與消化功能。而早上7點到9點通常是上課、上班時間,是大部分的人會吃早餐的時間,也是人體胃經運行最旺盛的時刻,若未能適度進食補充營養,在胃大量分泌胃酸的同時,卻沒有食物可以消化,就容易對我們的腸胃黏膜造成傷害。但也不是有進食就好,現代人的早餐選擇多樣化,很多西式的早餐會有薯餅、薯塊、炸雞等油炸類食物,吃多了反而容易引起胃火過於旺盛,所以早餐的選擇建議還是以溫熱、清淡的食物為主最為恰當。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在老祖宗所流傳下來的養生智慧中,脾胃的調理是最基本的,所以要有充滿活力的一天,就從吃早餐開始!迷思6:胃不好的人忌吃麵食?若胃不好,比較米飯來說,麵食反而是較好消化的食物。其實胃不好的人,更應該要注意的是「飲食習慣」,包含少量多餐、仔細咀嚼所吃下去的每一口食物、口味選擇清淡溫和、不要吃太快等等。很多人習慣吃麵食的時候呼嚕呼嚕2、3口就吞下去,吃太快或是未經咀嚼後吞入,都會造成腸胃的負擔。舉例子來說,許多人都有過腸胃不適造成嘔吐的痛苦經驗,在嘔吐物裡面也可以看到很許多未消化的食物,若有吃麵條,就可以看到未消化完整一段一段的麵條,畢竟澱粉類的食物不像魚、肉類等蛋白質食物,很快能被分解消化,所以在吃澱粉類食物的時候,還是得仔細的咀嚼,讓澱粉能夠順利的被唾液中的澱粉酶消化。不過,若在吃麵食後導致喉嚨痰增多,或長期有咳嗽、喉嚨不適困擾的人,建議還是少吃麵食,才不會讓症狀加重。迷思7:飯後1杯乳酸飲料,可以幫助消化?常見的便當好朋友——乳酸飲料,並不等同優酪乳或酸奶喔!即便裡面含有乳酸菌,但通常也添加過量的糖,喝多了除了不會達到促進消化的作用外,還容易提高發胖的機率。由於乳酸飲料並不是直接使用牛乳發酵而得到的優酪乳,因此通常乳含量較低,在營養成分上也遠遠低於優酪乳,而且乳酸菌飲料添加的菌種僅有乳酸桿菌,若要維持腸道健康的菌生態,至少需要4種以上的益生菌;加上乳酸活菌進入腸道後,很容易被胃酸和膽鹽殺死,實在無益於腸道益菌生態。所以,乳酸菌飲料只能算是發酵過的高濃度糖水奶粉飲料,對我們腸胃道消化的益處並不大。針對促進腸胃道的消化,中藥也有相當不錯的茶飲可以飲用。扶原消脂茶材料:山楂3錢、澤瀉2錢、車前子2錢、決明子2錢、烏梅2錢、陳皮1錢、甘草1錢。做法:1. 藥材以冷流水沖10秒鐘2. 加入清水500~800C.C.煎煮,將水煮開後,再轉小火煎20分鐘3. 濾去藥渣,即可飲用迷思8:喝檸檬水減重消水腫更有效?前陣子很流行用「檸檬水」來消水腫,檸檬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能夠幫助養顏美容、幫助膠原蛋白合成及擊退黑色素,對於喜歡喝飲料的朋友,建議可以把每日1杯的飲料換成不加糖的檸檬水(可加無熱量的赤藻糖醇來代替蔗糖),同時還可以減少糖份的攝入。基本上容易造成水腫的理由,不外乎是吃下過多含有高量鈉鹽的食物,因此容易形成下半身水腫體質。適當的飲用檸檬水是可以有效幫助排水腫,對健康也有一定的益處,但所有食物都一樣,適量可以,過量反而就傷身!很多人會把檸檬水當成水來喝,過量飲用檸檬水反而會對腸胃造成刺激,像是噁心、反胃等症狀,更嚴重還可能造成胃潰瘍。要說到消水腫的最佳方式,其實多喝水,就可以達到消水腫的目的喔!迷思9:經常胃食道逆流的人,睡覺應該採取左側睡?睡左邊睡右邊都有其根據,也都有其效果,事實上人在睡著的時候,是沒辦法控制自己的睡姿。若是為了防範胃食道逆流而每天戰戰兢兢地控制睡姿,除了會因姿勢不良而造成肩頸受傷,長期下來也會造成心理上很大的壓力。過度的思慮會傷到脾胃,所以與其煩惱睡左、睡右,不如睡好!胃食道逆流和壓力或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很多人可能會透過吃宵夜來緩解白天累積的壓力,其實這樣只會造成腸胃的負擔。建議睡前3~4小時勿進食,反而是更重要的事。(本文摘自/讓腸胃動起來:暖男中醫師教你順時養生術+養腸操,遠離胃痛、腹脹、便祕、食慾不振/時報出版)

