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延燒,為因應篩檢量能,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民「快篩陽=確診」政策明(26日)上路。未來只要在家使用快篩檢測結果,經醫事人員確認即為確診,估計將大幅資家居家使用的快篩試劑需求。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疫情持續延燒,為因應篩檢量能,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民「快篩陽=確診」政策明(26日)上路。未來只要在家使用快篩檢測結果,經醫事人員確認即為確診,估計將大幅資家居家使用的快篩試劑需求。
拖延症不只是一句拿來自嘲的笑話,還會深刻影響腦部。在日本從事腦傷復健工作的職能治療師菅原洋平在《告別拖延腦》中分享了2個行為實驗,練習降低大腦負擔,讓「起而行」變得更容易。以下為原書摘文:
把焦慮情緒歸咎生活不順,是對,但也不完全正確,怎麼說?英國心理諮商師艾美.布魯納(Emmy Brunner)在《內心對話的力量》中分享20多年來的臨床經驗,指出「焦慮」源於「恐懼感」,惟有「自我關懷」並培養「安全感」才有助於擺脫膠著的心理壓力。以下為原書摘文:
在疫情大流行期間,除了留心衛生清潔很重要,若平時就能多多攝取營養素,為身體打下良好基礎,面對任何傳染病,無論是預防保健,或是感染後復原狀況,免疫力讓你在細胞修復上都能比體質虛弱的人更強更快。知名營養師高敏敏就在《高敏敏教你這樣吃營養好、補最多、瘦最快》分享8種能夠增強免疫力的食物,建議大家平時就注意飲食均衡,多多益善。以下為原書摘文:
COVID-19疫情大流行以來,接種疫苗成為階段性解方,然而世界各國都會有這麼一群人,對於疫苗充滿恐懼,拒絕施打。美國知名小兒耳鼻喉科醫師妮娜・夏皮羅(Nina Shapiro)在《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一書中分析「拒打疫苗」的歷史其實由來已久,並駁斥了關於接種疫苗有助於醫師獲利的謬論。以下為原書摘文:
期待一份穩定關係,卻總是在真正進入關係時感到徬徨不安?既害怕受傷,也擔心自己不被愛?美國心理治療師大衛.里秋(David Richo)在《當恐懼遇見愛》書中解析,唯有正確認識你心中對失落與被遺棄的恐懼,並練習自我療癒,才能健康成熟地面對生命中的困境。以下為原書摘文:
即使在2021年東京實現了奧運舉重項目前所未有的紀錄,讓全台為之沸騰。舉重選手郭婞淳卻在《舉重若輕的婞念》書中分享,在挑戰世界紀錄失敗後,那個被攝影機捕捉到的經典微笑之下,一秒決定要繼續參戰2024巴黎奧運。早已是世界公認頂尖運動員的她,為何依然有如此執著?以下為原書摘文:
維持生活規律對亞斯兒來說,有助於情緒穩定,一旦出現改變,可能會引起焦慮不安。父母溝通若不得要領,時間久了,可能耐性盡失,傷害到親子關係。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在《不動怒,與亞斯伯格症孩子親近溝通》分享,其實與亞斯兒溝通,「建立關係」最重要,亞斯兒一旦接受你,就能將你說得話,納入思考模式,適應改變。以下為原書摘文: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有些父母因為疼惜和體諒,會採取低姿態來回應,但韓國最受中學生歡迎的教師張曦允在《青春期父母的機智教養》中建議,要適當維持距離並堅持原則,否則父母的愛就像毒藥,只會縱容出更自私的孩子。以下為原書摘文: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防疫政策從清零轉為共存,導致防疫險理賠爭議越來越多,各保險公司對於是否需要用藥才能理賠的看法也不一。今日中國人壽發佈新聞稿表示,新冠肺炎確診後於「居家照護」期間,只要經醫師診療並開立藥物治療,即可申請理賠。