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聊天很難嗎?心理師精心設計小測驗,先搞懂自己是哪一型

聊天很難嗎?心理師精心設計小測驗,先搞懂自己是哪一型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靠聊天讓人如沐春風,有些人卻總是多說一句就搞砸人際關係?你是哪一種呢?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從說話洞察人心》建議,如果感覺跟他人有溝通障礙、不被理解,不妨做個小小測驗,來釐清自己的說話風格,可能給他人帶來什麼樣的感受。以下為原書摘文:

自主訓練無限操爆不一定有效!運動科學家教你「徒手健身2大原則」

自主訓練無限操爆不一定有效!運動科學家教你「徒手健身2大原則」

自己在家健身,會不會累得要死卻毫無成果,或者過量訓練導致受傷?其實把握關鍵原則,你就能事半功倍。《徒手健身》一書中羅列了9項「訓練原則」,本篇摘錄其中「超負荷原則」、「連續性原則」段落,給有志自主訓練者參考,不妨試著根據說明,安排適合自己的訓練計劃。以下為原書摘文:

親自替兒子拔管、縫製心肺肝臟⋯勇敢媽媽在開刀房教懂醫師的一堂生死課

親自替兒子拔管、縫製心肺肝臟⋯勇敢媽媽在開刀房教懂醫師的一堂生死課

台灣推動器官捐贈多年,「死留全屍」的傳統思維卻使得許多亟需器官移植的病患只能強撐病痛,陷入漫長等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學中心泌尿外科醫師賴俊佑在《開刀房的溫暖》中分享了一則動人故事,一位痛失愛子的母親,不僅將兒子器官遺愛人間,更親手「還原」了身體器官,宛若剛出生般完整,令聞者莫不動容。以下為原書摘文:

火燒屁股才著急?「拖延症」無關性格,你其實正在「傷害大腦」

火燒屁股才著急?「拖延症」無關性格,你其實正在「傷害大腦」

有些人做事總習慣拖到最後一刻,每次在死線前追趕進度、吃盡苦頭時,心中暗自發誓下次絕不重蹈覆轍,但同樣戲碼依然反覆上演,從未改善。在日本從事腦傷復健工作的職能治療師菅原洋平在《告別拖延腦》中想告訴大家,越拖會越傷腦,別再自嘲懶惰、歸咎給性格,這一切其實能透過行為科學的實驗,逐步改善,停止傷害大腦的拖延行為。以下為原書摘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