勤洗手竟「洗到指甲變形」?醫教你:3招正確洗手法

勤洗手竟「洗到指甲變形」?醫教你:3招正確洗手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雖已漸趨穩定,民眾仍需齊心努力防疫,「勤洗手、戴口罩」已成為防範感染最基本有效的生活習慣。然而,在民眾養成洗手習慣的同時,卻陸續有病患因指甲周圍又紅又腫,至皮膚科門診報到。「指甲有點紅腫、有點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皮膚科醫師趙元甄指出,這很有可能是慢性甲溝炎症狀。慢性甲溝炎的成因是長期、反覆接觸刺激性物質及過敏原,例如:清潔劑、水、及化學物質等等,好發於家庭主婦、醫事人員、廚師、清潔人員、美髮師等工作中常需要接觸刺激性物質的族群。「然而在疫情期間,民眾更加注重手部的清潔,洗手的次數變多、時間也變長。」趙元甄表示,近期因慢性甲溝炎而上門求診的病患增加,不再僅限於特定族群。醫提勤洗手「正確3方法」預防慢性甲溝炎趙元甄解釋,不同於急性甲溝炎有更強烈紅、腫、熱、痛和化膿的表現,慢性甲溝炎的症狀包含指甲周圍長期發紅腫脹、觸壓會有輕微疼痛、甚至指甲變厚變形,此外也可能伴隨念珠菌感染。趙元甄也建議民眾可以透過3方法,來預防或減緩慢性甲溝炎:1. 減少水和清潔劑的非必要碰觸。洗碗或工作時,請先戴一層棉手套吸汗,外面再戴橡膠手套,以保護雙手。2. 洗手時使用低致敏性清潔劑,水溫應適中、不要太燙,並確實將清潔劑沖洗乾淨。3. 洗手後要將雙手擦乾,並塗上護手霜或凡士林,滋潤雙手,指甲周圍也別忘記一起保養。以上3個方法,除了減緩慢性甲溝炎所帶來的不適,對於勤洗手引發的手部紅癢乾裂,也有幫助。趙元甄提醒,若症狀未有改善、或有持續惡化情形,應盡快至皮膚科尋求專業協助。

「南迴醫院」卡關!徐超斌:啟動南迴醫療照護服務計畫

「南迴醫院」卡關!徐超斌:啟動南迴醫療照護服務計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台東「超人醫師」徐超斌,多年來積極催生台東南迴醫院,為此成立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今年基金會屆滿3年,即將啟動醫療健康照護服務的第一步,推動居家醫療照護,已於大武鄉成立居家護理所,明年中將成立南迴診所,3至5年後催生南迴醫院。徐超斌表示,偏鄉需要偏鄉醫療來支撐,不能一直單靠其他地區醫護支援,2010年他開始推動興建南迴醫院,10年過去卻一直無法進行下一步,但當地需要偏鄉醫療的需求一直在,無法一直等下去。「行動醫院」模式 將病患家的客廳變診間「我們開始思考,有什麼方式可以走進民眾家裡,民眾在哪裡、醫師就該在哪,醫師在哪、醫院就在哪,不一定要等醫院蓋好才能提供服務。」徐超斌說,將病人家的客廳變「診間」,臥房變「病房」,更能符合當地的需要,未來的南迴醫院不一定非得要有硬體設備,將改以「行動醫院模式」為主。大武居家護理所已開始啟動「居家醫療照護計畫」,與台東馬偕醫院、台東基督教醫院、衛福部台東醫院的照護團隊攜手,提供太麻里鄉、金峰鄉以及達仁鄉與大武鄉等居家照護服務。