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腫脹、傷口難好?中醫:下肢血管「凝而不流」導致

小腿腫脹、傷口難好?中醫:下肢血管「凝而不流」導致

2021/12/9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男子外表精壯結實,但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下肢血管栓塞做過通血管手術,也做過幾次傷口清瘡手術,到醫院就診時,男子表示:「血管好像沒有很通,小腿和腳踝、腳趾都很痛,傷口也一直好不起來。」

經醫師詳細檢查後發現,該名男子小腿微腫,顏色暗沉隱隱透出突起怒張的血管,拆下包覆在腳趾的紗布,第3、第4趾附近有個小傷口,滲出少量灰暗色的膿樣分泌物,研判是因為傷口久未癒合。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該名男子後脛動脈的脈博變小、足背動脈的脈搏摸不到,局部較腫脹疼痛、腿毛稀疏、皮膚萎縮、溫度也較冷,這都是下肢血管流通受阻的現象。雖然通過血管也做過手術,效果卻不太好,腳持續仍疼痛,必須另尋調理方式。

周邊血管疾病40~50%患者無症狀 屬「脈痹」血凝而不流
蔡易昌解釋,周邊血管疾病有將近40~50%的病人沒有臨床症狀,一旦症狀出現,會明顯影響生活品質。隨著病人年齡增長,周邊血管疾病盛行率也隨之升高,如果出現久不癒合的下肢傷口,都要優先考慮到會造成血管病變的相關疾病,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抽煙、喝酒的習慣等等。

蔡易昌指出,血管栓塞或是周邊血管疾病,在中醫屬於「脈痹」的範疇,最早出現於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痹論》,主要是指以血脈症狀為主的痹證,也就是「血凝而不流」,並指出證見皮膚變色,皮毛枯萎,肌肉頑痺等。

清代醫家何夢瑤所著的《醫碥・痺》提到「血脈不流而色變」,對脈痺提出了病機的闡述,並且指出「外感之風寒濕能痺,豈內生之寒濕獨不痺乎?」認為內生之瘀血、痰飲亦可致痺,「死血阻塞經隊,則亦不通而痺矣。」使脈痹的各項理論更加全面。

血脈阻塞多合併慢性病 陷久病惡性循環
蔡易昌說明,中醫治療周邊血管疾病,尤其是合併不癒合的傷口時,並不是只用活血化瘀的方法。綜合古人論述,可以認為脈痺發病有內外之因,外因有寒濕、熱毒之異;內因有實邪之阻痺,如寒痰熱毒,有正虛瘀痺,可因氣血陰陽之虛而致。

此外,病位以肢體血脈為主,其病機主要在於血凝不流,血脈阻塞。加上多數下肢血管栓塞合併不癒合傷口的患者,幾乎都有相關慢性病,久病必虛、久病必瘀,久病的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體質,因正氣虛引發許多內生的病理產物,如血瘀、痰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並因為本虛抵抗外邪能力弱,容易感受風、寒、濕、熱、毒邪等侵入,造成脈絡痹阻。

溫經祛寒藥物可使氣行血行 令患部骨肉新生
蔡易昌表示,中醫調理必須針對不同體質及臨床病程,加入針對性的藥物,例如在益氣養陰的基礎上酌情加入溫經祛寒藥物,使陽氣通暢,寒濕消散則血流暢行,氣行則血行;血行除了可以達到益氣活血功效,另一方面可以使氣血送達遠端栓塞處,增加局部微循環,也可以開啟袪腐生新的效果,局部開始長肉長骨頭,不但可以改善傷口的缺血問題,同時可以改善感染的問題,一舉數得。

治療幾週之後,患者局部的疼痛減少、腫脹已顯著改善,足背脈搏也逐漸恢復,足趾周圍及傷口都開始出現紅潤色澤,傷口亦逐步改善。蔡易昌呼籲,有相關問題要尋求專業醫師協助,並配合持續治療,才能把問題根本解決。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