同時,也將走入各村文化健康站、老人關懷據點等長照機構,提供衛教及免費生理監測,擔任社區健康照護的諮詢平台。解決偏鄉長照困境 應培育當地醫護人力徐超斌說,今年8月開始,他在大武居家護理所擔任特約醫師,定期到案家訪視,明年中將在大武村成立南迴診所並擔任主責醫師,目前也已找到4名醫師輪流看診,採定點門診與居家醫療並用的服務模式,等量能充足後,預計3至5年內取得衛福部的同意正式設立「南迴醫院」。徐超斌認為,台東縣南迴地區偏鄉醫療不足困境,要以教育、培訓當地醫護人力來解決,尤其是長照人力缺口比醫護不足更為迫切,「當地常住人口以老幼貧弱為主,偏鄉的照顧遠比治療重要。」目前南迴基金會募款已達新台幣1億多元,只待取得衛福部設立醫院許可即能大規模募款,徐超斌說,南迴醫院預定地已準備好,設立醫院的目標不會改變,只是執行步驟會有所調整,「當地民眾的迫切需要醫療資源,無法再等下去,未來將以居家醫療與門診並重,逐步增加醫護人力。」

有食譜》營養師教你做「毛豆起酥派」顧腦又抗氧化

有食譜》營養師教你做「毛豆起酥派」顧腦又抗氧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毛豆是一種植物性蛋白質,屬於高生物價蛋白質(完全蛋白質),與黃豆、黑豆一樣都是大豆,而黃豆和黑豆的差別只在皮的顏色不同而已;而毛豆則是尚未成熟的大豆,約在莢果種子生長至8分熟時採收,可說是大豆的小時候,所以黃豆、黑豆、毛豆可稱為大豆3兄弟。小小毛豆富含營養素 顧腦又抗氧化大林慈濟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何孟芬表示,毛豆富含多種營養素,其中不飽和脂肪酸能改善血脂肪代謝、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其中,卵磷脂則能幫助中樞神經和腦部的發育,維持腦部機能、改善記憶力。膳食纖維平均每100公克約有6.5公克膳食纖維,能改善便秘及膽固醇,又能增加飽足感。類黃酮化合物、皂苷含有去除自由基、抗氧化的功效,如大豆異黃酮可改善更年期不適。礦物質鉀、鎂、鈣、維生素B群、維生素C,則能維持生理機能。吃豆類易脹氣?營養師教你小撇步何孟芬提醒,黃豆含有棉子糖吃多容易引起脹氣,但毛豆的棉子糖含量少、煮沸時棉子糖也容易溶出,所以可經由浸泡和烹煮將白色泡沫撈除後,就能減少脹氣發生。民眾想居家防疫做健康料理,何孟芬也分享「毛豆起酥派」食譜,以含有豐富蛋白質的毛豆做為主料理,再加入天然的玉米、馬鈴薯及黑芝麻等健康食材,就能做出一道簡單又兼具營養美味的下午茶點心。毛豆起酥派食譜(10人份)食材︰起酥皮5片、毛豆仁100g、馬鈴薯100g、玉米粒50g、雞蛋2顆、黑芝麻少許調味料:黑胡椒粒、帕瑪森起司粉、乳酪絲、鹽巴做法︰1.        先將馬鈴薯去皮切丁和毛豆仁,加些許鹽巴川燙備用。2.        再將煮好的馬鈴薯放在攪拌盆裡面,加入帕瑪森起司粉、黑胡椒粒,將其壓碎。3.        加入玉米粒、毛豆仁攪拌均勻4.        在烤盤上鋪上一張烘培紙、烤箱預熱200度。5.        取出1張起酥皮,在酥皮左下方放上餡料和乳酪絲,右上方塗上蛋液,然後對折成三角形。6.        把三角形的兩個側邊用手或器具捏緊後放在烤盤上。7.        用刷子在起酥皮表面塗抹蛋液,放入烤箱180度烤10分鐘。8.        取出刷上第2次蛋液並撒上黑芝麻,放入烤箱再烤1分鐘即完成。

以前太在乎不該在乎的事⋯賈靜雯:跌跤後才懂關照自己

以前太在乎不該在乎的事⋯賈靜雯:跌跤後才懂關照自己

文:拍手/採訪、撰稿、編輯:呂嘉薰  攝影:楊雅晴「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張愛玲的語境是錯付,但在愛氾濫的賈靜雯身上,此話很能成立,只因愛,無所謂值不值得。伴侶、孩子、家人、動物,乃至表演和生命,她都愛,她享受也需要被需要,即便累,也會唸,仍心甘情願,還能在翻自己一個白眼後笑說,這就是我喜歡的生活。「像今天要工作,太好了!我要出去當漂亮的女生了!出來又開始看(家裡的)監視器,想說,自己到底?可以停止嗎?」你說這就是母親呀,賈靜雯不否認,叨唸到出門前最後一刻,下班返家無縫接軌拾起家務。她願為家庭邋遢,也漸漸願意讓生活裡的自己被檢視;在鏡頭前,不再問美不美,只問有沒有做到導演的要求。「母親」身分帶賈靜雯活出不同篇章,也讓表演進入新層次。對自己殘忍些,剩下的跟著「羅品文」邊演邊找在新作《瀑布》中,賈靜雯飾演患思覺失調的母親「羅品文」,在居家隔離期間,與女兒「小靜」(王淨飾演)的相處起了變化,自己的身心狀態也出狀況。「我覺得她很受傷,所以她需要被療癒,而且是自我療癒,不是別人。」賈靜雯對羅品文盡是憐憫,就像看到老友,想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瀑布》確實擷取自導演鍾孟宏友人的故事,並不狗血或澎湃,倒真實地令人心酸,讓你我在心酸過後,互相溫暖。詮釋一個失婚、失業又生病的職業婦女,光用想的就煎熬;當現實生活又是3個女兒的媽,大女兒與小靜的年紀相近,代入感會不會太強?如何拿捏與角色的距離?賈靜雯坦承,很難。「在那40幾天的時間,很魔幻、很不真實,我下了戲到底是羅品文還是賈靜雯?其實我不太能分清楚。」她自認是個敏銳、觸角多、接收訊息快的演員,當她讀熟《瀑布》劇本,便有了情緒基本分,剩下的,就跟著羅品文的生命邊演邊找。她選擇對自己殘忍一些,拿走一點愛,接近多一點孤寂;卸下女明星的光環,將狼狽、不堪這些形容詞套到身上。賈靜雯為戲首度「離家出走」1個月,拍攝期間隻身住在日租套房,感受角色的徬徨、壓抑與孤單,更暫時戒掉愛泡澡的習慣,不輕易讓身體鬆懈、讓精神淪於享受,就算壓力爆表,仍撐在那裡,因為這就是羅品文──她覺得自己可以,實際上早就不行,於是就如瀑布般墜落、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拍完片,關上租屋大門,賈靜雯才真正放下羅品文,宛如走出任意門,角色留在那個世界。然而,過去的很少真正過去,捨得的從不捨得,角色既然來過,便不會孑然一身地走。羅品文也留給賈靜雯一些提醒,讓她再次明白對愛的人付出關心的重要。放棄「做點什麼」,不能練也不能多給從1990年代的古裝戲到近年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罪夢者》、《瀑布》和接下來身兼製作的喜劇《媽,別鬧了!》,出道31年來,賈靜雯的轉變和企圖心有目共睹,一路上遇到的導演、對手、劇組,都是她的老師。這次和鍾孟宏合作,第一次遇到不太給演員改詞空間的導演,連斷句、標點符號的語氣,都得照劇本呈現,賈靜雯笑說:「壓力有,可是蠻好的經驗。我們甚至沒有讀本,直接上,導演有很利的耳朵和眼睛,自己只能皮繃緊一點。」賈靜雯不禁反思,有時演員會把台詞順成自己的口氣,將自身性格放入角色,試圖融合出更好、更有生命力的人物。但對鍾孟宏來說,角色就是角色、演員就是演員,將劇本寫得如此完整,正要讓演員運用專業來扮演角色,沒有理由不照角色的講話方式詮釋。說穿了,鍾孟宏給演員的設定就只有「台詞」,而「背熟台詞」本就是演員的職責,不是嗎?只不過,越生活化的台詞,越難;看似「少」的設定,最難拿捏。到底該放還是收?賈靜雯搖搖頭直呼特別,她既不能排練到失去新鮮感,也不能多給,最後乾脆採「放棄」姿態──放棄想當女明星的心情、放棄還想多做點什麼和擔憂表現的自我,跟隨鍾孟宏的腳步,完全進入角色的世界,在那當下,「羅品文」該怎麼樣就怎麼樣。「角色成立,我就成立。」一牽一引都是戲最終的成果,大家也看到了,賈靜雯給出從影以來最細緻、收放自如的表現,一個嘴角的抽動、一條皺紋的牽引都是戲,在鍾孟宏大量的特寫鏡頭之下,赤裸得迷人,也相當震撼。有些人說,賈靜雯終於被發現演技更上一層樓,其實,她的實力一直堅強,只是演戲還是有階段,有些階段有包袱、有執拗,還會在乎一些現在看來好無聊的事。「譬如以前拍古裝,你就會想說造型好不好看?黑眼圈怎麼辦?開始拿鏡子看,也不曉得在看什麼,妝有沒有補好?好像越厚越好?結果變成很奇怪那種。現在對我來講,這些東西一點都不重要,角色成立,我就成立。」彷彿驀然回首,賈靜雯聳聳肩,笑看天真的過去。以前的緊繃是出自太在乎不該在乎的事,隨著歷練、年紀,跌過跤也見多識廣了,開始懂得關照自己的感受,而非外界的眼光;幸福終於抵達,在表演上,也成全了彈性和輕鬆。「人生到了某些階段,有些東西不在乎了,不是真的不在乎,而是豁然覺得,角色要在乎的東西才是重要的,不只是我或大家眼中的好與不好。」用孩子視角重新長大,好玩才學得好當然,倘若沒有過去那些年的迭起,就沒有這些領悟。出道得早,賈靜雯比同齡孩子早熟,也年紀輕輕就扛起家計,慶幸,她是真心喜歡表演工作,雖然旁人看來辛苦,她開朗笑說:「不會呀!我可以賺錢,又可以做我喜歡的事。」她心裡住了一個還沒長大的小女生,稚嫩得很,相由心生,縱然已是個成熟的女性,看上去仍是那樣溫和而潔淨,與工作人員的笑鬧間,悄悄洩漏小女生的俏皮,也有資深演員的霸氣,每一天、每場通告,好像都被她過得很有趣。若要談逆齡妙招,大概脫不了「愛」。一個母愛滿溢的人泡在孩子堆中,很難不娃娃音或可愛化,賈靜雯就這樣跟著3個孩子重新長大,反覆更新看待事情的視角,更為寬容,也更深刻體會「樂趣」的重要。她總跟孩子說,好玩至上,好玩才學得好。這也是她對待表演的態度,也許,更是她之所以能堅持至今、未曾動搖的信念。賈靜雯笑說,起初當演員,沒什麼偉大的初衷,純粹好玩,直到真心喜歡上當演員的自己,才回頭緊抓這顆玩心,「因為不好玩就不會有熱情,不會創造出角色。」因此,她絕非忽逢貴人或天外飛來一筆,她是一步一步過來的,只不過越來越好玩,越演越適合。賈靜雯有感而發,自己從未待過其他工作領域,像個公務員,在這個圈子長大、社會化,早知要聽導演的、要當個敬業又有品德的演員。尤其,10幾歲時便受到《佳家福》中的王小棣、趙樹海、許傑輝等標竿前輩照顧,讓她從小就清楚,當演員的目標不是當明星或被大家喜愛,而是穩紮穩打地做好表演,做好演員份內事。「除了規矩,他們(前輩)也會跟你講怎麼當演員,就一路跟著他們這樣過來,我的熱情沒有減退,最主要好像沒有什麼時間讓我減退,因為你也知道,工作跟夢想這兩個都是放在同個天秤上,我哪一個都不能沒有。如果把演戲從我的生命中拿掉,那我能做什麼?」對講究平衡的天秤座來說,能被放上天秤的,便無所謂取捨,偶爾可以偏重,卻不能偏廢。或許,正因踏實、平衡,又見過風浪,賈靜雯才能屹立不搖,甚至越發堅實,面對眼下的演員生命,沒有太多雜念,既然還是喜歡、看到劇本還是興奮、遇到新團隊還是期待,往前衝就是了。「我只要一工作就上癮,也不需要準備什麼,會進入另一個自己設定的工作時空,就會有很多想要分享的故事。」她形容演員像遊牧民族,紮營結束換下一個,我說,能徜徉於這種大地為家的自由中,正因她心中有個真正的家,提供源源不絕的愛,讓她足以飄蕩而不失去方向。好好感受日常,就是演員的生命力面對後浪推前浪,這回在《瀑布》也見證了對手王淨的實力,賈靜雯樂見年輕演員的衝勁和表現,也認為現在的演員很幸福,不管是故事題材、角色類型或播放平台,都呈現欣欣向榮的生態。只不過,真想當演員,還是得下功夫。「我自己認為,現在演員的多元性,除了去學習你喜歡的興趣,人生體驗很重要,我所謂的體驗是『觸角』這件事,我自己也是,天線打開多少,就吸收多少;當我今天看到什麼、感受到一句什麼話,我會把它存起來,這些就是叫做日常,很多人會忽略,過掉就過掉了,但日常是很有意思的。」賈靜雯提點,「日常」是演員很關鍵的灌注,她很難回答什麼具體的「當演員的訣竅」,因為答案很老生常談,就是好好過日子。「像是現在,大家都那麼辛苦地在疫情底下生活,你能好好地把日子過好,提高感受度,這對演員來說蠻好的。」終於明白為什麼賈靜雯能脫胎換骨般再創事業高峰,滑滑她的社群媒體,有恬淡而豐富的家庭生活、充實而充滿挑戰的工作和副業,熱熱鬧鬧的,很難沒有生命力。即使她自嘲母愛過剩,我們知道,她心底都是珍惜;她往日子裡掘取意義,日子帶她走得更遠,誰現在才看到賈靜雯的實力不要緊,她已經刷新了對自己的定義。(本文獲「拍手」授權轉載,原文為:專訪賈靜雯:我是一步一步過來的,角色成立,我就成立)

小腿腫脹、傷口難好?中醫:下肢血管「凝而不流」導致

小腿腫脹、傷口難好?中醫:下肢血管「凝而不流」導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男子外表精壯結實,但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下肢血管栓塞做過通血管手術,也做過幾次傷口清瘡手術,到醫院就診時,男子表示:「血管好像沒有很通,小腿和腳踝、腳趾都很痛,傷口也一直好不起來。」經醫師詳細檢查後發現,該名男子小腿微腫,顏色暗沉隱隱透出突起怒張的血管,拆下包覆在腳趾的紗布,第3、第4趾附近有個小傷口,滲出少量灰暗色的膿樣分泌物,研判是因為傷口久未癒合。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該名男子後脛動脈的脈博變小、足背動脈的脈搏摸不到,局部較腫脹疼痛、腿毛稀疏、皮膚萎縮、溫度也較冷,這都是下肢血管流通受阻的現象。雖然通過血管也做過手術,效果卻不太好,腳持續仍疼痛,必須另尋調理方式。周邊血管疾病40~50%患者無症狀 屬「脈痹」血凝而不流蔡易昌解釋,周邊血管疾病有將近40~50%的病人沒有臨床症狀,一旦症狀出現,會明顯影響生活品質。隨著病人年齡增長,周邊血管疾病盛行率也隨之升高,如果出現久不癒合的下肢傷口,都要優先考慮到會造成血管病變的相關疾病,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抽煙、喝酒的習慣等等。蔡易昌指出,血管栓塞或是周邊血管疾病,在中醫屬於「脈痹」的範疇,最早出現於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痹論》,主要是指以血脈症狀為主的痹證,也就是「血凝而不流」,並指出證見皮膚變色,皮毛枯萎,肌肉頑痺等。清代醫家何夢瑤所著的《醫碥・痺》提到「血脈不流而色變」,對脈痺提出了病機的闡述,並且指出「外感之風寒濕能痺,豈內生之寒濕獨不痺乎?」認為內生之瘀血、痰飲亦可致痺,「死血阻塞經隊,則亦不通而痺矣。」使脈痹的各項理論更加全面。血脈阻塞多合併慢性病 陷久病惡性循環蔡易昌說明,中醫治療周邊血管疾病,尤其是合併不癒合的傷口時,並不是只用活血化瘀的方法。綜合古人論述,可以認為脈痺發病有內外之因,外因有寒濕、熱毒之異;內因有實邪之阻痺,如寒痰熱毒,有正虛瘀痺,可因氣血陰陽之虛而致。此外,病位以肢體血脈為主,其病機主要在於血凝不流,血脈阻塞。加上多數下肢血管栓塞合併不癒合傷口的患者,幾乎都有相關慢性病,久病必虛、久病必瘀,久病的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體質,因正氣虛引發許多內生的病理產物,如血瘀、痰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並因為本虛抵抗外邪能力弱,容易感受風、寒、濕、熱、毒邪等侵入,造成脈絡痹阻。溫經祛寒藥物可使氣行血行 令患部骨肉新生蔡易昌表示,中醫調理必須針對不同體質及臨床病程,加入針對性的藥物,例如在益氣養陰的基礎上酌情加入溫經祛寒藥物,使陽氣通暢,寒濕消散則血流暢行,氣行則血行;血行除了可以達到益氣活血功效,另一方面可以使氣血送達遠端栓塞處,增加局部微循環,也可以開啟袪腐生新的效果,局部開始長肉長骨頭,不但可以改善傷口的缺血問題,同時可以改善感染的問題,一舉數得。治療幾週之後,患者局部的疼痛減少、腫脹已顯著改善,足背脈搏也逐漸恢復,足趾周圍及傷口都開始出現紅潤色澤,傷口亦逐步改善。蔡易昌呼籲,有相關問題要尋求專業醫師協助,並配合持續治療,才能把問題根本解決。(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久咳、胸痛是警訊!小心「這4症狀」代表支氣管正發炎

久咳、胸痛是警訊!小心「這4症狀」代表支氣管正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60歲黃小姐多年來時常咳嗽並伴有黏液性濃痰,雖曾至診所求診,但是症狀不見改善。近期出現反覆咳血,由家人陪同至醫院胸腔科門診詳細檢查後,診斷為「支氣管擴張症」(bronchiectasis)。 新竹台大分院胸腔內科醫師張嘉凌說明,支氣管擴張症指的是在肺臟中,支氣管永久性的病態擴張,當支氣管壁因受傷或被破壞後,黏膜纖毛功能變差,使分泌物無法被有效的清除,導致反覆呼吸道感染且慢性發炎,進而加重支氣管壁的破壞,形成惡性循環。 患者常見症狀,包括以下4種:1. 有痰的慢性咳嗽2. 呼吸困難3. 咳血4. 胸痛氣喘、肺阻塞、免疫功能差 小心支氣管擴張症找上身支氣管擴張症可能發生在任何年紀,針對氣喘或肺阻塞控制不佳、類風濕性關節炎、炎性腸炎或免疫功能不佳等病患,若久咳併濃痰時,都需要高度懷疑。 張嘉凌指出,造成支氣管擴張症的原因很多,常見包含以下4類:1. 肺炎感染後:如細菌性肺炎、肺結核、吸入性肺炎等。2. 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修格蘭氏症候群(乾燥症)等。3. 先天遺傳性疾病:如囊性纖維化、纖毛運動失能症等。4. 其它免疫球蛋白缺乏等疾病。台灣3成患者病因不明、2成4為肺炎感染導致在台灣,約有3成病患的病因不明,另有24%病患為肺炎感染後(post-pneumonia)導致。因此,支氣管擴張症的診斷需要包含詳細的病史詢問、胸部X光、胸部高解析度電腦斷層、肺功能、痰液培養和血清檢查等。 張嘉凌解釋,一般治療支氣管擴張症及預防急性惡化,包含病因治療、教導呼吸道清潔技巧、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施打和肺復原等。因其常見的共病症包含心腦血管疾病、胃食道逆流、缺鐵性貧血及癌症,如肺癌、食道癌等,適當處置亦能減少急性發作及死亡風險;當急性發作時,須經醫師評估,施以抗生素治療。 黃小姐在接受治療後,咳嗽併濃痰及咳血情形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也逐漸變好。張嘉凌說明,雖然支氣管擴張症無法治癒,但是透過適當治療可減少急性惡化,防止更多肺部損傷,大部分病患仍能正常生活。提醒民眾若久咳不癒,並伴有濃痰時等類似情形發生時,應主動尋求胸腔科協助,及早治療,避免惡化。

右眼視力只剩0.05!老婦險失明全因「鼻竇炎」

右眼視力只剩0.05!老婦險失明全因「鼻竇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75歲患有慢性鼻竇炎的張奶奶,日前午覺醒來竟發現右眼視力模糊,嚴重到無法看清家中擺設。就醫後經眼科醫師檢查,發現張奶奶右眼視力從原本的0.5掉到僅存0.05,辨色力異常、視野缺損,且瞳孔放大無法正常收縮,緊急安排腦部視神經的核磁共振檢查。最後發現右側副鼻竇有一顆3公分的黏液囊腫,壓迫到視神經,因此導致視神經病變。視神經是第2對腦神經!病變恐致不可逆視力缺損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部醫師詹立瑋表示,視神經為連接眼球與腦部的第2對腦神經,可將視覺訊號傳送至腦部視覺皮質。當視神經從眼球最末端進入腦部前,若因外傷或疾病,導致出現視力下降、辨色力異常、對光反射遲緩等症狀時,即稱為「視神經病變」。詹立瑋指出,視神經病變可分為典型及非典型。典型病變好發於平均年齡32歲的女性,多與自體免疫疾病、多發性硬化症有關。至於55歲以上的患者,多屬非典型視神經病變,可能發生原因包括缺血性、發炎性、壓迫性、外傷性、營養素缺乏,或是暴露在毒性物質下等;其中最常見為血管阻塞所引起的缺血性視神經病變。若是腫瘤壓迫所導致的視神經病變,未及時治療將引起視神經纖維受損,造成不可逆的視力缺損。鼻竇囊腫壓迫視神經 緊急引流重拾光明詹立瑋解釋,一般視神經病變外顯症狀為突發性視力模糊,醫師會先做矯正視力、測量眼壓、瞳孔光反射及裂隙燈、眼底鏡等眼科基本檢查;視需要安排辨色力、視野檢測,初步評估可能發生病變的構造。再依照個案情況,輔以抽血、影像檢查,進一步評估病灶及病因,並依致病原因給予個別治療。「以該病患為例,視力下降、瞳孔反射及辨色力皆異常,顯示病灶為視神經。」詹立瑋進一步說明,且依病患年紀來看,屬於非典型視神經病變。透過腦部核磁共振掃描檢查病因後,確認病患是因右側副鼻竇黏液囊腫,壓迫到右側視神經;因此緊急照會耳鼻喉科醫師,安排囊腫引流手術,解除可能失明的危機。術後病患重拾視力達0.6,回歸正常生活。詹立瑋補充,視神經病變有可能是漸進式變化,且病變時間可長達數月之久,導致患者不易察覺視力缺損,因此錯過有效治療期。當視神經病變時間越久,造成神經纖維損傷及不可逆視力損害的風險提高,嚴重恐演變成失明。也提醒民眾若發現視力異常,可以用手遮住單眼,來對比用雙眼觀看物品,檢測兩者視力有無差別;當察覺單眼視線模糊不清時,應盡早至眼科門診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診斷,以免延誤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